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南华大学附属医院腋臭手术(南华大学附属医院)

时间:2024-09-10 17:46:11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中国第一代整容00后:遭遇审美霸凌,我在脸上花了一栋房子的钱

根据《南华早报》的数据,

在2018年接受医疗美容的2000万中国人中,

有20%是00后,

而且这个数字正在不断攀升。

现在的医美群体,除了明星、网红,

更包含着各行各业、各年龄段的芸芸众生。

随之而来的是一些看着非常惊悚的新闻:

“8岁女孩暑假走进整容咨询室”;

“00后女孩贷款整容被告上法庭”……

图片来源网络,与内文人物无关

对于年龄最大不超过20岁的00后来说,

心智是否达到了可以接受整容的水平?

选择整容,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意义是什么?

父母又如何反应?

一条进行了一次“当00后选择医美”的调研和征集,

挑选出其中5位00后的故事,

其中有人在脸上花了一栋房子的钱,

有人因生理缺陷需要整容却遭到父母拒绝,

有人则曾因为长期受到校园暴力……

编辑 陈薇沁

经历380次手术后:13岁和15岁周楚娜的对比照

“2年,380次手术,400万人民币,每天都是恢复期”

周楚娜,2005年生,上海

项目:超过380次医美手术

花费:超400万

付款方式:父母支持

未来:整容成为日常

我是全网年龄最小、整容最多的网红周楚娜,很多从新闻上知道我的人对“小z娜娜”这个名字更熟悉,新闻评论里大多说我“整容上瘾”、“过度整容”、“长相惊悚”。

整容已经成为了我的日常,接受你们采访前,我刚做完一次手术,做了全脸吸脂、双下巴吸脂,还有眼睛和眼角,对平常人来说是大手术,对我来说只是微调。你们更不敢相信的是,今年我最大的一次手术发生在仅仅10天前,9月初,我做了全身的抽脂还有鼻子。

整容前的周楚娜


我13岁以前真的不好看。我初中开始去上海的国际学校,里面的女生其实都挺漂亮的,单眼皮、塌鼻梁的我很自卑,班级里做值日生,男生们让我扫地、拖地板、擦桌子,把漂亮女生的活都丢给我,她们只需要擦擦黑板就行,我们的区别就只有长相而已。

我第一次整容就是在13岁,是我妈妈带我去的,做了一个简单的埋线双眼皮,玻尿酸打鼻子,还有瘦脸针。整完效果太自然了,那时候应该就是整成了大家喜欢的传统网红样,但这不是我想要的效果,我想要改变很大的那种,让之前觉得我不好看的人都认不出我那种效果,所以我又去做了第二次,第三次。

两年以来,打针加上全麻,我差不多做了380次医美手术,花了大概三四百万,每天都在恢复期,每天都在去医院做项目的路上,现在的我和13岁时的我容貌是完全不一样的。

周楚娜的朋友们给她庆祝生日


肯定有许多人好奇我持续整容的原因,其实就两点。

第一,接触整容以后,我多了一个圈子,圈内好友都是整容界的名人,像是刘梓晨、李恩熙、韩安冉,大家在一起就是交流谁做了哪个项目,要是有人做了我没做的项目,那我就一定要去试试。

第二,因为整容我去年已经停学了一年,留学英国的事情也搁浅了,那我得给自己找条出路。我对美丽的追求到达了极致,就应该去从事一些比较光鲜亮丽的职业,所以我想做网红甚至明星,不想要平平无奇的人生。

年初我在微博上发了几次整容的全过程图,因此上了新闻,微博粉丝涨到了30万,好几个节目找到我。我打算参加《创造营2020》,浙江卫视的一个访谈节目,还有一个公益节目星空青春季。在此期间,我还发了一首歌。很多在我没整之前看不起我的人,看我美了、红了后就纷纷贴上来。

吐槽我的人当然更多,很多人吐槽我整容痕迹很重,但我认为这是大家和我对美的定义不同。大多数人希望自己整得自然,整了像是没整。我的个性很张扬,花了这么多钱,吃了这么多苦,我一定要让别人一眼就看出来,真贵!所以我的脸就比较夸张,比较张扬。


很多人说我在脸上花了一栋房子的钱,我认为用自己的钱让自己变美没什么值得诟病的。

我的父母是开公司的,妈妈主动带我走进了美容医院,因为我是未成年人,每一次全麻手术都是我妈妈签字认可的。

很多人关心我做那么多次手术得多疼啊?我觉得最痛的应该是去年5月份做的一个全脸的磨骨,就是颧骨、下颚角什么都磨掉了,那个是挺痛的。

还有很多人担心整容的风险,毕竟医美事故频发,我也有担心过,但我既然选择了要通过极端的方式变美,肯定要承担风险,这也是磨砺了我的心智,我要当网红的话,内心一定要坚强,不去害怕疼痛和网友的攻击。

我现在最担心的其实我的父母,爸爸妈妈现在经常会跟我吵架。爸爸希望我可以恢复从前的长相,接纳我自己,这样才会有更多人喜欢我;妈妈则是觉得我已经整得差不多了,我每次po整容的照片到网上,都有无数的网民来骂我,说我是“怪物”,整得比没整更丑,妈妈因此担心得几天几夜都睡不好。

还有一个,算是我内心的不忍。我有一个600人的粉丝群,粉丝经常问我整容相关的问题,很可惜的是,我吸引到的都是和我年龄一样甚至比我年龄小很多的粉丝,我不希望她们学我,那么小就去做这么多次整容,我还是想要引导她们去做一些更正能量的事情。


“我面试前台,老板说我给你调到别的岗位”

静静,2000年生,郑州

项目:咬合矫正

花费:10000元

付款方式:父母不支持她做手术,但最终愿意花钱

未来:自己赚钱做激光手术

我是一名护理专科的应届毕业生,这个月开始在整形医院做医美护士。

我觉得自己的先天缺陷很多,咬合不正导致上颚总发炎,脸上有很明显的黑斑,身材还特别瘪,所以我总共了解过3种医美手术——牙齿正畸、激光和脂肪填充。

前两种是我去医院咨询过,医生明确告诉我就是先天缺陷,早做早好。脂肪填充是我现在的老板建议的,他说我太瘦了,1米65只有84斤,他答应免费给我做手术,让我成为医院的活例子。

