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说,声音是表达情感的,而情感又是从身体里发出来的。如果是高明的医生,他就能够听出人的哪一个脏器出现问题了。
一、五脏会说话
比如“五声”。如果人肝气虚,就会狂呼乱喊,因为“肝声为呼”,呼是舒解的象。如果是被压抑的,在办公室里挨训了,肯定不能狂呼乱喊,只能轻轻地嘘口气而已。现在在日本,有一些专门供人发泄的地方,在那里面,人可以冲着另外一个人拼命地扔标枪、摔东西或者说一些骂人的话,这个时候人肯定是发出“啊”的声音,或者是说一些骂人的话。这些其实都是人自己在疏解。
心声为笑,如果人老呵呵笑,就是心神将散。
脾的正气是唱歌嘹亮,邪气是“登高而歌”,就像有精神症状的人一样。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精神症状的人力大无穷、本领高强,不管多高的墙,他们“噌”一下子就能上去,然后在上面发疯。一般正常人如果要想爆发,除非有武功,才会突然一下蹿到墙上,否则做不到。而有精神症状的人能做到,就是因为身体内部阳邪盛。
肺声为哭,如果一个人总是哭哭啼啼,或者他的声音里老带着悲气,就是肺有毛病。
肾声为呻,如果人总是哼哼唧唧,肾肯定不好。
二、临床上的判断标准
如果是一个好医生,病人一说话,他就能够听出病人哪个脏器有问题,比如是否肾虚,肺是否有问题等。其实在临床上,有一些很有趣的判断标准:
比如肺咳,一个人总咳嗽,如果是实证,就是“膨膨而喘咳”,咳声特别响亮;如果肺气特别虚,叫做“少气不足以息”,咳嗽起来特别弱,而且气下不去,他总在上面虚咳,一小声一小声的。有的人会认为,咳得响亮的人比咳得微弱的人病得厉害,其实恰恰相反,咳声响亮,说明人还有劲儿咳,如果咳嗽时都没劲儿、很弱,反而更糟糕。
再比如小肠病,小肠循经两颊到鼻孔,所以,假如有的人声音很磁性,鼻音很重,说话很好听,很吸引人,那么他很可能小肠有病。有的人有鼻炎,说话的时候“囔囔”的,声音很好听,其实是肺气上郁。
脾生病的人“善噫”,经常打嗝。脾经生病是嗝,声音比较低沉。
胃生病的人总是呵欠连天。呵欠也是一种声音,说明人胃气虚、胃寒,通过打呵欠,胃可以舒展。
肾咳更加厉害,唾里边会有血丝,有点像哮喘,说明肾不纳气。
胆经生病的人,总是唉声叹气。为什么会唉声叹气?因为他生发不起来,他就总想生发起来,所以他特别爱叹气或者是喜欢出长气。像这种人,在现实生活当中要怎么办?可以多做做手臂运动,抻拉胆经,最关键的是要调整好自己的睡眠,让胆气能够按时生发起来。
肝经生病是“呃逆”,就是胸胀满感,一声一声打嗝那样的呃逆之症。
以上都是通过声音来闻诊,通过听人的声音、听人说话时表达的情感,知道他目前最强烈表现的那个脏器的病变到底是什么,这是中医的闻诊里面,最重要的一部分。
所以在《扁鹊仓公列传》里面,扁鹊问完三个问题之后,跟中庶子说他能够治好虢太子的病,中庶子不相信扁鹊,扁鹊就说“闻得其阳,断得其内”,只要听说了他外部的表现,就知道他内部的表现是什么,就能治好虢太子的病。所以中医在问诊方面,也是非常有效果的。
现在有些人认为闻诊就是闻味,其实闻味不是闻诊的主要内容。不过也有人闻味,之前讲过“五臭”,就是五脏对应人体的时候有五种味道。比如得肾病的人,身上可能带着一种腐气,就是腐烂的东西化沤的那种味道。但是这个并不是中医闻诊里很重要的东西。在中医闻诊里,最重要的就是听声音。
三、听五声,如何保养五脏
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其中闻不仅指闻气味,还包括听声音。《黄帝内经》提出,呼、笑、歌、哭、呻为五声,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这五脏,仔细倾听五声,便能大概了解五脏的情况,可以说五声是脏器健康的窗口。
1
养肝法
肝,在志为怒,在声为呼。如果一个人动不动就发脾气,还大呼小叫,可能是肝出了问题,一般是肝火太盛,可以适当吃些有助于清火的寒凉食物,菊花茶、荠菜、丝瓜都有利于疏肝解毒。
