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除狐臭神方(除狐臭踏实)

时间:2024-06-06 16:17:48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中药材密陀僧

密陀僧

拼音Mì Tuó Sēnɡ

别名蜜陀僧(《雷公炮炙论》),没多僧(《唐本草》),炉底(《纲目》),银池、淡银(《药物出产辨》),金炉底、银炉底(《现代实用中药》),金陀僧(《中药志》)。

出处《纲目》

来源为粗制氧化铅。

生境分部产广东、湖南、湖北、福建等地。

制法以往取白方铅矿提炼银、铅时沉积于炉底的副产品。目前系将铅熔融后,用长铁棍在熔铅中旋转几次,部分熔铅粘附于铁棍上。然后取出浸入冷水中,熔铅冷却后变成氧化铅固体,即为密陀僧。

性状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橙红色,镶嵌着具有金属光泽的小块,对光照之闪闪发光。表面粗糙,有时一面呈橙黄色而略平滑。质硬体重,易砸碎。断面红褐色。气无。粉末黄色。以色黄有光泽,内外一致,体坚重者为佳。略溶于水,易溶于硝酸。露置空气中则徐徐吸收二氧化碳气,变成碱式碳酸铅(铅粉)。

化学成分主要含氧化铅;尚含砂石、金属铅及二氧化铅等少量夹杂物。

药理作用密陀僧膏2%浓度时在试管中对共心性毛癣菌、堇色毛癣菌、红色毛癣菌及铁锈色小芽孢菌呈抑制作用;在4%浓度时,对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毛癣菌、足跖毛癣菌、趾间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及其蒙古变种等均呈抑制作用。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多种皮肤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作为外用药可减轻炎症。

炮制研为细粉。

《医林纂要》:"甘草水煮用。"

性味咸辛,平,有毒。

①《唐本草》:"味咸辛,平,有小毒。"

②《日华子本草》:"味甘,平,无毒。"

归经入肝、脾经。

①《玉楸药解》:"入足厥阴肝经。"

②《本草求真》:"入脾。"

功能主治消肿杀虫,收敛防腐,坠痰镇惊。治痔疮,肿毒,溃疡,湿疹,狐臭,创伤,久痢,惊痫。

①《唐本草》:"主久利,五痔,金创。面上瘢酐,面膏药用之。"

②《日华子本草》:"镇心,补五脏,治惊痫、嗽、呕及吐痰等。"

③《本草别说》:"通治口疮最验。"

④《纲目》:"疗反胃,消渴,疟疾,下痢。止血,杀虫,消积。治诸疮,消肿毒,除胡臭。"

⑤《本草正》:"治汗斑,收阴汗、脚气。"

⑥《本经逢原》:"水磨服,解砒霜、硫黄毒。"

用法用量外用:研末撒或调涂。内服:研末,1~3分;或入丸、散。

注意体虚者忌服。

《本草经巯》:"大都可外敷,不可内服。"

复方①治鼠疮巳破;初起遍生(身)疮毒,有管出水,有口出脓;顽廉(臁)多年不愈,及痔漏诸疮:黄蜡一两,枯矾三钱,陀僧、雄黄、殊砂各一钱,蜜五钱。除蜜、蜡,研细末听用。先将蜡化开,入蜜溶化离火,将前药入内搅均,众手速丸,绿豆大。每服三分,滚水送下,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鼠疮未破者,长(常)以帛绢按之,已破者用米泔水煎地锦草勤洗之。(《良朋汇集》陀僧丸)

②治多骨疮,不时出细骨:以密陀僧末,桐油调匀,摊贴之。(《寿域神方》)

③治血风臁疮:密陀僧、香油。入粗碗内磨化,油纸摊膏,反复贴之。(《孙天仁集效方》)

④治口舌生疮:蒲黄、黄药子各半两,密陀僧、黄柏、甘草各一两多。上为细末,干贴口疮上。(《普济方》陀僧散)

⑤治湿疹:密陀僧10克,黄柏5克,冰片0.5克。共研细末,以香油调稠。用竹板将药涂抹于病损处,每日午前换药一次。(《中华皮肤科杂志》(1):44,1966)

