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除狐臭用名士(去狐臭用什么牌子)

时间:2024-07-18 16:08:57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古人有瘾」屠呦呦团队“大招”背后,有一个会美容的将军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6月21日电 题:屠呦呦团队“大招”背后,有一个会美容的将军

作者 宋宇晟

几天前,屠呦呦团队放“大招”了,青蒿素又一次在网上刷屏。

据媒体报道,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多年攻坚,提出了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切实可行治疗方案,并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适应症”“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青蒿在中国的应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将青蒿用于治疗疟疾则始于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在青蒿提取物实验药效不稳定的情况下,正是这句出自葛洪对青蒿截疟的记载,给了屠呦呦与她的同事们新的研究思路,最终于1972年发现青蒿素。

制图:张舰元

葛洪是谁?

又丑又穷但很自信

“性钝口讷,形貌丑陋。”这是葛洪在书中对自己的描述。

除此之外,葛洪还在书中列举了自己的诸多缺点,包括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身体不好、“居疾少健”,以及穷。

穷到什么程度呢?葛洪自己形容,“衣不避寒,室不免漏,食不充量,名不出户”。简而言之,就是吃不饱、穿不暖,住在破屋子里,别人也不愿意和我交往。

一个相关的细节是,葛洪十几岁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他不得不一边干农活,一边利用农闲时间读书,甚至是用砍柴换来的钱,去买纸笔。

按理说,一般人都不会在自己的书中把自己写得又丑又穷。可葛洪不仅这么做了,还说大家都把他叫做“抱朴之士”,甚至也自称“抱朴子”。

“抱朴”二字源见于《老子》。其中,“朴”指平真、自然、不加任何修饰的原始。“抱朴”即保守本真,怀抱纯朴,不受自然和社会因素干扰的意思。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葛洪简直有一种“迷之自信”。

制图:张舰元

带兵打仗、手射敌兵的将军

不过这样的自信并非无来由,葛洪的确有这样的资本。

虽然葛洪今天因为青蒿素的缘故,常以一个医药学家的身份出现,但其实他最初的身份是个带兵打仗的将军。

葛洪生活的年代正好经历西晋历史大动乱的时期。大概在他20岁前后,西晋皇族内乱已演变成一场战争。

晋惠帝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张昌反于安陆,陷江南诸郡,其别帅石冰寇扬州。

这一年,21岁的葛洪已经受召带兵平乱,对抗石冰。

葛洪确实有将才。他在书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攻破石冰当日,城内遍地珍宝,同行的其他军队都放任士兵拾取财物,唯独葛洪命令士兵保持戒备。结果数百敌军伏兵杀出,其余部队士兵死伤惨重,只有葛洪率领的部队没有损失,甚至还斩首了敌军一个小头目。

也是因为这次作战有功,葛洪被封为“伏波将军”。

不过战场上没有常胜将军,葛洪也没少遇到危险。他后来回忆自己的军旅历程,还加上了这样一个细节——自己曾被敌军骑兵追击,危急时刻射杀两人一马,才得以脱险。

制图:张舰元

东晋的美容方剂

次年,石冰事件平息,葛洪不愿争功邀赏,辞官北上。

这以后,他将相当大部分精力放在了修道、炼丹以及对医学、药学的研究上。

在医药研究方面,除因青蒿素而为人熟知的《肘后备急方》,他还著有《肘后救卒方》《玉函方》等作。这些书中涉及诸多当时的医学养生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葛洪自认“形貌丑陋”,但在他的医学著述中,却有不少内容被今天的研究者归入“美容方剂”。

在《肘后备急方》“外发病” 一卷中 ,载有手足皲裂、浸淫疮(湿疹)、白癜风、粉刺、䵟黯(黄褐斑)、狐臭、口气臭等病症治疗方法。

其中,第五十六篇为“治面疱䵟黑发秃身臭方”,有研究者认为这便是这部书中的“美容专篇”。

制图:张舰元

篇中集中了治粉刺、酒渣鼻、䵟黯、黑痣、脱发、体气的方药,如“治年少气充,面生疱疮方”“去黑痣方”“治面多䵟黯,或似雀卵色者方”等。

同时,该篇中还刊载了很多美容妆饰方,如“服药取白 方”“治人面无光润、黑䵟及皱,常傅面脂方”“治人面体黑,肤色粗陋,面血浊皮厚,容状丑恶方”“令人体香方”“染发须白令黑方”等。

