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治狐臭的经书(治疗狐臭偏方大全)

时间:2024-07-31 19:03:51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刘中医说健康:《心经》宁心安神通血脉

这节课,我们学习心经。心经的全称为手少阴心经。心主血脉,主情志,所以心经对于调理情志和血脉有重要意义。

本文来源于专栏《经络养生与康复》原价59元,新课特价只需9.9永久收听

经脉循行

手少阴心经,属于心,阴中属于少阴,主要循行在上肢内侧后缘。它的具体路线我们可以从经络图里看出来。心经在体内联络心和小肠,以及喉咙和目系以后,体外路线从腋窝出来,沿着上肢内侧后缘,经手掌,终于手小指。

经脉作用

心经的主治作用也可以分为脏腑病和经络病。脏腑病又分为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疾病。心经属于心,器质性疾病就是心脏所发生的病证,如心痛、心悸、心慌、心闷、心烦等。功能性疾病与心的功能相关,心的主要功能是主情志,所以心经治疗情志异常的病证,如失眠、健忘、癫狂痫等。而经络病就是心经循行经过部位的痛证或运动功能异常病证。

经脉穴位保健

心经的穴位共有 9 个,在这里,我们介绍日常保健中常用到的 2 个。

首先我们来学习极泉穴。极泉穴在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取穴时,将手抬高,暴露腋窝,然后以另一手的拇指(或食中二指)扣到腋窝上,拇指(或食中二指)指腹感受腋动脉搏动,便是该穴。极,指深凹处;泉,指水出来的地方。比喻这个穴位是心经的第一个穴位,心经的经气从这个地方开始流向手部;同时也是因为这个穴位位于腋窝顶点,形象上像一个深凹的泉眼。极泉穴的治疗保健作用也可以分为远治作用和近治作用两部分。远治作用就是可以治疗心脏的疾病,例如心痛、心悸。一些四五十岁左右的中年人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前胸或后背疼,但一到医院检查又发现没有什么异常,这个时候极泉穴就可以帮你解决这个问题。

有潜在心肌梗塞风险的人群,此穴也有一定的预防保健作用。近治作用就是可以治疗腋部和手臂的一些病证,例如臂丛神经损伤,腋臭,中风后遗证手臂偏瘫等,因为这些病证在中医的病机分析中属于手臂的经络血脉不通,而极泉穴位于手臂与躯干的连接处,又是心经穴位,所以刺激此穴可以疏通经络血脉以治疗相应的病证。对于以上问题我们要应用极泉穴时,我们可以使用弹拔法。

【操作演示:弹拔法可以自行操作,也可以使家人朋友帮忙。自行操作时,取坐位或站位,一般选左边的极泉穴进行操作,也可两边先后操作。左手臂自然抬起,肘关节弯曲,掌心向着自己的头部,另一手食中指并拢,伸入腋窝内,以指腹用力弹拔位于腋窝顶点的极泉穴,因为经过腋部的神经和血管集合成束,所以弹拔的时候指下会有索状物的感觉,注意弹拔时速度不可过快,力度以自觉有酸麻感,并向肩部或手臂放射为宜。操作 3-5 分钟】

我们要学习的心经第二个穴位是神门穴。神门位于手腕关节附近,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肌腱的桡侧凹陷处。定位时,我们可以把前臂水平抬起作立掌动作,在掌侧腕横纹的下方,我们可以找到一条有弹性的索状物就是尺侧腕屈肌腱,然后在这条肌腱的上方凹陷,就是神门穴。

如果你发现你的掌侧腕横纹有很多条,那么我们就以屈腕时最深的那一条,或者腕关节两侧骨头最凹处连线为腕横纹。在中医理论中,心藏神,心主神明,神明指的是人的意识活动和情志活动,所以神门穴,本意是神明的门户,所以这个穴位的主要作用也是调节情志相关的病证。包括心烦、失眠、健忘等等。

这些病证,很多都是因为现代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等所引起的,对于这种睡眠不好、心情烦闷的情况,神门穴就是最好的保健穴位,在针灸的临床上,神门穴治疗失眠的效果也是非常的显著的。刺激神门穴,我们可以用按揉或者艾条灸的方法。

【操作演示:按揉神门穴,以常规的按揉法进行操作,力度以自觉有酸胀感为宜,也可以用指甲掐按来代替,每穴点按 3-5 分钟,最好在安静的环境下或者睡前半小时进行操作。艾条灸神门穴,取坐位,以温和灸的方法灸两侧神门穴,每穴 10分钟】