⑥治脚丫湿烂:密陀僧一两,轻粉一钱,熟石膏二钱,枯矾二钱。为末,湿则干敷,干则桐油调搽。(《洞天奥旨》陀僧散)

⑦治阴汗湿痒:密陀僧末敷之。一方加蛇床子末。(《纲目》)

⑧治腋下狐臭:㈠浆水洗净,油调密陀僧涂之,以一钱,用热蒸饼一个,切开掺末夹之。(《濒湖集简方》)㈡密陀僧(研细末)一份,生大蒜头(去皮)三份。共捣如泥,每取5克左右药泥,平摊于清洁纱布敷料上,贴于腋下,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七天为一疗程,一般在2~4周获效。(《浙江中医杂志》9(4):154,1966)

⑨治赤白痢,所下不多,遍数不减:密陀僧三两,烧令黄色,细研如粉。每服一钱,以醋茶调下,日三服。(《圣惠方》)

⑩治消渴饮水:密陀僧二两。研末,汤浸蒸饼丸梧子大。浓煎蚕茧盐汤、或茄根汤、或酒下,一日五丸,日增五丸,至三十丸止,不可多服。五、六服后,以见水恶心为度;恶心时,以干物压之,日后自定。(《余居士选奇方》神效丸)

各家论述①《纲目》:"密陀僧,感铅银之气,其性重坠下沉,直走下焦,故能坠痰止吐,消积,定惊痫,治疟痢,止消渴,疗疮肿。洪迈《夷坚志》云:惊气入心络,瘖不能言语者,用密陀僧末一匕,茶调服。昔有人伐薪,为狼所逐,而得是疾,或授此方而愈。又一军校采藤,逢恶蛇病此,亦用此而愈。此乃惊则气乱,密陀僧之重以去怯而平肝也。其功力与铅丹同,故膏药中以代铅丹云。"

②《本草经疏》:"密陀僧感银铜之气而结,故其味咸辛气平,有小毒。久痢、五痔,大肠湿热积滞也,辛主散结滞,咸主润下除热,大肠清宁,则久痢五痔自瘳矣。体重能消磨坚积,味咸能人血凉血,故又主金疮及灭面上瘢酐也。"

摘录《中药大辞典》

「萝宣家」一起追本逐末看看藿香正气水

继续上一期有关夏天的话题,不知道大家蚊虫叮咬后有没有用丹皮酚消除皮肤红肿和硬块呢?

眼看着马上还有一个多礼拜就入伏了,天气会更加闷热难耐,有一种药是大家夏天药箱里的常备药:藿香正气水,认为它可是应对中暑的良药,其实不尽然。

今天,【萝宣家】就想跟大家一起对藿香正气水追本逐末。

穿越回古代,看看藿香正气水的前身

说起藿香正气水,就不得不提起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编制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里面有788个官方认证的民间验方,其中就包括了我们所熟知且鼎鼎大名的牛黄清心丸、四物汤、逍遥散等,该书中提到的藿香正气散就是我们现在所用的藿香正气水的前身,主治古人夏天常得的一些疾病,都有哪些呢?

宋代那会儿夏天可没空调,大家为了凉快就喜欢在外面露宿,但是子夜过后气温转低,人却已经熟睡所以浑然不觉,此时邪寒入体后人往往就会受凉,引起感冒。另一方面,古人夏天也喜欢吃那些生冷、凉润之物,一不小心也会弄得受凉拉肚,上吐下泻。当时的医生为解决这种夏天乘凉饮冷导致的寒、湿之病,便选取了多种辛温散寒的药物,调和成藿香正气散,用以驱散脾胃、肌表的寒湿。因为这种夏日受凉的病在当时叫做“阴暑”,所以,藿香正气散也就顺理成章地被称为“能解暑”的良药。

让我们具体看一看藿香正气这个药的主要成分:藿香、大腹皮、半夏、厚朴、紫苏、茯苓、白芷、桔梗、甘草、陈皮、白术,总共十一味中药

方中以藿香芳香化湿,理气和中,兼解表是主药。以紫苏叶、白芷发表解汗,并增强藿香理气散寒之力为辅药。佐白术、厚朴、大腹皮燥湿除满;陈皮,生半夏行气降逆,和胃止呕;配桔梗开胸膈;用茯苓、甘草健脾利湿,加强运化功能。各药配合,使风寒得解,湿滞得消,气机通畅,胃肠调和。共奏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效。

那么,为什么要给这个药冠以“正气”之名呢?

