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干耳屎轻微狐臭(干性耳屎狐臭是不是比较轻)

时间:2024-08-09 08:20:57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为什么一个人耳屎湿也易狐臭?30000年前东亚一个基因突变了

很多人喜欢掏耳垢,用火柴、棉签或挖耳勺在自己耳朵里捣来捣去,那种惬意,别提有多舒服了。

在成都,更是有专门的采耳人为人掏耳朵,已成为成都文化的一部分。外地人尤其是老外,很多人去成都都要专门体验一下这种“酸爽”的感觉,一位名叫邓禄普的英国女士在成都学习期间,第一次掏耳朵时,感觉“刺激又兴奋”,还有一种“愉悦的颤栗”,另一位加拿大人波特则形容,(掏耳朵)就像在公共场所解皮带。

然而,如果你对耳垢有足够的了解,你恐怕就再也不敢对自己的耳朵这么放肆了,尤其是中国人,用棉签掏耳朵可以说非常危险,这源于东亚人和西方人在基因上的一个重大不同。

耳垢,俗称耳屎,学名耵聍,是人类及哺乳动物外耳道内部内垢腺体分泌的蜡状物质,与外耳道皮肤混合后的产物。主要由死皮、毛发及耵聍腺、皮脂腺的分泌物组成,主要成分是脱落的皮屑,即角蛋白,占60%;长链饱和和不饱和脂肪酸、醇类、角鲨烯占12%到20%,胆固醇约6%到9%。

以上数据来自2004年发表在牛津学术上的一份研究,有趣的是,该研究指出,如果把耳垢放在滤纸上,15%的可能会在周围浸出一个油脂环。

是不是和你的经验完全相反?谁掏出的耳屎放在纸上会浸出油来呢?只怕一个几百斤的大胖子都不可能吧。

这就要说到我们前文所说的,东亚人和西方人在形成耳垢基因上的不同了。

耳垢分为湿性和干性两种,湿性耳垢为黄褐色到暗褐色的黏性物质,干性耳垢为灰色至棕褐色的碎性物质。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决定耳垢干湿的,竟然不是你的饮食或生活习惯,而是你基因中与生俱来的,无法改变。

并且湿性耳垢为显性遗传,干性耳垢为隐性遗传,科学家们已确定了一个特定基因负责人体耳垢的干湿。这个基因位于16号染色体中部的第538码位,称作ABCC11,湿性耳垢对应鸟嘌呤(G),干性耳垢对应腺嘌呤(A),表达为蛋白质时则分别对应了甘氨酸与精氨酸。是不是觉得很神奇?一个碱基的变化,就决定了你的耳垢是干的还是湿的。

通过对这个基因的追踪,科学家们发现,人类的耳垢原来可能都是湿的,在大约3到5万年前(约2000代前,人类学和遗传学上通常使用25、20或15年为一代)的时候,出现了一次基因突变,导致干性耳垢的出现,由于比湿性耳垢多了约1%的相对适应性,干性耳垢就通过自然选择被保留下来了。所以至少在耳垢上,东亚人比西方人要先进1%。

由于耵聍腺是一种顶泌汗腺,和腋窝、乳晕、肛门和会阴等处的大汗腺一样,并且都与ABCC11基因表达相关,因而湿性耳垢的人更易有狐臭,乳腺癌发生率也显著更高。日本一项研究就发现,896名就医的狐臭患者中,有860人都是湿性耳垢。

而这次基因突变被认为来自东亚,之后干性耳垢随着混血被传播到世界各地,所以目前世界上大多数人是湿性耳垢,而东亚人则大多是干性耳垢。演化的最后结果,可能是干性耳垢完全取代湿性耳垢,狐臭可能也会越来越少。

其中日本人湿性耳垢者约占16%,白人则高达90%,而黑人更高达99.5%——这也证明了干性耳垢基因起源于东亚,因为黑人与黄种人的混血,确实比白人和黄种人的混血要少得多。

而在中国,华北汉族湿性耳垢比例不足5%,东北为10到15%,福建汉族为20%,广东汉族达35%,台湾原住民在70%以上,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接近90%。

看到这里,耳垢的来龙去脉你应该已经彻底搞清楚了,那么耳垢究竟有什么作用,是好是坏,能不能时常清除耳垢呢?

