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堕胎前有狐臭(流产之后有狐臭怎么回事)

时间:2024-05-25 12:22:10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服装丑、人设傻、台词还特别糟糕 这《芈月传》到底是个什么鬼?

人家都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虽然《芈月传》只出了几集,但是已经有大波群众开始看它的好坏了。

从评分上看,截止目前为止它的评分才到6.8。

跟导演郑晓龙的上部作品《甄嬛传》比起来,真是略有差距。

毕竟是《甄嬛传》的原班人马,就算比不上也不会这么差劲吧?

然而事实就是这么残酷,看了前几集的橘子君已经默然了。

这衣服...也太丑了

说是投资了3个亿拍部电视剧,可这服装也太丑了...

这种透露着淘宝爆款气息的骚桃红色,橘子君看一眼就难以忘怀▼

演的就是战国时代的故事,按照历史当时的衣服应该都是纯色——杂色是不祥之兆。

可是你看看▼

为了观众们看着好看些,加点颜色加点花纹也就算了。

衣服上的褶子能不能给烫一下?

另外刘涛这个头饰...你们先看看▼

也是不知道在西藏哪个小摊上捣鼓来的▼

再看这王后娘娘亲赐的华服,看上去质量真是不咋地▼

明明衣服这么丑,向妃还要强说好看。

穿上之后,就是这个样子▼

这颜色这质地,跟橘子君家里过年时候用的红纸一模一样▼

丑也就算了,还没脑子...

衣服丑也就算了,里面所有角色还都特别傻,看得橘子君好心急。

治国之士商鞅因为变法失败,流落民间潜逃,张嘴就来“我就是商君”。

你是个逃犯诶!能不能有个身为逃犯的自觉?

王后娘娘想害死个孩子,还亲自露面跑去找接生的医女。

从未见做坏事如此亲力亲为、理直气壮、丝毫不怕被揭露的王后▼

医女煮了打胎药,人家问怎么换了药方,她随口就是“按照王后的嘱咐”。

真是生怕人家不知道是王后做的好事...▼

而芈月的亲妈向夫人,日日无事就站在门口遥望大王的宫殿。

就没有别的事情可以做了吗?真是一枚可爱的望夫石...▼

你说角色智商不够也就算了,武力值还特别低下。

大王大殿前的那个侍卫,拦个妃子拦不住就算了▼

但就连4岁的芈月都拦不住...作为一个守卫,你说橘子君该说你什么好。

满眼都是糟糕又羞耻的台词...

虽然橘子君没看过《甄嬛传》,但也听说了那部剧可有文化了。

娘娘动不动就能甩出几句诗词来▼

《芈月传》里,你们感受一下。

《甄嬛传》里谈起情说起爱来,也甚是风雅。

甄嬛和四郎初次相遇的时候,她正在御花园里吹曲子。

《芈月传》里皇上找意中人,主要手段是闻闻他的狐臭。

《甄嬛传》里,皇上跟甄嬛说:“那日在御花园初次见你,你独自站在杏花影里,淡然悠远的样子,仿佛宫里的人事纷扰都与你无干,只你一人,遗世独立。”

《芈月传》里宫女对皇上告白,说的都是这种话(没错,说的还是他的狐臭)▼

“臣妾闻到之后,情不能已。”唉。

再看看他们的日常活动,唉。

就连萌到喷血的小芈月,也不能挽救这糟糕的台词。

她伸手去摸王上的屁股,你还可以说小朋友是萌的。

但是这句“老虎的屁股摸不得”真是太糟糕了...

跟它同类的句子还可以有:“一切反革命都是纸老虎”“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等等。

而且最丧心病狂的是,连人家芈月来大姨妈都要拍,真是够够的。

服装丑,人设傻,台词还特别糟糕。橘子君感觉自己要弃剧了...

最后一句

接下来就看黄轩和孙俪能不能给救场了...

