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每个女性,在你身边走过的时候,都会给你带来一阵香风,让你心旷神怡。有的女性在你身边,带来的却是生物炸弹一样的臭味儿,这有可能是什么原因?
1、妇科疾病。由于特殊的生理构造,女人一旦得了这些妇科病,就会经常散发臭味,这种味道在男人闻起来是特别明显的。
2、狐臭。这种现象恐怕大家并不奇怪,很多男人都有这种病,个别女人身上也有这种味道,闻起来特别恶心,但是她本人可能是闻不到的,或许是女人喜欢擦胭抹粉,会把这种味道遮掩起来,但是在夏天,往往还是令人很反感。
3、臭脚丫子。脚臭在男人里面很普遍,女人里面很少,但也不是没有,这和运不运动没有关系,是天生的,我们同事的爱人就有这样的,有一回我们几个一起上他们家去吃饭,刚吃到一半的时候,这位同事的妻子就回来了,当她在客厅把鞋一脱的时候,在客厅吃饭的我们立马谁都不饿了。
4、不讲卫生,应该说不讲卫生的女生不是很多,或者说特别特别少,但个别的也有,由于长时间不爱洗衣服,身上就有些汗味,但并不是特别丑。
还有一种情况可能是患有口臭,即使是女性,也有不注意卫生的。尤其是有些年龄比较大的女性,从来不刷牙。曾经我们有一位病人的婆婆,她只要张口说话,在她旁边的人基本上都无法呼吸。
吴堡石城西门
位于榆林东南部的吴堡县,东临黄河,依山傍水,扼秦晋之交通要冲,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是陕北通往华东、华北的桥头堡。
“舌尖上的挂面”让吴堡县声名鹊起,然而人们对它的了解远远不够。这里有被誉为“华夏第一石城”、历史文化厚重悠久、建筑设计精妙难得的吴堡石城,让人们可以触摸历史、欣赏古代建筑;有当代著名作家柳青故居和柳青文学馆,让人们可以感悟柳青的创作与生活,学习他扎根基层、贴近实际的可贵精神;有比肩壶口瀑布的黄河二碛,让人们可以感受母亲河的雄伟壮丽;有传唱全国的陕北民歌之首《赶牲灵》创作人张天恩的故居,让人们可以感受和传播民歌文化;有集炎黄子孙、各族姓氏文化为一体的同源堂,让人们可以寻根问祖,感受民族文化大融合的魅力;有罕见的天然优质温泉,让人们能缓解疲劳,休憩养生。
吴堡县如此丰富的旅游宝藏还未彻底挖掘,有的还藏在深闺人未识,目前真正成气候的旅游景区更是少有,开发利用严重滞后。文化旅游资源不仅值得守望,其挖掘开发价值更是超乎想象。正如该县县委书记王华日前在接受采访中所说:“吴堡有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要抓住机遇、趁势而上,适应经济新常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服务业,迎来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春天。”让我们期待吴堡这座文化旅游的巨大宝藏通过合理开发能早日“掀起盖头来”。
黄河:母亲河的雄伟壮丽一览无余
惊涛骇浪的黄河二碛
黄河对于吴堡县不仅仅是母亲河的意义,当年,毛泽东主席曾东渡黄河岸口,开启了革命征程崭新的一页,而且这里还有媲美壶口瀑布的黄河二碛,风光美不胜收。
“毛主席在1948年3月22日晚上住在佳县螅蜊峪镇刘家坪村任家大院里。23日上午,毛主席和党中央机关来到吴堡县岔上镇川口村元则塌渡口的黄河滩上,中午十二点左右上了船,开始东渡。”黄河岸边摆渡人李海军有声有色地在给游客讲述毛泽东主席东渡黄河的故事,“按预先安排,毛主席上了第一只也是最大最结实的一只木船,同船的有江青、李讷和秘书等随行人员。周恩来、任弼时上了第二只船。陆定一、胡乔木等上了第三只船。大约二三十分钟,渡船顺利到达了河对岸的山西省临县碛口镇高家塌渡口。毛主席一行最后到的地方是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他在那里指挥了全国战略大反攻。要离开居住13年的陕北,下船走了十多步路之后,毛主席停住脚步,缓缓回头凝望着陕北大地,深情地说了一句‘陕北是个好地方’。”
