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白领狐臭不去上班(有狐臭不想上班)

时间:2024-03-28 08:54:45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我很讨厌狐臭味,女同事每次经过我身旁,都有一股清香

我很讨厌狐臭味,女同事每次经过我身旁,都有一股清香。

我叫李宇,是一名普通的白领。我家境平凡,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勤劳朴实。小时候,家里并不富裕,但父母总是倾尽全力给我创造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环境。他们虽然没有什么文化,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人的关怀,却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里。

我从小就对文学充满了热情,梦想着有朝一日成为一名作家。现实总是残酷的,我为了生活,只能选择了一份平凡的工作,每天重复着枯燥乏味的生活。

直到有一天,一位名叫梁琳的女同事出现在了我的生活里。她是我们部门的新人,外表清秀,气质优雅,总是带着一股淡淡的清香。每次她经过我身边时,我总是能闻到她身上的清香,仿佛可以驱散我心中的所有烦恼。

就在这时,我却发现了一个令人难以忍受的问题——我身上的狐臭。每当我想要接近梁琳时,却总是感到无比尴尬和不自在。我不知道她是否也闻到了我的身上的异味,我害怕她会因此而敬而远之。

我开始变得自卑起来,不敢和梁琳交流,甚至尽量避免和她擦肩而过。我知道自己需要改变,可是面对狐臭这个问题,我却束手无策。

直到有一天,梁琳走过来对我说:“李宇,你有点不自在,是不是有什么烦恼?”她的声音温柔而关切,我感到一阵莫名的心动。

我犹豫了一下,然后吐露了自己的困扰。梁琳听后,笑了笑说:“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关键是要勇敢面对。而且,我相信你有解决的办法。”

梁琳的话让我豁然开朗,我开始主动寻找解决狐臭问题的方法。我改变了饮食习惯,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还定期进行锻炼。虽然过程艰辛,我坚信只要努力,一切都会有所改变。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的狐臭问题逐渐减轻,我的自信心也逐渐恢复。梁琳也成为了我生活中的重要人物,我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通过这段经历,我明白了人生的道理——面对问题,不要逃避,而是要勇敢地面对并寻找解决的方法。只有不断努力,才能走出困境,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人生经历 #自信 #友谊 #努力 #解决问题

因为这个小毛病,女白领欲辞职宅家

长江日报融媒体6月26日讯 天气越来越热,白领何小姐开始变得不愿外出,最近,她还和父母商量打算辞职,回家宅起来。何小姐一直有个心结,腋下易出汗,还散发出难闻的味道,让她越来越自卑,直到父母陪她就医后,才打消了辞职念头。

25岁的何小姐长相清秀,最近,她经常表现得情绪低落烦躁,一到夏天,腋下散发的气味让同事们敬而远之,和她沟通工作时,总是保持着一定距离,这让何小姐越来越沮丧和自卑。

何小姐被这一难言之隐困扰已有一段时间,但她觉得,女生患有腋臭实在难以启齿,迟迟不肯就医,直到近日,在父母的劝说陪同下,才到汉口医院就诊。

在被诊断为腋臭后,该院普外科马汉军副主任医师为其进行了小切口微创双侧腋下大汗腺清除手术,在接受治疗后,何小姐变得开朗和自信多了。

马汉军介绍,人体皮肤中存在两种汗腺,一种叫小汗腺,它遍布全身皮下,能分泌汗液来调节体温。另一种叫大汗腺,存在于腋窝部、腹股沟等处,其中以腋窝处分泌最为旺盛,分泌物中的有机物排出至皮肤表面,再被细菌分解后,会产生一种特殊味道,俗称“狐臭”,多在青春期发病,青壮年期分泌最为活跃,在夏天,人体易出汗,穿的衣物少,气味最为明显。

腋臭严重者将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由于年轻女性的大汗腺比男子多,女性生理与激素荷尔蒙分泌有较明显的周期性,在经期前后、怀孕期间,腋臭症状会更严重,因此,年轻女性更易受到困扰,造成心理负担。治疗腋臭的方法较多,小切口微创手术是目前最理想的方法,愈合后疤痕不明显,手术并发症较少,有效率达95%以上。(记者刘晨玮 通讯员张莉 魏琦)

