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医祛狐臭骗局(老中医去狐臭)

时间:2024-05-05 11:43:30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重庆市:停止销售1批次标示名称为“何氏狐臭净浓缩液”假冒化妆品

中国质量新闻网讯 2020年1月2日,重庆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发布关于停止销售1批次标示名称为“何氏狐臭净浓缩液”假冒化妆品的通告。通告称,针对化妆品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重庆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向标示生产企业所在地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了通报协查。经查,1批次标示名称为“何氏狐臭净浓缩液”产品(见附件)在标签上虚假标示了生产企业名称等信息,为假冒产品。

为保障公众用妆安全,净化化妆品市场环境,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局的特别规定》《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等法规规定,重庆市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各区县(自治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责令相关经营企业立即停止销售上述假冒化妆品,深查深究其进货渠道,发现违法行为的,依法严肃查处,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公安机关。

重庆市药品监督管理局提醒广大消费者,除臭类化妆品属于特殊用途化妆品,应当经国家药监局批准、取得特殊用途化妆品批准文号批准文号后方可上市销售。消费者在选购特殊用途化妆品时,要查看该产品是否标识特殊用途化妆品批准文号,同时可以登录国家药监局网站(http://www.nmpa.gov.cn/WS04/CL2045/)或者“化妆品监管”APP查询该名称或者批准文号的特殊用途化妆品注册信息。所购化妆品包装标签上标识的信息应当与该注册信息一致。

1批次假冒化妆品信息

序号

标示样品名称

标示生产企业名称

标示生产企业地址

经营单位名称

经营单位地址

包装规格

标示生产批号或日期

标示生产单位所在地

标示批准文号

标示生产许可证号

1

何氏狐臭净浓缩液

惠州市惠阳区何氏化妆品有限公司

惠阳区淡水镇中山二路70号

重庆润槿阁医药销售有限公司

重庆市渝北区天山大道西段4号1幢1-23

13ml/瓶

20190312

广东

国妆特字G20130876

粤妆20161660

全面揭秘保健品骗局(三)微商销售、微信销售

注:文章为连载文章,如要详细阅读,可返回作者主页,按顺序阅读。

今天给大家讲一下保健品骗局中的另外一种,微商和微信销售。

1:微商销售保健品

首先我不是在全盘否定微商,在这个全民经济的时代,微信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交软件,给很多人提供了机会,比如有很多人通过微商销售农产品,特产和生活必需品,这些对消费者而言不会构成什么危害,还能给消费者带来一定的实惠。但是有一部分人却用这种方式来销售保健品或者是充当药品来卖,这就是“诈骗”了,首先这前面的产品基本没有国家相关资质认证,有的话很多也是套用资质,自己也没有任何的相关从医资质,肯定就是“诈骗”!

保健品类的微商也是结合直销和传统的微商的一种销售模式,也是采用代理制,分为若干等级,每个等级赚取相应差价。主要针对一些“隐私”类的病情,比如男性性功能障碍,女性妇科病,一些皮肤病,狐臭等,因为这些病都属于患者比较隐私的病情,不愿意对外公开,也不愿意去医院治疗,但又非常苦恼,又渴望治疗好,所以很多就抱着尝试的态度去购买,所以上当!

这种模式是一种粗暴的销售模式,销售人员大都以一个漂亮女孩的形象出现,这样比较容易吸粉,所以他们整天通过微信加人,霸屏似的发朋友圈,殊不知所有的加粉,朋友圈制作,转账记录,患者反馈都是通过手机软件制作出来的!

16年的时候曾经和一个做“印度神油”微商的人聊天,他是93年的,16年的时候才23岁,有一个工作室,工作室就他,他老婆等一共五个人,手底下有两千多个代理,自己开一辆帕拉美拉,他老婆开宝马X6,而且这两部车都是公司的高层,创始人奖励给他的,当时还很羡慕,后来才知道一瓶几块钱的神油(这个东西没有任何资质,连保健品都算不上,他告诉我就在南方的一个小作坊生产),零售价498,再加上一些搭配的附加品,一个疗程就是五六千元,这能不算诈骗嘛!

