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一期文章给大家介绍了呼吸道和胃肠道常见疾病所用到的非处方药药,绝大多数在当地能买到还又便宜,关键是疗效确切!今天再给大家推出一期,这一期全部是外用药,包括春季常用的滴眼液等,还有皮肤过敏,手气脚气,烫伤烧伤,狐臭异味等。这些也都是非处方药喲!
(1)色甘酸钠滴眼液
用于春季过敏性结膜炎,眼睛痒、红等
(2)奈敏维滴眼液
复方制剂,用于眼睛疲劳,结膜充血,眼睛发痒等
(3)吡诺克辛钠滴眼液(白内停)
用于老年人初期白内障,轻度糖尿病性白内障
(4)珍珠明目滴眼液
用于视力疲劳以及慢性结膜炎
(5)炉甘石洗剂
用于急性瘙痒性皮肤病,如湿疹和痱子,大人小儿皆可
(6)氧化锌软膏
用于急性或亚急性皮炎,湿疹,痱子以及轻度小面积皮肤溃疡
(7)碘甘油
用于口腔溃疡,牙龈炎等
(8)足光散
清热燥湿,杀虫敛汗。用于湿热下注引起的手足癣及臭汗症
(9)开塞露
用于便秘,大人一支,儿童半支
(10)红霉素软膏
用于化脓性皮肤病,也可用于小面积轻度烧伤,寻常痤疮
(11)复方倍氯米松樟脑乳膏(无极膏)
用于荨麻疹,湿疹等各种皮肤瘙痒症。具有消炎、镇痛、止痒、抗菌、局麻作用
(12)尿素乳膏
用于治疗手足皲裂,也可用于手足癣引起的皲裂
(13)京万红软膏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去腐生肌,用于轻度水、火烫伤
(14)华佗膏
杀菌止痒,用于癣症湿气
(15)正骨水
活血化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用于跌打损伤
(16)乌洛托品溶液(西施蘭夏露)
用于手足多汗及腋臭(狐臭)
请关注我!我专注百姓常见病用药及安全!
胡荽。视觉中国/图
出家人的戒律里,向有戒五荤之说。譬如《楞严经》就明确,众生当断世间五种辛菜,说这五种辛菜,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并且将永断五辛,定为修菩提者第一增进修行渐次。《梵网经》则说,佛子不得食五辛,且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太清玉册》也说,一切菜皆可食,然修道之士不可食五荤菜。
《本草纲目》阐明,五荤即五辛。同时也将其定性为辛臭昏神伐性。其对五辛五荤的具体陈述则是:练形家以小蒜、大蒜、韭、芸薹、胡荽为五荤;道家以韭、薤、蒜、芸薹、胡荽为五荤;佛家以大蒜、小蒜、兴渠、慈葱、茖葱为五荤。
被出家人上升到熟食发淫生啖增恚故食者犯轻垢罪高度从而严格禁食的辛菜或曰荤菜,其实就是禀赋浓郁厚重气味的草本植物。最具权威的古早辞书《说文》的解释更其直白:荤,臭菜也。
如你所知,此处的臭,纯指气味,涵盖其臭如兰和久而不闻其臭两造,即《诗经》所谓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虽然熟食生啖引发昏神伐性,然辛荤之菜,却纷纷溅落本土食谱。譬如五荤中出镜率不低的胡荽。
胡荽的胡,一如胡瓜胡椒胡豆胡桃种种,表白其乃并非本土原产的外来物种,是特命全权大使的张骞从西域得其种归。而荽,则在于其茎叶细而根多须,绥绥然也。
