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佛祖狐臭(狐臭在佛教上怎么解释)

时间:2024-07-16 18:49:48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释迦牟尼是雅利安人?不少学者认为他是蒙古利亚人

文/万物君

尼泊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境内既有雅利安人,也有蒙古利亚人,这两大人种形成了六十多个民族,包括廓尔喀人、尼瓦尔人、古隆人、马嘉人、拉伊人、林布人、松瓦尔人、塔芒人和夏尔巴人等。

尼瓦尔人是尼泊尔第二大族群,下面又分为释迦部族、巴吉拉查娅部族和邬陀耶部族。其中,释迦部族是佛祖释迦牟尼的部落;邬陀耶部族是阿阇世的部落(阿阇世的儿子叫邬陀耶),阿阇世是第一位资助佛陀的国王,他吞并了周边很多国家,使摩揭陀国成为十六王国之一(佛陀时代印度四大国之一);巴吉拉查亚部族也是尼瓦尔人的一个重要分支。

这三个部落目前都是非佛教的,而是印度教群体,在语言上属于印欧语系,在种姓方面,释迦部族属于刹帝利,另外两个部族是婆罗门。

1

2016年发表的《加德满都峡谷的尼瓦尔人中的释迦部族、巴吉拉查娅部族、邬陀耶部族的起源和亲缘关系:利用线粒体DNA、Y染色体和常染色体分析的新方法》一文,介绍了尼瓦尔人中的DNA信息。

检测结果如下:

释迦部族19个父系样本中,单倍群J2a-M410有7个,占比36.8%;单倍群R2-M124有5个;单倍群O2-M117有4个;单倍群F-M89有1个;单倍群P-M45有1个;单倍群R1a-M17有1个。

巴吉拉查娅部族20个父系样本中,O2-M117有10个,占比50%;D1-M15有2个,占比10%。

邬陀耶部族59个父系样本中,O2-M117有25个,占比42.4%;D1-M15有11个,占比18.6%。

O2-M117和D1-M15为汉藏语系人群。巴吉拉查娅部族汉藏语系人群占比60%,邬陀耶部族汉藏语系人群占比61%。很明显这两个部族汉藏语系人群占大多数。

相比之下,释迦部族汉藏语系人群占比才21.1%。而其中亚成分(J2a-M410)则高达36.8%。

另外,这三个部落的主要母系是M的南亚亚型,少数东亚成分如A、D和G,少数西欧亚型如T和U。

文章还比较了MYBPC3、LCT、EGLN、EPHX、SLC24A和EDAR的几个常染色体位点,其中SLC24A与肤色有关、LCT基因和乳酸耐受性有关,EDAR基因与直发和痉挛性切牙有关,EGLN基因与海拔适应有关。

从SLC24A基因来看,这三个部落的肤色中等(但明显比汉族人深),从EDAR基因来看,这三部落的直发和卷发基本上占一半,有狐臭的个体占一半,另一半没有狐臭,从EGLN基因来看,大多数人不具有高原适应性。

2

根据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这三个部落中,南亚是母亲遗传成分的最高贡献者,东亚是父系遗传成分的主要贡献者。中亚和西欧亚的遗传成分显著存在。

那么,释迦牟尼到底是哪里人?

在释迦部族中,人群的主要父系成分依次是中亚(J2a-M410)、南亚(R2-M124)和东亚(O2-M117),应该说,这三个单倍群都有可能是释迦牟尼的。

所以,分子遗传学能够告诉我们一些事实,但未必能够回答上述问题。

3

先来了解下释迦族的历史。

根据佛典记录和现代考证,公元前7世纪,释迦族人来到今尼泊尔与印度交界的平原地带定居。

他们居住在印度迦毗罗卫城(Kapilanagara)、提婆陀诃、车头、舍弥、库马突沙、石主、弥娄离、散楁拉等10个城镇,疆土略约二千六百六十六平方公里。

迦毗罗卫城与末罗(Malla)、迦尸(Kasi)、拘萨罗(Kosala)、摩揭陀(Magadha)、般阇罗(Panchala)和跋耆(Vajii)为邻。王城周围十公里。由于国内血统纯正,具尚武精神,颇受邻国尊敬,迦毗罗卫国周围强国林立,随时有被人吞并的危险,故奉憍萨罗为宗主国。

