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
关注我,持续为您提供优质好文,世界之大,视角不同。
把香施以药用,早在六朝时期就已经有记载。
狐臭:“青木香、附子、石灰,制成粉末,涂敷以治疗。”
腹水:“苏合香、水银、白粉等作成蜜丸内服。”
目疾:“鸡舌香、乳汁等煎汁以明目。”《肘后备急方》
悲思恍惚等症:“雄黄、松脂等制成药丸,用薰笼熏烧,以训烟治疗。”《抱朴子》
素三彩鸭形香薰
香真的以药的形式确立下来应该是在唐宋时期。由于经济的繁荣,香料的进口也更多样化。熏烧、内服、口含、佩戴、涂敷、薰蒸、洗浴多种多样的形式和用法,在《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广济方》、《外台秘要》《和剂局方》《苏沈良方》等医书中都多有记载。
例如:“五香丸”治疗心腹鼓胀,其中涉及香药有,沉香、青木香、丁香、麝香、乳香等;“苏合香丸”治疗卒心痛,霍乱吐利,时气瘴虐,其中涉及香药有,苏合香、麝香、青木香,檀香、乳香、龙脑香;“安息香丸”治疗肾脏风毒,腰腿疼痛,其中涉及香药有,沉香、安息香、天麻、桃仁、鹿茸……
说一千道一万,一切病的来源,莫过于心乱。心不住,则性不保。性不保,则命不在。与其说香是一味药,不如说香是一个智者,一寸一寸地安守着性命的本源来燃烧,就如灵魂进入肉体的那一刻,我们即是点燃的香。过慢则熄,过快则早亡,那紫烟不正如我们这一世的过眼云烟吗?空与色之间的诡异变幻。
也正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言:“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性既自善,内外百病自然不生,霍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
请点击关注我,更多更好的优质文章为您提供。世界之大,我们一起走过。
5人中就有1人有口臭,到底应该怎么办?还你清新口气!
有好多种臭其实是可以掩盖的,比如:
脚臭,穿上鞋不脱掉就好啦!
狐臭,喷一堆堆香水就好啦!
可是口臭,却不怎么好掩盖,总不能不和人说话吧?
有口臭之人和人说话,总是离人远远的,还不敢放开嗓子使劲说,怕一个气流将味道直逼对方而去。
就算是整天不停地嚼着口香糖,即使是把腮帮子嚼脱臼了,也无法驱散那令人尴尬的味道;就算每天刷牙三遍,把牙龈刷肿了,也无法去除。
这是知道自己有口臭而努力克服之人。要命的是,有一种人,不自知自己有这个毛病,跟人说话恨不得搂得你紧紧的,让听者苦不堪言。
一般情况下,有人会用双手捂嘴哈气闻味儿来判断自己是否有口气,但这结果可能是闻了半天也闻不出个所以然。要检测的话,可以悄悄试试下面这两种方法:
① 清洁手腕后,用舌头中部(注意不是舌尖)轻舔手腕数秒,等液体风干,闻闻手腕处有没有味道。
② 用一次性塑料小勺、牙签、牙线等物在舌背上轻刮几下,放到鼻前判断,这种方法比较适合检查来源于舌头后部的口臭。
嘴里的异味确实是一件让人头大的事,极度影响与人交流沟通,使人丧失自信。口臭自古有之,通常以「口殠」「口秽」「口臭如登厕」等形容。如果你恰好有这种尴尬,请注意查看此文。
口腔环境差导致口臭
留在口腔中的食物残渣,被口腔中的细菌分解,产生硫化合物,会散发出恶臭味。这是造成口臭的重要原因之一,建议每餐饭后要漱口,并用牙线清洁口腔。
如果有严重口臭问题,除了刷牙之外,也要注意刷舌苔。有数据显示,刷舌苔可使嘴里口臭气体浓度降低35%~56%。
若有严重龋齿,或因牙周疾病引起的口臭问题自己是没法搞定的,请尽快找正规医院找牙科医生帮忙。
中医分析导致口臭的原因
