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开始大力清查了,不管你是腰部级还是小卖家还是大卖家,最近这段时间要小心了,拼多多放水的时代很快就要过去了。什么叫放水?早期开始做拼多多的都知道,拼多多最早期的时候是无下限的在运营整个平台的,就是跟同期已然成熟起来的淘系产生了鲜明的对比。一对比了之后,发现拼多多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约束,一直在放任商家,当时的拼多多并没有严厉到限制商家各种不当运营。今天就讲讲多多目前要清查的哪几个板块,大家自行留意。
首先我要先说的第一个点,盗图这个事情,现在拼多多已经开始针对盗图进行严查了。淘宝当年就是这样,在有段时间查的特别严,一旦稽查到你,如果你审核提交原图过不了的话,那就直接把你这个链接直接砍掉,不管你卖多少,不管你给我这个平台带来多大的利益,直接下架链接,这是淘宝严查盗图最狠的阶段。现在拼多多开始干这种事情,你换个角度想也就清楚了,平台到了一定量值了之后,毕竟已经是国内三大电商平台之一了,在这个社会上有了举足轻重的存在之后,肯定是要整治的。一旦整治提上日程,有些规则性原则性的东西,它就不得不存在了,商家就没有曾经那么的肆无忌惮了。
然后第二个严查的点,就是假冒品牌。现在多多开始抓假冒品牌了,以前是不抓的,以前拼多多管他的什么假冒品牌,只要你能够足够给力,就像有一个内裤品牌CK,其实很多人都听过,但是并没有多少人能拼的出来这两个首字母为CK的单词出来。所以你可能不知道当时在淘系就有很多人打擦边球,然后在淘宝里面就可以卖得很好。至今还有很多人卖的特别好,就是当时还没有被这个抓假冒品牌的时候,就有人换一下英文单词但是首字母一样是C和K的名称成功申请为自己的品牌商标了。真正的CK品牌英文名是Calvin Klein,不少人换了一下用Chinese Kite,China Kate等等英文名去注册新的品牌,当时都成功注册了。因为他是英文,名称确实不一样,只是首字母一样,所以也不能把你怎么样,又不是简单的CK样子,它是一串全拼。所以你看就有人打中擦边球,成功走向了正轨。但现在多多里面也有很多这种品牌,你模仿南极人等等什么品牌的,现在也开始在抓了,这种假冒品牌现在拼多多是直接严查,有的直接被冻结资金,没有任何的提醒,所以一定要提醒一下身边那些干假冒品牌的小卖家,准备多个店铺,以防不测。
接下来第三个严查的点,就是成人保健类目开始也在稽查。以前大家卖成人保健品这些的时候,是没有那么多的管控的。比如说你卖的是成人用品,或者你卖的是保健品或者功效类的产品,现在拼多多也开始在稽查这一块,因为国家出了很多的政策,对于这种品类,在互联网上面是可能会存在涉嫌不良引导的问题等等的。各种各样的一些规则条例压下来了之后,除了拼多多平台,淘宝京东以及各种短视频电商平台,一样都会纳入整治范围内。像很多的成人用品保健的,包括功效类的,甚至是前段时间给大家推荐过的,像卖什么狐臭粉,这些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现在也有一些人感觉到流量在明显的下滑,这是第三个稽查的点,做这个类目的兄弟们要多加小心了。
然后第四个稽查的点就是关于改销量跟补单的这个事情。改销量跟补单这个事情传那么久了,我始终都是觉得改销量跟补单它是一个持久战,系统不会像前面讲的那三个点那样抓那么直接。这个东西就算是淘系那边,也是一直都抓不了的事情,相信多多也干不了,这么多年了也是一直存在,要完全杜绝目前来说还是不太可能的。
总之上述的四个稽查的点,最保守的应对方法就是多准备一些店,成本不大也有保障,因为这段时间万一就给你抓了,还是会影响我们店铺的成交的,讲好听点东窗事发时,可以东边不亮西边亮,讲难听点到那时候还能拆东墙补西墙。因为现在拼多多流量越来越大,受到国家这个和那个的监管也会越来越多。以后很多东西肯定是需要谨小慎微的去做它这个平台的,前期为了赚钱,中后期肯定是为了维护平台长期的利益了。所以从那一刻开始,我们就会明显感觉到我们会被平台牵制的走。