现在随着微信的监管力度增加以及国家有关部门的打击,这种微商已经没有前几年规模那么大了,但是依然存在,请大家在购买时一定要擦亮眼睛!(还有一些化妆品,很多化妆品属于药妆,也是需要生产者和销售者以及产品资质的,广州的白云区是全国化妆品最大的基地,如果你去的话,那边面膜都是按麻袋卖,随便一个小作坊一年都上亿的流水,那边的酒店天天都有化妆品代理的会议,请周知)

2:微信销售(大规模的保健品、药品行骗)

这种方式已经形成一种规模,公司会大规模购买微信号,养号,销售员工,简单培训,统一头像,统一名称(xxx健康中心、xxx医院等),这样的企业一般会挂靠资质,或者租用资质,然后进行大规模的销售。

目标人群:第一种是中老年常见疾病(各种骨病,高血压等)第二种小病种(鼻炎,丰胸,减肥,增高,打呼噜,脱发,祛斑等)第三种比较隐私的病情(壮阳,妇科,狐臭,皮肤病等)这些病共同点就是不容易治疗,容易反复,又困扰工作生活,所以才会选择这些患者为突破口

引流:第一种新闻媒体引流,经常看到一些新闻媒体里有这些广告,或者是文章里夹带这些广告,点进去后是一个老中医的介绍,或者是一个患者治疗康复的详细过程,然后让你加他们微信(出现他们的微信号)第二种,一些大V号或者公众号直接推广。第三种裂变,比如微信经常有人发朋友圈,或者微信群里也有人发,表面看上去是一篇很吸引人的文章,或者视频,进去后却让你分享后才能观看,里面确实相关广告,为了也是让你去添加他们的微信号!

销售:这类病情的销售总是以中医治疗或者祖传秘方的方式切入,给销售打上一个神秘色彩,还能给销售者省很多不必要回答的解释,简单了解你的病情后就给你确诊,开治疗方案,熟不知这所有的问答和过程都是千篇一律,销售人员每个人都有一套公司整理的话术资料,销售人员只需要复制粘贴就可以,最后让你红包转账支付定金,药物给你配好后采用货到付款的方式支付余款

如果你没有购买,后面就是大量朋友圈,微信群发等,给消费者视觉冲击,再后来就是各种促销,降价,优惠,在不断的引诱下,越来越多人会选择购买!再往后就是不断的给你增加新产品搭配,按疗程重复销售,这跟上一篇电话销售里的重复销售是一样的!

总之,这种微信销售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微商,目标人群也越来越年轻化,行骗的手段也越来越高明,广州有一家这样的公司,有几千员工,主要做女性的产品,后来被央视3.15曝光后,依旧做的风生水起,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也可以网上查一查,用的就是这种方式!

下一篇讲,保健品销售行骗的一些惯用伎俩,欢迎关注

六旬老人吃“竹盐”治糖尿病,结果出事了!警惕保健品骗局

微商推荐宁国六旬老人吃“竹盐”治糖尿病,结果出事了!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慢性病,吃药打针见效慢,很多老年人就会选择“偏方治疗”,结果一不小心就落入了“陷阱”。

商家宣传竹盐能治病

今年年初,62岁的王大爷通过朋友介绍,在微信上认识了一位卖竹盐的“微商”。

而该商家在朋友圈中宣传的竹盐功效,让被糖尿病困扰多时的王大爷十分心动。

王大爷花1000多元购买了竹盐,竹盐拿到手后,他将原本服用的药物停用,开始每日拿竹盐冲水喝,连续服用了两个多月。

老人听信被“套路”