我的父母代表着绝大多数的中国父母,特别传统。我上小学的时候就被同学嘲笑“大龅牙”,回家我就问妈妈,妈妈说,你就长这样,没什么要改的。

直到上了大学,偶然一次机会,我的表姐要去做牙齿正畸,我就坚决要跟她一起去,走之前妈妈还在犹豫。到了医院,我刚躺下,医生就说:“你这个牙肯定要弄呀,咬合严重不正,你的上颚还总发炎吧。”回家以后就坚决地跟父母说我一定要做正畸,妈妈找了个熟人再检查了一遍,还要了个折扣,才终于让我做了牙齿正畸。

现在已经过去2年了,每当我口腔发炎的时候,妈妈就嘲笑我说:“你看你非要做,花了8000多块钱,也没什么效果。”我就不服地顶回去:“我现在咬合好多了。”


还有一个让我在意的点就是脸上的黑斑,经历了牙齿正畸的波折,妈妈绝不松口让我做激光手术。用她的话是,化妆品能遮住的都不是事,而且你本来就长这样。

但我面试工作的时候真的因为脸上的黑斑受到了老板的歧视。我和一个长得比较漂亮的同学一起去面试我们医院的前台,老板很快就要了她,却对我说回去等消息。过了几天就跟我说招满了,调我去别的岗位先做着。

我偷偷问要好的同事,她说老板其实一直都在面试。我又等了几周,听说又有前台离职了,便鼓足勇气给老板发消息说:“请问我现在可以调去前台吗?”没想到老板立刻回复我说前台不缺人。

我心里明白,就是因为我脸上有黑斑。

我现在还在实习期,一个月工资只有2800,但我再也不会伸手向家里要钱整容了,我不买衣服、不买化妆品,一定要自己一点一点把钱攒出来,然后去做激光手术。

“因为长相不漂亮,男人对我可随意了”

张小星,1999年末生,济南

项目:双眼皮手术/纹眉

花费:8000元

付款方式:压岁钱

未来:不做别的手术

我现在在北方某医科大读大学。18岁的时候妈妈带我去纹了眉,20岁做了双眼皮。

据我所知,我的同学中有两个都是在高考完的暑假,就做了整容手术。跟她们比我可太不行了,犹犹豫豫,高考后两年才去做了三点式双眼皮。

我做整形可能也和男性有关。从小到大,我的小伙伴都是班里最漂亮的女孩,她们的每一任男朋友都将她们捧在手心。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跟我告白的小男生都不用心。之前有个男生喝醉了酒就给我打电话告白,醉醺醺地随随便便就说了,我觉得这告白也太草率了,这追求也太奇葩了,我也想要闺蜜们那种甜甜的爱情。


我读的是临床医学,对麻醉药还算是了解,做手术前一直在想我要是麻醉药过敏可怎么办,于是做了好多研究。

当时做手术用的是短效麻醉药利多卡因,理论上就是局部浸润注射。真的躺在手术台上才发现,打麻醉太疼了,当时是从左边眼角开始的,我觉得麻醉针都快要把眼睛戳穿了,当时就想从手术台上跑下去,医生安慰我说手术时就没感觉了。

过完漫长的恢复期,我发现眼睛真的变美了,颜值提高了1分左右,勉强达到了6分及格线。做了双眼皮,我也更能理解同龄人做整容的痛苦了,能做超过1个手术的都是勇士。

在这么一个看脸的社会,大家终于可以公平竞争了。


“初中班主任当着全班人的面说我是死鱼眼,一看就没好好听课”

果汁,2000年生,北京

项目:双眼皮手术

花费:5000元

付款方式:父母支持

未来:不做别的手术

我从小就知道,长得好看的人可以成为班里的领袖,她甚至可以拉着全班同学投票,让长得不好看的我转学。

我刚进小学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长得很可爱的女孩,刚开始我们玩得还可以,我甚至还邀请她去我家。后来因为我成绩比她好,她就怂恿班里的同学孤立我,喜欢她的小男生们会专门跑来说我长得丑,言语攻击夹杂着肢体攻击。

她还举行了一次投票,内容就是我转学还是她转学。班里二十几个人,只有跟我关系比较好的一个女生选了让她转学,其他人都投给了我。这样的校园霸凌持续了整整3年,直到家长介入才慢慢停止。

到了初中,霸凌的来源从同学转移到了老师身上。当时我们的班主任是一个返聘的老教师,经常会对我“语言暴力”。我当时的眼睛是那种肿泡眼,看起来非常无神,她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你能不能把你的死鱼眼睁开,一看就没好好听课。”我记忆里,她说了3、4次,给我的心里留下了一道深深的裂痕。


所以我一直都对眼睛非常在意,高中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化妆,我就迷恋上了双眼皮贴,它成为了我出门见人的必备单品。有一次我约了一位好久不见的朋友,结果双眼皮贴用完了,我当时就想,如果不能立刻买到,我就要放朋友鸽子。

爸爸妈妈还是很支持我做这个双眼皮手术的,帮我支付了全部费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的嘴部受伤了,去医院做修复手术,就顺便把双眼皮做了,从医院下来戴着墨镜,把爸爸吓了一跳。后来爸爸总是开玩笑说:“你妈妈就是假借修复唇部之名,去做双眼皮的。”我很感谢自己能出生在这样开明的家庭里。

做完了双眼皮手术,实际上对我的外貌影响不超过1分,但是帮我过了内心的那道坎。

小时候在内心留下的创伤,全靠这双明亮的大眼睛治愈了。

Judy的自画像

“对体味进行改良,应该算是最前卫的医美”

