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紫苏治疗腋臭(紫苏叶治狐臭)

时间:2024-09-05 11:04:24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中医谈“胁痛”“腋臭”

〔丹〕肝木气实,肝火盛而胁痛者,当归龙荟丸,为泻肝火要药。胁痛甚者,用生姜自然汁,吞下龙荟丸,以肝火盛也。(龙荟丸方见“治法门肝实条”)  

经云:肝气实则怒。又云:肝痛者,两胁下痛引少腹,善怒。龙荟丸治肝实胁痛,其人气收者,善怒是也。甚则用姜汁吞下。经云:风木淫胜,治以辛凉是也。  

寿四郎右胁痛,小便赤少,脉少弦不数,此内有陈久积痰饮,因外感风寒所遏,不能宣散,所以作痛。与龙荟丸三十五粒,保和丸三十粒,细嚼姜片,以热汤下,服后胁痛已安,小便尚赤少,再与:  

白术(三钱) 陈皮 芍药(各二钱) 木通(一钱半) 条芩(一钱) 甘草(五分)  

上姜三片,煎热饮之。 

一妇人脾疼,带胁痛,口微干,问已多年。时尚秋,用二陈汤加川芎、干葛、青皮、木通,下芦荟丸二十粒。 

章张郎气痛,自右肋时作时止,脉沉而弦,小便时有赤色,吞酸,喜呕,出食,此湿痰在脾肺间,所以肝善乘之。小柴胡汤去黄芩,加川芎、白术、木通、芍药、滑石、生姜煎汤,下保和丸三十五粒。  

一妇人气晕,两胁胸背皆痛,口干。  

青皮 半夏(五钱) 白术 黄芩 川芎(三钱) 木通(二钱半) 陈皮(二钱) 桔梗(二钱) 甘草(炙,五分)  

上分六帖,煎热服。又:胁下有食积一条扛起,加吴茱萸、炒黄连。  

〔《本》〕治因惊伤肝,胁骨里疼痛不已,桂枝散。  

枳壳(一两,小者) 桂枝(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姜枣汤调下。  

〔洁〕匀气散 专治胁痛。  

山栀 熟地 茯苓 细辛 桂心 川芎(各等分)  

上研为末,加羊脂煎服。  

〔《本》〕治胁下疼痛不可忍,兼治肺弱,芎葛汤。  

川芎 干葛 桂枝 细辛 枳壳 人参 芍药 麻黄 防风(各半两) 甘草(二钱)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渣,温服,日三服。有汗避风。  

治胁下风气作块寒疝,发则连小腹痛凑心。其积属肝,在右胁下,故病发,则右胁手足头面昏痛,不思饮食。  

干葛(一两) 麻黄(二分) 附子(一个) 川芎 防风 当归 枳实 芍药 桂枝 羌活 甘草(各四钱)  

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渣服,日三。有汗避风。  

治胁痛如前,兼去手足枯悴,薏苡仁丸  

薏苡仁(一两) 石斛(用细者,二钱) 附子(半两) 牛膝 生地黄(各三钱) 细辛 人参 枳壳 柏子仁 川芎 当归(各半两) 甘草 桃仁(各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酒吞下,食前,日三服。丸子食前,煮散食后,相兼服为佳。治悲哀烦恼伤肝气,至两胁骨疼,筋脉紧,腰脚重滞,两股筋急,两胁牵痛,四肢不能举,渐至脊膂挛急。此药大治胁痛,枳壳煮散。  

枳壳(四两,先煎) 细辛 桔梗 防风 川芎(各二两) 葛根(一两半) 甘草  

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枣同煎至七分,去渣,空心食前温服。  

上肝虚胁痛,经所谓木不及,病中清,胠胁痛是也。中清,谓中有寒也。热实胁痛,当归龙荟丸是也。  

〔仲〕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紧,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大黄(三钱) 附子(二枚,炮) 细辛(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更进一服。  

〔垣〕神保丸 治心膈痛,腹痛血痛,肾气胁下痛,大便不通,气噎,宿食不消。  

木香(二钱半) 胡椒(二钱半) 巴豆(十枚,去皮心膜,研) 干蝎(七枚)  

上四味共为末,汤浸蒸饼为丸如麻子大,亦用朱砂为衣。每服五丸,心膈痛,柿蒂灯心汤下;腹痛,柿蒂煨姜汤下;血痛,炒姜醋汤下;肾气胁下痛,茴香酒下;大便不通,蜜汤调槟榔末一钱下;气噎,木香汤下;宿食不消,茶酒任下。  

