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有狐臭的将军(有狐臭的名星)

时间:2024-08-06 15:31:10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古人有瘾」屠呦呦团队“大招”背后,有一个会美容的将军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6月21日电 题:屠呦呦团队“大招”背后,有一个会美容的将军

作者 宋宇晟

几天前,屠呦呦团队放“大招”了,青蒿素又一次在网上刷屏。

据媒体报道,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多年攻坚,提出了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切实可行治疗方案,并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适应症”“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青蒿在中国的应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将青蒿用于治疗疟疾则始于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在青蒿提取物实验药效不稳定的情况下,正是这句出自葛洪对青蒿截疟的记载,给了屠呦呦与她的同事们新的研究思路,最终于1972年发现青蒿素。

制图:张舰元

葛洪是谁?

又丑又穷但很自信

“性钝口讷,形貌丑陋。”这是葛洪在书中对自己的描述。

除此之外,葛洪还在书中列举了自己的诸多缺点,包括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身体不好、“居疾少健”,以及穷。

穷到什么程度呢?葛洪自己形容,“衣不避寒,室不免漏,食不充量,名不出户”。简而言之,就是吃不饱、穿不暖,住在破屋子里,别人也不愿意和我交往。

一个相关的细节是,葛洪十几岁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他不得不一边干农活,一边利用农闲时间读书,甚至是用砍柴换来的钱,去买纸笔。

按理说,一般人都不会在自己的书中把自己写得又丑又穷。可葛洪不仅这么做了,还说大家都把他叫做“抱朴之士”,甚至也自称“抱朴子”。

“抱朴”二字源见于《老子》。其中,“朴”指平真、自然、不加任何修饰的原始。“抱朴”即保守本真,怀抱纯朴,不受自然和社会因素干扰的意思。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葛洪简直有一种“迷之自信”。

制图:张舰元

带兵打仗、手射敌兵的将军

不过这样的自信并非无来由,葛洪的确有这样的资本。

虽然葛洪今天因为青蒿素的缘故,常以一个医药学家的身份出现,但其实他最初的身份是个带兵打仗的将军。

葛洪生活的年代正好经历西晋历史大动乱的时期。大概在他20岁前后,西晋皇族内乱已演变成一场战争。

晋惠帝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张昌反于安陆,陷江南诸郡,其别帅石冰寇扬州。

这一年,21岁的葛洪已经受召带兵平乱,对抗石冰。

葛洪确实有将才。他在书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攻破石冰当日,城内遍地珍宝,同行的其他军队都放任士兵拾取财物,唯独葛洪命令士兵保持戒备。结果数百敌军伏兵杀出,其余部队士兵死伤惨重,只有葛洪率领的部队没有损失,甚至还斩首了敌军一个小头目。

也是因为这次作战有功,葛洪被封为“伏波将军”。

不过战场上没有常胜将军,葛洪也没少遇到危险。他后来回忆自己的军旅历程,还加上了这样一个细节——自己曾被敌军骑兵追击,危急时刻射杀两人一马,才得以脱险。

制图:张舰元

东晋的美容方剂

次年,石冰事件平息,葛洪不愿争功邀赏,辞官北上。

这以后,他将相当大部分精力放在了修道、炼丹以及对医学、药学的研究上。

在医药研究方面,除因青蒿素而为人熟知的《肘后备急方》,他还著有《肘后救卒方》《玉函方》等作。这些书中涉及诸多当时的医学养生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葛洪自认“形貌丑陋”,但在他的医学著述中,却有不少内容被今天的研究者归入“美容方剂”。

在《肘后备急方》“外发病” 一卷中 ,载有手足皲裂、浸淫疮(湿疹)、白癜风、粉刺、䵟黯(黄褐斑)、狐臭、口气臭等病症治疗方法。

其中,第五十六篇为“治面疱䵟黑发秃身臭方”,有研究者认为这便是这部书中的“美容专篇”。

制图:张舰元

篇中集中了治粉刺、酒渣鼻、䵟黯、黑痣、脱发、体气的方药,如“治年少气充,面生疱疮方”“去黑痣方”“治面多䵟黯,或似雀卵色者方”等。

同时,该篇中还刊载了很多美容妆饰方,如“服药取白 方”“治人面无光润、黑䵟及皱,常傅面脂方”“治人面体黑,肤色粗陋,面血浊皮厚,容状丑恶方”“令人体香方”“染发须白令黑方”等。

