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民间百科 孔如也
每日百科:狐臭:非疾病,遗传,衡量夫妻关系很重要的一个指标。
天下人苦狐臭久已,连持刀女强人张雨绮也未能幸免。
被气急败坏的前夫袁巴元捅出有狐臭,虽不知真假,却也能看出,“你有狐臭”这样一句话,对一位女性而言,无异于往粪坑里投了一枚深水炸弹,苦心经营的“新时尚女性”形象顷刻间瓦解。
单看名字,“狐臭”二字就可以让人感觉到深深的恶意。
在古代医学中,狐臭被看作是一种带有歧视眼光的疾病,之所以说歧视,是因为长期以来有无狐臭曾关系到万千女性的婚姻大事,乃至发展成一种婚俗禁忌,在那些年代,如果一位待出阁的大家闺秀,被曝出有狐臭,这位姑娘的一生基本上就毁了,婆家人不会允许一位有狐臭的女性来污染自家“优良”的基因,即使她的家境再好,即使她的长相再漂亮,都掩盖不住那若有若无的味道。一旦发现这种情况,婆家人会义正言辞地拒绝这门亲事,知道姑娘有狐臭的婆家人拥有对婚姻的“一票否决权”。
作为一种婚俗禁忌,普遍为社会所接受。比如在河南省的西部和西北地区曾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偃师民间曾认为“狐臭之家为门第不清”,中国人向来讲究门第,倘若原本和自家属于门当户对的一户人家,忽然得知这户人家有狐臭史,便被认为不怎么清白,原先的档次将下降无数倍,至于联姻一说,更被视为“高攀”,自然是难中之难。
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其他省份,比如山西省太原北郊向阳镇,明末清初时择偶前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盘根问底对方的家庭有没有狐臭;陕北人则有一种观念,认为穷不扎根臭扎根,也是一样的道理;西宁地区汉族旧式婚俗之一,有类似今天我们的婚前体检,其中男女任何一方倘若“袖子长”(即指有狐臭,所以你看,很多人甚至狐臭一词都讳莫如深,用袖子长短去形容狐臭),即使其他条件都是一等一的好,这门婚事也会赶紧说拜拜;在四川成都附近的旧式婚姻中,也有一项习俗,结婚之前,南方派人去女方家中,其中一项就是“叫到身边来坐,闻一闻”,闻出味道的话,这门婚事就只能不了了之。
很多人无法反驳这是一种偏见,所以痴男怨女何其多,爱情悲剧也何其多。倘若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真正敢于反抗世俗眼光的,都是少数。李峰教授在《传统婚俗中的狐臭禁忌考论》一文中,曾提到豫西巩义市的一些农村,也将打听门族有无狐臭当成一个规矩,在当地的一个小山村,一对恋人因女方有狐臭,而遭到男方家庭的极力反对,但小伙却很有骨气,全然不顾家里人的眼光,最后这对恋人虽然修成了正果,但小伙却因为一意孤行被家人断绝了往来。
后来证明,这段荒唐历史虽然很不近人情,却误打误撞地命中了现代生物学证明的狐臭会遗传的事实。
今天的遗传学表明,位于人类16号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位点的等位基因G和A,其中G是狐臭的罪魁祸首,父母若携带这种基因,他们的孩子患有狐臭的概率将远远大于常人。有学者也曾对490例患者的4代家族成员进行了调查,发现有家族史的占比高达89.58%。
狐臭到底是不是遗传病?