我们知道中医把脾胃之气称为中气。中气足则体健,胃气降,脾气升。但是如果身体抱恙,比如遇到外感或寒湿,或是由于饮食不当等原因,都可能导致湿邪阻滞在脾胃中,从而引起脾胃升降功能失调,中气不正。人中气不正时往往会表现出一系列的症状。比如说在上就表现为恶心呕吐;在中,就表现为胃脘痞满;在下就表现为大便溏塞;在表,就表现为寒热头痛;在里,就表现为胀满腹泻。

针对这些症状,宋代人想出了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二陈汤的基础上配伍一些芳香化湿的中药组方的办法,而这里的主要成分就是藿香,此药能强化胃的功能调正脾胃之气,所以便以“藿香正气”而得名。

藿香正气主治的病症有哪些?

一是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就是说体内有湿气阻滞,而体外又感受风寒的时候,就该应用藿香正气。换言之,一年四季只要是外有风寒,内有湿浊就可以用,而不仅限于夏天使用。

二是我们前面说到的“阴暑”,即夏天感受了暑湿之邪所致的感冒,而不是因为太阳晒等造成的高温中暑。藿香正气的性质是偏温热,那种火热之邪比较明显的中暑是不能用,用了反而会损伤津液,恶化症状。如果是中阳暑,怎应该使用仁丹和保济丸了。

藿香正气在临床上典型的适用症状有哪些呢?主要包括这样几方面:发热、怕冷、头痛、胸脘、胸膈及脾胃满闷、胀痛,恶心呕吐、肠鸣、腹泻。然后从舌苔上观察是舌苔白腻。总结一下辩证要点就是:上吐下泻胸胀闷,头痛畏寒发热,舌苔白厚腻。

当然了,藿香正气水除了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外,还可以治疗其他一下疾病,【萝宣家】在此也给大家介绍一二:

1、头癣、手足癣、灰指甲

现代医学认为,皮肤癣、灰指甲是皮肤癣菌感染引起,而藿香、紫苏、白芷、桔梗分别对多种致病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故而在临床中治疗头癣、手足癣、灰指甲有较好的疗效。

可用藿香正气水涂擦患处,每日1-2次,有条件每日多擦几次。5天为一疗程,一般1~2个疗程即可见效。

2、疖

中医一般分为暑疖和多发性疖病,认为是内郁湿热、血热或外受风热暑邪而成;现代医学认为是葡萄球菌感染所致。

而藿香正气水中的紫苏等成分有抑制葡萄球菌的作用,此外,藿香芳香化湿,白芷发表、祛风、胜湿,能散郁除湿,治疗疖及疖病。可用棉签蘸藿香正气水,一日多次涂擦患部。

3、白癜风

中医认为,白癜风是风湿两邪侵入毛孔,以致气血癌滞、毛窍闭塞而成。而藿香正气水有芳香通窍、促使气行的作用。气归血帅,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瘀散。

每日用净布蘸藿香正气水涂擦患部,微微用力,反复蘸擦至皮肤微红为度,一日2次。

4、外阴瘙痒

因藿香正气水是由抗多种致病菌和杀滴虫的藿香、紫苏、白芷、生姜等药组成,故治疗外阴痞痒有较好的疗效。

以藿香正气水1克:50克兑凉开水清洗外阴,男女皆可用。不但有止痒疗效,而且有一种清爽感。因此,藿香正气水的稀释液也可以充作性器官的保健清洗剂。

5、外痔

先将患处洗净,每次用藿香正气水2支加凉开水1000毫升,以药棉擦洗,每日2次。在炎症期发作时,有消炎止痛、促使萎缩之作用。

6、调整肠胃

藿香含挥发油,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食欲和消化机能,并对胃肠有解痉、防腐作用,故有芳香健胃之功,而为本方主药。