毛主席在吴堡县东渡黄河的地方位于该县东北部的川口村,依傍黄河,与山西省隔河相望。黄河在川口上游形成近80度的转弯,流经此处水流平缓。登临南侧台塬,极目远眺,可见黄河如天上之水蜿蜒而至,河面宽阔而波澜不惊,令人心旷神怡。上世纪70年代初,吴堡县在此竖立毛泽东东渡纪念碑,1982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年39岁的李海军家里三代人都在黄河岸边以摆渡为生,堪称“摆渡世家”。“我爷爷、爸爸都是摆渡人,我从小就跟着他们上船,13岁的时候就能自己单独摆渡了。”李海军说,现在他的摆渡生意越来越好,遇到赶集的时候,一天能拉好几百人。他和村里的几个人手工制作了一条木船,仿制毛主席当年东渡时的木船,专门载游客体验渡黄河。
“他们制作木船的手艺很传统很复杂,和黄河岸边的摆渡人一样,几乎快失传了。”当地宣传部门工作人员介绍说,经常有红色题材的电视剧来此拍摄,李海军的木船是影视剧里的常客,成了一条“明星船”。
黄河二碛位于吴堡县岔上镇拐上村,为天下黄河第二碛,故称二碛。站在黄河二碛岸边,极目远眺,黄河水从秦晋大峡谷流入二碛,河面急剧收缩为百米左右,河水涌向落差约十米的倾斜河道,顿时水流湍急,巨浪滔天,母亲河的雄伟壮丽一览无余,让人能生出几分豪情壮志来。而充满神奇的黄河绝壁,是天然雕刻的画廊,鬼斧神工,怪石嶙峋,令人叹为观止。
“黄河行船,谈碛色变”是黄河船夫们祖祖辈辈流传的一句话。“黄河二碛是黄河中上游黄金水运通道的终点。后来因下游泥沙淤积,二碛落差渐小,原有的凶险不再,但河面上仍旧是巨浪翻滚,深水处暗流汹涌。”当地旅游部门工作人员介绍,河岸岩石经长期风蚀,形成颇具震撼力的地表风蚀景观风貌。二碛还具有壶口瀑布不具有的优点,那就是在此可以进行黄河漂流,这对于富有冒险精神的漂流爱好者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如今,黄河二碛丰富的旅游资源还有待进一步规划、开发。
吴堡石城:用石头雕刻成的博物馆
吴堡石城是黄河文明的璀璨名片,是固若金汤的天堑雄堡,是一座用石头雕刻而成的石艺博物馆。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荣获中国最具价值旅游目的地景区荣誉称号。
吴堡石城位于吴堡县宋家川镇东2.5公里处,始建年代无文字记载,已难考证。从石城内外和石城山根下众多的遗址、遗迹、遗存以及发掘收集到的众多文物来看,早在四五千年前,这里就一直有人居住。而石城见于最早的史料记载是北汉吴堡寨,据今有1000余年。著名考古学家李乃夫考察该城后,认为该城是西北地区迄今保存最完整、年代最久远的一座古县城。
当你步入吴堡石城,顿觉进入了石头的天地。石城墙、石城门、石垛口、石庙宇、石民居、石街道、石店铺、石杵、石碑、石匾……一座石头雕琢而成的石艺博物馆在面前展开,一块块石头宛若一本厚重史书的一页页,诉说着曾经的金色年华。
“古城周长1225米,占地约10万平方米,高出黄河150米有余。清朝乾隆年间知县倪祥麟分别题东南西北四城门为‘闻涛’‘重巽’‘明溪’‘望泽’。石城有马面五处、马道一处,城墙海墁为石板铺筑,城周有365个垛口,四周均建有门楼,今已毁。”吴堡县科协主席慕生树介绍说,石城该有的建筑物一应俱全,除行政设置县衙、捕署、男女监狱、常平仓外,还有文庙、城隍庙、关帝庙、衙神庙、龙王庙、娘娘庙、观音阁、魁星阁、文昌宫、土地祠等众多庙祠,另外还有南坛、北坛、先农坛、兴文书院、女校、贞节牌坊等。
曾任全国文联委员、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的当代画家刘文西老先生,曾在1964年慕名长途跋涉五六天到吴堡县去画石城。当时黄河发大水,波涛汹涌,石城高耸在黄河岸边,刘文西对这一震撼情景至今难以忘怀,他说:“我当时画了好几十幅速写,太壮美了。这个石城保护下来将会是中国第一,甚至是世界第一。”