没想到,不但病没治好,血压反而一路飙升

子女们发现老人的症状后,赶紧将其送进了医院

医生向王大爷介绍,竹盐也是盐类的一种,只是竹盐的生产方式与普通食盐有所不同而已。

宣传竹盐能够治疗糖尿病无任何科学依据,生病了还是要及时去医院治疗

宁国市中医院内二科副主任 汪晓鸿:糖尿病患者在盐的摄入量上是有规定的,每天我们限制在6克盐以内

随后,王大爷的子女向宁国市的市场监管部门进行了投诉。

接到投诉后,宁国市南山市场监管所立即派出执法人员进行调查,初步了解消费者投诉情况基本属实

最后王大爷获赔6000元

执法人员提醒:消费者特别是中老年人,切勿听信保健食品的虚假广告和夸大宣传,盲目购买保健品,更不要将保健品用于治疗疾病。

竹盐能治糖尿病、高血压

这商家也是真敢说呀!

这样的钱挣着

你的良心能安吗???


内容来源:直播宣城 宁国台 储琼 孙梦颖

竹盐卖“天价”吹嘘治百病 盐务部门:涉嫌欺骗


【龙虎网讯】一种普通的保健食盐——竹盐,竟被店家称为能包治百病,小到头疼感冒,大到血癌、精神病,都能治好。日前,一位姓李的老汉带着一小盒竹盐找到记者称,他听信店家的话,花大价钱买了不少竹盐,服了后根本没有店家说的效果。李老汉告诉记者,这种竹盐在中央路上的一家保健品专卖店偷偷销售,他们把这种盐以克为单位向外销售,每公斤售价高达千元以上。

250克,要价275元

记者看到,这盒名为“三和园竹盐”,上面标有“净含量25克”的盐,价格为28元。为了让记者摸清保健品专卖店销售竹盐的情况,李老汉自告奋勇带记者前往这家保健品专卖店进行调查。记者随老李来到该保健品店,店里只有一名老太太,自称是该店经理的母亲。老太太认识老李,一见面就问,“哦,老李来了,上次买的东西效果怎么样?”老李连声称,“效果真好。”老李向老太太介绍记者,“这个小伙子,家里有老人生病,听说竹盐好,特地来看看。”在老李的要求下,老太太从里屋拿出一盒竹盐,净含量250克,要价275元。老太太称,如果需求量大的话,价格可以商量,帮公司销售的话,还有奖金。

治愈精神病,疗效达100%?

为了让记者买竹盐,老太太开始吹嘘起来。老太太称,竹盐的制作是按照《本草纲目》中记载的炼制方法,用毛竹装上没有污染的海盐,经过9次煅烧而成,能包治百病。老太太称,小到头疼感冒,大到血癌、精神病都能治好。她告诉记者,自己以前腿脚不灵便,吃了竹盐,现在好了。她还告诉记者,本来她这里有关于竹盐的书,《事实胜于雄辩——绝症,我说NO》、《绝症,我说NO——认识竹盐》等,都被人拿光了。老太太称,竹盐的治疗原理就是排毒,不管什么癌症,都是由于体内毒素集结而成的,而竹盐对排毒有极强的疗效。什么血癌、糖尿病、尿毒症都不在话下,那两本书上都有现成的治愈的病例。她还告诉记者,老李手中就有这些书。记者看到,老李手中标有“仅供内部参考”字样的《事实胜于雄辩——绝症,我说NO》一书中写道:“竹盐是预防、治疗百病的灵药”、“竹盐对所有炎症有特效”、“竹盐是21世纪最后的神药”等。还有几百个竹盐治愈各种疾病的例子:“6筒竹盐治好了49年的大肠病”、“5筒竹盐治好了我30年风湿性关节炎”、“口臭、体臭、腋臭,竹盐一扫而光”、“血癌,有了竹盐不可怕。被治愈者王志兵,36岁,某公司经理”、“竹盐治愈精神病,疗效达到100%”等,每个病例都印有照片,竹盐治愈精神病的还留下了0951—8183877的联系电话。但在竹盐的包装上,记者看到竹盐的成分是:海盐、竹子、碘酸钾,许可证号为:临卫食字(2001)第1-408号,上面也没有任何有关疗效的标识。记者从盒子中倒出一点竹盐,样子像是大盐粒,但没有大盐粒那样晶莹,好像被灰污染过。记者取了一粒放到口中,咸咸的,没有其他异味。老太太看到记者有些怀疑,忙解释说,食疗食疗,这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治疗方法,你可以问问老李,是不是很管用,要不那么贵的盐怎么这么紧俏?随后,她故作神秘地告诉记者,要不是熟人介绍,她都不会卖的。