这些方剂已不着眼于治病,而是着眼于美容。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毕竟是东晋的美容方法,以今天的科技水平衡量,其中一些外用药或“化妆品”用铅、汞过量。

“我命在我不在天”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当时的名士之间,纵酒、服散等行为颇为流行。葛洪也不例外,只是他走向了另一个方向。

在今天可见的材料中,葛洪笃信神仙道教,他认为可以靠自身努力修炼成仙。

事实上,他关于医学、药学、化学等方面的探索,也均源出于这种思想。

从这个角度而言,相对于同时代的其他魏晋名士,葛洪的这种想法,还算是积极的。

他在《抱朴子》中明确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即是强调个人的生命,能由自我决定,不由天地掌握。

因此,葛洪在自己的著述中也用了大量篇幅讲如何修仙。

制图:张舰元

今天我们看起来,《抱朴子》中不乏奇闻异事。

例如,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记载,汉成帝时有猎人在终南山中发现一个“身生黑毛”的妇人。此人自称本是秦代宫人,因秦末战乱逃入山中,有一老翁教她吃松叶松实,当时苦涩,但吃过后不饥不渴,而且冬天不觉得冷,夏天也不觉得热。

自秦末到汉成帝时,已经历二百余年。这名二百多岁的妇人被发现后回归人世,便不再吃松叶松实,结果身毛脱落,“转老而死”。

显然,这样的故事在今天看来是完全不可信的。而在葛洪的书中,这样的故事成了“修仙”的反面案例。

今天看起来不可思议的故事,其实与葛洪的经历密切相关。

自葛洪青年时起,就饱尝世道艰辛。长生不老、羽化登仙,很自然地成为当时士人的一种追求。

但这样的追求终究不可得。晚年的葛洪隐居山中,专注于求仙炼丹。而对于葛洪的去世时间,后世史家有不同说法。

不过其中一个故事颇耐人寻味。葛洪发出信件,说自己想远行寻师,定期即行。当日正午便如安睡般去世。(完)

参考资料:

1 [晋]葛洪:《抱朴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2 [唐]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3 丁宏武:《葛洪年表》,《宗教学研究》2011年第1期。

4 袁济喜、杨康:《从葛洪看魏晋士人的个体价值观》,《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6年第3期。

5 黄霏莉:《葛洪的美学思想及其对中医美容学的贡献》,《中华医学美容杂志》1998年01期。

6 [美]康儒博 著、顾漩 译:《修仙:古代中国的修仙与社会记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古人有瘾」屠呦呦团队“大招”背后,有一个会美容的将军

客户端北京6月21日电 题:屠呦呦团队“大招”背后,有一个会美容的将军

作者 宋宇晟

几天前,屠呦呦团队放“大招”了,青蒿素又一次在网上刷屏。

据媒体报道,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多年攻坚,提出了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切实可行治疗方案,并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适应症”“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青蒿在中国的应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将青蒿用于治疗疟疾则始于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在青蒿提取物实验药效不稳定的情况下,正是这句出自葛洪对青蒿截疟的记载,给了屠呦呦与她的同事们新的研究思路,最终于1972年发现青蒿素。

制图:张舰元

葛洪是谁?

又丑又穷但很自信

“性钝口讷,形貌丑陋。”这是葛洪在书中对自己的描述。

除此之外,葛洪还在书中列举了自己的诸多缺点,包括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身体不好、“居疾少健”,以及穷。

穷到什么程度呢?葛洪自己形容,“衣不避寒,室不免漏,食不充量,名不出户”。简而言之,就是吃不饱、穿不暖,住在破屋子里,别人也不愿意和我交往。

一个相关的细节是,葛洪十几岁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他不得不一边干农活,一边利用农闲时间读书,甚至是用砍柴换来的钱,去买纸笔。

按理说,一般人都不会在自己的书中把自己写得又丑又穷。可葛洪不仅这么做了,还说大家都把他叫做“抱朴之士”,甚至也自称“抱朴子”。

“抱朴”二字源见于《老子》。其中,“朴”指平真、自然、不加任何修饰的原始。“抱朴”即保守本真,怀抱纯朴,不受自然和社会因素干扰的意思。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葛洪简直有一种“迷之自信”。