Judy,2002年生,衡阳

项目:祛腋臭手术

花费:3700元

付款方式:父母支持

未来:不做别的手术

腋臭就是大家传统概念里的狐臭,这是我们家的遗传毛病,因为我是个女孩子,所以从小这种臭味就对我的影响比较大,夏天衣服容易湿了出味,不自信、害怕、胆怯一直都存在。

高考结束,我刚刚满了18岁,这个祛腋臭手术是我第一个自己签字做的手术。我去长沙做医美手术最有名的三甲医院咨询了一下,和医生聊得比较愉快,半个小时后就直接进了手术室,费用因为有高考生优惠折扣就比较便宜,打折下来只有3700元。

被两个漂亮的女护士脱了衣服,脱毛、消毒、铺手术巾一气呵成,两边的腋下一起打麻药,我在床上边哭边叫,完全没想到会这么疼。过了一会,她们就把我的眼睛遮住,我感受到胳肢窝被剪刀剪开,肉在撕扯,仪器在捣鼓我的胳肢窝,她们边做还边问我:“小姑娘高考怎么样?学区房买在哪里好?”听着她们的声音,莫名就安心了。

这是个很小的手术,我一出手术室,妈妈站在门口,看到她这么担心我都有点想哭。妈妈事后每天都帮我擦澡、换衣服,很担心我留疤,后来等我伤口完全康复了以后,她发现气味没了,才跟我爸两个人说:“这个手术还是做得值!”

我这种对体味进行改良的手术,应该算是最前卫的医美。我觉得医美代表00后眼光的改变,是正常的爱美现象,既合理又不犯法,为什么不做呢?

图片来源网络,与内文无关

根据全球最大医美互联网平台新氧2019年发布的《医美行业白皮书》,中国正式成为了全球医美第一大国,超过了美国、巴西、韩国和日本。

中国医美消费者平均年龄为24.45岁,年轻人占据了绝对地位,25岁以下年轻人占54%,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第一批整容的00后。

入门项目:

作为医美的入门项目,注射在中国尤为受欢迎,其中玻尿酸注射占66.59%,肉毒占23.67%。

在我们的采访对象中,有一位注射的狂热爱好者Shirley,过去的5年都会定期飞去韩国进行注射,她说:“每次失恋我就预约一次打针,针打在脸上,心就不疼了。”

整容部位:

中国头面部手术消费量预计在73.88万例,而美国最新披露的数据为42.04万例。在中国的头面部手术中,面部填充占到30%,隆鼻22%,眼睑手术18%。

00后在头面部手术的消费习惯,女性仍是最爱做眼睛,但更多人开始对唇部手术产生兴趣,嘟嘟唇、花瓣唇、M唇是最新流行。

在身体手术方面,“纤细美”仍然是主流,吸脂手术在年轻群体里广受欢迎,胸部手术占比不足1%。

从事医美行业超过35年的张维博士在进行求美咨询


整容高峰期:

6-7月是手术类项目的消费高峰,占全年的22.41%。整形科医生表示,暑假期间是学生群体整容高峰,手术量至少是平时的4倍以上。

整容的群体:

男性用户占比持续上升,男女比例从1:9逐渐靠近2:8。

其中,16岁、19岁和23岁的年轻人在暑假期间整容的占比,要显著高于其它年龄的人群。处于这三个年龄的人,正要经历环境的变化,可以在假期进行面部调整,改头换面融入新的圈子。

图片来源网络,与内文无关


对00后来说,整容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我们发现绝大多数选择整容的00后,在童年都因外貌的缺陷遭到了或多或少的霸凌——异性的欺侮、老师的轻视、父母的忽略。可以说,他们在提前用手术弥补童年的缺失。

另一方面,年纪最大的一批00后已经进入职场,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已经感受到了外貌缺憾带来的求职失利;另一部分人,则迫不及待靠着“网红的长相”走进自媒体新时代。

在资深整容医师张维博士看来,“00后是目前最追求个性的一代人,他们出生在自媒体欣欣向荣的年代,部分人他会明确要求整得比较夸张,来靠脸蛋吃饭,甚至具体到什么样的长相可以带什么货、拥有怎样的粉丝。把整容作为一个生存的手段,这些是大多数80后、90后绝不会想到的。”

各种类型的假体


此外我们还发现,许多未成年人的整容不乏有家长怂恿的因素——不想孩子输在美的起跑线上。

然而专家指出,有一些手术并不适合未成年人去做,过早做甚至有毁容风险。而有些手术却是越早做效果越佳。

附:未成年人手术对照表

所用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与内文无关,均已购买版权

本周17位知名省内外专家到玲珑英诚医院坐诊附坐诊时间表

段学宁(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坐诊科室:乳腺外科(英诚医院门诊三楼外科)

职称:主任医师 北大医院乳腺疾病中心主任

坐诊时间:8月22日上午(共0.5天)

专家简介:

段学宁,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乳腺疾病中心主任医师,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幼保健分会乳腺保健与疾病防治学组组长。

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会乳腺内分泌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乳腺病学组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幼保健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肠内外营养分会常务委员;北京外科学会肠内外营养组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中、英文版)杂志编委《中华乳腺病》杂志编委。

擅长领域:乳腺疾病。

史学军(北京医院)

坐诊科室:中医科(英诚医院门诊三楼)

职称:主任医师 医学硕士

坐诊时间:8月24日全天、8月25日上午(共1.5天)

专家简介:

1963年出生于山东招远。1982年7月-1988年7月就读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即分配到北京医院中医科工作至今。并于工作后第二年在北京医院内科、急诊科工作学习二年。1999年至2008年从有“现代御医”之称的首批国医大师李辅仁老先生学习,深得真传。1999年9月-2002年5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在职研究生学习,并于2003年5月获得硕士学位,导师为李辅仁先生。在临床工作中,坚持中西医结合,对常见的内科疑难杂症,都有较好的疗效。

擅长领域: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妇科、儿科、皮科等疾病有较好疗效。

王吉昌(山大二院)

坐诊科室:整形美容科(英诚医院门诊二楼)