耳垢既然存在于人体这么多年这么多代,当然就是一种好东西了,它可以保持耳道清洁,防止昆虫和细菌侵入,抑制真菌生长,比如研究就已发现,耳垢可以降低多种细菌的活力,包括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很多大肠杆菌的变种,有时降低高达99%。当然,也有研究称耳垢会支持微生物的生长,不过主要是一些共生菌。

存在即合理,耳垢既然有这么重要的作用,当然就不宜时时刻刻掏之而后快,事实上人体自己已建立了陈年老耳垢的清除机制。这就是在人类下巴运动,包括咀嚼、说话、打呵欠等的辅助下,耳道内的上皮细胞会像传送带一样,不断将耳垢移向外迁移,并带走耳道中出现的任何颗粒物,其速度和指甲生长的速度差不多。这些耳垢到达外耳道口后,会因为人体的运动而自然掉落。

所以掏耳朵是一种不好的习惯,而且会带来风险和危害。

一些人喜欢用棉签掏耳朵,这样做风险很大。欧美人家中棉签是必备工具,这是因为他们的耳垢大都是湿性的,棉签可以吸收油脂将其带出;而东亚人耳垢是干性,用棉签反容易将耳垢推到耳道更深处。

即使如此,美国耳鼻喉学会专家也不建议清除耳垢,因为经常清除耳垢,会导致腺体分泌旺盛,形成更多的耳垢。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掏耳朵会上瘾,越掏耳垢越多 ,耳朵越痒,到最后就只好不停地掏,这就是腺体受到刺激,分泌了更多的耳垢。而你转移注意力,根本不要管它后,慢慢地耳朵就不会痒了,也不会觉得有耳垢影响自己了,这就是耳朵的自洁系统在起作用了。

掏耳朵还有其它方面的很多风险,比如:

掏耳朵用力过猛,可能导致耳膜穿孔,甚至并发中耳炎;

耳道皮肤娇嫩,掏耳器具容易导致损伤;不卫生的器具,也容易导致细菌侵入,引发感染。尤其是多人共用的掏耳器材,风险更大,容易引发交叉感染,甚至引发外耳道乳头状瘤等疾病。

掏耳垢容易将耳垢推到更深的地方,滋生细菌,形成耵聍栓塞,导致听力衰退。最好不要用棉签,大多数东亚人都是干性耳垢,棉签很难掏出来,只会推得更深

另外,长期使用入耳式耳塞或助听器,也可能阻止耳垢从耳道中的自然移出,导致耵聍栓塞,引发耳鸣、耳闷、耳痛及听力损失。

如果确实因各种原因,导致耳道不适、疼痛甚至栓塞,正确的姿势是去医院,请医生帮助处理。鉴于东亚人干性耳垢的体质,如果有轻微不适,也可用耳匙轻轻刮擦,让耳垢碎裂掉出,但切不可用力过猛,或图舒适经常掏,反而形成更多耳垢。

为何有人耳屎干燥,有人湿润?日本研究:耳屎干湿或许与腋臭有关

小王:“老妈,为什么你的耳屎油油的,还有味?”

小王母亲:“可能是老了吧”

小王:“应该不是吧,老爸的你年龄不是比你还大吗,他的耳屎就是干干的”

掏耳朵可以说是我们日常经常做的一件事,观察仔细的人会发现,有些人的耳屎是干燥的,有些人的耳屎是湿润的,甚至还会伴随着难闻的味道。

按理说,耳屎主要是耳道的分泌物以及灰尘等物质形成的,应该都是一样的状态才会,为什么会存在“干燥”和“湿润”两种状态呢?

为什么耳屎会有“干燥”和“湿润”两种状态?

通过日本发表在《自然》遗传学杂志上的研究发现,耳屎的干湿和遗传、汗液有着一定关系。如果一个人经常出汗的话,耳屎就会偏湿一点,反之,耳屎便会偏干一点。

看到这边大家心里可能会有这样的疑惑,既然耳屎的干湿和流汗量有着一定的关系,那么是不是只要耳屎偏湿的话,就一定会有腋臭呢?