制图:张舰元

带兵打仗、手射敌兵的将军

不过这样的自信并非无来由,葛洪的确有这样的资本。

虽然葛洪今天因为青蒿素的缘故,常以一个医药学家的身份出现,但其实他最初的身份是个带兵打仗的将军。

葛洪生活的年代正好经历西晋历史大动乱的时期。大概在他20岁前后,西晋皇族内乱已演变成一场战争。

晋惠帝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张昌反于安陆,陷江南诸郡,其别帅石冰寇扬州。

这一年,21岁的葛洪已经受召带兵平乱,对抗石冰。

葛洪确实有将才。他在书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攻破石冰当日,城内遍地珍宝,同行的其他军队都放任士兵拾取财物,唯独葛洪命令士兵保持戒备。结果数百敌军伏兵杀出,其余部队士兵死伤惨重,只有葛洪率领的部队没有损失,甚至还斩首了敌军一个小头目。

也是因为这次作战有功,葛洪被封为“伏波将军”。

不过战场上没有常胜将军,葛洪也没少遇到危险。他后来回忆自己的军旅历程,还加上了这样一个细节——自己曾被敌军骑兵追击,危急时刻射杀两人一马,才得以脱险。

制图:张舰元

东晋的美容方剂

次年,石冰事件平息,葛洪不愿争功邀赏,辞官北上。

这以后,他将相当大部分精力放在了修道、炼丹以及对医学、药学的研究上。

在医药研究方面,除因青蒿素而为人熟知的《肘后备急方》,他还著有《肘后救卒方》《玉函方》等作。这些书中涉及诸多当时的医学养生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葛洪自认“形貌丑陋”,但在他的医学著述中,却有不少内容被今天的研究者归入“美容方剂”。

在《肘后备急方》“外发病” 一卷中 ,载有手足皲裂、浸淫疮(湿疹)、白癜风、粉刺、䵟黯(黄褐斑)、狐臭、口气臭等病症治疗方法。

其中,第五十六篇为“治面疱䵟黑发秃身臭方”,有研究者认为这便是这部书中的“美容专篇”。

制图:张舰元

篇中集中了治粉刺、酒渣鼻、䵟黯、黑痣、脱发、体气的方药,如“治年少气充,面生疱疮方”“去黑痣方”“治面多䵟黯,或似雀卵色者方”等。

同时,该篇中还刊载了很多美容妆饰方,如“服药取白 方”“治人面无光润、黑䵟及皱,常傅面脂方”“治人面体黑,肤色粗陋,面血浊皮厚,容状丑恶方”“令人体香方”“染发须白令黑方”等。

这些方剂已不着眼于治病,而是着眼于美容。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毕竟是东晋的美容方法,以今天的科技水平衡量,其中一些外用药或“化妆品”用铅、汞过量。

“我命在我不在天”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当时的名士之间,纵酒、服散等行为颇为流行。葛洪也不例外,只是他走向了另一个方向。

在今天可见的材料中,葛洪笃信神仙道教,他认为可以靠自身努力修炼成仙。

事实上,他关于医学、药学、化学等方面的探索,也均源出于这种思想。

从这个角度而言,相对于同时代的其他魏晋名士,葛洪的这种想法,还算是积极的。

他在《抱朴子》中明确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即是强调个人的生命,能由自我决定,不由天地掌握。

因此,葛洪在自己的著述中也用了大量篇幅讲如何修仙。

制图:张舰元

今天我们看起来,《抱朴子》中不乏奇闻异事。

例如,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记载,汉成帝时有猎人在终南山中发现一个“身生黑毛”的妇人。此人自称本是秦代宫人,因秦末战乱逃入山中,有一老翁教她吃松叶松实,当时苦涩,但吃过后不饥不渴,而且冬天不觉得冷,夏天也不觉得热。

自秦末到汉成帝时,已经历二百余年。这名二百多岁的妇人被发现后回归人世,便不再吃松叶松实,结果身毛脱落,“转老而死”。

显然,这样的故事在今天看来是完全不可信的。而在葛洪的书中,这样的故事成了“修仙”的反面案例。

今天看起来不可思议的故事,其实与葛洪的经历密切相关。

自葛洪青年时起,就饱尝世道艰辛。长生不老、羽化登仙,很自然地成为当时士人的一种追求。

但这样的追求终究不可得。晚年的葛洪隐居山中,专注于求仙炼丹。而对于葛洪的去世时间,后世史家有不同说法。

不过其中一个故事颇耐人寻味。葛洪发出信件,说自己想远行寻师,定期即行。当日正午便如安睡般去世。(完)

参考资料:

1 [晋]葛洪:《抱朴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2 [唐]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3 丁宏武:《葛洪年表》,《宗教学研究》2011年第1期。

4 袁济喜、杨康:《从葛洪看魏晋士人的个体价值观》,《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6年第3期。

5 黄霏莉:《葛洪的美学思想及其对中医美容学的贡献》,《中华医学美容杂志》1998年01期。

6 [美]康儒博 著、顾漩 译:《修仙:古代中国的修仙与社会记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有暗香盈袖:古人是怎么用香的?