这些方剂已不着眼于治病,而是着眼于美容。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毕竟是东晋的美容方法,以今天的科技水平衡量,其中一些外用药或“化妆品”用铅、汞过量。

“我命在我不在天”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当时的名士之间,纵酒、服散等行为颇为流行。葛洪也不例外,只是他走向了另一个方向。

在今天可见的材料中,葛洪笃信神仙道教,他认为可以靠自身努力修炼成仙。

事实上,他关于医学、药学、化学等方面的探索,也均源出于这种思想。

从这个角度而言,相对于同时代的其他魏晋名士,葛洪的这种想法,还算是积极的。

他在《抱朴子》中明确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即是强调个人的生命,能由自我决定,不由天地掌握。

因此,葛洪在自己的著述中也用了大量篇幅讲如何修仙。

制图:张舰元

今天我们看起来,《抱朴子》中不乏奇闻异事。

例如,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记载,汉成帝时有猎人在终南山中发现一个“身生黑毛”的妇人。此人自称本是秦代宫人,因秦末战乱逃入山中,有一老翁教她吃松叶松实,当时苦涩,但吃过后不饥不渴,而且冬天不觉得冷,夏天也不觉得热。

自秦末到汉成帝时,已经历二百余年。这名二百多岁的妇人被发现后回归人世,便不再吃松叶松实,结果身毛脱落,“转老而死”。

显然,这样的故事在今天看来是完全不可信的。而在葛洪的书中,这样的故事成了“修仙”的反面案例。

今天看起来不可思议的故事,其实与葛洪的经历密切相关。

自葛洪青年时起,就饱尝世道艰辛。长生不老、羽化登仙,很自然地成为当时士人的一种追求。

但这样的追求终究不可得。晚年的葛洪隐居山中,专注于求仙炼丹。而对于葛洪的去世时间,后世史家有不同说法。

不过其中一个故事颇耐人寻味。葛洪发出信件,说自己想远行寻师,定期即行。当日正午便如安睡般去世。(完)

参考资料:

1 [晋]葛洪:《抱朴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2 [唐]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3 丁宏武:《葛洪年表》,《宗教学研究》2011年第1期。

4 袁济喜、杨康:《从葛洪看魏晋士人的个体价值观》,《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6年第3期。

5 黄霏莉:《葛洪的美学思想及其对中医美容学的贡献》,《中华医学美容杂志》1998年01期。

6 [美]康儒博 著、顾漩 译:《修仙:古代中国的修仙与社会记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屠呦呦团队“大招”背后,有一个会美容的将军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6月21日电 题:屠呦呦团队“大招”背后,有一个会美容的将军

作者 宋宇晟

几天前,屠呦呦团队放“大招”了,青蒿素又一次在网上刷屏。

据媒体报道,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多年攻坚,提出了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切实可行治疗方案,并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适应症”“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青蒿在中国的应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将青蒿用于治疗疟疾则始于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在青蒿提取物实验药效不稳定的情况下,正是这句出自葛洪对青蒿截疟的记载,给了屠呦呦与她的同事们新的研究思路,最终于1972年发现青蒿素。

制图:张舰元

葛洪是谁?

又丑又穷但很自信

“性钝口讷,形貌丑陋。”这是葛洪在书中对自己的描述。

除此之外,葛洪还在书中列举了自己的诸多缺点,包括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身体不好、“居疾少健”,以及穷。

穷到什么程度呢?葛洪自己形容,“衣不避寒,室不免漏,食不充量,名不出户”。简而言之,就是吃不饱、穿不暖,住在破屋子里,别人也不愿意和我交往。

一个相关的细节是,葛洪十几岁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他不得不一边干农活,一边利用农闲时间读书,甚至是用砍柴换来的钱,去买纸笔。

按理说,一般人都不会在自己的书中把自己写得又丑又穷。可葛洪不仅这么做了,还说大家都把他叫做“抱朴之士”,甚至也自称“抱朴子”。

“抱朴”二字源见于《老子》。其中,“朴”指平真、自然、不加任何修饰的原始。“抱朴”即保守本真,怀抱纯朴,不受自然和社会因素干扰的意思。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葛洪简直有一种“迷之自信”。