遗传是已经被证实的,但是狐臭是不是一种疾病,可能还有待商榷。
首先,我们可以试图搞清楚狐臭产生的机理,狐臭的产生离不开人体的汗腺,人体的汗腺又分为大汗腺和小汗腺。小汗腺遍布全身,一般是没有味道的,而大汗腺主要分布在腋窝、乳晕、肛周和外生殖器部位,排出的汗里有蛋白质和脂肪酸,被细菌分解后会产生一种气味。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中国人的狐臭史可能比西方国家短太多了。有数据表明,在中国,大约只有5%的人又狐臭,而在华北平原,这个数据甚至降到了1%,反观其他人种,白色人种的狐臭率达到了90%,黑色人种的狐臭率一度高达99.5%。
知乎上@Lee Sean关于这种情况的解释很有意思,在动物中,气味拥有交流信息的作用,绝大多数动物的嗅觉都很灵敏,例如狗会通过撒尿识路,养过猫主子的人在回到家后,猫主子干的第一件事就是闻闻你身上的味道,看看你这一天去哪觅食去了。类似的解释还有体味在性吸引和配偶的选择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某些地区,社会习俗无法接纳有体味的人,人们会因为有体味而丢失工作,在中国一些地区,则演变成门第清不清白的重要衡量标准。究其原因,可能要追溯到我们的祖辈,在某个人人都有体味的年代,为了适应气候,产生了变异。
大部分中国人能够逃脱狐臭的困扰,实在是一件类似X战警中人类产生变异的小概率事件。
在这种解释中,体味就是味道很轻的狐臭,狐臭就是味道很重的体味,所不同的只是人类16号染色体中某个基因在漫长的时间里,究竟保留下来多少的区别。
所以,看到这里,很多因为狐臭而自卑的朋友,大可不必如此介怀。你看人家拿破仑,有一个段子是这样说的,当年一身戎装的拿破仑在战场上怎么也忘不掉爱妃身上那股令人痴迷的香味,临归之前,他迫不及待地写情书叮嘱自己的爱妃,文末是简短的一句:“别洗澡,我快回来了!”一个痴汉的形象跃然纸上。
这句话让人浮想联翩的同时,也能表明:相较于各类香水,拿破仑可能更喜欢自己妻子身上的体香,或者说可能就是狐臭。
当然,这种情况在今天看来,基本上不会再发生了,因为掩盖气味的方式多了起来,而现代比较开明的父母,也不会追根刨底似的去打听“你有没有狐臭?”显得很是神经质。
社会发展到现在,传统的一些婚俗禁忌,如果是并不能产生实质意义的,也早已被摒弃掉了。对待狐臭这件事,其实处理起来也简单,若是你觉得味道难闻,现代医学和非医学的手段如此之多,你可以尝试去咨询医生或者美妆达人,若是你觉得无必要,闻着就是了。
至于想用这件事让别人产生异样的眼光来损害人的形象,实在没有必要,况且夫妻一场,袁巴元此举真的不怎么地道,反观下面这种人才是最爷们的。
所以,有没有狐臭和你爱不爱自己媳妇儿或者老公,是两码事。
参考资料:1、《传统婚俗中的狐臭禁忌考论》,李峰2、《狐臭是怎么产生的?》,知乎@Lee Sean的回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322809/answer/48728455
人类治疗疾病的武器中最重要的就是药物,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药物多是西药和中药,西药大部分是靠人工合成萃取而来,而中药则来自世间万物,有各种草根、树皮等植物炮制而成,也有动物皮毛、内脏等提取炼化,更有各种矿物矿石等。
但你可知道,从古至今我们所使用的很多中药里,含有人或动物的排泄物,也就是“粪便”,也能入药治病,它们有的是方剂的主药,有的是中成药里不可或缺的部分,刷新了现代人的认知!
望月砂——兔兔的粪便
兔子自从搭上神话中嫦娥的玉兔后便被人们传的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望月砂作为兔子粪便的名称还是十分贴切的,望月砂是兔科兔属东北兔和华南兔等野兔的干燥粪便,味辛性寒,归肝肺经,可以去翳明目、解毒杀虫。据《本草纲目》中记载其验方有7个,古人常用于杀虫、治眼病、痔疮、解毒,民间有偏方用其治便秘,现代已经没有中成药应用望月砂了。
蚕砂——蚕宝宝的粪便
养蚕是江南地区很多地方的主要经济来源,很多朋友小时候都可能有过养蚕的经历,蚕宝宝排泄的粪便干燥后就可入药,常于每年6至8月收集二眠到三眠时的粪便,中药将其称之为“蚕砂”。蚕砂味甘、性温,归胃肝经,是很好的安眠、明目、清肝的良药。
据《本草纲目》记载蚕砂具有祛风燥湿、和胃定痛活血的功效,因此有些地方的人专门收集蚕砂将其掺入枕头里,睡觉时枕着使用可以改善睡眠。古代用蚕砂配制蚕矢汤可以防治霍乱,近现代用蚕砂与陈皮、竹茹配伍可以治疗风寒感冒。
夜明砂——蝙蝠的粪便
蝙蝠又名天鼠,粪便又称“天鼠屎”,古代还有石肝、黑砂星等别名,夜明砂味辛、性寒,归肝经,古人除了用夜明砂治眼病外,还常用于治疗面瘫、惊悸、疳积、狐臭等,现代常用于清肝明目,散瘀消积。据《本草纲目》记载与夜明砂有关的验方可达14个,不过近些年由于很多因素导致很多含有夜明砂的方剂从药典里移除。
总结
中医古籍浩如烟海,还有很多动物粪便入药的记载,包括苗医、藏医、蒙医等少数民族的治病名方中也有粪便入药的方剂。从现代目光审视,尤其是从细菌、微生物等角度看,中医中粪便入药体现了中医药集大成的智慧和古人的聪明才智。
参考文献:
[1]吕娟.浅议动物粪便类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J].现代中医药,2008(05):85-86.
