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小儿子安德鲁王子,近日身陷性丑闻风暴,虽然已与对方达成和解协议,但余生恐将在耻辱中度过,让高龄90多岁的老母亲操心不已。然而,这早就不是安德鲁王子第一次惹上麻烦,甚至就连他的前妻莎拉王妃,也是个让皇室头痛不已的问题人物,早在与安德鲁王子正式离婚前,就因被富商吸吮脚趾的不雅照流出,惹得女王大怒,离婚后也被爆料,出卖前夫安德鲁王子给八卦小报、与阿拉伯王子从事高价性交易等丑闻,一再给英国王室脸上抹灰。不过,如此放荡不羁的莎拉王妃,却与安德鲁王子“臭气相投”,离婚后仍保持很长一段时间的联系,也让人怀疑看似高贵的英国皇室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1959年10月15日,莎拉王妃出生在英国伦敦1个中产家庭,是弗格森少校的第2个女儿,弗格森少校本身也是马球经理,为已故的菲利普亲王和现任王储查尔斯服务过,也是因为这层关系,所以莎拉很年轻时就在皇室的马球运动中认识安德鲁王子,并通过黛安娜王妃的牵线,2人走到一起,并决定携手一生。
1986年7月23日,莎拉与安德鲁王子在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结婚,并分别在1988年生下碧雅翠诗公主、1990年生下尤金妮公主,一家4口其乐融融,过得相当幸福惬意。
然而,这样美好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1991年,2人的婚姻开始出现瓶颈,莎拉发现作为王室成员的生活,对她来说是越来越困难了,加上安德鲁王子海军军官的身份,2人聚少离多,最终于1992年3月19日宣布分居。
王子王妃分居,虽算不上什么光彩的事,但也不至于给王室惹上什么麻烦,真正导致莎拉王妃离开的,就是有名的“吸脚丑闻”。1992年8月,英国媒体《每日镜报》刊登了几张莎拉王妃的度假照,除了裸身享受日光浴以外,更劲爆的就是她的美国籍财政顾问约翰·布莱恩亲吻、吸吮其脚趾的不雅照,不光是英国,甚至还上遍全球各大八卦媒体版面。
▲“吸脚丑闻”让英国王室颜面扫地,也导致莎拉王妃与王室关系破裂。
当时,莎拉王妃在法律上仍是安德鲁王子的妻子,这些照片让英国王室大为尴尬,不只是女王,菲利普亲王看到这些照片更是勃然大怒,拒绝再承认莎拉王妃为儿媳。这件事过后,安德鲁虽然没有立刻休了莎拉,但也只是勉强维持婚姻关系,到了1996年5月底,英国王室终于宣布了安德鲁王子离婚的消息。
离婚之后,莎拉一度暴饮暴食、负债累累,甚至被媒体嘲笑为“猪肉公爵夫人”(Duchess of Pork),不过她很快就振作起来,将重心转移到美国,担任起美国某瘦身公司的形象代言人,接拍电视广告,还写书、主持脱口秀、出任慈善基金会亲善大使,并推出自己的同名家用产品,俨然成为1名事业成功的女性。除此以外,莎拉仍与前夫安德鲁王子维持友好关系,共同抚养女儿们。
就在一切看似风平浪静时,2010年,莎拉王妃的丑闻突然又被爆了出来,她的前顾问爆料她私底下一直从事“皮肉生意”,说她曾经为了还清数百万英镑的债务,计划跟一名阿拉伯王子发生关系,只是后来临阵脱逃了,以香吻换取王子5万英镑的打赏;还曾参加中东石油富商在豪华游艇上举办的性爱派对,并因此获得30万美元的酬劳。
这些风波对于莎拉来说却没有什么影响,反而给她增加了更多的热度。莎拉的日子过得更加惬意,男友照样谈,钱照样赚,还能得到比以往更多的瞩目与关注。
莎拉不是一个容易满足的人,否则也不会公然给皇室出轨,她的钱挣得快,花得更快,曾经对大家开玩笑,说那些钱都不够养女儿。