紫苏、生姜、陈皮,均能使消化液分泌增加,抑制肠内异常发酵,促进积气排出,故可加强主药藿香行气健胃之力。

紫苏尚可增强胃肠蠕动;陈皮则可缓解胃肠平滑肌之痉挛;白术所含挥发油少量时亦能缓和胃肠蠕动;半夏则有较为明显的镇吐效能。

诸药配合,以纠正胃肠功能紊乱,有利于呕吐、腹泻等症状的缓解。

7、发汗、解热

藿香及生姜均具有促进发汗之功;紫苏有解热之效,合而能解表祛湿。

8、利尿作用

白术利尿作用较为明显;茯苓亦有一定利尿效果,合而又能利水渗湿。

9、祛痰止咳

桔梗所含皂甘,及陈皮所含挥发油,均有剌激性祛痰作用;半夏的镇咳作用明显;甘草则既能祛痰,又能镇咳;陈皮对气管及支气管有轻度扩张作用,而有助于平喘。诸药配合,有祛痰、止咳平喘之效。

10、水土不服

藿香正气水(液)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作用,可以缓解消化不良、呕吐、腹泻等胃肠道不适。

每次服10毫升,每天3次,能够缓解水土不服症状。

11、晕车晕船

可用医用棉签蘸取藿香正气水,直接外涂肚脐,或将药液敷于肚脐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12、空调病

夏天冷风吹多了,会受寒感冒,或腹痛、腹泻。这些症状可内服藿香正气水(液)缓解。

13、蚊虫叮咬

用适量的藿香正气水外搽患部3—5分钟,很快就能消除瘙痒。

14、湿疹和汗疹

用藿香正气水外涂皮损处,每天3—5次,连用3—5日,对带状疱疹也有效。

15、皮肤瘙痒

用藿香正气水直接涂于患处,1日3—5次。

16、治小儿痱子

可取藿香正气水1支,按比例加凉开水或生理盐水稀释,稀释浓度为:不满3月者,药液与水比例为1:3;4~12个月者,药液与水比例为1:2;超过1岁者,药液与水比例为1:1。

用药之前,先用温水将局部洗净擦干,然后用消毒药棉蘸稀释后的药液涂擦患处,每日2~3次。

17、腹泻

取干净纱布一块,折叠成4~6层置于肚脐处,将藿香正气水置水中预热,待药温适宜时倒在纱布上,以充盈不溢为度,用塑料布覆盖纱布后,再用医用胶布固定,2~3小时后取下,每日2~3次,一般两日即可见效。严重者应及时就医。

药店里常见的藿香正气有哪些?

最常见的就是藿香正气水,这是最传统的一种配方,一般里边是含有酒精的。第二种叫霍香正气液,里边一般是无酒的配方,还有一种就叫霍香正气口服液,一般是加糖的喝起来比较甜。还有就是藿香正气散,藿香正气滴丸,还藿香正气软胶囊,这些都是无酒的配方,以及藿香正气硬胶囊。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剂型。

好啦,今天就聊到这里了,用藿香正气时候记住适应症:上吐下泻胸闷满,头疼畏冷发热,舌苔白厚腻哦!

萝宣家小中药推荐系列文章:

蚊虫叮咬后奇痒难忍还血肿?有个中成药能帮忙!

小儿咳痰的克星:鲜竹沥液轻松搞定大难题

呼吸道合并消化系统病症二合一小药:健儿清解液

助消化的好帮手:大山楂丸

小儿感冒不用愁:小儿感冒宁糖浆

肠胃清道夫保和丸的三步曲:化食、化湿、清热

宝宝大便干结的克星:小柴胡颗粒

助消化增胃口的神器:麦芽糖

堪比蜜糖的止咳祛痰小能手:川贝枇杷膏

家庭小药箱之中成药详解1(咳嗽篇:寒咳)

小痘痘我不怕之清温利湿的佳品:三豆饮

桑菊饮、排脓散、二陈汤的化裁合方:清宣止咳颗粒

上火牙疼不用愁:固齿神方帮你怼牙痛

轻松三步掌握小儿推拿ABC

中医育儿之雾霾杀

K.O.重口味:常见病治疗之狐臭

「萝宣家」孩子山根有异多为病症表象(小建中汤+小儿七步按摩)

人都容易被美的事物吸引,会在潜意识主导下向其靠近。在这个“看脸”的时代,“变美”已经在人身上被运用得淋漓尽致,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的鼻梁坚挺,甚至想出了捏鼻梁的怪招。今天,【萝宣家】就聊聊孩子的鼻梁子,也就是面相学所说的山根。

咱们在生活中,经常会见到很多孩子鼻梁的地方发青,有些孩子甚至会有一道明显的青筋。这是怎么回事呢?如果留心的话,会发现这类孩子大多偏瘦、吃饭不好、爱挑食,甚至烦躁、晚上睡眠也不好。有些孩子更明显,会出现头腹痛、发黄、脸色黄、个子小等症状。为什么?

