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四大美女,闭月的貂蝉,羞花的杨玉环,落雁的王昭君,还有沉鱼的西施。这四个美女,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个性。特别是杨玉环,不光胖,据说还有狐臭。
而据《后汉书》所载,史上并无貂蝉这么一个人。由此看来,所谓美女,有时候也未必如谣言那般熠熠生辉啊!好了,这是美女,那丑女呢?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有四大丑女。但他们个个都身怀绝技。先说第一个,嫫母。据史料记载,此女子长得那叫一个丑。皮肤黑得跟木炭似的。然后鼻梁还是塌的,眼睛还是小的,眉毛还是淡的。
最重要的是,她还是个大胖子,用贾谊的话来说,走起路来像个行走的大号黑箱。但是各位,就是这么一个丑到极致的女子,却被黄帝看中了。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皇帝虽然名义上建立了个统一的联盟,但各个部落之间依然矛盾重重。打架斗殴的事儿时有发生。
而这嫫母就是有这本事,只要她出面,说上几句话,那些本来斗得跟乌鸡眼似的部落首领,立马握手言和了。不光如此,皇帝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经常去请教嫫母,她总能想出妙招。嫫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丑女。还有一个,叫钟离春,据史料记载,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
和嫫母一样,她也特别黑,而且一张脸长得跟灾难现场似的,怎么丑怎么来。各位,这么丑的女子,却得到了齐王的青睐。据说为了娶到钟离春,齐王还想尽各种办法,追了几个月呢!为啥这么抢手?因为据说钟离春上马能杀贼,下马能治国。特别在外交方面,特别有一套。而战国时期么,正是各国纷争的年代,在外交方面有天赋,这是特别大的优点啊!
第三个丑女叫孟光,其老公叫梁鸿。据史料记载,梁鸿特别欣赏品德高尚的人,他屡次对外宣称,说心灵美才是真的美。至于外表,只不过是丑皮囊而已!而巧的是,孟光的品德之高,心灵之美,在当地是出了名的。据说大伙儿都把她称为女版的舜帝。梁鸿一听说此女子这么符合自己的品味,立马就让媒人去提亲。等娶回家一看,发现这孟光人品虽好,可长得也太丑了点,跟画上的夜叉似的,于是有点后悔了。但孟光还是用自己的温柔和善良感动了梁鸿。
最后一个丑女没有名字,只被称为阮氏女。据说是东晋时期的人,典型的官二代。虽然丑,但想娶她的人却特别多。为啥?因为据说她眼光特别毒,特会做生意。所以很多人都把她当作摇钱树,希望娶了她回家后,创业致富。另外,还有些人看中了她家的官方背景,希望娶了她后,借着当官的老丈人的关系,在朝堂上能谋个一官半职的。怎么样各位,这四大丑女个个身怀绝技吧?难怪男人们争着娶她们呢!
作者:夏临与秋笙
关于战国的史书中,女性角色本来就不多,浓墨重彩描写的女性形象就更凤毛麟角,只能从各诸侯国帝王将相的篇章中顺带提及的句子里一窥究竟。
前两期作者写了关于秦国三位太后的故事,这期就来扒一扒其它诸侯国出现在史书中的后宫女性。
列位都知道苏秦张仪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周游列国、合纵连横,那就先来讲讲跟这二位有关的两位后宫女子:燕文侯夫人与楚宫宠妃郑袖。
