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之狐
作者:泰德·休斯
我想象午夜此际的森林:
某样东西仍在活动
伴随着时钟的孤寂
以及我手指挪动的这页白纸。
穿窗而望我看不见星辰:
某样逐渐靠近的东西
虽然越发地深入黑暗,
正走进这孤寂:
冰冷、纤柔如黑色的霜雪
一只狐狸以鼻轻触枝、叶;
两眼转动,就在此时
以及此刻,此时,此刻
把整齐的字体嵌进林间的
雪地上,机敏地一跛足的
阴影艰苦地慢行,在那胆敢穿越垦荒地的身体中空处,一只眼睛
一种逐渐扩张、深沉的绿意,
灿烂地,专注地,从事自己的工作
直到,它带着一阵突兀辛辣的狐臭
走进黑暗的头穴。
窗口仍不见星辰;时钟滴答,纸上印满了字。
泰德·休斯作为英国当代著名的诗人,擅长运用自然、动物作为诗歌创作的素材。因而他被冠以“自然诗人”和“动物诗人”之美名。《思想之狐》这首“动物诗”以其思想性和艺术性著称,充分体现了诗人的诗学观点。
泰德·休斯(1930年-1998年)
出生于英国约克郡。他与菲利普·拉金一起,被公认为二战后英国最重要的两位诗人。其纪念碑与乔叟、莎士比亚、雪莱、狄更斯等人的墓碑比肩而立。休斯的诗风格严谨,感情强烈,富于形象。大部分诗歌反映出诗人在二战后痛苦的感受。1984年休斯荣获“桂冠诗人”称号。著有诗集《雨中鹰》(1957年)、《会见我家里人》(1961年)、《乌鸦之歌》(1970年)、《诗选集》(1973年)等。
泰德·休斯在提及这首诗时,说道:“很显然的,此诗涉及一只狐狸。但这只踏进我的头部,并坐在那里对着吠犬独自微笑的狐狸,该是何种狐狸呢?它是一只狐狸,也是一个精灵。当我读这首诗时,我看到它移动,看到它铺下它的字体(脚迹),看到它的身影越过不规则的雪面。这些字体把一切显现给我,将它逐渐引近。对我而言,它是十分真实的。这些文字为它做好了身体,并且腾出空位让它行走。”
这首诗完整地呈现了其艺术性,同时充分体现了诗人休斯的诗歌创作理念。他在诗中表明了自己反理性主义的观点,认为诗人应该捕捉情感和直觉作为创作的灵感。浪漫主义特点在这首诗里显而易见。休斯曾说“写诗就如捕捉动物,它依赖于直觉,就像一只狐狸潜入他们的家,诗歌本身就是一种动物。”在这首诗中,有两条并列发生的主线:一是警觉的狐狸悄悄潜入洞穴的过程,一是诗歌创作形成的过程。
这首“动物诗”是有关诗歌写作的。外部行为看来是诗人深夜独坐书桌前,窗外是沉静、漆黑的夜。而诗人却感受到一股力量侵袭着他,这股存在的力量不是这浓浓夜色,因为黑夜只是诗人创作的想象力在冥冥中涌动的一种隐喻。最初,诗人的想法没有清晰的轮廓,它触摸不到,只能感知,而这种感知是极其脆弱的。诗人的任务就是用语言将这种无形的东西逐渐变成完整的意识。如同暗夜潜行的狐狸,其身体是看不见的,但它能够机敏地穿梭于黑夜。这只狐狸被永久地定格在诗人的纸张上。而这一切纯粹是靠想象。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这样一只狐狸。外面只是漆黑的夜,什么都没改变:“窗口仍不见星辰;时钟滴答,纸上印满了字。”诗就是狐狸,狐狸就是诗。这首诗通过诗行的独特排列、顿歇变化的节奏和动静结合的意象完美地展现了其生命张力。
休斯在反现代理性主义浪潮中可谓是一名勇士,他在第一首动物诗“思想之狐”中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诗学观点,想象的巨大能量在他的诗歌中完全被唤醒继而释放出来。这首诗表面看来是描写一只暗夜潜回洞穴的狐狸,事实上体现了创作诗歌时灵感迸发的过程这一深层含义。丰富了依赖于外延、内涵之间并存、互动的诗歌意义。在这首诗中,休斯平衡了感知经历和理性思维,考虑了诗歌的外延及内涵,使得抽象的思考转变为具体的行为。整首诗完美地展现了休斯在诗歌创造中所强调的诗歌张力的艺术。
20世纪英国诗歌的地域性特征与英国各地区诗人的民族意识增强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地区的诗人越来越不满足于仅仅做英国诗人,他们想利用诗歌和其他文学体裁来振兴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泰德·休斯,这位“自然诗人”、“动物诗人”,着眼于更广阔的空间,在他的这首动物诗歌——“思想之狐”中,表达了他对理性主义反驳的思想。他认为诗人应该捕捉情绪和直觉作为创作灵感。这首诗也是休斯诗学观点的最佳代表性作品,有极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其浪漫主义回归之倾向显而易见。(罗芳)
初唐时期有一人,他在诗歌方面的贡献巨大,其诗甚至被人恭维 “乃仙人所作”。可令此人成名的,除了诗歌外,还有样东西,跟味道有关,一般人至多只拥有一个,可他却极为罕见的拥有两个。这种味道不是别的,乃是“臭”,此人所拥有的是“口臭”和“心臭”,靠着它们,他得以享“臭”千年。
好了,不卖关子了,这个人不是别人,他的名字是宋之问。
宋之问,小时候被誉为“神童”,长大后在文学、诗歌方面造诣惊人,早早就入朝做了官,可他并不满足,还想继续朝上爬。
武则天执政时期,为了分宰相的权力,特地让自己的一些笔头子特别好的亲信从北门出入朝廷,参与朝廷机要,这些人被成为“北门学士”。别人看着还到罢了,可有一人却受不了了,他就是宋之问,他想:论文笔,我比这些人强多了,可为什么偏偏没有我呢?
