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湿阻中焦狐臭(湿阻中焦症状)

时间:2024-06-22 12:11:31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香囊,中医的佩香疗法

疫情期间,中药香囊作为祛邪辟秽的传统方法,被广东、湖北、山东等地区作为预防方运用。不仅各地民众被派发使用,一些医护人员也佩戴了中药香包。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中药系教授常章富看来,目前虽无研究支持中药香囊可以杀死新冠病毒,但其一定程度上可对人体起到防护作用。

香囊属于中医佩香疗法的一种,是将芳香药末装入特制布袋中佩挂身上,借药味挥发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在我国的运用源远流长。周朝有佩带香囊、沐浴兰汤的防病习俗。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具有祛秽保健作用的香囊,说明汉朝人已经擅长使用香囊防病。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伤寒方上》中各种辟瘟药方所选的药物均以芳香药为主,并且许多药方是采用佩戴香囊的方式使用的。东晋时期,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中就记载了太乙流金方、虎头杀鬼方等多个中药香囊辟瘟处方,方法是将药物打成散,装香囊中悬挂,以起到辟秽作用。除了治疗疾病,香囊在古代还可用作饰物、美容、清新气味,青年男女常用互送香囊的方式寄托情谊。

中药学理论认为,芳香味能散、能行、能开,具有化湿、辟秽、开窍、醒脾等效应。比如,具有芳香味的藿香能化湿,薄荷能辟秽,麝香能开窍,佩兰能醒脾等,治湿阻中焦、神昏窍闭、湿浊困脾等常分别选用。芳香类中药制成香囊内容物,经口鼻吸入,可对人体进行整体调节。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芳香类中药含有的挥发油具有一定的抑菌、抗病毒作用。多项研究显示,芳香类中药对流感、水痘、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慢性呼吸道疾病等多种疾病有预防作用。

从临床看,中药香囊用途广泛,既适用于轻症、缓症、慢性顽固性病症、外感类疾病、鼻炎类疾病,也适用于眼睛干痒、目赤肿痛,湿邪困脾导致的头沉头昏以及头脑不清醒,脚臭狐臭等体液分泌问题。既可以用于急症期辅助治疗,也可用于康复期巩固治疗。给大家推荐几个香囊小药方,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防疫囊。取艾叶、藿香、薄荷、佩兰、白芷、木香、苍术,将以上诸药洁净、干燥、粉碎(注意不要太细),分别等量装入香囊内胆中约20克左右,佩戴身旁,每日嗅吸至少3次,可用于疫情期间日常防护。气味消失后更换中药内容物。

辟瘟囊。取羌活、大黄、柴胡、苍术、细辛、吴茱萸,将以上诸药洁净、干燥、粉碎(注意不要做成太细的粉末),分别等量装入香囊内胆中约20克左右,佩戴身旁,每日嗅吸至少3次。该囊出自清代名医吴尚先《理瀹(yuè)骈文》。其中羌活、柴胡主表主升;吴茱萸、大黄主降;苍术、细辛主里又主表。六味药物配合,可通调六经,使气机调畅,邪不内生,湿、寒、热、瘀可散,能针对新冠肺炎的核心病机“湿、热、毒、瘀、虚”发挥作用。尤其适用于尚未感受邪气的易感人群。

辛香开窍囊。取苏合香、冰片、石菖蒲、薄荷、辛夷(或者玉兰花的花瓣),制作用法与上类似。此囊有开窍醒神、辟秽浊的作用,适用于神昏、头晕耳鸣、鼻塞不通的人群。

清香安神囊。取合欢花、干柠檬、远志、金盏菊、百合花,制作用法与上类似。此囊能清心除烦、安神助眠,平时失眠多梦、心烦易怒、情志忧郁的人适用。

芳香美颜囊。取桃花、红花、玫瑰花、百合花、白芷、甘松。制作用法与上类似。此囊有养颜美容、润肤祛斑功效,面部色斑、皮肤粗燥暗沉的人群可用。

需要提醒,香囊适用于大部分人佩戴,但有以下情况者不宜使用:安神醒脑的香囊不适合睡眠不好者用;有活血化瘀药物的香囊不适合妇女月经期、孕期用;有过敏体质者不建议用香囊;口干舌燥、津液不足者不建议用。

一般情况下,香囊放在身上、车内、办公室或家庭居室内都可以。此外,香囊中的药物重在辨证配伍,而不在价格高低,不必追捧价格高昂。另外,香囊只能作为辅助治疗应用,生病后还是要配合内、外用药等主要治疗方法,同时注意保健和锻炼。

大家常挂在嘴边的“湿气重”到底是什么?