职称:副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玲珑英诚医院院长助理 整形美容科科主任

坐诊时间:常驻招远

专家简介:

兼任中华医学会第六届创伤学分会组织修复学组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美容医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山东省激光医学会委员、山东省修复重建学会美容整形专业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创伤分会组织修复与重建学组委员。王吉昌主任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8项,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并有多篇被SCI,Medline收录。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从事整形美容专业临床工作10余年。在美容外科,微整形;颅颌面创伤修复重建,先天性畸形的矫治;急、慢性创面修复;烧伤外科方面具有较高造诣。

擅长领域:双眼皮、开眼角、眼袋整形、隆鼻、提眉、腋臭、乳房美容、激光去痣、光子嫩肤、祛痤疮瘢痕、烧创伤、糖尿病足等慢性创面的治疗。

注:王吉昌主任常驻招远,可电话预约,预约电话:(0535)8097630

朱正禹(山大二院)

坐诊科室:神经内科(英诚医院门诊二楼内科)

职称:副主任医师

坐诊时间:8月24日全天(共1天)

专家简介:

朱正禹,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从事神经内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10余年,对神经内科常见病、疑难病的诊断及治疗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脑血管 病、血管超声、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参与了国家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课题的研究,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课 题一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SCI论文1篇,参编著作2部;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山东省教育厅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一项。

擅长领域:脑血管病、血管超声、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

张大良(山大二院)

坐诊科室:耳鼻喉科(英诚医院门诊三楼)

职称:主任医师 二级教授 博士生导师

坐诊时间:8月22日全天、8月24日上午(共1.5天)

专家简介:

山东省知名专家。从事耳鼻喉科临床工作四十余年,历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具有非常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对耳鼻咽喉疑难复杂病症的诊治有独到之处。在省内率先开展、创新了鼻内窥镜外科手术,完成各类鼻内窥镜手术近5000例,为鼻内窥镜外科手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擅长领域:各类复杂手术尤其是鼻内窥镜手术及头颈部肿瘤手术。

宋鸿彬(山大二院)

坐诊科室:泌尿外科(英诚医院门诊三楼外科)

职称:主任医师 教授

坐诊时间:8月23日全天、8月24日上午(共1.5天)

专家简介:

2004年被聘为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历任新疆自治区泌尿外科学会常委兼秘书,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外科学教研室主任,兼泌尿外科主任。1997年调入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泌尿外科。现任山东省及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省科技厅科技项目鉴定组成员,山东省创伤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从事泌尿外科基础与临床研究30余年,对泌尿外科疑难危重病人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领域:泌尿系肿瘤,结石,肾上腺疾病及前列腺增生,性传播性疾病有较深入的研究,熟练掌握膀胱全切 回肠膀胱术、前列腺癌根治术、下腔静脉瘤栓取出术、巨大肾上腺肿瘤切除术、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等高难度手术,常规开展腹腔镜肾癌根治术、肾上腺腺瘤切除术、输尿管结石切开取石术、输尿管息肉切除术、肾囊肿去顶减压术,在前列腺电切、前列腺钬激光剜除及经皮肾镜、输尿管镜治疗泌尿系结石方面亦有一定造诣。

孙福敦(山大二院)

坐诊科室:内分泌科(英诚医院门诊二楼内科)

职称:主任医师 医学硕士

坐诊时间:8月24日全天、8月25日上午(共1.5天)

专家简介:

学术专长: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从医20余年,专攻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对垂体、肾上腺、甲状腺、甲状旁腺、糖尿病、痛风、血脂异常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有较高的造诣,特别对甲亢、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危重病人的抢救、疑难病人的处理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主编《糖尿病诊断及治疗学》、参编《全科医师手册》、《药物治疗原则与方案》、《实用内科手册》等多部学术专著,并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擅长领域: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诊断及治疗,对垂体疾病、下丘脑疾病、肾上腺疾病、及其它代谢性疾病的诊治。

刘岚(山大二院)

坐诊科室:消化内科(英诚医院门诊二楼内科)

职称:副主任医师

坐诊时间:8月24日全天、8月25日上午(共1.5天)

专家简介:

刘岚,女,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博士,医务部副主任。2010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2017年获得博士学位,现博士后在站。2016年曾赴北京协和医院进修学习为期半年。主要研究方向是功能性胃肠病及消化道肿瘤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胃镜、结肠镜及超声内镜检查、内镜下息肉切除等治疗。在国内外期刊发表文章1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文章8篇。承担山东省自然基金1项,济南市医学科技创新计划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3项。

擅长领域:功能性胃肠病及消化道肿瘤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胃镜、结肠镜及超声内镜检查、内镜下息肉切除等治疗。

邓新超(山大二院)

坐诊科室:妇科(英诚医院门诊二楼)

职称:副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坐诊时间:8月24日全天、8月25日上午(共1.5天)

专家简介:

邓新超,男,200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妇产科学专业,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医学博士。现为美国妇科腔镜学会(AAGL)会员、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专科会员,山东省医师协会宫腔镜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妇产科分会盆底学组委员、山东省毒理学会医疗器械毒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疼痛研究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委员。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3篇,主编著作2部、参编著作4部。2008年参与省级课题一项,2012年获山东大学医学博士学位,2013年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2014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5年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进修半年,学习妇科恶性肿瘤综合治疗。2016年7月至2018.1月受国家卫计委委派到陕西榆林地区对口支援,指导当地开展妇科腹腔镜、宫腔镜等微创治疗。2017年参加了第一届国际妇科经自然腔道大会,目前可熟练开展单孔腹腔镜常见良性妇科疾病手术,美观效果更好、损伤程度更小、术后恢复更快、住院时间更短。

擅长领域:擅长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宫颈癌等的腹腔镜微创治疗。对未婚年轻女性开展经脐孔单孔腹腔镜技术,追求腹壁无疤痕。

辛刚(山大二院)

坐诊科室:产科(英诚医院门诊二楼)

