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缅甸人狐臭比例(缅甸人的头发为什么好)

时间:2024-05-29 08:24:01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东南亚旅行中的冷门知识,你知道多少?

东南亚,在这片热情似火的土地上,

聊起海滩,我们会想起巴厘岛细软的白沙;

聊起寺庙,我们会想起泰国遍地的佛寺佛塔;

聊起美食,我们会想起马来西亚五花八门的特色小吃;

然而,东南亚远不止你所知道的这些。

下面这些有关东南亚的冷门小知识,

你能答出几个?

01

巴厘岛人为什么把祭品顶在头上?

在巴厘岛,随处都可看见去祭拜的人中头顶重物行走的都是女人。因为她们从小就要顶重物行走,最多可顶60公斤重物。据说多年下来,她们的头顶已经变平,头上的重物不会随意掉落。为什么她们非要顶着重物呢?因为巴厘岛人相信神高于人,人不能与之平视,所以将供奉给神的东西顶在头上,以示神明在上。

在岛上,每日三次的供奉是必不可少的,装着各类花、食等祭品编织的小方盒整齐地摆放在家门前。当地妇女每天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制作这些供品,别看她们头顶着祭品,走起路来却不见倾斜,脸上还挂着笑容,一副从容不迫的姿态仿佛头上二三十斤的重物不存在一样。

Photo by Gapper巴厘岛志愿者 阅涵

泰国的警察为什么戴着Hello Kitty臂章

02

为了防止警察违规,泰国警方公布了一个处罚措施:对那些不守纪律的警察,上班期间必须配带Hello kitty臂章…… 虽然是在警局内佩带,但这种新的方法目的是为了让他们感到内疚和耻辱。

此后泰国警方又有“萌萌哒”的规定: 为了解决青少年斗殴事件频传,只要被抓到斗殴就要到警局拍“手比爱心”照和解。警察局还特地召开记者会,让两名警察蜀黍示范“手比爱心”照。

03

缅甸人脸上涂的是什么

在缅甸,随处都看到脸上涂着“特纳卡”的人,就像顶着一张黄色的面膜。缅甸气候炎热,气温常常在摄氏30度到40度,人经常会出汗,容易产生体臭、狐臭,蚊虫也很多,用"特纳卡"抹在身上,会散发出一种淡淡的苦香味,并能起到驱赶蚊虫、消毒祛病、保护皮肤之奇效。

“特纳卡”的制作并不复杂。在缅甸,无论贫富,几乎家家都必备一个像饭碗大小的石磨或石盘。缅语叫“卡品”。卡品”就是用来磨制“特纳卡”的全部器具了。黄香楝木磨成粉,用水搅拌后顺槽流出就可使用了。“特纳卡”因产地不同而品种众多,其中以一种叫“欣麻棠”的为极品,气味尤为芬芳怡人,直到今天仍是很多缅甸富家女沐浴后,前往寺庙或参加社交活动时的首选。

马来西亚常说的“娘惹”是什么

04

郑和下西洋的众多随从,很多在南洋一带定居生活下来,和当地的男女通婚,繁衍子孙。这部分华人和当地的男女通婚,生下的孩子,女孩就叫“娘惹”,男孩就叫“峇峇(Baba)”,到了现在娘惹就成了他们的泛指。

数百年来,独特的娘惹文化衍生了著名的娘惹菜系。娘惹菜用料复杂,以马来香料结合中国菜的烹饪方法,融入了中国人和马来人两个种族的饮食特点,味道集香浓、酸甜、微辣于一身。娘惹从小就要学习烹煮娘惹菜,而且都是来自于自己母亲的真传。除了娘惹菜之外,她们炮制的娘惹糕点,更是享负盛名。娘惹糕以款式多样、味道香甜浓郁而著称,让喜食甜品的人也在娘惹糕点中找到知音,再加上色彩缤纷,看起来非常诱人,洋溢着热带独有的饮食风惰,更是让人欲罢不能。

05

为什么男生也戴鸡蛋花?

印度宗教文化中,鸡蛋花是“五树六花”之一,即佛教寺院必须种植的五种树、六种花。清新淡雅的鸡蛋花被赋予了深厚的宗教内涵。正是宗教文化的传承,在巴厘岛,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戴一朵鸡蛋花。

鸡蛋花有轻柔又光滑的色泽,有宁静又温暖的色彩,它那稳定、熟悉、亲切、甜美的香气更是让人怦然心动——现如今只要游客一下飞机,巴厘岛上的居民就把一串串纯洁、新鲜、清香的鸡蛋花编织的花环挂在我们的脖子上。这种原始、朴实、庄严的接待客人的方式,让每一位身临其境的人都感到温馨。

兰卡人为什么用手抓饭吃?

