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清扬腋臭(狐臭清香露真的有用吗)

时间:2024-09-05 09:02:39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李春香‖点击《香山魂》激活名城记忆(评论)

来源:中山日报

栏目:文棚

历时三个月终于断断续续读完这部60万字的历史文学——《香山魂》。读罢沉思,我仿佛看那些挂在墙上的、沉默在雕塑里的香山的名人瞬间被唤醒了,走到我面前述说他们的故事;那些沉淀在历史深处的中山本土深厚的风情风物也一一被激活,在时光隧道里激活了这座近千年的历史名城。

《香山魂》是一部历史性和文学性兼备的英杰列传;是一部弘扬民族精神和具有浓厚区域文化特色的鸿篇巨制。何谓“香山魂”?掩卷沉思,当是奋斗的中山先驱群像的生命之喻。宋代吴沆《环溪诗话》言“诗有肌肤,有血脉,有骨格,有精神。无肌肤则不全,无血脉则不通,无骨格则不健,无精神则不美,四者备,然后成诗。”窃以为,写一首诗是这样,写一部书亦然。而《香山魂》可谓四者兼而有之,作品以本土的历史文化为肌肤,以南宋遗民世代传承的优秀基因为血脉,以十多位各历史时期各领域的历史名人代表的生平为骨格,以贯穿全书的“家国情怀”为精神,四者的水乳交融,生动地诠释了吴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香山魂》作者欧阳小华

追求艺术真实 唤醒中山名人

《香山魂》是基于史料的文学创作,它像是地方史,又像是地方志;像是散文,又像是小说。地方史主要记叙过去的人类社会活动,主要靠收集史料;地方志则是记录现代的自然和社会中的风俗、古迹、经济等,收集主要靠调查、采访。而作者是在充分阅读《香山县志》、《宋史》、《明史》等典籍的同时,加上实地进行大量调查走访取得大量素材的基础上,用创新的手法写就的文学作品,追求艺术真实。

所以,《香山魂》要比纯粹的历史书多了许多现代语言与观点。作者像是一个说书人,娓娓述说历史上的英雄,要紧处不时评论几句,又在人物的活动背景里添加了现当代中山本地的风情风俗,这又有了地方志的味道。不过,地方史、地方志虽真实,但毕竟记录简单,其工具书的特点远远大过文学特点,难以吸引大多数人的阅读兴趣,更不易传播。而小华君在史和志的基础上,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带着真情实感,用小说笔法,叙写真实人物,追求着一种艺术上的真实,生动形象,可读性较高,俨然是一部历史小说。

《香山魂》成功塑造了十多位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山历史名人,他们分别是南宋“四大忠臣”之一的马南宝、明代的大学者黄佐、南明宰相何吾驺;清总督曾望颜、书法大家鲍俊、上海小刀会领袖刘丽川、能臣黄槐森、启蒙思想家郑观应、外交家欧阳庚、共和体制下第一个总理唐绍仪;民国前后的,有开创共和政体的孙中山、现代音乐之父萧友梅、“亘古未有之天才”苏曼殊、博士之父王云五、空军之父杨仙逸等。这些历史人物跨度近千年,领域不同,而作品能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一以贯之。这离不开小华君对历史人物的熟识,准确把握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纵观全书,作者塑造的人物群像可分成四大类:

第一类是为国家谋发展的知识分子形象。无论是样貌丑陋,书法被道光皇帝赐予“书法冠场”的鲍俊;还是除弊兴利,兴学开埠,政声显赫,创办广西体用学堂(广西大学前身)的黄槐森;或者是创办国立音乐学院,有“中国近现代音乐之父”盛誉的萧友梅;乃至半僧半俗,才华盖世的苏曼殊。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生于朝代更替前后,有一种天生的改变社会的使命感。他们如同何吾驺一样“拒绝的是官场黑暗,忧愤的是家国动荡,守望的是精神独立”。