制图:张舰元

带兵打仗、手射敌兵的将军

不过这样的自信并非无来由,葛洪的确有这样的资本。

虽然葛洪今天因为青蒿素的缘故,常以一个医药学家的身份出现,但其实他最初的身份是个带兵打仗的将军。

葛洪生活的年代正好经历西晋历史大动乱的时期。大概在他20岁前后,西晋皇族内乱已演变成一场战争。

晋惠帝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张昌反于安陆,陷江南诸郡,其别帅石冰寇扬州。

这一年,21岁的葛洪已经受召带兵平乱,对抗石冰。

葛洪确实有将才。他在书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攻破石冰当日,城内遍地珍宝,同行的其他军队都放任士兵拾取财物,唯独葛洪命令士兵保持戒备。结果数百敌军伏兵杀出,其余部队士兵死伤惨重,只有葛洪率领的部队没有损失,甚至还斩首了敌军一个小头目。

也是因为这次作战有功,葛洪被封为“伏波将军”。

不过战场上没有常胜将军,葛洪也没少遇到危险。他后来回忆自己的军旅历程,还加上了这样一个细节——自己曾被敌军骑兵追击,危急时刻射杀两人一马,才得以脱险。

制图:张舰元

东晋的美容方剂

次年,石冰事件平息,葛洪不愿争功邀赏,辞官北上。

这以后,他将相当大部分精力放在了修道、炼丹以及对医学、药学的研究上。

在医药研究方面,除因青蒿素而为人熟知的《肘后备急方》,他还著有《肘后救卒方》《玉函方》等作。这些书中涉及诸多当时的医学养生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葛洪自认“形貌丑陋”,但在他的医学著述中,却有不少内容被今天的研究者归入“美容方剂”。

在《肘后备急方》“外发病” 一卷中 ,载有手足皲裂、浸淫疮(湿疹)、白癜风、粉刺、䵟黯(黄褐斑)、狐臭、口气臭等病症治疗方法。

其中,第五十六篇为“治面疱䵟黑发秃身臭方”,有研究者认为这便是这部书中的“美容专篇”。

制图:张舰元

篇中集中了治粉刺、酒渣鼻、䵟黯、黑痣、脱发、体气的方药,如“治年少气充,面生疱疮方”“去黑痣方”“治面多䵟黯,或似雀卵色者方”等。

同时,该篇中还刊载了很多美容妆饰方,如“服药取白 方”“治人面无光润、黑䵟及皱,常傅面脂方”“治人面体黑,肤色粗陋,面血浊皮厚,容状丑恶方”“令人体香方”“染发须白令黑方”等。

这些方剂已不着眼于治病,而是着眼于美容。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毕竟是东晋的美容方法,以今天的科技水平衡量,其中一些外用药或“化妆品”用铅、汞过量。

“我命在我不在天”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当时的名士之间,纵酒、服散等行为颇为流行。葛洪也不例外,只是他走向了另一个方向。

在今天可见的材料中,葛洪笃信神仙道教,他认为可以靠自身努力修炼成仙。

事实上,他关于医学、药学、化学等方面的探索,也均源出于这种思想。

从这个角度而言,相对于同时代的其他魏晋名士,葛洪的这种想法,还算是积极的。

他在《抱朴子》中明确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即是强调个人的生命,能由自我决定,不由天地掌握。

因此,葛洪在自己的著述中也用了大量篇幅讲如何修仙。

制图:张舰元

今天我们看起来,《抱朴子》中不乏奇闻异事。

例如,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记载,汉成帝时有猎人在终南山中发现一个“身生黑毛”的妇人。此人自称本是秦代宫人,因秦末战乱逃入山中,有一老翁教她吃松叶松实,当时苦涩,但吃过后不饥不渴,而且冬天不觉得冷,夏天也不觉得热。

自秦末到汉成帝时,已经历二百余年。这名二百多岁的妇人被发现后回归人世,便不再吃松叶松实,结果身毛脱落,“转老而死”。

显然,这样的故事在今天看来是完全不可信的。而在葛洪的书中,这样的故事成了“修仙”的反面案例。

今天看起来不可思议的故事,其实与葛洪的经历密切相关。

自葛洪青年时起,就饱尝世道艰辛。长生不老、羽化登仙,很自然地成为当时士人的一种追求。

但这样的追求终究不可得。晚年的葛洪隐居山中,专注于求仙炼丹。而对于葛洪的去世时间,后世史家有不同说法。

不过其中一个故事颇耐人寻味。葛洪发出信件,说自己想远行寻师,定期即行。当日正午便如安睡般去世。(完)

