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魔都上海,正处风雨飘摇的年代,也是风云际会的所在。美国迪士尼卡通形象早早便来到了这样的大时代和大场面,它所激起的娱乐风尚和文化想象,所引发的媒体效应和消费热潮——今天当我们低头面对这些尘封多年的书报杂志,无不感受到迪士尼力透纸背的巨大能量,更惊讶于其催生出那么多迪士尼的本土化叙述。中国白雪公主、旗袍版米老鼠、大闹火焰山的唐老鸭等形象不断出现,成就了上海滩冒险故事里一系列迷人戏码。而随后将要出场与迪士尼邂逅的,有17岁的张爱玲,有最后岁月的鲁迅,有属于白富美的影星王人美,也有属于民国渣男的王先生……上海与迪士尼在民国的相遇,就像是一场没有来得及做完的绮梦,而这个梦在2020年初春继续宅家的日子里,成为小编为您献上的独特的历史风景。让我们来一次80年的穿越,一起走进民国文献中的上海,在发黄的书页间,找寻那一抹曾经的五光十色吧。
迪士尼初登上海滩
迪士尼的影片走红美国后,其片中的形象也迅速向世界传播。上海在20世纪30年代正值电影行业的黄金时期,迪士尼的卡通形象和他本人的传奇故事不断出现在沪上的报刊上,有的卡通形象直接被用做杂志封面。当时沪上媒体上出现的“华特·迪士尼”称呼可谓五花八门,华纳狄司耐、华德狄司耐、华脱迭斯耐、华尔脱狄士南、华尔狄斯里等不一而足,而米老鼠曾被叫做米鼠,白雪公主唤作雪姐儿,唐老鸭则被称为唐鸭子、唐奴鸭或鸭子唐纳。
作为沪上一本娱乐性非常强的画报,《良友》杂志率先介绍了迪士尼和他的米老鼠。在1932年1月刊中,画报用整版图片介绍米老鼠是美国最受欢迎的明星,并借机用迪士尼卡通形象PS了自己杂志封面,以“自拍”方式为《良友》做宣传。
米老鼠和布鲁托一起看《良友》《良友》,1932-01-01
《回力球周刊》,1936 年第3卷第21期
《电声》,1939年快乐周刊
随着电影而来的迪士尼热
一股迪士尼“旋风”瞬时席卷整个上海,沪上的各类报纸、杂志、图书,围绕迪士尼动画的文字报道与宣传风起云涌;上海各大电影院内迪士尼动画影片迎来观影热潮;“华特·迪士尼”成为各类报刊、杂志竞相报道的对象;米老鼠、白雪公主成为沪上各大商业公司产品的广告代言人;唐老鸭的卡通形象成为各大百货公司吸引消费者的橱窗悬挂物,迪士尼主题作品成套印上了新年贺卡。近代上海的文化娱乐形式因为迪士尼动画的到来而纷繁多样,市民娱乐内容随之丰富充盈。迪士尼这一舶来品,不可阻挡地引发了近代上海文化的新潮流,迪士尼卡通形象也融入上海的文化记忆。
1936年12月24日的《大陆报》(The China Press)上,专门刊登了一则图片新闻,介绍迪士尼先生和他创造的卡通形象问候圣诞节。我们熟悉的米老鼠、唐老鸭、米妮等各式卡通形象纷纷登场,对于上海市民认识迪士尼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大陆报》,1936-12-24,A3版
迪氏成功学遭媒体热捧
米老鼠进入中国之后,各类报纸杂志对迪氏“成功秘笈”大为关注并争相刊载, “著名的卡通画家”“伟大的制作家”“电影界罕有的伟大的功臣”之类的称谓屡见不鲜。三四十年代的沪上期刊杂志上,刊载的关于华特·迪士尼成功秘诀的文章有数十篇之多。随着米老鼠系列动画在沪上电影院热映,他新片的每一次成功,报纸杂志上就会有华特·迪士尼“成功学”的讨论,他的人物生平、待人接物、职业素养以及个人爱好、迪士尼夫妇等都成为媒体分析报道的对象。
《申报》,1941-05-16,12 版
《电声》,1936年第5卷36期
《家庭》,1940年第5卷第1期
《电影》, 1940年第76期
媒体广告的宠儿——白雪公主
迪士尼动画席卷下的上海,报刊媒体上的广告许多都是米老鼠、白雪公主、匹诺曹、小蟋蟀等卡通形象,其中尤以白雪公主广告居多,白雪公主被单、果盘、香烟、香料、绒线、水彩画册等等。