摩诃男(释迦牟尼的堂兄弟)执政迦毗罗卫国时,憍萨罗国君的儿子毗琉璃王(其它译名:增长王、恶生王等)篡位,他不听佛祖苦劝,屠灭迦毗罗卫国,后在河中嬉游时淹死。其后,憍萨罗国被摩竭陀国的阿阇世王轻易兼并。

公元前546年,迦毗罗卫国被屠灭时,释迦族很多男子被杀,剩余者四处逃散。一部分释迦族到加德满都谷地避难。公元前185年,印度巽伽王朝暴力镇压佛教,释迦族人又一次大批移居加德满都谷地。现尚无婆罗门教在古代已在谷地传播的历史材料。随着佛教的传播和释迦族人的移民,佛教在谷地开始生根,并占据主导地位;笃信佛教的释迦族也融入当地社会。

4

印度著名历史学家高善必(D.D.Kosambi)在其《印度古代文化与文明史纲》一书中写道,“……释迦族小部落。这一部落内部没有婆罗门和种姓,也从未有关释迦族人奉行重要吠陀意识的传闻。”“释迦族人所在弹丸之地原始蒙昧且无开发……”“但是人人从事耕作。”“释迦族的邻国拘利人……整体往往被算作统称为那加人的土著之列。”“……关于他(释迦牟尼)的相貌,我们所知的传闻无一可靠。”

由以上所论可见,释迦小国极可能是非雅利安土著部落。

赵朴初在《佛教常识答问》中认为,“他的(释迦)王族不是雅利安种的可能性较大,而且佛经上不止一次说释迦牟尼的身体是紫金色,这可以为释迦族不属于白色的雅利安种的一个论据。”传释迦牟尼41岁时,其弟子富楼那尊者亲手所绘一正面头像,现藏于大英博物馆,面目呈现东方蒙古利亚人种特征。(但不少人认为,传言是假的。)

不少人认为,这不是富楼那尊者手绘的释迦牟尼像

有人认为,这才是释迦牟尼像

另外,释迦牟尼是刹帝利,这说明他和雅利安人的主体婆罗门有明显的区别。而且,佛教故事中也多次记载婆罗门多次妄图加害释迦牟尼。

5

南传小部《经集》第三《大品·出家经》第22偈说释迦牟尼自述:

雪山山腹是故居,憍萨罗国往昔住。

具备财宝勇进者,端方正直一民族。

这是说释迦族的故地在雪山腹地,后来迁徙到雪山南缘的憍萨罗国境内定居。释迦族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后来成为憍萨罗国势力范围的迦毗罗卫城、天示城开始。

学者吕建福认为,公元前6、5世纪的佛教兴起时代,喜马拉雅山南麓边缘地带与恒河平原地区,是藏缅语族民族与达罗毗荼民族、雅利安民族交汇杂居的地方,其中藏缅语族民族在恒河流域偏北,雅利安人偏西,达罗毗荼人偏南,当时的十六大国中跋耆、末罗、支提、跋蹉、跋罗、苏摩、鸠溜等七国都是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民族。

佛教之所以在雪山南缘和恒河平原一带发展起来,正是因为这一带有着诸多的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同类民族,他们的种族、语言、文化、社会、习俗大致相同,为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提供了社会基础和文化氛围,使其有了基本的信众和僧尼的活水源头。

6

《长阿含经》第二分初《小缘经》记载说:佛陀曾在舍卫国清信园林鹿母讲堂时,有二个婆罗门婆悉咤和婆罗堕前来钣依,出家为僧。佛陀在静室外见到后,问他们:你们二人出身婆罗门种,今在我法中出家为道,诸婆罗门难道不嫌弃和责备吗?二人回答说,诚如所言,为彼诸婆罗门所见嫌责,他们说:

我婆罗门种最为第一,余者卑劣;我种清白,余者黑冥;我婆罗门种出自梵天,从梵口生,于现法中得清净解,后亦清净。汝等何故舍清净种,入彼瞿昙异法中耶?