06

世界因不同而丰富和美丽。而在斯里兰卡吃饭,是要用手的,传统上是用右手来吃饭的。长期在斯里兰卡生活的国人都知道,本地大米缺乏油分,吃起来比较干。和咖喱酱汁拌在一起,口感会发生神奇的变化,那就是:更好吃一些。首先要抓一点米饭,用手把米饭和咖喱酱汁拌到一块,这样才能入味。

如果你在这里和当地人共同进餐,不妨尝试一下,不仅可以拉近你和当地人的感情,也是很local的体验。另外在用手吃饭时,食物不能沾到手指关节第二节以上,不然会被视作“吃相不雅”。

07

柬埔寨的男人都当过和尚?

柬埔寨的男人一生必须出家一次,社会上才承认其成人。上至国王,下至平民,一生中都必须要出家剃度当和尚。出家次数不限,时间可长可短,有的终身当和尚,更多的则是几年、几个月甚至一两个星期。出家当和尚是柬埔寨人的宗教义务,是答谢父母为自己所作牺牲的方式,也可能是遭遇烦恼或做出重大决定前的一种修身养性。

在柬埔寨,和尚拥有相当高的特殊地位,只要穿上袈裟就被视为不可侵犯的人,不可拘捕、不服兵役、也不纳税。经剃度当过和尚的人,还俗后在就业、婚姻方面都有优越条例保障。即使犯了法,也只能通过宗教组织令其还俗后方可法办。

老挝为什么要布施?

08

“既布施已,自食自净,施已报转,故名布施。” 布施必须是把自己的并且自己也需要的东西施于他人,才会有布施的果报。在14世纪,澜沧王国时期,法昂将小乘佛教设为国教,采用勃拉邦佛(Pha Bang Buddha)作为老挝主权的象征,并沿用至今,琅勃拉邦也由此得名。可见,琅勃拉邦的“布施” 也已有至少600年的历史。

早晨六点,每座寺院都会准时走出一队化缘的和尚,年长的在前,年少的断后,赤足沿着固定的线路缓缓前行。不论寒暑阴晴,布施者总是跪在路边,将一撮撮糯米团虔诚地放进和尚肩挎的竹篮铜钵中,然后双手合十,目送化缘队伍远去。整个布施活动大约持续半小时。这是老挝最令人惊叹的人文奇观!这样一个天堂般的地方,假以时日,你能来到这里,或许就是生命中的一种幸福。

缅甸女人的奇特美容法

缅甸地处热带、亚热带,一年之中异常炎热的时间约占3/4还要多。气温常常在30多摄氏度到40多摄氏度之间。缅甸老百姓在这种自然条件下,就地取材,创造了他们自己的防晒美容霜—黄香楝粉“特纳卡”。

缅甸到处都有一种野生黄香楝树,此树大多见于干旱、贫瘠的土地上。

黄香楝树和檀香树、樟木树一样,气味芬芳,色泽鲜亮,因为能散发出香味,所以也可用做香料。

人们把黄香楝粉抹在脸上,既可防止紫外线,又起到清凉、美容的作用。另外,由于缅甸气候炎热,人经常会出汗,容易产生体臭、狐臭,用“特纳卡”抹在身上,会散发出一种淡淡的苦香味,并能起到驱赶蚊虫的作用。

磨制黄香楝汁要用到的石磨

黄香楝树干

特纳卡制作方法简单,只要把黄香楝树干在石磨上轻轻研磨即可,因而深受缅甸百姓的欢迎。

缅甸人认为自己研磨“特纳卡”价钱更便宜,而且桨汁最纯,也最干净,用起来更放心。因此,每天早上起来,沐浴洗漱完后,便开始研磨黄香楝。

磨出来的黄色浆汁,就会流入小磨盘边上小槽内。然后,有的人是用小刷子把“特纳卡”刷在脸上,有的是则用手直接在两边脸颊上均匀地抹上一片。而那些怕太阳晒坏了孩子的妈妈们,则把“特纳卡”涂满孩子的脸,就像把一张黄色的面膜贴在了孩子的脸上。

有的人还用特纳卡涂成各种不同的图案,视为美丽的象征。

对绝大多数缅甸人来说,如果哪家的妇女、小孩早上起来没有往脸上抹“特纳卡”,会被认为太懒,早上没洗脸。因此,往脸上搽“特纳卡”,不仅是缅甸人保护皮肤的一种方法,也是缅甸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学化妆和护肤的姐妹可以去加我微信公众号shishang1573, 更多时尚资讯都在这儿。

