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一些网约车乘客在社交媒体吐槽,打网约车像开盲盒,快车10辆有7辆都是臭臭的,全程开着车窗吹冷风也得忍着。
其中高赞的一条评论是,“一上车跟进师傅被窝一样,太暧昧了~”。
对此,很多网约车司机表示也很苦恼,不排除那些吃住在车里的,臭味可能是司机的原因。但是对很多正常作息的司机来说,车里异味99%的来源并不是司机本身。
吃住车里
@上海霖铃:主要是有些网约车司机吃喝拉撒都在车里,有些被子都是直接塞后备箱,太卷了。
@北京落日:网约车很多都是外地来讨生活的。之前遇到一个,司机的被子塞在后座边边,然后车里味道是真的臭。
@四川老屈:我也是网约车,但是把卫生和价格低扯在一起我完全不认同。保持车内外卫生环境,是每个客运服务行业从业者最基本的态度。没有人逼你必须把车当家,吃喝拉撒都在车上,然后博取同情说自己有多难有多累。网约车也只是一份很普通的工作而已,应该合理的安排作休。既然乘客出了钱打了车,不要求有额外的服务,但是最起码的卫生条件应该要满足吧?网约车为什么要被盖上了“脏”“臭”的帽子?
味道来源
@山东Madden:客人有口臭、狐臭、脚臭、烟酒味、劣质香水味的,我们司机也得忍着把客人拉到终点。有时候真的怕下一个乘客上来体验感不好,所以大冬天有时候也开窗户。
@四川鲸照:我车每天一洗,每天回家洗澡。有些乘客手里夹着点燃的烟就上来了,还有抱着宠物的、吃榴莲的、吃槟榔的、吃臭豆腐的、吃螺蛳粉的、狐臭的、一上车就脱鞋的,比比皆是。
@天津ARTHUR:我的鼻子比较敏感,每天洗一遍车。一天拉20多单,小姐姐身上有香水味,酒鬼身上有酒味,大学生身上可能刚运动完有汗味。早起拉学生可能会有早点味,拉老年人可能有老人味,拉民工可能有民工的味,拉肉店卖肉的也有肉店的味。一天综合下来,肯定五味杂陈。
@广东暴揍:有一次一个小朋友在车上吃辣条和烤肠,后边好几单乘客上来都说车里有啥味…还有小孩子吃东西掉的到处都是,缝隙清理不了,放了四五个蟑螂药都还有蟑螂。
车辆清理
@湖北瓜粥:我爸是网约车司机,他喜欢在车里抽烟,我就买了个吸尘器,他每天收车回来我就用湿抹布 吸尘器清洁内饰,一天一清理基本上没啥味。
@北京398:我干了8年网约车,经常碰到乘客跟我说您的车真干净。我车上随时有块布,乘客下车后我就检查看看有没有脚印之类,车子里面永远你找不着毛病。自己的车,难道自己都不爱惜。
@江苏楚门:车里有味道,试试把温度开最高,风速调最大,车窗关严,让它吹个10分钟,一般的异味都能去除。
本文由健康160(WX:A91160)编辑部原创
前段时间,小编看到一则令人哭笑不得的新闻:
福建漳州一男子因肺部真菌感染住院治疗。经医生询问后得知,该男子有一个习惯——每天下班回家后,都要闻一闻臭袜子。结果悲剧了,因为这一特殊癖好,竟让其肺部感染了真菌。
男子闻臭袜子致肺部感染新闻
有些人可能会问,怎么还会有人有这种癖好?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有类似癖好的人并不少见,比如有些人爱闻汽油味、闻油漆味、闻脚臭味,还有人越臭的食物,越爱吃......
要了解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首先就要先从我们的人体嗅觉器官开始说起。
一、我们如何感知气味?1、人类进化中,什么最重要?
如今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含人类,都是数十亿年物竞天择、进化后的结果。如果要问人类进化过程中,什么最重要?
那肯定是「保命最重要」。说到保命,那就不得不提到对人类保命贡献巨大的嗅觉。嗅觉不仅能让我们快速找到食物,还能对特殊的气味产生警惕、从而避开危险,例如燃气泄漏、火灾、变质食物等。
2、我们是怎样闻到味道的?