平常习惯“长吁短叹”的人,可能为肝气郁结,柴胡、薄荷、苏叶可以疏肝郁、防气结。
吐纳养生法“六字诀”中提到,常发“嘘”字音,对肝火旺、肝虚、眼疾都有保健作用。
马上就要发怒的人多念几遍嘘字,也有助于自己调节情绪,保持内心的平和,以免怒气伤肝。
2
养心法
心,在志为喜,在声为笑。心气足的人就会爱笑,笑声听上去也很爽朗,适度的笑可以疏通心气。如果一个人经常不明原因地狂笑不止,就有可能是心出现了问题。
同时,过多、过度的笑会耗伤心气。如果多笑一会儿、多说一点话,就觉得心慌,气不够用,多为心气虚,就要注意保养心气了。养心的关键是学会慢生活,工作时间特别紧张,下班了就要刻意放慢节奏。食补方面,桂圆、莲子、百合、黑木耳,都能益心气养心阴。
六字诀中,常读“呵”字音可以补心气,对治疗心悸、失眠、健忘也有好处。情绪波动、喜怒无常时可以吃些山楂干,酸味的东西有收敛作用,能阻止心气太过涣散,保护心脏,又能疏肝解郁,让心情平静下里。
3
养脾法
脾,在志为思,在声为歌。因此,如果一个人歌声洪亮,脾就应该比较健康。相反,如果一个人脾胃有病,唱起歌来就会声音低微,没有底气。生活中,饮食不规律会把脾气打乱。
养脾的关键时期在长夏,结合健脾、祛暑、化湿等方法进行调补,可以吃些绿豆、莲子、丝瓜、陈皮、鸭肉、鲫鱼等。
六字诀中,常读“呼”字音可以培养脾气,对脾虚、腹胀、脾胃不和、食欲不振都有好处。
4
养肺法
肺,在志为忧,在声为哭。和脾类似,如果一个人哭声洪亮,说明肺气强盛。
相反,如果总是声音很小地哭哭啼啼,就可能是肺气虚弱的表现,《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如此。另外,即使哭能宣泄情绪,但还是不要经常哭,哭得涕泪交加会伤肺气,哭得浑身是汗会动了心气,就连流眼泪本身都会动肝气。养肺的首要工作是保持情绪开朗,别像林黛玉那样悲悲凄凄。
另外,每天早晚细细嚼食核桃仁1~2枚,生姜2片,也能养肺气。六字诀中,常读“四”字音有助于外感伤风、发热咳嗽、呼吸急促而气短等症状的治疗。
5
养肾法
肾,在志为恐,在声为呻。一个人如果总是哼哼唧唧,可能是肾出了问题,由于元气藏于肾,人的总体健康状况也不会太好。
不过,人在极度痛苦或快乐时呻吟,是身体在调元气的表现。补肾要注意腰的保养,久坐伤肉,上班族要勤活动,伸个懒腰,搓搓腰背,都助于养肾。补肾的食物有羊肉、韭菜、龙眼、山药等。
六字诀中,常念“吹”字音可以缓解腰腿无力、潮热盗汗、头晕耳鸣、阳痿早泄等症状。(本文转自道医)
我们经常说,声音是表达情感的,而情感又是从身体里发出来的。如果是高明的医生,他就能够听出人的哪一个脏器出现问题了。
一、五脏会说话
比如“五声”。如果人肝气虚,就会狂呼乱喊,因为“肝声为呼”,呼是舒解的象。如果是被压抑的,在办公室里挨训了,肯定不能狂呼乱喊,只能轻经地嘘口气而已。现在在日本,有一些专门供人发泄的地方,在那里面,人可以冲着另外一个人拼命地扔标枪、摔东西或者说一些骂人的话,这个时候人肯定是发出“啊”的声音,或者是说一些骂人的话。这些其实都是人自己在疏解。
心声为笑,如果人老呵呵笑,就是心神将散。
脾的正气是唱歌嘹亮,邪气是“登高而歌”,就像有精神症状的人一样。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精神症状的人力大无穷、本领高强,不管多高的墙,他们“噌”一下子就能上去,然后在上面发疯。一般正常人如果要想爆发,除非有武功,才会突然一下蹿到墙上,否则做不到。而有精神症状的人能做到,就是因为身体内部阳邪盛。
肺声为哭,如果一个人总是哭哭啼啼,或者他的声音里老带着悲气,就是肺有毛病。
肾声为呻,如果人总是哼哼唧唧,肾肯定不好。
二、临床上的判断标准
如果是一个好医生,病人一说话,他就能够听出病人哪个脏器有问题,比如是否肾虚,肺是否有问题等。其实在临床上,有一些很有趣的判断标准:
比如肺咳,一个人总咳嗽,如果是实证,就是“膨膨而喘咳”,咳声特别响亮;如果肺气特别虚,叫做“少气不足以息”,咳嗽起来特别弱,而且气下不去,他总在上面虚咳,一小声一小声的。有的人会认为,咳得响亮的人比咳得微弱的人病得厉害,其实恰恰相反,咳声响亮,说明人还有劲儿咳,如果咳嗽时都没劲儿、很弱,反而更糟糕。