体质与文化相生相克:一此司空见惯的困惑,在这里可以给你答案

一、引言

人类是同时具备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一个种群,人类的这两种属性又会客观地存在于相关民族文化的建构中。人群的体质差异肯定会对民族文化的建构起作用,必然是文化建构中需要加以适应的客观对象。相反的,一种长期延续的民族文化,由于要直接规约相关人群的社会生活,这就不可避免地又会使相关的民族成员获得某些后天的体质特征。如果不注意体质与文化的交叉作用,某些文化事实将得不到合理的解释,某些共同的后天体质特征也无法得到正确的说明。

英国司机的位置和中国司机司机的位置有何不同?为何会出现这种差异?

二、民族体质对文化的模塑作用

体质人类学的研究也已经注意到,在新大陆发现以前,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的空间分布相对稳定。黄种人集中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和美洲等地。白种人集中分布在欧洲、西亚、南亚、北非和南亚次大陆的北部等地。黑种人主要分布于旧大陆回归线以南的部分,包括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南亚次大陆的南部、澳大利亚以及东南亚等地的一些岛屿。三个人种类型又各自形成了众多的民族,对比这些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我们确实可以找到一些带规律性的共性特征。这里仅以某些公认的实例作提示性的说明。

实例一:白皮肤就真的好看吗?

体质特征会影响文化建构还有一个影响广泛的实例。这些民族之间的审美情趣会呈现规律性的差异。一位英国女记者开玩笑说:"你们中国人真邪门,总是想方设法把自己的皮肤弄白,走到大街小巷都会看到增白霜的广告,干吗把皮肤弄得这么白。"

对此中国妇女也可以反唇相讥:"你们欧洲人更邪门,好好的白皮肤不要,非要在海滩上晒日光浴,晒得皮肤黝黑才算好。懒得晒太阳,还不如用染料染成古铜色就好了。"对这样的生活小事,如果把视野稍微放宽一点,还会注意到,还不仅仅是中国才追求白皮肤,众多东亚黄种人各民族也通常如此。缅族人妇女更奇特,由于生息地日光强烈,无论如何增白,都无法生效,于是干脆染成黄色,以遮盖被晒黑的皮肤。

上述带规律性审美情趣的共性差异,其成因来自生理的制约因素,都是出于追求个人独有性的文化心态延伸出来的文化特征,只不过是折光反射的结果罢了。

白种人各民族的妇女在天天看惯了白色面孔的背景下,会很自然地感到稍带颜色的面孔更具独特性,自然成了唯美追求的目标。而黄种人各民族的妇女则是出于相同的原因采取了相反的作法,把本来有颜色的皮肤打扮得白一些而显得其独特性,以获得美的享受。至于缅甸人的作法,则只能理解为求白不能的情况下,文化的适应则只能另做打算。

实例二:盐的摄入量,应该遵循统一的标准吗?

如今,我们会经常听到老人说:盐少放,吃清淡点,甚至有人吃饭不加盐,你自己在潜意识里,也可能会觉得,吃盐多了不大好。有的人还会拿出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内一些营养专家建议以资作证。

食盐的每日摄入量应控制在5克以下;国内一些营养专家建议我国人民近期摄入量应控制在10克以下;一般人认为,一位体重为70千克的成年人,以每天摄入6~10克以下;一般认为,一位体重为70千克的成年人,以每天摄入6~10克为宜。

盐是我们人最离不开的一样东西,不管是为了口感,还是为了身体,每天盐的一定数量是肯定需要的。那么世界卫生组织的是否可信呢?

我们都知道,黄种人所建构的民族倾向于食用口味偏咸的食品,白种人建构的民族则倾向于食用口味较淡的食品,而且特别喜欢甜食,以至于不论在古代还是今天,欧洲各民族在日常饮食中蜂蜜和糖总是占据着突出的地位。而东亚各民族在日常饮食中,大多嗜好于含盐量较高的食物,以至于中国古代王朝,都以盐作为税收,只要控制了盐的专卖,就可稳定税收。