▲莎拉王妃还曾中过八卦小报的埋伏,因此背上出卖安德鲁王子的恶名。
这还没完,莎拉王妃还曾被英国小报设圈套,向卧底记者假扮的富商索取50万英镑介绍费,声称可替他引见担任英国国际贸易特别代表的前夫安德鲁王子,还夸口委托人将可获得10倍的回报,岂料过程全被偷拍下来,莎拉得知东窗事发后相当崩溃,承认自己出现了严重的判断错误而致歉,并强调安德鲁王子对此毫不知情,此事再度让英国王室尴尬不已,而她也因此背上了“卖夫”的恶名,尽管当时她已经不是王妃。
英国媒体分析,莎拉不顾前王妃的身份,使用不入流的手段赚钱,也从侧面反映出英国王室边缘成员的生活窘境,他们没有王室补贴,不得不为生计奔波,勉强维持贵族门面。
莎拉事件已经过去10多年,如今的莎拉王妃,早已淡出大众视线,随着前夫安德鲁王子再传性侵丑闻,也让这对无缘夫妻的荒唐过往再度被双双翻出。
根据英国民调机构定期进行的“英国王族好感度民调”,在15名成年的王室一级成员里,女王本人的声望虽然始终第一,但丑闻连爆的安德鲁却长期垫底,以16%的平均好感度成为“英国民众最讨厌的王族成员”。
这对“臭气相投”的无缘夫妻真可谓应验了中国的古话,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完)
过去的婚前家庭调查
本文作者 倪方六
现在城里大都是自由恋爱了,在农村仍流行相亲,不过已比过去简单多了,只要男孩子女孩子满意了,双方家长基本上就同意了,不会干涉。但在过去,或者说30年前,还不是这样。
(农村相亲,现代表演)
过去媒聘早,男孩女孩还是未成年时,就会有人“提媒”,俗称 “提亲事”。负责提亲的人,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媒人”。提亲时,一般是请庄邻中能说会道、又熟悉的人做媒。
媒人对一桩婚事能否成功起了关键作用,如果媒人有地位,在地方有影响力,上门提亲一般都会成功。这与现在城市里出现的“职业媒人”不是一个层次,这些媒人都是临时客串为多。
(玉米地爱情,影视镜头)
上述提亲一般是一方有意某家的男孩子或是女孩子,才请媒人提亲的。除这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是男女双方已“好上了”,也要请媒人,这叫“现成媒”,这样的媒人省事,不需要费“三寸不烂之舌”,把话说到就行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就是给双方家长“点破”
提亲之后,双方家庭也原则上同意了,但还有事要做,都会瞒着对方,悄悄去做一件事情——“查听”。即使男女当事人都满意对方,私订终身,其父母也不放心,都会亲自去对方住地或工作的地方了解一下,这就叫“查听”。
(查听,这走亲访友唠家常式,很容易获得信息)
如何查听?就是走访调查。
一般多是未来的丈母娘,或是其他至亲女性,扮成走亲戚或是过路人,去打听男孩子本人的情况和家庭情况。有的“上门找水喝”,直接到对方的家里去看看。
这一招很有效,亲自看过了,大概情况也就了解七大八了。是穷是富,看看 那家的穿衣新旧、有没有补丁。再结合院内的摆设,看看猪圈里有没猪,鸡窝里有没有鸡下蛋,也基本上清楚的。
(农村下蛋母鸡)
有的时候,一方会有意放风给另一方,她或他家要去走访调查了,这样对方就会有准备。如果家里穷,会到邻居家去借点东西来装点门面,没有好衣服,也会去借衣来穿。还有,会把家里的口袋、粮缸都“装满满的”,显示家里不缺吃不缺吃。实际里面塞的都是猪糠、山芋渣什么的。
但有的是瞒不了的。总结起来。“查听”一般有三点事项——
(农村利用过年时相亲场景,谁能分辨出当事男孩和女孩?)
