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2月11日举办了第一个世界哮喘日,世界哮喘日是最重要的哮喘认识和教育活动之一。后续改时间为每年5月的第一个周二。
哮喘是目前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想着,哮喘病,不分男女,对女性朋友也没什么特别的。结果在某度一查哮喘关键词。哟,不得了,这跟我们女性居然大大相关。
看到了什么
女朋友有哮喘还能要吗?
哟,忍不了,感觉憋了一口老痰要啐出来,臭小子,你等着!
进一步搜索该问题,发现对女生有哮喘,疑惑的还蛮多。那么女性朋友在认知哮喘以及预防哮喘方面需要注意了。不仅是要为了避免那些男同胞们发出如此的疑问,也是为了保全自身的健康。
中医对哮喘的研究描述由来已久,《黄帝内经》中有喘鸣描述“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喘鸣,即喘气时有痰鸣声,如果痰较多而喘,为“痰喘”;痰喘又咳嗽,称为“喘咳”。)
《金匮要略》称为“上气”,从病理上将哮病归于痰饮病中的“伏饮”。元代名医朱丹溪创“哮喘”病名,阐述其病机主要为痰。
当外感邪气或饮食、情志失调等,诱发潜伏于肺部的宿痰;因为痰的阻塞,使肺气不能宣降,从而上逆,痰气搏击出现呼吸急喘、喉间哮鸣的现象。
若患有哮喘的姑娘,要好好关爱自己,积极面对,及时找医师调理。而对于大部分预防疾病的女性朋友来说,更重要的是,看到这个疾病后面的原因。
可以看到,哮喘有个症结在于内有顽痰。痰是津液结聚的产物,可停留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各个角落。元朝的大医家朱丹溪就说:“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因此痰可以导致很多疾病,中医有“百病多有痰作祟”的说法。
痰阻于肺,会发生气喘、咳嗽、咯痰;阻于心,会发生胸闷、胸痛、心悸、心慌、失眠等;痰停于胃,会发生恶心、呕吐等;留滞中焦之胀满纳呆等等。现在还有肥胖症、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通风等许多疾病,都与体内的痰密切相关。
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日常饮食越来越“好”,痰湿体质在中医常规的体质中越来越多,其中女性不在少数,如果能够多关注自己身体,在察觉痰湿侵害身体时及时调养,清除一些宿痰,就能避免类似哮喘等因痰而发的病。
在下次听到有人问“有哮喘的女朋友还能要吗?能结婚吗?”这类问题时,我们的回应很简单,该啐就啐,因为吐出一口老痰来是如此的正确,既排解了憋屈,身体一下也轻松了哦!
那么在预防痰在我们身体蓄积致病时,我们首先要清楚自己是否有痰湿,常规有痰湿的表现有几点:
1. 面部易出油脂,头发、额头或鼻子总是油油的,面色淡黄且暗,眼胞微浮;
2. 喘息气逆,咽喉似有异物状,痰多,吞吐不利,时消时现;
3. 容易生痤疮,溃疡,嘴里常粘腻,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白腻;
4. 胸胁胀满,胸闷憋气,背部作胀,喜叹气。阴雨闷天或天气寒暖交替时,较明显;
5. 出汗两级分化,要不明显少汗无汗,要不就出汗过多且粘腻,甚至腋窝有异味(不是狐臭);
6. 喜食用肥甘舔黏的食物;
7. 大便燥结或者粘滞不爽且异味大,小便不多或浑浊、起泡沫;
8. 身重,易困易倦,行动缓慢,头昏脑涨,嗜睡、赖床。
日常生活如何调养:
1.饮食做减法:减少高蛋白、高脂肪、高糖食物喝生冷食物的摄入
2.适量运动,多晒太阳:慢跑、登山、站桩、太极等都可,排寒祛湿
3.祛痰湿的食物:萝卜、白菜、茭白、薏米、莲藕、陈皮等。
注:不建议游泳
另外,还可以通过穴位按摩改善:
《医学纲目》:“诸痰为病,头风喘嗽,一切痰饮,取丰隆、中脘”
丰隆穴
很重要的化痰之穴,是古今医学家公认的治痰要穴,有“痰多宜向丰隆寻”的说法。 既可以化有形之痰,也可以化无形之痰,觉得。有人痰吐不出,揉了丰隆穴以后就容易把痰吐出去。