中医分析口臭的原因,除了上面所知的口腔环境欠佳外,认为口臭传达了体内脏腑的健康信息。比如《医论选要》里就说过:「口臭者,乃脏腑臊腐之气,蕴积于胸臆之间而生热,冲发于口也。」但这只是道出了其中的一个缘由。综合多数观点,总结导致口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可能。
01 脾胃蕴热
很多口臭之人,平时喜欢吃辛辣刺激、大鱼大肉等燥热的食物,使火热之气停滞于体内,扰乱了脾胃正常的升清降浊之序。
《医学衷中参西录》说:「人之胃气,其最重之责任在传送饮食,故以息息下行为顺。」中医认为,胃的生理功能在于受纳、腐熟水谷。一个「腐」字应该能想象到,胃内的气味真不怎么样。但正由于体内的气机能够正常运行,这些不可描述之味可以往下三路走。如果胃气挂了倒挡,不往下走反而往上窜,那结果就是从嘴巴这个开口奔涌而出了。
同时这类人还有这些症状:肚子闷胀、老打嗝、胃酸、喜欢饮凉、大便干、小便黄、舌苔黄。如果脾的湿热比较严重,那么多表现为食欲不佳、嘴里黏或感觉发甜、肢体困重、舌苔黄腻等。
02 食积不化
一些人消化功能比较差,或是一顿吃太多,身体来不及处理这些食物,这些食物就会在胃中停留,这些经初步加工的「半成品」就在胃里腐败发酵,因此而产生的气体会向上窜,会出现馊腐酸臭的口气。这种情况常见于小朋友,特别是晚上吃的多的小朋友,晨起刷牙之前,你能够闻到他小嘴里的味道。
对于食积不化的人,还会出现这些困扰:肚子胀硬拒按、烧心烧胃、食欲不佳、夜卧不安、大便干结、臭屁滚滚等。
03 邪热客肺
对于这一点,抽烟之人身上特别明显。多部中药典籍认为,烟草是纯阳之物,甚为辛烈,再加上明火点燃,助长了其火热之性。这些邪热久而久之会影响肺气正常的升降,使肺中积攒很多污糟糟的痰浊之物;另外会炙烤人体阴液。所以当这些人呼气时,污物的味道也会随着一起散发出来。
这些人一般容易咳污浊浊的痰,嗓子也总是不舒服,偶尔还会出现胸痛、气短、鼻咽干燥、大便干结等症状。
04 中焦虚寒
由于脾胃阳气受损,无法正常工作,一方面无法及时地处理摄入的食物,另一方面不能运化体内的水湿。脾升清和胃降浊的机制都会受到影响,所以在嘴里就会出现陈旧的腐臭之气。
这种情况下,人可能经常会肚子疼、喜温喜按,吃不了冰的、手脚不温、怕冷,神疲乏力、食欲不佳,大便不成型,舌体胖有齿痕、舌苔白。
05 肾气虚弱
这个原因跟「上热下寒」体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冯氏锦囊秘录》中说:「盖齿属肾,肾气一虚则虚火壅于上焦,故乃口臭,名曰臭息。」也就是本应归位于肾的火没有办法被肾承接下来,所以只能一个劲地往上走,表现在口腔中就是难闻的口气了。
这类人除了口气不佳之外,多有腰膝酸软、身体倦怠、少气懒言、怕冷、脸色晦暗苍白等症状。
口臭虽然让人苦不堪言、需速速解决。但如果按照我们固有的思维,不辨体质,一味地从清热去火的角度入手,使用苦寒泄泻的药物,初期可能会收到一定的效果,但也只是触及了表面问题。时间久了之后,可能效果就不是很明显了,甚至口臭会更加严重,还误伤了自己的脾胃,耗损了身体的阳气。
中医如何解决口臭问题
01
在中药里,有很多气味芳香、除秽化浊的药物对于口臭都有着令人满意的效果:
① 古人在上朝奏事之前,常常口含1~2枚公丁香(鸡舌香)来祛除自己的口气,同时它还能预防口腔溃疡。此法不适用于实热明显的人群。
② 取藿香、佩兰各15克,用600毫升水大火烧开煮20分钟后后放至常温,含服,每天一次。此法适用于湿象较明显的人群。
③ 香薷15克,用600毫升水大火烧开煮20分钟后后放至常温,常用此药汁漱口。
另外,自觉口臭时,可以细嚼一小撮干茶叶以清新口气。这个方法尤其对于因为吃蒜、韭菜等食物引起的口臭非常有效。