“到了这里,你才会深深体会到什么叫千年的石头会说话。”著名女作家、《当代》杂志副主编杨新岚曾评价说,吴堡石城是难得的古建遗珠,算得上“华夏第一石城”。石城作为完全用石头材料兴建的军事要塞,在全国也是罕见的,其结构之合理、保存之完好,屹立千年而不垮,处处都反映出劳动人民的智慧,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又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
古建世家十四代传人、国家文物局古建顾问马旭初则是用事实来说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了7批计4295处,跟石城两个字有关的共4处,另外有两处是遗址,一处是崖墓群,真正的石城就这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囊括了华夏的古建精华,吴堡石城当然也称得起华夏第一城。”他从专业角度分析评价石城:“中国古建以砖木结构为主,吴堡石城以石为主,实属少见,是古建筑研究者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石城的价值在于它的原状,在于它的原始尺寸、街巷的走向、院落的格局、房间的布置。吴堡县作为一座石头城,它的一石一木、一街一巷、一门一窗、一坡一道各有不同。”
关于吴堡石城,王象贤老人在八旬高龄时不畏辛劳撰写了《吴堡古城春秋》一书,书中分学校县署、众庙诸神、石碑墓志、古老传说等篇章,记载了古城的传说、历史价值以及城内节义祠、观音阁、七神庙、刘猛将军庙、王永清四合院等的由来与简介。
今年已86岁的王象贤生于吴堡石城,长于吴堡石城,现在仍然和老伴儿住在石城里,是居住在这里的最后一户人家。编撰《吴堡古城春秋》是源于对石城深切的爱,他说:“我舍不得离开这座石城,石城有我的根,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住在这里,以后也要老死在这里,我的魂永远要留在石城。”
张天恩故居:民间文
张天恩故居:民间文艺天才的传奇人生
乡亲们在张天恩故居开展文艺活动
“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哟三盏盏的那个灯。哎呀,赶牲灵的那个人儿哟过呀来了……”充满浪漫气息、曲调千回百转的陕北民歌《赶牲灵》已经唱响全国。因其特有的婉转悠扬和地域色彩,让这首充满灵性的歌被誉为陕北民歌之首。炎夏,记者来到位于吴堡县城以西8公里的张家墕村,探访《赶牲灵》创作者、民歌大师张天恩故居,感受这首经典名作的灵感之源。
张天恩故居由七孔窑洞组成,一字排开,外观朴实大方,透出灵巧。故居有张天恩的曲艺系列、生活系列、赶牲灵系列、民歌系列等。其中民歌系列有词谱、唱片、海报等,《脚夫歌》《跑旱船》《刘志丹东征救了我们的命》《大红果子剥皮皮》等百余首广泛流传的陕北民歌和不少民间曲艺都可以找到。“我们希望把张天恩故居打造成为吴堡县的一张文化旅游名片,更好地传承陕北民歌艺术。”张天恩艺社社长冯东旭说。在张天恩故居,看着这位民歌大师的旧照片、他睡过的土炕、坐过的板凳……他的传奇人生让人感到震撼。
提起《赶牲灵》这首歌,许多人都会唱上几句,它像一幅白描画一样,将陕北劳动人民为生活奔波的场景寥寥几笔就勾画了出来。其实,在当地人人都知道张天恩大字不识,是个地地道道的脚夫,但他却创作了陕北民歌之首《赶牲灵》。“我师父就是有那么一种文艺天赋,能创作出流于后世的好作品。”早年和张天恩学习赶牲灵的张济富说。
据介绍,1952年,张天恩被请到西安任西北艺术学院的民歌老师。1955年调到北京,在中央歌舞团工作。在这期间,有一次,张天恩受到毛主席接见,他用吴堡口音为在场几位中央首长演唱陕北民歌。当时,一曲《赶牲灵》清唱下来,把这些当年在陕北生活工作过的老首长们唱得激动不已。后来,文化部授予他“民间文艺天才”称号,作曲家吕骥称他为“民歌大师”。