并不是。腋臭的形成主要是在流汗的时候,不能及时的清洗腋下,导致腋下滋生出许多细菌,这个时候便能闻到难闻的腋臭。此外,通过此次实验,只证实了耳屎的干湿和汗液、遗传基因有关,并没有具体的数据证实腋臭和耳屎有关。

都说流汗是身体排毒的一种方式,那么是不是说明耳屎偏湿的人更健康呢?

其实,不管耳屎是干的,还是湿的,对于我们身体的影都不大,如果非要分出谁更健康的话,也只能说各有千秋。

·干耳屎:干耳屎的话,可以使我们耳道的环境变得清爽一点,如果是处于干耳屎的话,我们平时讲话,吃东西的时候,都会可能会震到耳屎,导致干耳屎自然脱落,减少掏耳朵的频次

但是,耳屎对于我们的耳道,耳膜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如果耳道中的耳屎偏少的话,会导致空气中的灰尘、小飞虫进入耳道,从而影响到耳部健康。

·湿耳屎:湿耳屎,虽然可以避免灰尘、小飞虫进入耳道,但是由于湿耳屎的比较粘,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自然脱落的现象,这个时候很容易出现耳道堵塞的现象。如果经常掏耳朵的话,还有可能会损伤到耳部的健康。

由此可见,不管是干耳屎还是湿耳屎,对于我们的健康而言,都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并没有谁更健康之分。

当然,想要保护我们耳道的健康,不仅要关注耳屎的状态,还需要注意生活中的小细节,为什么这样说呢?

问大家一个问题,洗完澡过后大家是否有清理耳朵进水的习惯。

相信屏幕前有70%的人都没有清理耳道洗澡水的习惯,包括小时候的我。由于吃过不清理的“亏”,让我养成了清理耳道积水的习惯。但是,经常看健康类文章的朋友应该会发现,有些人建议不要清理耳朵的水。

那么洗完澡后,耳道里的水是否需要清理?

如果只是进了少量的水,是不需要进行清理的,耳道中的水会自然的风干。但是如果进水比较多的话,则需要进行简单的清理,不然有可能会导致耳道发炎(我小时就吃过这样的亏,希望大家不要犯和我一样的错误)。

但是清理耳道中的水,也是有讲究的,并不是让你天天掏耳朵。错误的方法,可能会给耳道带来双重伤害。

应如何清理耳道中的水?

①如果洗澡后发现耳道中的水比较多的话,不要直接用手或者直接用棉签掏,这个时候应该将头轻轻歪斜(耳道朝下),用手按住耳屏,让水顺着耳道轻轻的流出来;

②也可以用棉签进行擦拭,将棉签放在耳道外侧,慢慢的吸收耳道中的水分,切记不要将棉签伸的太远,避免将水分和耳屎送的更远,从而导致发炎;

总之,平时洗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耳道的保护,不要以为耳朵进点水不会影响到健康,长期耳朵进水的话,可能会引发中耳炎、耳屎有异味、听力下降等危害。

参考资料:

【1】《耳朵进水会导致中耳炎吗?这些耳健康问题需关注》·红网·2022-3-4

【2】《耳朵进水了怎么办?》·上观新闻·2021-7-9

干耳屎,湿耳屎,腋臭,乳腺癌之间有神马关系?

腋臭,俗称“狐臭”,是一种常见疾病,表现为腋窝散发出一种难闻的辛辣刺鼻臭味。

网上流传着一个名为Lee Sean的知乎用户发表的X-Men理论:话说2000代以前,我们曾曾曾...(此处省略600字)曾祖辈走出热带非洲,进入亚洲温带以后,第16号染色体中部的ABCC11基因上第538位碱基发生基因突变,导致大汗腺减少分泌。所以,我们没有狐臭的统统都是变种人。这个突变基因发生在东亚,因为出汗变少,更加适应温带的寒冷气候,有遗传优势,所以经过4万年的自然选择,去除狐臭的突变基因在东亚反而成了多数,在中国人当中95%是X-men,在华北中原地区的人口中99%以上是X-men。因此在中国,X-men才是多数,狐臭反而成了极少数。