错金铜博山炉 河北博物院藏

在现代社会,香水的使用愈发普遍,“未见其人,先闻其香”总能让大家在人际交往中增添几分别样的魅力。不过,在嗅觉上做文章,并非是现代人的专利。屈原身佩兰草,以“香草美人”自居;宋李清照词作中,亦有“暗香盈袖”与“瑞脑销金兽”,足见香文化之源远流长。那么,古人到底是如何用香的呢?

秋兰以为佩:香囊悬佩

丝绸之路开辟前,古人使用的香料以艾(艾草)、萧(香蒿)、蕙(蕙兰)、兰(泽兰)、桂(桂树)、芷(白芷)、茅(香茅)等本土香草为主。兰草又称香草,有淡淡的芬芳气味,西晋文学家陆机将其放在衣服或书籍中,雅致别生。还有香茅,可预防蚊虫叮咬。马王堆汉墓中还出土了不少花椒。在汉代,籽粒繁多象征多子的花椒常用作男女之间的定情之物;又因为它具有保健功用,也被广泛用于后妃居所。用花椒和泥涂壁,“取其温而芳也”,故汉代后妃寝宫亦称“椒房”。

日常生活中,悬佩是古人最常见的用香方式之一。《礼记·内则》记载:未成年人在面见父母与其他长辈时,“皆佩容臭”。“容臭”就是香包,在身上佩戴香囊,不仅是出于礼法的要求,也是因为香草有洁身、祛湿和驱疫之效,故民间俗称“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早在先秦时,人们就已经在身上佩戴香草了。魏晋时,佩戴香囊是士人雅好风流的表现,曹操曾在临死前“分香卖履”,河南安阳曹操墓中出土的石牌文字“香囊卅双”亦可印证此事。东晋名士谢玄年轻时,也特别喜欢佩戴紫罗香囊,叔父谢安担心他玩物丧志,就通过游戏赢了他的宝贝香囊,然后烧掉,从此断了谢玄的念想。

宋李清照《醉花阴》云:“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淡淡的香气,为何会出现在袖中呢?这与古人佩戴香囊的方式有关。《北堂书钞》卷136引繁钦《定情诗》曰:“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将物品系在肘后,是中古时期人们携带物品的常见形式。把香囊系在肘臂下,藏在袖子当中,幽香便慢慢从袖口中释放出了。当然,香囊还可以悬挂在室内、车中或床帐四侧。名医华佗曾在香囊中加入丁香、百部等药物,将其悬于室内,用来预防肺部疾病。后赵国主石虎也命人作“流苏帐”,“帐之四面有十二香囊,采色亦同”。

衣润费炉烟:香炉熏燃

史籍中的“香囊”未必都是丝织品,也可能是金属香囊。据《晋书·刘寔传》记载,西晋名臣刘寔在著名“土豪”石崇家中上厕所时,见其内部装饰豪华,门口还站了两个貌美女婢手持香囊而立,以为误入卧室,便立即退了出来。结果石崇告诉他,这就是我家厕所,刘寔闻言自嘲道:“贫士未尝得此。”言罢,便重新换了个厕所。须知《晋书》为唐人所撰,而唐人口中的“香囊”有时即指金属香囊。

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唐代文物中,有鎏金银制香囊,就是一种金属制成的镂空圆球。其上半球体为盖,下半球体为身,内部构造原理与现代陀螺仪相似,无论球体如何转动,盛装香料的盂面都始终朝上,不会洒落。从出土文物看,金属香囊的实证最早出自唐代,但东晋葛洪在《西京杂记》中描述过这种香器:“(长安巧工丁缓者)又作卧褥香炉,一名被中香炉。本出房风,其法后绝,至缓始更为之。为机环转运四周,而炉体常平,可置之被褥,故以为名。”可知唐代之前,就已有金属香囊问世,其形状多为圆形,又称“香球”或“熏球”。