参考资料:

1 [晋]葛洪:《抱朴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2 [唐]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3 丁宏武:《葛洪年表》,《宗教学研究》2011年第1期。

4 袁济喜、杨康:《从葛洪<抱朴子>看魏晋士人的个体价值观》,《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6年第3期。

5 黄霏莉:《葛洪的美学思想及其对中医美容学的贡献》,《中华医学美容杂志》1998年01期。

6 [美]康儒博 著、顾漩 译:《修仙:古代中国的修仙与社会记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锦衣卫的将军们

一、远在明朝近在眼前

万历年有个苏州人叫徐显卿,官做到吏部侍郎,退休回乡后找吴门画派的老乡给自己出了部写真集,叫《徐显卿宦迹图》

图中多次出现宫廷和皇帝,伴随其中的还有皇帝侍卫。

金台捧敕,坐中是万历。

御座之东,站在三位内阁大臣身后金台栏杆旁,和皇帝同一视野的就是侍卫将军。他戴凤翅盔,穿金色锁子甲。

御座之西,穿大红狮子补的是锦衣卫堂上官,我猜他的衣袖里应该握着绣春刀

徐显卿在文华殿给万历讲书(经筵)

文华殿的侍卫还佩有腰刀(不是绣春刀),手执金瓜,站在东西两侧的官员身后,这意思是你敢胡闹他就敢给你金瓜击顶。

Q版摘自《大明衣冠图志》

这身行头其实我们现在还能看到,经常出现在寺庙的天王殿。

下图左是山西平遥双林寺的明代韦驮彩塑,图右是苏州乾元寺的天王像,该寺2017年才落成。

一尊2米左右的泥塑立像西北关中一带的造价大概20万,放江南估计得翻倍。

是不是看起来和大汉将军很像?

因为现代彩塑继承自明清,而明朝的彩塑匠人会参考谁呢?肯定是他们的现实世界中像神,和神从事相同工作的人。

天王是护法神,相当于神界的保安。皇帝侍卫也是保安,只不过业主是皇帝。既然工作差不多,那长相也就该差不多。

二、番号

明初,朱元璋的扈驾侍卫都来自军中,使用和卫所精锐相同的称呼,叫先锋

《我的团长我的团》剧照,拿脑壳装枪子这话是不辣说的

可都叫先锋那如何体现皇家的高贵?

朱元璋就在洪武六年把扈驾先锋改叫将军,又为区别于军中领兵的将军他就翻出了朝的禁军番号天武(捧日、天武、龙卫、神卫等等),扈驾侍卫的新番号天武将军就此诞生。

此时的天武将军还隶属于拱卫司,后来拱卫司和仪鸾司合并重组为锦衣卫,天武将军的编制这才进入锦衣卫。

其实天武并非宋朝首创,而是个老番号,至晚在唐玄宗时就已出现,当时的天武军安史之乱中平叛的一支官军,几十年后中兴之主唐宪宗把天武军并入神策军,而神策军是禁军,天武军就此进入禁军序列。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崔器,他是右骁卫,也是一支禁军。

五代时天武军仍是禁军,但已游离在皇帝侍卫的边缘,当时的侍卫核心是控鹤军

太宗赵光义扩编禁军时把控鹤军改名天武军,可能嫌控鹤军成名于乱世,名声不如平乱出身的天武军干净吉利。

朱元璋闹革命时喊了个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旗号,所以立国时许多规章制度就有意回避元朝。有些规章仍在沿用元制,但至少得改个名,尤其涉及皇家时,那最方便的改名方式就是刨宋朝的坟,于是天武就被挖了出来,成为皇帝侍卫的番号。

虽然天武将军是皇帝侍卫的官名,但史料中只在明初如此写,明中后期的文献中高频使用的是大汉将军,它相当于天武将军的诨号,类似猪八戒。有些文献里还会简写成将军,看着高大上,其实就是侍卫。

重新定义丑帅

大汉将军是元朝旧有的称呼,这也是诨名,元朝皇帝侍卫的官名应该是镇殿将军,可能源于他们执勤时常站在大殿角落。

镇殿听起来很形象,但其实大汉比镇殿还形象。大指高大、力大,汉指男子汉,大汉合起来就是猛男的意思(和汉朝汉人无关)。

因为草原民族比农耕民族更崇尚武力,就拿摔跤来说,这肯定不是一个力量弱小的民族的传统爱好。(别提小日子,相扑不是他们的民族传统爱好。)

