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狐臭香格里拉(香格里拉的香味好闻吗)

时间:2024-05-23 12:26:55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西藏十大未解之谜

千百年来,西藏一直被一种神圣而又神秘的氛围所笼罩,接受着全世界人们的虔诚仰望。而西藏历史上有十大未解之谜,至今还震惊全世界!

高僧“虹化”之谜

虹化是指得道高僧在圆寂时出现的一种神秘现象。是得道高僧在圆寂时出现的一种神秘现象。据说,修炼到很高境界的高僧在圆寂时,其肉身会化作一道彩虹而去,进入佛教所说的空行净土的无量宫中。

虹化是指得道高僧在圆寂时出现的一种神秘现象。虹化者临终时,打坐的身体不断发光,其形骸不断缩小或消失,最后只剩下指甲和毛发。也有得道高僧的尸体在焚化后只得到珍贵的舍利。那么,西藏的虹化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只有得道高僧才能虹化呢?这就是虹化之谜给人留下的谜团。

虹化的基本特征是:虹化者临终时,打坐的身体会不断发光,在发光时形骸不断缩小,由缩小而渐至消失,最后只剩下指甲与毛发;在其肉身发光缩小之际,头顶上方出现一片红光缭绕。这便是藏密修行者追求的死后最高境界。尚有次等者,其肉身在发光中缩小到一定程度便不再缩小,剩下的形骸坚硬如铁。还有修行得道的高僧,死后火化,遗体全部烧光,连一点骨灰也不留下。这种十分特殊的现象,也可归入虹化一类。

在藏传佛教中,有一个支派密宗,传说密宗修炼者修行达到一定境界后死亡时,肉身会在圆寂后几天内,自动化成五颜六色的光直至消失。这种现象被称之为人体虹化现象。

山南谢珠林寺--千年少女肉身不坏之谜

位于拉萨贡嘎机场附近的谢珠林寺供奉着一尊神奇的菩萨像,她是独一无二的,这不仅是因为这尊佛像,在藏传佛教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更令人惊奇的是,她是一位一千年前存留至今的女肉身像!

她坐化于一千年前,圆寂时只有十二岁,圆寂后身体自然收缩至只有一肘高,坐姿如同度母,传说她是绿度母吉祥天母化身,如今被供奉于谢珠林寺!头戴莹冠,身披彩衣,面容沉静头微低垂,双眼似开似湖,不可思议

伏藏之谜

“伏藏”是指一件很珍贵的东西被埋藏,最终又被发掘出来的意思。在西藏,许多地方都有“伏藏”的存在。那么,“伏藏”到底是些么东西?为什么西藏会有“伏藏”这一举动?这就是伏藏之谜给人们留下的悬念,有一种说法为,伏藏是指莲花生师为后世弟子之福运而埋藏起来的自己的秘密教义及其密典。

莲花生大师将各种教义传授给他的弟子,并把那些从他和益西措杰,及其他佛教大德的彻悟思想中产生的教义埋藏下来,以使后世信徒挖掘。

这些伏藏品在后来的九个世纪内被“百位伏藏师”及其他伏藏师所发现。它们的发掘开始于桑杰喇嘛伏藏师和僧人翁西坚,仍在继续中。

伏藏扥为两种,书藏,又称地藏,即指经书,圣物藏指法器、高僧大德的遗物等。另一种叫识藏,又称心间伏藏, 这些教法是由伏藏师本人从自己的悟性思想中直接得到的,而不是靠某种方式诸如根据标记符号从地下发现,因此称之为“贡德儿,或心间伏藏。”

最为神奇的就是识藏,据说当某种经典或咒文在遇到灾难无法流传下去时,就由神灵授藏在某人的意识深处,以免失传。当有了再传条件时,在某种神秘的启示下,被授藏经文的人(有些是不识字的农牧民)就能将其诵出或记录成文。这一现象就是伏藏之谜。

据传,1300多年前,莲花生大师到西藏弘扬佛法,发觉当时藏人的知识不能接受密法,也因为当时有些法的因缘尚未成熟,故离开西藏前,将很多教法、佛像、法药埋藏在不同的领域里。