职称:副主任医师

坐诊时间:8月19日—8月21日(共3天)

专家简介: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山大二院产科副主任,一直从事妇产科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曾赴意大利锡耶纳大学医院研修产前诊断及急危重症治疗,具有丰富临床经验,荣获山东省妇幼保健先进个人。兼任山东省病理生理学会炎症与发热分会常委,山东省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青年委员,山东省妇幼保健学会母胎医学分会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围产医学分会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出生缺陷学组委员等,山东省计划生育协会优生优育指导专家库成员。

擅长领域:产前宫内诊断及治疗,双胎妊娠围产保健,产科急危重症处理。

王培荣(山大二院)

坐诊科室:儿科(英诚医院门诊二楼)

职称: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坐诊时间:8月21日—8月24日上午(共3.5天)

专家简介:

山大二院小儿内科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生学历,医学博士及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内科博士后研究及工作经历。1983年至1996在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现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儿科工作,先后为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并于1995年破格晋升为副主任医师。

擅长领域:各类儿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在小儿肾脏病方面。

吴琼(山大二院)

坐诊科室:内镜中心(英诚医院门诊三楼)

职称:主治医师

坐诊时间:8月19日—8月23日上午(共4.5天)

专家简介:

吴琼,女,主治医师,中共党员,2011年毕业于山东大学,获山东大学医学硕士学位,迄今为止发表论文一篇。

擅长领域:擅长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治和内镜诊疗。

高德宗(山大二院)

坐诊科室:乳腺外科(英诚医院门诊三楼外科)

职称:副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坐诊时间:8月20日—8月24日上午(共4.5天)

专家简介:

高德宗,男,1997年毕业于原山东医科大学,2006年获山东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是肾上腺素系统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承担山东省科技厅课题2项,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课题1项。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SCI收录1篇,副主编人卫出版社论著1部。

擅长领域:以手术为主的乳腺癌综合治疗,乳房良性肿瘤微创手术。

李朝华(山大二院)

坐诊科室:影像科(英诚医院门诊楼一楼)

职称:主治医师

坐诊时间:8月21日—8月27日(共7天)

专家简介:

李朝华,女,42岁,2000年7月毕业于南华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8年7月硕士毕业于山东大学医学院医学影像与核医学专业,同年进入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医学影像中心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工作至今,期间担任科室教学秘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秘书工作,2018年5月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学习半年。擅长急诊影像、腹部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学习及工作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核心期刊及SCI文章各1篇。多次荣获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优秀及先进工作者称号。

擅长领域:擅长急诊影像、腹部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

黄来刚(山大二院)

坐诊科室:康复科(英诚医院门诊三楼)

职称:主治医师

坐诊时间:8月19日—8月25日(共7天)

专家简介:

黄来刚,男,主治医师,中共党员,201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临床医学院康复医学与理疗学专业,获医学硕士学位,2015年考取山东大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博士。2012年毕业后就职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2016年晋升主治医师。参编人卫版教材《老年康学复》、《骨骼肌肉康复治疗学方法》等,目前主持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青年基金1项,于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

擅长领域:脑血管疾病、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等疾病及相关疾病的康复治疗,熟练掌握脑血管疾病及骨科相关疾病各种并发症的诊疗,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王晓岩(省影像所)

坐诊科室:超声(英诚医院内科楼二楼)

职称:主任医师

坐诊时间:8月24日—8月26日上午(共2.5天)

专家简介:

王晓岩,主任医师。198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医学院医学系,同年进入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工作至今。中国超声医学会会员;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会山东分会会员;山东省医学影像学会超声分会常务委员。2014年去美国范徳比尔特大学做为高级访问学者学习分子影像技术一年。工作40余年来,发表论文二十余篇,编辑及参编著作三部。与临床科室联合参加科研项目一项,获省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与MR合作进行科研一项,获省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

擅长领域:擅长妇科、产科、乳腺、甲状腺、消化系统、内科肾脏系统及眼眶肿瘤等多系统多脏器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熟练掌握内科肾病理活检技术。

袁振国(省影像所)

坐诊科室:MR(英诚医院门诊一楼影像科)

职称: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硕士研究生导师

坐诊时间:8月19日全天—8月23日上午(共4.5天)

专家简介: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印第安纳普渡大学访问学者。1988年毕业于青岛医学院。在中华系列及省级以上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SCI收录5篇,现承担省级科研课题3项,参加国家级科研1项,主篇专著2部。获省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擅长领域:擅长磁共振为主的综合影像诊断,尤为擅长神经系统及胸、腹部影像学诊断。

老舍的西红柿:维生素热与民国时期的花样“番茄食谱”

那是1980年代末的一个夏天,姑姑递给我一个红艳艳、形状扁平而且有些柔软的水果,告诉我它叫西红柿,也叫番茄,味道很美。面对稀有水果的诱惑,加上内心的一丝好奇,年幼的我立刻咬了一口。然而,我的味蕾并不喜欢它,汁水刚刚被挤出时,我的胃立马翻腾起来。从此以后,我对番茄敬而远之。直到成年后,一位朋友递给我一盘糖拌番茄,我才对它重新建立起一丝好感。

糖拌番茄

与我有类似记忆的人并不少见。早在一百多年前,很多人就抱怨它的怪味。老舍的评价尤为苛刻,说西红柿散发着一股“青气味儿”,像个“有狐臭的美人”,甚至认为“连小孩儿拿它玩耍,仿佛也是出于不得已”。

可是在今天,番茄炒鸡蛋和番茄炖牛肉几乎已经成为中国餐桌上的常见菜肴。那么,这个曾经被称为“有狐臭的美人”是如何成功俘获中国人的心呢?

