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喝果浆应对狐臭(喝果汁有好处吗)

时间:2024-05-06 08:21:58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西非漫谈」西非国家贝宁概况

来源:环球网

(作者:电子科技大学西非研究中心团队,执笔人:Fikru Tizita Endeshaw(电子科技大学西非研究中心团队成员) 【西非漫谈】2022年第十期,总第六十期。译者:洪凌(外国语学院);校对赵韵涵(外国语学院);整理孟雅琪(公共管理学院)、黄锐(公共管理学院);供稿:电子科技大学西非研究中心团队)

1、介绍

西非国家贝宁,官方名称为贝宁共和国。其西北是布基纳法索,西面毗邻多哥,东面眺望尼日利亚,东北接壤尼日尔。贝宁湾位于大西洋最北端的热带地区,是几内亚湾的一部分,也是贝宁最大的人口聚集地。其官方首都是波尔图诺沃,政府则坐落于科托努,该地既是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贝宁的经济中心。贝宁的国土面积为114,763平方公里。贝宁作为热带国家,主要依赖农业,出口棉花和棕榈油。一些自给自足农业为贝宁民众创造了工作岗位,提供了收入来源。从17世纪到19世纪,达荷美王国统治着我们如今所知的贝宁。由于跨大西洋奴隶贸易,该地区也被称为 “奴隶海岸”。奴隶贸易被取缔后,法国获得了该地区的控制权,随即将其更名为法属达荷美。1960年,经过长达12年的战争,达荷美从法国手里赢得了独立。从1972年到1990年,克雷库上台宣布改国名为贝宁人民共和国。1991年,贝宁共和国成立。

在这样的总统代议制民主共和国中,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贝宁是个多党派国家,政府既有专属的行政权,又有联合的立法权。1990年颁布的《贝宁宪法》明确了贝宁的政治结构。2021年4月,帕特里斯·塔隆 (Patrice Talon)成功连任,这是他第二次当选总统,任期五年。目前,共有83名政府议员,占据了议会的绝大多数。2018年9月,政党制度改革使得党派与政治活动相结合,这让贝宁的政党数量从200个减少至12个。预计在2023年1月8日,贝宁将举行立法选举。

2、经济概况

自独立以来,法国以及其他一些国际组织提供了大部分资金作为贝宁的经常预算和发展预算,人们面临的经济停滞和生活水平低下的困境有所缓解。为了脱离法国的统治,70年代以后,贝宁大多数经济部门国有化或是交由政府管理。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发现,尽管经济结构调整促使了国家经济更加高效、更加多元,减少了法国在贝宁的经济占比,但国家的整体经济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90年代以后,其经济支柱仍然是农业、正式和非正式再出口以及与尼日利亚的过境贸易。2021年,贝宁的经济迎来了一次强劲的复苏,预计增长约6.6%,背后的主要推动力是服务业和建筑业。在这一年里,贝宁通胀率保持1.7%左右,主要是由食品价格上涨造成的。此后,贝宁的财政赤字(包括拨款)在GDP中的占比从2020年的4.7%扩大到2021年的5.8%,而贝宁的财政政策仍保持扩张性。虽然政府的总体收入保持弹性,但在2020-2021年期间实施的应对计划也大幅增加了政府的支出。

3、教育概况

贝宁的教育体系参照法国,遵循6 4 3的模式。这意味着进入大学深造的最低门槛是13年的学校教育。6至11岁的儿童可以接受免费的义务教育。小学教育为期6年,完成小学学业后,学生将升入初中,为期四年。这期间的课程与小学相同,都是广泛的学术课程。学生完成初中学业后要参加“初次学业测验”,该考试等效于“O ”级。在贝宁,高中的入学要求是获得O级证书或者通过初次学业测验学习证书。高级中学为期三年,学生在毕业后需参加高中毕业会考,这是进入大学的前提条件。除此之外,也有很多学生决定就读职业学校,这些学校为学生提供各种领域的技能培训,以满足大城市的需求。职业学校采用双元学徒制,用学徒培训取代理论课程。通过各个学院、大学以及研究机构,贝宁的学生均可以接受高等教育。

在本科、研究生和其他研究学习中,各种各样的学科方向都为学生敞开大门。阿波美—卡拉维大学(1970-75年间称为达荷美大学,1975-2001年间称贝宁国立大学),位于科托努,成立于1970年,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该校的学生团体与工人一直都是该国的主要政治力量。2001年,帕拉库大学成立。

