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内容,仅供医疗专业人士参考,请勿自行操作!
导读:学习古人的7个验方。
“博采众方”是后汉张仲景编纂《伤寒杂病论》的心得总结,也是后人学医时,汲取他人长处以求不断进取的格言。
余从事中医工作有年,既无家传,又乏师承,全靠自己秉烛达旦的读书,在穷乡僻壤中实践,每得一方即加以记录,从临床疗效上辨其良莠,不断提高医疗水平。
历年积累了不少单方、秘方和验方,现将其行之有效者略举数则,供业医执匕者参考,希冀有益于病家。
1
现代医学所谓老年慢性气管炎合并肺气肿,日本人汤本求真,采用张仲景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味,临床效果显著。
若有呕吐,则加半夏;无呕吐者,加瓜蒌仁。
2
张石顽曰:凡风湿冷痹之证,因水湿所致,浑身上下,强直不能屈伸,痛不可忍者,于五积散内加穿山甲七片,全蝎十个(炒),葱、姜水煎,热服取汗,避风甚良。
五积散方在清代汪昂《汤头歌诀》中有载,无需赘言。
3
王清任通经逐瘀汤治疗现代医学中的荨麻疹,较其他方剂为优。
方为:刺猬皮、薄荷、地龙、皂刺、赤芍、桃仁、连翘、银花。
加减法:血热者,酌加山栀子、生地黄等;风冷者,加麻黄、桂枝等;虚热郁成者,加银柴胡、地骨皮等;咳嗽喘息者,加杏仁、苏梗等。
每日一剂,至症状消失为止。愈后,继服人参健脾丸三日。
4
清代吴翌风《镫前丛录》载神仙粥,专治一切感冒症,如风寒、暑湿、头痛、骨痛,并四时疫气流行等。
凡初得病二三日者,服之即解。
法用糯米半合,生姜五、六片,河水两碗,于砂锅内煮一二滚后,次入带须葱白头五六个,煮至米熟,再加酸醋半小盅,入内搅匀,乘热吃粥,或只服粥汤,于无风处睡,以出汗为度。
盖以糯米补养为君,姜、葱发散为臣,而又以酸醋饮之,屡用有效。
此方奥妙在于加醋,寓散于收,其力较大,殊有深意。余曾将此方用量略加变通,施于老人感冒,安全有效。
5
《医賸》治狐臭,用桂圆核六枚,胡椒二七粒,共研细末。每觉有汗,用粉扑之,轻者一料即可见功。
6
雷公保命汤治现代医学中的炭疽病有捷效。
方为:银花三两,蒲公英、当归各一两半,荆芥、防风各三钱,生甘草五钱,水煎服。
方中重用银花、公英,以清热解毒;辅以当归,通经活血消肿;再佐荆防疏风达邪,甘草和中解毒。
对类似中医疔疮的炭疽病,可谓审证周详之药方。
7
擦涌泉法。
元代李治《敬斋古今注》说:涌泉穴,在足心之上,湿气皆从此入。日夕之间,常以两足赤肉,更次用一手握指,一手摩擦,反复多时,觉足心热,倦则少歇。或令人擦亦得,终不若自擦为佳。
李治的父亲每夜常自擦至数千,所以晚年步履轻便。李治本人只令人擦至熟睡而止,也觉很得力。
又有一位曾做过江东仓使的郑彦和,脚软不能下台阶与人辞行,经教以此法,数月即能拜跪。今人杨某,年八十,步履如飞,亦尝言得此法之效。
余以为常摩涌泉,可使肾气流动,精气充溢。
内容来源:《岳美中医学文集》
作者:岳美中
主编:陈可冀
十、垃圾[ng-]
垃圾:更有载垃圾粪土之船,成羣搬运而去。(宋吴自牧《梦梁录·河舟》)
亦有每日扫街盘垃圾者,每日支钱犒之。(同上《诸色杂货》)
关于“垃圾”一词,江蓝生先生《台湾地区词(四则)音义考》(《历史语言学研究》,2012.5)“垃圾”条云:
“垃圾”在宋代的实际读音不详,①但其音义应与“拉飒”有关。
今疑其中的“辣撒”恐非女真语,有可能就是“拉飒”,是个汉语词,由“辣撒”音变为“垃圾(lèsè)”,后旗人入关,遂将此音(lèsè)带进北京。东北话把“哆嗦”变读为“嘚瑟”(de.se阴平),把“邋遢”(lā.tα)变读为“肋脦”(lē.te),这些都是“拉飒、拉撒”变读为lèse的同类现象,庶几有助于鄙说。
