西 施: 脚大;
王昭君:削肩;
貂 蝉: 耳小;
杨贵妃:狐臭。
林芳兵饰演的杨贵妃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既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又有美中不足、白璧微瑕之缺憾美。四大美人的身体缺憾,尤以杨贵妃的最甚!
为了遮掩,美人们各有各的妙招:西施为了掩盖其脚大之不足,她为自己特制了木屐,加之长裙遮挡,走起路来,长裙飘飘,摇摇摆摆,尤显身材婀娜多姿;王昭君为了掩盖其“削肩”缺陷,她常常披着带蓬松斗篷的披肩;貂蝉呢,戴镶着宝石的耳环,使其耳朵与耳环连为一体。
最难遮盖的要数杨贵妃了。狐臭,气味也,靠穿戴,无法遮蔽;怎么办?
这里先简介一下杨贵妃。杨贵妃,原名杨玉环,年芳17时,便成为唐玄宗第18子的王妃,后被唐玄宗看中,为了名正言顺地纳她为妃,命其出家成为道士,745年还俗,成为唐玄宗的贵妃。由此,当初的儿媳名正言顺地“嫁给了”老公公。
杨贵妃如何遮挡狐臭呢?她想到了3个办法:
一、经常沐浴。
华清池始建于隋文帝,到唐太宗时命名为“汤泉宫”,唐玄宗时更名为“华清宫”,华清宫里有个海棠池,又叫贵妃池,贵妃池形状酷似海棠花。瞧瞧,听其命,观其形,便有一股香味扑鼻而来,长期、时常在此沐浴之人,异味再大之人也能被洗涤、浸染成香香公主,更何况,天生丽质的美人杨贵妃呢?
二、佩戴香囊,选用沉香熏蒸。
古人佩戴香囊是常有之事,所以杨贵妃时时刻刻佩戴着香囊,也不会引起唐玄宗或她的“前夫”李瑁的怀疑。另外,杨贵妃选用的熏香是沉香、檀香、龙涎香、麝香四大名香之首的沉香,其香味之浓烈之持久,不容置疑。有一个小故事,可以佐证沉香的效用。安史之乱后多年,成为大权旁落的太上皇后,唐玄宗李隆基常常思念故人杨贵妃,随从献上一方杨贵妃当年用过的帕子,唐玄宗将手帕凑近鼻息,杨贵妃当年的体香犹存。
三、赏花游园。
杨贵妃是花神,她常常陪着唐玄宗在御花园里赏花作乐。而她居室里更是鲜花四季常开,沉香等名贵香料长期熏蒸。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体味再大,也会被稀释掉、冲淡掉。
殷桃饰演的杨贵妃
杨贵妃得宠,有一个原因,不能遗忘,那就是杨玉环与李隆基是知音,两人有共同的艺术爱好,例如,两人都特别喜欢《霓裳羽衣曲》。李隆基和他儿子当然没有鼻炎,与上述这些相比,杨贵妃的狐臭小毛病,对于迷恋她的“情侣”——李隆基、李瑁来说,或许根本就不算一回事——都说情人眼里出西施,更何况,杨贵妃是与西施齐名的大美人呢!
注:列位看官,杨贵妃有狐臭,为野史记载和民间口口相传。不可全信,现提及,权作饭后谈,资消遣解闷尔。
民间相传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杨贵妃,美则美矣,却有着一个尴尬异常的缺点:那就是狐臭。以至如今许多对历史探究不深的朋友,提起杨贵妃,除了会想起荔枝,另一个就是“狐臭”。
其实杨贵妃"狐臭"是没有根据的说法,更多是后人的脑补杜撰。杨贵妃爱沐浴,爱用香囊……在后人解读下,居然成为她拥有狐臭的"证据”。然而,根据当时历史事实推敲一下,就会发觉这全然说不通。
杨贵妃的生活品位,成为今人津津乐道的趣谈
1.杨贵妃爱沐浴
杨贵妃一日三沐的说法,更多的是衍生于华清池的故事,这多少也有后人添油加醋的成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杨贵妃本人具有深厚的舞蹈功底,其在舞蹈方面的特长也是深得玄宗喜爱的原因。跳舞也是一种体力付出,古时没有空调,在暑热天起舞,自然容易大汗淋漓,作贵族女性的杨贵妃,为维护形象与卫生的需要,跳舞后每天多洗几次澡,也是情理之中。
如今华清池,当然与杨贵妃时代已经全然不同
2.杨贵妃爱用香囊
因杨贵妃爱用香囊,后人便脑补她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狐臭气味。这也无事实根据。历史上,使用香囊,是唐代贵族的潮流,可不止杨贵妃一人。
唐代金属香囊,可随身携带,无论怎么摇转,内容物都不易倾倒
再者,不同于现代浓重的工业香精,古代使用的是天然香料,它们所析出的淡淡芳香,很难遮盖浓重的狐臭,反而两者会混杂起来形成一种奇奇怪怪的酸爽异味…这样的话,杨贵妃使用香囊,岂不欲盖弥彰?