瞿昙即释迦牟尼的姓。从婆罗门的话中可以看出释迦牟尼不是白人。

关于释迦牟尼的肤色,《佛本行集经》说,释种摩尼楼陀兄弟“可喜端正,观者无厌,身体黄白,犹如金色。”黄白的身体就是黄种人的肤色特征,黄白肤色的最高审美标准就是黄金色。按黄种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金色不仅表现最高的黄金价值,也表现肤色最好的审美观念。

当佛陀父亲净饭王看见佛陀弟子们身体黑瘦,而佛陀紫磨金色,便下诏释迦族中那些颜貌端正的人出家为弟子,围绕左右,才与佛陀的伟大庄严相匹配,就像金翅鸟在须弥山一样,也同摩尼珠放置到水晶盒中,主从相配,师徒协调。

与释迦族同属的离车族也崇尚黄色,《善见律》记载其传说,离车王初生时身如黄金色。

7

做个小结:

一、根据分子人类学,释迦牟尼既可能是雅利安人,也可能是说藏缅语的蒙古利亚人。考虑到尼瓦尔人的另外两个部族60%都是藏缅语人群,可知释迦牟尼生活在藏缅语环境中。

二、根据文献典籍,释迦族最初居住在雪山,后来南迁,而且其肤色为黄色,因此最有可能是蒙古利亚人。

吃素久了能闻出吃肉的人身上有臭味,是真的吗?

各位看官朋友们,咱们今天要聊的内容可精彩了,不过在您沉浸于文章之前,记得先给小编点个“关注”哦!

今日话题:吃素久了能闻出吃肉的人身上有臭味,是真的吗?

下面是网友分享的精彩评论,我们一起往下看看吧!

真正信佛的极少有优越感,现在大多数吃素吃出谜之优越感的人八成是被欧美国家流行的Veganism概念洗脑,认为自己吃素就是环保,就是进步。我吃肉过敏,所以很小的时候因为嘴馋都在作死边缘疯狂试探。但是后来实在受不了每次过敏,所以再没吃过。每次都被别人吃饭时的肉味儿勾得心痒痒,太香了,真的太香了,想哭。肉难道不好吃吗?为什么要嫌弃它?如果我面前站一个体味儿是红烧牛肉的人,我绝对不嫌弃。可以参考天主教吃斋的方法,不但鱼不算肉类,兔子也可以算鱼类。所以吃兔子算吃素就完事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嗝一路看下来就这个真是戳中我隐藏很深的笑点了哈哈哈哈哈哈吃素还要考虑必须氨基酸摄入不足问题,大部分素食蛋白不含有全部的八种必须氨基酸且各种氨基酸比例不均衡,可能蛋白质总量摄入够了,但缺乏某些特定氨基酸。由于素食中蛋白质比例相对低,导致努力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的同时,摄入热量超标,导致肥胖……你这个让我想起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那本书了,里面一个小故事,就是完全绝食后3天还是多久来着,再去吃苹果,苹果入口的那一瞬间在味蕾上的感觉特别美妙,其他故事我学不来,这个我就学了,没饿3天,就1天,我就能闻到苹果的香气了,然后实在忍不住吃了一口,果然美味。后面我寻思着,这就是饿的。想到史铁生说 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恶臭幻嗅首先考虑颞叶癫痫和脑瘤,就是俗话说的“抽风”和“脑子里长包”。这是真实存在的医学常识。国外很多素食主义者,一样有狐臭,狐臭是种基因,和吃啥没关系。新疆人也有分体味重和不重的,偏东欧人外貌的会好一点,偏鞑靼族的会浓一些,回族(古代汉人信了某教)的是最轻的。都是吃牛羊肉的,差异也很巨大。

不知看到这里的看官您们对此事怎么看?欢迎您在评论区留言讨论。最后感谢各位看官的阅览,希望能获得您的点赞评论关注!感谢各位看官的支持与陪伴!