道德经的光亮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

道德经的光亮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

作者 范子盛

导言:寻求真理要付出很多的努力。

【经文】知不知,上,不知不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译文】知道自己有所不知,是高明的。不知道自己有所不知,是一种毛病。只有认识到毛病的存在,加以医治,才能达到消除毛病的目的。圣人没有毛病,因为圣人把自己的毛病当作毛病来医治,所以就没有毛病了。

改掉毛病就没有毛病了

人生所面对的是无限和有限的强烈对比。宇宙的寿命可以是100亿年,甚至更长。而人的寿命只有100年,只有宇宙寿命的亿分之一。人怎么可能用100年的时间去理解和知晓100亿年发生的事情呢?所以老子认为“知不知,上;不知不知,病。” 清醒的认识自己还有许多未知领域是一种高明的态度,自以为自己知道了一切,那就是有毛病了。

人生是有限和无限的对比。人生短暂而宇宙无穷。有限和无限的对比如此强烈。不过这种强烈的对比并不是说明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没有希望的。相反这种强烈的对比给人生提供了无限的张力,让人有无限奋斗的激情。试想宇宙如果是有限的,可以一览无余,那么人生恐怕也没有什么趣味了。

面对无限的未知世界,人们其实会有许多病态的思想。首先是超越自身能力的过度求知。和老子一样,庄子也在思考已知与未知,有限与无限的问题。庄子在《养生主》中说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所以庄子告诉我们在求知的问题上不可以盲目追求进度,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和精神状况逐步推进,扩大知识面,深化对真理的理解。媒体上常常可以看到某某企业有员工过劳死,某某学校有学生因为课业负担过重而自杀的消息。这些都是由于求知之心过于猛烈造成的恶果。

和急切求知相反,有人认为探索未知世界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未知的东西无穷无尽,永远认知不完,认知还有什么意义呢?不过屈原说道:“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因为未知无限,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能够增加一分知识也很可贵的。

还有一种病态的求知观,是认为自己智珠在握,无所不晓,已经成了真理的掌管者,其实却差距甚远。明代的刘基在《郁离子》里写了个的故事:青邱之山,九尾之狐居焉。将作妖,求髑髅而戴之,以拜北斗,而徼福于上帝。遂往造共之台,以临九邱。九邱十薮之狐毕集,登羽山而人舞焉。有老狈见而谓之曰:“若之所戴者死人之髑髅也。人死肉腐而为泥,枯骨存焉,是为髑髅。髑髅之无知,与瓦砾无异,而其腥秽,瓦砾之所不有,不可戴也。吾闻鬼神好馨香而悦明德,腥臊秽恶不可闻也,而况敢以渎上帝。帝怒不可犯也,弗悔,若必受烈祸。”行未至阏伯之墟,猎人邀而伐之,攒弩以射其戴髑髅者。九尾之狐死,聚群狐而焚之,沮三百仞,三年而臰乃熄。

把刘基《九尾狐》的故事翻译成白话意思是这样的:在青邱之山住着一只九尾狐。九尾狐想做妖怪,于是便找来人的骷髅戴在头上,装模作样地朝拜北斗星,希望取得上帝的宠爱。后来九尾狐还造了一座高台,以显示君临九邱的气概。九邱各地的狐狸都来聚集,登上羽山学着人的样子跳舞。有一只老狈见了这种情形就对九尾狐说道:“你所戴的是死人的骷髅。人死了肉会腐烂化为泥土,剩下的枯骨被称作骷髅。骷髅没有知觉智慧,就如同瓦砾一样。而且骷髅还有瓦砾所没有的腐臭味。所以你不可以戴人的骷髅。我听说鬼神喜欢馨香的气息和明白睿智的品德,腐臭的味道是难以忍受的,你怎么可以以此来亵渎上帝呢?上帝的愤怒是不可干犯的。你还不改悔,会有大灾祸。”群狐还没有走到阏伯之墟,就遭遇了猎人的伏击,猎人用弩将头戴骷髅的九尾狐射死了。猎人又火烧群狐,搞得乌烟瘴气,过了三年狐臭才消失。