因而从汉代起,就有《盐铁论》这样的专书问世。中国的汉族居民、韩国的高丽人、日本的大和民族都喜欢吃偏咸的泡菜,日常食品的含盐量也普遍偏高。

欧洲的俄罗斯人和保加利亚人,尽管也把食盐作为重要的礼品使用于礼仪之中,似乎对盐的地位看得很重,但到真正食用时,食品中含盐量极低,趋向于添加大量的糖和蜜。

波兰人和法兰西人都是腌制咸肉的高手,但直接测量他们加工品含盐量后,可以发现其含盐量都低于中国腌肉和香肠。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民族在食用腌肉时,都要先用清水浸泡脱盐后再食用。

更夸张的实例是,葡萄牙厨师在处理腌制的鲑鱼时,规范的烹调操作竟然要将其一连浸泡半个月,每天更换5次清水,总计要更换75次清水,将一条腌得像一根木棒一样僵硬的鲑鱼,浸泡得一点盐分也不剩,鱼肉呈现为鲜嫩的粉红色时,才算达到了脱盐的目标,也才能烹调成美味的食品。菜谱上虽然称其为咸鲑鱼、盐鲑鱼,但事实上吃的却是几乎没有盐的鲑鱼。

近代的欧洲医学专家研究表明,长期食用含盐较高的食物,会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比例的增加。结论一出,欧美白色人种各民族,立即蜂起响应,并蔚然成风,所有的人都拼命追求淡食。

然而,有趣的是,在中国发生了戏剧性的例外。中国人的正常饮食习惯,正常用盐量平均比欧洲人高3- 5倍,但中国人患心血管疾病的比例并没有明显高于欧美白种人各民族。而且在中国的正常食谱和故事传说中,食盐都被视为调味的关键佐料。类似的情况,在日本、韩国文学作品中也可以看到。我国的藏族居民,每个人每天要饮用3- 5升含有大量食盐的酥油茶,他们的心血管疾病也没有明显的上升。

可见,在黄种人所构成的民族中,食盐在文化中的定位与白种人构成的民族截然不同,这显然不是偶然的巧合,而应当做出科学的证明。

当代体质人类学研究开始注意到,白种人体表的汗腺数量仅及黄种人的1/5,而且汗腺毛孔较为粗大,所分泌的汗液也要比黄种人浓稠。

现代医学研究亦证明,人类和其他普通动物一样,食用的食盐都是通过排尿和排汗加以调节,体内的含盐量始终能保持平衡。

既然黄种人的汗腺数量成倍地高于白种人,这至少可以说明黄种人调节体内盐平衡的渠道比白种人多而广,多摄入一点食盐,不愁排泄不畅而导致体内盐平衡紊乱。而白种人,一旦摄入的盐较多,就必须大量喝水,频繁排尿,才能勉强维持体内的盐分平衡。

但频繁排尿会导致人际礼仪的失范,在文化建构中,这会成为天生的压力,因而白种人群组成的民族,其文化建构的最佳适应手段就只能是降低食盐摄入量,而主要以甜味佐料代替食盐作为调味剂。白色人种各民族普遍尚好淡食的原因由此而发生。基于同样原因,黄种人构成的民族口味偏重,并因其体质特征的支持作用使这一文化要素得以在这些民族中普遍推广。

实例三:衣着习惯真的能随意让你说了算吗?

服饰是一个民族的构成要素,一个民族的服饰反映了本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每一个民族的服饰的生成、积淀、延续、转换,都与人类文化生活的各种形式——宗教、历史、语言、艺术、科学的发展有关,更与一个民族自身的体质特征息息相关。也就是说,衣着习惯也会在无意之中打上民族体质特征的烙印。

白种人的汗液十分浓稠,如果衣着过于紧身,必然导致排汗不良,容易滋生微生物,诱发为狐臭。据现代医学统计,欧洲人狐臭的发病率高达80%以上。于是,在更大的范围内归纳和总结白色人的服装特点,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带规律性的特征。欧洲古代贵族妇女的服装,领口开得很深,目的在于使腋窝外漏,扩大透气性。所以在穿裙子时要在臀部用鲸鱼骨作内衬,务使裙子不贴身子,同样是为了便于排汗和通气。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白种人各民族,妇女穿的纱丽更是力求宽松,尽可能将腋窝,甚至是肚脐充分外露,以此降低微生物的滋生,减少狐臭对人际交往的干扰。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甚至不惜滥用带浓郁香味的化妆品,以便掩盖狐臭,避免人际交往中的尴尬。与此同时,白色人种构成的各民族在生活中不得不频繁的洗澡,甚至使用浓烈的香水以掩盖狐臭,这些都成了她们日常习俗中带普遍性的文化特征。

