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长安医院有治狐臭吗(广州长安医院治疗狐臭好吗)

时间:2024-06-02 16:25:20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成都一“医生”强奸女患者,获刑6年4个月

近日,经成都市双流区人民检察院起诉的一起“医生”性侵女患者案犯罪嫌疑人获有罪判决。

2018年5月,患者李某某(女)经事前与被告人罗平联系,到罗平上班的双流区某医院治疗腋臭。罗平将李某某带进医院检查室后,先后给李某某注射了药物,李某某随即进入了昏睡状态。罗平趁机与李某某发生了性关系。后李某某逐渐苏醒,发现罗平与自己发生了性关系,当场表示反对,并拿出手机准备报警。罗平见状,抢过李某某的手机,并表示希望和李某某协商处理。李某某不同意,在检查室大声呼救,引来医院工作人员的关注。后李某某趁机打开检查室房门,离开检查室,并用医院工作人员的电话报警。罗平见房门打开后,随即逃离现场,将李某某的手机(价值人民币2684元)及身穿的工作服丢弃在广都大道一垃圾桶内,后离开成都。

经查,罗平没有取得医师资格证和医师执业证。2017年6月开始,罗平在双流区某街道开设的“1 1服务中心”从事医疗活动,并办理了虚假的医师资格证、医师执业证和身份证。罗平向双流区某医院提交了上述虚假证件的复印件,并于2016年至2018年期间,阶段性在双流某医院坐诊。

双流区人民检察院审查后,以涉嫌强奸罪、抢夺罪和使用虚假身份证件罪将罗平起诉至双流区人民法院。双流区人民法院经开庭审理,最终判处罗平犯强奸罪、抢夺罪和使用虚假身份证件罪,数罪并罚,判处其有期徒刑六年四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四千元。

(来源:中国长安网)

最近很火的“大唐反恐24小时”里的“口檀”考证

最近热播的一部网剧“长安十二时辰”,被网友们戏称为“大唐长安反恐24小时”,看到这个剧名,不禁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作文“我的一天”、“暑假的一天”“愉快的一天”,小时候怎么就没有想到一天可以发生那么多事。剧中的美食也是勾起了不少人要来西安的欲望,着实让西安刷了一波存在感。

今天要说的是剧集开始张小敬嘴里嚼的那个类似薄荷叶称为“口檀”的东西,类似于我们的口香糖,用来清洁口气的,这个东西一度引起了广大网友的激烈讨论,后来作者出来证实,这个是因为剧情需要而杜撰出来的。那么,在一千多年的唐代到底有没有“口香糖”?古人是如何清洁口腔的?

先来看一下薄荷在唐代的使用方法,首先是入药,薄荷,孙思邈《千金方》作蕃荷,又方音之讹也。味辛苦,温,无毒。主贼风,伤寒发汗,恶气,心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煮汁服,亦堪生食。人家种之,饮汁发汗,大解劳乏。这东西也不能经常嚼。其次是煮茶添加,陆羽《茶经》记载: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这种煮茶方法茶圣本人是比较排斥的、是持批评意见的,但乱七八糟加一堆东西在茶汤里的黑暗料理却大受唐代老百姓欢迎。唐代吃茶的工序特别繁琐,在陕西法门寺地宫就曾出土过一套唐代茶器。

法门寺珍宝馆唐代茶器

《诗经》中有“齿如瓠犀”,形容牙齿洁白整齐,可见在先秦时期古人已经将牙齿纳入了审美范畴。

为了清洁口腔保护牙齿,古人有“晨嚼齿木”的习惯,用植物枝条做牙刷(多以杨柳枝为主,杨柳枝有“祛风、消肿、止痛”的作用),这种刷牙的方法是随着印度佛教的传入而逐渐形成,深受印度文明的影响,在宋代以前较为普遍。可见古人保持口腔、牙齿清洁卫生的方法还是刷牙,那么除了“晨嚼齿木”以外还有没有其它辅助的清洁口气的方法?

晋《拾遗记·前汉下》记载:“ 汉昭帝始元元年,穿淋池,广千步,中植分枝荷,一茎四叶,状如骈盖,日照则叶低荫根茎,若葵之卫足,名‘低光荷’。实如玄珠,可以饰佩。花叶难萎,芬馥之气,彻十余里。食之令人口气常香,益脉理病。这个到底是吃莲子还是嚼荷叶?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里记载了“蜜和丸”的方子,治口及身臭,令香,止烦散气。常含一丸如大豆,咽汁,日三夜一,亦可常含咽汁。五日口香,十日体香,二七日衣被香,三七日下风人闻香,四七日洗手水落地香,五七日把他手亦香,慎五辛,下气去臭。药王的方子果然不同凡响,不但能治口臭还能治狐臭。只不过这毕竟是药,不能天天跟糖豆一样放嘴里嚼着。