“易王母,文侯夫人也,与苏秦私通。燕王知之,而事之加厚。苏秦恐诛,乃说燕王曰:臣居燕不能使燕重,而在齐则燕必重。燕王曰:唯先生之所为。於是苏秦详为得罪於燕而亡走齐,齐宣王以为客卿。”就是说,燕文侯夫人与苏秦有私情,被文侯夫人的儿子燕易王知道了,但是呢,易王不但没有降罪反而对苏秦更客气了(战国时期的风气可真开放啊)。日子长了苏秦也难免惶恐,跟燕王说,大王,我在您这没啥功劳老蹭吃蹭喝也不是个事儿啊(苏秦你别谦虚了,你不是还慰安了太后了么…),不如这样,我替您到齐国去做个无间行者,谋划一个战国版潜伏,为燕国的利益伺机而动,您看如何?燕王大手一挥,随你便。于是苏秦就佯装在燕国过不下去了,跑到齐国做了个客卿,最后也死在了齐国,那是后话了。燕文侯夫人到底是怎么想的,心情如何,她的结局如何,作者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列位:打死我也不说。(作者一边躲着读者扔过来的臭鸡蛋,一边试图辩解,冤枉啊大人,史书上没写,打死我,我也说不出来啊。)
至于楚怀王的宠妃郑袖,在宫廷斗争方面,那可是一把好手。楚王非常宠爱郑袖,简直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但是大家都知道古代的君主们都有严重的直男癌,直男癌是什么,就是花姑娘多多益善啊。这楚怀王就是个直男癌患者,一边宠着郑袖,一边笑纳了魏王送来的一个美人,真是左手一个妹,右手一个妹,腿上还坐着一个花姑娘呀咿呀咿得儿喂。郑袖心里越想越气,眉头一皱却计上心来。她对魏国美人嘘寒问暖,但有好东西都让给魏国美人,以至于楚王都觉得郑袖对魏美人的喜爱都超过了楚王自己。郑袖一边说着“美人妹妹,想要什么吃的玩的,都只管告诉我,丫头婆子们不好,也只管告诉我”,一边心里冷笑“贱人就是矫情”。不几日,魏美人对郑袖的信赖就如同刚进荣国府的尤二姐对王熙凤,尤二姐什么下场,看官们是知道的。日子一天天过去,郑袖相机告诉魏美人一个“秘密”,魏美人全身上下楚王都爱,唯独觉得美人的鼻子不大自然,所以美人要是想固宠,以后见了楚王最好捂着鼻子。很傻很天真的魏美人果然这样做了,一回两回的楚王还以为她感冒了,时间一长就纳了闷,转头去问郑袖怎么回事。郑袖装作欲言又止的样子,忸怩一番,委委屈屈地说出“实情”:美人妹妹是嫌弃大王您有狐臭。楚怀王最恨人家说他臭,一听还了得,一怒之下叫人割了美人的鼻子打入冷宫。甄嬛传里华妃有“一丈红”的绝招,楚宫的郑袖有“一寸红”,旗鼓相当。(听到有人喊“没看过甄嬛传”,作者大哭,兄弟,可找到你了,你是来接我一起回火星的吗?)
那郑袖和张仪有啥关系?听作者慢慢道来。张仪以前许诺楚王,只要解除和齐国的盟约,秦国愿割让商於六百里土地;等到楚王真的不和齐国结盟了,秦王和张仪却耍起了无赖。不久以后秦国有求于楚国,楚王就说了,这回我不要土地,你们把张仪送来给我出气。张仪也不怎么害怕,真就来了楚国,来到楚国先见了一个人,就是楚国大夫靳尚,两人嘀嘀咕咕密议一番,靳尚就去拜见楚王宠妃郑袖。一见郑袖,靳尚便大嚷:夫人不好啦,您快要失宠啦。郑袖柳眉倒竖,杏眼圆睁:混帐东西,胡说什么,看我不撕烂你的嘴。靳尚便把张仪教的话说了一遍:夫人,秦国的张仪被押来给大王出气,张仪可是秦王最看重的大臣,秦王迟早要割让土地奉送美人来赎回张仪,咱们的大王您还不知道,见着美人就迈不动腿,何况美人还带来土地作陪嫁,到那时候大王哪里还想得起您。郑袖本就是个成天防火防盗防小三的主,一听到秦国要送美人来,立即就打定主意去劝说楚王放了张仪。楚王一向是个耳朵根子软的,经不起枕头风外带哭哭啼啼攻势,一切果如张仪所料(咱们的大诗人屈原白白费了好大口舌想要说服楚王杀掉张仪,气得跳脚)。当然了,经不起枕头风的一国之主没几个有好下场的,楚怀王最终被秦国设计劫持囚禁,死在了咸阳,那也是后话了。
列位看官还记得春秋霸主之一齐桓公被困宫中活活饿死的下场吗?战国时期也有位君主,被困宫中活活饿死,他就是鼎鼎有名“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赵武灵王的结局跟他的第二任王后吴孟姚不无关系。
赵武灵王有次梦见了个绝色女子,“美人荧荧兮,颜若苕之荣。命乎命乎,曾无我嬴!”于是四处跟人说起此事,如痴如醉地描述女子的美貌。有个人叫吴广(此吴广非秦末起义的吴广,看官不要搞混也),觉得根据描述这个美人就是他的女儿孟姚,于是把女儿献给赵武灵王,孟姚因而得宠。赵武灵王的第一任王后韩夫人死后,他便把吴孟姚立为王后,加上吴孟姚生了个聪明的儿子公子何,子以母贵,赵武灵王废了韩夫人之子公子章的太子之位,立了公子何。