九江路的吉逊行出售的白雪公主香粉,可谓抓住了白雪公主形象与自家商品之间的联系。该商家将白雪公主“雪白”形象与妇女美白的隐喻意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正如其在广告词中所宣称的“白雪公主香粉有伟大的效力,来修正你面部一切缺陷,搽了会使你像白雪公主一样的受人欢迎”,广告词中宣扬的现代女性美白观念不言而喻,“白雪公主香粉又施除去狐臭,常搽两腋即觉幽香阵阵,时代女性不可不备焉,分雪白玫瑰肉色三种”。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古以来,女为悦己者容。但在此广告中,商家却将美白与现代女性形象联系在一起,在直接宣传商品的同时,也间接传播了现代美容观念。
《申报》,1938-10-10第46 版
迪士尼卡通主角竞相亮相
迪士尼卡通片不断更新换像,上海报纸杂志上卡通片的主角有一种“你方演罢我登场”的架势,而作为迪士尼卡通人物中资格最老、最经典的米老鼠,其地位经常遭受“受宠新人”的挑战。《米老鼠吃醋》《唐老鸭压倒米老鼠》等类似标题经常出现在报纸上。
惹眼的标题,配上片中卡通人物的漫画或照片,是媒体报道迪士尼新作的主要形式,新片与老片的对比成为媒体宣传和评价新片的切入点。和《白雪公主》一片不同,《木偶奇遇记》是在影迷的呼声下拍摄的,《白雪公主》创造的票房神话让影迷们对迪士尼的新作充满期待。从影片的色彩到剧中人物,从影片的故事情节到卡通故事富有的教育意义,《白雪公主》与《木偶奇遇记》两部五彩长片的比较曾被沪上媒体拿来大做文章。
《大美周报》,1940年第48期
《艺海周刊》,1940年第29期
报端上的迪士尼电影花絮
迪士尼出品了很多电影,有时候报纸上会详细介绍迪士尼的最新影片内容。虽然迪士尼有些故事的原型为世界著名童话中的人物形象,但是,《申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还是会根据迪士尼电影的内容来介绍他们,报道提到作品新出现的角色、参演的演员、适合观看的观众年龄等,为电影不久之后在上海公映进行预热。
即便迪士尼的动画作品未必会上海正式放映,当时上海的主要媒体也仍旧会刊发很多有关这些作品的信息和幕后故事。如1941年《申报》上就曾刊登了一篇名为《<骑士降龙记>花絮录》的文章——
在本片中,华德狄斯耐亲自“漏脸”表演,这还是破天荒第一次。
给制米老鼠,唐老鸭,博罗狗,鹅妈妈,茀丁牛,美人鱼,……都有共通的相似点。他们都是《骑士降笼记》中参加演出的“剧中人“。
唐老鸭在走进技术室时,常常扮作马,换句话说:那承乏唐老鸭发音的克劳伦斯乃许,他起初原本是来学马嘶的呢。
华德狄斯耐作画时,只用三个指头和一个大姆指,据说这样可以节省不少的时间,真可谓熟能生巧。
在片中,可以听到最美妙的声音的效果,在那余音袅袅之际,忽又穿云裂帛,响遏行云,令人意想不到也。
《申报》,1941-08-31,12 版
《申报》,1946-6-23,3版
图书出版与迪士尼娱乐
在影片之外,迪士尼卡通的主人公们也开始在图书著作中带领读者们走进另一个世界。早在1936年上海中华书局就在沪上出版发行了《米老鼠漂流记》一书,1950年前沪上出版发行的迪士尼图书著作至少有12种之多,包括卡通绘本译著、根据电影内容再创作和自创的连环画。
相关图书著作的主角们都是迪士尼笔下最成功、最经典的卡通人物,米老鼠作为卡通始祖,其绘本和图书也是最多的,目前能找到的有《米老鼠漂流记》(1936)、《米老鼠珍珠探案》(1939)、《米老鼠大闹马戏班》(1939)、《米老鼠开报馆》(1947)等等;唐老鸭的图书著作有两种,分别是《唐老鸭大闹火焰山》(1947)、《唐老鸭的藏宝地图》(1949)。上海著名儿童作家任溶溶新中国成立前就翻译出版了三种关于华特·迪士尼的卡通著作。
上海迪士尼开园之际,上海图书馆(以下简称“上图”)展出50多件“迪士尼与上海的渊源”馆藏民国文献。
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就曾有过“迪士尼热”:迪士尼卡通人物在沪上各类报纸、杂志、图书,广告中频频出镜头;“华特·迪士尼”成为争相报道的成功人士;上海各大电影院迎来迪士尼动画热潮;米老鼠、白雪公主纷纷成为沪上各大品牌的广告代言人……
据悉,本次上图展览包括“米老鼠与上海本土明星的相遇”、“长篇漫画:米老鼠两游上海滩”、“17岁的张爱玲:论卡通画的前途”、“与迪士尼别苗头:万籁鸣创作卡通片”等专题。展览从6月13日开始延续至7月11日。