位置:从腿的外侧找到膝眼和外踝这两个点,连成一条线,然后取这条线的中点,接下来找到腿上的胫骨,胫骨前缘外侧1.5寸,大约是两指的宽度,和刚才那个中点平齐,在附近压按,最感酸麻沉重或者痛感明显的地方,就是丰隆穴。
按摩:丰隆穴的穴肉厚而硬,需用食指节重按,垂直用力,向下按压,按而揉之,产生酸、麻、胀、痛、热和走窜等感觉,持续数秒后,渐渐放松。如此反复操作数次,左右交替。每日按压5~10分钟。
中脘穴
调节中焦,调和脾胃
位置: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具体找法如下: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宽度。
掌揉:用手掌掌心或掌根,放在中脘穴上,按揉几分钟。
此外,应当注意引起痰湿的原因,避免问题的发生:
痰与肺、脾、肾密切相关。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本之说。
明代医家张景岳说:
“夫人之多痰,悉由中虚而然,盖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在肾者,以水不归源,水泛为痰也;在脾者,以食欲不化,土不能制水也。”
一.脾主运化,是我们全身的中央枢纽,负责水谷的运输。如果湿邪侵犯,思虑过度,劳倦等造成脾虚,则脾的运化失常,水湿停滞,淤而成痰。爱吃生冷食物,爱吃肥甘厚味者易有痰。
二.肺主呼吸,调节我们人体气的出入和升降。当邪气侵袭肺时,损伤肺气,宣发肃降失常,津液不得布散,易导致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类似外感后没有及时有效的治理,或者体弱屡次外感,易伤肺气,从而有痰。另外,若脾运化较弱,也会将输送而来的津液留在肺部成痰。
三.再则,脾阳根于肾阳,脾阳足,则脾的运化功能完善,身体内部正气也充足,外邪不可侵犯。肾阳不足,火不生土,不能温养脾阳,脾阳更虚。因此也需要注意肾阳的问题。
加入中医学习
学一种受益终生的生活方式
(点击)
▽▽▽
国医十班招生启动 | 业余学习中医,从“医道”开始
百草箱 国医三年班 十班
学制三年,系统性地学习中医理论,以四大经典为基础,学习期间还将安排与课程相结合的健康养生营、草药游学、药房体验、临床跟诊实习等实践内容。
所学内容回归经典,回归传统中医,理解并实践中医的系统观与整体观,为将来有临床学习需求及深入学习中医文化的学人打下坚实基础。
导读:正常人每天都会出汗,正常的出汗是身体调节体温和体液的一种方式,也是排毒的一种途径,到那会死大量的,不受控制的出汗,在临床上被称作臭汗症,臭汗症表现在不同的部位,称呼不同,表现在脚上叫做脚气,腋下叫做腋臭,也叫狐臭。但是你只知道出汗,你知道汗液还分为邪汗、自汗、虚汗、实汗与正汗吗?
邪汗:
所谓邪汗属于病理性出汗与脏腑疾病密切相关。邪汗按时间上划分有自汗、盗汗、阵汗,从部位上划分有头汗、手足汗、偏汗,从程度上划分有大汗、脱汗,颜色划分有黄汗、红汗。如夜间盗汗潮热燥热往往提示有肺结核,或者癌症,或艾滋病或者慢性劳损性消耗性疾病多见。如一阵一阵出汗多见于更年期女性。手汗如水滴属于交感神经问题。脱汗则是危重休克病人血压下降出的冷汗说明人快不行了。
邪汗的成因:
1、一动就出汗又怕风,乏力的人属于阳气亏虚,可以服用玉屏风散来益气固表止汗。邪汗的成因一就是正虚,即阴阳气虚,五脏六腑虚都可以出汗,正虚属于内热阳浮出汗。如贫血就是气阴两虚可以在服用玉屏风散的同时加服八珍益母丸。
2、紧张出汗是正常的。风寒暑湿燥火都可以让人出汗,也就是说六淫和七情都会让人出汗,邪汗成因二就是邪阻。老年人出汗往往是虚加实症候,如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导致气机阻滞,会出现上汗下凉,或者头部出汗都是痰浊引起。又如小儿夜间头汗多则是食积内热引起。
实汗:
实汗属于气阴两虚,多见于患有基础性疾病的人出汗,比如糖尿病人爱出汗,一旦大汗淋漓就会导致血液粘稠度高,血糖升高,血压升高这时极易造成心脑血管疾病的突然发病。还有哮喘病,老慢支,甲亢患者出汗一定要注意汗多导致津液消耗多,极容易诱发内脏器官疾病发生。
自汗:
自汗气阴两虚,乏力困倦,口渴津液匮乏,心慌,咳嗽的人可以用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内热痰多,有舌苔,拉肚子消化不良的人不能用生脉饮。
正汗:
正汗的特点微微汗出,遍身皆见,持续不断,随汗出后脉静身凉。即使发烧的人出汗后烧退汗止体凉均是正汗。
老人需注意补水:
年龄越小身体含水量越多,正常人男性含水量60%,女性为50%,随着年龄增加体内水分越来越少,80岁时女性体内水分下降17%,男性下降11%。爱出汗对于老年人来说丢失水分多,容易造成机体内环境的急剧变化,因此老年人及时补充水分很重要。老年人头部和脖子以上爱出汗或者胸以上爱出汗表明元气虚,气阴两虚。偏瘫的人会出现半边身体出汗。
月经,常被称为“好朋友”,在带来生育希望的同时,也常常带来一系列的烦心事,除了最为人所熟知的痛经,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小症状、小麻烦都跟它有关。
各种伤,各种痛:女人连呼伤不起!艾丹艾丽是对姐妹花。每次月经快来时,艾丹的膝关节就痛,上下楼梯疼痛尤其明显。和艾丹不同,艾丽会牙痛,牙龈充血、红肿,有时候还会出血……
在月经前,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易引起电解质代谢失调,水钠潴留。而人膝关节里面有一呈三角形的间隙,间隙中充满脂肪组织,若水钠潴留在此,髌下肿胀,压迫局部神经,就会引起关节疼痛。月经性关节痛常发生于青春期女性,一般在月经前一周左右开始,以膝关节最为常见,走路时加重,休息后减轻;伸膝时明显,屈膝时消失。除了疼痛,还常伴有关节轻度肿胀和深部压痛。
月经性牙痛也是因为经期前后雌激素水平变化较大,刺激牙龈血管扩张、瘀血及肿大,导致疼痛。一般在月经后,激素水平下降,牙龈肿胀便迅速得以缓解,牙痛也随之消失。
除此之外,月经来潮时,雌激素浓度骤然降低,引起颅内外血管张力变化,少部分对此敏感的女性会出现头痛。还有部分女性会把月经前的乳房胀痛误认为是心绞痛。
有些婴儿肥的,有损形象。原以为是肾脏出了问题,到医院检查又一切都正常。后来,一位妇科医生为她解开了疑团……
有的女性在来月经之前身体会发生浮肿,部位和程度因人而异,以上眼睑最为明显。上眼睑肿胀,发亮光,有沉重感,严重时眼皮外观像“蚕宝宝”。面部浮肿者有面部紧绷感;手指浮肿时指头有肿胀感,不灵活;脚部浮肿时会感觉鞋子变紧,手按压足背及踝部皮肤可出现凹陷;胃肠道水肿者会出现食欲减退或腹泻;腹壁和腹腔脏器水肿者会有腹胀感;盆腔器官水肿则可引起下腹部疼痛或下坠感。
经期浮肿主要也是因为雌激素水平增高,它潴钠保水的作用导致眼睑、手指、足踝等部位出现浮肿。月经前骨盆腔充血、子宫变大压迫下肢血管,血液循环受影响,也可引起水肿。这些浮肿,在月经来潮后可逐渐消退。
鼻塞、鼻出血:与月经有关!一年前,燕子因为经常鼻塞和轻微鼻出血被诊断为鼻炎,此后鼻炎药成了燕子的随身物品。上个月,燕子妈妈的一个好姐妹来家作客,她是一名经验丰富的五官科医生,经过详细检查和问诊后告诉燕子,她的鼻塞和鼻出血可能跟月经有关……
部分人的鼻粘膜对雌激素变化十分敏感,雌激素水平升高,可刺激鼻腔粘膜发生充血、肿胀,从而出现鼻塞。鼻中隔的前下方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这些小血管既浅又脆弱,在雌激素的刺激下,它们增生、肿胀、充血,到月经来潮,随着雌激素的突然下降而发生破裂出血,就如子宫内膜一般。此外,如果子宫内膜因某些原因在鼻腔内扎根,也会随激素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出血,是子宫内膜异位的一种特殊情况。
特别要注意的是,民间把周期性非子宫出血称为倒经,现代医学称为代偿性月经或替代性月经,主要原因就是激素水平的变化使黏膜血管扩张、脆性增加,破裂出血,其中最常见的是鼻出血,还可发生在眼睑、外耳道、皮肤、胃肠道、乳腺和膀胱等处。
