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狐臭能中药内调吗(狐臭用中药)

时间:2024-07-06 09:01:41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夏天狐臭异味重?过来人教你两招,内调外养在家轻松搞定狐臭!

每到夏天,我深身上的狐臭味就很重,一出汗,整个房间都能闻到一股熏人的孜然味,尤其是姨妈期间臭味更重,熏的人脑壳疼…出汗后衣服也会一片一片,腋毛上有黄色的分泌物,很脏。最尴尬莫过于外出时腋下湿一大片!

当时也是做了不少的功课才找到真正有效的方,坚持到现在,狐臭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正常的社交距离是完全闻不到的!具体的方法我也整理好了,无偿分享给大家,有需要的接着往下看!

准备用到的东西:硫磺皂、欧丹锦香体露、棉签、酒精

具体的步骤:

①内调

狐臭一定要注意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比如像辣椒、大葱、坚果等食物,以及避免腥味以及发味食物,比如虾、螃蟹、牛羊肉等,不然会刺激大汗腺,增加臭味。

②外用

1)基础清洁——(硫磺皂)

洗澡的时候,把硫璜皂用起泡器打成泡沫,轻轻涂在腋下轻轻揉搓,2分钟后,用温水洗干净就好,记住!只要一出汗就洗。

2)去汗抑味——(香体露)

早晚各喷一次香体露,它的质地是透明无味的,喷完之后会很清爽,腋下汗会变少,基本不出30分钟味道就会慢慢淡化,刚开始喷一次基本能保持一天的清爽,后面用的时间长了,持续的时间就会更长,基本一周用一次就行,期间正常洗澡也不会有影响

坚持用了三四瓶,狐臭的味道基本上就闻不到了!一定要坚持!

3)深层杀菌——(医用酒精)

先刮腋毛,刮的时候小心一些,不要伤害大汗腺,然后用酒精浸湿湿敷棉,敷在两边腋下,一次至少敷3-5 分钟,能杀下腋下细菌。

以上就是我在解决狐臭问题时用到的方法,虽然看起来都不难,但坚持下来确实很有效!如果也有同样的困扰,且目前没有好的方法解决不放跟着我试试,坚持下来就能看到效果!最后还要提醒一下大家,在解决狐臭问题时无论你选择那种方法都一点要坚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可取!

“油耳”和狐臭有关?他是病吗?怎么祛除?

油耳症主要表现为头皮油脂分泌过多、头发油腻发黏,伴有恶臭味。它和我们通常所说的狐臭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它们是两个不同的病症。狐臭是一种体味异味,通常出现在腋窝、脚底等部位,常伴有汗腺分泌异常。而油耳症则主要发生在头部,是头皮油脂过多分泌的结果。

在中医理论中,油耳症归属于“湿热”病症范畴,也叫做“湿疮”。中医认为,湿热病症主要是由于体内湿气过重、热毒郁积所致,而多出现在头部、面部等部位。对于油耳症的治疗,中医采用综合调理的方法,主要包括内调和外治两个方面。

内调方面,中医建议患者饮食上要清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蒜等,同时要注意饮食营养均衡,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增强免疫力。此外,中医认为调理肠胃对于治疗油耳症也非常重要,可以适当服用一些具有健脾湿的中药,如苍术、厚朴等。

外治方面,中医常采取中草药外敷、按摩等方法。中草药外敷可采用一些具有清热解毒、祛湿化脂功效的中草药,如白矾、黄柏、黄连等。这些中草药可以杀菌消炎、收敛毛孔、调节油脂分泌,起到治疗油耳症的作用。此外,按摩头部也有助于促进头皮血液循环,调理头皮健康。

除了中医治疗方法,现代医学也提供了一些辅助治疗手段。对于头皮油脂分泌过多的情况,可以使用一些调节头皮油脂平衡的洗发水或药物。此外,头发的日常护理也非常重要,要注意清洗头发的频率和方式,避免使用过多的油脂护理产品,保持头发的清洁和透气。

总结起来,油耳症是一种头部油脂分泌过多的病症,属于湿热病症,和狐臭是两个不同的病症。中医治疗油耳症注重内调和外治,通过饮食调理、中草药外敷、按摩等方法来缓解症状和治疗疾病。同时,现代医学也提供了一些辅助治疗手段。综合运用中西医治疗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油耳症问题,让头部皮肤健康无恙。

#健康#

参考文献:

1. 王丽娟,胡幼华. 中医中药治疗油耳症的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 2020, 26(3): 23-25.

夏天除臭三部曲:口臭、腋臭、脚臭靠边站!

本报记者 刘艳芳 通讯员 叶芳 潘英媛

夏天天气炎热,身体出汗量增大,各种难闻的臭味给人们生活和工作带来不小的烦恼,尴尬不断。本期特别针对人体三大常见臭味咨询三位医学专家帮你轻松去臭。

本报记者/陶慧摄

脚臭篇

医学指导:广东省皮肤病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治医师 任盈盈

病因:多为足癣引起

任盈盈表示,“脚臭形成的原因比较多,一般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例如,症状多见于青少年,可能是由于植物神经功能不稳定,情绪紧张引起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或运动等而导致足部出汗量增多;常穿胶鞋、尼龙袜等透气性差的鞋、袜等;或是不注意足部的清洁卫生,足部皮肤的温度和汗液形成的湿度以及皮屑,最容易滋生和繁殖细菌,引起脚部恶臭。任盈盈认为,“夏季脚臭多为足癣引起,所以最好到医院就诊,才能对症下药,有效解决脚臭问题。”

药物治疗:

任盈盈告诉记者,中西医治疗脚臭各有千秋,西药抗真菌治疗比较明确,但是外用药物用久以后可能会出现耐药菌而导致治疗效果欠佳。最好是先做真菌培养确诊后再明确用药。中西药物相结合,更加安全有效。尤其是针对湿热体质,还可搭配中药调理祛湿化浊,内调外敷的效果加倍。”广东省皮肤病医院现有两种泡脚的中药汤剂,可有效防治脚气引起的脚臭问题。

西医:西医治疗应先做刮片镜检,确定是真菌还是湿疹等,才能对症施治。如果是湿疹,通常选激素类用药。如是真菌感染就不能用激素类药膏。普通脚臭可利用抗菌药物,抑制脚上细菌繁殖,从而达到除臭的目的。或用甲醛(1.5%-10%)外涂,高锰酸钾(1:5000)溶液外洗。如果是由足癣导致的脚臭,则需要去医院就诊。“夏天水疱型和糜烂型足癣较多,用药治疗勿随意自动停药,应严格遵照医嘱,连续三星期都是阴性才算治愈。” 任盈盈说。

中医:可用葛根(100—120克) 枯矾(15克)兑水煮开至2升水泡脚。枯矾中的铝离子具有止汗消毒的作用。

日常护理:

  • 1.每日认真洗脚,出汗重的可在脚上使用爽身粉或止汗剂/喷雾。每日更换袜子,最好选用纯棉质袜子,穿透气的鞋子。

  • 2.注意饮食。平时要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葱、姜、蒜等),以缓解出汗。

腋臭篇

医学指导:广东省皮肤病医院整形激光美肤中心副主任医师 鲜华

病因:与大汗腺分泌、遗传有关

狐臭(腋臭)是指患者腋窝大汗腺分泌的汗液,脂肪酸含量高,经细菌分解后产生不饱和脂肪酸而发出臭味,主要见于青壮年。除了汗腺分泌因素外,遗传、不讲卫生和错误的生活习惯也是腋臭的原因,如果父母双方有腋臭,则孩子有腋臭的机率很大。中医认为湿热及痰湿体质人群多易出现腋臭,腋臭的臭气是由于湿热内郁,由汗冒出所致。

药物治疗:

中医:任盈盈介绍,从调理体质入手,主要是以健脾除湿、止汗化浊、调理气血为基本原则,所以传统中医治疗腋臭治疗周期长、起效较缓慢。可在医院根据体质开调理汤药,减轻湿热症状。外洗则用明矾和葛根。

西医:鲜华建议,现代除腋臭可优选非手术的肉毒素注射和黄金微针治疗。

青春期腋臭患者:因其大汗腺还未发育完全,手术、黄金微针等治疗后容易复发,因此可选择肉毒素注射祛除腋臭。注射后一周左右即可见效,可以保持半年左右。每年五、六月份注射。注射当天6小时内腋窝不要碰水,对生活无影响。

成年患者:可使用“黄金微针”治疗。是一种永久性破坏汗腺的治疗,术后治疗部位涂抹湿润烧伤膏2-3天;冰敷30分钟左右,减少热传导损伤;创面24-72小时内避水;穿衣宽松避免摩擦。术后1、3、6个月定期随访。黄金微针治疗深度可控,出血少,并发症少,安全,风险小。

提醒:如既往有腋臭手术史患者,最好不要做黄金微针治疗,以免治疗时手术疤痕粘连黄金微针针体,产生皮肤烧伤、坏死。其次,在治疗前,患者需先做碘淀粉实验,以确定汗腺的分布情况。

日常护理:

  • 1.平时宜吃清淡食物,忌烟、酒和刺激性食物。

  • 2.可适当用些止汗剂或喷雾,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能暂时从表面上减轻腋臭的症状,并不能从根本上去除腋臭。且不可多用,否则可能阻塞汗液分泌的通道,加重汗臭味。

口臭篇

医学指导: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主任医师 王玉栋

病因:复杂难解需对症

“导致口臭的病因比较复杂,有时很难判断。”王玉栋表示,它通常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口臭指人们在生活中产生的一种短暂现象,如食用刺激性食品(洋葱、大蒜、韭菜等)、吸烟、食物嵌塞等。而病理性口臭包括口腔疾病、胃肠道疾病、呼吸道疾病等。他认为,85%的口臭源自口腔本身的问题。患有龋齿、牙龈炎、牙周炎等口腔疾病的人,口腔内容易滋生细菌,其分解产生出硫化物,从而产生口臭。同时,胃肠道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等,呼吸道疾病如支气管炎、鼻窦炎、咽喉炎等,都可能伴有口臭。

日常护理:

  • 1.注意口腔卫生是最基本的方法。养成好的刷牙习惯,早晚刷牙,饭后漱口。

  • 2.定期检查牙齿健康,根据医嘱做好相应的治疗。养成健康的作息制度。常规半年至1年洗一次牙。

  • 3.喝柠檬水和绿茶。柠檬水能刺激唾液分泌,减少因鼻塞、口干或口腔内残余食物产生的厌氧菌造成的口臭。绿茶中的茶酚能中和口腔中的臭气。

  • 4.饮食清淡,不吃过热或过冷、辛辣刺激食物。常吃小米和果蔬。

延伸

漱口水VS口香糖 哪个更好?

很多人会选择吃口香糖类食物来消除口气。王玉栋认为,嚼口香糖主要是通过口香糖内的清甜气味来掩盖口臭,并不是根除口臭的最佳方法。用漱口水的作用相对更好,可起到杀菌消毒作用,减轻口臭症状。但不主张过量使用,否则会导致口腔菌群失调,反而不利于口腔卫生的保养。所以,王玉栋建议2-3个月内连续使用十天半个月,每天3-4次,如有牙龈炎、牙周病的口腔疾病患者可多用几天。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