一、营养热带动了番茄热

在查阅了大量民国时期的史料之后,我发现与番茄相关的史料大多围绕“营养”二字,尤其是维生素,或者它的另一个中文译名——维他命。老舍也谈到了这点,他说:

至于整个的鲜西红柿,还没多少人肯大嘴的啃。肯生吞它的,或者还得算留过洋的人们和他们的儿女,到底他们的洋味地道些。近来西医宣传西红柿里含有维他命A至W,可是必须生吃,这倒有点别扭。不过呢,国人是注意延年益寿,滋阴补肾的东西,或者这点青气味儿也不难于习惯下来的;假如国医再给证明一下:西红柿加鹿茸可以壮阳种子,我想它的前途正自未可限量咧。[1]

中国人一向注意饮食养生,为了延年益寿,往往愿意尝试各种食材,无论多么苦涩,比如清热消暑的苦瓜,或是多么臭味刺鼻,比如说包治百病的鱼腥草。从老舍的描述来看,番茄的推广主要受西医宣传的影响。

不过,也有人认为吃西红柿是由日本人带动起来的:

番茄,又名西红柿,俗名洋柿子,茄科一年生草本,乃西洋输入东洋之蔬菜类植物也,为西餐馆主要食品,近来国人受日人之传染亦多嗜食之。[2]

认为番茄是“西洋输入东洋之蔬菜类植物”的说法尚有待考证。“东洋”一词可能指代日本,也可能泛指整个东方世界。而且,历史证据表明,番茄最晚在明朝的万历年间就已经传入中国,并非一定经由日本而来。无论是受到西方人还是日本人的影响,中国人推广番茄的食用,归根结底都与西方近代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 “现代营养学”的兴起。

“现代营养学”与食物中营养成分的发现有着密切关系。1900年,人类已知的营养成分仅限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矿物质。不久之后,欧美国家相继发现了与身体缺陷或疾病有关的其它营养物质。1911年,丰克(Casimir Funk)为该类营养物质创造了 “vitamin” 一词,由拉丁文表示生命的vita和生命中的重要物质amine组成。1912年,麦科勒姆(Elmer McCollum)发现了维生素A,丰克发现了维生素B。在短短十年内,维生素C、D和E相继被发现了。

维生素C,化学分子式

邻国日本在营养学先驱佐伯矩(Tadasu Saiki)的努力下,营养学发展更是迅速,甚至对全球营养学产生了影响。佐伯矩于1876年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因为在1904年发现萝卜中含有淀粉酶而闻名。萝卜淀粉酶可以分解淀粉,有助于消化。1905年,他到美国耶鲁大学继续深造,并于1907年获得博士学位。

学成归国后,他积极向日本民众普及营养知识,创建健康家庭食谱。1920年,他担任了世界上第一个由政府资助的营养研究所——日本帝国政府营养研究所的首任所长。佐伯矩提出的一个著名观点是:营养科学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学术研究,还应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帝国营养研究所不仅进行科学研究,还向乐于参与学习和实践的参观者开放。更重要的是,佐伯矩关注下一代的成长,为学龄儿童设计营养餐。

与此同时,中国正处于硝烟战火、民不聊生的状态。1910年至1930年间,中国还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瘟疫。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为了强国健民,中国几乎与世界同步,大力宣扬营养的重要性。尽管信息传播网络不如今日发达,但是中国人获取科学进展的速度并不落后,还积极创办了营养研究机构。

营养学知识也逐渐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例如,1942年,中国粮政协进会在提倡节约粮食时,有人就提倡应以科学方法节约粮食,明确指出 “以为营养就是吃饭,吃饭就是求饱” 的观念极为不正确,提出 “吃饭的最重要的功能是求得营养”的观点。[3]

其中,作为营养中的重要物质,维生素的普及在1930年代就因为维生素C人工合成的实现和商业化推广而达到高潮。1935年,中国就有相关报道:

现在可以在工业上作大规模的制造了。这个制造法非常复杂,是新近才发明的,也是用化学方法制造维生素的第一次。这种人造维生素,叫做赖得生(Redoxon)。

自从匈牙利著名科学家孙家驹教授,professor A. Szent-Gyorgy在英国科学协进会发表这个发明以来,颇引起医界的注意。加之刚在这个发明之前,有人发明注射维生素C可疗治多种一向所谓不治之症,所以这项发明愈加轰动。[4]

赖得生(Redoxon)就是力度伸,对于刚刚经过了新冠大流行的读者来说,这个名字对此一定不陌生。我至今还记得,在2003年“非典”期间,力度伸维生素C泡腾片就曾经一度风靡。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在现代营养补充剂还未开发和普及时,历来重视“药食同源,食疗食补”的理念,即通过饮食获得维生素仍然是首选。因此,富含多种维生素的番茄顺势成为了宣传的主角。

二、番茄可治病可美容养颜

不管番茄在营养学上多么有诱惑力,但是要将这“有狐臭的美人”送入中国人的口中,仍然有些困难。为了克服它的特殊味道,有人甚至特别提出要学会忍耐:

番茄养分之多,决不下于香蕉,特别是病人及病愈后者,应以多食为佳。初食番茄时觉稍有臭味,不大可口,但食久之后,渐渐好吃起来。须尽可能的忍耐着养成喜食番茄的习惯。故茄中若混以盐、则其味尤佳。番茄中含维他命A、B、C俱有之,可预防脚气等病。酒醉而心神不爽时,亦可食用之。慢性肠胃病,亦可用番茄疗治。[5]

这类宣传有夸大番茄的营养作用之嫌疑。譬如,脚气病主要由维生素B1摄取不足引发,而且,根据现在的研究数据,番茄中并不含有维生素B1。当然这种夸大其词的宣传并非个例。1941年,《大同报》也曾经号召有坏血病、 四肢软弱、面色苍黄、血流不止和肠肾有痨症的人多吃番茄。

至于番茄可以治疗慢性肠胃病的说法,在欧美国家并非新鲜事。1946年,中华自然科学社曾经报道过一位美国医生的研究,探讨 “番茄渣治痢病” 的效果,据称患者每三小时服用一次,数日后即可痊愈。在美国,早在1830 年代,番茄酱就曾被当作药物出售,据称可以治疗腹泻、消化不良和黄疸等疾病。如果要追溯番茄具有治病功能的传闻,我们可以发现这一切都离不开西方人为了推广食用番茄而夸大其医疗效果的努力。