首先我们要知道,人的嗅觉分为鼻前嗅觉和鼻后嗅觉。
鼻前嗅觉,也就是我们“闻”到的味道。气体分子通过鼻孔进入鼻腔,直达鼻根的嗅上皮,嗅上皮上有几百万个嗅神经细胞,这些神经细胞可以帮助检测和识别气体的产生和变化。
鼻后嗅觉,也就是我们“吃”或“喝”到的味道。进食后,经过咀嚼以及多种酶的作用,食物中的挥发性气体会通过口腔后面的鼻咽管道进入到鼻腔中。
也就是说,你尝到的味道不仅是味蕾感知到的味道,还有口腔到鼻腔的气味。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试试只闻不吃、只吃不闻、正常吃。这三种情况下,我们感知到的食物味道都不一样。
二、为啥会有人喜欢奇怪的味道?彼之砒霜,我之蜜糖
1、每个人对气味的感知不同
有些人认为臭豆腐、螺蛳粉、榴莲的味道奇臭无比,但有些人就认为这些味道尤为迷人。其实,这是因为每个人对气味的感知都不同。
早在20世纪90时代,科学家们就发现人体中的MHC基因(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会影响人们对气味的偏好。每个人的鼻子大概有400种不同的嗅觉受体,这些嗅觉受体能帮助我们识别到数百万种不同的气味。
一鼻一世界
每个个体之间都存在DNA差异,DNA差异导致了我们的嗅觉受体存在差异。目前,国际权威学术期刊《Nature》表明,每个人的嗅觉受体存在30%的差异。也就是说,同一种气味,有些人感觉臭出天际,但有些人可能感觉奇香无比。
2、良性受虐狂
除基因影响外,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良性受虐心理。美国心理学家(Paul Rozin)发现,有些人会通过自虐获得快感,而且是越虐越开心。
例如在玩过山车、吃辣椒、闻臭袜子时,我们的身体和大脑会感受到安全威胁,但随后我们发现这些威胁并不会造成生命危险,就会有种不可描述的快感。这也是为啥有些食物越臭,爱吃的人越多。
3、获得安全感或幸福感
相信不少铲屎官们早已发现,家里那只每天恨不得舔毛八百遍、洁癖到令人发指的喵星人或汪星人,总爱舔我们的臭脚丫和闻我们的鞋子。
可你有没有想过,它们为啥会这样?
其实,这是因为气味是记忆的载体。脊椎动物中用于感知气味的嗅球部分,与大脑中的杏仁核和海马体直接相连,这两个区域分别参与情绪反应和记忆形成。
当动物闻我们使用过的物品时,其中的气味可能会让它们获得安全感和满足感;当一些人闻汽油味、油漆味等臭味时,可能会回想起童年时一家人开车外出游玩、新房子装修的那段美好时光,重获幸福感。
三、夏天怎么避免成为臭味源?尽管有些人能够适应甚至喜欢那些奇怪的味道,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怪味,并不是那么受欢迎。
特别是在如今炎热的夏天,不少朋友的真实写照:出门5分钟,流汗2小时。偶尔身上还会散发出一股难闻的脚臭、汗臭味,实在是令人尴尬。那有没有办法可以避免让自己成为臭味源?
1、如何避免成为“毒脚兽”?
脚臭、脚气这两种不一样的臭,一样的「让人上头」。脚臭是单纯的臭,主要由细菌引起。脚气主要由真菌感染所致,不仅会很臭,还会瘙痒、脱皮和起水泡。
如果只是单纯的脚臭,做好清洁、止汗工作就能有效去除异味了。但如果是脚气问题,则需要通过清洁、止汗、药物治疗等多管齐下才能奏效。
脚臭不是病,臭起来真要命
今天,小编就和大家分享几个去除脚臭、脚气的小妙招:
2、如何避免成为“狐臭精”?