从“谈湿色变”到“红豆薏米汤”

自从各种养生栏目开始探讨“百病皆由湿为患”这件事以来,人们对“湿气”的关注越来越密切。很多患者“谈湿色变”,一说到“湿气”,就愁眉苦脸,心生畏惧。很多患者来门诊就诊的时候,第一句话就是:“徐大夫,我湿气特重,怎么能调理调理呢?”还有患者为了祛湿,把“红豆薏米汤”奉为神汤,天天不断。有些患者伸出舌头来并没有明显的“湿”像,却仍然认为自己“湿气重”,一定要求大夫给祛湿……

那么,到底什么是“湿气重”?您到底有没有“湿”?“湿”是从何而来的呢?我们今天来细细探讨一下。

什么是“湿气重”?

很多人在门诊会问我:“徐大夫,湿气重是不是因为我喝水喝太多了?”

事实上并非如此。人体的“湿邪”来源于两个方面:内、外。

在内,正常的饮水进入人体,会被人体吸收利用,成为人体的“津液”。津液是人体正常所需。比如我们的皮肤需要津液濡润,缺乏津液的时候皮肤会干燥皲裂;比如我们的口腔需要津液,缺乏津液的时候会觉得口干口渴;比如我们的眼睛需要津液,缺乏津液的时候泪液变少,人会觉得眼睛干涩……

但是当人体的代谢功能出现异常的时候,有一部分“津液”就囤积在了局部,不能被运输到需要的地方。久而久之,就变质了,成为了如同胶水一样的物质。中医就称之为“湿”。

在外,人长时间的处于潮湿的环境之中,比如在冷库工作或是游泳运动员长时间在水中训练等。这样的环境会导致水湿侵袭人体。这些水湿对于人体来讲是额外的负担。

千寒易除,一湿难去!

不论是内湿还是外湿,都是非常讨厌的问题。原因有二。

一是由于湿性粘腻。我们可以把“痰湿”理解为“胶水”的形象。胶水本身要比水的流动速度慢的多。一瓶胶水想要完全倒干净,需要很长的时间,越是到了最后挂壁的那部分,越是难以清除干净。把胶水放在锅里加热煎煮,最后会留下很多硬痂。这就意味着,不论是用“利湿”的方法把痰湿导出体外,还是用“燥湿”的方法将痰湿蒸干,都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二是由于湿阻气机。气机我们可以看做是人体气血的流通。我们在空气中行走的速度和在水中行走的速度来比较,肯定是在水中的速度更慢一些。这是由于水的阻力更大。人体的气血也会如此。在痰湿的环境下,人体的气血流通就会受阻、减缓。而这带来的后果就是,人体要额外消耗气力来帮助气血维持正常的流通。久而久之,人体的气力消耗过度,就导致了虚损。虚损的后果就是人体的代谢功能减退,津液的代谢同样出现问题,导致了新生的痰湿。也因此,中医常说“湿邪”即是病理产物,又是病因。

中医有“内科不治喘,外科不治癣”之说,也是因为这两个疾病与湿密切相关,见效慢,反复多,最砸招牌。

“湿气重”都有什么表现?

湿气重其实有很多的症状,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症状有以下的六类:

一是头沉、头蒙,如裹着毛巾一般。中医的名词叫“头重如裹”。此类患者因湿气过盛,导致人体的耳、鼻等窍道不通,使得感觉异常沉重。

二是身重、困乏。身重一是指体重超标,中医认为“胖人多痰湿”,其实我认为应该反过来说:“痰湿人多胖”;二是指周身困重,提不起力气,甚至觉得酸软,尤其是晨起的时候酸乏更为明显,活动过后或是晌午至中午时段逐渐缓解。

三是肿胀感。每当早起的时候都会觉得脸面或者眼皮变的丰满性感;每到晚上的时候都会觉鞋子变小、腿胀、或脚踝总有很深的袜印。有些人即便没有明显的水肿,也会在晨起的时候觉得有明显的肿胀感。

四是肤质不佳。颜面出油,头油过盛,皮肤湿疹、小水泡,脚气,皮肤瘙痒等。

五是消化功能异常。很多人会觉得腹胀、恶心,稍遇生冷就出现腹泻。大便经常不成形,即便成型也排泄不畅,经常粘马桶,也非常费卫生纸。有些朋友甚至4-5天一次大便,服用泻药后也不能改善。

六是气味异常。会有明显的汗臭、狐臭、口臭甚至其他体味。

什么样的舌苔代表我有“湿气”呢?