信息差这个词近年来频繁出现在人们眼前,说白了就是信息不对称,交易双方拥有的信息不一样。
这个尤其针对商业活动上,交易的一方拥有另一方无法获取的信息,因此造成了信息不对称。
你所知道的内容,别人不知道,这个就是信息的不对称,因此,很多人就是利用这个信息差来进行交易和买卖从中获取利润。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都街知巷闻的东西,但是你把它放到互联网上或者是全国的范围内的话,结果又是不一样了。
可能有人听起来感觉有点难以理解。
例如,十年前的短信中奖骗局骗到现在,稍微改下,在互联网上照样中招的一大堆,毕竟人口基数大了,再明显的骗局也是有人掉坑里的。
搞互联网的大概都知道阿里巴巴进货便宜,但往往做实体的就不知道阿里巴巴这个平台,这个就是我们说的重点,利用信息差赚取利润。
懂得利用信息差的公司或者个人非常的多,下面我给大家举一个项目的例子就知道了~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浏览今日头条、百度等各种APP的内容,当我们搜索了一些信息内容后,在你后续浏览过程中就会出现一些跟你搜索的内容高度相关的内容。这个就是信息流广告。
像我下面的发的图片为例子,这个就是我们常说的信息流广告,实际上当你刷新一次后,广告就会变成另一个了。
上图中的狐臭粉就是他们的广告,我试着点进去后就会发现这个界面跟电商平台的惊人的相似。
但是唯一区别的就是并没有客服以及直接付款的功能,而是改为填写客户的收货地址和姓名电话,通过货到付款的形式来进行。
这个模式也叫二类电商,只要广告起来了,一天发个几百上千件单是不成问题的。
但是二类电商一般都是主打短期的路线,依据的是该商品的疗程、效果等来确定广告的周期时间,常见的都是一次性买卖,打一枪换一地;效果还不错的产品,就会运营得比较久。
在我们互联网人的角度来对待这个问题,像这个产品随便在拼多多或者阿里巴巴上一搜一大堆,并且还便宜。
为什么还有人在上面买单呢?
这就是信息差的魅力所在了!
我们继续把上面的狐臭粉通过阿里巴巴或者拼多多的搜主图功能,简单搜了一下
有鱼儿上钩了,就在阿里巴巴或者拼多多一件代发。囤货的事情就交给别人来做,自己只做轻资产的生意。
其实每个广告背后都是隐藏着一个项目的,多去挖掘,别把心思放在刷剧那些没营养上。如果你现在没有啥项目的,可以往这方面深入研究一下。
值得一提的就是:选品要有一个明确的思路,对准客户的需求点去挖掘,建议是做一些功能性的商品,当客户出现这种痛点后,才会针对这个痛点去找商品。
好比如,客户针对这个问题都是自个儿偷偷的上网百度,你要他正儿八经的在线下去医院解决,客户往往会觉得这个成本和时间不值得自己去弄,于是这个项目就应运而生了。
具体还有其他选品,这边就不一一说明了,好项目有很多,关键还是看人。
这个项目可以进行实操,稍微改下玩法,又是一个全新的项目了,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最后给大家一个福利,后台回复“福利”,即可领取2020年38个副业集锦,有兴趣的可以私信~
7月16日晚举办的“315晚会”上,中概股趣头条(NASDAQ:QTT)推送虚假、博彩等非法广告的现象被曝光。
有媒体称,“315扒开了趣头条的底裤”。
“毒血”
说广告收入是趣头条的底裤或趣头条的命脉,一点都不为过。
根据wind数据,趣头条成立之初,营收几乎100%都来源于广告。这种对单一来源的重度依赖一直到上市之后都未改变。
今年一季度,由于广告商们普遍现金流吃紧,各类型的网站几乎广告收入都有较大比例下滑,而趣头条此项收入却逆势涨了25.5%.