但是,毕竟他们每个人生活所处的时代不同,各人性格不同,故所走的道路迥然不同。例如同为文官,黄佐生于明代初期,社会百废待兴,富有活力,他的性格亦非常有活力。他是十分聪慧的神童式人物,从9岁考童生得了一名,到秀才、举人、贡生、进士,一路高歌猛进,这样的成长经历必然恃才傲物,一生波折。果然,在嘉靖年间的“大礼仪”事件中,他就被驱逐出朝廷,凄凉回乡了。但他的才华不允许他沉默,颇有地位的王阳明欣赏他的才华,成了他重新迈上仕途的伯乐。所以,于黄佐而言,“成也才华,败也才华”,只因他耿直的性格。同是明代的官员,何吾驺生于晚明,他拯世救民的思想更重。他很想尽忠保家卫国,然而,他与黄佐一样,不擅中国权谋之术,在朝廷稍露锋芒就被贬回故乡。但他们二人性格不同,在被贬期间的表现不同。黄佐静心研究学问,何吾驺却爱热闹,总是三五知已相聚一起研习书法,谈诗作画,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所以,发起赛菊之举,诗酒流连,演变为闻名的“小榄菊花大会”。另外一个十分有个性的官员是曾望颜,晚清官员,他一生刚正、清廉,敢于言事,查贪得力。每当读到他大刀阔斧地清除贪官污吏,就联想到现在反贪形势,心生感悟:为官之道,为人之道,种种是非黑白,无不在拷问着人性,由此可见,《香山魂》的现实意义。

第二类是忠心耿耿的横刀立马英雄形象。如抗元“民族英雄”马南宝,抗清英雄刘丽川,他们都是力捍汉族的尊严与统治,两人年纪轻轻就奉献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战死沙场,何其悲壮,何其动人心魄!先说抗元“民族英雄”马南宝,皇帝避难香山,他发动乡民勤王至忠。厓山之战后,10万多军民跳海殉国,他也想跳海了事,但是他选择了比死更难的“活着”。他率领着存留不多的义师迎战元军,被俘不屈而死,年仅35岁。再说,抗清“民族英雄”刘丽川,能文能武,爱打抱不平,因主持正义得罪了权贵致家破人亡,逃亡香港。凭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很快成为洋行买办,他通晓中医,擅接骨医术,应该会生活得很好,可是他偏偏走上了反清复明道路。他发动小刀会起义,攻占上海,建立“大明国”政权。可惜人心不齐,在清军强大的围剿下壮烈牺牲,时年也是35岁,与马南宝一样,谱写了一曲英雄赞歌。

第三类是睿智的政治家、军事家形象。这里的代表人物是“起共和终帝制”的孙中山,内阁总理唐绍仪,著名外交官欧阳庚,中国空军之父杨仙逸等。越熟识的历史人物越难写,如何写好孙中山,绝非易事,但作者却别开生面,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观点,比如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均指责孙中山在日本成立革命党,要求宣誓按手指模的做法显然是一种倒退专制行为,而小华君却不是这么认为:“客观地说,仅凭按手指模宣誓就视为倒退回专制行为,完全有失公允,这就好比时至今天的农民卖地要按手指模一样的道理。关键是看其宣誓之内容如何,当年的誓约是:‘为救中国危亡,拯民生困苦,愿牺牲一己之生命自由权利,附从孙文再举革命。’完全为了国家,不为一己之私。也就是说,孙中山在特定时期自树个人高度权威,甚至要求革命党按指模起誓的做法完全可以理解。‘要使中国成功地走向宪政、真共和的社会,光有良善的愿望是不行的,必须结合中国国情,找出适合于自己的模式来’。孙中山在特定时期自树个人高度权威甚至按指模起誓的做法完全可以理解。”

写历史文学最异枯燥,尤其是近代政治人物,一般的作者由于诸多顾忌总是患得患失。可是,在小华君笔下,不仅有自己的观点,而且能把大家耳熟能详的东西写得生动起伏,如写到三民主义,他绝不像绝大多数作家那样依书照搬,如是通过设计场景的形式生动的演绎出来:

“此时,有听众问:‘先生是医生出身,知道医治病人要方子,那请问先生,这救国救民的‘共和’方子是由几味药构成?”这个听众这么一问,瞬时全场静了下来,等待孙中山如何回答。‘问得好!’孙中山胸有成竹地说:‘共和’这方子,由三味药组成: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民族主义是‘药引’....;民权主义是‘主药’.....;民生主义是‘补药’.....”

