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冠好了腋臭烧没了(新冠退烧后会出汗吗)

时间:2025-01-11 08:36:53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新冠病毒感染患者闻不出味反而是好事?

2019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席卷全球,到目前全球经过实验室确认的的感染者已经超过300万,致死超过21万。

嗅觉丧失是Covid-19常见症状

随着疫情的发展,人们对这种全新疾病的认识也不断加深。

比如,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嗅觉丧失(降低)/味觉减低是新冠病人常见的症状之一。

而且,有人通过观察发现了嗅觉和味觉功能障碍与Covid-19之间一些有趣的现象。

比如,疫情期间居家隔离措施的实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在互联网上,有关嗅觉/味觉丧失搜索数量的不断增长与Covid-19流行程度密切相关,提示这是新冠病人非常普遍存在的症状。

而在门诊病人中,患有流感样症状和嗅觉丧失的患者Covid-19检测阳性率高出其他人6到10倍。

同时,门诊Covid-19患者自我报告嗅觉丧失的比例高达59-86%;远高于住院患者5-35%的比例。

这些迹象都初步显示,嗅觉丧失不仅是Covid-19的一种常见症状,而且,门诊轻、中度患者中出现这种症状的可能性似乎远高于需要住院治疗的重症患者。

这是不是真的呢?如果是真的,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嗅觉障碍是不需要住院轻症良好的预测因素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人员对此进行了分析发现,出现嗅觉障碍的患者更大机会为轻症,是是否需要住院的良好预测指标。

研究者对2020年3月3日至2020年4月8日期间共有169例Covid-19患者进行了回顾分析。

其中的128人的资料包括气味和味觉数据,这128人中26(20.1%)名患者符合住院标准。

与仅需要接受门诊治疗的患者相比,入院患者报告嗅觉丧失/障碍,以及味觉障碍的比例小得多,分别是26.9%vs 66.7%,23.1%vs 62.7%,

已知,像年龄大,有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都与新冠患者出现重症和需要住院治疗有关。

这组患者中,年龄大(53.5岁 vs 43.0岁),患糖尿病(30.1%vs 5.9%),呼吸困难(76.9%vs 43.1%),咳痰(30.8%vs 11.8%,呼吸加快(19 vs 18次/分钟),体温升高(37.7℃ vs 37℃)与需要住院有关。

除此之外,医生判断需要进行胸部X光片检查(92.3%vs 34.3%),以及检查获得阳性结果(88.5%vs 14.7%)更能提示最终需要住院治疗。

经过统计学分析,嗅觉丧失/障碍与入院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自我报告发生嗅觉丧失/障碍患者仅需门诊管理比需要住院的可能性高5倍。

这个相关程度明显高于年龄(1.04倍),呼吸困难(4.39),咳痰(3.21),体温高(2.33),心跳加快(1.04),呼吸加快(1.04)等因素;

仅次于糖尿病(6.67),是否需要进行胸部X光片检查(21.94),以及胸部X光片检查发现浸润和/或胸腔积液阳性结果(20.91)。

就是说,Covid-19患者存在嗅觉丧失/障碍,强烈提示为不需要住院治疗的轻、中症;这种预测的准确性比年龄,呼吸困难,咳痰,体温高,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等更灵敏;仅次于患有糖尿病、需要进行胸部X光检查,和胸部X光检查发现存在肺炎的征象。

为什么嗅觉丧失/障碍的Covid-19患者更可能是轻症?

虽然Covid-19患者发生嗅觉障碍的具体机制还不清楚。但是,一般认为,这可能跟一般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出现暂时性嗅觉障碍的原理一样,就是由于鼻腔黏膜发炎、充血,肿胀,导致鼻腔通气不畅。

我们知道,负责闻味的嗅觉上皮处在鼻腔顶的后部,粘膜之间的空隙即所谓嗅裂原本就狭窄,鼻腔发炎更容易被挤压不能通气,因而,发生鼻炎时容易出现嗅觉障碍。

也或者嗅觉上皮细胞直接受病毒侵犯发炎,功能本身受到影响导致暂时性嗅觉丧失或障碍。

那么,嗅觉障碍为什么可以预测更可能为轻症呢?