【编辑:朱艳琳】

心理科主任:一线城市的“路怒症”,跟通勤时间太长有关

凌晨一点刚到家,清晨五点在路上。这是许多中国上班族的常态,也是无数奋斗在北上广一线城市青年男女的血泪史。

据《2018年中国城市通勤研究报告》显示,北京、上海、重庆、广州四地成中国通勤路程最长的四个城市。其中,北京的通勤路程最长,达到13.2公里;上海通勤路程排名第二,达12.4公里;重庆通勤路程为12.2公里,排名第三;即便前四中最短的广州,平均通勤路程也达到了8.8公里。

1个小时,2个小时,3个小时……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这不仅是上班一族路上消耗的时间,更是健康流逝的时间。长时间的通勤让无数上班族患上了路怒症、睡眠不足、失眠、消化不良、甚至心梗等疾病。

但你根本无暇顾及这些「小病」,你需要日复一日追赶这样的生活:每天早上,你匆忙在便利店买到一份冰冷的早餐;每到下班前,领导都会准时召集开例会;你一天又一天地忘记吃晚饭,你看着KPI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你要应对各种推陈出新的甩锅撕逼……万家灯火之际,奄奄一息的你终于奄奄一息地挤进最后一班地铁的车厢,却突然有股浓烈的狐臭味扑面而来!

通勤路上被踩了无数遍的鞋子。|摄影:39深呼吸

通勤,成了压垮「职场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通勤,成了白领们最严重的职业病。

89公里,2小时,路怒症

王敏是定居在江苏苏州的一名上海游戏设计师,每周一到周五,从自己位于苏州吴中区的家开车到位于上海漕河泾开发区的办公室,需要整整89公里的路程。

为了避开早高峰,王敏每天都得提前一个小时出门。6点的闹钟一响,王敏就仿佛被上了发条一般,忍着睡意,挣扎着爬起来,麻利地披上前一天准备好的衣服,抓起餐桌上硬邦邦的面包,边啃边关上家门。一切动作总能完成得又干净、又利落。

在谈及选择这条路的原因时,王敏说,2013年,刚入职时,他也想在公司附近找一个便宜的房子,过上租房族的生活,但了解下来发现实在不划算。

「如果扣除房租,我可能会只剩下三分之一的钱,扣除伙食费,又会只剩四分之一,再扣除社交、生活开支,我就会成为名副其实的月光族。对比下来,还不如从苏州往返上海。」

当时,王敏还没有能力买车,每天,他都得拿着前一天预先买好的高铁票,先从家坐半个小时的地铁到苏州火车站,再从苏州火车站坐半个小时的高铁到达上海火车站,再从上海火车站坐1个半小时的地铁到达公司。

这样的日子坚持了3年,2016年,高铁终于换成了私家车。

苏州火车站,京沪铁路、沪宁城际铁路上重要的中间站。|图:quanjing.com

但长时间的开车并没有给王敏带来丝毫轻松感。许多次,王敏为赶时间会将车开成脱缰的野马一样,遇到慢悠悠挡住自己的司机,王敏都会破口大骂。

久而久之,这一情绪失控成为常态。但凡开车在路上,王敏就陷入极度暴躁、愤怒、失控的状态。

「我也不知道怎么会出现这样的状态,我也不想大吼大叫,但是忍不住啊,只要一上路就遇到被别人变道或者超车,我就情绪失控。其实我也很痛苦。」过去,王敏一直是谦逊讲理从不说粗话的人,但如今,他觉得自己跟粗鄙的流氓毫无区别。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解放军第89医院医学心理科主任、央视特邀心理嘉宾图南老师告诉39深呼吸,长时间的开车上班已经对王敏的心理造成了影响。一般情况下,对于这种动怒,医学界称之为「路怒症」,归类为阵发型暴怒障碍,指多重的怒火爆发出来,猛烈程度叫人大感意外。路怒症发作的人经常会口出威胁、动粗甚至毁损他人财物,也就是攻击性驾驶。

「当今社会生存压力巨大,尤其是奋斗和生活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年轻人,长时间、长距离的通勤使得他们的神经一直处于高度紧绷的状态。工作、生活、房贷、教育等诸多因素,又容易破坏他们的好心情,心灵也越来越敏感,可能一个小摩擦就会引起内心压力的爆发。」在谈及路怒症的原因时,图南老师说。