有调查显示,腋臭在我国汉族人群的发病率为6.41%,蒙古族人群和维吾尔族人群腋臭发病率分别为8.52%和15.5%。但歪果仁就没咱们如此般幸运了,其中高加索人和非洲人高达50-100%的人患有腋臭。怪不得日本人觉着西方人闻起来很臭很臭很臭,看!图!黄色的土地上都生存着我们东亚人呀呀呀~

图:去除狐臭的突变型基因在全世界的分布

(蓝色=狐臭型,黄色=突变型)

我们统计了2500例个体的self-report腋臭发生率,其中12%有腋臭发生。

既然谈到腋臭,不得不提起耵聍,俗称耳屎。耵聍分为湿性耵聍和干性耵聍(OMIM 117800),在人种和民族之间有差别。通过查阅文献得知,湿性耵聍在欧洲和非洲裔美国人分别占95%和100%,南亚和中亚占30-50%,东亚只有5-20%。其中日本人占15%,汉族人占10%,朝鲜人占5%。而我国汉族北方人的发生率最低,只有2%,这和腋臭的发病率很相似的。

我们统计了2500例个体的self-report耳屎类型,其中19.8%是湿性耳屎。

ABCC11,rs17822931决定腋臭与耳耵聍表型,是目前发现的唯一在人体有可见表现的单核苷酸位点。2005年,Yoshiura等首次发现这个SNP是湿性耵聍的决定性因素。而腋臭和耵聍变型紧密相关已有75年的历史了,早在1937年有研究报道过耳耵聍形态与腋臭的联系,即腋臭患者耳耵聍多伴湿性耳耵聍,而无腋臭的正常人耳耵聍多为干性。

目前为止,国内关于ABCC11基因与腋臭发病的相关性的研究仅有2篇,其中一篇,对腋臭患者及正常人ABCC11基因多态性位点rs17822931等位基因型进行了检测。作者发现所有腋臭患者ABCC11的等位基因型均为GG或者AG,而正常人等位基因型均为AA。下图为在Chinese family中的研究结果:

从病理学角度分析,耳耵聍腺和腋部大汗腺均属于顶泌型腺体,二者组织学及病理生理功能上的相似性,可进一步解释并证明耳耵聍与腋臭的密切关系。在日本腋臭患病人群中湿性耵聍的发生率达到98.7%,而干性耵聍主要分布在东亚人群中。

以上这些数据并不是无道理,种族之间的差异早已被发现。从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数据里(http://hapmap.ncbi.nlm.nih.gov/cgi-perl/gbrowse/hapmap24_B36/)得知,ABCC11上的rs17822931这个点等位基因G的频率,欧洲人群中为0.875,而中国人群中只有0.049,Ohashi等认为这真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瞬间感觉生为“”变态“”的我们,好!幸!福!

说了这么多感觉“”变态“”的我们的好幸福,但Lee Sean先生又说了,中国女生的“飞机场”也是变种X-men的超能力之一?想要老婆奶水足,一定要娶狐臭的女生!乳腺和泌乳能力直接相关啊,亚洲产妇奶水不足的发生率,显著大于西方产妇,这也是去除狐臭的基因突变造成的!额额额...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新发癌症总数的1/4,死亡率占女性癌症的15%。世界各地的乳腺癌发病率,由于受地理环境、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存在很大差异。西欧(96.0/10万)和北美(91.6/10万)等发达国家是女性乳腺癌的高发区,南欧(74.5/10万)和南美(52.1/10万)的一些国家为中发区,亚洲(27.0/10万)和非洲(46.1/10万)的大部分地区属低发区。(咦,有木有发现这发病率和腋臭、耵聍有点相似哦)。原来,ABCC11这个基因除了和耵聍、腋臭有关,和乳腺癌也是有联系的。

研究表明,ABCC11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高度表达,并已经建议作为女性患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在日本人中,湿性耵聍的女性会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但是在高加索女性中并未观察到这种关联性。

Anyway,飘小编认为,了解科学,总会给我们带来神秘和惊喜。如果,每个人对自己与生俱来的独特的基因了如指掌,针对问题解决问题,那么一切都变得不再是问题。美好的生活从关爱自己的DNA开始,啦啦啦~

关于腋臭,目前为止,已经有文献证明腋臭与ABCC11这个基因密切相关。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