番茄

老舍曾说如果西红柿加鹿茸可以壮阳,那它的前途就无可估量了。虽然没有找到关于番茄壮阳的宣传,但是我挖掘到了一些鼓动女性购买番茄的煽动性广告,例如:“它的生食,有清血之效,对美容上也是极有好处的呀。爱美的仕女们,倒很可以把它当作水果的代用品。”[6]至于男性方面,当时有人宣称维生素乙(即B族维生素)可以治疗男子不育病,相关报道如下:

中华自然科学社讯,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毕斯金博士,近发明报告谓,乙种维生素(即维他命),可以治疗男子之不育症。盖在男子体中,雌雄两种内分泌素,原皆存在。雌性内分泌素,能为肝脏所破坏,此种破坏作用,须有乙种维生素之帮助。故如缺乏乙种维生素,则肝脏不能破坏体中之雌性内分泌素,致使男子不育,而服食乙种维生素则能治疗之。[7]

尽管壮阳和不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在“无后为大”的观念主导下,我们不得不承认,如果番茄确实富含B族维生素,那么读者必定会趋之若鹜。更有甚者,1947年还曾报道了“西红柿精抑制皮肤病菌”:

美国贝鲁特司维鲁之农业部尔纹博士、房腾博士及武德博士发现西红柿叶及姜之叶能抑制使人生运动足症(Athlete’s foot)菌之生长。此种有效成分现命名为“西红柿精”(Tomatin),但现尚未能提出此种纯粹物质,仅能制成浓液,并将叶绿素分离去掉。[8]

这则新闻源于美国农业部Beltsville研究中心的Irving, Fontaine 和Doolittle 在1945发表的研究,他们从番茄植株中分离出了杀真菌剂化合物,他们开始命名为Lycopersicin。后来,他们意识到这个名字是“lycopene”的同义词,然后将化合物改为“tomatin(现在译为番茄碱)”。不过,他们是用来检测“番茄碱”对造成番茄枯萎病的真菌的抑制作用。

1946年,他们发现番茄碱对于人类的某些真菌亦有抑制作用,因为也就出现了可以抑制 “运动足症” ,即 “脚气”的报道。值得注意的是,此脚气与缺乏维生素B1引发的脚气病(beriberi)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不过,1948年,Fontaine和Irving就从番茄中分离出了番茄碱。

不仅如此,我们在1939年的《南宁新闻报》上,还能读到意大利人用番茄皮制作橡皮,只不过产量极低,四百吨番茄才能制成一吨人造橡皮。

综上所述,在报纸媒体中,番茄是一个多么多才多艺的“美人”呀!谁能不为之心动呢?

三、幼儿番茄汁

尽管纸媒夸大了番茄的功能,但是它确实富含叶酸、类胡萝卜素、维生素A、C、K和钾。 至于番茄的“青味”,食客似乎可以通过多吃几次就习惯了。1922年,在天津一家著名报纸上,一位作者就描述了从厌恶到喜欢的经历:

前有同学自大胜关农场实习归,带来番茄数枚,颇肥美,鲜红可观。午膳时,同学欲调制之以为肴。余止之曰,余等不惯尝此物,请留之以供观赏,勿食之可也。同学笑谓余曰,君第尝之,当知其味之无穷也,吾辈到场实习时,初亦不知尝此。后因该场出产番茄甚多,职员农夫三餐食之,吾辈因此而尝得其味。余闻其言,姑请其先调制一枚,食之觉其味固清美,惟稍有一种不快之感。以后饭时再尝几次,始觉津津有味。[9]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反复尝试。因此,如何将番茄变成美味佳肴是厨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为了更好地锁住养分,最好的方法是生食。有人提出用凉拌的方法就可以缓解它的怪味。通常做法是,挑取颜色鲜红且熟透的番茄,洗净后切成八瓣,加少许白醋和红糖,等糖融化后再食用。味道甘甜微酸,是佐酒的理想搭配。

凉拌番茄并不适合幼小婴儿,然而幼儿期又是预防维生素缺乏症的重要时期,否则可能导致发育不良,甚至严重的健康问题。因而,番茄汁也能成为补充维生素的一个重要的来源。 番茄汁的制作也有一套特定程序。1941年的《南华报》提供了一种制作番茄汁的做法:

一、系将番茄擂烂成浆状,再用滤器将其渣滓滤出,又加少量之糖、盐、醋……等以调味,加热后即成。

二、若依第一法制造,仅能作短期之应用。如作长期用时,应将番茄汁于加热时再加百分之二三的硼酸粉,以资防腐,装罇——或装罐——时,应将罇内之空气抽出,始能久贮而不变味。[10]

这里提到了使用“硼酸粉”作为食物防腐剂。然而,硼酸粉在当时主要用于伤口消毒,而且硼酸粉具有累积毒性。我不确定这个方法是否被广泛接受。1934年出版的《番茄研究》则不提倡在制造番茄汁时加入任何物质,指出如果要防腐,只可加少许食盐,否则番茄汁就变味了。

四、为食物增鲜的番茄酱

中国菜除了凉拌,还有炒、炖、煮等多达几十种烹饪方式。不论哪种方式,烹饪的最高境界都逃不过一个“鲜”字。清人李渔对“鲜”的理解极为透彻。肉类中,他重鱼,他说“食鱼者首重在鲜,次则及肥,肥而且鲜,鱼之能事毕矣。”蔬菜中,他推崇笋。“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字鲜。” 并指出:“此蔬食中第一品也,肥羊嫩豕,何足比肩。但将笋肉齐烹,合盛一簋,人止食笋而遗肉,则肉为鱼而笋为熊掌可知矣。”