刘基《九尾狐》的故事告诉人们,世上有些陈腐的知识,偏离了真理,即便是学了也是无用的。

《墨子闲诂》中亦有一则有趣的故事。子墨子有疾,跌鼻进而问曰:“先生以鬼神为明,能为祸福,为善者赏之,为不善者罚之。今先生圣人也,何故有疾?意者先生之言有不善乎?鬼神不明知乎?”子墨子曰:“虽使我有病,何遽不明?人之所得于病者多方,有得之寒暑,有得之劳苦,百门而闭一门焉,则盗何遽无从入。”

墨子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墨子主张敬鬼神,行善事。可是有次墨子生病了。有个叫跌鼻的人,就跑来和墨子抬杠。他说:“墨老先生,你不是说敬鬼神,行善事,就可以得到福佑吗?可你做了那么多好事,不还是生病了吗?这不是说明你的理论不对吗?”墨子回答说:“这怎么能说明我的理论不对呢?人的疾病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寒暑不调,劳累过度等多种因素都会造成疾病。这就如同一所房子有一百扇门,关了其中的一扇,还有九十九扇开着,小偷仍然是可以进来的。”

面对无限的未知世界,墨子坦率地承认自己所知有限,只能关闭百门中的一门。不过我想能够关闭一门的人总比什么都不做的人要好。

总的说来,老子提醒我们要正确的对待未知领域。对于未知领域我们要保持好奇心,以悠然的态度面对生活,以谦逊的态度面对他人,以积极的态度求索真理,以审慎的观念来研究问题,这样就可以去病而无病了。

狐妖故事 要有好趣味

由网红漫画改编、演员杨幂领衔主演的电视剧《狐妖小红娘·月红篇》已近尾声,该剧开播第二天曾达10.3%的播放率高点,此后一路下滑,不少网友对它提出尖锐批评。

一方面,与原作相比,该剧改动较大,被网友称为“面目全非”。

另一方面,情节套路化、低幼化,主角涂山红红被演绎成“女狐版萧峰”。

传统狐妖文化博大精深,远比美女、谈恋爱、两派决斗之类高级,但只有从历史的角度去把握,才能体会出其中的滋味。

《狐妖小红娘·月红篇》剧照

大禹没见过九尾白狐

狐文化在中国,经历了狐妖、狐神、狐仙三个阶段。

有学者认为,大禹遇九尾白狐,是狐文化之始。据东汉赵晔在《吴越春秋》:“禹三十未娶,行至涂山(今属安徽省蚌埠市),恐时之暮,失其制度,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大禹遂娶涂山氏(古族名)之女(名女娇),九尾白狐成祥瑞。

这段记载可疑。《山海经》中确记九尾狐,即“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并非神兽。青丘国在今山东巨野县一带(黄帝杀蚩尤于青丘,蚩尤墓在巨野县),距安徽蚌埠470多公里,九尾狐怎会跑这么远?

《吴越春秋》近于小说,且赵晔晚大禹2000多年,何以知之?《艺文类聚》等引了类似内容,称是《吕氏春秋》佚文。学者胡堃认为,从词句看,明显抄自《吴越春秋》。故“大禹遇九尾白狐”是汉代才有的说法,战国时尚无。

学者王守亮在《九尾白狐与禹娶涂山女神话》中钩沉出原因:

神话九尾白狐,始于战国的阴阳学派。该派据五行相生,创五德终始说,由此确定王朝替代的合法性。该派认为,商朝是金德,尚白,为它编出“商汤遇九尾白狐而得天下”的神话。大禹是木德王,尚青,与九尾白狐无关。

西汉末,刘歆等修改了五德系统,以为王莽篡位造舆论。结果,大禹又被定为金德,据纬书(汉代方士和儒生依托今文经义,宣扬符箓、瑞应、占验之书,与“经书”相对而言)《尚书中候》:“金兴,则白狐九尾。”大禹必须遇上九尾白狐,赵晔等放手瞎编……

西王母 九尾狐 东王公乘龙画像砖(东汉)

王充指路 狐狸变人

为了看上去像真的,汉儒编出一整套“瑞应”。《白虎通义》(东汉班固等编)称:“德至鸟兽,则凤凰翔,鸾鸟舞,麒麟臻,白虎到,狐九尾,白雉降,白鸟下。”学者胡堃指出,汉画像砖中,九尾狐、不死树、三足乌、玉兔常与西王母相伴。

瞎编也有困境。时人将宇宙分为三层,即天神、地祇、人鬼,狐该算什么?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狐,(通妖,许慎称‘地反物为 ’,反常的东西即妖)兽也,鬼所乘之。”是鬼的坐骑。态度含混。