据张天恩艺社副社长张建军介绍,佳县农民李有源编创了《东方红》,但传到延安后,第一个唱给毛主席的却是张天恩。“当时,张天恩经常在陕西、山西、宁夏、内蒙古等地赶牲灵做生意,已小有名气。他每到一处都很受欢迎,不唱几首陕北民歌乡亲们就不让走。正是因为张天恩到处传唱的经历和独到的表演才能,他以王震将军三五九旅运输大队运输员的特殊身份,把歌曲《东方红》唱给了党中央、唱给了毛主席,引起了延安文艺界的广泛关注。后来,《东方红》经过艺术加工,成就了经典。”
“在旧社会的陕北一带,交通不便,老百姓生活十分贫苦,许多男人靠赶牲灵谋生,用骡驴为他人长途运输货物。他们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在路上苦闷时,就唱唱民歌解解闷。张天恩青少年时期,赶牲灵走三边、下柳林,为边区老百姓驮盐、送炭,沿路的山山水水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使他成为当时陕北乃至全国著名的民间艺人。”吴堡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海容说,当地人都以张天恩感到自豪。
一代民歌大师张天恩给后人留下一笔笔可观的精神财富,他编创的陕北民歌一直流传至今。为进一步挖掘、整理、传承以张天恩为代表的老一辈民间艺术家创作及演唱的民歌、秧歌、戏曲等优秀艺术作品,吴堡县成立了张天恩艺社。该艺社自发组织拍摄纪录片《民歌大师张天恩》,还组织村民唱民歌、扭秧歌。截至目前,村里一共有40多人入会,每天一到晚上,会员和村民都自发来到张天恩故居开展各种文艺活动。
文学巨匠柳青:榆林文化产业的 “金字招牌”
柳青故里是吴堡的一张文化名片
柳青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1916年7月2日,岀身于吴堡县寺沟村一个农民家庭的柳青在这个小山村度过了他的童年时代,也从这里,他一步步走向革命道路,走向自己文学事业的巅峰。
吴堡县柳青文学馆占地面积350平方米,由文学爱好者张永强个人筹资建成,建馆已有15年,目前免费对外开放。馆内现存放着从全国各地图书馆、旧书市场及收藏爱好者手中淘到的柳青在不同时期的珍贵图书223本,且出版年代、印刷版本无一重复。
“说起柳青,我内心深处涌动的是一种亲切和敬重之情。”文学馆馆长张永强回忆,“柳青和我外公是在一个村子从小玩大的发小,所以我从小就听外公和母亲讲柳青的故事。我很喜欢《创业史》《梁生宝买稻谷的故事》,懂事起就下决心要回收他的东西。”
“馆里凡是涉及柳青的相关资料,应有尽有,许多图书连柳青的家人、亲属或故交都未曾见过,是全国唯一的。这些资料成为当代文学史上研究柳青最丰富、最全面的珍贵资料。”张永强介绍说,该馆先后接待参观游客万余人,被榆林团市委评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目前,文学馆已成为吴堡县联系全国广大文学爱好者学习研究柳青的重要纽带。
记者在馆内翻阅柳青的藏书,发现从《创业史》到《铜墙铁壁》、从《种谷记》到《恨透铁》应有尽有,还有上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柳青在《解放日报》《新中华报》《文艺阵地》等报刊杂志上发表的短篇小说原样。
据张永强描述,馆里存放全套柳青《种谷记》的18个版本,属国内唯一。记者看到在一处藏书柜子里,存放有4本珍贵的柳青亲笔签名书,还有一本首次以“柳青”笔名发表文章的民国三十五年上海《中学生》文艺季刊,十分珍贵。
“所有关于柳青生平的资料、已出版关于柳青作品的各种版本、所有已在报刊上发表有关柳青的评论文章以及以《创业史》《铜墙铁壁》故事为题材的连环绘画本等,均在柳青文学馆收藏之列。”张永强自豪地说,因为文学馆藏书的全面性,中央电视台曾前来调研,为拍摄关于柳青写作《创业史》的纪录片做准备。
