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小昭
1.“胡人”有狐臭
南北朝晋元帝时期,有个豪族之甲某,暴病亡。到了冥司,管生死簿的一查,“sorry,你还没到时候,请不要插队抢投胎,赶紧回阳间去吧!”
可是他在黄泉路上把脚崴了,走不动,回不去。
冥主说:“有个抈人刚死,脚甚健可易之。”就给你共享一下吧。
二人易脚,甲某复生。睁眼一看,自己“果是胡脚,丛毛连结,且胡臭”。死而复生还有了一双健壮有力的脚,来不及庆幸就被“胡臭”打败。
“旁人见识此胡者,死犹未殡。甲亲往视见其脚著胡体。胡儿并有至性。每节朔。儿并悲思。抱甲脚号啕。”全家人对着死而复生,却有狐臭的甲某伤心痛哭。
某甲的灵魂在咆哮:“宁做小清新的死鬼,也不想当有狐臭的活人!”
▲《胡人备马图》 陕西省礼泉县昭陵韦贵妃墓出土,现藏于昭陵博物馆
狐臭的历史源远流长,陈寅恪认为“狐臭”一词“本由西胡种人得名”,本应名“胡臭”,后随着时代发展而改为“狐臭”。胡与狐同音,古人用‘狐’称胡人表达对其的诟辱。
从某甲死而复生的故事中,透露出了古人恐惧狐臭的两个要素:
1. 狐臭是一种疾病,可遗传、会传染、须忌讳,难根治;
明代医书《外科正宗》载:“腋下多有棕纹数孔,出此气味”,指明腋下是此病的主要部位;清《外科大成》中提出“诸药鲜能根除,故治法不立”要根治狐臭,难难难。
2.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受“夷夏之防”观念、习俗等影响,社会上对胡汉通婚长期排斥态度。
《太平广记》九卷狐故事中言及唐代婚姻的有二十五条,加上其他篇目中类似的条目有四十多条,“共同点是凡与狐或胡为婚者均遭社会各阶层的反对,不是打杀、毒杀,就是用法术驱逐。”。
以形貌、语言、姓氏等明显特征来辨别胡汉不再可行时,狐臭就成了区分胡汉的重要依据。
2.楚怀王的帝王之气
▲楚怀王/电视剧《芈月传》
与得了其他疾病的人会受到他人的关心同情不一样,人们对狐臭患者是大写的嫌弃。
在古代,对一个人说“你有狐臭!”既有君子动口不动手的优雅,又比“MMP”更具打击力度。这个人没有狐臭还好,假若他恰好有,这句话就等于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了。
历史上第一个因为宫斗胜利而被写入正史《战国策》中的后妃--郑袖,她的成名作“掩鼻计”正是利用了这一点。
▲郑袖
楚怀王对自己身上的“帝王之气”--狐臭一直是讳莫如深,他身边的人都无师自通,练成了“闻不到”狐臭,这项技能和安徒生笔下“能看见”皇帝的新衣是同款。
魏国想与楚国修好结盟,于是就给楚怀王进献了一个极品美人,他相当喜欢这份礼物。
在此之前,只有郑袖能够独得大王恩宠,用张仪的话来说“楚王幸姬郑袖,袖所言无不从者。”楚怀王对郑袖的宠爱,已经到了她要星星不敢给月亮的地步。
郑袖将嫉妒憎恨掩藏得滴水不漏,对魏美人百般示好,又送衣服又赠口红的,还主动分享得宠经验...魏美人很快就将她视作知己亲人。
看见新欢旧爱欢聚一堂,楚怀王感到万分欣慰,“妇人所以事夫者,色也;而妒者,其情也。今郑袖知寡人之说新人也,其爱之甚于寡人,此孝子之所以事秦,忠臣之所以事君也。”
朕阅女无数,知道嫉妒是女人之常情。郑袖却明知朕喜欢魏美人,可是她对魏美人却比朕对魏美人还好,这种贤良淑德堪比孝子侍奉双亲、忠臣侍奉君主。
▲魏美人
局已经布好,接下来就是让小白兔魏美人落入陷坑。郑袖故意透露出大王嫌她鼻子长得不好之意,对她说,我给你个建议,再见到大王时最好把鼻子挡一挡。
魏美人信了她的邪,一见楚王就以手或袖遮掩住。
这样反常的举止引起楚王的注意,就问郑袖,“你跟她关系那么好,知不知道她为何这样?”郑袖说,她嫌你身上有股臭臭的味道。
楚怀王大怒,下令割掉了魏美人的鼻子。郑袖借楚怀王之手将情敌毁灭于无形之中,直到今天她都是国人心计之模版教材。
楚怀王连自己有狐臭都不能接受,可见后宫是拒绝狐臭的。唐玄宗怎么就接受了(如果)有狐臭的杨玉环呢 ?不,他不接受---即使他嗅觉异常或者失灵,(如果)有狐臭的杨玉环也没有机会。
3,“皇家”婚前检查
目前可考的史料中,有文字记载的最早一例婚前检查是在东汉桓帝在选拔第一任皇后时。
东汉桓帝欲立大将军梁商的女儿梁女莹为皇后,在进宫前,女官吴婀奉旨去到梁府,检查未来皇后的四德之一“妇容”是否标准。
在观察过梁女莹走路姿势后,吴婀请梁女莹脱衣,“探其乳,嗅其腋,扪其肌理”检查乳腺,看有没有肿瘤包块;
闻腋下,确定其有没有狐臭;
▽图/TVB电视剧《金枝欲孽》
还要检查肚脐的形状深浅、肩膀的宽厚、腰围、臂的弹性、大小腿肤色、长度以及手掌十指、脚板平凹与十脚趾的颜色,五官与头发浓密及色泽......