已知,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需要与人体细胞膜上的ACE2受体结合才能进入细胞才会造成感染。

在不同个体,不同部位细胞上ACE2受体分布密度,或者与病毒的亲和可能有所不同,因而,病毒侵犯的部位也不尽相同。

新冠病毒感染者出现嗅觉障碍可能是因为病毒只侵犯或者更主要侵犯鼻腔引发鼻炎;而没有或者更少感染下呼吸道,因而更少机会表现为重症。

临床研究已经发现,嗅觉障碍的Covid-19患者影像学检查显示,双侧鼻腔嗅裂阻塞更严重,提示局部炎症更明显。

早期的研究已经发现,鼻腔嗅上皮细胞也表达ACE2受体,原本就是容易被新冠病毒攻击的目标之一。

总之,Covid-19患者出现嗅觉障碍提示感染可能更加集中在上呼吸道的鼻腔,下呼吸道没有受累或者感染轻一些,因而,临床上更可能表现为轻症。

加州大学的研究中,嗅觉障碍与咳痰呈现明显的负相关,也可以说明这一点。

「医讯」守护皮肤 共抗新冠

5月,是个饱含“爱”的月份,劳动节、青年节、母亲节、护士节等,还有一个很重要,但有些人不知道的节日:525,“我爱我”,即“全国护肤日”,旨在通过科普宣传,指导公众科学地保健护肤,预防皮肤病的发生。今年是第14届全国护肤日,主题是“守护皮肤、共抗新冠”。

5月22日,昌吉州人民医院皮肤科在门诊内科楼一楼大厅开展义诊咨询活动,活动现场,医护人员对市民提出的皮肤卫生健康问题进行专业讲解,引导市民将科学护肤知识转化为常识习惯。

通过义诊宣传活动,使广大市民对皮肤健康问题有了更直观和深入的了解,做到科学护肤,杜绝“病从肤入”,立足于“5.25全国护肤日”的初衷,提高公众对皮肤养护的认知。

夏季气温不断升高,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及复工复产的全面深入,大家还是离不开口罩这个时尚单品,但是闭口、粉刺、闷痘、糜烂、过敏等……皮肤问题不断到底怎么办?

长时间佩戴口罩,使面部形成一个湿热的环境,在相对封闭的湿热环境中,皮脂腺分泌就会旺盛,皮肤出油过多,细菌容易滋生,就会形成局部炎症,引起痤疮,主要症状为口周及面颊出现红丘疹,基本没什么特殊不适或有轻度疼痛,几天后丘疹上会出现脓点,破溃后,慢慢愈合,会留下印迹,容易反复发作。

处理方式:轻度的痤疮患者应注意面部清洁(皮肤油腻者可使用洗面奶),忌挤压、自行挑刺,可外用抗生素药膏,脓包较多者,尤其是既往有严重痤疮的患者需要皮肤门诊系统治疗。

因工作原因长时间佩戴密闭性较好的专业口罩的人群面部可出现糜烂、溃疡,这是由于长时间的受压摩擦,口罩的边缘及系带处如鼻梁,面颊,耳后,皮肤血运受限,屏障破坏,最初上述部位皮肤出现红斑、压痛,持续受压红斑上出现水疱,逐渐糜烂,疼痛加剧,严重可继发感染。

处理方式:佩戴口罩前,面部可使用一些保湿乳剂保护皮肤屏障;出现疼痛性红斑后、水疱、糜烂后应由专科医生换药处理。

部分人群本身就是过敏体质,口罩里面含有某些成分,如无纺布、橡皮带、金属夹子(铁或铝)等等都有可能引起皮肤过敏,引发接触性皮炎;某些三无口罩或仿冒伪劣口罩,使用的无纺布材料不合格、不卫生等,也可诱发接触性皮炎。最初在佩戴口罩的部位出现红斑、瘙痒,逐渐加重会累及额面部、颈部,瘙痒加剧,严重者伴有肿胀,灼热、绷紧感,部分患者会出现出疱、糜烂、渗出。

处理方式:选择正规口罩,每次佩戴口罩前及取下口罩后都要涂上保湿乳剂,此期间不建议做任何面膜,避免化妆。灼热者可纯净水喷雾,遵医嘱口服抗组胺药物可减轻瘙痒。皮疹较多,尤其伴肿胀、糜烂请看皮肤科门诊。