从春秋起,国人论狐便有分歧:既赞“狐死正首丘(传说狐狸死在外面,必头朝洞穴,表示不忘本),仁也”;又不满于“心犹豫而狐疑”,过于狡诈,即《淮南子》所说“禽兽之诈记”。陈胜起义前,假装狐鸣“大楚兴,陈胜王”,致“卒皆夜惊恐”,可见狐鸣被公认为不详。

难以分类,只好模糊处理,称狐狸是鬽(通魅),介于神鬼之间。鬽分三种:一是魑鬽,人兽合体,来自远方,有具体形象;二是鬼鬽,没具体形象,在偏僻处活动;三是精鬽,万物都可变成它,随处可见。

汉武帝崇神仙道,“元鼎、元封(前116年至前105年)之际,燕齐之间,方士瞋目扼掔(通腕),言有神仙祭祀致福之术者,以万数”,受此影响,汉人日渐迷信,崇信精鬽。东汉王充在《论衡》中称:“鬼者,老物精也。夫物之老者,其精为人,亦有未老,性能变化,象人之形。人之受气,有与物同精者,则其物与之交。”

东西老,会自然成精,这在理论上,打通了狐变人的可能。

门吏图门柱画像石(左侧),东汉。石上有鸡首西王母端坐在高耸入云的神山之顶,一狐一鸟左右护卫。

从狐妖一跃成狐神

魏晋时,狐狸终于变成了人。东晋干宝在《搜神记》中,最早记录了一批这样的“人”,比如:

吴中有一书生,皓首,称狐博士,教授诸生。忽复不见。九月初九日,士人相与登山游观,闻讲书声,命仆寻之。见空冢中,群狐罗列,见人即走。老狐独不去,乃是皓首书生。

言虽简,却开后世文风。直到清末,男狐狸仍多以老者形象示人,住在墓穴中,姓狐(或胡),喜欢读书。

东晋郭璞只是机械地延续了王充的论点,把时间积累放在首位:“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或为丈夫,与女人交接,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世人迷惑失智。千岁即与天通,为天狐。”

干宝比王充更进一步。他提出,让狐变人的根本力量是“气”,“气”作为世界本质,主导一切变迁:“千岁之雉,入海为蜃;百年之雀,入海为蛤;千岁龟鼋,能与人语;千岁之狐,起为美女;千岁之蛇,断而复续;百年之鼠,而能相卜。”把握了“气”,狐狸就比人类还厉害,可一跃成为狐神。

在北魏杨衒之在《洛阳珈蓝记》中,记录了这样的故事:孙岩娶妻三年,妻子睡觉从不脱衣,孙岩奇怪,就趁她睡着,偷偷解开她的衣服,发现竟长着三尺长的尾巴,吓得孙岩把妻子赶走。妻子走之前,剪下孙岩的一片头发。邻居齐出动,妻子变成狐狸逃跑。后来京城竟有130多人被剪发,皆因狐狸变成美女在路上走,人们想接近她,结果被剪发……人们将类似打扮的女人称为狐狸精。

虽属猎奇,但狐狸第一次有了个性——喜欢恶作剧。

既夸狐狸也骂狐狸

为什么魏晋南北朝时,狐狸快速升级?学者王雨阳在《魏晋至唐以来狐故事的演变与民族关系之探讨》中认为,或与胡人大量进入中原有关。此前因偏见,人们常视胡人为另类,随着胡人们走进日常生活,不得不进行文化调整。

狐被封神,出现次数亦增多。据《中国古代狐精故事研究》:“文献记载中,先秦时期九尾狐只出现在大禹、周文王的年代,汉代也只有在汉章帝时出现过一次,到了魏晋时期,却不断涌现出有关出现九尾狐的记载。究其原因,不过是九尾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被视为政治上的祥瑞灵符。”

《宋书》称:“白狐,王者仁智则至。”意思是君王够智慧,白狐就会现身。

不过,夸狐狸的同时也骂狐狸。陈寅恪先生注意到,“狐”“胡”同音,所谓狐臭,初期可能写成胡臭。刘敬叔在《异苑载》中写道:“胡道洽,自云广陵人(今属江苏扬州),好音乐医术之事。体有臊气,恒以名香自防。唯忌猛犬。自审死,戒弟子曰:‘气绝便殡,勿令狗见我尸也。’死于山阳,敛毕,觉棺空。即开看,不见尸体。时人咸谓狐也。”反映了双方关系另一面。