赵国兴起胡服骑射的改革之后,国力大增,尤其是军事方面,灭中山国,筑长城,向西北压制胡人部落,疆域拓至今天的内蒙。不过赵武灵王这个人做事向来冲动,四十几岁正当壮年,一拍脑子说我不想当赵王了,让我儿子太子何继位管政治,我来抓军事,于是禅位给太子何,是为赵惠文王,老爸赵武灵王自称主父。
按说,赵武灵王让位也有他的道理,他老是在前线打仗,没多少精力管内政,加上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国内群龙无首也容易乱套。但这个做事冲动的赵武灵王,一见到他当初废掉的公子章,又有了另一个惊天动地的主意。公子章其实资质也应该不错,只是因为母亲早死没有依靠而被废掉太子之位,被废之后依然对父亲恭敬孝顺,而赵武灵王在儿子惠文王顺利执掌权柄之后却越来越失落,看惠文王不如当初顺眼了。两下里一比较,赵武灵王有了一个“一国两王”的大胆构思,叫惠文王割一块大点的土地给公子章,好让乖儿子公子章也称王(其实平原君赵胜也是你儿子呀,他资质也很好,主父你咋那么偏心,不划一块地也给公子胜称王?)。
实际上是赵武灵王习惯了操控权力,想把一国之主的地位重新夺回来,两个儿子都得做他的傀儡。赵惠文王哪里肯依。公子章原本没有非分之想的,也被老爸鼓捣得上窜下跳,于是父子不合,兄弟阋墙。争斗的结果就是年轻的赵惠文王赢了,公子章及随从被杀,惠文王怎么也不敢弑父,只是听任手下把赵武灵王围于沙丘三月余,听到父亲饿死的消息,才大哭一场办了丧事,史称沙丘之乱。不知道黄泉之下早死的吴孟姚到底会帮宠爱自己的丈夫还是帮自己宠爱的儿子。
要说这位赵惠文王,是个牛人,文有平原君、蔺相如,武有廉颇、李牧、赵奢,著名的“完璧归赵”事件就是蔺相如在惠文王在位的时候干的,著名的“负荆请罪、将相和”也是那个时期上演的历史大戏。惠文王的王后赵威后也是个有见识的女政治家,不过就是寿命短了点,关于她的事迹,史料(主要是战国策)着墨于两点:触龙说赵太后和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终于有了个不靠私通而靠政绩闻名于史的太后)。
赵惠文王死后,秦国趁赵国新丧举兵来袭,赵国紧急求救于齐国,而齐国开出的条件是要求赵威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为质。列位看官,如果一个家里有好几个孩子,妈妈最心疼哪一个?当然是最小的儿子。要最心疼的小儿子千里迢迢去它国作人质,有生之年搞不好都再也见不了面,你说这个母亲会做何反应?自然是搂住了儿子哭叫“心肝儿肉”地,怎么也不肯撒手,还公开对大臣说,谁也别劝我,谁劝我跟谁急!有个叫触龙的大臣还是来劝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说话的艺术。他先问问太后的身体情况,然后说自己有个小儿子,爱得不行,捧手里怕摔了,含嘴里怕化了,想让太后照顾照顾给份差事。赵威后一听,男人也是偏心小儿子的,于是有了共同语言。触龙接着就从怎样爱儿女才是长远的爱这方面着手,说服太后放长安君质齐,只有长安君为赵国建功立业,将来在母亲死后他才有可能在赵国长享富贵。这就是触龙说赵太后的大致内容。
战国策中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这一篇,说的是赵威后问齐使“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齐使不悦,说您怎么不按照尊卑先问候我们大王,然后才是问百姓和收成?赵威后的回答是“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没有收成,百姓靠什么活?没有百姓,君王靠谁养活?哪有舍本逐末先问君王的道理?这就是朴素版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一位战国时期的女性政治家口中说出,令人击节赞叹。