统计显示,每年有10%-20%的车祸事故都因车主「路怒症」作怪,与其他车辆相互斗气所致。|图:Originoo.com

事实上,有此痛苦的人并非王敏一人。据《城市拥堵与司机驾驶焦虑调研》显示,在远距离通勤的这条路上,35%的人都会容易动怒。其中,因堵车和路况不佳导致动怒的有48.1%;因看到别人违章,影响到自己行车动怒的有39.8%;因周边车辆加塞或者超车动怒的为29.7%;还有别人违章,即使没有影响到自己也动怒的有26.6%;因新手开车不懂规则动怒的有22.9%。

「他们下意识里认为可以完全按照自己设定的方式和时间从甲地开到乙地,没有任何意外事项应该阻挡他们。有时候即使完全没有必要赶时间,仍会给自己设定一个预期时间,规定自己在多少时间内到达目的地。所以当开车路上遭遇一些,堵车,或者有人加塞,不按照交规行驶时,就容易产生路怒。」图南老师说道。

王敏清楚地知道,这样的动怒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但是,吼出来好像会舒服一点。他希望,日子会一天比一天好,总有一天,他会存够钱,在上海买一套房,从此告别在路上的生活,远离焦躁的情绪。

2小时地铁式「渡劫」 1小时私人空间

有人选择远距离通勤是抱有坚定的信念,认为未来可期;有人选择远距离通勤是想逃离舒适圈,希望活出最想要的风采。但无论出于怎样的原因,他们都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与王敏不同,2018年2月,李海辞去老家云南的工作,只身来到北京,并成功在这座城市的知名商业圈中关村谋得一份理想的工作。但在了解到公司附近的房价后,李海也崩溃了,这样的价格根本就不是自己这样的普通人能负担得起的。

「距离公司1公里以内的房价,一室一厅整租需要近8000元一个月,与别人合租一个2居室需要5000多元一个月。我每个月到手工资只有5000元。付了房租我只能喝西北风了。」为了能找到合适的房子,李海整整花费了一个礼拜,将方圆5公里范围的房子都跑了个遍,最终发现,再便宜的2居室合租价格也得4000元。无奈之下,李海只能将目光转向据公司40公里外的通州区。

搬去通州区后,李海每天要转三趟地铁才能到公司,单程大概要花两个小时。自此,李海明显感觉生活变得好紧张,一天下来,时间莫名其妙就结束了。

李海曾经计算,除去在公司的九个小时,睡觉八个小时,上下班路上的四个小时,洗漱一个小时,做饭一个小时,每天只剩下一个小时的私人时间。

「我每天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公众号的小红点在变多,但完全没有时间查看。每天起床的时候一想到早上挤地铁要过两三趟才能挤上去,简直生无可恋,仿佛下一秒就要死去。」

李海忍不住抱怨起来,长距离的通勤已经使得她身心俱疲。许多次,结束一天的工作刚走进家门,李海都会直接躺在自己出租屋的床上,盯着天花板半个小时,一动不动。有时候,看着看着,李海会忍不住留下眼泪:这样的日子实在太累了,她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

2018年9月,为了让自己轻松些,李海也尝试过搬到离公司稍微近一点的角门西,但效果实在是不理想,四号线的角门西早高峰拥挤到让李海怀疑人生。每周一,地铁人流量大到队伍已经排到地铁站门口,过个安检可能要花费20分钟,过完安检也并不意味着能上车,有一次,李海等了7趟地铁才挤上去。

「角门西站还稍微好一点,会有人下车,接下来的几个站的乘客就越发可怜了,完全挤不上来。每次挤地铁我都觉得在人间渡劫。」

拥挤的上班路让李海身心俱疲,很多时候,李海都被挤到心脏疼,有时候差点吐出来,有时候,李海差点昏厥过去。「地铁内的空间太小,每个人都前胸贴后背,好不容易出站,还得站在外面缓一分钟,呼吸新鲜空气。」

每次看到「25岁男子心脏病突发猝死地铁站」、「34岁媒体人在地铁里猝死 如何预防心脏病猝死?」、「一26岁男子,地铁中猝死!好惋惜:一定要注意身体啊!」等类似报道时,李海都怕,下一个会不会轮到自己。