山根,又称王宫、下机,为两目内眦之间的鼻梁部分。鼻为肺之外窍,目内眦间又为手太阳小肠经脉所至、足阳明胃经所起,故山根与肺、心、脾诸脏关系密切,《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气之津液皆熏于面。”加之小儿皮肤薄嫩,内部脏腑的各种性质变化易通过山根附近脉络的色泽而有所体现。《幼幼集成》中说:“山根黑青,每多灾异,山根,足阳明胃经所起,大凡小儿脾胃无伤,则山根之脉不现,倘乳食过度,胃气抑郁,则青黑之纹,横截于山根之位,必有病史延绵,故曰灾异。”

可见,山根是中医望诊的内容之一,不正常的青筋突起,往往提示了各种疾病。为什么山根青的小孩脾胃弱,脾气大?

从中医五行上来讲,脾属土,主黄色;肝属木,主青色。木和土是相克的关系,这点很好理解,植物可以涵养土地,水土流失严重的话,多种树就可以克制住了。

所以,小孩子脾虚的时候容易肝旺,脾虚的时候肝木就会克脾土。所以当山根出现青筋,不论是天生还是后天,都会造成同样的结果——脾胃虚寒,中焦能量不足。脾土生肺金,脾虚肺亦虚,所以孩子容易感冒、咳嗽、腹胀腹痛、消化能力差!中医认为青色属肝,肝藏魂,与情志活动有密切关系。山根青的孩子,大多是容易受惊吓,睡眠不安,夜惊、夜啼,容易肝气郁结,脾气急躁。

针对脾胃不和的症状,可以考虑服用小建中汤(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胶饴、黄芪)。小孩生长很快,肝气相对较盛,但是脾胃比较娇嫩脆弱,土气较虚,着急供给营养但是吸收又可能来不及,所以积食、腹泻、便秘等偶有发生。小建中汤在桂枝汤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和调节人体脾胃的基础上,重用麦芽糖补脾胃,并加大芍药用于柔肝调肝,从而达到了调节肝脾平衡的作用。小建中汤含有桂枝汤,含有芍药甘草汤,含有麦芽糖。对于孩子而言,比较适合于比较瘦,营养吸收不好的孩子,有的可能会有挑食,有的吃一点主食就不想吃了,有的偶尔会有腹痛,有的眼睛和鼻子之间会有青筋,有的睡眠不好,有的可能有点寒性便秘,但这些也不一定全都会有。在孩子不感冒的时候可以服用小建中汤,也不一定要当作药那么准确和连续,可以是服三四天停一两天。用小建中汤调理一段时间以后,会感觉到小孩胃口增加,体重上升的哟。

再说说横青筋和竖青筋

关于青筋还有另一种看法,这种看法认为青筋的根本是肝火所致,不过因为肝热有时下行,有时上行,肝热上行去肺部捣乱,下行去脾胃处捣乱。因为下行居多,所以多数人见青筋就说孩子脾胃有伤。

而肝火具体上行还是下行,要根据青筋的横竖来判断。

如果青筋是竖条的,则是肝火上行至肺,孩子易出现肺部呼吸系统疾病。

如果青筋是横条的,则是肝火下行,孩子容易出现脾胃病变,泄泻、惊泄、大便色青等症状。

根据饶宏孝对1000例小儿面部山根脉纹形色进行分析,认为山根青筋以横纹居多,且多见于脾胃病。(发表于《辽宁中医杂志》中的《一千例小儿面部山根脉纹形色的临床分析》)丁敬远等对197例反复呼吸道患儿进行观察发现其中123例面部有青筋,中医症型以脾肺两虚居多。(发表于《中医杂志》中的《山根青筋望诊对诊断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意义的初步探讨》)。