它们有的在瀑流,有的在山岩,有的在虚空,甚至有的在圣者的深禅定之中。等待将来时机成熟,让有缘、有成就者开启传播,故称“伏藏”。

珠峰上的雪人传说

世界上所有神秘的动物中,最让人着迷、神往的就是传说中的喜马拉雅山雪人。雪人被称作“夜帝”,意思是居住在岩石上的动物,藏语称为“米贵”,意为人形怪物。从公元前326年起,世间就开始流传关于雪人的种种传说。在偏远的喜马拉雅山山区,百多年来一直传称有“雪人”出没。

在喜马拉雅山区,雪人被描绘成一种身材高大、半人半猿的传奇动物。它们高1.5-4.6米不等,头颅尖耸,红发披顶,周身长满灰黄色的毛。它们步履快捷,时而凶猛、剽悍,时而仁慈、温柔。

虽然很多人否认了雪人的存在,但有关雪人的存在也有许多事实为证:

1848年,西藏墨脱县西宫村的桑达被雪人抓死,留在他身上的气味臭不可闻。

1889年,英国陆军少校沃德尔在喜马拉雅山西北区海拔5100米的雪地上,发现神秘大脚印,当地挑夫表示,那是一种叫“雪人”的人猿留下的。

1938年,当时加尔各答维多利亚纪念馆的馆长奥维古上尉单独在喜马拉雅山旅行,突然遭遇了强劲的暴风雪。强烈的雪光刺得他睁不开眼睛,他又没有任何措施可以呼叫救援,所以奥维古只能等待着自己变成僵硬的尸体。

就在他接近死亡时,觉得自己被一个近3米高的动物掩护住身体,保住了性命。慢慢地,自己意识清晰了,那个大体动物却神秘地消失了,临走时还留下了像狐臭一样的味道。

另一个关于雪人救人的故事发生在1975年。一名尼泊尔夏尔巴族姑娘像往常一样在山上砍柴,但没有意识到远处有一头凶狠的雪豹已经悄悄跟踪她十几分钟。

在姑娘放松警惕的时候,雪豹突然发起猛攻,没想到,一个凶狠的红发白毛动物冲出来,和雪豹殊死搏斗。

姑娘这才得以逃回村子。很显然,这个红发白毛的动物就是传说中的雪人。

如今,有关雪人的种种传说逐渐被动物学家承认,并吸引着无数探险家来到喜马拉雅地区,找寻这个给人类带来无限幻想的神秘动物。

1951年,英国珠穆朗玛峰登山队拍下了第一张有雪人清晰的脚印的照片。这脚印是在坚硬冰面的薄薄一层雪上留下的,很长,很宽,拇指很大,并向外张开。

古格之谜

九世纪中叶,吐蕃王朝第九世赞普朗达玛被杀,其曾孙逃往阿里地区。约公元十世纪,其后裔建立了古格王国,在近700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明。1630年,拉达克人入侵并消灭了古格。然而,从记载上看,战争造成的屠杀和掠夺并不足以毁灭古格文明,但古格文明的消失和玛雅文明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发生得异常突然。在今天的遗址附近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十多户人家守着一座可供上千人居住的城市,而这十多户人家并不是古格后裔。那么当日十万之众的古格人如何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呢?如今,浩大的古格王国遗址、神奇的“古格银眼”、无头干尸洞和无数的古物珍宝吸引着考古学家的探索。但古格文明何以突然消逝,仍是一个谜。

香巴拉之谜

香巴拉,又译为“香格里拉”,意为“持安乐”,是佛教所说的神话世界,时轮教法的发源地。关于香巴拉的是否存在人们始终持怀疑态度,而佛学界则认为香巴拉是一个虚构的世外桃源。   

藏文史籍对于香巴拉的记载很详细:香巴拉位于雪山中央的西端,圆形如同莲瓣,周围被雪山环抱,从白雪皑皑的山顶到山脚下的森林,生长着各种鲜花和药草,大小湖泊星罗棋布,青草茂盛,绿树成荫,有许多修行圣地。其中央耸立着富丽堂皇的迦罗波王宫殿,宫殿中央是各种王的寝宫宝座,王们拥有许多大臣和军队,可以乘骑的狮子、大象、骏马无数。这里物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从王臣权贵到庶民百姓都虔信佛法,供奉三宝…… 但香巴拉(即香格里拉)存在与否,至今仍是一个谜。