“呕家圣药”——生姜

生姜

性味:辛、微温。

归经:肺经、脾经、胃经。

功效: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主治:

1.风寒感冒:生姜用于解表,主要为发散风寒,多用治感冒轻症,煎汤,加红糖乘热服用,往往能得汗而解,也可用作预防感冒药物。其发汗作用较弱,常配合麻黄、桂枝等同用,作为发汗解表辅助的药品,能增强发汗力量。

2.脾胃寒证(呕家圣药):生姜为止呕要药,可单独应用,胃寒呕吐为宜,也可治胃热呕吐,需配合半夏、竹茹、黄连等同用(姜汁制药增强止呕)。

3.寒痰咳嗽(肺寒咳嗽)。

4.中毒:生姜能解鱼蟹毒,单用或配紫苏同用。生姜又能解生半夏、生南星之毒,煎汤饮服,可用于中半夏、南星毒引起的喉哑舌肿麻木等症。因此在炮制半夏、南星的时候,常用生姜同制,以减除它们的毒性。

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捣汁(调和营卫配伍:生姜、大枣)。

主产地:我国中部、东南部至西南部,来凤、通山、阳新、鄂城、咸宁、大冶各省区广为栽培。山东莱芜、安丘亦有出产。

入药部位: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切片,生用。

注意事项:【忌用】:1.阴虚内热 2.热盛者

姜素以药食俱佳见称,经常食用能保健强身,养生益寿,但阴虚体质的人群是绝对不能吃。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秋天气候干燥,燥气伤肺,再吃辛辣的生姜,容易伤害肺部,加剧人体失水、干燥,所以秋季不宜吃姜。此时吃姜也不宜过多,以免吸收姜辣素,在经肾脏排泄过程中会刺激肾脏,并产生口干、咽痛、便秘等症状。
  阴虚火旺、目赤内热者,或患有痈肿疮疖、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胃溃疡、胆囊炎、肾盂肾炎、糖尿病、痔疮者,都不宜长期食用生姜,尤其是阴虚体质的人,绝对不能吃姜。阴虚就是燥热体质,表现为手脚心发热,手心有汗爱喝水,经常口干、眼干、鼻干、皮肤干、心烦易怒、睡眠不好,而姜性辛温,阴虚的人吃姜会加重阴虚的症状。
  腐烂生姜产生毒素可致癌,因为腐烂的生姜会产生毒素,严重时会导致肝癌和食道癌的发生。

炮制方法:

1. 生姜:取鲜姜,除去杂质。洗净,用刀切片。

2. 煨姜:取生姜块,置无烟炉火上,烤至半熟,或用草纸包裹生姜数层,浸湿后置炉台上或热火灰中,煨至纸变焦黄、姜半熟时取出,除去纸,切薄片。煨后解表作用减弱,主要用于温中止呕及治疗腹痛泄泻。

3. 鲜姜粉:取鲜生姜,洗净,捣烂,压榨取汁,静置,分取沉淀的粉质,晒干,或低温干燥。

现代研究:本品有镇静及抗惊厥作用;有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可松弛胃肠道平滑肌;止吐和抗运动病;兴奋心脏,增强心房收缩力,保护胃黏膜;保肝利胆;抗血小板聚集;抗 5-羟色胺,抗氧化,抗微生物,中枢兴奋,促进体内活性物质释放,促进吸收,止咳,降血脂,抗过敏,诱变和抗诱变,抑制亚硝胺合成。无明显毒性。