去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高度赞扬柳青自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倾听群众心声、与人民同甘共苦的精神。今年2月,习总书记回到家乡视察工作,在座谈讲话中第二次提到柳青,并举例柳青扎根基层、接地气,令他感动。习总书记鼓励文化工作者向柳青学习,走近人民、了解人民、讴歌人民,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吴堡县文广局局长宋琪辉说,为传承柳青精神,吴堡县将建造柳青博物馆。
让人们重新认识柳青和他留下的巨大精神财富,把“柳青”文化品牌打造成为榆林文化产业的“金字招牌”,这已经成为吴堡县很多有识之士的共识。“收藏柳青书籍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爱好,更是一种社会责任,作为柳青的家乡,应加快打造柳青这张文化品牌。我呼吁拿岀专项资金,保护半个世纪前吴堡县柳青岀生地寺沟村的旧居风貌,建立柳青文学艺术创作基地,更好地弘扬柳青精神。”在全市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吴堡县柳青文学馆副馆长杨晓娜侃侃而谈。
同源堂:思源寻根感悟华夏文明
气势恢宏的同源堂
炎黄子孙,同源同根。位于吴堡火车站旁张家墕村的同源堂,东临千年石城“铜吴堡”,南绕晋陕黄河长峡谷,西接黄土高原大腹地,北连史前遗址寨子峁。这里是华夏民族交融之重地、军事战略雄踞之高地、秦晋往来交流之要地、文化资源富集之宝地。
6月中旬,记者来到同源堂,这里还在进一步修建中。记者看到气势恢宏的同源堂正门上,悬挂着黄土画派领军人物刘文西在同源堂采风时亲笔题书“华夏同源堂”,两侧楹联“千山共祖昆仑老,百姓同源华夏长”文笔隽永;正门左边是“走西口寻宝”,右边是“蒙汉乐食府”。同源堂仿古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一期),上下七层,目前,大河套民俗文化馆、华夏民族图腾文化馆、中华姓氏文化馆、中华生肖文化宫和信义堂等已建成。
“将来,走进同源堂广场,一棵根系发达、枝繁叶茂的中华姓氏图腾树就会映入眼帘:枝头的树叶全是姓氏,树枝连着树干,树干又连着炎黄这个总根,形象地告诉你华夏民族的根文化;进入二层‘大河套民族文化展览馆’时,黄河、长城大幅长卷四周高悬,墙壁上的展板就像打开的历史画卷,图文并茂,音像逼真,悠久历史循序而示,厚重人文如数家珍;进入三层‘上郡文化展览馆’,游客将踏遍上郡故地(沙盘),领略北国风光;四层是‘中华姓氏文化馆’、‘华夏民族图腾馆’,也将带给游客不一样的体验。”同源堂文化旅游景点策划人康治祥介绍,届时,还会有地方风味小吃、“信天游
“将来,走进同源堂广场,一棵根系发达、枝繁叶茂的中华姓氏图腾树就会映入眼帘:枝头的树叶全是姓氏,树枝连着树干,树干又连着炎黄这个总根,形象地告诉你华夏民族的根文化;进入二层‘大河套民族文化展览馆’时,黄河、长城大幅长卷四周高悬,墙壁上的展板就像打开的历史画卷,图文并茂,音像逼真,悠久历史循序而示,厚重人文如数家珍;进入三层‘上郡文化展览馆’,游客将踏遍上郡故地(沙盘),领略北国风光;四层是‘中华姓氏文化馆’、‘华夏民族图腾馆’,也将带给游客不一样的体验。”同源堂文化旅游景点策划人康治祥介绍,届时,还会有地方风味小吃、“信天游客栈”“民间传统小院”“同源堂书画院”“音乐茶座”等附属设施。
“同源堂面向社会开放,免费供奉家谱,我们提供服务,游客可以来此寻流查籍、思源寻根,体验民族风情,品尝地方风味,感悟华夏文明。”康治祥说,同源堂建成后还会有婚庆文化服务基地等,是集休闲观光、体验乡风民俗为一体的农家观光旅游胜地,将极大地带动当地观光旅游业和农家乐、种植业、养殖业的大发展。