神秘天铁

西藏一些地区传说天铁是雷电带来的,伴随着震雷,天空中的龙族口中掉落天铁到地面。也有的认为天铁是天上的神“ 赞” 或者龙族搏斗中掉落地下的铠甲和兵器残片,至于战斗,自然就是电闪雷鸣了。总之,天铁和霹雳脱不开关系。

或许,对天铁的崇拜可以看成青藏高原的先民对天的崇拜,因为“ 霹雳” 往往被视为天庭最具攻击力的武器。在希腊神话中的主神宙斯以霹雳为武器,古代印度经典《梨俱佛陀》中的氏族之战中,雷神一族使用的武器也是霹雳。在北方草原地带游牧的各民族都有对天和雷电的崇拜,例如回鹘人就会祭拜被雷电击中过的土地。西藏的先民们崇拜天空、雷电和雷电的产物天铁,也并不是西藏的特例。经研究考证,这些托架大多属于古人类的遗物包括箭镞、小块钢铁及生物化石也有一部分陨石碎片,尤其在边远的西藏农牧区,人们仍很看重神秘的托架,以佩戴托架为荣。

冈仁波齐,至今未解之谜

海拔6656米,雄浑的山体竟然像一座金字塔!二十多年前就有人发出过这样的惊叹。在1998年进行的一次喜马拉雅山考察中,一位印度僧人给科考人员看了一幅位于西藏的冈仁波齐峰的照片,当时队伍中的穆尔达舍夫就惊叫起来说:“这不是山,是一个金字塔!”

俄罗斯眼科医生穆萨舍夫博士提出了一个理论,即西藏的冈仁波齐山实际上是一个古老的人造金字塔,周围环绕着较小的金字塔,并与吉萨和特奥蒂瓦坎的金字塔相连。

冈仁波齐的秘密——时间加速?

如此神秘的山峰少不了追求神秘和刺激的先行者。在冈仁波齐禁攀之前就曾有科考队上山考察,当地喇嘛曾经嘱咐过不要偏离设定的路线,否则会进入密教的活动范围。

19世纪有几个关于俄罗斯登山者的传说。俄罗斯登山者试图爬上这座山然后消失。一位西伯利亚登山者曾告诉人们,一群登山者爬过了某个特定的点,突然衰老了几十年。根据他的故事,他们一年后死于快速的衰老!至于原因至今未解!

冈仁波齐著名的灵异事件,“切莫”之谜。“切莫”出没盛传已久。“切莫“在藏语中是“野人”的意思。 1996 年,中韩登山队攀登冈仁波齐峰,中方总队长在途中发现了一串奇怪的脚印,并拍了照片。那就是切莫了。历史上德国组织了两次进藏,其中第一次是为了探求雅利安人种的起源,这里的雅利安人也许就是所谓的切莫。

鬼湖之谜


在西藏有1300多个湖,但其中有两个湖被称为鬼湖。我们一般站在湖边都会给人一种心神非常开阔的感觉,而,当你来到鬼湖旁边的时候会莫名地有一种孤独和忧伤,甚至绝望的感觉。

在神秘的冈仁波齐峰山脚下,有一个造型像一张人的湖,像一张可怕变形的脸,而旁边的那个湖,像一张完整的人脸是西藏的圣湖,所以人们说这两个壶,一个是圣湖,一个是鬼湖。

1906年,瑞典地理学家在测量完这个圣湖的水深之后,说再测一测旁边这个鬼湖的深度,但不知道什么原因,他测一半就不再测了。

所以鬼湖深度至今还是个迷,而这个鬼湖最奇怪的一点就是在这里包括它周围所有的动物都会避而远之,包括植物,这里几乎是寸草不生。

巫师之谜

在原始宗教观念支配下的藏族先民们认为:无论是在天上、地下或是水中,都有神灵,而且世间万物也都无不听命于这些神灵。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不断幻想能控制和影响客观事物以及部分自然现象,于是便产生了祭祀和巫术活动,巫师也随之出现。作为藏族原始宗教祭祀主持人的巫师,据说都是能通神,且能同鬼神通话,以上达民意、下传神旨;可预知吉凶祸福,除灾祛病;还能从事征兆、占卜、施行招魂、驱鬼等巫术。他们是人与神之间的桥梁和媒介,享有十分崇高的威望。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对巫师的各种情况,如名称、传承、服饰、法器、神坛、咒语、巫术、占卜等,几近一无所知。或许在某个偏远的地方,或多或少地保留了一些较为接近于原始宗教巫师的面目,有待我们进一步去考察。