这样生动的演绎手法,读起来一点也不生闷,一些读者与我交流时,都说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第三类是塑造了倡导“富强救国”的工商实业家形象。作者选取了郑观应、王云五等杰出人物。郑观应因《盛世危言》而出名,大家知道他是中国第一个启蒙思想家、维新变革的倡导者,更多实情却罕为人知。郑观应首先是一位实业家,他是中国早期开创民族实业的领军人物。当时的“央企”——招商局,就是他一手打拼并敢于同外国企业“商战”的大企业。本书写出了他与其他企业家不同之处:“富而思进”,关心国家的命运。王云五是本书中我最佩服的人之一,没进过像样的学堂,却成为“中国科学管理之父”、“中国博士之父”、“活着的百科全书”、“文化巨匠”,无论是他的时代,还是现在这个时代,他都是不可多得的励志传奇人物。

作者以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综合的表达方式进行人物塑造,使那些历史人物“死而复生”。但我注意到,作者未有止步于此,作品显然不是单纯的一部人物集,而以《引子》开启,统领全书,最后以《尾声》归纳,使本来看似很散的篇章一点也不散,而是有机、紧密地统一在一起,浑然一体。其手法之创新,行文之灵动,达至“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境界,文笔灵动,情节生动,自然阅读起来,就有一种畅快淋漓、引人入胜的快感。

长篇历史文学《香山魂》

融入习俗 唤醒本土文化记忆

本书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将中山风土人情融入人物成长的叙事中,不露痕迹的巧妙植入本土文化。犹如巧妙的广告植入,让观众在无意识下记住、接受。这对于传播中山文化是首创,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为什么这些植入的“广告”不让人觉得是“广告”?是因为小华君安排得很巧妙、很合理,遵行了“文人对雅事,武夫对舞事,商人对商事”这一自然原则。

例如,开篇的《引子》,在解读中山何以原名叫香山时,作者以香花、香木、香果层层进行解读,犹如抽丝剥茧般,步步深入,在写到重点处,即以故事植入,生动自然:“很久以前,五桂山附近的村庄有一户沈姓人家,生有一个女儿,长得如花似玉,然而已届婚龄还未嫁出去,皆因身上长了臭狐。大热天时,奇臭无比,没有人家的男子愿意娶她.....,话说,沈氏姑娘第一次随同村的姐妹洗晒沉香。她学着人家把鹧鸪斑样纹的香块藏于云袖之间,或贴于胸脯前。那想到,香气随女儿之体,入肌,入骨,一身袭香。就这样,身上的臭气不见了。引来那些追香慕名的男孩,很快沈氏姑娘嫁了一个如意郎君。香中极品“女儿香”由此得名并传开.....,相传当年杨贵妃就是因为听了这个故事,用了“女儿香”,把狐臭变为勾魂的体香,令唐玄宗心神荡漾、神魂颠倒的。”

末了,作者还创作了首诗词:“独见仙花熏桂岭,原来遍地芬芳。 千金难买土沉香。 香山留正气,馥郁又清扬。 江渚渔樵居岛上,也曾阅历苍桑,披星戴月渡寒霜。春风吹过后,四海闻其香。”

这个故事,加上一首古典诗,不仅读起来,生动吸引,而且雅俗共赏,同时也为中山沉香木卖了一次“广告”,令人拍案叫绝。

又如第十四章写到“中国博士之父王”王云五,说到他不堪家贫压力要到上海打工,临行前的一天,母亲带着王云五一道放风筝。

“说起风筝,当地人说‘纸鸢’.....平时都是王云五与小伙伴一道玩,今日母亲带着自己一起玩,王云五觉得有点奇怪,但见到母亲凝重的脸色,又不敢问。到了空旷之地,王云五捉紧线条,一路小跑,纸鸢逆风飞高。他不停地、慢慢地放线,看着随之越飞越远越高的纸鸢,王云五的心情也为之雀跃。正在兴头之上,想不到母亲走过来,说:‘云五,把它放走吧!’‘为什么?’王云五莫名其妙。只见母亲用手把线掐断。口中念念有词:‘ 九月九日去登高,纸鸢望天流。 滞运流晒好运到,长命富贵步步高。’王云五一听,才明白母亲带他放纸鸢的用意。他一声不响地跟在母亲身后回到家里。当晚母亲帮他准备好行囊,他知道明天一早就要离开这个宁静、美丽的乡村了,心里怅然若失。年少的王云五忘不了沉睡的村庄,他孑然伫立在院子里,翘首望着苍茫的夜空,那浩瀚的星海有着无声的辉煌。他想:难道我就像空中的那一颗不被注目的小星,沉寂无闻,无声无息吗?”