同源堂文化旅游景点是由爱心企业家张耀琪出资打造,目前投入已达到5000多万元。1955年出生于吴堡县宋家川镇张家墕村的张耀琪致富不忘家乡,吴堡县委、县政府授予其“德泽乡梓”的光荣称号。
“打造同源堂的宗旨,就是要展示和传播大河套民族民俗文化、长城草原游牧文化、黄河黄土农耕文化、大漠塞上生态文化、红色陕北革命文化、西部能源科技文化。围绕睦族兴邦,将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基地、大河套文化影视传媒拍摄基地、民族团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书画写生创作基地等。”张耀琪表示,自己返乡投资建造同源堂,希望将之打造成大河套文化的重要一极和榆林市东大门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
横沟温泉:大自然馈赠的旅游财富
孩子们在横沟温泉嬉水
“温泉水是村民钻井时发现的,水质特优。”说起横沟温泉,吴堡人都爱在闲暇时去泡一泡,舒缓心情、保健身体。除了当地人爱泡温泉外,不少周边县区的人也会慕名而来。“我没事的时候,就和几个朋友一起来泡露天温泉,这里的温泉现在免费开放,水质也好。”市民小霍和朋友带着孩子在温泉内嬉水,一片欢声笑语。
横沟温泉位于吴堡县薛下村乡横沟村,地处黄河岸边的青山绿水之间,在黄河中游秦晋峡谷地段,距县城17.5公里,是榆林境内罕见的天然优质温泉,在区域板块中具有稀缺性。温泉水温33℃至39℃,化学类型为C1-Na,PH值为7.8,矿物质11.71克/升。温泉井深648.08米,孔径215毫米,出水位于640米以下,日涌水量达8000立方米,富含钙、钾、镁、钠等元素及丰富的重碳酸根等阴离子,对各种皮肤病、慢性风湿性疾病、狐臭、妇科病、骨质增生等有保健作用和治疗效果。
横沟温泉是榆林及周边地区市民近郊休闲的好去处,更是集旅游、观光、保健于一体的休闲旅游区。记者了解到,吴堡县将投资3.42亿元打造以生态、休闲为主题的温泉黄河水利风景区,该风景区空间格局确定为“一心一带四区”,“一心”指中心服务区,“一带”指沿黄生态湿地保护带,“四区”指温泉康体疗养区、黄河休闲娱乐区、陕北文化体验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区。该景区的打造将为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掀开新篇章、注入新活力,开发后的横沟温泉将会为吴堡的文化旅游事业添上重要一笔。
编辑:高春花
臭味,各有各的不同,每一种臭味都有它独特的地方,但是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难闻”!相信没有一个人希望自己身上臭烘烘的,不仅会影响社交,也会让自己心里自卑。人刚出生时身上并没有臭味,臭味到底是哪里来的?有什么解决办法?
第一种臭——老人臭
它像一种发霉、腐朽的味道,又像是铁锈的味道,总之不太好闻。有的老人为了掩盖身上的味道偷偷涂香水,理由让人心酸,原来是她的子女嫌弃她有老人味,每次一来她的房间就会皱鼻子,让她感觉伤自尊。
或许还会有人在心底里暗自吐槽,这老人一点都不爱干净,平时都不知道洗澡。其实大家误会了,很多异味并不是没有洗澡。
老人臭是哪里来的?
人体会散发2-壬烯醛,年轻时代谢旺盛,这种物质很容易被清除,而到了老年期代谢减慢,这种物质浓度变高,味道就会很难闻。再者,老年人比较年轻人,他们身上的确更容易有异味。
可能有人不理解,老年人油脂分泌减少,平时也没什么活动量,哪里来的臭味呢?衰老后皮肤失去弹性,产生很多皱纹,皱纹里会堆积油脂、灰尘,时间长了就会产生味道。
有的老人肠胃有问题,经常打嗝反酸,异味会从口腔中冒出来,而有前列腺、尿路感染的老人,产生的排泄物也会有异味。几种味道混合在一起,闻起来就比较怪了。
自己闻不出老人臭,如何分辨?