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去西藏看看,绝对不是你想的那样。他会带给你前所未有的感觉,你可能会感受到西藏那股神秘力量的推动力。

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史地(一)

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地区

(一)、紫竹院街道办

东至白石桥路,邻北下关街道办;西至南辛庄,邻四季青乡、香山街道办;南至紫竹院路、三虎桥、永定河引水渠北岸,邻甘家口街道办、八里庄街道办;北至中坞、皇苑大酒店、北三环西路、邻青龙桥街道办、海淀街道办。街道办设在紫竹桥东北的广源闸5号。

该境域历史上跟海淀镇一直同属于一个行政区划。1958年,属海淀区四季青公社。1963年从四季青公社脱离出来,独立成立街道办,设在蓝靛厂,故名蓝靛厂街道办。1969年5月,迁至紫竹院公园西侧广源闸甲5号,1978年易名为紫竹院街道办。

京密引水渠-南长河由西北流向东南,经紫竹院公园流入北护城河。该河是元、明、清三代引西郊泉水入城河道,也是清代帝后乘船去颐和园游乐的河道。

解放前,境内主要是农田、坟地,仅有几处自然村落,在蓝靛厂、紫竹院有几家私营商店、2所小学。1980年代,在白石桥路西侧涌现出一批新技术企业,如图新技术开发、空间技术、京海计算机集团、华兴电子、理工大学系统工程、北京科力新技术发展、海威、蓝深网络、海威电器、三华、中太、泰普等,成为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一部分。

1980年代,兴建了国内最大的北京图书馆新馆、国内第一座现代化的歌舞剧场---中国剧院、北京电视台制播中心、香格里拉饭店等大型建筑。高校有:中央民族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舞蹈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化工管理干部学院。科研院所有: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力学研究所、地力新技术研究所,北京通用技术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北京市犁铧测试中心。文化团体有:中央民族歌舞团、总政文工团、总政军乐团。涉外宾馆饭店有:香格里拉饭店、皇苑大酒店。

1、火器营

东至滨河路,西至宽街(厂北街西侧、横街东侧),南至蓝靛厂中学(1964年始建,今更名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第二分校),北至北门外。该居民区原为清朝外火器营所在,故名。1978年改为居民区。

火器营是清朝八旗军中专门操演枪炮火器的军营,1691年置。分内、外两营,共有官兵7800多人。内火器营驻于城内,又分枪(使用鸟枪)、炮(操用子母炮)两小营。外火器营驻于城外蓝靛厂,专习鸟枪。外火器营,简称火器营,旧址位于火器营路与老营房路交叉口东北角。

2、老营房

东至蓝靛厂邮局,南至黄庄后道,西至西门小学。原名圆明园护军镶蓝旗,自盖了外火器营后,被称为老营房。1978年改建成为居民区。

3、厂北街

东至厂胡同西口,西至蓝靛厂邮局,北至蓝靛厂农贸市场,南至黄庄后道。原是自然村落,1958年成立居委会。因地处蓝靛厂北街而得名。区内有厂北街和厂大街。

区内的广仁宫,建于1608年,称护国洪慈宫,供奉碧霞元君。清康熙年间重修,1712年更名为广仁宫,俗称西顶、日月庙。今尚存大殿三座,被北京橡胶五金厂改做厂房。

4、厂胡同

东至滨河路,西至蓝靛厂供销社,南至下村红门戏楼厂后街1—12号,北至四季青供销社宿舍。原为自然村落,1958年成立居委会。区内有:南北向的红门大街、滨河路,东西向的黄庄后道、蓝靛厂大街。