水银体温计打碎了,医生提示:千万不要扫,这样做才安全

文 | 忆禾溪

编辑 | 忆禾溪

前言

人吃五谷杂粮,总会有生病的时候,许多病都会引起身体发热,在遇到发烧的时候,体温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它能清晰的让人们明确身体当下的温度,继而采取下一步的处理措施。

如果水银温度计在使用过程中不慎打碎了,水银散落一地,又应该如何清理,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拿扫帚扫起来,殊不知,这是最错误的方法。

医生提示大家:碰到水银散落的情况,千万不要扫,这样处理才是最安全的。

体温计的工作原理

市面上比较常见的是水银体温度计,也是比较原始的体温计,现在已经逐步推出了代替水银体温计的电子体温计。

电子体温计不管是测量额头,还是耳朵,虽然使用过程更安全,但是在民众的心中,还是习惯性使用水银体温计。

在医院的时候,也不难发现,医务工作者使用的温度计还是老式的居多,这也恰恰说明了它的可靠性。

使用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的时候,常用的部位有腋窝、口腔、和直肠

这三个部位的测量都非常准确,但是对于民众在家测量的时候,还是腋窝的使用频率更高一些,毕竟这个部位在操作起来,会更卫生一些。

很多人会想,水银在胳肢窝里夹的时间越久,是不是测量的温度也会随之增高,这种说法看似有道理,实际过程中却是不成立的。

温度计主要是利用热胀冷缩原理,在配合水银这种特殊的物质才能达到测量体温的作用。

当体温计的柄端接触到人体散发的热量时,便会随着温度而膨胀,推动内里的水银柱往上升。

继而达到测量体温的作用,所以体温计的温度测量是有限制的,到达温度最高点之后,就算是一直夹着,温度也会处于持平状态,不会持续升高。

这些也是属于生活中的小常识,许多不知情的人会盲目的以为温度计的温度会一直上涨,所以对测量温度的时间过分在意。

实际大可不必过分紧张,使用正确的测量方法,是不会出现任何问题的,但是一定要谨记,在测量的时候首先要将水银的刻度甩至35摄氏度以下,这样的测量结果才最准确。

众所周知,使用温度计的时候一定要拿稳放好,毕竟外层是玻璃材质,内里是剧毒物质水银,一旦摔碎挥发的有害气体会影响健康。

水银的前世今生

水银究竟是何种东西构成,为什么能做到人人都害怕,并极为抵触呢?

水银是化学元素中的汞,在常温状态下是唯一一种以液态形状存在的金属,呈银白色形状,是一种既不溶于酸也不溶于碱的元素。

汞作为剧毒重金属,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除了体温计含有这种物质,其他途径几乎接触不到汞。

这是因为现在的文明社会,将许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都将其禁止,才保障了民众的健康。

可是以前的人可没有这么高的安全意识,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水银就已经被广泛使用了。

古人以前用丹砂调色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从中可以提取出水银,古人发觉水银可以用来治病,甚至是能治疗许多疑难杂症,包括白癜风、狐臭等。

后来水银也成为了古人避孕流产的“堕胎药”,在古代的青楼,为了不让姑娘们怀孕,老鸨会要求姑娘强制服用水银,这样一来,水银在姑娘的身体里起了作用,就能够避免怀孕。

就这样,水银也被广泛用作避孕的偏方,被大众所接受。

不过最令人震惊的是,有人竟然认为水银炼制丹药,就能起到长生不老的作用,放在文明社会中,人们一眼就能辨别这是无稽之谈,根本不可能的事。

但是在以前,尤其是地位显赫的皇帝,对长生不老之事更是异常执着,最终没有任何人能研究出长生不老之药。

这也印证了生老病死、人之常情的生命循环。

之后水银便充分利用到了体温计中,利用水银的特性,研究出了可以热胀冷缩的温度计,并广泛在全世界范围使用。

用于为生病的病人测量体温,从而进行诊断,达到对症治疗的作用。

由于温度计的外壳是玻璃材质,所以极易破裂,每一只体温计中都含有大约1克的汞,也就是水银。

如果在使用体温计的过程中,不慎将其打碎,掉落一地的水银又该作何处理呢?

处理水银的正确方法

专业的医生提示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开窗通风,这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因为水银一旦暴露在空气中,人在呼吸的过程中就会吸入,继而导致神经中毒。

所以打开窗户进行通风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散落在地面的水银通过缓慢蒸发的方式被人体吸入,进入体内的循环系统,可能会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影响。