我们来看看下图中的这几种舌苔。

这四种舌苔都是有湿的表现,其中1、2除了有湿以外,还有虚证,3为湿热,4为寒湿。还有一类水滑苔,我并没有找到合适的照片,不过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舌苔表面如一汪水一般,稍不注意就有唾液垂下的状态。这也是有湿的表现。

很多人问我:“徐大夫,是不是齿痕舌就代表有湿?”

如果真的细致掰开来讲,并非如此。齿痕舌主脾虚和湿盛。气虚、脾虚、阳虚都会导致人体内湿,因此齿痕舌也可能代表气虚、阳虚。但是要将人看做一个整体来说,不论是脾虚、气虚、阳虚,痰湿内生都是一个几乎必然的结果。因此也可以说齿痕舌确实代表了痰湿,或者是代表了您是“湿人”的预备军。

红豆薏米汤能祛湿吗?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祛湿?不要一概红豆薏米汤!

一说到湿气重,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著名的红豆薏米汤。但红豆薏米汤并非所有人都合适,且红豆薏米汤祛湿常常治标不治本。

很多人喝了很久的红豆薏米汤,症状貌似好转,但只要一停就症状百出。还有一些人长时间服用红豆薏米汤后,整个舌头如同在水中泡发了一般,胖大水滑,明显是伤了胃阳的表现。

红豆性平,薏米性凉,虽然二者皆有利湿的作用,但性质相对偏阴,久服必定伤阳。

火能让水蒸发变快,阳虚就如同火力不足一般,水湿难以排出。因此红豆薏米汤可以说是饮鸩止渴。

我是“殿堂级大湿”,怎么办?

现如今的生活中,物质生活过于丰厚:空调、冷饮、水果、酸奶、肥甘厚腻的食物都随处可见。再加上工作强度大、熬夜、精神紧张等不良因素,都会导致人体气虚、阳虚、脾虚,进一步导致痰湿内盛。

天下没有坐享其成的事。想要解决“湿气重”的问题,根源上是要调整生活习惯

拒绝长时间的空调环境,尤其是过于寒凉的空调环境;拒绝冷饮、生食、冷食;水果、奶制品定量;肥甘厚腻的食物,如油炸、酒水、肥肉等尽可能的避免;避免工作过于疲劳;避免熬夜,保证23-4时之间的睡眠;避免过度紧张的情绪等。这些都是想要“祛湿”最主要要做到的工作。

至于能吃点什么去去湿,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个人的体质选择陈皮、生姜、莓茶等代茶饮,或是通过服用中药、艾灸、针灸等方法来治疗。

@头条健康@头条养生@健康真相官@头条号#秋季养生正当时##健康早班车##我的养生日记##健康侦探社#

回南天湿气重,煲靓汤好祛湿

根据最新天气预报,接下来的几天,“雨’将与你天天见。这样的阴雨天,不少“老广”都喜欢煲些“祛湿汤”或“祛湿茶”给家人喝。但要注意的是,湿有内、外之别,还有寒、热之分。

想喝汤水祛湿,要先学会辨病因、分证型,再对症除湿。如果盲目祛湿,小心引起不适。

湿有内外之别

广东省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于天启教授介绍,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或涉水冒雨、居住潮湿等外界湿邪所致。内湿是指湿从体内生发,多由脾虚以致水湿停聚所致,即所谓“脾虚生湿”。

湿邪致病,可以是外湿、内湿单独致病,也可以联合致病,并且外湿内湿之间可以互相影响。

从这一时节的门诊观察发现,一般就诊患者中内湿占多数。不少人起初可能只是外湿,错饮了过多清热解毒的凉茶或汤药,或食用了过多的生冷食物。祛湿不当反伤了脾胃,导致脾虚运化水湿能力下降,湿滞内生,误入恶性循环。

一般人如果分不清“内湿”“外湿”,可选用药性平和的材料来煲汤,最常用的是淮山、土茯苓、扁豆、玉米。

湿有寒热之分

于教授还提醒,煲祛湿汤前,最好还要分清自己所受的是“寒湿”还是“湿热”。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里讲得很清楚:“湿之入中焦,有寒湿,有热湿,有自表传来,有水谷内蕴,有内外相合。其中伤也,有伤脾阳,有伤脾阴,有伤胃阳,有伤胃阴,有两伤脾胃。伤脾胃之阳者十常八、九,伤脾胃之阴者十居一、二。彼此混淆,治不中款,遗患无穷,临证细推,不可泛论。”