如此看来,《国语词典》把“垃圾”定音为lèsè未必是由吴语折合而来,恐怕采用的是老北京旗人的口语音,而今北京音lāji则是白话文的读音。即:
①“垃”,《龙龛手鉴》郎合切;“圾”,《集韵》逆及切。但此字为危急义,通“岌”,并非“垃圾”的“圾”。
肖旭《“垃圾”考》:
“垃圾”本当作“垃靸(趿)”’,下字读苏合切,音“飒”。
江、萧二位先生都主张“拉圾”均与“拉飒”有关,但“圾”或“岌”均音“鱼及切。鱼母。”(《广韵》)因此,我们认为:“垃圾(ng-)”应属于“蜣螂”系,“圾”不应读“苏合切”,因为他是“牙音疑母”。
十一、蜣螂 蝼蛄
蜣蜋:《广韵·阳韵》:“蜣,蜣蜋。”《玉篇·虫部》:“蜣,蜣蜋,啖粪虫也。”《古今注·鱼虫》:“啖粪虫也,推转成丸,圆正无斜角。”《集韵·阳韵》:“蜣,或作(虫却)。”去羊切,平阳溪。阳部/鲁当切,平唐来。阳部。
(虫却):《说文·虫部》:“渠(虫却),一曰天社。”《说文·虫部》朱骏声通训定声:“即蛣蜣也。蜣蛣之翻语为(虫却),侈口言之。”其虐切,如要羣。铎部。
螜:《尔雅·释虫》:“螜,天蝼”郭璞注:“蝼蛄也。”胡谷切,入屋匣。屋部。
或作“蜣螂”:
蛣蜣:《尔雅·释虫》“蜣螂”郭璞注:“蛣蜣,黑甲虫,噉粪土。”《慧琳音义》卷八十四“蛣蜣”注:“粪中虫也。”去吉切,入质溪。质部。
虼蜋:蜣螂。那厮虽穿着几件虼蜋皮,人伦事晓得甚的?(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
拉瓜:川渝或称脏脏或曰“拉瓜”。全国各地或叫“拉胡”,或叫“拉虎”,参《汉语方言大词典》,不一一罗列。
蝼蛄:蟪蛄(《本经》)、天蝼(《本经》)、 仙姑(《古今注》)、石鼠(《古今注》)、梧鼠 时珍曰∶《周礼注》云∶蝼,臭也。此虫气臭,故得蝼名。曰姑,曰婆,曰虫之名。蟪蛄同蝉名,蝼蝈同蛙名,石鼠同硕鼠名,梧鼠同飞生名,皆名同物异也。(《本草纲目·虫部·蝼蛄》)
“蚑蟜蝼蚁闻之,拄喙而不能前”李善注引《方言》:“南楚或谓蝼为蛄。”(《文选·枚乘<七发>》)
蝼姑:《广雅·释虫》:“蛞蝼,蝼姑也。”
䗜蛄:《广雅·释虫》“蛞蝼,蝼姑也”王念孙疏证引《埤雅》引《广志》:“蝼姑,会稽谓之䗜蛄。”
“蝇蜹姑嘬之”孙奭疏:“(蜹),张音汭,云:诸本或作䗜,误也。丁云:,未详所出……又一说云:䗜蛄,即蝼姑也。”《玉篇》音流。
蛞蝼:《广雅·释虫》:“蛞蝼,蝼姑也。”《集韵·末韵》:“蛞,蛞蝼,虫名,蝼蛄也。”苦栝切,入末溪/落侯切,平侯来。侯部。
括蝼:“蝼蚁螟蜓, 蝇蝇翊翊”李善注引《方言》:“南楚谓蝼蛄为括蝼。”(《文选王褒 <洞箫赋>》)
蟝:《方言》卷十一“蜉䖻,秦晋之间谓之蟝”郭璞注:“蟝,似天牛而小,有甲角,出粪土中,朝生夕死。”戴震疏证:“蟝,亦作渠略。”《玉篇》音略。
或作“渠略”、“螶”:
螶:《说文·虫部》:“,螶也。一名蜉游,朝生暮死者。”段玉裁注:“《释虫》:‘蜉蝣,渠略。’”强鱼切,平鱼羣。鱼部/离灼切,入药来。铎部。
十二、狐狸与蜻蜓
(一)狐狸取名之由(1)
1.狐
狐狸有狡猾之名。哺乳动物,犬科,肉食类。性狡猾多疑,单称“狐”,其名当取自“狡猾”,是“猾”的纯元音形式。这系词我们说得很多了。
2.狐狸:狐狸,遇敌时能从肛门放出恶臭以乘机逃走。(户吴切,平模匣,鱼部/里之切,平之来。之部)以此,当将之归入“蜣螂”系。
跟他类似的有“果子狸”,又叫“花面狸”,灵猫科,肛门附近具臭腺。
还有山西孝义人称松鼠为“圪狸”(晋语)可以归入这一系来解释。
(二)狐臭 胡臭