再比如小肠病,小肠循经两颊到鼻孔,所以,假如有的人声音很磁性,鼻音很重,说话很好听,很吸引人,那么他很可能小肠有病。有的人有鼻炎,说话的时候“囔囔”的,声音很好听,其实是肺气上郁。
脾生病的人“善噫”,经常打嗝。脾经生病是嗝,声音比较低沉。
胃生病的人总是呵欠连天。呵欠也是一种声音,说明人胃气虚、胃寒,通过打呵欠,胃可以舒展。
肾咳更加厉害,唾里边会有血丝,有点像哮喘,说明肾不纳气。
胆经生病的人,总是唉声叹气。为什么会唉声叹气?因为他生发不起来,他就总想生发起来,所以他特别爱叹气或者是喜欢出长气。像这种人,在现实生活当中要怎么办?可以多做做手臂运动,抻拉胆经,最关键的是要调整好自己的睡眠,让胆气能够按时生发起来。
肝经生病是“呃逆”,就是胸胀满感,一声一声打嗝那样的呃逆之症。
以上都是通过声音来闻诊,通过听人的声音、听人说话时表达的情感,知道他目前最强烈表现的那个脏器的病变到底是什么,这是中医的闻诊里面,最重要的一部分。
所以在《扁鹊仓公列传》里面,扁鹊问完三个问题之后,跟中庶子说他能够治好虢太子的病,中庶子不相信扁鹊,扁鹊就说“闻得其阳,断得其内”,只要听说了他外部的表现,就知道他内部的表现是什么,就能治好虢太子的病。所以中医在闻诊方面,也是非常有效果的。
现在有些人认为闻诊就是闻味,其实闻味不是闻诊的主要内容。不过也有人闻味,之前讲过“五臭”,就是五脏对应人体的时候有五种味道。比如得肾病的人,身上可能带着一种腐气,就是腐烂的东西化沤的那种味道。但是这个并不是中医闻诊里很重要的东西。在中医闻诊里,最重要的就是听声音。
三、听五声,如何保养五脏
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其中闻不仅指闻气味,还包括听声音。《黄帝内经》提出,呼、笑、歌、哭、呻为五声,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这五脏,仔细倾听五声,便能大概了解五脏的情况,可以说五声是脏器健康的窗口。
1
养肝法
肝,在志为怒,在声为呼。如果一个人动不动就发脾气,还大呼小叫,可能是肝出了问题,一般是肝火太盛,可以适当吃些有助于清火的寒凉食物,菊花茶、荠菜、丝瓜都有利于疏肝解毒。
平常习惯“长吁短叹”的人,可能为肝气郁结,柴胡、薄荷、苏叶可以疏肝郁、防气结。
吐纳养生法“六字诀”中提到,常发“嘘”字音,对肝火旺、肝虚、眼疾都有保健作用。
马上就要发怒的人多念几遍嘘字,也有助于自己调节情绪,保持内心的平和,以免怒气伤肝。
2
养心法
心,在志为喜,在声为笑。心气足的人就会爱笑,笑声听上去也很爽朗,适度的笑可以疏通心气。如果一个人经常不明原因地狂笑不止,就有可能是心出现了问题。
同时,过多、过度的笑会耗伤心气。如果多笑一会儿、多说一点话,就觉得心慌,气不够用,多为心气虚,就要注意保养心气了。养心的关键是学会慢生活,工作时间特别紧张,下班了就要刻意放慢节奏。食补方面,桂圆、莲子、百合、黑木耳,都能益心气养心阴。
六字诀中,常读“呵”字音可以补心气,对治疗心悸、失眠、健忘也有好处。情绪波动、喜怒无常时可以吃些山楂干,酸味的东西有收敛作用,能阻止心气太过涣散,保护心脏,又能疏肝解郁,让心情平静下里。
3
养脾法
脾,在志为思,在声为歌。因此,如果一个人歌声洪亮,脾就应该比较健康。相反,如果一个人脾胃有病,唱起歌来就会声音低微,没有底气。生活中,饮食不规律会把脾气打乱。
养脾的关键时期在长夏,结合健脾、祛暑、化湿等方法进行调补,可以吃些绿豆、莲子、丝瓜、陈皮、鸭肉、鲫鱼等。
六字诀中,常读“呼”字音可以培养脾气,对脾虚、腹胀、脾胃不和、食欲不振都有好处。
4
养肺法
肺,在志为忧,在声为哭。和脾类似,如果一个人哭声洪亮,说明肺气强盛。
相反,如果总是声音很小地哭哭啼啼,就可能是肺气虚弱的表现,《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如此。另外,即使哭能宣泄情绪,但还是不要经常哭,哭得涕泪交加会伤肺气,哭得浑身是汗会动了心气,就连流眼泪本身都会动肝气。养肺的首要工作是保持情绪开朗,别像林黛玉那样悲悲凄凄。