不能保证每天一次或一周三至四次的洗澡频率;
有肝病、糖尿病、皮肤病、尿毒症等疾病;
房间背阴,床褥很少换洗、晾晒;
枕头套、被套上有“老油”;
家人不愿意进自己的房间;
以上五条占了其中两条,身上有老人臭的概率很高,也可以找自己信任的人,在身上或房间里闻一闻,有的话及时告知自己,然后做出改变。
第二种臭——狐臭
这种臭一般出现在年轻人身上,尤其是夏天,胳膊一抬周围的人都要往后退三步。很多人因为狐臭这个问题自卑,不敢穿短袖,天天喷香水,到处找治疗方法。不仅患者会自卑,社会对狐臭的接受度也很低,毕竟没有人希望自己身边天天有臭味。
其实每个人都会淌汗,有的人出汗还特别多,先不要为自己狐臭感到自卑,因为这是基因的正常表现,而那些没有狐臭的人,才是突变基因的携带者。只不过随着现代文明发展,人们逐渐重视个人形象,受不了狐臭这个味道。
狐臭患者的味道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凑近了才能闻到,有的人经过旁边就能闻到,之所以有这样的差别,是因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出汗量、饮食结构不一样,如果平时喜欢吃肉,又特别喜欢运动,味道会更重一点。
第三种臭——月经臭
女性月经期身上也容易有臭味,这个味道来源就是月经。经血本来就有血腥味,再加上闷热、出汗、妇科病等因素影响,身上的味道就会变得难闻。通常自己不会闻到,但是身边人能味道。
从月经味道上也能看出身体是否健康,如果是淡淡的血腥味,或者什么闻到都没有,说明身体比较健康,如果在腥味里还混杂着臭味,可能和卫生巾更换不及时有关。
如果卫生巾按时更换后还有味道,可能和阴道炎、盆腔炎等疾病有关,另外,闻到酸酸的味道也要重视,最好在月经结束后找个时间做妇科检查,查看子宫状况,有问题及时调理。
体臭的人别怕,有解决方法
老人臭——洗澡,注意个人卫生
控制慢性病,按时吃药。有皮肤病要涂抹药膏,积极治疗。加强个人卫生,自己洗或找子女和护工帮忙,重点清洗褶皱、大汗腺分布的位置,最好用搓灰布搓一搓,促进皮肤代谢。改善饮食,不要吃太多大蒜、韭菜、洋葱。排尿排便后及时用水冲洗臀部,保证没有异味残留。
狐臭——手术,切断臭味源头
勤洗澡、换衣服,出汗后的衣服不要继续穿着,尽量选择宽松、浅色、透气的衣服。天热时避免高强度运动,减少身体出汗。少吃煎炸、油腻的食物,保持清淡的饮食。腋下有汗时可以用灭菌剂,防止滋生细菌。以上方法只适合轻度狐臭患者,如果情况很严重,建议做手术切除腋窝汗腺。
月经臭——治疗,改善妇科问题
量多的时候增加更换卫生巾的频率,不要超长待机,也可尝试卫生棉条、月经杯等卫生物品,可减少闷热防止异味过重。穿宽松轻便的内裤和外裤,少穿牛仔裤。有妇科炎症的女性不要拖延治疗,及时咨询医生改善症状。月经期每天洗澡,保持清洁才能减少味道。
文中说到的三种臭,你最不能忍受哪一种?其实不管是哪一种,离不开疾病、卫生、衰老三个因素,衰老我们是无法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加强卫生,治疗疾病,相信能做好这两点,臭味会减少。
参考资料:
[1]人老了,是不是真的会有“老人味”?·健康时报.2021-10-02
[2]女明星有狐臭被吐槽?!汗臭VS狐臭,哪种更臭?·健康之路官方.2022-06-13
[3]大姨妈太烦人了!这些知识都不了解,还想做女神?·科普中国.2018-03-08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