昌吉州人民医院皮肤科始建于1976年10月,经过近40年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在科室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已成为集门诊、病房于一体的皮肤专业科室。专科检查技术、治疗手段完善,开展皮肤病学及性病学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危重症疾病的诊疗,微创治疗项目有:1.物理治疗:冷冻、电解、粉刺挤压等;2.化学剥脱:果酸换肤;3.激光和强脉冲光电治疗:面部年轻化、去痘、去痘印、除皱、消除皮肤松弛、脱毛、磨削、去瘢痕、去纹身和纹眉,去除色素性皮损,治疗血管性疾病、皮肤增生物、光动力等;4.皮肤外科:良、恶性皮肤肿物切除、腋臭手术;5.中医外治法:药浴、拔罐、游罐、火针、放血等。(张 晨)

人老了都有“老人味”?保持这3个好习惯,50岁以后身上没“味”

王大爷今年65岁了,自己独居在农村老家,老伴几年前因为突发脑出血去世了,儿子大学毕业以后就找到了工作,把户口落到了青岛了,只留他自己一个人在家了。

儿子儿媳几次要他去青岛居住,帮着看孩子,老人都是推说住着不习惯拒绝了。主要是他觉得自己身体还很硬朗,自己和他们一起住不太方便,还不如自己在家种种地,养养花更舒服。

今年五一放假前,儿子给王大爷打电话,说是单位放假了,假期里带着儿子回家来住几天,在城市里的儿子带着孙子一起回老家玩,这让王大爷非常兴奋。

王大爷最喜欢这个孙子了,今年孙子都4岁多了,刚生下来的时候抱过他,逗着他玩,这两年因为新冠疫情的原因,一次也没有回过老家,平时都是在手机上视频,这次回老家玩能不让王大爷开心吗?

终于等到儿子和孙子回家了,王大爷见到孙子特别开心,抱起了孙子一路小跑就进了房间,拿出准备已久的卡通玩具、大包小包的零食。

正当王大爷想“亲亲”宝贝孙子的时候,没想到小家伙挣扎着从老人身上下来,拿着玩具就跑到了院子里,躲到了自己爸爸的后面。

王大爷和儿子不明所以,刚才还好好的,怎么突然就跑了呢?儿子问孙子“你不是最喜欢爷爷了吗?天天要让爷爷抱你,今天怎么了啊?”孙子低着头小声说道“爷爷身上有味儿,屋子里也是臭烘烘的!”

孙子的话让老人尴尬不已,抬起胳膊闻了闻,“没味儿啊!没有闻到腋臭啊?你闻闻有吗?”王大爷凑到儿子面前让他也闻闻。

儿子告诉王大爷,其实身上难闻的“味儿”就是俗话说得“老人味”,人老了年龄大了基本上都会有“老人味”,让王大爷不要理会孩子,时间长了孩子就习惯了。

孙子听到爸爸的话后,反问了一句话让爷俩尴尬不已,“为什么姥姥身上就没有臭味呢?只有男的才有吗?”

第一、人的年龄大了,都会有“老人味”吗?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身体就会慢慢地产生一种味道。到了青春期以后,人的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被氧化之后,生成棕榈烯酸。到了30岁以后,人体分泌的皮脂的氧化变得越来越厉害,脂肪酸和过氧化脂质结合产生不饱和醛——2-壬烯醛,这种就是被微生物分解后产生臭味的醛。人一旦过了50岁,这个味道就会比较明显。

而且人的年龄越大,新陈代谢能力越弱,人对皮肤、毛发等代谢废物的分解能力逐渐变弱,如果老年人不勤洗澡,不勤换衣物,不勤打扫房间内卫生,身体表面附着汗液和皮脂,这样闻到鼻子里就是那种“酸爽”的老人味儿了。

第二、有些老人的“老人味”很轻,有些老人的“味儿”特别重,或许与这四方面有关系

就和王大爷孙子所说的,为什么他的姥姥身上没有难闻的“老人味”呢?难道“老人味”也是喜欢挑选男性,而女性就没大有味儿吗?其实不是这样的,下面就给大家简单分析一下“老人味”轻重的原因。