5、魏公村北区

东邻北京第一皮鞋厂,南至魏公村北路,西邻北京外国语学院、民族印刷厂,北至魏公村路。原为四季青乡的菜地坟地,1982年建成,因其位于魏公村北部,故名。齐白石葬此。

6、魏公村南区

东邻魏公村居民区、中央民族学院,南至法华寺路,西邻中央民族学院附小、民族学院宿舍,北至外国语学院南墙。原是菜地坟地,1984年开始建设,1987年建成,因地处魏公村南部,故名。

7、魏公村

东至白石桥路,南至中央民族学院北墙,西至魏公村小学西墙,北至魏公村北路。元初营建大都城后,新疆畏吾儿(维吾尔)人聚居于此,称畏吾村;大概是畏吾儿人身上有狐臭,加上谐音,明代又名韦狐村;清代,根据谐音外加“公”的尊称,更名为魏公村。

8、法华寺

东邻中央民族学院,西邻万寿寺甲2号院,南至紫竹院公园,北至法华寺路。原为自然村落,村因寺得名。居民的大部分居住在法华寺村,故名法华寺居民区。原为法华寺村的菜地,1985年始建,1989年建成。该居民区中部有东西向的民族学院南路。

驻此的单位有: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地震力学研究所、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全国政协招待所。

9、万寿寺北里

东至万寿寺中学,南至法华寺路,西至西三环北路,北至外国外国语学院南墙。原为菜地,1958年盖了4栋居民楼,1980年代盖了7栋居民楼。因位于苏州街(西三环北路的前身),曾称苏州街居民区。因其位于万寿寺之北,1989年更名为今名。

10、万寿寺

东至紫竹院街道办宿舍,南至南长河,西至半壁街村,北至北京市理化测试中心。东为万寿寺村,因寺得名;西为半壁街村,因其只在街的半边有居民房,故名。1982年成立居委会,以区内著名的万寿寺为居民区名字。

古刹万寿寺,建于明代,清代重修。

广源闸建于1289年,当时附近有一个窦母娘娘庙,故名窦母闸,是元明清三代向北京城内控制引水和防洪的工程。清末,为使慈禧太后能乘船去颐和园,深挖南长河,扩建窦母闸,并改名为广源闸。1964年上游修麦钟桥水闸后,该闸已弃而不用。

11、紫竹院

东至紫竹院公园西墙,南至紫竹院路,西至紫竹院汽水厂,北至紫竹院仓库。原为紫竹院村,村因东邻紫竹院公园而得名。1954年成立居委会,沿用紫竹院村名。

12、三虎桥

东至北京市检察院新宿舍楼,西至北京酿造六厂,南到中国画研究院,北至紫竹院路。1979年,公安部一所、北京市检察院、大都饭店在三虎桥村盖宿舍楼;1982—1988年,北京酿造六厂和首都体育馆也在此盖宿舍楼,形成居民区,沿用三虎桥村的名字。三虎桥村北有一座跨双紫支渠的石桥,立有4只石虎,故名神虎桥;明万历年间,一虎夜“逸”,遂名“三虎桥”。村以桥名,故名三户桥村。1980年代,紫竹院路拓宽至70多米,三虎桥旧桥被拆除,在旧桥东另建一宽大新桥。

妹子,你们那的奇奇怪怪的风俗真是超震撼

世界各地的奇风异俗数不胜数,有关“女人”的那些奇特风俗则尤其让人目瞪口呆。今天算是彻底长见识了,全球竟有这么多关于女人的奇怪风俗!

1. 喀麦隆:母亲可以嫁给亲生儿子

虽然喀麦隆法定婚龄是女子15岁以上,男子18岁以上,但在农村仍保留着传统的早婚习俗,有的女孩2岁订婚,9岁结婚。在城市,男女青年的结婚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

喀麦隆有种奇异的婚姻,那就是儿子可以继承父亲的老婆,弟弟可以继承哥哥的老婆,连孩子一起继承,其目的是“肥水不流到外人田”,防止父亲的老婆或哥哥的老婆改嫁外人,把财产带走。

当然,这种继承不是强制性的,要双方同意。但酋长是个例外,根据传统,老酋长驾崩后,儿子酋长顺理成章地把父亲酋长的头衔、权势、财产连同所有的老婆孩子一同继承。

2. 土耳其:男女共浴,浴池里选新娘

土耳其浴早期是男女分开洗,后来演变成今天的男女共浴。如果到土耳其旅游,在当地人光顾的洗浴中心里能看到男女共浴。洗浴时,人们多半赤裸上身,下身围一块浴巾。在土耳其人眼中,土耳其浴池是真主的圣地,在真主的圣地清洗身体是没有任何顾忌和邪念的。