明朝立国之初群臣都是从元朝过来的,习惯上仍把皇帝侍卫叫大汉将军,尽管他们已经有了天武将军的新番号。叫到明中叶口把手就给忽悠瘸了,官方文献也开始用大汉指代天武。

三、职能

以皇帝为圆心的周围数公里有许多层不同性质的护卫人马,但真正能贴身到拔剑刺杀距离的侍卫只有天武将军,所以护卫是他们的主要职能。(后宫生活区的侍卫是宦官。)

另一个关键职能是承担早朝、晚朝、大朝会、祭祀等重大活动时的高级仪仗,这个高级指皇帝专属,所以他们也是皇家排场的直接体现。

《徐显卿宦迹图》,不太清晰,注意大汉将军的位置。

比如南明弘光政权初创时局面动乱财政紧张,但兵部郎中万元吉仍建议招300名大汉将军以维护皇家排场,就是短暂的隆武政权也是选了20名大汉将军维护皇家排场的。

你是皇帝,你拿什么证明?

我有大汉将军!

电影《末代皇帝》最后一幕剧照,溥仪买票去故宫。

四、编制

锦衣卫的额定编制是5600人,但实际常年维持在数万人,而天武将军的编制基本恒定在1500人。

天武将军在锦衣卫自成一营,叫将军营,但这只是为了方便训练,它并不是独立的行政机构。他们没有专属印信,涉外文移统一盖上中千户所的印,而月俸是统一在中后千户所领取。

每个将军个人的编制散布于锦衣卫各千户所(17个),但本卫本所的官员没有权限管理他们,将军有自己的专属主官,而且官阶不见得比锦衣卫首领低。

这种存在方式很像挂靠,或者大学代培的国防生,平时上课学习都和所在的院系一致,但军事训练和毕业工作时会单拉出去。

而且这1500人也不是都有资格能到皇帝身边去上岗,还要二次筛选,优中择优挑出大概300人作为上岗班底。然后第三次筛选,从300人中挑出最拔尖的大概50个猛男,由他们在大殿丹陛和九门等显眼处作为皇帝的贴身侍卫执勤,他们才算真正的大汉将军,也就是前文《徐显卿宦迹图》中出现的那些侍卫。

另一面也印证了为什么1500人的天武将军爱用50人的大汉将军的诨号,因为牛叉啊,跟副主任喜欢被叫成主任一个道理,虽然会谦虚一下,但心里一定美滋滋。

这50个猛男怎么挑咱不看了,就看1500个天武将军的选拔标准稀不稀罕。

三条腿的蛤蟆我小时候还真见过,鱼塘一只小蝌蚪刚长出腿时因为某种缘故齐根断了条腿,但没死,伤口愈合后长大就是三条腿的蛤蟆,而且毫无断腿痕迹。

五、选拔标准

就四项,但要求全部满足:

身长超五尺三寸;

力气超350斤;

无恶疾体气;

不要正军及犯极刑之家。

嘉靖的原话是:体貌丰伟、膂力强壮。

似乎《大明王朝1566》的朱七和齐大柱就符合

(1)身长超五尺三寸

明制五尺三寸约合今天1.7米——这是最低身高!

别觉着容易,在普遍营养不良的古代并不多见,尤其还要满足四项全能。直到今天,我国男性的平均身高也就这个数,那往前推600年该平均多少?

万历定陵被发掘后古人类研究所测定过他的遗骨,是1.64米,按他们的算法活人得再加5厘米的软组织,那万历同志生前也不足1.7米,他该不缺营养吧!

而且1.7米是1500名天武将军的最低选拔标准,从里往出二次三次筛选50名大汉将军时身高肯定是最大参数,所以也叫镇殿,往那一站就自带威慑!

(2)力气超350斤

明制一斤合现在596.8克,350斤就是418斤,这个力量就是世界冠军,而且远超!