4、农业概况

贝宁是一个农业为主的社会,农业支撑着贝宁70%以上的人口,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5%左右,出口总收入的80%。棉花是贝宁主要的经济作物,腰果、乳木果、咖啡、棕榈、菠萝和可可也是重要的出口作物。随着对粮食生产和经济增长的需求迅速增加,该国亟需建设现代化可持续的农业。这意味着贝宁的最佳选择是实施更先进的耕作技术,实现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贝宁是木薯、玉米、山药、棉花、棕榈油和咖啡等商业作物的主要生产国,占贝宁外汇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商业农业在缓解经济膨胀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该国的主要农产品包括:

4.1棉花

截至2015-2017年,贝宁的棉花出口收入占官方出口总收入的80%以上,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近40%。因此,贝宁的棉花经济是该国国内和国际投资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贝宁北部地区是棉籽的主要生产地,因此这一地区也被称为棉花带。在博尔古,几乎有三分之二的农民种植棉花,其中64%的农民在祖省中部地区,37%在阿塔科拉地区。与这些数据相比,贝宁南部的大西洋省、莫诺省和韦梅省三个地区只占比0%到25%不等。农民小规模地种植棉花,然后卖给企业,用于生产皮棉或者棉花副产品,如棉籽、棉饼、棉油等等。

4.2乳木果

在贝宁萨赫勒地区,农民从原生未开垦树木中采摘乳木果,然后直接售卖,或是做成乳木果油用于出口,在当地也可用于加工食品、制成皮肤软膏、化妆品和肥皂。许多妇女合作社也参与了乳木果油的大规模生产。乳木果油是可可油的替代产品。此外,乳木果油也是世界市场上最抢手的糖果原料和化妆品原料。西非生长着许多乳木果树,但它们只有在生长20年后才开始结果,45年后达到成熟,而生产坚果的时间可达200年之久。由于结果时间间隔过长,乳木果的商业化一直不受青睐。在某些局部干旱的地区,乳木果树可以充当其他作物的遮阳物。

Sinocog Bohicon和Sonicog Cotonou是贝宁的两大乳木果加工厂,分别在世界排名第六和第七。前者可以制造10,000吨的乳木果,占贝宁乳木果年使用率的25%,后者产能大约为5,000吨,占年使用率的20%。因此,贝宁每年大约预计会收获50,000吨乳木果,每年出口量为35,000吨,而为了出口生产的乳木果油仅占100吨。

4.3腰果

贝宁是西非的第二大腰果生产国。1990年,人们对腰果的需求大幅增加,这促使贝宁提出扩大腰果生产的计划。于是在2008年,贝宁腰果种植园的规模从大约1万公顷扩张到19万多公顷。数据显示,从2021年开始,贝宁就生产了30万吨腰果。在贝宁出口的共116,398吨腰果中,有15%来自尼日利亚、多哥和布基纳法索等邻国的腰果。贝宁的腰果出口约占总出口额的8%,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7%,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3%,且人们几乎很少会为了扩大小规模经营而在耕地上使用农药和化肥此外,腰果肉(坚果外面的肉质部分)每年产量约为60万吨,用于制作果汁、果酱、酒或是生物燃料。在贝宁国内,腰果的消费主要用于庆祝场合和旅行礼品上。

4.4棕榈油

自19世纪以来,为了满足西方国家对肥皂的需求,人们在贝宁种植了大量油棕树,由此,油棕成为了贝宁的主要作物。油棕原产于西非,天然生长在沼泽区。几个世纪以来,当地人一直在使用油棕的诸多衍生产品(例如:纤维、棕榈油、棕榈树液)。而商业用途侧重于果核周围的果肉油(即棕榈油)以及果核内的油(棕榈仁油)。在19世纪,贝宁殖民政府启动了第一个油棕产业工业化计划,投资了大量的公共工业加工设施。独立后,政府修建了更多更高级的设施。目前,贝宁已种植了约50万公顷精选的油棕树幼苗。

目前的油棕业发展,以精选油棕树苗和油棕基础设施建设的分布为基础,仅惠及新的私人种植园主。由于这些新进种植者能够享有获得原材料的特权,因此他们在多个层面上拥有比女性小规模生产者更多的竞争优势从使用机械化加工技术降低成本价格,到提高大宗交易的生产量吸引更多零售商人,贝宁已经成为大规模棕榈油生产制造中心。最重要的是,贝宁的棕榈油年产量已经大幅增加,从1961年的3.1万吨到2021年的46万吨,年平均增长5%。

糖与人类的“爱恨情仇”