历史追述:

1. 《本经》:"去臭气,通神明。"

2.《别录》:"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

3.陶弘景:"归五脏,去痰下气,止呕吐,除风 湿寒热。"

4.《药性论》:"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干并治 嗽,疗时疾,止呕吐不下食。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热不能食,捣汁和蜜服之。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结气实,心胸拥隔,冷热气。"

5.《千金·食治》:"通汗,去膈上臭气。"

6.《食疗本草》:"除壮热,治转筋、心满。""止逆,散烦闷,开胃气。"

7.《本草拾遗》:"汁解毒药,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

8.《珍珠囊》:"益脾胃,散风寒。"

9.《医学启源》:"温中去湿。制厚朴、半夏毒。"

10.《日用本草》:"治伤寒、伤风、头痛、九窍不利。入肺开胃,去腹中寒气,解臭秽。"解菌蕈诸物毒。"

11.《纲目》:"生用发散,熟用和中,解食野禽中毒成喉痹;浸汁点赤眼;捣汁和黄明胶熬,贴风湿痛。"

12.《本草从新》:"姜汁,开痰,治噎膈反胃,救暴卒,疗狐臭,搽冻耳。煨姜,和中止呕。"

13.《会约医镜》:"煨姜,治胃寒,泄泻,吞酸。"

14.《现代实用中药》:"治肠疝痛有效。"

草药小故事:

一天,苏轼与他的文学好友姜志之饮茶闲谈,姜志之提议道:“苏子,我们指坐中一物为药名吧。”

苏轼以赞同的口气连声说:“好!好!”

志之沉思片刻说:“君为药名。”苏轼不解其意。

志之笑曰:“苏子嘛!”

苏轼随即说道:“你也是药名,不是厚朴,就是半夏。”志之茫然无知,问其缘故。

苏轼曰:“若不是半夏、厚朴,何以姜志(制)之!”

志之拍案叫绝:“妙哉!妙哉!”

那“姜”与“制之”又有什么关联呢?原来,在中药的制法上有净选、切制和炮制等方法,其目的在于保证药品质量,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药物毒性,确保用药安全。姜制法就是诸多炮制方法之一。

关于生姜能解半夏毒性的故事还有一则。

唐朝时期,长安香积寺有个叫行端的和尚,夜间上南五台山砍柴,回寺后成了哑巴,人们相互议论不解其故。有的说这是让山上的妖魔给迷住了,也有的说是怕他讲出山上的真情将他弄哑了。这样一传,吓得众僧再也不敢上山砍柴了。

香积寺的方丈急忙带领众僧在佛前做了八十一天道场,让佛祖为行端驱魔,可是无济于事,行端仍不能说话。这时有个略懂医术的僧人德始提议让行端前去求医于长安城里医术高超的刘韬。

德始陪着行端来到长安,拜见了名医刘韬并详述了得病的缘由。刘韬经察颜望诊、号脉后说:“师傅先回,待我明日上山一观再行处方。”

次日凌晨,刘韬来到山上,仔细观察后便胸有成竹地来到了香积寺,从药袋里取出一块生姜,对方丈说:“尊师放心,请那沙弥速将此药煎服,三五日内定能药到病除。”方丈虽让人将生姜给行端煎服,但心中总是怀疑,于是就有意挽留刘韬在寺中多住几日,以观疗效。

且说时过两日,行端连服三剂姜汤,胸中郁积渐解,咽喉轻松爽利。又连服了三剂,竟能开口说话了,寺中众僧都惊讶不止。

方丈询问行端病因,刘韬说:“此乃沙弥误食山中半夏所致,用生姜一解,药到病除,并非什么妖魔所害。”众僧也除掉了心病,照旧上山砍柴。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