土耳其浴对土耳其人来说,不仅仅是清洁皮肤的地方,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有时婚姻大事也在浴池里决定。

原来,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女子平时除了用头巾包住头和脸部外,还穿着厚实的长袍,外人无法看清女子的长相和身材,这样一来,土耳其浴室就成了未来婆婆挑选儿媳的重要场所。

一般来说,未来婆婆在媒人的陪同下邀请未来儿媳一同沐浴。在浴室里,未来婆婆不仅要看儿媳的长相和身材,还要看她的骨盆,骨盆大的女子才能给家里带来多子多福的好运。

另外,未来儿媳的体味如何,有没有狐臭也是考察的重点。由于土耳其人的饮食以奶酪和肉食为主,体味重在所难免,有狐臭的女子被认为是不吉利的,人们认为那是真主惩罚她的缘故。

3. 日本:流行“浴池约会”裸体相亲

即使在共浴已有百多年历史的日本,秩父酒店迎接客人时的说话也叫人吃惊。酒店经理会说:“要不要到我们露天‘约会浴’泡一泡?我们可以为你安排伴侣。“就这样,年轻男女便在浴池里交上朋友。

秩父酒店位于东京西北80公里的乡间,有20间房。酒店于1985年5月开办“浴池约会”,引起了人们好奇心。由于新式的房子都有浴室设备,单性公共浴池也开始迅速没落。但对不害怕裸露身体的日本人来说,他们仍然喜欢到乡间酒店浸旧式单性浴池。林俊光坚称他的两性浴池“光明磊落”。他说:“你可以穿着裤子进浴池。”

但一般情形下,带浴巾或毛巾进浴池已是严重违反浴池礼仪。肥皂绝不能用,进浴池前要先擦好身子。“浴池约会“是集体而不是个人活动,宽衣后,男女双方分别由房间的两面进入浴池;浴池用一扇水底闸隔开。

就位后,拉门打开,双方正式见面。浴客浸在摄氏37度的水里,聊天,喝米酒,或在浮在水面的桌子上玩牌。林俊光坚说,为了增加气氛,还供应香料汁、水果和餐酒。男方或女方只要把拉门关上,便可结束约会。年轻客人多是来找结婚对象的。

4. 摩洛哥:“新娘市场”求偶

阿拉伯人问亲也就是求婚,通常由男方家长或委托人向女方的父亲提亲。

在不同的阿拉伯国家,求婚的具体方式不同:约旦的方法别具一格,男方家往往请当地有名望的长者前去女方家求婚。长者到女方家后对姑娘的父亲说:“我们想喝你们家的咖啡。”如果对方不接话茬,或者顾左右而言他,说明求婚无望。若对方回答:“好啊,我们一起喝吧。”表示求婚成功。

在摩洛哥阿特拉斯山区的柏柏尔人居住地,有“新娘市场”.每年9月,那里都要举行“穆塞姆节”,即圣徒纪念日,也是求偶盛会。期间,女方家长或亲戚领着准备出嫁的女子来到市场,小伙子们睁大眼睛悉心挑选自己的意中人。

女子的打扮各不相同,待字闺中的少女穿着鲜亮,戴面纱,披圆形头饰;准备再嫁的寡妇则身着肃穆,戴面纱,但披的头饰是尖顶的。求偶的男子可以主动与女子搭讪,如果女子对他中意,就允许他握住自己的手。

5. 巴基斯坦:新娘不能笑 哀愁受尊重

巴基斯坦的婚礼通常在新娘家举行,但现代的婚礼已经不那么严格了,塔蒂姆的婚礼就在他家举行。与其它一些伊斯兰国家一样,巴基斯坦新娘要在婚礼的前5天进行一次正式的沐浴。沐浴之后,由女性至亲好友为其梳妆打扮,并在手上和脚上染指甲花油。她们还用一种特制的褐色树脂油在手背、手腕和脚背、脚腕上绘出美丽的花纹,来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记者刚到巴基斯坦时还以为这是在文身,后来才知道涂料是天然的,花纹可以洗去。