至于中国、朝鲜、日本的古代服装则与欧洲的服装形成鲜明的对照。黄种人构成的民族,其服装特点趋向于全身较为严实的包裹,除头手之外,身体的其他部位都不容许外露,特别是妇女,身体其他部分的外漏都要被视为无礼。这样穿着,除了有礼仪的规定外,其主要原因还在于,黄种人中有狐臭所占的比例不到20%,这正是中国的传统服装,在文化建构中的定位规范才可能做到这一点。

当然,黄色人种各民族内部也有体质差异,这同样会影响民族服装的造型,中国和俄罗斯境内的通古斯各民族,其传统服装是旗袍。而旗袍标准样式的突出特征正在于,要配有直立的衣领,将颈部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据体质人类学测量的数据统计结果表明,我国和俄罗斯境内的通古斯各民族,在黄种人中分属长头颅长脖颈型的黄种人亚型。又偏巧通古斯各民族的生息地,冬季特别严寒,而且又冷又湿,长脖颈的保暖问题,当然得在衣着样式上加以适应。配上高领的旗袍,还可以补救长脖子,长头颅带来的不利。旗袍加上高领既是对体质的适应,也是对环境的适应。

中国南北各民族之间的衣领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中国南方各民族的服装,不管是苗族、仡佬族还是彝族,其传统服饰都没有直立高领,穿这样的民族服装,其颈部可以完全暴露。我国南方的各少数民族不仅头颅短,脖子也短,加上生息地炎热、潮湿,服装不配置衣领,同样是体质特征的最佳适应,这样的适应既有利于排汗、纳凉,又无损于美观。

三、民族文化对民族体质的反作用

文化的建构不仅要受到体质特征的影响,而且文化的建构也会造成民族成员获得一些带共性的后天体质特征来。

实例一:大多数蒙古族居民的罗圈腿是有原因的

蒙古人是一个马背上的民族,刚刚会走路的小孩,就得理所当然地送上马背,随着父母游牧转场。从儿童时代起,他们的骨骼尚未完全成熟,就必须用双腿夹紧马腹,以防从马背上掉下来,经这样的习俗长期作用后,蒙古族居民在不知不觉中长成了罗圈腿,在地上行走时,只能一摇一摆地走动。以至于,光看走路的姿势,就可以判断出他们是不是真正在草原上长大的蒙古族。高丽民族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于盘腿席地而坐,这样的坐姿会对婴幼儿留下终身的影响,直接导致股骨、胫骨、腓骨和膝盖骨的变形,这些都能在体质人类学的测量中得到高比例的确认。

实例二:出于审美的要求,强制改变体型的事是经常发生的

中国古代妇女的包小脚,西欧各民族的妇女束腰,在文化建构中,同样属于对人体具有残忍性和非人道性的内容。不过,我们不要忙着嘲弄古人缺乏理智,现代欧美各民族的减肥及穿高跟鞋,就实质而言,和束腰与包小脚一样,同样属于不人道,减肥和穿高跟鞋同样会导致后天性的体质变形。这样的风气,也会波及发展中各民族,中国各民族恐怕也难于幸免。

文化对人类后天体质的重大作用,还可以从文身、割礼一类的文化习俗中得到确证。中国古代的百越民族,都有文身、凿齿的习惯。据典籍记载,兴起这样的习俗,是为潜水捕鱼,或说是避免蛟龙伤害。不管出于何种动机,但这样的习俗,肯定会导致民族成员体质的后天改性。目前,文身的习俗在我国的傣族、独龙族、高山族和佤族中还有部分延续,国外还延续文身习俗的民族还更多。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纹身虽然满足了审美要求,但却可能诱发皮肤癌,因而也是文化人类学应当关注的课题。后天改变民族成员体质的实例还有:穿耳、穿鼻等等,以便佩带金银首饰。穿鼻主要流行于印度斯坦各民族,穿耳则我国各民族皆然,无一幸免。这样的文化建构,虽然对民族成员体质的副作用较少,但也不必过于苛求。

文化的建构中,用手术的手段改变民族成员后天体质的实例,除了文身外,还有犹太人对男性的割礼和非洲斑图人对女性的割礼,以及高棉民族的镇毡。高棉民族的这一习俗,在元代的《真腊风土记》也有记载。当然这样的手术对民族成员的日常生活影响不大,但手术不良也会诱发重大的负面影响。可是,像缅甸帕通人,用金属环拉长脖颈的文化建构,就不应当熟视无睹了,因为这会对妇女构成人身的伤残,其严重后果有甚于汉族包小脚。

下一篇文章会以一些具体的个案说到这样的美容美体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欢喜与悲痛。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