到了唐代,狐崇拜又至新高。据《朝野佥载》:“唐初已来,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乞恩,饮食与人同之,事者非一主。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

唐代小说《任氏传》中,狐狸变成的美女任氏忠于爱情,用法术助韦金追到美女,并让他发了财。与东晋郭璞在《玄中记》中称“狐者,先古之淫妇也,其名曰阿紫”相比,狐狸的地位空前提升。

唐代鎏金双桃形双狐纹银盘

狐狸又跌下神坛

狐狸在神坛上没待多久,很快又转向狐仙。

据《宣室志》,唐代权臣李林甫上位后,退朝时见一玄狐,大如牛马,奔至庭中,李林甫命人射之,未及举箭,玄狐便跑了。这一年,李林甫被籍没(登记全部财产,予以没收)。

受胡人内乱影响,唐朝衰落,连累狐狸也成噩运代表。宋代仍如此,据《宋史》:“宣和七年(1125年)秋,有狐由艮岳直入禁中,据御榻而坐,(宋徽宗)诏毁狐王庙。”2年后,北宋灭亡。宋代江万认为:“胡犯阙之先兆也。”所以,朱熹注《诗经》时说:“狐,兽名,似犬黄赤色,不祥之物,人所恶见者也,所见无非此物,国将危乱可知。”

狐狸失宠,除了与“胡”同音,还有一原因——社会影响太大。宋代长吏赴任,“皆先谒(狐仙)庙,然后视事”,清代俞鸿渐在《印雪轩随笔》中称:“闻官署必有狐仙。”清代各级衙门都供奉狐仙,称其为“守印大仙”。清末名臣薛福成初任宁波道台时,发现官署后“有小屋供财神,其旁塑白发而坐者三人,询之旧吏,乃云狐也”。

人人信狐狸,民间起义也假冒狐狸,据《通鉴纪事》:“天启二年(1622年),苏州人王森得妖狐异香,倡白莲教,自称闻香教。后王森被藉于狱,徐鸿儒率众作乱。”狐狸对皇权构成威胁,自然要严控。狐狸从万能的神,变成不问世事的仙,即纪晓岚所说:“人物异类,狐则在人物之间;幽明异路,狐则在幽明之间;仙妖殊途,狐则在仙妖之间。”

清代文人写了很多鬼狐传说,但“姑言妄听,记而存之”,不太当真。

好剧还需好趣味

狐妖传说与老北京关系密切。

据学者鞠熙在《狐仙故事与北京城的宇宙论意义》中钩沉,明万历年间的《五杂俎》称:“齐、晋、燕、赵之墟,狐魅最多。今京师住宅,有狐怪者十六七,然亦不为患。北人往往习之,亦犹岭南人与蛇共处也。”明末《万历野获编》说:“狐之变幻,传纪最伙,然独盛于京师。”清乾嘉时成书的《夜谭随录》称:“京城敌楼,内外凡五十座,高大深邃,往往为狐鼠所栖。”

内城东北角楼有红姑娘,本是河北松亭关的狐狸,乾隆伐噶尔丹时被骁骑校尉赫色所救,为报恩来京,赫色之子娶妻,急需家具,红姑娘为他变出,“事毕,已皆失去矣”。

内城东南角楼(俗称东便门角楼)有狐总管,负责京师的“狐政”,专惩作恶狐妖。

正阳门城楼有天狐,“常幻作白衣老人,出而拜月”,平时戴“青金石顶冠”,据鞠熙考证,这是四品顶戴。

宣武门城楼有狐四太爷,学识渊博,喜欢与读书人聊天。

西南角楼(俗称西便门角楼)有大仙爷,以灵应著称,每月初一、十五香火极旺,1927年,角楼被拆除,仍有狐狸在此出没。

这些狐仙传说,让冷冰冰的建筑变得更亲切、更鲜活、更有韵味。稍下点功夫,就比坐在家里编三角恋强,可惜没人做。

实在有点遗憾,很多狐妖戏沉浸在战争、正义、生死恋、两极对话等宏大议题上,所谓生活趣味,只剩耍贫嘴、开低级玩笑、打打闹闹,观众怎能看下去?道理好不等于是好剧,好剧还要有好趣味,这就要深入生活去寻找、去表达,不能总抄别人用过的旧套路。(责任编辑:沈沣)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