色素沉淀、斑、不合时宜的痣、疮疤等等都是皇后不能有的;接着是妇科检查和病史询问,最后让梁女莹三呼“万岁”,以检查声带发音如何。
从汉到清,后宫选妃基本上都是这一系列流程,尽管标准细节有所不同,但是排除有狐臭这一项从未有变,并且还发展成为一种婚俗禁忌在民间长期流行。
电影《妃子笑》
民俗意义上的狐臭被称为“门事”、“门第”、“门病”、“门色”、“袖子长”等,即看其家族有无狐臭史、本人是否有狐臭,这一项是结亲前考核的重点之一,直到今天很多地区依然流行。
杨玉环一开始是唐玄宗的儿媳妇——寿王李瑁的王妃,有狐臭怎能通过皇家婚检呢?
3. 闻香思美人
▲杨贵妃 (林芳兵饰)/1992年电视剧《唐明皇》
在《酉阳杂俎》中,有一个写“中国四大名香”之一,龙脑香的故事,女主角正是“中国四大美人”之一的杨贵妃。这绝不是人们想象中有关她奢侈生活的故事,也不是被曲解的以香盖臭。
这天,唐玄宗和亲王在下棋,大唐RAP天王贺怀智在一边弹琵琶助兴;杨贵妃则在另一边观战,她身上佩戴着香囊,里面装的是交趾国进贡的「香气彻十余步」的香料“瑞龙脑”。
眼看棋局上形势不妙,唐玄宗马上就要输了,杨贵妃灵机一动,放出西域进贡的小狗“康国猧子”,把棋盘打翻,棋子散落一地,化解了皇帝要输棋的尴尬。
后宫从不缺美貌的女人,但是能这么皮的却罕见,惹得皇帝大笑,杨贵妃更是笑得花枝乱颤,贺怀智用更有节奏的琵琶曲声让他们仿佛置身抖音,亲王有苦说不出,好郁闷.....
清风徐来,杨贵妃身上的香料飘啊荡啊,弥漫了整个大唐的夏天。
这时,杨贵妃的领巾不知为何就被风吹落了掉在贺怀智脑袋上,杨贵妃一看,这大男人头上顶块女人丝巾,莞尔一笑,搞得贺怀智有些不好意思。
御前献艺结束,贺怀智回了家,但是身上的芳香依旧不散,他将杨贵妃的头巾放进一个锦囊里...后来,安史之乱,马嵬驿,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再后来,许多年过去,已是太上皇的玄宗终于回到长安,人面不知何处去,物是人非事事休。
贺怀智来觐见玄宗时,把当年那张头巾做的锦囊也带给了玄宗。
玄宗取出贵妃的幞头巾,陷入了回忆:“这巾上的香气,是瑞龙脑香也!此香为交趾所献贡品,我曾赠贵妃十枚!”
情人别后永远再不来。这个一无所有的太上皇老泪纵横,他看见又美又皮的杨玉环,雾傧云鬟、风姿娇容,她定格在那个夏日的午后,与自己天人永隔。
还是回到这个故事的主题---香料。
美国学者谢弗的汉学著作《撒马尔罕的金桃》中,对大唐盛世的描述是这样的:
“七世纪(的唐朝)是一个崇尚外来物品的时代,当时追求各种各样的外国奢侈品和奇珍异宝的风气开始从宫廷中传播开来,从而广泛地流行于一般的城市居民阶层之中。”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人们对香料趋之若鹜,唐朝人对香料的迷恋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杨贵妃喜好熏香,不过是赶时髦而已,但是她万万估不到,千百年后,这也能成为“有狐臭”的证据。
在百度输入“杨贵妃狐臭”,大约有152000条信息。总得来说,“羞花”是因为她有狐臭把花熏死了,“赐浴华清池”一人洗温泉是为了治狐臭,喜欢用花瓣香料沐浴是为了掩盖狐臭.....