婚礼上,新娘越哀愁越好 傍晚时分,宾客陆续到来入座,一边攀谈一边欣赏小舞台上动人的歌舞演出,来宾如果有意粉墨登场,也可趁着这个机会一展歌喉或舞姿。在婚礼这样的场合“献艺”被看作是对主人的尊重和对新人的祝福,主人会很高兴的。

月上中天,新人开始与宾客见面。先是盛装的新娘在自己亲姐妹的搀扶下围着新家绕3圈,这意味着从今往后她将成为这个家庭的一员。 接着,新郎新娘坐在小舞台上用鲜花和树枝编制成的“秋千椅”里,每一位来宾都要走到新人面前呈上自己的温馨祝福。按照巴基斯坦的风俗习惯,新娘在整个婚礼中即使心里充满喜悦,脸上也必须表现出哀愁的样子,而且愁容越重越会受到人们的尊重。塔蒂姆的亲戚告诉笔者,这是为了表现新娘对自己娘家人恋恋不舍的心情。

6. 伊朗:公共游泳池有秘密 女人穿长袍游海滩

也许是地广人稀的缘故,即使在首都德黑兰这样的繁华都市里,塔楼也不多见,而独门独院却比比皆是。虽然一座座院落风格各异,但是房前屋后总少不了核桃、柿子等果树,还有大小不一、形状多样的游泳池。我的朋友卡里米说:“游泳池既能点缀庭院,也是休闲的理想场所。现在,游泳池几乎已经成为伊朗中产阶级家居的标准配备之一。”

普通人家的游泳池一般建在庭院的一角,多为规矩的长方形,也有浪漫的曲线形。游泳池的大小根据院子的面积而定,大的有50平方米,袖珍型的则不过十几平方米。式样则根据主人的财力和爱好而定。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家,在游泳池壁上贴上瓷砖或漂亮的马赛克,旁边还配有按摩池和桑拿房。普通人家则在游泳池池底和池壁上简单地抹上水泥后刷漆,不讲排场只求实用。喜欢在院子里多留些绿地和活动空间的人家,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则把游泳池建在自家的地下室里。

修建游泳池花费不是很高,简单的约合2000美元,奢侈点的需要上万美元。由于伊朗有游泳池的人家很多,社会上出现了专靠维修和保养游泳池为生的工人。按照工作量大小,他们每保养一次游泳池,能挣二三十美元。

7. 印度:女人没金鼻钉不出门

印度政府近日计划发行“纸金”,也就是让老百姓认购银行里储备的黄金。虽然购买“纸金”并不意味着能将实物黄金拿到手,但印度人还是趋之若骛,充分体现了他们对黄金的喜爱和信赖。

在印度,女性出门不带首饰会被认为是没有礼貌的表现。在各种材质的首饰中,印度人最青睐黄金首饰。印度人肤色普遍较黑,佩戴金色首饰更容易突出这一特点。走在街上,印度妇女耳畔项间都是金光闪闪的饰品。甚至那些在路边乞讨的小姑娘,虽然衣着肮脏,蓬头垢面,鼻翼上也有一颗金色的小钉。

印度男子带饰品也相当普遍,一只手上带3个金戒指的男士大有人在,而且戒指上多镶嵌有大颗宝石。家中如举办婚礼,父母普遍会选择金饰作为女儿的陪嫁,既衬托了女儿的漂亮,又可当作未来生活的经济基础。亲朋好友也会以金饰作为礼物,表达心意,增添喜事气氛。

8. 阿拉伯:女子=长袍x美甲x爱金

在人们的印象中,阿拉伯妇女穿长袍、蒙面纱,颇有几分神秘。然而,你要是以为她们一点也不化妆打扮,那可就完全错了。

其实,阿拉伯妇女的长袍、面纱和丝巾也是颇有讲究的,如款式的选择、颜色的搭配、面料的讲究等,不一而足。

阿拉伯妇女爱美,还表现在她们对指甲花的大量使用上。指甲花是一种植物,地中海东岸一带十分常见。

据史书记载,阿拉伯人很早就种植这种植物,并喜欢用它的汁液来染指甲和修饰自己。后来,指甲花演变成阿拉伯女性的专用化妆品,她们将指甲花汁涂在自己的手心、手背、胳膊和腿等部位上,上面画着各种精美的图案,以植物、树叶、树枝、贝壳、蝴蝶、蜗牛等为主,以此展示自己别具一格的美。结婚时,尤其要把指甲染得花花绿绿的,这样才能白头偕老,多生贵子。在阿拉伯人的传统婚礼中,进洞房之前还有一个夜晚被称为“染指甲之夜”.