02
因脾胃蕴热引起的口臭,可以时常点按足阳明胃经上的内庭穴,同时配合手三里穴、合谷穴、劳宫穴增强降浊排秽的效果。
内庭穴:足背二、三指指缝间,跖趾关节前;
手三里:肘横纹下3指处;
合谷穴:第1、2掌骨之间,当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
劳宫穴:掌心,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桡侧;
四缝穴:第2、3、4、5指掌面,近端指关节横纹中点。
(滑动查看图片,下同)
03
因积食导致的口臭,可点按内关、中脘两穴,配合用牙签尾部或者指甲刺激四缝。此外,还可以用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各6克沸水冲泡后代茶饮。
内关穴: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间;
中脘穴: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04
因肺热导致的口臭,可以针对少商穴、孔最穴、鱼际穴进行处理。少商穴可以用牙签的尾部点按,孔最穴和鱼际穴可以用拇指揉。
少商穴: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
孔最穴:肘横纹下4指;
鱼际穴: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05
中焦虚寒和肾气虚弱导致的口臭,除了要留心提防寒凉之邪,保护阳气外,艾灸神阙、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等穴位可以起到调理的效果。
神阙穴:脐窝正中;
气海穴:脐下1寸5分;
关元穴:脐下4横指;
足三里:犊鼻下3寸,胫骨前缘旁开1横指;
三阴交:内髁高点直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涌泉穴:卷足,足底前1/3凹陷处。
速效治口臭,应急好办法
01 大口喝绿茶
这样能够更好地对付口腔细菌。绿茶中的儿茶素与类黄酮,有相当好的除口臭效果。日本学者研究发现,不只是绿茶,乌龙茶的除臭效果也不错,而且乌龙茶中花香和花的氨基酸类,还可以使唇齿留香。另外,将泡过的茶渣放在口中咀嚼一分钟,效果比喝下还要好。
喝完茶,取出茶叶咀嚼1分钟后吐掉,反复3次。
02 嚼丁香
取丁香1~2粒含口中一段时间,可使口气清新(好吧,我是丁香)。
相传唐代诗人宋之问自恃仪表堂堂,满腹诗文,理应受到重用,掌权者武则天却一直避而远之。他百思不得其解,便写诗呈上以期得到重视。谁知武后读完道,宋卿哪方面都不错,就是不知道自己有口臭的毛病。宋听后羞愧无比,自此,常常口含丁香以解其臭。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正安聚友会,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ynzywx@qq.com(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李小五
⊙运营编号:GYZX0002
1、魏晋时期香文化是如何发展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香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熏香在上层社会更为普遍,并出现在许多文人的生活中,道教与佛教的兴盛,促进了香的使用和香药性能的研究及制香方法的提高。宫廷用香、文人用香与佛道用香构成了魏晋时期香文化的三条重要线索,相互交融又独立成章,共同推动了香文化的发展。