叠加拼多多今年突然爆发,人们都以为疫情之下,拥有下沉市场用户是救命的不二法门,趣头条和拼多多一样,抢先占领了风水宝地。
没想到,趣头条为了续命,竟然把“毒血”输入自己身体。
“比伟哥还好使“的食品、冒充减肥药的压片糖、不断弹出的“教你轻松赚钱”广告竟然链接到博彩网站。内容“三俗”就罢了,趣头条广告早就因涉及“黑五类”——药品、医疗器械、丰胸、减肥和增高产品而广受质疑与警示,却不但没有内部整改,反而越来越贪婪。
至少在两年前,趣头条就开始插入博彩类广告。
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杨斌与上海基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网络侵权责任纠纷一审民事判决书》中记载,原告杨斌就是在趣头条点击广告后进入了金象互娱,前后消费充值115万元。
趣头条当时答辩称广告发布前其“无法审核所发布的广告”,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法院认为“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和虚拟性的特征,任何人都具有在网络上发表言论的机会,并导致海量的网络数据”、“基分文化无法就网络用户在其APP上所发布的广告内容进行全面的实质性审查,只能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所规定的‘通知-删除’原则”,结合其他信息,驳回了杨斌的诉讼请求。
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明确规定,广告中不得包含赌博内容,且广告发布者应当核对广告内容,对内容不符的广告不得发布。
显然,趣头条以“大数据推送”、“海量数据无法监管”等理由,是搪塞不过去的。
“黑猫投诉”平台上针对趣头条也有190条投诉,主要集中在虚假广告上,包括产品质量有严重问题、链接到假平台、不能退款等。
其中”充100送400“的虚假手机充值卡问题首次被投诉的日期是2019年9月3日,而最新的投诉日期是2020年7月9日。十个月的时间,被投诉的虚假商家还出没在趣头条。说好的“通知-删除”原则呢?
趣头条在晚会当天20:44即在官方微博发表道歉声明,而当晚约21:30央视才播出趣头条的问题。连哪里犯错都不知道就道歉,网友们纷纷“称赞”:模板用得不错。
隔日,趣头条发布了较为详细的整改措施,提到广告运营负责人已被停职、全力利用“蓝军”团队进行监督和自查。但根据该声明,“蓝军”2019年5月就已经成立。成立了一年多,他们在做什么?
趣头条利用发布其他平台不敢发布的广告,不断提高广告收入,维持现金流。这次被曝光,APP从应用市场下架,不知道趣头条是真的会反思和改正,还是继续靠”毒血“续命、饮鸩止渴。
“下沉”
在盛大广告还是国内最大的需求方平台的时候,谭思亮曾在盛大负责在线广告平台业务,因此深谙流量的重要性和广告变现之道。“拉新—金币—变现”这种“类传销”模式,使趣头条的用户利用私人社交链驱动拉动新用户飞速增长。
趣头条的用户绝大部分是一群处于互联网世界的“边缘”、时间过剩、对赚几元补贴与奖励敏感的人。对一个没门槛、没难度、能赚钱(无论多少)的APP,他们不会拒绝付出极大的时间和精力。
所以,只要持续补贴,流量和用户时长都不是问题,问题是这些流量很难变现。
盛大的广告目标群体和趣头条是完全不同的,趣头条实现流量货币化的正规手段,只能是向农村和乡镇卖广告。谭思亮的广告变现经验在趣头条身上可能有些失效。
2018年凤凰网科技拿到的一份来自代理商的材料显示,男科广告的加粉成本为70至100元之间,详情页的点击率在0.6%~2%之间,列表页更高,区间是3%~8%,点击单价是0.3到0.8元之间。女性保健品、减肥产品和诸如祛痘、狐臭等功能性化妆品的报价都有所不同。
总之,趣头条通过正规手段将下沉市场流量变现从而实现盈利是困难的。
那么,为什么拼多多同样起家于下沉市场,同样连年巨亏,但依然受到资本的认可和青睐?