[2]可供再生利用的资源──动物粪便成为名贵中药[J].中国物资再生,1994(03):22.
北次二经:管涔山、少阳山、县雍山
北次二经的第一座山脉名为管涔山,位于黄河的东边,紧邻汾河。山上没有树木,但杂草丛生,山脚下则堆积着大量的玉石。汾水在管涔山中流出,向西汇入黄河。
管涔山向北二百五十里,就进入了少阳山的山脉范围。山上盛产玉石,山下富含赤银。酸水在山中发源,向东流入汾水,酸水之中含有丰富的美赭资源。
少阳山再往北五十里,就来到了县雍山。山上到处都是玉石,山下随处可见铜矿。山中的走兽以闾兽、麋鹿为主,林中的飞鸟以白翟、白䳑居多。晋水在县雍山发源,沿着东南方向流入汾水。承包整条晋水的异兽名为鮆鱼。鮆鱼形似儵鱼,全身上下长满赤红色的鱼鳞,叫声像是人类在呐喊。鮆鱼肉有治疗狐臭的效果。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山海经小档案:管涔山、少阳山、县雍山分别是北次二经山脉的第一、二、三座山。管涔山有草无树,富含玉石,少阳山盛产赤银玉石,这两座山都没有异兽出没。县雍山的动物,是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各个品种应有尽有。但县雍山最出名的还是生活在水里的鮆鱼,鮆鱼形似儵鱼,长满赤鳞,声似人喊。更值得一提的是,鮆鱼不但食用价值高,还具有治疗狐臭的功效,简直是一道不可多得的食材。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原文:北次二经之首,在河之东,其首枕汾,其名曰管涔(cén)之山。其上无木而多草,其下多玉。汾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
又北二百五十里,曰少阳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赤银。酸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汾水,其中多美赭。
又北五十里,曰县雍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其兽多闾、麋,其鸟多白翟、白䳑(yù)。晋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汾水。其中多鮆(cǐ)鱼,其状如儵(shū)而赤麟,其音如吒,食之不骄(通假字,通“骚”)。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声明:某种程度上,《山海经》是一本关于我国古代山川地理河流的百科全书。就山海经的内容而言,也有人将《山海经》戏称为《山珍海味经》或《古代旅游食宿指南》。经研究,《山海经》不是一时、一人所作,而是从先秦到秦汉,经过各个时代不知名作者的编写补录形成的文集。从古至今,对于《山海经》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相关著作更是汗牛充栋。今天市面上主流的《山海经》版本,是经过西汉文学家刘向、刘歆父子编辑整理,晋朝风水大师郭璞做注而成。
《山海经》以中原一带为中心,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依次勾勒出当时九州之内的山川地理情况。现代版本的《山海经》,共有文章十八篇,内容涉及五花八门,为读者勾勒出一个光怪陆离的奇幻世界。本文以市面上通行的《山海经》版本原文为依据,在原文翻译的基础上,再加上小编自己的理解,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写成,个人主观性比较强,再加上个人学识有限,肯定有错误疏漏之处,还请多多包涵。如有争议,以读者为准,小编虚心受教。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