许学士云:沈存中《良方》载:顷在建阳,医者王琪言,诸气唯膀胱胁下痛,最难治,谓神保丸能治之。熙宁中病项筋骨痛,诸医皆作风治之,数月不瘥,乃流入于背膂,又臂挛痛甚苦,意琪语有证,乃合服之,一服而瘥,再发又一服,立效。  

〔洁〕煮黄丸 治胁下痃癖痛,如神。  

〔丹〕控涎丹 治一身气痛及胁走痛。痰挟死血,加桃仁泥。凡胁痛有痰流注,二陈加南星、川芎、苍术。实者,控涎丹下之。  

〔《本》〕治男子两胁疼痛,枳实散。  

枳实(一两) 白芍药(炒) 雀脑芎 人参(各半两)  

上细末。姜枣汤调二钱,酒亦得,食前,日三服。  

〔东〕调中顺气丸 治三焦痞滞,水饮停积,胁下虚满,或时刺痛。  

木香 白豆蔻(去壳) 青皮(炮) 京三棱(炮,各一两) 陈皮 大附子(各二两) 半夏(汤炮七次,一两) 缩砂(去壳) 槟榔 沉香(各半两)  

上为末,煮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渐加六十丸,食后,陈皮汤送下。  

沉香导气散 治一切气不升降,胁肋痞塞。  

沉香(二钱半) 人参(五钱) 槟榔(二钱半) 白术 乌药 麦糵(炒) 神曲(炒) 紫苏叶 大腹皮(炒) 厚朴(制,各一两) 诃子皮(炮,半两) 香附(炮,一两半) 姜黄 橘红 甘草(各四两) 京三棱(二两) 广术(炮,四两) 益智(二两) 红花(四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前沸汤点服。  

丹溪云:胁痛有死血者,桃仁、红花、川芎之类是也。若跌扑胁痛者,亦为污血流归胁下而痛,东垣复元活血汤之类是也。治法见攧扑伤损门。  

运气胁痛者,乡境皆病胁痛也,其证有二:  

其一,风木助肝气实而痛。经云:厥阴所至为胁痛。又云:厥阴在泉,风淫所胜,民病两胁,里急支满。又云:少阳司天之政,初之气,风胜乃摇,候乃大温,其病胁痛,治以凉剂得痊也。  

其二,燥金攻肝虚而痛。经云:少阳所至为胁痛。又云:阳明司天,燥气下临,肝气上从胁痛。又云:少阴司天,地乃燥,凄沧数至胁痛,善太息。又云:岁木不及,燥乃大行,民病中清,胠胁痛,治以温剂得痊也。  

〔丹〕咳嗽胁痛方。二陈汤加南星,多香附、青皮、青黛、姜汁。  

《内经》灸刺胁痛有三法:  

其一取肝。经云: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小腹,善怒,取其经,厥阴与少阳。又云: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是也。  

其二取胆络。经云:邪客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咳者,温衣饮食一日已。左刺右,右刺左。其病不已,复刺如法是也。  

其三取心。经云:心手少阴脉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视虚实热寒陷下,施补泻疾留灸之法也。  

〔《集》〕胁痛:悬钟 窍阴(此二穴,左取右,右取左,窍阴出血妙) 外关 三里(此一穴正取)  

又法:支沟 章门 中封 阳陵泉(治闪挫) 行间(泻肝怒气) 期门(治伤寒后胁痛)  

治胁并胸痛不可忍:期门(四分) 章门(六分,灸七壮至七七壮) 行间 丘墟 涌泉  

〔东〕胸胁痛:期门(沿皮三寸) 支沟 胆俞(沿皮半寸) 胸胁胀满痛:公孙 三里 太冲 三阴交 腰胁痛 环跳 至阴 太白 阳辅  

〔《撮》〕胁肋痛:支沟(透间使,泻之,灸) 外关(透内关,如取支沟,不必再取外关) 

〔《通》〕胁痛:阳陵泉  

〔《甲》〕胁下支满,呕吐逆,阳陵泉主之。腹中气胀,嗑嗑不嗜食,胁下痛,阴陵泉主之。  

〔仲〕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  

〔《灵》〕合腋张胁者肺下,肺下则居贲迫肺,善胁下痛。青色粗理者肝大,肝大则逼胃迫咽,则苦膈中,且胁下痛。  

凡胁骨偏举者肝偏倾,肝偏倾则胁下痛。揭唇者脾高,脾高则䏚引季胁而痛。(俱见《本藏篇》)脾满气逆。(见“喘条”)  

附:腋肿 腋臭

《内经》针灸刺腋肿,有二法:  