宋之问千方百计托关系求为“北门学士”,可得到的回复只有两个字:不许!
宋之问急得跳墙,憋出了一首诗,诗中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浮槎(chá)一问津。“翻译过来就是:“天上的银河啊,你是那么的可望而不可亲近,我老宋多么想乘着木筏,飞到你中间畅游一番啊!”把诗工工整整誊好,交给一个叫崔融的“北门学士”,让他捧给武则天看。
武则天看着宋之问的“天河”诗,频频点头,看完后对崔融说:“我并不是不知道宋之问有才情,只是实在受不了他的口臭,所以才不让他做北门学士啊!”原来武则天本身有狐臭,总是千方百计遮掩,同时又对各种臭极为敏感。她经常要跟一帮子“北门学士”做近身交流,你想啊,如果宋之问也是其中一员的话,那两“臭”碰在一处,谁受得了啊?!
崔融回去跟宋之问一说,宋之问又羞又怒,一连几天,都没有怎么吃饭。这天,他正在生闷气的时候,他的外甥刘希夷来了。他是想请舅父大人指正一首新作的,宋之问观看。“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当宋之问看到这两句时,脑袋“嗡”的乍了,他实在想不通,自己的外甥竟然能写出这么惊世骇俗的语句来。
一股强烈无比的贪念钻进了宋之问的脑海中,他立刻就想把此诗据为己有。于是跟刘希夷商量:能不能把此诗让给他?
刘希夷听后头摇得跟拨浪鼓一样,说什么“一句十年得,一吟双泪流”之类的话,坚决拒绝了。宋之问恶向胆边生,他不动声色地请外甥到一间小屋小坐,等他思忖此诗该如何改。
刘希夷正在小屋中等待,几个恶仆进来,把他掀翻在地,重如泰山的土囊压向了他……
刘希夷死后不久,一首署名为宋之问的诗“代悲白头翁”发表了,立刻引起了轰动。武则天并没有因为宋的这首新作而改变主意,她继续因为其口臭而不用他为北门学士;而宋的抄袭行为,也被世人得知。似乎是为了讽刺他,在《全唐诗》中,竟然收录了两首一模一样的“代悲白头翁”,一篇记在刘希夷名下,一篇记在宋之问名下,不知口臭而心臭的宋之问,羞也不羞?!
七绝《秋伏蚊》八首
我的原创诗
七绝《秋伏蚊》
————谴责港乱暴徒有感
文/李自立
其一
苦海无涯一兽禽,回头是岸涤烦心。
炎天你若不交械,秋后分尸被捉擒。
其二
纵然潇洒尤怜悯,挑衅皮肤做小人。
溜眼大凶寻活路,气吾急怒尔尘伦。
其三
三番五次来盘阵,你死吾欺动鼓金。
天地昏黄交数合,汗流浃背横慈心。
其四
任由瑶水逼欺宾,令下刀光削土尘。
中华男儿多智勇,只依真理说愚人。
其五
火云金甲狡糊禽,难避如来禅手心。
肆意叫嚣随佛道,嗡嗡狂妄命归阴。
其六
展眉狂舞人生愤,鹰眼灵心器紧跟。
港口春痕不许犯,秋风蚊子打尘根。
其七
墙窗屋内隐藏身,鹰爪尖刀却乱神。
嚣变翅膀狐臭噪,穷追儿小丧微尘。
其八
炎天酷暑別当论,港澳同胞中国门。
秋伏蚊蝇营狗苟,亮怀绝杀丧销魂。
2019年8月12日于哈密
创作简介
李自立,昵称:侍郎神韵、文昌侍郎,祖陕西彬县,1967年出生。爱好秦腔、书法、散文、诗词。
曾受聘丹江文学散文版主、江山特邀作家、西部法文萃特邀作家,作品刊发纸媒和各种载体。
格言:自立,自信,自強,自爱。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