这一段,不仅把当地九月九放风筝的习俗巧妙代入了,而且把他不愿离开家乡的心里活动描写得入木三分,真是催人泪下。

又如第三章写是明朝宰相何吾驺时,把小榄菊花会的来历有机植入, 把菊花会放在这一章,让诗文俱佳的“树一帜于岭外”的何吾驺来开创、组织,是十分符合他的爱好与身份。在读这一段时,参观过中山市菊花会的人都会有一种即视感,既知菊花会的来历,又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还有,把中山的咸水歌以故事的形式巧妙植入曾望颜这一章,也十分合理可信。因为曾望颜家住石岐、靠九曲河,兼且又“善诗文,工书画”;把鹤舞斗歌放在刘丽川一章,皆因鹤舞的盛行与刘丽川是同时代的,而且又起源于他的家乡;把杏仁饼、乐乡民谣植入在萧友梅一章,前者是因为杏仁饼是萧友梅的叔父萧友柏发明,而他母亲梁碧帆是东乡,这开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真实。

须知,民俗风情凝聚着当地人的情感、传统、审美与文化渊源,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大凡写到这方面,过往都是以镇区村为单位,平铺直叙,但小华君完全颠覆了这传统的写法,让中山的习俗有了故事,有了文化, 有了浪漫的色彩。为推介中山这座城市品牌增加了巨大的影响力量。

中山市鸟瞰图(资料图片)

自成体系 具有厚度和使命感

《香山魂》不同于一般的历史小说或历史散文,除了写法创新,更在于小华君能从大处落笔,小处着眼。他在《引子》这里先以轻灵笔法,叙述中山是一块风水宝地,为解读中山何以出伟人、名人埋下伏笔。继而,正文第一章即以全国有影响的大事件——宋元生死大决战开启中山波澜壮阔的历史。

当我阅读了完了第一章,才恍然大悟:小华君何以不把立县功臣陈天觉立为第一章的传主,只把陈天觉放在《引子》这里写,而是把尽忠报国、勤王有功的马南宝立为第一章传主?因为只有这样,才会顺理成章地带出“基因说”,并以此统筹全书十多个历史人物,这不仅为全书定下悲壮的基调,而且解码了中山何以产生这么多名人的千年奥秘,这绝非无中生动,而是有理有据的:“经此浩劫,失去了南宋王朝的庙堂庇护的赵氏皇族和宋室后裔,基本上以隐居的方式在香山县开枝散叶。万分庆幸的是,宋室的年长文官及后宫女眷和小孩,以及留守在沙涌的文臣将领,在当地乡民帮助下,早分散在香山各处岛屿隐匿,避此大难,宋室因之得以把根留住。文臣武将均来自五湖四海,在村落聚族而居,故人烟稀少的香山县,一下子有500多个姓氏和40个少数民族,有三大语系20种方言,这种现象在全国绝无仅有。他们身上有着宋代皇室的血脉,出身高贵,只是朝代更迭,江山轮流坐,昔日的祖上从政治舞台上下台后,后裔如惊弓之鸟,流落尘世,也与平民百姓一样每天为生计而奔波。生活还要继续,历史还要延续。可以说,今天的香山或说中山本土人,除了少部分是从珠玑巷迁徙至此之外,绝大部分都是宋室或南宋遗民,中华民族不死的基因,从此在香山县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扎下根来。”

从中可以看到,小华君在“大处落笔”的同时,做到“大事不虚”,这是本书的价值又一所在。另外,《香山魂》从选择题材、塑造形象、艺术构思、语言表现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角度的和手法。

从艺术结构方面看,本书以散文体小说为样本,并融合了章回体小说的形式,从而形成自己的全新面目。全书十五章,每一章立一名人为传主,每一章均以“诗曰”起头,后有诗词评论作为结束,中间采用人物传记的方式进行叙事。综合运用了履历表式、鉴定式、评传式、史志传记式的人物传记的方式叙写。每章开头都有人物履历,然后按照时间为序,以空间变换为序,时空自然转换,采用叙述、描写表达方式叙述典型人物的重要事件,间有评论,夹叙夹议的方式。每一章节独立成篇,相近朝代的人物之间又略有交集,使整本书自成体系。