说完了燕国、楚国、赵国后宫,作者接着来扒一扒魏国和齐国的事情。列位看官都知道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吧,这件发生在魏国的事情,其实真正的操作者是魏宫的一位美人如姬。
说起来这事也跟赵威后有那么一点点关系,赵威后的儿子赵孝成王不争气,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出战长平,对手是谁?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白起啊。结果,赵国大败,四十万赵国降兵被坑杀,秦军直逼赵国都城邯郸。
唇亡则齿寒,秦国要是把赵国灭了,旁边的魏国离死也不远了。赵国平原君的夫人是魏王和信陵君魏无忌的姐妹,救命家信催得急,魏王也答应派大将晋鄙发兵救赵,只不过秦王派人来恐吓,谁敢发兵救赵,我一灭了赵国第一个就收拾谁!于是魏国大军还一直在首鼠两端进行观望。
平原君写信给信陵君哭诉,小舅子啊,你就算不看在我面上,也想想你姐姐吧,赵国若是破了,你姐姐也活不了了。魏无忌数次劝魏王进军,都被魏王挡回来了。本来么,有个手下能人异士特别多的兄弟,老显摆比自己能干,看着就心烦,信陵君提的要求,魏王多半都是不答应的。魏无忌急得不行,都动了自己率众门客赴赵俱死的念头。这时候魏无忌礼贤下士的一位能者侯嬴拦住了他:公子别忙,我听说魏王宠妃如姬曾经受过您的恩惠,如姬的父亲被人所杀,她想报杀父之仇三年了都没成功,是公子您帮她把事办成的,如姬希望报您的大恩,恐怕叫她死她也愿意。她是现在大王最宠爱的女人,可以自由出入大王卧室,而兵符就放在大王房间里头。您可以让如姬把兵符偷出来给您,您再到晋鄙将军那里将兵符核对,集结大军救赵。魏无忌依计而行,果然得到兵符,在出发找晋鄙之前,侯嬴又举荐了一人,名叫朱亥,是个屠夫。侯嬴再次献计曰:将在外往往君命有所不受,公子虽有兵符,晋鄙也不一定听你的,若是他不听,就让朱亥把他杀了,由公子统兵救赵。侯嬴果然料事如神,晋鄙死在朱亥手上,赵国也因此得救了。
史记里边把几个男人写得都有血有肉,唯独如姬这位不惜身家性命窃取兵符的女子,却没有正面描写。故事的结局,信陵君滞留赵国不归,侯嬴自杀谢罪,如姬什么结局,作者再次很负责任地说:I don’t know.至于东周列国志怎么描写如姬的,那只是演义小说罢了,当不得真的(不过史记也未必能完全当真)。民国大佬杜月笙曾经说过“钞票再多只不过是金山银山,人情用起来好比天地”。战国时期的信陵君魏无忌就是这么做人的,他是魏王的弟弟,对待小吏侯嬴和屠夫朱亥都相当礼遇;如姬要报仇,魏无忌就漂漂亮亮地替她办妥,都不多说一句话(奇怪,魏王的女人要报仇,魏王都办不到,信陵君办起来却不费力,仇家到底是谁啊)。付出去的人情左不过举手之劳,但别人都拿命来回报你,用起来好比天地真是一点也没讲错。
齐鲁大地自古以来出美人,作者以前讲过春秋时期庄姜、文姜、宣姜的故事(就搁现在,山东美人也占据娱乐圈很多个头版头条啊,青霞、丽君、巩皇、冰冰、小明、黄渤…等会等会,最后两个不算啊)。接下来要讲的这位美人君王后,是田氏齐国末期的一位王后,虽然齐国最终亡在她儿子齐王建手里,但君王后在史书上还是留下了贤明的名声。
话说燕国重用乐毅与秦赵韩魏合纵去打齐国,五国联军连破齐国七十余城,齐湣王被杀,太子田法章隐匿身份,躲在莒城太史敫家做钟点工。太史敫有一女,就是未来的君王后了,当时和隐瞒身份的太子拍拖,一来二去私定了终身。等到田单恢复了齐国迎回太子田法章继位为齐襄王,太子落难时期的女朋友也被接回临淄立为王后。但是太史敫是个老顽固,说女儿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和人私定终身,实在是丢尽了自己的脸面,要和女儿断绝父女关系。尽管如此,君王后对待父亲仍然不失人子之礼。
齐襄王当了十九年王就死了,他和君王后的儿子田建继位,君王后成为太后,辅佐政事。“君王后贤,事秦谨,与诸侯信,齐亦东边海上,秦日夜攻三晋、燕、楚,五国各自救於秦,以故王建立四十馀年不受兵。”也就是说,君王后辅政时,采取了中立国的立场,保障了齐国四十余年不受刀兵之灾。