2、魏晋南北朝时期香药有什么特点
由于魏晋时期交通便利以及对外交流的增加,边疆和域外的香药大量进入内地。到南北朝时,香药品种已基本齐全(除龙诞香等少数稀有品种外),绝大多数都已收入本草典籍,人们对香药特性的了解更为深入,香药名称也已基本统一。香药在医疗方面也有很多应用,葛洪、陶弘景等许多名医都曾用香药治病,涉及内服、佩戴、涂敷、熏烧、熏蒸等多种用法。
3、魏晋时期的熏香有什么特点
《南州异物志》中有记载:“(甲香)可合众香烧之,皆使益芳,独烧则臭。”就是说甲香,单烧气息不佳,却能配合其他香药,增加整体的香气。魏晋南北朝时,香药品种丰富,已经普遍开始使用合香。合香的选药、配方、炮制都很讲究方法,并且注重香药、香品的药性和养生功效,而不仅仅是气味的芳香。
4、魏晋时期合香有哪些用途
魏晋时期的合香种类非常丰富,不仅用于居室熏香、熏衣熏被,还被用于香身香口、美容养颜、驱邪避秽、疗疾等,并且在佛家、道家中也广泛使用。
5、魏晋时期怎样使用合香
魏晋时,合香主要有熏烧、佩戴、涂敷、熏蒸、内服等多种用法。
6、魏晋时期合香有哪些形态
魏晋时期的合香形态多样,有香丸、香饼、香炷、香膏、香汤、香露等形态。
7、 范晔的《和香方》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范晔编撰的《和香方》,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香学(香方)专著,由于原书已佚,其所载香方内容已无从查考,仅有自序留存。自序云:“麝本多忌,过分必害;沉实易和,盈斤无伤;零藿虚燥,詹唐黏湿。甘松、苏合、安息、郁金、奈多、和罗之属,并被珍于国外,无取于中土。又枣膏昏纯,甲煎浅俗,非唯无助于馨烈,乃当弥增于尤疾也。”序文中介绍了部分香药的性味功效,列举了麝香、藿香、沉香等六种国产香药,又指出甘松、苏合香和安息香等是外来香药。总结了南朝以前有关香药的知识,也提出了香药的临床应用和常用剂量。强调用香药不宜过量,麝香应慎用,不可过量;沉香温和,多用无妨。《和香方》是一部很好的香学专著,对当时和后世本草书籍的编撰、临床用药都起到指导作用。
8、魏晋时期有哪些善于用香的著名医学家
魏晋时期最善于用香的医学家是葛洪和陶弘景。二人都非常重视用香,有很多用香药治病的医方。葛洪是魏晋时期最重要的医学家,也是道家著名的炼丹道士,他在温病学、免疫学、化学等领域都有世界性贡献。葛洪以“青木香、附子、石灰”制成粉末,涂敷以治疗狐臭;用苏合香、水银、白粉等作成蜜丸内服,治疗腹水;用鸡舌香、乳汁等煎汁以明目、治疗目疾等。葛洪还提出用香草“青蒿”治疗疟疾。
陶弘景也是著名的医学家,擅长书法,精于制香,曾任梁武帝宰相,后辞官隐修,梁武帝仍常登门问询,人称“山中宰相”。陶弘景以雄黄、松脂等制成药丸,用熏笼熏烧,以熏烟治疗“悲思恍惚”等症;用鸡舌香、藿香、青木香、胡粉调制成药粉,“内腋下”以治疗狐臭。
9、佛家为何推崇用香
佛教的兴起推动了古人用香风气的盛行,也使香品种类更为丰富,促进了香文化的发展。佛教一直十分推崇用香,把香看作修道助缘之物,借香讲述佛法。佛教的香用途广泛,被视为重要的供养之物,可以调和身心,在诵经、打坐等功课中做辅助修持,也有专门的香方用于治疗各种病症,驱邪辟秽、预防瘟疫等。佛教用香种类丰富,有单品香、合香以及各种合香配方。所用香药品种齐全,几乎涵盖了所有常用香药,如沉香、檀香、龙脑香等。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