9. 日本:父亲节女儿要和爸爸一起洗澡

父亲节在日本人心目中非常当一回事,甚至重于情人节。我们很多做孩子的始终羞于对父亲说声“我爱你”。而日本子女在父亲节那天,大多会和父亲团聚,而作为父亲的贴身棉袄的女儿,不管已经出嫁和未出嫁的,都会为父亲做好三件事,首先写一封挚爱的信,在父亲跟前朗读。感谢父亲一生的幸劳。

也许我们都会在父亲节那天给父亲送去礼物,也许我们会去个电话,关照并问候下父亲,但我们知道吗?父亲其实不缺吃,不愁穿,他们期待的是大雁飞回家的感觉,他们期待的是子女在他身边听他们的唠叨,日本女儿能在父亲节那天,给父亲朗读自己真情实感的信,让我有很大震动。

给父亲做的第二件事也许让我们无法接受,那就是女儿陪爹一起洗澡。文化的不同,感受也有一定的不同,日本女儿感觉在父亲节那天,给父亲洗个澡,也是给父亲最大的温暖一种方式,毕竟日本洗浴文化历史悠远,泡澡对日本人来说是至高无上的享受,给父亲洗澡就是做儿女们最好的选择。

一位日本女孩回忆说:曾经的我,给父亲仅洗过一次澡,一次脚,在父亲最后的几个月的那一天,我在越洋电话中,才喊出了“爸爸,你是我的好爸爸”,想不到,父亲听到后,激动的笑的很开心……

10. 日本:新娘越美丈夫越苦

以前,在日本的一些贫穷农村里,漂亮的姑娘大多嫁到外村,同村的小伙子只能“望美兴叹”.于是,他们对来迎娶的新郎心怀“恨意”,想办法进行报复。

松之山町是日本新泻县的一个普通小镇,既没有招揽游人的旖旎风光,也没有可开发的悠久历史资源,但是,每年1月15日小镇举行的“奇祭”活动却吸引了众多游人。

从大坂出发,沿日本的北陆高速公路行驶约5小时就到了新泻县境的松之山町。只见镇子周围山地环绕,丘陵连绵。由于紧靠日本海,每到冬天,温暖的日本海暖流带来丰沛的降雪。隆冬时节,小镇积雪厚达1米多,山间地带的积雪则达数米之深。

11. 不丹:女人家中称霸 男人靠边站

被世人誉为“最后的香格里拉”的不丹王国(The Kingdom of Bhutan),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南坡。千百年来,由于巍峨的群山隔断了与外界的交往,使得不丹淳朴的民风和生活习惯得以保存,以至于在许多外国人的眼中,不丹着实有些“怪”.

走在不丹首都廷布(Thimphu)的街头,我看到不丹女子身穿齐脚踝的“基拉”裙;男子都宽衣肥袖,上身穿着名为“果”的传统长袍,挽着雪白整齐的袖口,下着齐膝裙和长筒袜。据当地人说,肥大的衣袖可兼作口袋,把东西往衣袖里一塞,用手捏住袖口,里面的东西就不会掉出来。男子的服装上既没有扣子,也没有兜,只靠一根宽腰带束紧衣服,因此形成了不丹男子“开阔的胸怀”,袖子里装不下的东西可以放在怀里。成年人将身上带的“零碎”都堆在怀里。学生上学不用背书包,所有文具和书本都揣在怀里,衣服鼓鼓囊囊的。

与世无争的性格并不表明国民孱弱。不丹森林茂密,黑熊、雪豹等猛兽多,当地男子的怀中都少不了匕首。而且,上至国王大臣,下至平民百姓,个个都是射箭高手,一些不丹高级官员上班时甚至还随身佩带长剑。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