如果他能够穿越到20世纪,或许会改变看法,该称赞:“菜类甚多,鲜味杰出者非番茄莫属。”老舍曾说:“煮熟之后屁味没有,稀松一堆,没点嚼头。”这无疑低估了番茄的美味。富含谷氨酸的番茄本身就自带鲜味,因此,有人就将番茄酱取名为“西红柿酱油”,并建议:“煮红烧肉时可作酱油之用,红烧牛肉味道更美。小孩们及病人做汤、菜、煮挂面时,放一些,味道可好极了。”[11]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种西红柿馅蒸饺的做法:

用西红柿做饺子馅,许多人会想到不可能,其实还是一种最味美易制的食品。

西红柿,去皮去仔,放在油锅里炒,最好把需要的酱油同时注入,一边炒一边用炒铲剁碎,一直到像买的黄酱一样即可取出。把炒的鸡蛋剁碎,牛肉(或猪肉)和葱姜等佐料都剁碎,再加入香油,少许的盐一起拌匀,这就算成功。[12]

在这个食谱中,番茄仍是发挥了“番茄酱”的功能。首先将番茄在锅内炒碎,直到变成了酱汁样,再与炒熟的鸡蛋或者肉类以及调味品拌匀,饺子馅便制作完成了。

蕃茄酱

这"稀松一堆",除了做酱,其实做汤也别具风味。用"鸡汤 番茄"来煮汤,可以让鲜味更加浓郁。这是很多年前一位上海人向我传授的经典做法,如今我也常常如此烧制。在1930年代,番茄做汤已经有多种食谱,比如将番茄切块,与其它蔬菜或者肉类简单煮成汤。我还依稀记得在上海的一所高校食堂,曾经提供一种免费的“伪罗宋汤”,是用番茄、卷心菜和少量肉沫星子简单乱煮而成。对于穷学生来说,这汤既解渴又勉强算得上是一道加菜的汤品。不过,在货真价实的罗宋汤还未进入寻常百姓家时,它仅仅是俄国人餐厅的专属菜品。

在炒菜和汤菜系列中,番茄大多数用作调味品。逐渐地,人们发现番茄不需要制成酱,与肉一起炒制也能成为一道佳肴,例如,下面这道“西红柿洋葱头炒牛肉丝”:

材料:瘦牛肉五两、洋葱头十颗,西红柿五个,香油一两,酱油,姜。

作法:西红柿预先置沸水锅内浇片时,以便摘皮去籽,同时可拔去酸味,切成细丝,再将牛肉用油煎白,放入洋葱共炒,随倒酱油,及西红柿即成。[13]

其中番茄丝是最后加入的,成品不会是“稀松一堆”。

纵观上述食谱,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地方,那就是在烹饪前,番茄通常需要去皮去籽。

既然吃番茄是为了补充维生素,增加营养和强健体魄,而且,在20世纪初,细菌致病理论已经广为普及。因此,媒体在推广生食番茄时,自然也会提醒人们如何正确冲洗番茄,防止细菌入侵。例如,建议让番茄过一道沸水,这样不仅能充分发挥沸水的杀菌功能,番茄皮也更容易脱落。

去皮的原因很好理解,除了有助于除菌外,还能满足一些不喜食皮的人,并且菜品的外观也更加漂亮。那么为何又要去籽呢?除了美观之外,《三江报》给出了另一种解释:“番茄有子,不易消化,食时务宜去之,否则连子同食,不幸入盲肠中,易导致发炎成患。”为了增强说服力,作者还举了一位朋友因未去籽而导致腹泻的例子。

随着番茄产量的增加,以及成熟番茄软烂难以运输,除了制作番茄酱和番茄罐头,针对过剩的番茄,还出现了腌制番茄的方法来,主要有盐腌和酒腌两种方式。制作过程尤为注重消毒,番茄需用沸水烫过,储藏器皿也需用开水烫过。腌制后需等待一个月左右方可食用。这种方法被认为不仅可以延长了番茄的保存时间,而且对维生素C的损失也比煮成酱的方法少一些。

就在“维生素热”成功地推动了番茄在中国的普及时,有人开始认识到维生素并非万能的,开始理性对待维生素的作用。譬如,1949年《国华报》写道:

去年美国人在维生素上花了二亿元,我们可以很安全的说,多数的人把他们的金钱无谓消耗了。

维生素是无害的;倘使在你的饮食中不能获得必需的分量,它们自然可以发生应有的效力。不过切不可存有幻想,以为它们可以增进你的健康,充沛你的活力,或者使你容貌美好。它们是无能为力的。[14]

无论如何,在民国期间,番茄至少已经在中国的都市中普及,成为了百姓餐桌上的一道常见食材,并发展出了一道国民菜——番茄炒蛋。如今,大多数人已经忘记了它曾经是一个“有狐臭的美人”,仅仅记得它曾经是那么的美味,转而抱怨当下的番茄“无味”,而且硬邦邦,难得“稀松一堆”。

注释:

[1]刘泽学主编:《中外精美散文:老舍散文集》,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第221-222页。

[2]《西红柿为有益身体之食品》,《大同报》,1936年10月09日第7版。

[3]《粮食节约与营养》,《中央日报扫荡报联合版》,1942年06月02日第5版。

[4]《维生素》,《光华报》,1935年09月21日第3版。

[5]《水果治病》,《蒙疆新报》,1941年06月19日第3版。

[6]《夏之餐桌上的西红柿》,《新民报》(南京),1947年06月06日第3版。

[7]《维生素乙治不育,邓伯道莫悲无儿》,《通报》,1946年09月25日第2版。

[8]《西红柿精抑制皮肤病菌》,《医药近讯-华北日报》,1947年07月28日第6版

[9]《西红柿之食法》,《益世报》,北京,1922年09月23日第8版。

[10]《问番茄汁制法》,《南华报》,1941年05月27日第4版。

[11]《怎样制西红柿酱油》,《解放日报》,1943年09月11日第4版。

[12]《拿手菜》,《华北日报》,1947年07月06日第6版。

[13]《炒牛肉丝》,《新北京》,1939年07月10日第3版。

[14]《不吃维生素药品也可以增进健康》,《国华报》,1949年04月23第4版。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