一是调查对方的家庭情况。俗话说,“笆门对笆门,板门对板门,瓦屋要对四檐青”。这就是强调“门当户对”,如果不是门当户对,孩子进门后会受屈的。比如穷家嫁富家,很可让富家看不起,一辈子憋屈;如果富家与穷家结婚,又吃亏了,亲家是无底洞,一辈子倒贴。
这看起来很世俗,实际是有道理的,婚嫁要讲究和谐,和谐的前提就是要对等,现在有的女孩嫁入豪门便觉得蹬天堂了,幸福来了,实际不可能的,那财富不是你的。
(农村爱情)
因为苛求门当户对,有的土豪家女子找不到合适对象,宁愿让她一辈子不嫁人,在娘家老死。过去大户人家多有“老姑堂”,就是专门给未嫁女住的,雇一些丫环、使女,在老姑堂专门侍候“老姑”。
二是了解疾病遗传情况,其中特别要调查这家有无“袖笼”。如果那家人不健康,有呆子、瞎子、哑巴等生理残疾,就要注意。对于“袖笼”一词,这是苏北等一些地方的土话,就是“狐臭”,又叫“下风”。如果有狐臭,这叫“袖笼不干净”,门风不好,会遗传的。有袖笼比家里穷还糟糕,一般人家都不愿意结这样的亲家,要毁亲。
(农村)
三是看年龄问题。男大当婚,女大当婚,但最好年龄相仿,夫妻老来伴,老了互相也有个照应。年龄是夫妻能否白头偕老的基本条件,如果年龄悬殊,有一方必早过世,留下一方很孤单的。一般男女最好是同龄,俗话说“年纪相仿,一对双帮”。
婚姻不喜女大男小,一般没有女方比男方大四岁以上的,“女大三抱金砖”,如果超过4岁,这婚姻就不适合。而女方比男方小则没有问题,小七八岁甚至十岁以上的都属正常。
(农村单身汉)
现在老牛吃嫩草的“娶小”更常见了,有一82岁杨姓男娶了28岁翁姓女,也一样能过日子的。但是,如果反过来,就不行了。
最后要说一下的,如果你当年被“查听”过,,恭喜你的婚姻很传统,但也说明——你已老了!
杨宇(原创)
2121年9月23日
翻开陕北历史资料,受汉族礼教先进文化的影响,神木地区普遍一夫一妻制(少数富有者除外),男女婚事,听凭父母而定,婚姻多属买卖性质。神木的婚姻过程一般为择亲、提亲、订亲、商话、嫁娶、婚礼等程序。
小时候据母亲说,她13 岁,父母便托人挑选对象。主要是了解对方三辈祖宗亲路,有无狐臭者,外界影响好不好,生活过的如何,人长得品貌怎样,是否“犯月”相克。讲究的是妗子、姨姨、姑姑不做婆,同族不可成婚,鲜有近亲成亲。门当户对,媒人说合。男方提亲是通过媒人示意,亲戚朋友侧面了解,然后媒人传话,双方家长认可,选吉日订亲。男方拿烟酒喝订亲酒,议定“彩礼”。
到结婚年龄,男方准备结婚迎亲,由媒人传话,商定婚嫁日期及迎亲仪式等事宜,双方筹备婚嫁。母亲说,她和父亲十四岁结婚,十五岁就有了我大哥,当时,我听得十分惊讶,因为我当时在杨家坪中学读书,已经十三岁了,如果按这些规矩,过一二年,就应该结婚了,觉得十分可笑。况且,我还订了娃娃亲。
当时,我的父母勤劳,我们也有吃有喝,有衣服穿,算条件不错的人家,在给大哥娶媳妇以后,家里就给我在圣崖村叫王金世的人家订了一个娃娃亲,我晕晕乎乎的好像他们家,经常来我家背粱,虽然我家也不宽裕。
后来,他们全家去内蒙讨吃,无影无踪的没有了影信。我从来没有见过,总是听母亲经常絮絮叨叨,心里想,小看我,就是不跑,我也不要。
再后来,我榆林师范毕业,在沙峁中学教书,经过沙峁乡政府书记郝云霄介绍,和现在的夫人结了婚,我们没有受那些封建礼教的束缚,可以说是自由恋爱。但我们的婚礼是在杨家坪老家办的,还是亲身经历了已经改的四不像的旧式婚礼。
