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2024年2月19日,《自然》杂志刊文称,科学家在美国人的基因中,发现了2.75亿多个基因突变。
这项发现是人类基因史上的重大突破。不过从人种和种族的角度来说,美国人基因并不能代表我国汉族人的基因。
有几方面,是我们汉人独有的。
更显年轻
汉人普遍比欧美人更显年轻,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同样是40岁的脸,我们可能略有沧桑与衰老的趋势,欧美已经有了明显的皱纹。这是为什么呢?
在一项实验中,科学家针对这一话题,研究了英国人和荷兰人的基因序列,发现MCIR基因与感知年龄存在紧密的联系。
不管英国人还是荷兰人,都存在MCIR基金的DNA变异现象,这种变异导致欧洲人的感知年龄与实际年龄存在一定差距。
通俗来说,大多数欧洲人的面貌都是比实际年龄老2岁以上。
因此,相同年龄的汉人与欧美人站在一起,会显得汉人更年轻。
(欧洲女性)
除此之外,欧美人的生活习惯也是导致这一差距的原因之一。
比如欧美人喜欢运动,享受在户外亲近自然。如此风吹日晒,对皮肤的损伤会越来越大,也会不同程度的影响皮肤质感。
很多欧美人喜欢晒日光浴与美黑,也加重皮肤衰老的一个原因。
这种习惯与他们的文化有很大关系。
如果频繁晒日光浴,会导致多形性日光疹、日光性荨麻疹、慢性光化性皮肤炎等症状。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皮肤健康,甚至有几率导致皮肤癌。
(西方日光浴)
反过来看,我国人并不是不喜欢晒太阳,但相对来说更有节制性,在合理方式下晒太阳,不但不会晒伤皮肤,还有利于身体健康。
而且我国与欧美人的肤色不同。在相同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下,白皮肤更容易晒伤,加速老化。
而黄皮肤的晒伤趋势比白皮肤慢,从某种角度来说,老化速度也慢。
结合以上原因,才导致了欧美人的“老态”与现实年龄相差很大。
而我国在基因和生活习惯上都有优势,所以看起来更加年轻。
没狐臭
腋下的汗腺属于顶级汗腺之一,原本是没有味道的。
附着在腋下的微生物会分解汗液中的有机物,从而产生了狐臭味,这个地方是产生狐臭的主要区域。
同样的,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一些非顶级的小汗腺也有可能形成狐臭。
不过相对来说,这两种原因形成的狐臭,真的没有基因导致的狐臭更令人绝望。
根据数据显示,狐臭广泛分布于东亚之外的地区。其中白人中大概有90%的人有狐臭。而黑人的比例更大,为95%。
相比之下,我国拥有狐臭的人只占5%,在华北地区,这个数字甚至更小,只有1%。
(狐臭)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我们远离难闻的除臭味呢?
在人类迁徙历史中,我们祖先受环境影响,第16号染色体的ABCC11基因发生突变,大汗腺分泌汗液的功能被削弱,所以腋下汗液减少,细菌可分泌的物质也变少了。
经过一代代传承,原本有狐臭的特征越来越少,而无狐臭则成了大多数现象。
虽然我国拥有狐臭的人占少数,但是对于欧洲人来说,却相当普遍。
基于这个原因,欧美地区的止汗液十分畅销,同时一些杀菌和掩盖狐臭的香精也十分受欢迎。
喝酒脸红
我国素来讲究酒桌文化,推杯换盏之间,难免会喝多。
我们多多少少会遇到喝酒脸红的人。这种现象在中国并不少见,但是绝大多数欧美人并不会这样。
针对这种现象,人们把喝酒脸红定义为“亚洲红”。
全球大概有8%的人喝酒脸红,大多集中在亚洲,我国尤为突出。
喝酒脸红是由于ALDH2基因突变导致。
它会降低乙醛脱氢酶2的活性。喝酒期间,酒精的代谢物乙醛不能高效转化,只能不断积累。
等这种物质积累到一定程度,将引起末梢血管扩张,继而导致面部发红。
(喝酒脸红)
有人说脸色发红是能喝的表现,也有人说是酒量不好的征兆。
事实上,能不能喝酒并不只取决于喝酒是否上脸。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这种基因突变,其实与冠状动脉疾病有关联。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表示,ALDH2基因突变有一定几率诱导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从而引发冠状动脉风险。
根据这个研究报告,工作人员又进行了临床研究,最终得出结论:
如果喝酒脸红的人经常过度喝酒,患冠状动脉疾病的几率是普通人的4倍。即使少量饮酒,也是有一定损伤的。
所以说,喝酒脸红并不是衡量酒量的表现,而是身体预警。
乳汁充足
跟欧洲人相比,中国女性的乳房普遍偏小。有人说欧洲人在哺乳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我们在这方面处于劣势。
事实恰好相反。
欧美女性乳房较大,主要原因是胸部堆积了大量脂肪,将胸部撑的比较大,但实际真正影响哺乳的部分没有优势。
我国女性胸部的脂肪少,感观上不如欧美女性大,但是乳腺组织十分密集,远超欧美。
这是分泌乳汁的关键,所以相对来说,中国女性在分泌乳汁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除了乳汁多,其中的成分比例也与欧美国家不同。
(母乳库样本)
根据中国人母乳成分数据库显示,中国妈妈的乳汁中含有大量蛋白质,这一含量超过欧美等国。
蛋白质可以提高宝宝的免疫系统,促进大脑发育,是十分重要的成分。
同时母乳中的钠元素比欧美国家多,原因是我国吃盐比部分欧美国家多。
钠含量可以保持宝宝的体液平衡,是必要的元素。将钠含量控制在一定范围,是有利于宝宝成长的。
总结
我国是古老而持续文明的国家,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漫长的岁月,早就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基因特点。
虽然汉人与欧美人有共同的祖先,但是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我们散在天上的星星,各自发光,闪耀着自己的光芒。