从语言艺术方面看,本书讲究文采。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史通》说“夫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至若书功过。记善恶,文而不丽,质而非野,使人味其滋旨,怀其德音,三复忘返,百遍无致”。古今中外的大作家看法一致:任何能够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都必须有文采。回过头来看《香山魂》,采用了第三人称叙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作者叙行录言,用最典型的行动、语言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代入感强。

如第十五章,写到杨仙逸年少时在家乡与奶奶相处的日常生活,写得十分自然生动:“杨家老宅庭院前面有一棵很大的龙眼树。童年的夏夜,杨仙逸爱跟着奶奶杨老太太在那棵龙眼树下乘凉,他最爱听奶奶讲故事,百听不厌。

在那张长条的板凳上,杨仙逸常常半坐地依偎着奶奶,充满好奇的眼睛望着夜幕中闪烁的星星。周围蟋蟀的鸣叫,更显乡村夜晚的寂静。

慈祥的奶奶左手轻抚着杨仙逸的背,右手抓住的葵扇缓缓地挥动着,为这个可爱的孙儿扇凉,驱赶蚊子。轻声细语地讲述着杨著昆在异国他乡创业的故事。

‘爸爸为什么要离开家乡,到这么遥远的地方去打工?’杨仙逸经常重复地问这个问题。

皱纹已爬上脸庞的奶奶总是不厌其烦地说:‘唉,清入主中原后,中国人没有一天过上好日子。家里太穷,揭不开锅,你爸爸与不少乡里人一样背井离乡,这都是因生活所迫的啊!’”

这段显然是虚构的,但十分符合人物性格。了望星空,听奶奶讲故事等场景的描写,无不暗示着传主今后要走的路。龙眼树,是当地特有的果树,并普遍植于私人院落中;在没有电气的年代,葵扇则是珠三角地区夏天时最常见的扇凉工具。只有作者的成长背景,才会写出这么接地气以及生动的文字。

言为心声,人物的思想、情感、愿望无不表现在他们的语言中。这种多种形式的表述,行文灵动,有活力,阅读起来不沉闷,还常常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在思想性方面,尽管《香山魂》有写到些许风水内容,但其契合当地风俗。纵观全书,作品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因为每一章都以那种“家国情怀”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贯穿始终,因而作品有着正能量的“教化”作用。可以说,小华君用故事让消失在历史风烟中的中山名人成了有血、有肉、有情感的鲜活人物,他们走进我们每日走过的街,吃着中山特产杏仁饼,唱中山咸水歌。他们让中山骄傲,让香山骄傲,让中国人骄傲!

历朝历代都有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爱国主义气节的人物,如果这些人就在自己的村庄,像石岐人读到黄佐、萧友梅,三乡镇人读到郑观应,可以极大的激发人们的爱乡土感情。只有热爱自己的故乡,才能热爱自己的祖国。可见《香山魂》是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好教材。

综上言之,《香山魂》以如此创新手法和效果呈现,不仅令读者耳目一新,更能唤醒国人、海外同胞,世界友人对中山这座城市的关注。

今天,大家都希望中山能重振虎威,《香山魂》的面世正当其时。唯愿每一个中山人都来读一读这本书,让这骄傲之情充盈每一个中山人的心间,让这些名人的故事更为远播,让寄以“敢为天下先”的香山魂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和发展动力。

(请勿微信投稿!文棚是一个以散文为主的共享平台,面向全球华人开放,供作者、读者转发推送。其“写手”栏目向全国征集好稿。凡当月阅读量达6500次,编辑部打赏100元/篇。请一投一稿, 并注明文体。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非签约作家请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及银行账户全称、账号。)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编辑:徐向东

◆二审:蓝运良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想嫁给天子没那么简单 明熹宗选妃“裸检”挑

“裸检”是皇家秘密,作为一种制度,一直存在于各朝宫妃采选过程之中。《汉杂事秘辛》所记未必是东汉时宫妃选拔的实情,纪晓岚笔下却弥补了一份遗憾。

在杨慎所处的明代,女子入宫前体格也极其严格,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连一根体毛都要看仔细。清代文人纪晓岚所著的《明懿安皇后外传》中,详细记下了明熹宗朱由校选妃子的全过程。