这种损伤短期之内可能并不明显,但是长此以往下去,可能会引发抑郁症等神经性疾病

如果散落的水银肉眼可见,切莫通过扫帚将其扫走,这样指挥吸附在扫帚的毛刷里,更不容易被发现。

应找到一些稍微硬点的卡片将散落的水银推在一起,再用胶带等黏性材料将散落的水银拾起来,装到一个密封的容器内,容器上贴着内有水银的醒目字眼。

切莫将其扔到垃圾桶内,这是大忌,应该将其放置在专门的有害物箱子里,或是交给垃圾站的人,再由专业的人加以处理。

这样处理散落的水银才是最安全的方式,并且所有过程和步骤都要避免人皮肤与水银直接接触,处理过程必须一再小心。

结语

估计每个家庭都曾经打碎过体温计,面对剧毒物质水银的泄露更是觉得后怕,毕竟谁都不能避免这类意外事件的发生。

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已经开始出手,并明确规定自2026年开始,禁止生产所有含汞的体温计和血压计,这也说明水银将不会出现在民众的生活中。

深圳地铁站避孕套广告被撤:失语的性教育如何破壁?

撰文 | 赵蕴娴

据《南都周刊》报道,8月初,深圳后海地铁站出现大面积避孕套广告,不少市民因感“不适”,向深圳地铁有关部门进行投诉,建议整改。广告已于8月4日全部撤下。

报道一出,立即在微博上引发热议。一些网友表示,广告本身并没有什么低俗露骨的成分。相反,其设计精美,文辞含蓄,为何还要被撤除?也有人反驳,广告引起反感,可能是因为数量过多,造成“精神污染”。而另一股主流批评声音则质疑道,为什么避孕套广告因引起“不适”被拆除,人流广告却能大行其道?这是否变相鼓励意外怀孕女性选择堕胎,而非选择安全性行为?

深圳后海地铁站的避孕套广告

实际上,人们对这两种广告比例失调的关心,反映出对当代中国意外怀孕、人工流产问题的巨大忧虑。在一片薄薄的避孕套之下,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性观念的博弈:保守者要为道德的纯洁捍卫他们的城市景观,革新者则要求撕开廉耻的遮羞布,正视性观念陈腐、性教育缺失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避孕工具的商业宣传能否提高安全性行为意识?

无独有偶,2017年,避孕套与人流广告已在国内引发过一次舆论风波。“为什么避孕套广告被禁止刊播,人流广告却满天飞?”腾讯网与凤凰网将“法律规定”的客观因素放在第一位:“1989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发布了《关于严禁刊播有关性生活产品广告的规定》,而1998年更进一步明确:‘安全套’(避孕套)是与性生活有关的产品。而人流则属于医学范围,所以能和狐臭、性病一样登大雅之堂,明目张胆地广而告之,又因为其专业程度高,且发展到‘无痛’的境界,因而能成为正规广告堂而皇之地入驻公共场所。”

然而,早在2009年,中国即正式加入“世界避孕日”的宣传。2014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更废止了“避孕套广告禁令”。自此,所谓的“法律规定”不再对避孕套商业宣传构成阻碍。如同在此次事件中,避孕套能登上深圳地铁站是合规合法的,自上而下的官方禁令早已不复存在。其撤回原因,是自下而上的“不适”感。

同样在2017年,印度的一则避孕套广告,也因引发保守人士的不满而被强行撤下。是年九夜节前,印度最大避孕套公司“曼力”的广告出现在古吉拉特邦的城市街头。这些巨幅广告牌上,是“曼力”的品牌大使、宝莱坞女星Sunny Leone和一句双关广告词:“在九夜节玩耍,但要带着爱”(Aa Navratriye ramo, paraantu prem thi)。

然而,这样一则“不露骨”的广告还是引发众怒,人们称这是一次低级的营销。时任印度全国贸易商联合会秘书长Praveen Khandelwal认为,广告通过双关语,以九夜节的名义,鼓励年轻人使用“曼力”避孕套是不道德的。“九夜节是一个神圣的节日,象征着女性力量,将避孕套与这个节日联系起来让人十分不快。”

不过,也有部分人认为,这次避孕套广告的刊登,或许可以降低不安全性行为发生的概率。据印度媒体报道,节日期间,狂欢氛围以及家长稍作放松的管教,为年轻人性行为制造了不少机会。一些性行为完全没有保护措施,造成意外怀孕人数增长。

印度古吉拉特邦街头的避孕套广告

从印度避孕套广告支持者及中国网民的发言评论中,不难看出,二者将避孕套商业宣传受打压同意外怀孕关联起来,认为避孕套广告有利于提高安全性行为意识。的确,商业广告作为一种信息渠道,能够丰富大众的避孕知识;或者说,至少让一种避孕措施进入大众视野,让他们知道这是一种良好有效、低成本的选择。