杨贵妃成为玄宗爱妃之前,其实是玄宗儿子李琩的王妃,“父亲夺去了儿媳妇”,这虽然这听起来有点狗血,但也恰好证明杨贵妃本人就是一位历经皇家挑剔标准甄选而来的"高质量上流女性”,大概率是不会有狐臭这种瑕疵的。
别忘记杨贵妃本身就是一位舞蹈家,有狐臭的话,又怎么方便在宴席间为一众达官贵人献舞?
“杨贵妃有狐臭“这种说法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它本意在于说明“这世间不存在绝对完美的事物”。至于杨贵妃本人是否真有狐臭,已不再重要……
自古以来,中医在防控瘟疫方面有着丰富的抗疫经验。“带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这是流传千年的民间俗语,使用中药香囊驱邪辟秽、保健防病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新型冠状肺炎疫情防控中,官方公布的中医药预防冠状病毒措施中也纷纷将佩戴中药香囊作为中药外治疗法中重要方式之一。
中药香囊具有制作简单、应用方便、科学有效、费用低廉、易于推广等特点。尤其是在目前疫情控制较好,当以预防为主的情况下,可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广应用中药香囊。
香囊,又名香袋、花囊、荷包,其制作比较简单,《岁时杂记》中记载:“端午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中药香囊属于中药外治范畴,为外治法的“佩法”,源于传统医学“衣冠疗法”,是将多种具有芳香、化浊、避疫功效的中药,研成细末,放入缝制好的绣囊中,可通过口鼻吸入和皮肤、经络吸收中药的气味而发挥避秽浊、防御疾病的功效。
香囊属于中医佩香疗法的一种,是将芳香药末装入特制布袋中佩挂身上,借药味挥发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在我国的运用源远流长。周朝有佩带香囊、沐浴兰汤的防病习俗。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具有祛秽保健作用的香囊,说明汉朝人已经擅长使用香囊防病。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伤寒方上》中各种辟瘟药方所选的药物均以芳香药为主,并且许多药方是采用佩戴香囊的方式使用的。东晋时期,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中就记载了太乙流金方、虎头杀鬼方等多个中药香囊辟瘟处方,方法是将药物打成散,装香囊中悬挂,以起到辟秽作用。除了治疗疾病,香囊在古代还可用作饰物、美容、清新气味,青年男女常用互送香囊的方式寄托情谊。
清代医家吴尚先在我国第一部外治专著《理瀹骈文》里对中药外治的原理有精辟论述:“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香囊之芳香辟秽防疫的原理也在于此。
现代研究认为中药香囊里中药浓郁的香味散发,可在人体周围形成高浓度小环境。中药成分可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芳香气味能够兴奋神经系统,刺激鼻黏膜,使黏膜上的抗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含量提高,不断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促进抗体生成,提高身体抗病能力。另外,中药的挥发成分经鼻吸入,对呼吸道内寄留的某些病原微生物有抑制作用,可以减少和减轻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香囊防疫的古今记载
先秦以来,历代医家、医著对于预防瘟疫多首推芳香化浊,辟秽避疫。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西汉以来2000多年里,我国发生过321次疫病流行,由于中医药的有效预防和治疗,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蔓延。香囊类芳香辟秽中药的运用是应对疫病的众多有效措施之一。
清宫御医记载了许多芳香避疫的组方。如陈可冀主编《清宫配方集成》收录的“避瘟散”,是以苍术、白芷、枳壳、薄荷、菖蒲、木香、草果、熟大黄、藿香等20多味药共研极细末,绛囊盛之,用于“外受感冒,瘟疫发痧,瘟疟鬼疟”等。
从临床看,中药香囊用途广泛,既适用于轻症、缓症、慢性顽固性病症、外感类疾病、鼻炎类疾病,也适用于眼睛干痒、目赤肿痛,湿邪困脾导致的头沉头昏以及头脑不清醒,脚臭狐臭等体液分泌问题。既可以用于急症期辅助治疗,也可用于康复期巩固治疗。
■ 注意事项:
1. 禁止内服。
2. 孕妇佩戴香囊要谨慎。
3. 对香囊内药物成分过敏者忌用。
4. 防水、防潮,保持香囊干燥。
5. 使用期限1-2个周,香味变淡后可及时更换。
我们依据当前疫情特点,精心选取了十几味草本中药材,经科学合理配伍制作一批香囊,这种防疫香囊分为常态防疫香囊(平时使用增强抵抗力)和应急防疫香囊(疫情期间佩戴使用降低感染风险)。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