吃是一种本能吗?是,又不全是。人类对于食物营养的本能需求,贯穿生息繁衍的全过程。数千年来,这种本能也伴随着人类历史的演进,成为一种社会性行为。从食物中,我们可以窥见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元素的流动与交织。人类与食物的这种关系,在糖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从新几内亚到欧洲

人类对甜味的渴望几乎与生俱来,这种渴望得到极大满足,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研究发现,人类种植产糖作物的最早记录出现在澳大利亚以北的新几内亚岛。公元前8000年左右,甘蔗在这里被当地土著人驯化为农作物,最初只被用作喂养牲畜,而非供人食用。随着土著人漂洋过海到达印尼、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甘蔗开始在更多地方被种植。有历史学家认为,甘蔗被传到印度后,印度人发明了通过甘蔗汁制结晶糖的工艺。公元600年,这项技术由印度传到波斯,并被阿拉伯人进一步传播至中东、地中海南部和伊比利亚半岛等地方,进而吸引了欧洲人的目光。

在欧洲特别是英国,糖开始逐步拥有旺盛的社会生命,甚至一度成为权力与身份的象征。

英国伦敦的大本钟。新华社发

美国人类学家西敏司归纳了蔗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用途,分别是:药品、香料、装饰品、甜味剂和防腐剂。在早期的英国,糖就被当作一种珍稀的调味品。

英国人在十字军东征时期接触到了蔗糖。由于早期的蔗糖产量十分有限,因此价格昂贵,只有宫廷中的王室贵族才能消费得起。

糖的稀缺性在英国最终演变出一种在今天很难令人理解的糖文化。人们把蔗糖融化,与杏仁混合后,做成糖糊,再由糖雕师雕刻成动物、建筑等形态各异的糖雕,上面有时还会铭刻上歌颂国王的颂词。在这样的文化中,糖成为奢侈品,甚至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

无论是对味蕾的吸引,还是作为财富的象征,糖都刺激着越来越多人的欲望,创造了巨大的社会需求。这种需求让欧洲殖民者蠢蠢欲动。

1420年,欧洲航海家发现了今天隶属于葡萄牙的马德拉群岛,并在那里开设了历史上最早的甘蔗种植园,他们从非洲运来数百个奴隶,马德拉群岛迅速成为欧洲最大的糖料生产地。

但这远远满足不了欧洲人的需求。1492年,哥伦布开启第二次远航,将甘蔗制糖技术带到海地,并逐步传播到美洲大陆其他地方。廉价的生产成本让美洲开始成为欧洲的制糖工厂。

随着欧洲对糖的需求越来越大,来自欧洲的佣工和美洲印第安人奴隶已经无法提供足够的劳动力,欧洲殖民者开始源源不断地将非洲人贩卖到美洲,成为甘蔗地里的奴隶。殖民者们挥舞着皮鞭,驱赶着奴隶,伴随着一声声惨叫,大量的糖被运往欧洲售卖,殖民者则成为日进斗金的富豪。据不完全统计,有6000万奴隶因伤病、逃亡死在美洲大陆的甘蔗地里。

从贵族到平民

非洲黑奴的血与泪,换来的是越来越多欧洲人对糖的渴望得到满足。在16世纪,除了王室贵族,商人阶层开始有能力消费糖。他们也醉心于把糖当作身份象征,将其制成首饰和挂件挂在身上,出席各种场合,以标榜自己的财富和地位。

这种趋势并没有延续太久,糖的象征意义很快出现了变化。英国工业革命的到来,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升。蔗糖生产开始走向规模化、机械化。到18世纪,榨汁机、蒸煮机械等工业设备被引入美洲甘蔗种植园,奴隶制庄园开始向近代工厂模式转型,糖的产量快速增长。

1800年左右,全世界蔗糖总产量大概25万吨,到1880年,这一数字已经增长到15倍,达到380万吨。大量供给让糖的价格直线下降。糖再也不是王宫贵族或者商贾富豪才能消费得起的商品。属于平民的糖时代到来了。

18世纪初,绝大部分英国平民百姓已经能够品尝到这种曾经的贵族食物。糖也迅速俘获了普通英国人的味蕾。在面包糕点、红茶、布丁等众多平民食物中,都可以发现英国人对糖的偏爱。

19世纪末,蔗糖已经给英国人提供约五分之一的热量,成为补充能量的主要食物之一。作为平民日用品的糖,用途也日渐多样化,被研制成防腐剂等更多商品。

先是在英国,进而是欧洲,然后是全世界,蔗糖消费的扩大彻底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为了更好地适应工厂对于体力劳动的需要,更多添加蔗糖的快捷食品被生产出来,快捷化饮食逐渐风靡各个国家。通过甜茶、果酱和甜点,工人们得以快速补充热量,人类社会的饮食习惯也随之向“便利饮食”转变。在很大程度上,糖已经变成了工业化的象征。