张嫣是河南祥符县人,天启元年,朱由校16岁,到了大婚的年龄。明朝皇帝16岁大婚,这也是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规矩。当时,由司礼监秉笔刘克敬任总管婚事,先期在国内挑选出了一批年龄在13岁至16岁的女孩。官方当时发了路费,让她们的父母亲自陪送到京城备选,于当年的正月集合。

初选时,仅从外表上大概检查了一下,由太监负责。100名一组,按年龄大小站好。太监从她们面前走过,高一点的,矮一点的,胖一点的,瘦一点的,全都不要,这样被涮去了1000人。

第二天,进行五官检查,仍由太监负责。与头一天那样,百名一组站好,细看每一女孩的耳、眼、嘴、鼻、头发、皮肤、腰围、肩宽等,有一地方不合格者,哪怕身上长颗黑痣,都要淘汰。又让女孩报家门,听其声音如何,是不是结巴子。这样,又涮去了2000人。

第三天,借用工具测量身体是否符合比例,看其气质如何。凡是手腕粗短的,脚趾肥大的,举止轻浮的,都不能过关。这样,再被涮去1000人。

第四步——“裸检”。余下的1000名女孩全部召入宫中,以备后宫之选。由年老的女宦官带到密室,摁摁乳房,查看长得挺不挺;闻闻腋下,有没有狐臭。最后摸遍全身,试试长得是否发达。这样,又涮去了700人。

第五步,长期观察,重在性情。300名精选下来的女孩留在宫中生活一个月,以观察其生活习性、说话态度、智力高低、人品如何。前面的四道程序重在观察“体”,这一关重在“德”和“智”。选出了德、智、体全都优秀的女孩50名,最后全部当上了朱由校的妃子。

由5000人,最后选出了50人,这么算来,正是俗话说的“百里挑一”。有明一朝,估计都是采用如此“淘汰法”,选出宫妃的。

万物之味,久则可厌;唯你,愈久愈爱ll读书

#2022有你相伴#万物之味,久则可厌;唯你,愈久愈爱

《孝经》中说“显亲扬名”是大孝。

《劝学经》中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世人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黄金屋

这几种说法,都是劝导士子努力拼搏;富贵、华屋、美人,都会从书中获得,到时,达成了自己的愿望,也孝顺了亲人,皆大欢喜。

社会发展到现在,仍以财富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但总不否认读书的重要性。

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陶冶情操,明事理,人会变得温尔文雅。

读书是最基本的投资,也是门槛最低的高贵。

美女

”万物之味,久则可厌;唯读书之味,愈久愈爱。”

因此,一个人如果想出人头地,追求理想中的生活,读书将是一个很好的捷径,最佳选择。

市面上有许多关于阅读的书;翻来覆去介绍读书方法和读书好处,让人雾里看花,越看越迷茫。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书能让我们走出困境,引导我们走向书的海洋呢?

有这样一本书,它全面、有趣,能打动读者的心。

好读书而求甚解

即《好读书而求甚解》。

读书要有选择,不要什么都读,如果选择不好,就适得其反,有害无益。

读书首先是态度认真,其次是速度。

读书时要多思考、勤动笔,把知识内化后成为自己的经验。

《好读书而求甚解》的作者是叶圣陶先生,他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是出版、语言和艺术多种教育集一身的拓荒者。

他认为阅读和写作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有这两个好的习惯,人活着才有价值。

阅读和写作相辅相成,阅读更重要。

读书

他对陶渊明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这个观点持不同的看法。

叶圣陶通过《好读书而求甚解》阐述了读书要理解书中含义的必要性。

今天我们通过书中的二个要点来解读此书

第一要点:究竟持什么样的态度读书?

第二要点:如何使读书效果最大化?

写作

【1】

究竟持什么样的态度读书?

常规读书有三种态度:

一种是绝对相信的态度,凡是书上讲的话,奉为信条,毋庸置疑;

一种是现实态度,在生活中有益的采用,反之,置之度外。

最后一种是随便态度,书中所说只是茶余饭后的话题。

显然第二种态度受大家推崇,人都要实现自身的价值,处理现实存在的许多问题,唯有读书才能达到目的。

清扬婉兮

对读书持有现实态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对“开卷有益”的说法持怀疑态度,虽然书中记载着人类生产、生活的经验。

随着时间推移,时代进步,过去的经验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早已是“昨日黄花”。

如《本草纲目》治疗狐臭:“两个熟鸡蛋去壳,夹在胳肢窝,跑一至三个岔路口,扔掉,然后往回跑,千万别回头,这样做三次,狐臭自愈!

