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如何判断腋臭的轻重度(如何判断腋臭的轻重)

时间:2024-09-19 12:22:22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多汗症和腋臭的严重程度分级及治疗方法(参考2017年专家共识)

前面十多篇关于多汗症的文章已经从不同方面给大家介绍了多汗症(包括多汗症的危害;容易出现多汗症的九种体质和调理方法;现代医学对多汗症的认识;并详细介绍了气虚多汗、阴虚内热多汗、肝郁血虚多汗、营卫不和多汗的代表方加减运用:玉屏风散、当归六黄汤、逍遥散、桂枝汤),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有部分朋友由于腋下出汗多导致了腋臭,又称为狐臭,在人多的地方或与亲密的人相处的过程中显得十分难堪。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多汗症和腋臭的严重程度分级(参考2017年多汗症及腋臭专家共识)。

排汗是人体正常的生理反应,人体可以通过排汗来调节体温,并排出一部分体内的代谢产物,多汗症是指汗液分泌量超过自身体温调节及体内平衡所需而发生的过量出汗,常发生于手掌、足跖、腋窝等外泌汗腺密集的部位。多汗症现代医学主要分为原发性多汗症和继发性多汗症(具体介绍可以参考我另一篇文章“现代医学对于多汗症的认识”)。

多汗症严重程度分级:

1级:出汗从来不显著,并不会干扰到日常的生活;

2级:出汗是可以容忍的,但有时会干扰日常生活;

3级:出汗是勉强可以容忍的,常常干扰日常生活;

4级:出汗是不能容忍的,总是干扰日常生活。

腋臭表现为双侧腋下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多在青春期发病,与遗传有一定关系。腋臭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异味的产生与腋窝部的顶泌汗腺密切相关,顶泌汗腺分泌的物质经皮肤表面的细菌作用,分解为不饱和脂肪酸,从而产生特殊的气味。顶泌汗腺局限于腋窝、生殖器肛门、肚脐周围、乳头、唇红边缘处,由位于深层真皮及皮下脂肪组织分泌部和开口于毛囊上部的导管组成。以乙酰胆碱为末梢神经递质的交感神经以及肾上腺素能神经支配着顶泌汗腺并调节其功能。

腋臭分级方法:

0级:无气味;

1级:仅在体力劳动后有轻微气味;

2.级:距腋部1m内有轻微气味;

3级:距腋部1m外可闻及气味。


狐臭轻者(1级)不需要治疗,勤洗澡、勤换衣物、袜子,保持局部干燥就行;中度狐臭(2级)可以药物治疗;重度狐臭(3级)可以选择药物或手术治疗。

目前现代医学对腋下多汗及腋臭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局部大汗腺的手术切除、局部高频微针点解以及外用止汗剂、肉毒碱注射等。以上西医治疗方法主要为专家共识认可的治疗方法,具体如何应用最好咨询皮肤整形美容科医生。

关于腋下多汗的中医治疗参考我前面12篇关于多汗症的文章,腋下多汗伴狐臭中医来说多属于湿热,可以结合全身表现给予中药治疗,对于属于湿热者可以用龙胆泻肝汤或茵陈五苓散为主方加减。

本文主要介绍多汗症和腋臭的严重程度分级、原因及常见治疗方法。后面还会给大家继续介绍多汗症相关知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重度狐臭的症状有哪些?

生活中腋臭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这确实让很多人更加关注腋臭。腋臭对人类的危害也相当大。人们应该更多地关注腋臭的基础知识,尤其是了解腋臭的症状。只有了解了它的症状,才能更好地治疗疾病,如此严重的狐臭。有什么症状?

重度狐臭是一种早期症状。狐臭是体表开口分泌物产生的刺激性气味,腋臭产生的难闻气味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大多数闻到这种味道的人都会捂着鼻子。它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和自卑感,从而影响工作和学习以及交流。

腋臭的症状常出现在手掌、脚底和摩擦部位,汗液通常无色无味。不过,如果是多汗症,汗液会被皮肤表面的寄生细菌分解,释放出脂肪酸,产生特殊的气味;其他物质,如大蒜和砷,可以通过由腺体(腺体分泌扁管)和导管组成的外分泌腺,这些腺体又进一步分为腺体和导管三部分:皮内扁平导管、真皮直导管和表皮皮内导管。)排泄物会产生异味。

腋臭症状因出汗多而加重,细菌繁殖旺盛,分解汗液中的有机物,并产生难闻气味。腋下汗水粘湿,内衣有异味,发黄,用手触摸腋窝后有异味。这些是腋臭的一些早期症状。

腋臭患者有时合并腋臭多汗症,只要环境温度较高,或情绪较紧张,腋窝就会大量出汗,并散发出难闻的味道。而过多的汗水和腋臭,会把衣服染成黄色,而且离开很长时间不散异味,造成清洁问题。

汗臭、狐臭,傻傻分不清楚?

三甲天团

许益聘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整形外科主治医师

夏天是一个容易出汗的季节。有时挤上地铁时,各种各样的气味从四面八方涌来,熏得人窒息,汗味、烟味、姑娘们身上的香水味,令人头晕目眩。

狐臭汗臭有不同

夏天在人际交往中最常见的气味就是汗味,狐臭患者一到这个季节就藏不住了,但也有的人坚称自己这不是狐臭,只是汗味。

普通的汗臭味与狐臭有时会相互混淆,难以区分。

01

普通汗臭味

是一种酸馊的气味,常见于多汗、汗液不易蒸发的地方和大汗腺所在的部位。

02

“狐臭”味

是有刺激性的气味,是分泌的汗液有特殊的臭味或汗液经分解后产生的臭味。

“狐臭”从何而来

人体排汗有两个通道,一个是小汗腺,另一个是顶泌汗腺。


顶泌汗腺也叫大汗腺,狐臭是腋下大汗腺性臭汗症的俗称,医学上称为腋臭,是一种大汗腺过度发达的现象。

大汗腺的分泌受性激素的影响,故腋臭多在青春期较为严重。

大汗腺性臭汗症患者多有家族史,提示该病的发生受种族和遗传因素的影响。

大汗腺主要分布在腋窝、乳晕、肛周和外生殖器部位。其分泌的大汗腺液是一种黏稠的奶样无味液体,被细菌分解后会产生刺鼻性臭味,该臭味主要由挥发性的支链不饱和脂肪酸和类固醇类物质等共同形成。