发展会员,涉嫌传销

老太太还告诉记者,销售竹盐可以拿奖金。她告诉记者,对销售竹盐人员,有一整套奖金制度,只要填一份《会员申请书》,就可以获得经销商资格。当累计消费到一定计算值时,将获得宝石级经销商资格,就可以拉人来销售竹盐,并开始累计组织业绩。宝石级别分为翡翠、钻石、2钻、3钻、4钻……拉的人越多,获得的奖金越多。在该店一份《市场计划》(发布稿)上,列有详细的分级计划,集多少分能拿多少钱,拉多少人能获得多少奖金,都有列表说明。同时,配合销售计划的,还有一份竹盐的《产品价格表》,25克小方盒竹盐,会员价22元,市场价28元。250克筒装竹盐,会员价220元,市场价275元。老太太告诉记者,如果真的想加入销售竹盐的行列,可以定期来听课,由专卖店经理杨某(老太太女儿)讲课。

盐务部门:竹盐成本每吨不超过2000元

随后,记者把该专卖店销售竹盐一事向省盐务局做了反映。法制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竹盐就是一种普通的食盐,最多只能称做保健盐,每吨成本不超过2000元。因为是食盐,因此也属于盐务专卖的产品。至于说能治病,那纯粹是假话,每克卖到1块多钱,应该是涉嫌诈骗,是一种违法行为。日前,淮安地区就查获一起利用竹盐传销的案件,按照记者提供的线索,这位工作人员认为,南京的这家可能也和淮安的一样,涉嫌传销。这位工作人员称,盐务部门可以配合记者查处该销售点,但他也担忧,即使查到也无法处理。因为按照有关专卖法规,对销售私盐超过20吨的,才能立案。昨天,记者又把相关信息向玄武工商部门做了反映,玄武工商部门答应,将派人查处。

作者:陈忠胜 实习生 王昆琨

(来源:南京日报)


科普:警惕保健品骗局!

喝竹盐水可以降血压,甚至可以治疗脑梗;一杯来自地球深处的“能量水”,对红斑狼疮、肺炎、中风、高血压、痛经都有疗效;沙棘产品吃一个月,彻底治好糖尿病……《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期在多地调查发现,近年来保健品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乱象,严重侵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财产安全。其中,一些不法分子假借“高科技”“纯古法”“中西合璧”等概念大肆进行虚假宣传,利用会销、网销、登门、微课堂等手段,对目标人群进行“精准诈骗”,以至于一些受害老人的养老钱被掏空,不少家庭财产被骗走后陷入贫困。

1

敢吹牛:

“喝盐水能治高血压甚至脑梗”

记者日前在多地调研发现,保健产品问题已涉及食品、日用品、电子产品等各种类型,“挂羊头卖狗肉”的虚假宣传乱象频发。

——“高科技”骗术:“量子能水”号称足以控制癌细胞弓形虫记者跟随华北某市的基层执法人员调查发现,市区某门店销售的一款质量低劣的“竹炭袜子”,宣称有“改善酸性体质,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调节内分泌、激活组织细胞、排毒养颜”的神奇功能;而一款“富硒竹炭养生香皂”,则公然宣称“释放远红外线,能促进血液循环、新陈代谢”。

一家总部位于华北地区的企业推出一款所谓“量子能水”,号称是取自地下万米深处,既能饮用也可让身体“漂浮”,“被科学界誉为超过药品”,对红斑狼疮、肺炎、鼻炎、肾炎、中风、高血压、痛经、月经不调都有疗效。一份宣传资料甚至宣称其“低频振动波高达3.9亿次每秒,足以控制癌细胞弓形虫”。