战国策里还有个关于君王后的小故事:秦始皇尝使使者遗君王后玉连环曰:“齐多知,而解此环不?”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君王后引椎椎破之,谢秦使曰:“谨以解矣。”意思就是,秦始皇派使者给齐国送了个玉连环,说你们齐国人不是号称聪明吗,能不能解得开这个玉连环?齐国群臣都不知道怎么办,君王后于是敲破了这个玉连环,对秦使说,这不解开了么。
四十余年的和平也没有使齐国摆脱覆亡的命运,只不过君王后很幸运地没有看到这一天。
--------------------------------------------------------
我是剧透分割线
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战国美人们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接下来请收看“战国风云之铁血悍将”,敬请期待。(象不象电视剧每集最末的预告片?哎哎,谁扔的烂菜叶子,好好说话别动手…)
─── 资治通鉴有意思 ───
第13篇
如果天上掉馅饼,你敢接吗?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楚怀王,馅饼没接到,砸了一脑袋包。他像一个被张仪摆弄的小丑;但其实在历史上,楚怀王也曾是一代雄主。
他在位三十年,前十五年风光无限,后十五年昏招迭出。
如果你是楚怀王,你能够抵挡巨大利益的诱惑吗?
有两个人,深刻地影响了楚怀王的一生,一个是冤家对头张仪,一个是耿直忠臣屈原。一个用利益去引诱楚王,一个劝楚王克制贪欲。
贪婪,真的无法克服吗?
1
怀王元年,张仪当上秦国相国,这一对冤家登上了历史舞台。
怀王六年,楚军大破魏军,夺取魏国八座城池。楚将昭阳还没玩够,打算移兵攻齐。齐王担心,派陈轸去劝说昭阳。陈轸绘声绘色地讲了“画蛇添足”的故事(对,这个成语的出处就在这里),劝昭阳见好就收。
以此看,楚国从相国到国君,都是贪得无厌的主儿,得陇望蜀,利欲熏心。
这一年是公元前323年,这一年齐湣王继位,韩、燕两国纷纷称王,秦相张仪与楚、齐举行齧桑会盟。(这个齧桑就在沛县,是汉高祖刘邦起家的地方)
当时,秦、齐、楚三国鼎立,楚国也算一号,是战国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三大强国中,一个楚怀王,一个齐湣王,后来都身首异处,国破家亡。
怀王十一年,楚怀王作为纵约长,楚、赵、魏、韩、燕五国合纵伐秦。东周赐胙于楚怀王,表彰其征伐有功。这时的楚怀王,牵头搞了五国同盟,群殴秦国,虽然没有胜利,但是个人威望达到了顶点。
怀王十二年,任用屈原进行变法。
怀王十五年,屈原因谗言被罢官,任三闾大夫。屈原不得志,在忧愤之中写作《离骚》。所谓“离骚”,就是遭遇忧患之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这一年是公元前314年,很多国家的历史从此被改写:
这一年,是周赧王元年。周赧王在位五十九年,后来被秦昭襄王灭掉,他是周朝八百多年的最后一任国君。
这一年,齐国吞并燕国,燕王哙被乱军杀死,两年后,一代英主燕昭王回国继位;
这一年,也是楚国由盛转衰的一年,标志就是弃用屈原。亲小人、远贤臣,这是历代帝王昏聩堕落的标志。
第二年,张仪就来耍弄楚怀王。
2
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妇嫁女,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资治通鉴》周纪三
张仪来到楚国,跟怀王说:“如果楚国能够与齐国绝交,秦国就赠送商於六百里的土地,还送上秦国美女做你的娇妻。”
怀王大悦,群臣皆贺,只有陈轸哭丧着脸。
怀王大怒,说:“寡人不用一兵一卒,就得到六百里土地,大家都唱赞歌,就你板着个臭脸,吊丧呢啊?”