唐代还有食防风粥清洁口气的方法,《云仙杂记·防风粥》:“ 白居易在翰林,赐防风粥一瓯,剔取防风得五合馀,食之口香七日。如此看来,还是中药防风熬的粥比较管用,吃一次香七天。

刘禹锡在《早春对雪奉澧州元郎中》写道:“新恩共理犬牙地,昨日同含鸡舌香。《齐民要术》中记载:“鸡舌香,俗人以其似丁子,故谓之丁香也。”这个丁香可不是丁香花,是一种热带产的香料,在东汉时期传入我国。《汉官仪》中记载“含鸡舌香伏奏事”可见在当时口含鸡舌香上朝已经成为宫廷礼仪的一种。想想也是,如果早朝时皇帝邀请哪个大臣近前议事,恰巧这个大臣刚好有口臭,那不得熏得皇帝隔夜饭都吐出来了。

综上所述,唐代的“口檀”还是以丁香更靠谱一点,方便携带、有历史传承。在唐代估计也是社交活动的不可或缺之物,三五好友聚会,大家见面先发一圈丁香含着再聊天,即熟络感情又不失礼貌,主要还是避免口臭者尴尬。吃完饭、喝完酒再发一圈丁香清新口气,回家避免跪搓衣板(没有考证唐代到底有没有搓衣板),直接秒杀现在的一切口香糖。

喜欢就加个关注、点个赞。

这些功效有点妙,喜欢吃荔枝的人都该看看!

说到荔枝,总是会想起杨贵妃。据《唐国史补》载,“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荔枝产于岭南,据杨贵妃居住的京城长安有千里之遥,而荔枝特别不容易保存,据白居易《荔枝日序》所言,荔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则香味尽去矣”,为了让杨贵妃能吃上色香味俱全的荔枝,皇帝只得派人将刚摘下的荔枝,一个驿站一个驿站地换快马于当日送到京城,于是便有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在走路基本靠腿的年代,苏轼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曾经让北方的人们对荔枝有了无限的神往。如今吃荔枝早已不再是岭南朋友的“专利”了。荔枝不仅“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而且还具有很多药用价值。

荔枝肉是“解烦渴,止呃逆”、治疗“五更泻”的良药

中医认为荔枝其性温,味甘酸,入肝、脾经,具有补脾益肝、生津止渴、益心养血、理气止痛、降逆止呃的功效,用于治疗脾虚久泄、烦渴、呃逆、胃痛、瘰疬、疔肿、牙痛及外伤出血等症。由于荔枝甘温健脾,并能降逆,是顽固性呃逆及五更泻者的食疗佳品。

据《食疗本草》记载荔枝可“益智,健气。”《泉州本草》谓其:“壮阳益气,补中清肺,生津止渴,利咽喉。治产后水肿,脾虚下泄,咽喉肿痛,呕逆等证。”《本草从新》认为荔枝可以“解烦渴,止呃逆”。现代研究认为荔枝具有益智补脑、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血糖作用。

荔枝核为“止痛”良药

除荔枝肉外,荔枝核也是临床上常用的中药,能行气散结、祛寒散滞、理气止痛,多用于治疗胃脘久痛、肝郁气滞、疝气疼痛、女性气滞血瘀腹痛、睾丸肿痛

为了让大家更深入了解荔枝的药用价值,接下来为大家介绍八个以荔枝为主药的验方,有需要的朋友请在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1.治呃逆不止:取荔枝7个,连皮核烧存性,研为细末,白汤调下。

2.治五更泻、大便溏软:荔枝干50克,淮山药、莲子各10克(捣碎),水煮至软烂时,加入大米100克,同煮粥,用白糖调味食用。

3.治孕妇堕胎后下血不止及产后出血:取荔枝干7个,连壳核一起打碎,水煎服。

4.治哮喘:荔枝干12克,炖服,每日2次,或水煎代茶饮,尤其对老年哮喘效果更好。

5.治淋巴结核 荔枝干 50 克,海藻、昆布各 15 克,加入适量黄酒,水煎,一日一剂分两次服。

6.治疗胃脘久痛: 据《景岳全书》全书,取 荔枝核一钱,木香八分为末,每服一钱,清汤调服。

7.治疗狐臭:荔枝核焙干研末,调白酒,涂擦腋窝部。

8.治疗痛经:荔枝核、香附各30,将荔枝核、香附研成细末,混合后装入瓷瓶密封保存,每次痛经发生的前1天开始,每次取6克,以黄酒适量调服。

特别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荔枝性温热,不可多食,食用过量会出现以低血糖为主的“荔枝病”,严重者会出现昏迷、抽搐等症状,应及时送医院救治。(图片来自网络)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