不知道有没有小仙女和我一样,一到夏天就狂出汗,尤其是腋下出汗后,有股不可描述的臭味。腋臭,又被称为狐臭。它和人体汗腺数量和产臭细菌的滋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汗腺多的人,更容易出汗。另外,汗原本是没有味道的,但汗中含有多种脂肪酸,这些脂肪酸被排出体外后,和体表细菌反应生成了不饱和脂肪酸,才有了臭味。
以下三种方法可以改善或解决腋臭味:
希望今天小编诚意十足、干货满满的科普让你打开了关于嗅觉的新世界。
如果大家有什么独家除臭秘诀或还有啥关于臭味的疑问?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互动。
最后,记得转发给有需要的家人、朋友、同事们,因为这样,可以↓↓↓
让世界的毒脚兽、狐臭精少一些。
柳州螺蛳粉的由来传说一:螺蛳粉在关键时刻,救了柳宗元一命
螺蛳粉起源于唐代,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官来到广西柳州任刺,由于心情不好、加上水土不服、不思饮食,身体欠缺,医生不知所措。时任府中大厨师的周万福也十分焦急,不知如何是好。一天,他到柳江边洗菜时随手捡回几个螺丝,刚精心只做好一碗螺蛳粉,柳宗元非常喜欢。从而柳州的螺蛳粉历时千年,旺销不衰,成为歌仙刘三姐故乡的传统美味小吃。
柳州螺蛳粉的由来传说二:谷埠夜市
上世纪70年代末,文革结束,民间商贸开始复苏,谷埠街菜市(牛奶巷附近)逐渐成为柳州市内生螺批发的最大集散地,加之附近工人电影院的事业如日中天,数量众多的散场观众从旁强势拉动,谷埠街夜市也随之形成。而柳州人嗜吃螺蛳和米粉是一传统,一些精明的夜市老板便开始同时经营起煮螺和米粉来。当时,人们尚未有今日我们这般丰盛美味的菜式可选,故而肚内油水无多。所以电影散场后,那些饥肠辘辘的食客们,不免有意或无意间地要求在自己点的米粉里加入几勺油水甚多的螺蛳汤,一同享用,这便慢慢形成了螺蛳粉的雏形。后其配料和制作工艺经过不断改良完善,逐步成型,一发不可收拾,并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到其第一个繁荣期,螺蛳粉作为柳州原创招牌小吃的地位也得以确立和巩固。
扩展资料:历史渊源
辣椒是在明末从美洲传入中国的,起初只是作为观赏作物和药物,进入中国菜谱的时间并不太长。辣椒强势进入中国后,掀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饮食革命,柳州人将之融入螺蛳粉并加以发挥,才有了螺蛳粉。
很多吃过螺蛳粉质疑螺蛳粉里为什么一颗螺蛳也没有,据说螺蛳粉的螺汤由螺肉、猪骨、药材、天然香料等民间秘方熬制而成,熬过汤后的螺肉就会丢弃,因其精华都浓缩入汤里了。
螺蛳粉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虽然历史较短,但嗍螺和米粉在柳州传承悠久。在柳州从事40多年文物考古工作的刘文认为,从一个小的方面来说,柳州的历史文化发展轨迹就是一段采集食用螺蛳的历史。
40多年前,中国考古学者在白莲洞、大龙潭鲤鱼嘴等遗址发现了大量的螺蛳壳堆积物。“距今约2万年前,居住在白莲洞的‘柳江人’就开始捕捞螺类食用,并学会用火,现在白莲洞遗址内还留下当时原始人‘火烧石螺’的遗迹。”柳州市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馆长蒋金远说。
螺蛳粉的制作方法准备材料
主料:米粉(也可以用干切粉) ,螺虾,腐竹。
辅料:酸笋,酸菜,猪脊骨,生菜,炸花生米,萝卜干,黑木耳,草果,小茴香,香叶,葱花。
调料:食盐,味精,菜籽油,料酒,酱酒,泡红椒,泡山椒,辣椒粉。
制作方法
1、把猪骨上的瘦肉切下来下来,脊骨直接斩件。
2、田螺蛳放到清水里泡1个小时去泥沙和土味,然后清洗一遍。
3、把材料切成丝和丁,倒些油进锅炸腐竹片(炸腐竹片时油要热,但是要离火炸,不然会焦) ,之后把炸腐竹剩的油里倒进辣椒粉,制成辣椒油(注意用炸腐竹的余温就可以了,不用加火)
4、把猪骨头放到锅里滚汤,水里加入一汤匙米酒,把酸菜丝、酸豆角丁放到锅里炒,加少许油,但是不要放盐。
5、黑木耳和猪肉(切下来的瘦肉)一起放锅里炒熟并加少许盐。
6、锅里放油,加蒜米、姜片爆香,然后放入螺师炒,再加一汤匙盐、半汤匙香辛料炒2分钟,然后加半碗水,滚了以后放到骨头汤里一起
其实,螺丝粉为什么有一股这个味道,是因为它里面有一道配菜是酸笋,酸笋是怎么来的呢
它是新挖采的嫩竹笋,放在坛子里,经过发酵后制作而成的,这个酸笋的味道吃的习惯的人,对它的喜爱只能用想起来就流口水形容