陈轸说:“咱们不但得不到土地,齐秦还可能联合对付楚国,大难必至。”
陈轸分析:“秦国看重楚国,是因为有齐国支持。如果我们和齐国绝交,楚国就孤立了,秦国凭什么还送你土地?张仪这家伙满嘴跑火车,肯定不兑现。咱们北边和齐国绝交,西边又招来秦国的祸患,两国都会发兵攻打我们啊。”
陈轸这一篇分析,简直就是神预言,分毫不差。
就像第一篇文章讲的,《即使你穿越回过去,你也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陈轸就像从后世穿越回来一样,提着怀王耳朵跟他说:你别在那儿美了,马上要倒大霉了。
可惜怀王不听。
怀王为何不听呢?可能有一个原因,陈轸是秦国投奔过来的。张仪做了秦国相国,他和张仪不对付,所以来到楚国。怀王估计心里想:你小子讨厌张仪,张仪支持的,你就反对,所以我也不能轻信你的话,别搅了俺的好事。
其实,陈轸给怀王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计策:不见兔子不撒鹰。咱们先假意答应,然后派人随张仪入秦,如果真的给我们土地,再与齐国绝交也不晚。这叫什么?用纳西姆·塔勒布的话来说,这就是“反脆弱”啊。咱们得了便宜再卖乖,到时候你想骂谁就骂谁。
但是怀王迷之自信,说:“闭上你那张臭嘴,你就等着请好吧。”于是他一边厚待张仪,一边与齐国绝交。
如果有人给你吹得天花乱坠的,往往不是馅饼是陷阱。而怀王将要被这个馅饼砸得头破血流。
怀王派使臣随张仪入秦。张仪佯装坠车,三月不朝。消息传回楚国,怀王不但不怀疑,还认为可能是自己的表态还不够彻底,于是派人去大骂齐国祖宗八辈。
之前已经绝交了,不通使者怎么办?楚王找了个勇士,借宋国的符节去见齐王,然后当面辱骂齐王。
看出来为啥需要勇士了吧?这是作死啊。齐王大怒,派使臣与秦国联合。怀王一分回头钱没见到,就断了盟国邦交,真是蠢得可以。
张仪得知事成,才上朝。他碰到楚国使臣,装模作样地说:“你们怎么还不去接收土地啊,从这儿到那儿的六里广袤土地,水草丰美,适合养鸡。”
楚使怒,回报怀王,说张仪把咱们玩了。怀王大怒,要发兵攻打秦国。
陈轸又来劝谏说:“不如割地给秦国,与之一同发兵攻打齐国,这样虽然我们失地于秦,但是还可以得地于齐。否则楚国大难临头。”
陈轸是高人,知道什么叫做“沉没成本”。你没有必要从赔掉的地方挣回来,应该投入到更有希望的未来。输了要认错,挨打要立正。
可惜怀王又不听,坚决发兵硬碰硬。秦军大败楚军,斩首八万,俘虏七十多名将帅,攻取了丹阳、汉中之地。
你看看,本来张仪送你六里土地,你嫌少,这回可好,主动上门给秦国送了六百里土地,不但损兵折将,还断了齐国邦交。
要说怀王就该吸取教训了呗?偏不,怀王倾全国之兵再次攻秦,战于蓝田,再次大败。
就像有的人投机失败,不是冷静反思,而是继续投入,期望翻盘。
两次大败,楚国元气大伤,这时候平时不声不语的魏、韩等国也来占便宜,楚国被逼无奈,割地求和退兵。
偷鸡不成蚀把米,赔了夫人又折兵。
楚怀王的教训,给我们所有人都上了一课,什么叫做“一意孤行”,什么叫做“路径依赖”?就像今天,有的领导做了决策之后,不顾客观事实,总是一味地要证明自己决策的正确性。
三国时袁绍在官渡之战战败,有人对关在狱中的田丰说:“您要受到重用了。”田丰却说:“袁绍表面宽厚但内心猜忌,不相信我的忠诚,而且我多次因为说真话冒犯他。如果他得胜,一高兴,还能赦免我;打了败仗,心中怨恨,内心的猜忌就会发作,我不能指望活命了。”
老板为了维护自己的一贯正确,就会闭目塞听,最终害人害己。
现实不会因为你固执己见而有任何转变,只会对你啪啪打脸。怀王这一次挨打还没有把他打醒。
3
两年之后,秦国提出与楚国交换土地,怀王意气用事,说:“不用换地,把张仪那个兔崽子交给我,我就免费献出黔中之地。”
张仪主动来楚,被投下狱,但他提前贿赂了楚国大臣靳尚。靳尚劝怀王的宠妃郑袖,说秦国要用土地和美女换回张仪,这西域美女要是来了,国色天香,楚楚动人,夫人你就会被冷落了。