据介绍,相关部门认可的保健品27种保健功能中,并没有防癌抗癌。然而很多“神药”都号称有抗癌功能,动辄发布各种“生命奇迹”,分享服用心得。

——“纯古法”骗术:“源自道家千年古方”“专治经络不通、气血不畅”

记者采访了解到,武汉一家企业号称以纯古法结合现代工艺制作“竹盐产品”。销售人员宣称,喝竹盐水不仅可以清理血管,还可以治疗高血压、脑梗。辽宁省一名老年男性消费者在血压飙升至200以后,仍被销售人员要求“多喝竹盐水”,且被告知“血压升高是排毒的过程,很多人高压升到250都没事,再喝一段时间盐水就降下来了。”最终这名用户在大量喝盐水两个月后突发脑梗,被送进重症监护室。面对医护人员的告诫,消费者最初仍固执地认为用竹筒烤过的盐已经不是氯化钠,甚至仍试图与竹盐销售人员探讨如何用竹盐治病。

安徽省相关部门破获的一起假冒“老中医”电话推销保健品的电信诈骗案件中,骗子利用网络电话冒充所谓中医专家,宣称“老人的病因多是体内气血不畅、经络不通,需要把体内的垃圾毒素病灶激活,然后修复血管将毒素垃圾排出体外,达到活血化瘀的效果”,借此推销“细胞营养”“神经酸”“人参海狗”“眼中金”等保健品,号称药到病除,很多老年人信以为真。

记者采访发现,某公司以60元/盒的价格购买保健食品,安排无行医资质的员工以“中医”的名义现场为老年人把脉,并借机以898元/盒的天价售卖。

——“中西合璧”骗术:《本草纲目》结合石墨烯、生物磁、托玛琳……

记者在各地调查了解到,一些并未取得国家许可的医疗器械资质的电器,冠以“治疗仪”“能量仪”等名义高价销售。如一款外形酷似普通的电磁炉的“治疗仪”,售价高达4000元一台,其宣传资料中引用《史记》《千金方》《本草纲目》等古书,论证“补磁”是有利于健康的关键。号称可以通过不同的能量场达到预防和调理人体亚健康的目的,表示“告别打针吃药,从补磁开始!” 黑龙江省一家主产沙棘保健产品公司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沙棘是中医瑰宝,是世界上唯一、最好的保健品,是国家重点支持的保健品。其提供的资料显示:73岁的侯大哥抹了6次沙棘能量油,就治好了8岁就患上的老寒腿;刘女士身患糖尿病14年,服用沙棘产品,一个月时间就停止注射胰岛素……

天津市一名市场监管人员介绍,老年人科学素养有待提升,“药食两用”成为滋生健康谣言的肥沃土壤,一些企业将“食疗”与石墨烯、生物磁、托玛琳、量子技术、纳米技术等“高大上”的名词结合,对老年人而言无疑是“洗脑”。

2

钻营销:

看人下菜碟 精准设圈套

不法分子营销手段花样翻新,会销、网销、登门、微课堂等手段层出不穷,甚至频频推出“亲情攻势”,对老年人进行“精准诈骗”。

不法分子常用的销售套路有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会销“洗脑”,让老年人“不买些产品实在不好意思走”。近年来,针对老年人的“健康讲座”不断增多,给老年人“强行洗脑”。保健品的营销策略也从“广而告之”,升级为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精准忽悠”。

从上海市场监管部门收到的相关投诉举报及咨询来看,相关案例采用讲座会销形式的占到很大比例。60岁的消费者李阿姨告诉记者,她参加的一场为期四天的会销中,前三天都是购买产品当场返现,买东西还赚钱,到第四天可以以优惠价购买。“其实一开始我是不想买的,但会销现场到最后就是不由自主。回头想,一个原因是老年人太寂寞了,现场的那些小伙子,嘴巴都特别甜;另一个是不敢不买,我们的儿女信息、家庭住址、电话号码他们都知道,有点害怕”。