另外,每天早晚细细嚼食核桃仁1~2枚,生姜2片,也能养肺气。六字诀中,常读“四”字音有助于外感伤风、发热咳嗽、呼吸急促而气短等症状的治疗。
5
养肾法
肾,在志为恐,在声为呻。一个人如果总是哼哼唧唧,可能是肾出了问题,由于元气藏于肾,人的总体健康状况也不会太好。
不过,人在极度痛苦或快乐时呻吟,是身体在调元气的表现。补肾要注意腰的保养,久坐伤肉,上班族要勤活动,伸个懒腰,搓搓腰背,都助于养肾。补肾的食物有羊肉、韭菜、龙眼、山药等。
六字诀中,常念“吹”字音可以缓解腰腿无力、潮热盗汗、头晕耳鸣、阳痿早泄等症状。
“宝宝老打嗝,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啊?”不少妈妈都有这样的疑问和担心,总想帮宝宝停止打嗝。对此,医生指出,家长不必过于紧张,宝宝打嗝未必是难受的表现;如家长想处理,也是有办法缓解和预防发生的。
宝宝打嗝一般不会不适
据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主任医师聂川介绍,打嗝是膈肌痉挛所致。其实,早在孕晚期的时候,胎宝宝就已经会打嗝了。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打嗝的时候,妈妈是可以感觉到的,肚子里是有气泡在“咕嘟咕嘟”地直冒的。“不过这种感觉很微妙,不是所有的孕妈妈都能敏感地感觉到。”
宝宝打嗝是怎么造成的?聂川解释,宝宝出生后,神经发育也尚未成熟,调节膈肌运动的植物神经功能也较弱。当宝宝受到轻微刺激(如吃奶太快、吸入空气等),就会因膈肌突然收缩,引起快速吸气而出现“嗝、嗝、嗝”的声音,有时这种打嗝还可持续好几分钟。
宝宝打嗝时,小肚子会一颤一颤的,伴着“嗝嗝”声。很多家长见状,以为宝宝可能挺难受的。“一般的打嗝,并不会让宝宝有太多的不适,家长倒可以不用太过担心。”聂川表示。当宝宝不停地打嗝时,家长可以给宝宝喂几口奶或喂点温开水,也可以挠一挠他们的脚板底、小嘴巴或小耳朵等神经敏感的地方,这些小方法都可以有效地缓解宝宝的打嗝。
避免吃得过快过急过饱
“除了缓解,家长还可以做好预防,减少宝宝打嗝的现象。”聂川支招。
“吃得过快、过急、过饱,容易刺激到膈肌,使膈肌突然收缩而引起打嗝,因此,在喂奶时,家长要注意以上问题。”聂川介绍,在细节方面,一是注意不要在宝宝哭闹厉害的时候喂奶,也不要等到宝宝过于饥饿的时候才喂奶。二是对母乳喂养的宝宝,喂奶时要注意使乳头及大部分的乳晕含在宝宝口中;对人工喂养的宝宝,要注意奶嘴大小应与宝宝的月龄相吻合,喂奶的时候注意先排空奶瓶的空气。
聂川提醒,每一次喂奶后,都要给宝宝拍嗝。拍嗝时,家长一只手托着宝宝的颈后部,另一只手握成空心掌,轻轻地拍打宝宝的后背,以帮助宝宝把气体排出。
值得注意的是,有酸腐味的嗝或提示消化不良。如果在给宝宝打嗝时,家长闻到宝宝嘴巴里有酸腐味冒出,那可能是消化不良造成的。家长可以给宝宝顺时针轻轻地按摩一下腹部,帮助其排气,或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肠胃调理。
聂川表示,对于常打嗝的宝宝,家长不必过于紧张。宝宝长大过程中,神经系统会逐渐完善,打嗝也会越来越少。“如果宝宝打嗝时还伴有剧烈哭闹、食欲变差、体重减轻或反复呕吐等现象,家长应该警惕,带宝宝到医院请专科医生诊治,以排除某些疾病的可能。”
应对宝宝打嗝
当宝宝不停地打嗝,可以这样做
●给宝宝喂几口奶或喂点温开水
●挠一挠宝宝的脚板底、小嘴巴或小耳朵等神经敏感的地方
预防宝宝打嗝,可以这样做
●避免让宝宝进食过快、过急、过饱
●每一次喂奶后都给宝宝拍嗝
出现这样的打嗝,要就医
●打嗝时伴有剧烈哭闹、食欲变差、体重减轻或反复呕吐等现象
(记者 张秀丽 通讯员 林惠芳)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