最近几个月,小爱每次来月经,眼睛就跟着闹腾,有些充血、胀痛,光线一刺激,就想流眼泪。奇怪的是,只要月经完了,眼睛自动恢复……
部分女性的眼睛在经期前的3~4天会出现充血、胀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甚至视网膜出血的症状,常伴有头痛、烦躁易怒、失眠乏力、腰酸、腹痛等。一般月经来潮后2~3天症状消失,经血量越多,眼红肿现象消失得越快。
下丘脑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会影响眼部的感觉神经、视神经,使眼部出现一系列异常症状。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月经紊乱者身上。
皮肤的烦恼:月经疹可可是一所舞蹈学校的老师,让她抓狂的是,不管平时怎么保养,大姨妈光顾的那几天脸上都会莫名其妙地长出一些米粒状的疱疹,有时候还会在胸口、手臂、大腿上出现,不痛但有些痒,关键是不好看。不管怎么抹药,都没有效果,只有等大姨妈撤离才会散……
有些女性会出现月经疹,一般在月经来潮前2~3天发生,持续到月经后的1~2天。主要表现在四肢、胸部、背部或肛门周围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丘疹、红斑、小疱等皮疹,有的则是在口唇或鼻翼周围出现小米粒状疱疹,或在口腔和外阴黏膜出现溃疡。
月经疹发生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是月经期间身体抵抗力下降,作用于子宫内膜血管的某些物质跑到子宫外面的皮肤黏膜血管,导致血管功能失常。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过敏反应,是由于雌、孕激素水平猛增,使身体处于特别敏感的状态。
哮喘,月经作的梗雨涵上大学后,每到月经就感觉呼吸困难、特别累、胸部有窒息感,就像压着一块大石头。家人以为她得了哮喘,带她到医院检查又没事……
月经性哮喘的发病率并不低,占女性哮喘总数的10%左右。有的在月经来潮前5~7天发作,有的在月经期发作或加重,月经过后症状自行缓解。
引起月经性哮喘发作的机制十分复杂,一种说法认为月经期间孕激素浓度降低,雌激素水平相对增高,使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支气管痉挛,从而发生哮喘。另一种说法是月经期间,子宫内膜会分泌大量前列腺素,从而刺激支气管平滑肌强烈收缩,诱发哮喘。
叶瑾有腋臭,为了能顺利在小假期进行手术,她隐瞒了自己正处在月经期的事实。哪知术后渗血不止,在医生追问下,叶瑾才如实告知医生。结果,原本两周就能愈合的伤口,拖了一个月才恢复。
正常情况下,纤维蛋白是凝血的必要材料,由于血液中存在可溶解它的物质,血液才得以保持液体状态。而子宫组织尤其是子宫内膜内含这种溶解物质较多,并会在月经期大量释放出来,以使经血顺利流出子宫、阴道。
正因此,月经期间不但经血较难凝固,连体内血液的凝血功能也相对平时较低,若进行手术,创面出血多,影响操作,术后渗血多,影响愈合。所以,月经期间尽量不要进行手术。
旺盛的荷尔蒙:难以压制的性冲动!最近几个月,每到那几天,简妮都有想要和老公亲密接触的冲动,越是压制越是渴望,越是渴望心里的负罪感就越强……
月经期间,压抑性欲的孕激素水平最低,雄激素趁机“嚣张”起来,而它正是引起性欲最重要的物质。另外,经期盆腔充血,跟性兴奋时的充血异曲同工。
但是,由于月经期间子宫内腔出现创面,阴道酸度降低,抵抗力下降,性爱容易使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细菌也可能乘虚而入,引起感染,也可能因此令子宫内膜碎片四处游走而埋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隐患,所以最好还是忍耐一下。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