但是这个味道如果给不喜欢闻的人来吃,就会觉得是一股特殊的“臭味”,说到这里大家就明白了,如果以后想吃螺丝粉,但是又受不了这个酸笋的味道,那么可以跟店老板说,不要放这个酸笋就好了。
柳州螺蛳粉的功效螺蛳粉中富含碳水化合物、胶质、脑磷脂、纤维素、卵磷脂、蛋白质、胡萝卜素、各种维生素、铁、钙、磷等多种营养成分,既可以一饱口福,又可以保健养生。米粉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成分具有健脾功效,适于脾气虚弱。螺的营养价值很高 , 具有食用的价值 , 同时花螺还具有一定的保健的效果 , 具有滋阴明目的作用 , 还可以有效的缓解黄疸以及脚气等病变 , 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螺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A、蛋白质、铁和钙 , 对目赤、黄疸、脚气、痔疮等疾病有食疗作用 ; 食用田螺对狐臭有显著疗效。田螺还有醒酒的作用。螺主要有海螺和江河螺之分 , 我们这里所说的螺蛳主要是生活在江河湖泊中的螺。买过螺蛳的人一定知道 , 螺蛳的价格并不是非常的贵 , 只要买一点 , 就可以烧个一大碗 , 非常的便宜。但是螺蛳所蕴含的营养价值却是非常高的。
钙质
螺蛳中的钙质含量其实是非常丰富的 , 每 100 克的螺蛳中含有大约 156 毫克的钙质 , 这在很多食物中算是含量比较高的了 , 所以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更年期女性、老人等都是可以通过适当的食用一些螺蛳这种方法进行补钙的。
矿物质
螺蛳中的矿物质种类以及含量是相当丰富的 , 有磷、镁、硒、铁、钾、铜等 , 这些矿物质元素对人体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例如硒与人体的长寿有关、铁与贫血有关等 , 而这些矿物质元素人体自身是无法合成的 , 所以适当的吃一些螺蛳 , 可以帮助我们补充矿物质元素。
蛋白质
螺蛳中的蛋白质含量并不算太高 , 每 100 克的螺蛳中仅有 7.5 克的蛋白质 , 但是螺蛳中的氨基酸种类却是非常多的 , 例如有异亮氨酸、酪氨酸、蛋氨酸、亮氨酸等 , 其中有些氨基酸人体自身是无法合成的 , 被称为是必需氨基酸 , 所以食用螺蛳可以为人体补充种类丰富的氨基酸成分。
柳州螺蛳粉的热量
营养素含量 ( 每 100 克 )
热量 ( 大卡 ) 100.46
碳水化合物 ( 克 ) 20.14
脂肪 ( 克 ) 1.59
蛋白质 ( 克 ) 1.83
纤维素 ( 克 ) 0.41
柳州螺蛳粉的宜忌人群由于螺性大寒 , 所以凡脾胃虚寒、风寒感冒期间、便溏腹泻、女子行经期间及妇人产后忌食。
急性肠炎患者应暂时禁食 , 使肠道休息 , 或食细软少油的饮食 ; 慢性肠炎患者应食用少油腻、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 , 不宜食用多油滑肠的食物。田螺富含油质 , 可滑肠导泻。所以 , 春季急、慢性肠炎患者忌食用田螺。
柳州螺丝粉的发展1.线上销售占C位
根据《2019淘宝吃货大数据报告》显示,2019年,袋装螺蛳粉共卖出2840万件,成为最受欢迎的地域小吃,牢牢占据全国“地域小吃”出售量的“C位”。
2、螺蛳粉产业规模已破“百亿元”
在“螺蛳粉”风靡全国的情形下,柳州螺蛳粉产业产值逐年增长。据柳州螺蛳粉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柳州螺蛳粉产业产值突破百亿元,达135亿元,同比增长193%;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和直播电商带货等因素的影响,螺蛳粉产值达49.8亿元。
3、“政策 标准”驱动行业发展
那么,以“臭”闻名的螺蛳粉为何深受国内外欢迎,并发展至如今的规模?
首先,从政策环境来看,2016-2020年上半年,与支持、鼓励螺蛳粉产业的相关政策就多达14项以上。早在2016年,柳州市人民政府就印发《促进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以推进柳州螺蛳粉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关注我,每天一款特色美食。[来看我]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