《三国演义》中黄忠能开现在300斤的弓,他可是个老卒!所以关羽合现在98斤的刀,鲁智深合现在74斤的禅杖放有力量的人手里就是玩。

小说成于明朝,故此处按明制不按汉制合。

此处原文:两臂膊没水牛大小气力怎使得动

冷兵器时代的兵种排行中魏武卒能进前三,魏国能称霸仰仗的军力就是魏武卒,商鞅变法前5万魏武卒能大胜50万秦军,而魏武卒的选拔标准就是力大负重跑。这样的兵魏国有5万,而民间还有数万人替补,因为养兵太贵,何况养5万也够用了。

之前写锦衣卫廷杖打人的流程时最后一道程序是,朱元璋时的监察御史陈怀义就是被装进麻袋摔死的,他这个死法是不是随便一个执勤的大汉将军就能完成!

当你找皇帝汇报工作时一个高你一头,力大如牛的人手持武器始终盯着你,你虚不虚?

(3)无恶疾体气

不能自带传染病或肺痨、狐臭、口臭、秃顶等影响皇帝身心健康的元素。

上周末打球时场上有个不高的瘦子没人敢防,因为有狐臭,大热天穿的少,又出汗,从腋下散发出的奇妙味道实在让人为难。

(4)不要正军及犯极刑之家

正军指在卫所服役的军士,如果他们被选为将军就得去京城工作,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卫所就会出现空缺,缺员太多时干活的人不够,卫所军官就很可能再到缺员的正军家去多勾一个人到卫所服役。

——这是皇帝本着减轻军户负担的不要正军的初衷,其实是掩耳盗铃,跟现在刺激房市的策略一样,各种减首付降利率撤限购,但就是不动总价(土拍价格)。

你总共就1500人,选拔标准又那么严,真从军户能选出的又有几个?

何况天武将军的待遇好的离谱,正军被选上家里得摆酒席庆祝,又怎会成为负担!所以此条标准属于皇帝拍脑门,实际上选拔时并不回避现役官兵。

不要犯极刑之家好理解,我们现在也这样,有些单位就是不录取家里有案底的人。

如果官员或黑恶势力犯罪后还允许他们的后代从政,那子孙会继承许多政治遗产,你说当他手握权柄时会第一个对付谁?

高衙内刚当上干儿子就开始找打过他爹的禁军教头王进

六、福利待遇

标准严待遇自然高。

普通卫所的军士月俸是一石粮米,约合现在150斤,而天武将军是二石

七品知县才七石五斗,而且明朝的官俸都要打折,即月俸的粮米只发一部分,其余用纸钞或仓库的物产抵扣。

天武将军的月俸全额支米不折钞,不过这点倒不是因为他们是侍卫将军,而是因为他们的编制在锦衣卫,整个锦衣卫的月俸都是全额支米。

不仅全额支米,而且还是优质米!

锦衣卫四季都吃京粳。在京的其他卫所二月吃通粟,八月吃京粟,其他时间训练时吃京粳,休息时吃通粳

不光吃的不一样,厨子还不一样!

由于禁军的活动区域主要是皇城,所以朝廷在皇城四门设有厨房,由恩军做饭——恩军就是充军的犯人。你这么想,让张居正给你掌勺做饭能好吃吗?都不一定熟!

侍卫将军的饭食则是由专门负责祭享、宴劳、酒醴、膳羞的光禄寺直接提供的,想想就气人!

想起了《饮食男女》

待遇好福利更好!

天武将军可以在没有军功的情况下通过熬资历升职,大概五至八年就会升到百户——武官的起步官阶。

仁宗就曾把128员将军同时升为百户,干的事没变,待遇却涨了很多!

还有科举,这是极其大的一项福利。

由于将军们在京工作,他的子孙是可以在京参与科举,而不用在原籍省份内卷!明代的科举录取率远低于现在,在京考试算多大福利大家应该都懂!

与此相比延庆、怀柔、昌平等近一半没有大衙门的区都是清北0录取

还有诸如民户选出的将军能减免赋税,熬够资历的还能把子弟替补进校尉、力士等要求没那么高的体制内,实现阶层跨越。

七、选补流程

将军不能世袭,他们的子弟如果想承袭也必须得通过选拔标准。

一般五年选补一次,而且不是只往里补,已在编的也要被考核,不达标的会淘汰。但五年之外也开了口子,当缺员或不达标人员超过50时可以提前启动选补程序。

由于选拔标准高,还要往出淘汰(很可能有军二代),所以负责选补的官员级别很高,是由兵部锦衣卫科道等衙门的高级干部共同负责,而且皇帝也会下场参与。

比如万历三十三年四月,负责选补的官员是:

兵部尚书萧大亨,万历三大征中他都是参与决策的重臣,也曾带兵出征平叛,兼任兵部、刑部尚书长达13年。

按说将军营属于上直亲军,皇帝直辖的本意就是要从都督府和兵部脱管,为何又把兵部纳入呢?