在2014年,《中国发展简报》曾刊登一封女大学生来信:“我在整个成长过程中,几乎没有在任何电视广告、杂志广告上面看见过安全套等避孕用品的宣传。相反,我却在各种车站站牌、电视广告上面看见了非常多无痛人流的医疗广告……我听过一名做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朋友说,她的学弟学妹们大多抱有‘无需戴套、避孕就是流掉’的误解。缺乏商业宣传,让很多朋友把人流当成避孕方式,而忽略了还有很多避孕方法可以使用。”

在缺乏正规性教育的情况下,商业广告提供了一种不太理想的性知识补充。从“喜鹊来了”的“三分钟无痛人流”广告里,儿童对“生育”有了一个模糊的了解,长辈口中的“垃圾坡”论开始逐步瓦解。专治不孕不育症的广告,则或多或少地塑造了一个观念——与生育相关的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然而,以营销为目的的商业广告,始终不是性教育的理想途径,更甚者,它扭曲了受众对性的认识。诚如女大学生信件所说,铺天盖地的人流广告间接地塑造了错误的避孕观念。21世纪初期流行的隆胸广告,是否也在启发人们——尤其是儿童——对身体探知的同时留下对未知朦胧的恐惧?

印度古吉拉特邦的一名妇科医生表示,尽管避孕套销量增加,但节日后青少年怀孕率走高的情势依旧没有转变。如若没有相关的安全性行为知识,那么购买甚至使用避孕套,都有可能只是空架子,无法有效避孕。归根结底,性教育不是避孕套等商业广告的最终目的和责任。避孕套广告的刊登是社会性观念转变的一个标志,或者说一个成果,而非性教育本身。

避孕套广告风波的核心:性教育缺失

在深圳避孕套广告风波中,“人流广告”成为评论热词。与其说这是一种“反意外怀孕人流”情绪,不如说是对性教育缺失的呐喊。

2013年,国家人口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人工流产达1300万人次(不包括药物流产及未注册私人诊所数字),并出现低龄化问题。在婚前性行为女性青少年中,有20%意外怀孕,其中91%的人选择人工流产。

不少人流广告以无痛、低价、便捷为噱头吸引目标群体。然而,同未被普及的安全性行为知识一样,人工流产可能带来的隐患未被充分认知。在此次深圳事件中,网友对人流广告大为流行的愤怒反映了这样一种观点:意外怀孕是“消费”人工流产的主要人群之一,而这些意外通常是由于避孕知识的匮乏导致的,代表安全高效避孕手段的避孕套不断遭受上下打压,人流却能借助“医学”的光环占据大众的视野,这是性观念陈腐、长期缺失性教育的后果。

从孩提时代,性便是无法言说、若即若离的灰色地带。我们对性的模糊第一印象,可能来自父母长辈不经意的露馅——或是他们自认为儿童无法理解的对话,可能是同龄人间的道听途说——或是教室里出现的一只避孕套。我们只知道,把避孕套带到学校当玩具的人、传播污言秽语的人要受罚,至于他们从哪里搞来避孕套,从哪里听来这些话,又是一个未解的秘密。总之,一切都是带点猎奇色彩的秘闻,我们的眼睛上有桃色的软纱。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剧照

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初级中学性教育实施状告”报告总结,我国教育界目前推行“融入式性教育”,即在其他相关课程,如生物、卫生、体育、思想品德课程中融入性教育,没有必要再开设专门课程。抛开课程内容“蜻蜓点水”等问题,课时也因应试教育现状遭到挤压。

相关人员也表示,学校缺乏能够开展专业性教育的人才,性教育的责任因“融入式”设计分摊到不同学科教师手上,这些未经专业训练的教师教学效果如何,令人担忧。羞于启齿的教师站在台上磕磕巴巴,在台下的学生是否会将此视作性的又一次猎奇体验,不得而知。

美国、荷兰等国家的相关研究显示,有效的性教育能够大幅降低青少年意外怀孕、非妊娠意愿堕胎等问题。《大西洋月刊》通过整理美国与荷兰性教育相关报道、对比数据发现,提早进行全面的性教育不仅能提高安全性行为意识,同时,也能培养人们的性别、性取向平等意识,从而减少性虐待、欺凌问题。