胡人出身的后赵开国皇帝石勒,忌讳胡字,于是诸以胡命名之物统统改名,胡饼作麻饼,胡荽为香荽。香字中选,正应了许慎所谓可以香口的论断。此外,它还有胡菜芫荽等称谓。
按照李时珍的考据,芫荽当作蒝荽,蒝乃茎叶布散之貌,变身芫花之芫就错了。只是蒝字看着面生,所以俗作的芫荽更其广布。说到芫荽,少年时听农村大妈说起,以为盐碎,懵然不解其义。原来不识字的老辈才不会念错,而不求甚解的读书人也未必认得蒝字。
诚然,相较蒝荽或者芫荽这样的古早称谓,其在后世民间最通行的俗之名号,是香菜。这名号听起来不免有些自诩的霸道,意思是蔬菜中真香的代言。
明朝人说芫荽是,肉食者喜,藿食者谐。原来本菜居然是足以击穿阶层壁垒,令朱门草民皆大欢喜的利器。这便无怪胡荽在本土,果然处处种之。
前贤描摹本菜:八月下种,晦日尤良。初生柔茎圆叶,叶有花歧,根软而白。冬春采之,香美可食,亦可作菹。《王祯农书》则指出,胡荽于蔬菜中,子叶皆可用,生熟俱可食,甚有益于世者。
所谓晦日尤良,透露的是细致的农时。作菹也即做腌菜,倒乱巧和不知云尔的盐碎吊诡呼应。而香美可食乃至子叶皆可用生熟俱可食甚有益于世种种,见出农耕社会于胡荽的高度期许,果然不愧真香。
论到香气,水土品种之间也略有差异。概而言之,南方系的本菜,棵矮叶小,香气浓郁;北方系则棵高叶大,香气略淡。
在蔬菜领域博得如此盛名的本菜,入药却呈现别样景色。著有《食疗本草》的唐朝刺史孟诜在肯定它可和生菜食之后声称:此是荤菜,损人精神。并引华佗所云,称狐臭、口臭、虫牙及脚气、金疮之人,皆不可食,一旦吃了,病会更为加剧。陈藏器也说:久食令人多忘。根,发痼疾。不可同邪蒿食,令人汗臭难瘥。李时珍则站在药学立场提示,凡服一切补药及药中有白术、牡丹者,不可食此。
损人精神的断语,顿时将本菜打落尘埃,而狐臭口臭虫牙脚气金疮种种,实在也是吃五谷杂粮的芸芸众生日常大概率难以规避的诸般症候,而诱发痼疾则更令本菜裹挟不确定突发因素。相较而言,多忘和汗臭难愈,反而是不妨忽略的癣疥小患了。至于补药,在养生泛滥的时段,也潜伏下若干不方便。
而本菜担任药品的主治栏下,倒是一派利好:消谷,治五脏,通心窍,补不足,利大小肠,通小腹气,拔四肢热,止头痛,疗沙疹、豌豆疮不出,作酒喷之,立出。即便是孟大人的《食疗本草》上也郎朗写着:补筋脉,令人能食。治肠风,用热饼裹食,甚良。
热饼裹食,听起来宛如主食厨房货卖的小吃。更有元朝吴瑞取《本草》之切于饮食者分门著作的《日用本草》直言,合诸菜食,气香,令人口爽,辟飞尸、鬼疰、蛊毒。而明朝宁原的《食鉴本草》也说它辟鱼肉毒。
合诸菜食云云,大略透露出本菜在烹饪体系中更多作为提香提味的点化本功。而气香口爽顺势辟诸毒的斐然业绩,顿时荡涤荤菜出身惹来的损人精神发痼疾种种阴霾,还我真香蔬菜的本色。
前述班班貌似纠结的纷繁,李时珍条分缕析发明道:胡荽辛温香窜,内通心脾,外达四肢,能辟一切不正之气。故痘疮出不爽快者,能发之。诸疮皆属心火,营血内摄于脾,心脾之气,得芳香则运行,得臭恶则壅滞故尔。
他又引用《直指方》分析:痘疹不快,宜用胡荽酒喷之,以辟恶气。床帐上下左右皆宜挂之,以御汗气、胡臭、天癸、淫佚之气。一应秽恶,所不可无。若儿虚弱,及天时阴寒,用此最妙。如儿壮实,及春夏晴暖、阳气发越之时,加以酒麴助虐,以火益火,胃中热炽,毒血聚畜,则变成黑陷矣,不可不慎。
一应秽恶所不可无云云,再于真香平添加分项。而小儿虚弱与壮实及天时阴寒与春夏晴暖阳气发越之间,偏是颠倒相反的迥异跳差,谆谆提示,于本菜化身药品之分寸拿捏把握,弥漫贴心抚慰的款款温情。