对于鼻梁有青筋的孩子,家长们也不用过于焦虑,如临大敌。可以通过学习小儿推拿手法,作为孩子清肝健脾的日常保健,既增强了亲自互动,又帮孩子补了脾土,土壤肥沃了,孩子自然也健康。

1. 补脾土

用你的左手抓着孩子的左手,用您右手的大拇指顺着孩子大拇指桡侧从指尖向指根直推,就是补脾经了,300次。

2. 清肝经

肝经穴是从食指指根到指尖的一条直线,从指根向指尖推为清肝经。150次即可。

3. 揉板门

(上面的红色区域就是板门穴,顺时针揉就可以了,每天150~300次。)

除了脾经穴外,还有一个穴位叫板门穴,揉板门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滞、运达上下之气。板门穴跟脾经穴一样,也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区域,它就在大拇指下方手掌上那片厚厚的肉上。

脾经穴和板门穴是两个非常好的保健穴,如果孩子肚子胀、不消化、不爱吃饭、干巴瘦、脸色发黄等等,家长可以常给孩子揉揉这两个穴位。

4. 揉中脘

中脘穴对应的是胃的中部,所以刺激中脘穴可以促进胃的蠕动,中脘穴被称为“万能胃药”,它治疗主要是胃病,比如肚子胀、腹泻、便秘、胃痛、吃饭少、翻胃等等。有些孩子晚上不爱睡觉,翻来翻去的,家长给揉揉肚子,孩子很快就睡觉了,这就跟中脘穴有很大关系,揉肚子刺激到胃了,胃里舒服了,不瘀堵了,自然就睡着了。

5.捏脊

两手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捏,食指中指在前,拇指在后,捏住脊柱骨表层的皮肤,食指中指向后捻、拇指向前捻的同时,拇指向前推,这样,就会从下逐渐向上推进。从尾骨至大椎,反复捏3~5遍。

捏完后,局部的皮肤会略显潮红。此时,再用手掌在宝宝背部轻轻地上下摩2~3次,帮助宝宝背部放松。

由于孩子很小,大人的手很大,所以捏脊能刺激的经络有,督脉、膀胱经、华佗夹脊。每天不断的刺激,可以提高孩子免疫力,调和五脏六腑,捏脊是整体调理,是买一送N,好处多多经常喜不自胜!

6. 按揉足三里

以拇指指腹沿顺时针方向按揉足三里,每次300下。

按揉足三里可以健脾和胃,补益气血。

家长们要记住一句话“肚腹三里留”,啥意思呢,胃肠有疾先找足三里穴。家长们还要记住另外一句话“揉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足三里还是个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的要穴。足三里穴也很好找,外膝眼下四指的地方就是啦。左右腿各揉150次。

7. 摩腹

宝宝的胃肠比较娇弱,喂养、护理稍有不当,就容易积食、拉肚子。父母平时可以经常给宝宝摩腹,以调理肠胃、理气消食。

顺时针通便,逆时针止泻

一共七个步骤,整套手法有清有补,家长们经常做,会发现慢慢地,孩子鼻梁上的青筋就会慢慢消失啦!

萝宣家小中药推荐系列文章:

蚊虫叮咬后奇痒难忍还血肿?有个中成药能帮忙!

一起追本逐末看看藿香正气水

小儿咳痰的克星:鲜竹沥液轻松搞定大难题

呼吸道合并消化系统病症二合一小药:健儿清解液

助消化的好帮手:大山楂丸

小儿感冒不用愁:小儿感冒宁糖浆

肠胃清道夫保和丸的三步曲:化食、化湿、清热

宝宝大便干结的克星:小柴胡颗粒

助消化增胃口的神器:麦芽糖

堪比蜜糖的止咳祛痰小能手:川贝枇杷膏

家庭小药箱之中成药详解1(咳嗽篇:寒咳)

小痘痘我不怕之清温利湿的佳品:三豆饮

桑菊饮、排脓散、二陈汤的化裁合方:清宣止咳颗粒

上火牙疼不用愁:固齿神方帮你怼牙痛

轻松三步掌握小儿推拿ABC

中医育儿之雾霾杀

K.O.重口味:常见病治疗之狐臭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