这事源于Judy,他革命成功后不想用建文的亲军,开始扩招组建自己的人手。比如把红盔将军明甲将军义刀围子手等侍卫将军新增进宿卫队伍,由于这些人最初都是从京营和亲军卫中遴选,让兵部去办手续上会方便一些。所以将军的选拔程序是由兵部挑头,但权限仅限人手的进出,日常管理兵部无权插手。

泰安市岱岳区满庄镇萧大亨墓

锦衣卫堂官李如桢,因将军营的编制在锦衣卫,所以锦衣卫堂官出场也正常。但同兵部一样,锦衣卫堂官只负责人员进出,日常无权管理将军营的内部事务。

李如桢面熟吗?辽东总兵李成梁的第三子,三大征的宁夏之役和朝鲜之役的统兵主帅就是李成梁的长子李如松

兵科都给事中田大益,主官风纪,擅长找茬。

成国公朱应槐,成国公是世袭罔替的公爵,每一代都手握重权,他以勋贵身份代表皇帝参与选补。

明前期的皇帝是会亲自查阅新入选的将军的,大臣选上皇帝看不顺眼可以不要,因为这是给他自己挑侍卫。但到明中期这项权利被兵部给收回去了,他们选好人后只给皇帝发份通知,皇帝也懒得参与,便开始委派成国公这样的勋贵代自己政审。

朱应槐是第十一代成国公,他的母亲是锦衣卫帅陆炳的大女儿。

由于条件苛刻,像校尉力士将军等特种兵的主要生源都是从民间招募,每次选补时会向全国发通知,时限半年,民户可以自行报名,只要你有满足四项全能的本钱!

而且每次增补都会额外多选一些替补队员,叫侯缺,放现在叫人才库,以便缺员时随时征招。

八、主官高配

明前期的将军营主官并不特殊,因为朱元璋和朱棣时代战将如云,又何况将军营只有1500人,级别和千户所差不太多,随便找个主官都扛得住。

变化出现在土木堡之战,英宗被俘后瓦剌趁势南下,北京的局势十分混乱,仓促继位的新皇帝景泰的安全就格外重要,朝廷就把将军营的主官级别提到了正二品的都督佥事——官阶高于正三品的卫指挥使,以方便调动资源。

三胖的安保,这速度跟坐轿子差不多。

级别一高武官人选就成了问题,有资历又能打的都埋在了土木堡,那就只能挑忠诚的,于是通过排除法从在京武官中选中了张輗

张輗当时59岁,官阶是正三品的锦衣卫带俸都指挥佥事,而这个官阶也只是土木堡之变的前一年才升的,其实就是退休前升职以提高养老待遇。

张輗之前长期担任长陵卫指挥使,就是给Judy看坟的陵卫头头。这是份待遇优厚的工作,入职即养老,没什么压力还有供品吃。张輗能获得是因为他爹是靖难第一功臣——荣国公张玉。张玉战死于靖难,公爵由其长子张辅承袭(死在了土木堡),张輗是次子,工作就安排到去给Judy看坟了。

明长陵

所以张輗被选为将军营的主官时看重的是他那份勋贵的忠心,他不大可能叛变,但从此将军营的主官高配就成了传统,所谓祖制。

成化时主官又从勋贵过渡到了驸马,第一位驸马是樊凯,他娶的是明英宗的女儿广德公主。然后驸马主管将军营就成了惯例,一直到明末的相当长的时间内大都如此。

写这点是为了找茬,乾隆朝的《四库全书》说将军营的主官是驸马,这种说法有失偏颇,至少成化前不是。

明前期的驸马大都是有真本事,从中期开始变水,军事才能跟不上,不过这不怪驸马,承平日久人不知兵,没开战锻炼的机会。同时长期不打仗将军营的禁卫职能也弱化了,开始演变成仪仗队,主官又要高配,索性就甩给了同样痿了的驸马爷——驸马都尉的爵位低于高于,有担任高级别官衔的资历,而且是皇亲,至少有忠心。

点赞加关注!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