可能这就是种族多样化的魅力,也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一把钥匙。
参考资料:
《把人熏臭的狐臭,可能比人类的历史还要久》澎湃新闻
《同样的年龄,为什么亚洲人比欧洲人看起来更年轻?》澎湃新闻
《喝酒脸红不是保护色,而是身体发出的警告》澎湃新闻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东西方的差异不仅仅体现在语言、饮食、习俗上,甚至在人体的生理特性上也有所不同。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相比于东方人,西方人群中的狐臭问题似乎更为突出,这一差异不仅影响了个人的生活习惯,还促进了某些行业的发展。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狐臭产生的科学原因。人体的体味主要由皮肤上的细菌分解汗液中的蛋白质和脂肪酸而产生。东西方在体味的强度上的差异,一方面可能源于遗传因素的影响。研究显示,西方人群中体味较重的情况与他们的基因类型有关。此外,饮食习惯的差异也是导致体味差异的重要因素。西方饮食中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较多,这些食物被代谢后可能会增强体味的产生。
而在东方,尤其是汉族人群中,体味相对较淡的现象可能与我们更为多样化的饮食习惯有关。粮食、蔬菜、以及适量的肉类构成了东方人的饮食结构,这种饮食习惯有助于维持体内环境的平衡,减少了体味的产生。
体味问题在西方社会中的普遍存在,尤其在黑人人种中较为突出,也促使了香水等个人护理产品的广泛使用和行业的发展。在欧美,香水不仅仅是一种个人魅力的象征,更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日的香水使用,成为了他们遮掩体味、提升个人形象的有效手段。这与东方人使用香水更多出于喜好和锦上添花的目的形成了鲜明对比。
此外,东西方在个人卫生习惯上的差异也值得关注。在西方,早晚洗澡已经成为了许多人的日常习惯,尤其是在体力劳动或运动之后,因为体味比较重不得不勤洗。而在东方,晚上洗澡睡觉是更为常见的习惯。这种差异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体味的严重。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西方人群中体味问题较为普遍,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西方人都存在体味问题,也不意味着东方人就完全没有体味问题。每个人的体味都是其独特生理、遗传、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和生理差异,对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谐至关重要。
最后,体味问题的讨论也引发了我们对于健康和饮食习惯的思考。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合理的饮食结构、适当的运动以及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都是维持身体健康和减少体味问题的关键。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能够改善个人的生活质量,还能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你身边有外国人吗?是不是有狐臭?
我们先来说说狐臭是怎么产生的 人们身上的汗腺分为小汗腺和大汗腺,小汗腺遍布全身,分泌的汗液主要是含无机盐的水分,一般没有味道。大汗腺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腋窝、脐窝、乳晕、外耳道等处,分泌物除了水分,还会含一些脂质类、蛋白质等物质。这些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会形成具有特殊臭味的短链脂肪酸和氨,所以大汗腺才是汗臭产生的主要阵地。
而中国人之所以很少人有狐臭,是因为控制大汗腺分泌的基因突变了!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类的祖先几乎都有狐臭,而在大约2000代前,我们老祖宗厌倦了热人的非洲,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于是到了亚洲温带,由于温带气温更寒冷,不需要分泌大量汗液,于是无狐臭的突变基因就保留了下来,并且一代一代的流传。
而正是因为这样一个意外的突变, 中国人也幸运拥有“清爽气质”,摆脱了每天使用止汗喷雾、止汗剂的命运,要知道,在国外,香体液和止汗露,可是像牙刷、毛巾一样的生活必需品。
为什么油耳与狐臭是一对好兄弟,常常同时存在?
如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一个有狐臭的人,很可能自带油耳。耳垢分为干性和湿性,干性耳垢通常呈淡黄色的片状,而湿性耳垢呈偏黄褐色的蜡状。而耳垢的性状,竟然也与狐臭基因有关。正常情况下,耳道里的大汗腺分泌旺盛,产生油耳。而由于狐臭基因突变,导致大汗腺分泌减弱,耳道里也不冒油了。
而且耳垢的干湿和狐臭一样,也具有地域性。有调查数据显示,98.3%的欧洲人为湿耳垢,而在汉族人群中则仅有11.6%的比例为湿耳垢,这其实都是狐臭基因在背后作用。不过,也不是所有的狐臭都有油耳,只能说相关性非常大。有统计表明,896名有狐臭者中860人有油性耳垢,所以并不是100%的关系。
最后说说狐臭和乳腺的关系。
其实乳腺也是大汗腺的一种变体,乳腺和乳房大小没有关系,但是和乳汁分泌有一定关系。为何亚洲产妇初乳分泌不足的发生率显著大于西方产妇?这其实也和狐臭基因突变有关系。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