半夏
责编 邢人俨
香菜最大的争议还是在味道——香or臭,这两个极端的评价。有人觉得香(芳香醒脾,大增食欲),有人觉得臭(闻之如臭虫,嚼之如肥皂)。
各类香菜零食
香菜火锅
其实,香菜得一“香”字,完全是个巧合。香菜原名胡荽,因为最初是从国外引进的。后赵开国皇帝石勒因自己是胡人故,将胡荽改名为香荽,后俗名香菜。(将胡瓜改名黄瓜,胡桃改名核桃,胡麻改名芝麻的都是他。)估计石勒是个嗜好香菜的人。
香菜的争议不仅发生于今天,其实古人就有对它嫌弃的——
胡荽菜,患胡臭人、患口气臭䘌齿人食之加剧。
——华佗
华佗认为,有狐臭和口臭的人吃了香菜加剧臭味。古人多从其饮食利害的角度来评价香菜,多吃香菜的缺点有——使人健忘,损目,发痼疾、脚气(脚弱肿痛)、金疮(刃器所伤)。道教也将香菜列入五荤之一,多食会损人灵性。
中医认为,香菜不宜多食,因为它偏性太大——香菜辛温香窜,具有较强的发散的力量,多食令人元气涣散。
所以,香菜不宜像青菜、白菜那样作为蔬菜吃,香菜最适合的位置在调味、外用和某些情况下的药用。
辛温,散寒辟邪,解秽杀虫,止痛下气,通肠,杀鱼腥,发痘疹。
——《随息居饮食谱》
香菜作为调味品,可以解鱼腥的味道,也可以用来平衡一些偏寒性的菜肴,和紫苏、生姜的功效类似。
香菜的香味很烈,内通心脾。对于不讨厌香菜的人来说,确实有醒脾开胃,振奋食欲的作用。
痘疹不达,胡荽二两切碎,以酒二大盏,煎沸沃之,盖定,勿令泄气。候冷去滓,微微含喷。从项背至足令遍,勿噀头面。按《直指方》云:痘疹不快,用此喷之,以辟恶气。床帐上下左右,皆宜挂之。以御天癸、淫佚、寒湿诸气,一应秽恶所不可无。然惟儿体虚寒,天时阴冷,喷之故妙。若儿壮实,及春夏晴暖阳气发越之时,用之助虐,以火益火,胃中热炽,毒血聚蓄,则必变黑陷,不可不慎。今人治痘疹,不辨症之寒热,时之冷暖,辄用芫荽子入药者,误人多矣。
——《随息居饮食谱》
古人将香菜和酒煮沸,立刻熄火,盖盖焖一会儿,不让香气跑掉,然大口含之,喷于发痘疹不畅的小儿身上(头面不喷),以借其辛散之力使痘疹发出(也可以煮水熏洗,或乘热频擦,以促使疹子顺利外透)。
但这个方法只适用于体质虚寒的小儿,或在天冷风寒外束时用。切不可对热毒壅盛的小儿,或在春夏阳气发越的时候用,会火上浇油,使痘疹发黑内陷。所以,还是要辨证寒热,以及天时冷暖,不然会有很大的风险。
面上黑子:蒝荽煎汤,日日洗之。
肛门脱出:胡荽切一升,烧烟熏之,即入。
——《本草纲目》
另外,古人还用香菜煮的水洗脸,以祛脸上黑斑、雀斑,这也是借助香菜的辛散之力。
脱肛和痔疮,以烧香菜烟熏的方法,可以使肛门缩入,也可以令痔疮疼痛出血的症状减轻。煮汤熏洗亦有效。这个原理当是用了香菜的升阳之性。
伤寒感冒初期,无论是鼻子塞住,还是身体酸痛,用香菜(连根)煮水,沸即熄火,盖焖锁香,再趁热饮下(同时可以用被子捂汗),汗一出,寒一散,感冒可能就好了。
当然,你加葱白、生姜,可能效果更佳。但是,如果寒邪入里化热了,就不要用这个方法了。
过食肥干厚腻之品,导致的胃胀不舒,可以喝碗香菜汤解腻、通肠、下气。
药用的芫荽子香菜本身不入药,但香菜的种子——芫荽子是入药的。其功效和香菜是一样的,只是味道更烈,偏性更大,作用更强。
另外,香菜的发散能力,种子比根强,根比茎叶强。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