尽管史料典籍中找不到任何关于杨贵妃有狐臭的证据,但这不影响「伪史学者」和「民史大师」们传播假知识,张口就能震惊你、俯拾皆是大解密。
身为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人”之一,杨贵妃光是被作为“男默女泪”的榜样是不够的,历史名人,就得担负被唏嘘、被同情的重任。许多人读历史,看到的不是长江后浪推前浪,而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他们特别擅长用历史牛人们的小缺憾,消解自己的不圆满。
历史上的遗憾
历史上的遗憾事件有很多,最近读《郦波品曾国藩教子》,从中了解了这样一件憾事!
在提及这件憾事之前,先看这几句古诗: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宋之问《渡汉江》)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
“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
读着这些诗句,你一定也感受到了宋之问的才华溢得满世界横流了吧?我带着这种情感搜索了一下,于是看到了这样的信息:
宋之问(约656年—712年),一名少连,字延清,虢州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市)人,一说汾州(今山西省汾阳市)人。唐朝中期诗人、官员,左骁卫郎将宋令文之子。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及第,曾任县尉等职。天授元年(690年),与杨炯同为宫中习艺馆学士……宋之问与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他大力创作五律,取法汉魏古诗创作五古,善写五言排律,被胡应麟誉为初唐之冠,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其诗多歌功颂德之作,文辞华丽,自然流畅。在山水描写上也颇具特色,对盛唐诗人王维的山水诗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读了这些内容,我对宋之问更是敬佩有加,那么,历史上的遗憾又与宋之问有什么联系呢?
原来,宋之问有个外甥,叫刘希夷。说实话,刘希夷我还真是没听说过!但我在很早的时候就听过两句诗:“年年岁岁花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当时,我是从一位电视节目主持人口中听到这两诗的,心里就感慨,这位主持人太有才啦!直到我读了《郦波品曾国藩教子》之后,才知道这两句名传千古的诗句就是出自刘希夷之笔啊!现在看到刘希夷的大名,我的心里不由得深发感叹:自己的见识多么孤陋哟!
“年年岁岁花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出自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一诗。刘希夷的舅舅宋之问读了之后,心中暗暗叫好,知道这首诗仅凭这两句就能红,出于私心,宋之问竟然卑鄙地跟外甥说:“这首诗你不要发表,让给舅舅我吧。”
作为晚辈的刘希夷没法直言舅舅人品的不雅,照旧公布了这首诗,名传千古,令人景仰。正像宋之问想的那样,这首诗一时洛阳纸贵,人人传抄!
如果刘希夷有一位正常的舅舅,他一定会因为这种盛况为外甥击节叫好!可是天知道,宋之问竟然恼羞成怒,最后还派人将多才的外甥杀掉了。
读到这里,我对才华横溢的宋之问的敬佩之情荡然无存。
继续读《郦波品曾国藩教子》,才知道宋之问的一大追求就是“总想往上爬”。当时武则天执政,宋之问竟然感觉自己“颜值爆表”,听说武则天有很多“面首”,自己也想当个“面首”,成就自己的“人生”。没想到,武则天虽然喜欢宋之问的才学和容貌,但讨厌他的狐臭,宋之问往上爬的“路”也就断了。
不过,此路不通有彼路。后人都知道,武则天身边最出名的两大面首分别是张易之,张宗昌。宋之问最后开始攀附和巴结这两人。二张根本没文化,但他们又想给武则天歌功颂德,于是利用宋之问的才华;宋之问为了讨得二张的欢心,竟然低声下气地给二张“捧溺器”,就是侍侯二张大小便。这是多么没下线的人啊,想想就恶心!当一个人的人品落得这么着的时候,真感觉他玷污了他的那些精美诗句!
神龙政变之后,二张被杀,宋之问也被流放,最终客死他乡。一代诗人竟然以这种方式走完自己的人生路,这实在是历史中的遗憾啊!
民间听过一个说法:语言是有灵魂的,一旦出口,就拥有生命力,有可能逐步实现。
可见,说出口的话都是有力量的。
张嘴的刹那,你说出的每一句话,都将是你福祸的显现。
管好你的嘴,不说这三种话,才能管住福气,幸福一生!
01
不说假话
季羡林说:“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
假话骗人容易,但骗自己的心难。
当一个人谎话说多了,再多的真情也会被当做假意。
人生不论处于何种境地,都要牢记真诚。
《聊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县里有个叫胡成的人,平日里行事霸道,爱喝酒。
这天,胡成带着醉意和邻居吹嘘自己赚来的几百两银子。
邻居好奇胡成是怎么赚来这么一大笔钱。
胡成得意道:“昨儿遇见一个富商,我趁他走在南山上时,一石头就把他砸死了丢下山,这钱就是从他包袱里找来的!这钱好挣吧?”