保健品会销人员肖某介绍称,会销人员会针对不同客户的心理进行不同的方法诱导。比如对“虚荣型”老人极力赞扬,让他(她)顾及面子咬牙买下。

“老人被‘洗脑’之后,儿女阻止就是不孝。”安徽一家三甲医院药剂科主任告诉记者,连她都无法阻止父母去听所谓的健康讲座、购买保健品。她介绍,对买得特别多的“会员”,保健品公司会授予一些“职务”,邀请他们当嘉宾坐在讲座主席台上,或从高额利润里挤出一点小甜头,让老人深陷迷局。

第二,“扎根”推介,有的推销员甚至对老年人“穷追不舍”,“从云南追到上海也要卖给你”保健品。

记者采访了解到,针对老年人信息闭塞、容易跟风的特点,一些保健产品的推销员还专门去医院做护工、给老人做家政,“扎根”营销。如北京一家保健产品公司将目标锁定为广场舞大妈,他们的推销员承诺给广场舞大妈们组织演出,或者是给领头人回扣、颁奖等,以此大量销售保健产品,其中不少是无证高价产品,有一款号称能调节酸碱平衡的水杯售价高达数千元。江西一家富硒产品推销员能追着老太太从云南到北京再到上海,在老太太的女儿坚决拒绝购买产品后,该企业推销员发动老太太的姐妹给她代买,然后寄到上海去。

近年来,多地民政部门鼓励在社区建设养老服务站,支持老年人居家养老。记者走访发现,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社区提供场地的养老站,有的摆放着多台“按摩仪”“洗脚盆”,几位老人正在体验免费理疗的“居家养老服务”,玻璃柜里展示着多种保健食品,借助政府支持力推的项目进行宣传。

第三,发动网络攻势,“微信课堂天天洗脑,碎片化时间精准营销”。

随着微商、电商的兴起,不少保健品企业转战网络。如2018年初,杭州拱墅区公安分局环境和食品药品犯罪侦查大队就曾查获一销售假减肥药团伙,该团伙通过网络平台卖的所谓“七天瘦”“功能性咖啡”等减肥药,都涉嫌假药。其中一款胶囊成本只要20元左右,售价140元,在电商平台上销售火爆。

记者查询发现,有的所谓壮阳保健产品在网络广告中的宣传词汇非常“露骨”;有的保健食品,在相关部门备注中只有两项简单功能,但是在一些电商平台上,却宣称可以“预防三高、调理血糖、稳定血压、预防肾结石、补充人体所需各种维生素,从此告别亚健康”。许多保健产品销售人员还会建立所谓“微信课堂”,把正在或有意购买产品的老年人拉到微信群,在微信群中发送大量虚假宣传链接,对老年人进行“无缝洗脑”,使老年人深陷其中、不可自拔。

3

 拉人头:

直销企业搞传销 传销企业傍直销

一些拥有直销牌照的企业,通过“传销”方式扩大受众群体,而一些并未获得商务部直销牌照的保健品企业,长期打着“直销企业”“即将获批直销牌照”的名义进行传销活动。

商务部信息显示,直销是合法经营行为,以“单层次”为主要特征。传销是非法经营行为,以“拉人头”“入门费”“多层次”“团队计酬”为主要特征。

保健品行业存在的乱象一方面体现在直销企业搞传销。

一些拥有直销牌照的企业,通过“传销”方式扩大受众群体,利用保健产品畸高的利润为“发展下线”者进行返利。记者近期以想成为一家外资直销企业经销商的名义参加了该公司在上海举办的“商机大会”。会后,一位“经销明星”告诉记者,按照该公司的奖金制度,经销商可以拿6代下线销售额的5%作为提成。

一位省级市场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介绍,许多直销企业同时从事直销经营和传统经营,传统经营模式的“经销商”成为直销企业的“防火墙”,使得直销区域、直销产品、团队计酬等方面的监管十分困难。近年来“微商”兴起,直销行为突破了“上门推销”的传统模式,直销员突破直销区域变得更为容易、更为隐蔽。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易的经营者和消费者往往不在同一个行政管辖区域,对违规行为进行监督的成本偏高。