而湿邪喜欢和其它邪气一起致病,湿和热一起就是湿热,和寒一起就是寒湿。湿的形成,有从外部传来的,也有脾胃失运,湿从内生。因此,想有效祛湿,要先学会判断湿气的类型。

推荐不同的祛湿汤方

寒湿者

《温病条辨》曰:“寒湿者,湿与寒水之气相搏也,盖湿水同类,其在天之阳时为雨露,阴时为霜雪,在江河为水,在土中为湿,体本一源,易于相合,最损人之阳气。”

寒湿困脾证。寒湿内盛,中阳受困。寒湿主要由两个原因引起:从外而言,居住的地方潮湿,冒雨涉水,久卧湿地;从内而言,饮食生冷、瓜果水饮、酒食乳酪之品。脾为湿土,同气相求,易受湿邪侵犯。湿邪重浊停滞,其性属阴,最易损伤阳气,阴寒内生,寒湿相合,困扰于脾,而成寒湿困脾证。

寒湿的表现主要有:

●舌头:舌体胖大,有齿痕,这齿痕就像裙子的边一样。舌体的颜色是白的,舌苔也是白白的厚厚的,有的舌苔上面漂浮着一层水汽。

●小便:尿液清长没有什么味道,如水一样。

●大便:寒湿导致的腹泻程度缓慢,肚子总觉得不舒服,一紧张就想上厕所,一吃油腻食品也想上厕所,尤其在夏天表现得更加明显,一天要上好几次厕所。每次都是一点点,不成形,很稀薄,中医叫便溏。所有的慢性腹泻都是脾胃虚寒造成的。

●体味:寒湿体质的人汗出肤冷,身上基本上没有啥味道。

●带下:白带量少清淅如水。

寒湿的人伴有阳虚,阴盛阳衰,会怕冷,怕吹风,怕吃凉东西。寒湿内阻,会阻碍气血的运行,导致淤血经络不通,不通就痛,所以寒湿体质的人会觉得全身哪都疼。

推荐生姜砂仁茶

材料:砂仁3克,陈皮3克,生姜5克。

做法:生姜、陈皮温水煮开后砂仁,水煎代茶饮,注意砂仁不宜久煮。

功效:温化寒湿。

适合人群:寒湿人群。

注意事项:便秘人群、口臭、阴虚体质、内热较重等人群不宜服用。

湿热者

《温病条辨》曰:“热湿者,在天时长夏之际,盛热蒸动湿气流行也;在人身湿郁;本身阳气久而生热也,兼损人之阴液。”

湿热中阻证。湿热内蕴中焦,脾胃纳运功能失职,其致病因素大多是由外感湿热之邪;或湿邪不解,郁而化热,湿热合邪,蕴结脾胃,或嗜食酒酪肥甘,因酒生热,辣而质湿,再加上喜欢吃含有脂肪的食物,从而易酝酿湿热而损伤脾胃。

湿热的表现主要有:

●舌头:舌头颜色是红的,舌头比寒湿的人要稍瘦,舌苔黄厚。

●小便:小便会发黄,味道很重。

●大便:湿热导致的腹泻又急又猛,所谓暴迫下注,里急后重,上完厕所肛门有灼热的感觉。

●体味:湿热体质的人体味很重,狐臭、腋臭、脚臭等,都经常出现。

●带下:白带多色黄味重。

湿热的人,因为湿所以运化不了,因为内热所以吃一点滋补厚腻的东西就会上火、口臭、口疮、长痘。

推荐五指毛桃鸡骨草猪骨汤

材料:五指毛桃30克,鸡骨草30克,薏苡仁30克,猪骨500克(2人份)。

做法:将猪骨焯水,药材洗净,一同放入砂锅中,大火烧开后关中小火煲1个小时,加盐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祛湿清热。

功效:脾虚湿阻化热者,多见腹胀腹痛、口气重、大便臭秽、舌淡红,苔黄腻等症。

针对老人

煲祛湿汤时不宜选太寒凉或燥热药材,可加适量补气养血汤料。

可选用党参30克、大枣20克、枸杞子10克、淮山30克、薏仁30克煲粥或煲汤,以起到益气健脾、淡渗利湿之效。

针对小孩

因小孩器官发育尚未完全,且脾常不足,煲祛湿汤选料用量不宜过多,宜考虑加健脾消食汤料。

可选用淮山30克、玉米15克、芡实10克、山楂1个煲粥,以助消食和健胃、健脾利湿。■

【来源:内容综合自黄穗平说脾胃、广州日报健康有约,医学指导:黄穗平 广东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于天启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