现在我们不妨来一次80年的穿越,找寻民国文献中的上海迪士尼。
迪士尼初登上海滩
上海在20世纪30年代正值电影行业的黄金时期。当时沪上媒体上出现的“华特·迪士尼”称呼可谓五花八门:华纳狄司耐、华德狄司耐、华脱迭斯耐、华尔脱狄士南、华尔狄斯里等不一而足。
而那些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卡通人物在当时也有别的名字,比如米老鼠曾被叫做“米鼠”,白雪公主唤作“雪姐儿”,唐老鸭则被称为“唐鸭子”、“唐奴鸭”或“鸭子唐纳”。
上图方面表示,当时《良友》杂志率先介绍了迪士尼和他的米老鼠。在1932年1月刊中,画报用整版图片介绍米老鼠是美国最受欢迎的明星,并借机用“米老鼠和布鲁托一起看《良友》”植入了自家杂志封面。
《良友》,1932-01-01
再来看这一则刊载于1936年12月24日《大陆报》(The China Press)上的图片新闻,介绍的是迪士尼先生和他创造的卡通形象问候圣诞节。这时米老鼠、唐老鸭、米妮等各式经典卡通形象都已纷纷登场。
《大陆报》,1936-12-24,A3版
而在图书界,上海中华书局在1936年在沪出版发行了《米老鼠漂流记》一书。据上图统计,1950年前沪上出版发行的迪士尼图书著作至少有12种,包括卡通绘本译著、根据电影内容再创作和自创的连环画。
其中米老鼠作为卡通始祖,有关它的绘本和图书也是最多的,目前能找到的有《米老鼠漂流记》(1936)、《米老鼠珍珠探案》(1939)、《米老鼠大闹马戏班》(1939)、《米老鼠开报馆》(1947)等。
迪士尼图书册
“迪氏成功学”受媒体热捧
据悉,米老鼠进入中国后,各类报纸杂志对迪氏“成功秘笈”大为关注并争相刊载。“著名的卡通画家”、“伟大的制作家”、“电影界罕有的伟大的功臣”之类的称谓屡见不鲜。
上图统计三四十年代的沪上期刊杂志中,关于华特·迪士尼成功秘诀的文章有数十篇之多。随着米老鼠系列动画在沪上电影院热映,每逢新片获得成功,报纸杂志上就会有华特·迪士尼“成功学”的讨论。甚至于他的人物生平、待人接物、职业素养以及个人爱好、迪士尼夫妇等都成为媒体分析报道的对象。
《申报》,1941-05-16,12版
《电声》,1936年第5卷36期
《电影》, 1940年第76期
“白雪公主”成为广告新宠
1937年12月21日,迪士尼第一部动画长片《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在美国上映。半年之后,也就是1938年6月2日,这部影片正式登陆大上海大戏院和南京大戏院。
据《申报》报道,当时丽都大戏院、大上海大戏院、平安大戏院、南京大戏院、辣斐大戏院分别以 5.2 万余人、3 万余人、3 万余人、2.5 万余人、2 万余人的卖座成绩位居上海各大影戏院前5位。市民们百看不厌,《白雪公主》在上海创造了空前的票房。
在当时媒体报道中都会看到这样的标题:“白雪公主获利破最高纪录,收入七百万元”“白雪公主在中国、观众四十余万破纪录”。据报载,《白雪公主》1938年创下上海当年的票房冠军,票价一度从3元升至8元,而当时一个工人的平均月薪仅约为14元。
《电声》1939年第8卷 第29期第1204页
也是这年的圣诞节,《申报》登载了一幅倪长民的漫画《白雪公主的八仙过海》。白雪公主手捧莲花化身何仙姑,与她的七个小矮人一起“八仙过海”。上图研究员分析,漫画作者也许仅是一种插科打诨的幽默戏谑心理,但这幅漫画中人物土洋结合,中西合璧的装扮风格,恰恰表征了当时上海地区中西杂糅的社会文化生态。
《白雪公主的八仙过海》, 《申报》,1938-12-25第 14 版
随着白雪公主的形象深入人心,她也成为广告主们心怡的对象:比如白雪公主被单、果盘、香烟、香料、绒线、水彩画册等等。
以白雪公主香粉为例。商家会把白雪公主“雪白”形象与妇女美白的隐喻意义结合在一起。广告词称:“白雪公主香粉有伟大的效力,来修正你面部一切缺陷,搽了会使你像白雪公主一样的受人欢迎”,“白雪公主香粉又施除去狐臭,常搽两腋即觉幽香阵阵,时代女性不可不备焉,分雪白玫瑰肉色三种”。
白雪公主广告,《申报》,1938-10-10,第46 版