关于“胡臭、狐臭”,陈寅恪先生在1937年已经论证过(《寒柳堂集·狐臭与胡臭》),后来又多有人谈论,在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找到了早先的出处。到底是先有“狐臭”还是先有“胡臭”,争论不休。笔者无意去讨论,只想说,狐狸取义之由的第一项是“臭”,那它的单名“狐”当是我们前边谈到的“[hō]/[hā]臭”之[hō]/[hā],应该是无疑义了。因此,“胡臭”也好,“狐臭”也好,总之跟“[hō]/[hā]臭”有关。那“胡人”之称,不能说这是唯一的取名之由,起码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因为草原之人,难免有“腥膻”之味,这绝不是诋毁胡人,而是事实具在的。
(三)狐狸取名之由(2)与蜻蜓之“狐梨”名
“狐”双名“狐狸”,很可怪异的是,蜻蛉(蜻蜓)也有这么个名字。
蜻蛉一名“胡䖿、狐黎、胡梨”等:
胡䖿:《说文·虫部》“蛉”桂馥义证:“蜻蛉,一名诸乘,一名胡䖿,一名蜻蜓。”
狐棃:《尔雅·释虫》“虰蛵,负劳”郭璞注引或曰:“虰蛵,即蜻蛉也,江东呼为狐棃。”
“棃”或作“黎”。
胡梨:蜻蛉,一名青亭,一名蝴蝶,色青而大者是也。小而黄者曰胡梨,一曰胡离。小而赤者曰赤卒,一名绛驺,一名赤衣使者,好集水上,一名赤弁丈人。(《古今注·鱼虫》)
胡离: 见上。
这该如何解释呢?蜻蜓“复眼发达,单眼三个”;复眼观八方,标志着伶俐聪明,因此狐梨等应该与“灵光、灵巧、恔憭、狡赖”同系。它与狐狸同名,应该取义一致。其实,狡猾的狐狸与与灵光的狐狸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此外,蜻蜓一名“蚂蛉、蚂螂”,当与“麻利、麻溜”是一属的,取其动作快速。
从“拉瓜、拉虎”推测,“黄质黑章”的老虎,或与“拉瓜、拉虎”得名关联。
十三、蟑螂异名之解
蟑螂在各地异名较多,收罗一些解释如下:
(一)王孙系
旺财[wang cai]:客家俗称。这可不是“旺财”,当与“王孙、䐥臭”关联。
甴曱[gaat9 dzaat9]:粤语俗称:汉字写法为甴曱,归入“王孙、䐥臭”系。
曱甴[gā zuà]:潮州俗称。同上。
曱甴[gā zuǎ]:闽南语俗称。同上。
骚甲子:桂林话俗称。同上。
(二)蜣螂系
活朗子[huó lǎng zi]:大连半岛、胶东半岛、辽宁其它地区(如大连、丹东、营口等地)及黑龙江有方言岛等(胶辽官话)。当归如“蜣螂”系。
曱甴[gǎ là]:福州俗称。同上。
此系“蝼蛄”的英语说法与相同,也说明它们可能都取义于其脏、臭。
(三)灶蚂系
灶蚂蚁[zàomǎyī]、蟑蚂蚂[zhāngmǎmǎ]:西南俗称。据说是由于出没于灶台等处,云南人形象地称为灶蚂蚁、蟑蚂蚂。
灶妈子 [zàomāzi]:武汉话俗称。
灶猫儿:广安。
这一系词,可能与“(虫觅)(刺虫)”、“木虱”及“莽党”等关联。
(虫觅)(刺虫):《广雅·释虫》:“蜰也。”王念孙疏证:“即下文飞蟅、飞蠊也。”蟑螂也。莫狄切/七迹切。
木虱:蜰:湖雅曰:“有二种,一曰蜚廉,一曰行夜,皆臭虫。俗名木虱”。(光绪《恒春县志》卷九《物产》“虫之属”)即蟑螂。
莽党:《说文·目部》:“矘,目无精直视也。”徐锴系传:“矘,莽党然。”
傥莽:暗昧不明貌。时傥莽而阴曀兮,忽不识乎旧宇。(三国阮籍《清思赋》)
苍茫。模糊不清貌。海上多云雾,苍茫失洲屿。(南朝梁沈约《夕行闻夜鹤》)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宋中山刘玄居越城。日暮,忽见一着乌裤褶来取火,面首无七孔,面莽党然。乃请师筮之。师曰:此是家先代时物,久则为魅,杀人。及其未有眼目,可早除之。刘因执缚,刀断数下,乃变为一枕。此乃是祖父时枕也。(《太平广记》卷三六八出《集异记》)