另一方面,传销企业傍直销也是保健品行业不良现象。

一些保健品企业并未获得商务部直销牌照,但长期打着“直销企业”“即将获批直销牌照”的名义进行传销活动。黑龙江延寿县一家保健产品公司经销人员介绍,公司以“直销”的名义发展下线,每发展一个下线,即可获得一定的提成。假如有人质疑,就表示公司目前尚未获得直销牌照,但牌照很快就会批复下来。不少保健品企业建立“网上商城”,只有购买其高价产品才能成为会员,成为会员后消费可以返利、介绍新会员可以返利,利用这种方式形成扁平化的新型传销。

4

 显危害:

不法分子牟暴利 掏空老人钱袋子

记者调查了解到,一些保健产品成本极低,却以高价卖给老年人,不法分子从中牟取了惊人暴利。许多老年人“钱袋子”被掏空,有些被骗的老人甚至深信“有病不能去医院”。

一些保健品成本极低,不法分子通过“假打折”的方式吸引爱占小便宜的老年人上钩,牟取惊人暴利。有的保健产品号称原价2987元一盒,现一盒只需987元,而其真正成本仅60元。有的售价1000多元的保健产品,公司负责人却向记者坦承,其成本最高不会超过200元。

记者跟随华北某市的市场监管部门执法人员在一家企业执法时发现,该企业生产的一款“健康被”借用了各种高科技名词,建议零售价高达3980元,但据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真正的成本“与普通棉被差不多”。

近年来,保健品诈骗甚至呈现“上山下乡”的趋势。一些“推销员”利用农村老人分辨力低的特点,在农村招摇撞骗,“掏空了农村老人的养老钱”。

南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晓兵说,“一个辅助治疗仪的正常价格只有几千元,经过销售人员的‘忽悠’,可以卖到几万元一台。”2018年6月,江苏省公安机关破获的一起利用保健品诈骗老年人的案件中,警方从公司负责人家中搜查扣押现金达1300多万元,另查明20多套房产,冻结涉案资产近亿元。

此外,一些不法分子宣扬“是药三分毒,有病自己治”,严重伤害老年人身心健康。虚假保健产品的受害对象,多以受教育层次偏低人群为主,多集中于老人、病人、低收入者等社会群体。在一些四五线城市和乡镇,甚至形成“亲戚朋友互相骗”的态势,使许多低收入家庭财产被掏空,甚至因此返贫。

湛江市退休老干部黄红英说,自己80多岁的老母亲几年前参加了一次保健食品的聚会后,听信现场“专家”建议,购买了他们推荐的某款降血压保健食品,并停用了自己的降压药,子女怎么都劝不住,服用了他们的产品一段时间后,老太太的血压非但没有降下去,血糖却升上来了。安徽合肥的胡先生告诉记者,他父亲此前一直靠吃药控制血压,没想到看了保健品广告后笃信“是药三分毒”,就擅自停药,血压飙升,结果导致中风。

记者采访发现,许多保健品公司打着“中医”“传统医学”“国学”等旗号,对老年人进行“洗脑”,导致老年人“有病自己治”,造成大量的家庭矛盾。甚至有一些不法保健品商家抓住老年人渴望健康、恐惧疾病的心理,向老年人兜售劣质产品。有的产品为了凸显“疗效”,非法添加药物,比如在调节血糖类保健食品中添加降糖药,在减肥类保健食品中添加利尿剂或兴奋剂,特别是一些减肥类保健食品,很多都非法添加违禁药物。由于违规添加化学药品,一些保健食品非但不能补身,反而会伤害身体健康。

文章来源:行业观察者(hygcz2020)综合都市晚间,直播宣城,宁国台,心怡教室(XINYIJIAOSHI),南京日报,两当公安,特此鸣谢!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