此外,白雪公主这一“IP”在沪上取得巨大成功之后,中国的影片商便将中国版《白雪公主》的拍摄提上日程。《中国白雪公主与七矮人》由当时的国联公司主持摄制。片方投入了大成本,邀请到当时家喻户晓的童星陈娟娟担任主演。1940年的上海《大美周报》上有这样的记载:“国联公司摄制十分新奇之新片——《中国白雪公主》,由陈娟娟主演白雪公主,韩兰根、殷秀岑、洪警玲……分饰七矮人,导演为吴永刚,在新光大戏院开映。”
中国真人版影片《白雪公主》上映前夕,影戏院门口张贴出大幅海报,白雪公主和7个小矮人的形象公布在大众眼前,并打出“中国第一部童话故事影片”的字样。
《中国白雪公主》剧照 《大美周报》,1940年第78期第6页
争报迪士尼电影花絮
上图研究员发现,虽然迪士尼有些故事的原型为世界著名童话中的人物形象,但《申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还是会根据迪士尼电影的内容来介绍他们。报道会提到作品新出现的角色、参演的演员、适合观看的观众年龄等,为电影不久之后在上海公映进行预热。
即便迪士尼的动画作品未必会在上海正式放映,当时上海的主要媒体也仍旧会刊发很多有关这些作品的信息和幕后故事。如1941年《申报》上就曾刊登了一篇名为《<骑士降龙记>花絮录》的文章:
“在本片中,华德狄斯耐亲自‘漏脸’表演,这还是破天荒第一次。
给制米老鼠,唐老鸭,博罗狗,鹅妈妈,茀丁牛,美人鱼,……都有共通的相似点。他们都是《骑士降笼记》中参加演出的‘剧中人’。
唐老鸭在走进技术室时,常常扮作马,换句话说:那承乏唐老鸭发音的克劳伦斯乃许,他起初原本是来学马嘶的呢。
华德狄斯耐作画时,只用三个指头和一个大姆指,据说这样可以节省不少的时间,真可谓熟能生巧。
在片中,可以听到最美妙的声音的效果,在那余音袅袅之际,忽又穿云裂帛,响遏行云,殊令人意想不到也。”
《申报》,1941-08-31,12 版
《申报》,1946-6-23,3版
电影衍生品深受喜爱
迪士尼电影在上海票房大卖,使得电影的衍生品也受到市民极大欢迎。比如《白雪公主》和《木偶奇遇记》的曲谱在市民当中抄阅学唱,人们在商场书店可以买到白雪公主和7个小矮人的图书和玩具、白雪公主果盘等物品。另外,米老鼠、唐老鸭卡通造型的烫印纸也成为商家的生产对象,市民们对于迪士尼动画人物的描图、填色等手工活动极为欢喜。
《白雪公主》曲谱
迪士尼卡通人物的描图和填色
很多的时候我们女生都爱干净,可是身上有的时候也不能摆脱狐臭,那么尤其是在夏天,还有在封闭的教室里面,我们应该怎样避免让别人嫌弃自己身上的味道呢?其实除了手术以外,还有很多的中医方法.
制汗剂、爽身粉、体香剂等,但对严重患者仍不足以有效抑制狐臭,不妨以中医来治疗,狐臭是因为腋下、阴部、乳头等部位有种称为「顶浆腺」的特殊汗腺所致。顶浆腺分泌物中含有氨、醣类、蛋白质、铁质、脂质等,经过皮肤表层的细菌发酵,所产生的味道。
西医狐臭的治疗方式:
1. 施打肉毒桿菌:利用肉毒桿菌抑制排汗量而减少异味的产生。
2. 光纤雷射治疗:藉由光纤导引雷射将腋下的顶浆腺破坏,达到减少异味的效果。
3. 迴旋刀微创手术:利用先进的仪器技术,于两侧腋下各开一至二个约1.5cm微小伤口,再利用特殊的迴旋刀透过伤口深入腋下,把顶浆腺清除乾净。
医师表示,中医认为狐臭、多汗皆属于内热的表现,而内热代表体内阴阳气血相对不平衡,也就是一种气血不合的情况。整体来说,狐臭是先天影响,又因过食肥甘厚腻之品而加重气血不合而致。假若又未注意清洁,更会加重狐臭程度。
治疗狐臭可分为外敷、内服,目前市面上贩售许多改善狐臭及多汗产品,皆属于外用型的消极性治疗,如制汗剂、爽身粉、体香剂等,但对严重患者仍不足以有效抑制狐臭,不妨以中医来治疗,针对个人体质选用适当药物来改善症状,湿热型多用甘露消毒丹等清热利湿的方剂。虚火型则选用黄耆建中汤等健脾益气的处方,从根本体质改善,才能摆脱。
这个方法,我经过多年看到很多人都在服用的,所以说没有任何问题,我们一定要在乎自己的形象,而且我有一个同学她就有狐臭,每天和她在一起的时候其实都特别难受。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