1、年龄因素

年龄增长是任何人都无法避免的事情,随着年龄的增大,人体就会逐渐地衰老,我们的皮肤会变得越来越干燥,很容易起皮脱屑,而且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容易产生一些特殊的味道,再加上身体出的汗液,不能及时洗澡的话,身体上的味道就会越来越“难闻”。

2、疾病原因

为什么有些老人的“老人味”非常重呢?和个别老人有身体疾病原因也是密不可分的。

老人有坏牙、牙周炎等口腔疾病时,或者是胃炎、消化不良等胃部疾病时,会引起明显的口臭。有些老年男性患有前列腺增生导致尿频、尿急、小便残留,或者老年女性因为尿道炎导致小便淋漓不尽,出现严重的尿骚味。

不仅仅这些疾病,当老人患有糖尿病导致病变部位溃烂、患有骨关节疾病其中中药或者膏药敷贴、患有脑梗死等疾病时导致活动不变,这些疾病都会导致老人身上的体味加重,让人一近身就感觉“呛鼻子”。

3、生活习惯原因

很多农村的老大爷、大妈身上的“老人味”就比起城市里的老人们味道重,原因就是城里的老人生活条件好一些,卫生条件比农村里好,能够比较方便的洗脚、洗澡来清洗身体。可能城里的大爷、大妈一周就可能洗上一两次澡,而农村的老人们一年也洗不了几次,这就是差距。

再一个就是有些人爱吸烟喝酒,身上就有烟臭味,酒味儿;有些人爱吃大鱼大肉,容易消化不良导致便秘,出现口臭味,这样的不良生活习惯都能导致身上有比较重的“老人味”。

4、性别原因

老人味儿对于男性、女性来说没有区别,不过相对来说女性爱干净,勤洗澡,勤换衣服,爱用化妆品,而老年男性更懒惰一些,不讲究卫生,不爱换洗衣物,更爱抽烟喝酒,此消彼长之下,女性就比男性的老人味小很多了。

第三、预防老人味,50岁以后,保持这三个好习惯,或许身上没“味儿”

都说老人身上有味儿,但是他们自己一般是闻不出来的,看到喜爱的孩子们远离自己,他们也是非常苦恼,怎么办才能预防“老人味”,让自己身上没有“味儿”,让孙子孙女喜欢自己呢?

其实也不是没有办法,以下三个方法可以试一试,让老人身上没味儿,一家人喜乐融融

1、搞好个人卫生

想要老人身上一点味儿都没有,那是很难办到的,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老人身上的体味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重,但是如果搞好个人卫生,就能让老人味散发的快一点,老人身上就没有明显的味道了。

首先老年人要养成按时刷牙的习惯,早上起床后、晚上睡觉前,都要正确地刷牙,这样能减少口腔内的食物残渣,避免口腔细菌的增生繁殖,有效的减少口臭。

其次就是有条件的情况下,做到一周洗1-2次澡,通过洗澡可以清除皮肤褶皱处产生的污物、细菌等,勤换洗贴身的衣物,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身上的异味,而且干净衣服上的香味也可以消除“老年味”。通过这些方式,搞好个人卫生,就可以有效减少“老人味”,让老人和孩子能玩得开心了。

2、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也是越来越丰富,不论是牛羊肉,还是螃蟹、大虾等海鲜,大部分人都是实现了饮食自由的,想吃什么就买什么。

但是对于老年人来说,饮食还是要以清淡饮食为主,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多进食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吃一些谷物杂粮,适当的吃一些蛋类、鸡肉、鱼肉,少吃牛羊肉,不能吃高油高盐高酯食物,不能暴饮暴食,避免增添胃肠道的负担,容易引起消化不良、便秘等症状,严重的会出现口臭等。

3、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如果老人患有身体疾病的话,也会导致加重“老人味”的,如有牙龈炎、牙周炎等口腔疾病会出现口臭,有胃炎、胃溃疡等消化道疾病出现口臭,有前列腺增生、尿道炎等泌尿系统疾病导致小便淋漓不尽,尿液味道浓重等等。

所以说老年人有些疾病原因也是可以导致身体出现异味,或者使“老人味”加重,如果能及时治疗原发疾病,治愈或者控制好了,老人味的症状也会大大减轻的。#健康明星计划#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