记得给我办喜事头一天,亲朋好友前来贺喜或帮忙,总管是小时候过继麻念峰村的张世福,当晚吹手动乐,次日早饭后迎亲队伍去马镇盘唐村。我六叔杨应雄是娶亲老主家,他善于应付,巧于化解。路程比较远,当时沙峁到盘唐有简易土路,我姑舅借了一辆吉普车做娶亲车。出发前准备了新娘的衣服被褥,揣怀钱、坠箱钱以及未交完的彩礼钱。一切齐备,鸣炮三声出发,吹鼓手在前奏乐,其余人随后。我们是要步走二十五里,到沙峁坐车的。
到了盘唐,见炕上两张桌子,摆上烟酒,管事人敬酒三杯,寒暄问好,气氛融洽。饭后,交待陪嫁之物,一切就绪,准备起程。我夫人换上嫁妆,蒙上“盖头”上车,唢呐声声,浩浩荡荡出村。
盘唐是一个大村子,我和夫人坐在车里,看到一路热热闹闹,耍耍笑笑,足足走了半小时。到了村口,送女的坐进小面包,出发已经下午五点,当时没有电话,家里根本不知道情况,到了沙峁把车停好,步走出发,已经是晚上六点,当时窟野河水大,我们翻山到石角塔,沙头村,又翻山到了五家湾,横穿牛栏沟到了枣洼村,经过二云管理处,黑咕隆咚的,好在当时,只要窟野河水大,人人翻山,所以有路可行。
我们进村时,提前派人回家通知,家里准备妥当。吹手大显身手,或吹“得胜令”,激动人心。到了家门口,村人围观,热闹非凡。
我结婚的时候,是正月十九,天气寒冷,当时是九十年代,陪嫁有一台录音机,买了不少流行歌曲磁带,回来后,大家七手八脚地收拾的放,和鼓手的喜庆调配合,邓丽君的甜歌悦耳动听。
我们进门后,我看到我家窑洞门面齐齐整整地,麻绳上一字儿排开几十块帐子(我们沙峁以前搭礼,都是一块布,缎被面子、老虎毯子、六尺的卡或者的确良等)。大哥家的孩子端水让我夫人洗脸,她给钱示酬谢。此时,总管端起一碗五谷,在洞房内外边撒边唱撒帐歌,表示祝福。入洞房前,我看到婆媳赠见面礼,是鞋垫、针簪等。
我们进入洞房,夫人上炕,将席四角已压之物(有针线、核桃、红枣、钱币等)收存起来,静坐前炕。后背靠背坐在一起,我大妈手持木梳,把我们的头发搭在一起,一面象征地梳,一面唱上头歌。边梳边唱:一木梳青丝云遮月,二木梳两人喜结缘。三木梳夫妇常和气,四木梳四季保平安。新女婿好像杨宗保,新媳妇好像穆桂英。荞麦根儿,玉米芯儿,一个看见一个亲。养小子,要好的,穿长衫子戴顶子;养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双双核桃双双枣,双双儿女满炕跑。天作良缘配好的,夫妻恩爱一辈子。
奇怪,我大妈一个字也不识,说的蛮溜洒的,这是她的老经验,见多识广的,也难为她记得一字不差。这种上头习俗是古老的结发习俗的遗存,现在已经取消了。接着,伺候媳妇的二买媳妇给我夫人喝稀饭,“吃儿女扁食(意为多儿多女)”等。媳妇已经坐炕上,繁文礼节告一段落,这时我的夫人脸色发白,有气无力的,我也腰酸腿疼的,但心里面高兴。
随后,酒席开始,我是个教师,事务办的风光体面,八个凉菜,八个炒菜,酒是太白酒,烟是白公主。我家的三孔窑,还有下院我叔父的四孔窑,每个窑洞炕上放两张炕桌,一盘炕坐10人,就安排七十人,每孔窑洞的地下放一张圆桌,加起来就可以坐140人,所有人坐了也富富有余。办事人主要安排舅舅,姑姑,姨姨,还有送女的主要亲戚,这些人的安排是有层次的,分主位和陪位,千万不能错,否则就有纠纷。听说有些人家,办事的不精明,遇二杆子亲戚,把桌子翻了,丢人现眼的,我的叔父张世福是个老手,办起来井井有条,周围村子很有名气。