其一取胆。经云:胆足少阳之脉所生病者,缺盆中肿痛,腋下肿是也。  

其二取心。经云:心主手厥阴,是动则病,手心热,腋肿,皆视虚实寒热陷下,施补泻疾留灸也。  

〔丹〕腋气神效方  

密陀僧(一两) 白矾(七钱) 硇砂(少许) 麝香(少许)  

上为细末。先用皂角煎汤洗,后傅上。  

又方 

铜青 密陀僧 辰砂 白矾 硇砂 白附子 

亦如前法搽之。  

〔《本》〕治腋气。用夜明砂,不拘多少为末,用豆豉汁调涂,立效。  

又方 以铜青好者,不以多少,米醋调成膏,先洗净腋下,用轻粉掺过,却使上件涂之,立效。  

〔经〕治狐臭。用生姜涂腋下,绝根本。  

〔《三因》〕治狐臭。大蜘蛛一个,以黄泥入少赤石脂,捣罗极细,入盐少许,杵为一窠,包藏蜘蛛在内,以火烧令通红,放冷剖开,将蜘蛛研细,临卧入轻粉一字,用酽醋调成膏,傅腋下。明日登厕,必泻下墨汁,臭秽不可闻,于远僻处倾埋之,免致染人。  

〔《世》〕治腋气。先用刀削去腋毛净,用白定粉,水调搽傅患处,至过六七日夜后,次日早看腋下有一黑点,如针孔大,用笔点定,即用艾炷灸七枚,灸过攻心中痛,当用后药下之。  

青木香 槟榔 丁香 檀香 麝香 大黄  

上煎服,以下为度。

白苏叶的功效与作用

【出处】出自《本草图经》。

【拼音名】Bái Sū Yè

【英文名】Leaf of Common Perilla

【别名】荏叶

【来源】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白苏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erpilla frutescens (L.) Britt.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置通风处阴干。或连嫩茎采收,切成小段,晾干。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0.5-2m。茎直立,钝四棱形,具四槽,密被长柔毛。叶对生;地柄长3-5cm,背腹扁平,密端短尖或突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边缘在基部以上有粗锯齿,两面绿色,或紫色,上面被疏柔毛。轮伞花序2花,组成长1.5-15cm,密被长柔毛,偏向一侧的顶生及腋生总状花序;苞片宽卵圆形或近圆形,外被红褐色腺点,边缘膜质;花梗密被柔毛;花萼钟形,10脉,下部被长柔毛,夹有黄色腺点,内面喉部有疏柔毛环,结果实增大,萼桅二唇形,上唇宽大,3齿,中齿较小,下唇比上唇稍长,2齿,齿皮针形;花冠通常白色,冠筒短,冠檐近二唇形,上唇微缺,下唇3裂,中裂片较大;雄蕊4,前对稍长,离生,插生喉部,花药2室;花柱先端2浅裂;花盘前方呈指状膨大。小坚果近球形,具网纹。花期8-11月,果期8-12月。

【化学成份】含紫苏醛(perillaldhyde),紫苏酮(perillake-tone),香需酮(elsholtziaketone),左旋柠檬烯(limonene),蒎烯(pinene),肉豆蔻醚(myristicin),莳萝油脑(dillapiol)[1,2],豆甾醇(stigmasterol)[3]。

【药理作用】

1.对神经系统作用 小鼠灌服白苏叶甲醇提取物2g/kg,可使腹腔注射环已巴比妥钠的睡眠时间延长84%。挥发油主要有效成分系紫苏醛和豆甾醇[1]。叶提取物中分离得到的紫苏醛,左旋柠檬烯,紫苏酮,香薷酮,肉豆蔻醚和莳萝油脑化学类型化合物,各以要当于提取物2g/kg的量给小鼠口服,也有延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作用,其中含莳罗油脑和肉豆蔻醚型化合物的叶提取物作用最强[2]。

2.轻泻作用 含紫苏酮型物质(PK)的叶提取物1g/kg口服,可能性显着促进小鼠小肠内容物推进,0.25g/kg剂量即有此作用。将PK类物质继续分离得到的紫苏酮19mg/kg促进小肠内容物推进率可达138%,在3.8-15mg/kg剂量依赖性试验中,口服15mg/kg时作用达峰值,口服的ED50为11.0mg/kg。将PK15mg/kg、60mg/kg注入十二指肠,也可使小肠内容物推进增国中。在体外空肠纵行肌孵育液中加入10-6g/kg、10-5g/ml、和10-4g-ml的PK,有剂量依赖性松弛作用。而10-5g/kg的PK剂,它可刺激环形肌蠕动,松弛纵行肌[3]。