诊断主要靠“闻”

腋臭不仅是腋窝等褶皱部位散发出难闻刺鼻的气味,还可同时出现排汗量增多的情况,夏季尤甚,常开始于青春期,青壮年明显,女性多见,轻重不等。

目前没有专用的试剂和检验方法来诊断腋臭,其临床诊断及对轻重程度的判断,主要还是靠气味来辨别的。

  • 轻微腋臭指出汗后只有自己能闻到的。
  • 轻度腋臭指只有出汗时才会有一点异味。
  • 中度腋臭指出汗后周围人可以闻到异味。
  • 重度腋臭指不仅自己能闻到,身边的人也能察觉到,重度腋臭可能会伴随油耳等现象。
如何告别腋臭

有腋臭的人往往因为体味过大而变得自卑,在与他人交往时不愿近距离接触人,从而在人际交往中容易让人觉得不易亲近,甚至造成抑郁或焦虑等情绪障碍。

腋臭患者总是会去搜罗一堆关于根治腋臭的有关资料,常见的有勤洗澡、勤换衣物、局部涂抹生姜或药物等。

市场上治疗腋臭的产品种类繁多,有化学药物、植物提取物、中药等,其主要原理均是减少汗液分泌或是抑制细菌生长。

这些方法确实可以短时间减少部分异味,但无法做到彻底根除,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耐药情况以及局部皮肤色素加深的情况。

那么,到底有哪些方法可以让腋臭患者彻底去除异味,不再刻意与人保持距离,进而重拾自信呢?

首先,治疗腋臭的基本原则是保持局部的清洁,去除分泌物以减少细菌的繁殖,可局部使用止汗芳香剂,定时擦洗、擦药等,可以暂时缓解狐臭。除此之外,要想根治腋臭,还有以下几种方法。

传统腋臭手术:大刀阔斧一刀切,疗效肯定

说起传统腋臭外科手术,不得不先说腋臭大汗腺切除术,这是一项在治疗腋臭方面开展时间最为久远的手术方式。

目前此手术方式已逐渐被淘汰,很少使用

微创腋臭切除手术:小切口隐匿,漂亮又不影响功能

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在腋臭手术治疗领域终于出现了小切口的微创腋臭切除手术。

其采用的方法是在腋中部皮肤皱纹处采用横切口,长2~3厘米,经小切口进入皮下,肉眼下直接去除腋部皮下大汗腺组织,8字绷带固定,术后第5~7天第一次换药,8~10天拆线。

本术式疗效肯定,效果与传统腋臭手术无差别,而疤痕隐匿在腋窝纹路位置,术后不明显,也不影响上肢功能活动。

本术式常见的并发症以皮下血肿、皮瓣坏死、异味残留以及表皮囊肿为多见。

腋臭微创刮除术:米粒大小切口,疗效存差异

目前手术创口最小的腋臭手术非腋臭微创刮除术莫属,其具体操作是在腋部外侧缘中点处切一个0.5厘米的切口(切口大小与米粒相仿),再钝性游离皮肤及其皮下组织,用吸脂针或刮勺刮除皮下脂肪及大汗腺组织。

本术式也得到很多术者的肯定,但手术操作是在盲视下操作,更加考验医生技术与经验,疗效在不同报道中也存在差异。

相对于微创腋臭切除手术而言,本术式术后腋臭较易复发。常见并发症基本与微创腋臭切除手术一致。

肉毒杆菌毒素治疗:方法简易,疗效不错

不管是微创腋臭切除术还是微创腋臭刮除术,两者都是有创手术,需要一定时间的恢复期。而无创治疗腋臭,可以考虑肉毒杆菌毒素疗法。

汗腺分泌汗液的功能是由神经细胞分泌神经传导物质乙酰胆碱所控制的,而肉毒杆菌毒素能抑制乙酰胆碱的分泌,从而达到很好的止汗效果,腋下异味也会因为没有流汗,细菌不再分解大汗腺液而消失,从而达到去除异味的效果。

本治疗方法适合工作无法休假的、腋下出汗较多的、一出汗就有恶臭的患者。

注射后5~6天见效,效果可保持半年左右。

  • 总的来说,手术治疗适合于各种类型腋臭以及想彻底根治腋臭的患者。
  • 肉毒杆菌毒素治疗适合于无法长时间休息、汗液分泌旺盛、异味较轻的患者。
术后残留腋臭应对之法

任何腋臭手术都有可能发生术后异味残留。

  • 这一来是因为腋臭手术可以切除大部分的大汗腺组织,但可能会残留;
  • 二来虽然腋下异味主要由大汗腺产生,但小汗腺分泌的汗液经细菌分解后也可产生一定的异味。

手术后残留的异味可以通过局部消毒杀菌,肥皂清洗以清除分泌物,从而阻断异味的产生,以达到清除的目的。

夏天气候较为闷热、潮湿,有助于微生物的滋生,日常建议勤洗澡,保持通风,勤换衣物,以减少微生物在体表的停留时间和繁殖,从而让大家拥有一个凉爽、清新的夏天。

|本文首发:家庭用药杂志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