这一条切中要害。争宠就是要她的命啊。
郑袖于是开始吹枕边风,当然不会说自己的事,也是冠冕堂皇,说如果大王要是杀了张仪,秦国必然来大举进攻,到时候秦为刀俎,我为鱼肉了。
看到美人哭得梨花带雨,怀王怂了,于是赦免了张仪,反而厚礼待之如故,和秦国重归于好。
怀王外有靳尚受贿,内有郑袖嫉妒,朝里朝外没一个贤臣,怎能不败。
关于这个郑袖,《战国策》中还有一段精彩的故事——魏王送给楚怀王一位美人,怀王很喜爱她。郑袖表面上善待魏美人,私下对魏美人说:”大王不喜欢你的鼻子,你以后见到大王,不妨遮掩一下。”魏美人照做了。郑袖反过来就对怀王说:“魏美人嫌弃您有狐臭,所以才每次见您都捂着鼻子。”怀王大怒,将魏美人处以劓刑。
郑袖这个人才,窝在后宫都屈才了。她这套两面三刀的本事,跟魏国相国公叔痤和庞涓有一拼啊,都可以去当相国了。
之前讲过,上不明则下不治,相不贤则国不宁。国君昏暗无能,就会有无数小人围绕在身边。如果一个公司风气不正,那一定是老板身上有一堆问题。
张仪归秦之后,秦惠王死了,秦武王继位。张仪不受待见,借机去了魏国,得以善终。秦武王力能扛鼎,结果“绝脉而薨”,在位仅三年。武王无子,弟弟嬴稷从燕国回秦继位,是为秦昭襄王,其母宣太后主政。
宣太后就是《芈月传》里面的芈八子,她是楚女,所以亲善楚国,楚国和秦国迎来了难得的蜜月期。
怀王二十三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楚国虎躯一震,趁越国大乱之机灭掉越国,设江东郡,楚国疆域版图空前辽阔。这时候楚国有点回光返照的意思。
怀王二十五年,秦昭襄王亲政,与楚怀王会盟于黄棘,秦国归还楚国上庸之地。
秦楚复合,屈原却不赞成,受朝中奸人谗言所害,他避地汉北,做《九章》。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果然不出屈原预料,秦楚的蜜月期没有多久就完了。
4
怀王二十七年,在秦国作为人质的楚国太子,因私事杀死一位秦国大夫,然后畏罪私逃回楚国。冲动是魔鬼啊。
楚怀王自己是蠢蛋,也被自己的儿子实力坑爹,因为太子激情杀人,秦楚关系迅速恶化。
第二年秦国来报复,纠集齐、韩、魏联合伐楚,楚将唐蔑阵亡,是为垂沙之战。第三年,秦军攻陷新城,斩首两万,杀楚将景缺。
国外强敌侵扰,国内危机四伏。楚国发生“庄蹻暴郢”的叛乱,楚国四分五裂,国内动荡不安。
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写信给楚怀王,相约武关会盟。
秦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弟兄,盟于黄棘,太子入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
昭睢、屈原都劝谏说:虎狼之秦,不可相信。怀王的另一个儿子芈兰,却劝老爸你大胆的往前走。(你出事了还有我呢)
楚怀王再次被儿子坑了,最终去了武关,结果被屈原不幸言中。
秦国扣押怀王,索要土地。这一刻,楚怀王倒是颇有血性,坚决不从,要钱要地没有,老子要命一条。
在秦国被囚禁了两年,楚怀王虎口脱险,逃到赵国。当时赵主父在代地,国内没人敢做主接受怀王的政治避难。他只好转道魏国,结果被秦兵追上,像捆小鸡一样抓回咸阳。
在秦第三年,楚怀王病逝,遗体被送还楚国,“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
项羽的谋士范增说:“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所以,秦末的起义将领都打着楚怀王的旗号,陈胜、刘邦、项羽也都是来自于楚地。
怀王死后,齐、韩、魏、赵、宋五国联军伐秦,打到盐氏城而回。五国联军中并没有楚国,而且他们也不算是为楚王报仇,只是来捞取好处,秦国归还韩国武遂,归还魏国封陵。