对于奋斗在京城的数百万上班族来说,早晚高峰时段「坐地铁天天是春运!」|图:Originoo.com

的确,近些年,心脏病的发病呈年轻化,因急性心脏疾病而死亡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公交车、高铁、地铁等地出现心脏病死亡的事件更是屡见不鲜。而针对这一现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内科陈桢玥教授告诉39深呼吸,长时间的乘坐地铁、高铁、公交车,久坐会对心脏造成一定影响,例如,增加血栓风险的形成。

研究表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会损伤血管,在血管壁上形成脂质斑块(即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逐渐增大,将导致血管狭窄,从而引发冠心病和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更危险的是,不稳定的斑块破裂或血栓脱落,会在短时间内堵塞血管,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或脑梗死,危及生命。

「血管里的斑块好比定时炸弹,一旦破裂并形成血栓就可能堵塞血管,导致心梗的发生。如果救治不及时,有可能会导致死亡。」陈桢玥教授介绍。

数据也显示了这一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显示,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2.9亿,其中高血压患者2.7亿,冠心病占1100万。进一步数据显示,2002-2015年急性心梗死亡率总体呈上升态势。每年新增心梗患者有200万例,死亡率在三成以上。

「目前心梗的发病呈年轻化态势,冠心病再也不是老年人的专利,有不少30-40岁的青壮年也发生心梗、而且血管的病变很重。」陈桢玥教授称。

下一站,梦想?

除了路怒症及心血管,每天早出晚归的通勤一族,还会出现更多的健康风险。例如,由于无法按时吃饭而导致的胃肠道问题;长时间久坐而带来的肥胖问题;长时间的疲累出现的女性生理期紊乱问题;长时间的久坐还会导致肌肉疼痛问题等。

而据公开资料显示,英国国家统计办公室的相关通勤报告曾经从四方面因素分析了通勤时间对个人健康的消极影响,其中包括,生活满意度、与社会关联及生活意义感、幸福指数,还有自觉焦虑感。根据报告,通勤时间越长,通勤者的生活满意度、社会关联感及意义感、幸福指数就会成反比下降,自觉焦虑感倒是成正向增加。

英国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通勤时间增加20分钟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如同降薪19%。|图:Originoo.com

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发现,单程通勤在1小时以上的人,抑郁几率高出平均水平33%。德国研究发现,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也随着单程通勤时间的增加而降低。

美国公共卫生科学部的研究发现,代谢性疾病的风险随着通勤距离的增加而增加。通勤距离超过25km的人的肥胖风险提高了45%,高血压风险更是提升了35%。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研究发现,近距离通勤可降低45%的癌症风险、46%的心脏病风险,从而降低了41%的早死风险。

实在受不了远距离通勤的压力及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北京上班的江西姑娘刘梓妍决定,如果两年后,自己还是无法完成自己扎根的梦想,在走遍北京这座文化古都后,她将回老家度过这一生。

「有时候想想,北京人真可怜,要是每天都要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上班路上,如此活一生,我宁愿回老家。」在刘梓妍看来,北上广这些一线城市房价太高、地铁太挤、空气质量不高,实在不适合人居住。相比之下,老家的工作距离家近,上班时间十分钟,生活得既安逸又幸福。

虽然嘴上这么说,但刘梓妍内心还是不想放弃北京的生活。老家的安逸让她感到恐慌,在她看来,自己当下的年龄还需要继续成长。

想当初,刘梓妍曾经考虑过很多城市,但最终还是被北京的文化所吸引。「这是一座集文化和奋斗于一身的城市,每周末我都会骑车出去溜达,公园、寺庙、贝勒府……很多在老家不敢想象的东西在北京就会变得触手可及,例如,国庆节只要买个票就可以看到偶像德约科维奇,只要去国家大剧院随时都能看到澳大利亚的芭蕾舞剧。」

接下来,刘梓妍打算买一辆小型摩托车,戴上安全帽,穿行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如此不仅可以避开地铁的人潮,还能将整座城市的底蕴尽收眼底。

将近一个小时的路程,她坚信,一定不会累。

通往梦想的路有很多条,但总是既遥远又艰难。当下,究竟有多少人能不惜牺牲一切换取最终的成功,又有多少人会不堪折磨最终半途而废?唯有时间能证明这一切。

(应受访者要求,本文除专家姓名外均为化名)

丨本文指导专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内科 陈桢玥教授

中国心理学会军事心理学专委会青年委员、央视特邀心理嘉宾 图南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