丝织香囊与金属香囊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二者对香料的利用方式。传统的丝织香囊虽然造型美观、图案精美,但挥发香气缓慢,熏陶范围也十分有限。反观金属香囊,则是将香料点燃,以最大程度激发出它的香气。可以说,金属香囊就是一种另类的香炉。石崇家中可手持的香囊就是金属香囊,唯有如此,其浓郁香味才能笼罩整个厕所。

燃香之法起源也很早。先秦时,人们通过熏艾来驱邪、治病。西汉武帝时,张骞凿空,打通丝绸之路;南越归附,开辟海上交通,外来香料开始进入中国。这些进口香料多为块、片、末状,只有通过燃烧才能激发出香味,于是,熏燃之法在汉代也愈发流行。

在此情形之下,用来焚香的熏香器——熏炉,也愈发常见。考古研究表明,汉代墓葬中出土的熏炉数量庞大,可知其受众之广。至于上层社会的熏炉,则更加讲究,其中精品当为“博山炉”。这是一种铜制熏炉,炉盖高而尖,因形似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当时的能工巧匠会在炉盖上雕刻山峦群峰、奇珍异兽以及各种神仙人物;炉身下方还设有承盘,可贮有热水,每当点燃香炉,袅袅白烟升起,水汽蒸腾于山海之中,从而营造出一幅美轮美奂的仙家图景。

除香炉外,汉代还出现了“提笼”,即用来熏衣的熏笼。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文物中,有香炉内置于提笼之内,以起到熏香、烘物或取暖之用。东汉时,尚书郎入宫面见皇帝,有专人为其熏衣。东晋习凿齿《襄阳耆旧记》载:“荀令君至人家,坐席三日香。”汉末名士荀彧坐过的地方,三日可闻其香。魏文帝曹丕也酷爱熏衣,还曾因为衣服太香刺激到坐骑,导致他被掀翻下马,被咬伤了膝盖。魏晋以降,“熏衣剃面”成为了当时的风度,引无数名士争相效仿。

一捻和香聚:美容香身

汉晋之际,随着外来香料的传入,香料种类不断增多,焚香也愈发普及,香方也随之出现。据香方,可用多种香料调和成“合香”。东汉时期的苏合香,并非是产于苏合香树上的香树脂,而是大秦商人“合会诸香,煎其汁”制成的,可谓“挂羊头,卖狗肉”。难怪,身居高位、呼风唤雨的外戚窦宪,也要委托班超与大月氏人交易苏合香。当然,这件事也反映出当时人对香料认识与使用的进步。

明周嘉胄《香乘》卷14载有《汉建宁宫中香》的配方,集藿香、丁香、檀香、黄熟香、沉香、零陵香、苏合油等十余种香料,用料十分考究。建宁,即汉灵帝刘宏的第一个年号。可见东汉后期,宫廷用香已不再局限于单一香料。三国时,东吴政权凭借大航海运动,从进口香料的主要产地——南海诸国获取了大量香料。吴少帝孙亮在位时,别出心裁地“合四气香”,给四位宠妃制作了著名的“百濯香”,“凡经践蹑宴息之处,香气沾衣,历年弥盛,百浣不歇”。在这之后,最广为人知的合香是“甲煎香”。其主材为甲香,这种香料单独使用味臭,若将其与别的香料混合使用,反而能增加香气。将它们放在一起高温烘烤,“煎”出其香,故称“甲煎香”。这种合香在焚烧时,香气会过于浓烈张扬,因而它更常见的用途是入药,或制成具有药用价值的“唇膏”——口脂。

东汉以降,香料的“美容”功效得到了很大开发。晋王嘉《拾遗记》云,汉灵帝初平三年(193年)游西园时,命人将西域进贡的茵墀香煮成汤,用来沐浴,将剩下的洗澡水倒入沟渠中,仍散发阵阵奇香,故世称“流香渠”。这与后赵国主石虎的“温香渠”有异曲同工之妙。除了洗手与沐浴,香料还被广泛使用于日常生活的护理,如美发的香油与敷面的香粉,皆以香料为主材。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也记载了合面脂、合手药、合香则等美容用品的配方。在当时,这些用香料制成的美容品、化妆品,是名士追捧的奢侈品。

用鸡舌、藿香、青木香、胡粉等香料,还可以制作出“香身丸”。刘宋时期的医家胡道洽因身上有狐臭,曾自制出名香,以遮掩身上的异味。看来,人们爱美的追求自古至今不曾改变。在现代,香水备受现代人欢迎;而这,同样是香料能在中古时代迅速普及开来的一个主要原因。

文/瀛洲海客

来源:北京青年报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