3.对逸疫系统的影响 白苏叶汁给小鼠腹腔注射,可使腹腔渗出液中中性粒细胞聚积。叶汁还可使造模而升的高小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水平下降。白苏叶的抗过敏物质在体外有直接抑制巨噬细胞产生TNF的能力。白苏提取物还能抑制IgE产生[4]。

4.抑菌作用 白苏叶中得到的白苏油对接种和自然泻染的细菌(变形杆菌)、真菌(酵母菌、黑曲霉菌和青霉)均有抑制醛、蒎烯、柠檬烯成分的提取液口服可延长感染绿脓杆菌的小鼠存活率[6]。

5.其他作用 从白苏中得到的化合物有黄嘌呤氧化酶抑制作用,可治疗痛风[7]。白苏子全草热水提取物100μg/ml对牛心磷酸二酯酶的抑制活性平均为36.2%,其中的三氯甲烷(CHCI3)可溶性组分抑制活性为62.6%,不溶于CHCI3组分几乎无抑制活性[8]。

6.毒副反应 紫苏酮小鼠口服的LD50为78.9mg/kg,腹腔注射的LD50为13.6kmg-kg。另有报道紫苏酮给小鼠腹腔注射,雄性小鼠LD50为6mg-kg,雌性小鼠为2.5mg/kg。给母牛静脉注射约30mg的紫苏酮10h后可引起呼吸系统症状,3d后死亡。19mg/kg剂量给绵绵羊静注,也会有呼吸系统不良反应,但5d后有所恢复[9]。紫苏酮给绵羊灌服40mg/kg,仍可存活。小鼠腹腔注射10mg/kg,24h内死亡,并可见广泛肺水肿和腹腔渗出物[10]。15mg/kg、20km/kg、25mg/kg的紫苏酮给在体羊肺血液灌流,可增加肺微血管渗透作用,使肺血管外分泌物增多,出现严重肺水肿[11]。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归肺;脾经

【功能主治】疏风宣肺;理气消食,解鱼蟹毒。主感冒风寒;咳嗽气喘;脘腹胀闷;食积不化;吐泻;冷痢;中鱼蟹毒;男子阴肿;肢气肿毒;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研末。外用:适量,和醋捣敷。

【各家论述】

1.《别录》:主调中,去臭气。

2.《本草拾遗》:捣敷虫咬。

3.《日华子本草》:调气,润心肺,长肌肤,益颜色,消宿食,止上气咳嗽,去狐臭,敷蛇咬。

4.《滇南本草》:治伤寒发热、无汗、头疼,一切风寒痰涌而结,霍乱转筋,咳嗽吐痰,小儿风症。定痛,止喘。

5.《生草药性备要》:下气,除风湿。

6.《福建民间草药》:消冷气,止冷痢,祛风解热,驱虫解毒。

【摘录】《中华本草》

中药材白苏叶

白苏叶

别名荏叶(《别录》)。

出处《本草图经》

来源唇形科植物白苏叶片,夏、秋采叶,置通风处阴干。或连嫩茎采取,切成小段,晒干。

化学成分叶含挥发油,主为紫苏酮。

性味辛,温。

①孟诜:"性温。"

②《滇南本草》:"味辛,性温,无毒。"

归经《本草汇言》:"入手、足太阴经。"

功能主治解表,散寒,理气,消食。治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咳嗽,气喘,食积,吐泻,冷痢。

①《别录》:"主调中,去臭气。"

②《本草拾遗》:"捣敷虫咬。"

③《日华子本草》:"调气,润心肺,长肌肤,益颜色,消宿食,止上气咳嗽,去狐臭,敷蛇咬。"

④《滇南本草》:"治伤寒发热、无汗、头疼,一切风寒痰涌而结,霍乱转筋,咳嗽吐痰,小儿风症。定痛,止喘。"

⑤《生草药性备要》:"下气,除风湿。"

⑥《福建民间草药》:"消冷气,止冷痢,祛风解热,驱虫解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研末。外用:捣敷。

复方①治冷痢:白苏茎叶三至五钱,红糖少许,酌加开水炖服。(《福建民间草药》)

②治蛔虫:白苏叶,研末,每次用一钱(小儿酌减),调白糖二钱,用开水送下,每日早晚和饭前各服一次。(《福建民间草药》)

③治男子阴肿:荏叶生捣和醋封之。(孟诜)

④治虺中人:以荏叶烂杵,猪脂和,薄敷上。(《梅师集验方》)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