邻居听完胡成谋财害命的行径,越想越心神不宁,第二天一大早就上县衙把胡成告发了。
胡成一听,知道自己卖弄的假话叫人当了真,急忙解释这钱是妹夫买地暂存在自己家里的。
可好巧不巧,南山上果真搜出来一具男尸,这下胡成有口难辩。
顶着杀人凶手的罪名,胡成这时候后悔自己不该撒谎,可也为时晚矣。
假话一出口,祸事也就不远了。
不说真话,也许是一种保护;但说假话,却失去了处事的底线。
一句谎话,要用无数个谎来圆,最终漏洞越堵越多,代价无数。
要想遇好事,就要起善念,说真话,只有这样才能踏实过好每一天。
《史记》有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真诚与信用是无价的。
一个言而有信之人,胜过黄金无数。
说话之前,好好思量,才能吸引世间美好。
02
不说闲话
古语有云:“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
说人闲话,搬弄是非的人,其实是给自己种下祸端。
小说《一地鸡毛》中看到一个故事:
小林来到新单位,是热心的乔大姐一直关照着他,帮他熟悉工作,处好关系。
谁知小林不仅不感谢,还嫌弃乔大姐身上有狐臭,趁着乔大姐不在就和同事说三道四:“咱们单位应该规定,有狐臭者不准上班,不然影响一屋人情绪!”
很快,乔大姐得知此事,气愤地向领导哭诉。
领导从此对小林的印象大打折扣,这之后单位有分房的福利,也除去了小林的名字。
因为一次言谈,导致自己丢掉了房子,小林这时再后悔也已于事无补。
一个连自己言行都管不住的人,如何能掌控住自己的命运呢?
古语有云:人生丧家亡身,言语占了八分。
人之所以惹是非,多半是从闲话中来的。
很多时候,一句无心的闲话,不仅是他人的痛苦,更是自己的祸源。
只会挑别人毛病,对别人说三道四的人,低头看看其实自己的生活也免不了一地鸡毛。
有句话说得好:“不要让你的舌头超出你的思想。”
智者善辩却不辩,没有看不顺眼的事,自然生活会让他处处顺心。
愚者搬弄是非,嘴里不饶人,最终沦为众人眼中的小丑。
言语可以是桥梁,更可以是利刃。
在张口闭口间,福和祸已现征兆。
闲谈莫论人非,才能远离事端。
出言有尺,不仅是善待他人,更是为自己积福。
03
不说气话
曾国藩说:“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
舌虽无骨,却能伤人心扉。
为人处世,最怕的就是气上心头,说出口的话也变得不管不顾,最终惹祸上身。
刘震云在《一句顶一万句》中写过这样一个情节:
总理衙门新到任了一位姓呼延的总理,开会时,当着全国三十多个省长的面,批了河南的八点缺失。
河南的省长是老费,十年的老资历下来,老费一点也听不得这些批评。
老费肚子里憋气,开过会吃饭时,呼延总理挨桌敬酒,敬到老费一桌,又旧话重提,开始说河南第九点。
老费忍不住讽刺呼延能当上总理,靠的是裙带关系。
呼延一听,指着老费就骂:“你的意思,这个总理该你当了?”
老费正在气头上:“咋该我当?我不叫‘呼延’,我也不会‘胡言’!”
两厢气话,这怨就结下了。
散会三天后,呼延心有疙瘩,借故开始明察暗访,查出老费十年间贪污受贿的记录,老费也因此下了大狱。
气话只能让人失去理智,放大了矛盾,加剧了不幸。
明代名士郑瑄说:“怒时之言多失体。”
逞一时之快,容易惹一世之悔。
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但生气的时候,请保持沉默。
情绪管理专家曾有这样一个理论:“愤怒往往超不过12秒钟,爆发时摧毁一切,但过后却风平浪静。”
所以,生气的刹那间,留给自己12秒。
深呼吸,放下伤人的动作,咽下嘴边的气话。
不要因一时的发怒,将最爱你的人推向远方。
不说气话,才能稳住事态,左右自己的命运。
苏格拉底著名的“三个筛子”告诉我们:
在说话前,确认自己的话是否真实、是否重要、是否善意。
你的嘴,其实就是福祸的守门人。
所谓:命由我立,福自己求。
谨言慎行、言之有物,在一言一语中,修一张善意的嘴,就是人生最好的福。
日子的好坏,就在自己的嘴里。
往后余生,凡事多往善言讲,为他人留口德就是在为自己积福德!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