时间来到20世纪,糖与消费主义又近乎完美地实现了融合。在越来越多的国家,人们从工厂的繁重体力劳动中被解放出来,拥有了更多休闲和消费时间,家庭外就餐越来越普遍。随着大量工厂预加工食品,糖在餐馆、电影院、游乐场等家庭之外的场所,满足了人们对甜味的渴望。研究发现,随着甜味辅食在人类食物中占比持续提升,淀粉类主食为人类提供的热量占比已经从最高的90%下降至50%。

从渴望到警惕

一则人造甜味剂阿斯巴甜可能致癌的传闻,近日扰动着世界。有趣的是,人造甜味剂的出现和使用,是人们为免去摄入过多热量的负罪感、尽情拥抱甜味的结果。作为蔗糖的代替品,阿斯巴甜比糖甜200倍,一克只含4卡路里热量,成为许多爱甜又惧糖的人的选择。这也在无形中提醒着我们,人们对糖的态度,已经从渴望变成了警惕,甚至是排斥。

20世纪,碳酸饮料快速崛起。“快乐肥宅水”很快“征服”了世界,让糖制品与人们的生活更加密不可分。20世纪90年代,每个美国人平均一年要喝超过150升碳酸饮料。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人们对糖的摄入已经过量,导致了肥胖等一系列问题。

有数据显示,今天英国成年人中有64%体重超标,相比20世纪90年代增长了两倍。美国杜克大学在2012年的一项研究报告中指出,美国有三分之一的成年人过度肥胖,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42%。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数据显示,2岁至19岁的美国儿童和青少年中,有将近20%的人处于肥胖状态。

经济日报于浩摄

肥胖带来的问题越发凸显,已经成为一种显著的社会负担。英国国民保健系统2014年至2015年期间,花在与肥胖相关疾病上的开支就已经高达61亿英镑,美国如今每年医保开支的9%也花在与肥胖相关的问题上。

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开始有意识地应对这一问题,并把矛头对准了高糖食物。世界卫生组织2015年发布指南,强烈建议成年人和儿童每天游离糖的摄入量不应超过50克,最好不超过25克。英国卫生部门曾计划禁止晚上9点之前播放高糖食品广告,并限制零售商对非健康食品和饮料的促销。美国农业部提出的校园餐标准也要求限制糖摄入量。

糖在人们眼中的形象开始出现变化。健康主义生活理念的兴起,让肥胖不再仅仅是个人问题,而在很大程度上被赋予了道德色彩。肥胖的人面临的不仅是对个人健康的担忧,还有广泛的社会压力。减肥由此成为一种全民意识。要减肥,就必须减少能量摄入,普通人判断能量多少的依据往往是甜度的高低。糖因此越发成为人们警惕和审视的对象。此时,距离它作为权力的象征,也不过仅仅数百年。

自跟随甘蔗从太平洋小岛上走出,糖与人类的“爱恨情仇”延续了几千年,关系几经变换。对人类来说,它亦好亦坏,时甜时苦。

未来,糖还会带给人类什么?这取决于人类自己的选择。

经济日报(作者袁勇)

来源: 经济日报

“网红”不能成为店家“护身符”

来源:经济日报

如今,市场上打着“网红奶茶”“网红果汁”标签的饮品越来越多,但部分饮品店使用过期原料、卫生条件差、虚假宣传等问题较突出。对此,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日前发出《关于加强现制现售奶茶果蔬汁监督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加强现制现售奶茶、果蔬汁监管,保证食品安全。

炎炎夏日,喝上一杯现制奶茶或鲜榨果汁十分惬意。但是,一些店面使用腐败变质的水果、蔬菜以及超过保质期的果酱、糖浆等原辅料加工制作饮品的行为时有发生。所谓“网红奶茶”“网红果汁”等日渐成为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重灾区。对这类饮品加强监管,回应社会关切,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对于经营者来说,即使成为“网红”产品,也应坚持诚信守法,加强内部管理,尤其是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饮品质量的安全、可靠,避免发生食品安全事件,不能把“网红”当成“护身符”,否则必然得不偿失,自食其果。

对于监管部门来说,店面越是“网红”,越应对其严格监管。“网红”店面往往顾客更多、销量更大,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造成的危害和影响也就越大。

作为消费者,在日常消费中需多点理性,避免跟风,不能片面地将“网红”等同于安全放心和健康。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