楚王客死他乡,后继之君居然没有一点血性,不想着为父报仇,真叫人悲哀。
魏惠王曾问孟子:“老头,不远千里而来,对我国有啥利益啊?”孟子说:“国君成天念叨什么对我国有利,大夫就会念叨什么对我家族有利,老百姓就会念叨什么对我自身有利。上上下下,都为利益而争夺,国家就危险了。”
怀王自己贪利忘义,所以他的儿子们也都是唯利是图的人,他身边也都是些阿谀奉承的小人,难得有屈原、陈轸这样的忠臣谋臣,他也不能用,他的悲惨下场,怪不得任何人。
庄子曾讲过一个故事:他看到有一只鹊,手打弹弓,正准备射杀时。他看见一只蝉,因为得到一块荫凉而忘记了自身安全;螳螂正在准备攻击这只蝉,因为见到猎物可得而忘记了自己的形体暴露;鹊见螳螂有利可图,因贪利而忘掉了自身的性命。庄周见此情景,突然想到自己,是不是也是贪利忘身呢?
怀王合纵六国,东平越乱,扩土千里,仍不知足,因贪利受蒙蔽,最终失国丧身,徒留历史空叹。
5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司马迁对于楚怀王的评价最为贴切:怀王不辨忠奸,内被郑袖骗,外被张仪欺,疏远屈原,轻信奸臣,结果是兵挫地削,亡国六郡,客死秦地。
我们试想,如果怀王选贤任能,重用屈原施展抱负,屈原还会不会有那么多的愤懑,还能不能写出《离骚》这样的传世名篇?
文章憎命达。苦难人生,坎坷经历,反而是诗人的宝贵财富。作为华夏子孙,我们反而应该感谢楚怀王的昏庸无能。
楚怀王客死秦国之后,屈原被逐。他来到江边,披头散发,面色憔悴,一边走,一边悲愤长吟。
一位渔翁看到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
屈原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所以我被放逐。”
渔翁说:“一个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对事物的看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能随着世俗风气而转移。举世混浊,你为什么不一起随波逐流?众人皆醉,你为什么不吃点残羹剩酒?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般的品德,而使自己讨了个被流放的下场呢?”
渔翁是智者,屈原是高士。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身躯的人一定要掸去衣服上的尘土,有谁愿意以清白之身,而受外界污垢的玷染呢?我宁愿跳入江水之内,葬身鱼腹之中,也不让自己的清白品德蒙受世俗的污染!”
于是,屈原投汨罗江以明志。
屈原这纵身一跃,成为中华文明历史上永远的丰碑。
楚怀王轻信张仪、郑袖,让天下人耻笑。可是我们扪心自问,能不能比他做得更好?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利”字,左为“禾”,右为“刀”,收割庄稼,得利得财。但如果一味贪利忘义,就会割伤自己。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天上不会掉馅饼,其实都是陷阱,人为何自投罗网,因为利令智昏。
曾经碰到一个老人家,眉飞色舞地说起自己买的一个投资产品很赚钱,我当时就劝他赶紧撤出来。无奈交浅忌言深,人家不信啊。后来不久,果然暴雷,老人家心痛万分。
不贪小便宜,不会吃大亏。
与诸君共勉。
▽ 关注不迷路,每天读好书 ▽
北山读书
楚怀王客死他乡,第二年也有一位一代英主,落得个活活饿死的下场,他是谁?且听下回分解。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