根据“灶蚂子”之类的得名,如果联想一下我们推断“茅厮、毛厕”之类是取义于“污秽”,看来还不是无知妄说。重庆、广安或称“偷油婆”[tōu yóu pó],则是就其习性而名。
至于《尔雅·释虫》之“天蝼”,郭璞注:“蝼蛄也”,则“天蝼”可归入“蟑螂”系。
#文章首发挑战赛#
公元前329年,楚国熊槐继位,史称“楚怀王”。这熊槐刚开始当君王的时候还是比较勤勉的,亲贤臣,远小人,最好的兄弟伙是屈原,二人也曾合力变法图强。打赢过魏国还夺了八座城池,当过五国联盟攻秦的合纵长,吞灭了越国扩境江东。说明楚怀王决策和见识的能力还是有的。
在奴隶社会末期,绝对的男权时代,君王的权利更是没有上限的,然而熊槐却活的并不幸福,至少在遇到南后和郑袖之前,他认为自己的帝王生活并不幸福。
楚国之地自古以来都是出美女的地方,楚女肤白貌美,水灵灵,脸上都能掐出水来。但当涓人再一次把美人带到楚怀王面前时,年轻有为的熊槐只是抬头望了一眼,随意挑选了其中长得极漂亮的两位,这已经是熊槐第六十多次选妃了,至今为止没有遇到真爱,这次也只是历行程式罢了,何以让这个有为的君王对生活如此的沮丧?楚怀王看着屈原的变法奏章,氏族阶级权利的不断削弱,通过变法不断完成统治的中央集权,如此楚国即将富强。楚怀王越想越热血沸腾,抬头看到两个娇滴滴的美人在旁,立觉欲火焚身。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大殿之上,楚怀王左拥右抱,深入美人衣裙,谁想二女不以为忤,反而极力迎合,楚怀王大感兴趣,几番云雨之后,二女仍对楚怀王亲昵不已,水乳交融之下,再次几度云雨,这是楚怀王没有过的畅快与幸福。往常侍女都是开始时敬畏楚怀王至高无上的权利而曲意迎合,云雨之后出于本性多有嫌弃之感。只有如此两位美人态度始终如一,究其原因竟是楚怀王身上有一种非常浓郁的味道(狐臭),让人难以亲近。时至今日在与两位美人的欢愉中楚怀王感觉自己重生了,那种床笫之欢让楚怀王自信自己的雄风,自此之后什么朝政,什么变法似乎都与他无关了,整天沉浸在后宫南后、郑袖的怀抱,尤其对郑袖简直言听计从。
楚怀王长此以往不闻国事,变法之中氏族阶级明争暗斗,朝野上下闹哄哄的影响熊槐与美人欢愉,在楚国大氏族对郑袖的贿赂下,楚怀王听从郑袖的建议,变法停止了。左徒屈原无奈之下,进献魏国美人与郑袖后宫抗衡,不曾想魏国美人被郑袖设计而亡,自此更得楚怀王喜爱,怀王赞其曰:妇人所以事夫者,色也;而妒者,其情也。今郑袖知寡人之说新人也,其爱之甚于寡人,此孝子之所以事亲,忠臣之所以事君也。
自此郑袖与忠贞刚烈的屈原成为死敌,屈原要杀张仪,于是郑袖日夜请求楚王放了张仪,在郑袖浓烈的爱意一下,楚王竟随其言放了张仪。屈原奔走各国合纵抗秦,秦国贿赂郑袖愿割于楚求和,郑袖说服楚怀王背齐合秦,得到了秦国归还的土地。楚怀王赞郑袖方略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郑袖随伙同朝中的上官大夫、靳尚之属,勾结令尹子兰、司马子椒等谗害屈原,屈原被放逐于外,乃作《离骚》。
秦王邀请楚怀王武关会盟,屈原极力反对,屈原认为秦虎狼之国不可信,绝不能去。郑袖鼓励楚怀王,不应该破坏与秦国邦交,一定要去。楚怀王沉浸在郑袖的温柔乡中随胆气横生最终前去武关与秦王会盟。结果秦国在后面伏兵埋伏,关闭了武关的大门,断绝了怀王回国的道路,将怀王劫持到了咸阳,要求楚王用附属国的礼仪朝见秦王。怀王大怒,后悔没有听屈原的话。此后,秦王逼迫怀王割让巫郡和黔中郡,被怀王严词拒绝。于是秦国扣押了怀王,楚怀王客死秦国。
以后楚顷襄王继位,郑袖担心屈原报复,再次设计陷害屈原,楚顷襄王再次听信谗言,屈原再被放逐,最终,屈原自沉汨罗江。
后人有诗云: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