从基本的商业模式来讲,拼多多是尽力去掉赚差价的中间商,靠厂商、产地和平台直接对接,削减客户为层层供应商付出的费用,实现物美价廉;趣头条正相反,它就是要做产品和客户的中间商,赚取中间商差价。
拼多多已经通过减法实现“全网最低价”,这时,能自己上拼多多营销的广告主当然不愿意再被趣头条扒一层皮。既要付广告费又想赚钱怎么办?那就只能在产品上弄虚作假了。
所以,拼多多先下沉的策略是成功的,而趣头条则还没想好该怎么做。
“刹车”
2019年字母榜对趣头条离职的员工进行采访。该员工称,趣头条前CEO李磊曾与谭思亮产生过分歧,因为趣头条DAU达到1000万左右后,李磊不太同意进行大规模市场投放和为用户发更多金币,于是谭亲自上阵,将李磊架空,继续着烧钱加速的模式。
遗憾的是,流量快到天花板之时,趣头条的内容依然“三俗”,用户对趣头条的唯一兴趣还是在补贴和奖励上。
眼看只要少给一点钱用户数量就停止增长,趣头条当初面临增长放缓和巨额亏损二选一的问题,依然没能解决。
谭思亮驾驶着趣头条上演“速度与激情”,但其实,公司发展太快,各项制度都跟不上,人员流动性高,没有能长期贯彻的方针等现实问题,让趣头条这辆车在飞奔中快散架了。
更别提此前Wolfpack Research的做空报告中提到的关联交易、虚假现金流等问题,又被这次曝光再次引起讨论,像路障一样横亘在前方。
▲Wolfpack在趣头条被曝光后连发数十条推特,称“趣头条的价值为0”,并附上其对趣头条的做空报告
Wolfpack对趣头条的指控主要也集中在广告方面。
趣头条1500万元收购的上海点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被指为空壳公司,趣头条的广告收入被指控大部分为关联交易,是谭思亮控制或关联的公司投放的,并拿出了5万条广告的监控证据。
虽然当时趣头条反驳说Wolfpack的样本太小,不足以说明问题,但通过企查查的关系图谱看,上海基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趣头条运营主体)控股的公司的确基本都覆盖了“设计、制作、代理各类广告,发布广告”一类的业务范围。
从2019年孵化的产品数量可以看出,趣头条的确有在努力尝试转型,摆脱对广告的高度依赖,推出了米读、萌推等APP,并在趣头条APP内加入了“小剧场”,甚至开始试水外卖;
但同时也可以看出,趣头条太急:一边补贴用户,一边想同时涉足所有热门领域。
靠金钱补贴吸引的流量都是流沙,并非城墙;靠资本抢占的市场大多是泡沫,而非护城河。
今年的315曝光让趣头条不得不“硬刹车“,想想这几年发展得太快,没有真正的扎稳根基,该怎么弥补?
作为一个资讯类APP,趣头条最需要改进的,是其内容的质量。
趣头条自称新闻类APP,实则被养生贴、“震惊”体、减肥“秘方”等占了大部分空间。成立至今,趣头条还面临了多次关于侵权问题的诉讼。企查查上趣头条集团包括11家成员企业,风险提示高达101条,超过50%的纠纷是因为侵犯他人版权。
即使是“杀时间”的用户,也需要高质量的内容。通过内容来黏住用户,总比花钱来得长远。
其次,趣头条孵化的APP也多次被曝有不良商家、虚假链接,产品监管需要加强,运营模式需要优化。
在现金流不足的情况下,与其孵化100款都是差评的APP,不如用心做一两款能让更多人喜欢的产品。
当然,广告问题是必须彻查的。想要长远发展,趣头条可千万不能再为了眼前的利益,饥不择食了。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