在荷兰,儿童四岁时便开始在幼儿园接受性教育。同中国及美国的生殖器触碰、裸体禁忌相反,幼年时期,荷兰儿童触摸自己的生殖器不是什么值得大喝的事,儿童裸体在户外玩耍亦被视作常态。医疗中心为父母提供指导手册,帮助他们了解儿童对自我身体探索的需求。六岁时,他们能够系统地学习男性与女性的生理区别、生殖过程、探索对自己身体的掌控,以及边界问题。

荷兰被评为全球最性别平等的国家,其性教育涉及内容十分广博,远超出了生物与解剖学的范围。三年级的孩子会学习何为“恋爱”,包括如何对待他们喜欢的人。中学以前,他们还学习性别、性取向多样性,如何采取正确避孕措施,并且思考在什么年纪进行第一次性行为。

荷兰幼儿园的性教育课程

在中国,因系统性、强制性性教育的缺失,性的祛魅始终未能完成。与性行为直接相关的避孕套依旧是保守者眼中不可直视的桃色符号。相反,代表着意外怀孕的人流作为性行为结果则没这么扎眼。因而,人流广告在生活中随处可见,避孕套广告却在公共空间不断退闪。

在此语境下,人流于革新者而言,是性观念扭曲压抑的象征,是整个集体失语后的沉痛。意外怀孕下的性别不平等、性暴力等问题,更是尚未被暴露的深渊。

面对避孕套广告,究竟谁感到“不适”?

再次浏览这些表达愤怒、忧虑的评论时,会发现这些表达中或多或少掺杂了对“感到不适”者的讽刺。透过网络平台,革新者的声音、诉求无比清晰地呈现,要求撤回广告的市民则面目模糊。但在现实中,他们才是诉求得以实现的群体,代表了主流的性观念。

这些人是谁?在保守与年龄层、地域、收入、教育水平挂钩的刻板印象中,他们应该是长辈,应该是“小地方”来的人,应该是“只接受传统教育”的人……他们可能是所有人。

诚然,千禧一代、大学生、沿海城市人群、高新白领层或能凭借经济、教育、地域等优势获取更多信息,掌握更多与性相关的知识,但这不能与荷兰,或者说理想性别教育所建立的性观念画等号。在巨幅避孕套广告的审视下,看似有着开放、健全性观念的人也有可能默默低头前行,而非驻足欣赏广告艺术的美感。性依旧是一个巨大的沉默空间,尤其当我们置身家庭之中。

可以观察到的一个社会现象是,无论我们在网络、同龄人、甚至隔辈人间展示了怎样的“性脱敏”,回归家庭,大多数人立马被打回“无性生活”的原形。暂且不管人们在谈性时,究竟在谈什么,脱离家庭角色后,任何家庭成员都有可能在外人面前将性作为一个话题,如朋友酒桌上的戏谑,或是网络上的愤然不平。

然而,大多数情况下,家庭是永恒的无性场所,性行为被悄无声息地驱逐出境。即使父母与孩子双方都是成年人,在收银台前排队付账时,他们总有一种默契:架子上花花绿绿的避孕套绝对是双眼的禁区。

收银台附近的避孕套货架

性教育不仅是学校、博物馆、科学馆等公共系统的责任,家庭性教育对于树立良好的性观念至关重要。然而,这却是当代中国性教育最缺失的一块。父母对性的态度大多是闭口不谈,或假设子女在学校中已经受到“足够”的性教育,不需再在此敏感禁忌话题上多谈。对青少年时期的子女,则多采取隐晦告诫的形式,嘱咐其“要小心”。而子女纵使性观念较为“开明”,亦在此话题上对父母闭口不谈,加深缺乏交流的恶性循环。

如今,官方虽不断紧缩公共空间中的性表达,但网络上不乏自由讨论、传播知识的声音。与之相较,作为社会基础单位的家庭依旧是一潭死水。不论我们在网络上的表现多么激越,回到家庭,多半又面临失语的境地。如果上周一起走过深圳后海地铁站的是父母、祖辈,是否人人都有可能“不适”?

性,何时才能在家庭破壁?

参考资料:

https://www.theatlantic.com/family/archive/2018/08/the-benefits-of-starting-sex-ed-at-age-4/568225/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41357648

作者 赵蕴娴

编辑 张进 校对 翟永军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