我们敬酒完了,酒席接近尾声,亲戚们凑了十几个人,用铜盒子出宝喝酒,准备夜战天明。我姐夫、姑夫老姑夫以及我的同事、朋友要闹房,他们出节目,我们表演,基本上还是文雅的,没有那些粗俗的动作,婆娘散烟,要大声叫辈分称呼,装聋作哑的听不见,还要点烟,躲躲闪闪点不着,令观者捧腹大笑。
主要是敬酒麻烦,十几个人,每人三盅,要出节目,不过就是亲一口,说一些刁难的话,因为,我提前安顿好了,我们都是文化人,高难度的,像如滴水观音、三点一线等等就免谈,比较简单。闹房毕,我的嫂子们由窗口向里撂儿女馍,此晚“帐房”(洞房)灯光彻夜不熄。人们经过一晚上折腾,都在炕上和衣入睡。农村条件有限,娶亲路程远,半夜三更回来,赶酒席完,闹完洞房,差不多天就明了。
次日晨起,我夫人梳洗打扮,谓之“开脸”。我们吃了儿女扁食,饭后举行“拜人”仪式,我们杨家坪村叫“明龙”,也叫拜天地。条桌张红布,上面放宝斗(盛有小米,上插天地牌位,放有尺、秤、猪尾巴、镜子、米糕等),次序是先拜天,再拜地,下来拜我的父母,我父母喝了我们的酒,给我婆姨两个银元。接着下来,拜媒人,按亲朋来宾长幼次序拜见,谓之“认大小”。凡受礼者均馈赠礼钱,置于盘中,仪式举行完毕,我端至洞房门口,夫人从盘中狠狠抓一把钱,“抓拜礼”,大家觉得文化人也爱钱。逗得哈哈大笑。
拜后开午宴,还是在原来的地方,办事人念名字,各就各位,我们家吃的是麟州老席,就是八大碗酒席,酒还是一样,烟成了云烟,我们按大小,逐席斟酒礼拜,谓之“拜席口”。饭后亲戚宾客分别各自返回,到此为止,收拾完,家里面的人东倒西歪,睡得昏迷不醒,至此,迎亲结束。
第二天清晨,我随夫人回门,我们回门期间,夫人家户内近亲分别宴请我们,我首次回门,宴请就餐均坐上席,她家不分老少长幼都应予新女婿敬酒(听说下次再去岳父家则无此俗),我受宠若惊,十分不好意思,老者们一本正经地说,没什么,是礼节。我才慢慢适应。因为路程远,回门后第三天,我们返回,她父母“看回门”。其实就是现在的会亲家,双方父母,还有我的长辈,互称亲家,同桌而坐,频频举杯,促膝谈心,甚是融洽。至此婚礼仪式全部告毕。
夫人在家住了8天后,她家又派人来请女儿返娘家,住7天后再回家,我妈说这叫“对七对八”,有“对七对八,富了娘家富婆家”的说法。我们就像机器人一样跟着他们转。结婚以后,我们在家里住的过了正月二三十,开学了,夫人随我到沙峁中学,继续登上我们人生的下一个旅途!
昨天,我参加了同学刘耀平娶媳妇的婚礼,习俗大有不同,回想自己结婚的经历,感慨不已!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黄土高原上,更是以自己独特的生活风情演绎着他们民俗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文化习俗,现代人已经置之脑后,但一些主要的环节还是保留下来。
这些习俗,一直流传下来,后世的婚礼大致沿袭了古代的过程,只是有繁有简,略有差异而已。然不管风俗如何不同,大致都有一个比较统一的步骤:一说亲,二定亲,三迎亲,四成亲。我们老家杨家坪,不论现在怎样自由恋爱,家家户户还是免不了用这些条条框框把关。扪心自问,我想,不论社会怎样发展,移风易俗,传统习俗,永远不会彻底抛弃,只不过是改头换面,删繁就简罢了。因为,毕竟结婚永远是人生里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婚礼就是见证。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