还有渔网可以治鱼刺哽,筷子头烧灰可以治疗咽喉痛等,对于现代人来看,简直是奇谈怪论。

有道是“我本无心谈笑话,谁知笑话逼人来。”

浅浅一笑倾城

其次,要让书中知识为自己所用,不做书的奴隶。

读书要选择对自己有帮助的好书,没有用的内容可以舍弃,不要勉强自己从头读到尾,浪费自己宝贵时间。

再次,接受自己不可能博览群书的现实,读自己需要的,不必为此懊恼,我们要读一本有读一本的欢喜。

阅读有以上三种形式,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即为写作所用。阅读和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必须掌握的技能。

阅读能力好,能准确掌握词语表达意思,明白作者思路等,对写作都是大有好处的。

阅读广泛,其表达能力就强,写作时就能文思敏捷,无需刻意练笔。

读书求数量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效果,检验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以及从书中获取到什么信息。

读书不可走马观花、忽伦吞枣,如养成马马虎虎的习惯,以后会吃大亏。

总之以批评的态度读书,以写作为目的,养成认真阅读的好习惯。

闭月羞花

【2】

如何使读书效果最大化?

读书的好处千千万,喜欢读书固然好,但如果掌握一定的方法,就可以使读书效果最大化。

那么如何做呢?

书中介绍了几种方法。

先略读后精读;书类型不同,阅读方法区别对待;

边读边思考、记笔记,如今可做思维导图。

一种书往有多种版本,如何选择呢?

常态化运用校勘、目录、序言为参考标准,序言是全书的提要,先浏览一遍,对书有了大体的了解和印象,阅读全书时做到胸中有数。

清水出芙蓉

读书时,最好把书下面批注认真阅读,批注中有许多重要信息,使你对一些人的性格、命运会有更深刻的理解,让你受益匪浅。

在通读全书的基础上,弄清作者的时代背景、框架结构和布局,以及所要表达的涵意,找到书中的优缺点。

抓住重点,如果略读所问的问题是“这本书在说什么?”那么在精读时的问题是“这本书告诉你应该怎么做,并在精读时一一找出答案。

弗兰西斯.培根曾说过:“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与消化的。”

书中提出读书一定要做笔记,特别需要精读的地方,做笔记不是摘抄几个金句。

天然去雕饰

而是要经过思考写出自己的感悟,写读后感最好读完稍等几小时独立思考完成,否则就是凭记忆写出书中内容。

另外精读书时,可以参考相关文章或者资料,这样就可以铺垫开一系列的知识点,犹如撒开一张大网,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就带读了许多书,扩大了知识范畴。

读书要学会提问,一本书总会有几个问题,你得弄清楚。

例如传记,首先问此人的简历和事业;读游记 要知道当地的风俗人情,带着问题读书,找答案,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

经过这几方面的锻炼,读书能力得到了提高,也使读书效果最大化。

平常我们阅读的书可分成回类;参考书;关于修养的书,如传记;专传欣赏的书,如小说、剧本等;实用书,如幻灯片。

读书最好的办法是找到高水平的作品,直接模仿学习。

参考书和幻灯片,只要理解书中内容即可,留后去实践。

传记和小说,要甚解要亲身体验,去观察社会,体会人生。

顾盼遗光彩

阅读这二类书,要对作者后生平和其他作品有深刻的领悟,全面了解他们的思想体系,读此类书要一遍遍读,常读常新,遍遍又不同。

读书时还要注意力集中,也不要一口气读下去,读一部分稍停,思考后做个总结,随时检验读书的效果。这样做读一遍效果强似无效的几遍。

为什么要做读书笔记?因为在阅读时,往往思绪杂乱,通过笔记整理有条有理,以后复习方便也使自己成为读书高手,使读书效果最大化。

总之,读好书、高效读书是我们读书生涯中必须尊守的原则,我们对好的作品应怀有鉴赏的态度,还要做到好读书而求甚解,其乐无穷!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