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比狗聪明,但没狗亲人,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学生党和上班族并不具备这个条件,买来也很难养熟,如果只是猎奇,我奉劝能三思,不要冲动。
总有很多人说狐狸臭,其实都是没养过的人瞎扯,狐狸并不臭,有点智商的人都知道,狐臭是人的毛病,也就是腋臭,和狐狸没有半毛钱关系,这个词给狐狸扣了一顶大黑锅。
硬是要拿养殖场来说事,那味道当然是臭的,换一群人一直关在那吃喝拉撒,同样会臭气熏天。
狐狸有臭腺,可那是它保命的手段,没事不会放炸弹。
狐狸身上的味道甚至比狗还淡。
这只是我养的白化赤狐,名字是妖妖灵,30多天大时的照片,到家3天就已经完全会定点拉屎撒尿,非常聪明。
如果养了,就请给它爱,没有做好伺候一辈子的准备,尽早放弃吧,这样的人不如买只甲鱼养着,不想养了直接就炖了,岂不是更好?
狐狸作为犬科动物,乱咬是必然的,养之前就应该了解,养了之后能有什么好说的,怕被咬就不要养。
狐狸和狗基本是一样的,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该打的针是一针也不能少。
每种动物都有它的习性,有它的忌讳,不管养什么都应该提早去做好充分的功课。
快两个月时的模样,天天瞎蹦跶,小傻子一样,作为一只母狐,不知矜持点,打完疫苗不久,也不能洗澡。
再过几天就满三个月了,依稀还能看到小时候的特征,现在就是狐狸的模样,只是尾巴还不够大,皮是皮的不得了,上蹿下跳,天天起床先收拾屋子,要不是这家伙放出来大小便定点很稳,我都想打死它,回头看它可怜的模样,又下不去手,安静的时候和闹腾的时候,完全就是两只狐。
还是小时候可爱啊,回不去了,回不去了。
一天要拉6次,这个拉shi怪。
那么快就长大了,明明只有8个月,没有小时候好控制了,只有手上有吃的才会回应你,皮痒就是欠揍。
因为最近有好些人问我,坦白的说,狐狸真不好养,神经质,总是发神经,而且特别敏感,吓到它了惹到它了,都可能被它咬,牙齿还特别尖,咬下还是很疼的,我不知道被咬过多少次,都习惯了 ,看它的眼睛和耳朵就能看出它的状态。
狐狸小时候很可爱是毋庸置疑的,但只有一两个月的时光,当它换牙后就要厉害了……(我还留着我家那只换下的牙齿,只有两颗,其他的没见着,估计被它吃了),你不能怕它,得让它知道你才是老大,被咬也是再正常不过。
有好多都是养两三月就弃养的,所以,不要一时兴起想养狐狸,狐狸的寿命很长,你得受的了它的一切。
我家这只别人碰不了也不敢碰,只有我可以碰,也能抱起来,手上拿着食物还是蛮听话的。
春暖花开 ,一年光景飞逝,小狐狸长成了大狐狸,虽然不那么听话了,但还是勉强能上手 ,这骚狐狸发春可算结束了,我特么终于可以睡好觉。
袁巴元与张雨绮这对冤家又闹掰了?为孩子互相留点情面不好吗?
文/陆地上的海蛎子
6日,袁巴元在朋友圈发文承认与张雨绮离婚后曾经还在一起生活过,指责她前两天还跟只认识了两天的男士开房,对此,张雨绮回应:自由之身,与谁约会都是我的权利,but“头天认识第二天上床”纯属放屁!
一时间让网友们再次关注起张雨绮,可能大家也都知道,之前传出张雨绮用刀砍袁巴元的事之后,很快就传出二人已经分手,不过有意思的是很快二人又走到了一起,如今这才几天的功夫,二人再次反目,而二人私下聊天的内容又被袁巴元晒了出来,这一时间让人很是无语。难道张雨绮找的这个男人跟黄毅清是一个类型的吗?若真是这样,那倒给娱乐圈的女星们提了个醒,找男朋友一定要擦亮了双眼。
可能正如张雨绮所说的那样,情人之间的对话如果晒出来给外人看,这种行为的确是很恶心的,要知道就算是普通的情侣之间也会说一些很肉麻的话,这本身没什么,可一旦晒出去那就是另当别论了,难道袁巴元不嫌磕碜吗?至少老海觉得这样的男人真的不是爷们!另一个就是张雨绮承认自己是个脾气很大的人,这点也从之前她所做的事得到了证实,那这一次是否又是因为正在气头上,二人再次动起嘴来了呢?
另一个关于张雨绮是不是有狐臭的女人,相信在我们这些网友看来也是瞎扯的,要真是那样,张雨绮估计也不可能进入娱乐圈,这点事相信用点头脑的都不会相信的。倒是在张雨绮文章末尾处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袁巴元其实欠着张雨绮的,这就让人有另外的猜测,难道袁巴元为了想逃避还钱,而故意开始泼脏水了?要真是这样,那就更让人恶心啦,咋会有这样的男人呢?
其实老海无意去关心张雨绮离婚之后是否与其他男人约会的问题,因为这对于明星来讲甚至对于普通人来讲也不是什么事,可这种事又不能拿出来公开讨论的事。作为成年人的袁巴元真不懂这些?若真是那样,估计当初也不会与张雨绮在婚前约会吧?可是若真是这样,那是不是显得袁巴元好纯洁,若这样,那就是更可笑,难道袁巴元在认识张雨绮之前没谈过恋爱?想到此处,不由地想笑,看来这对昔日的夫妻又把脸转圈丢了一遍。
俗话说“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似海深”,更何况二人还有孩子,为了孩子的未来,双方是不是应该都收敛一下,非得把对方的底全都抖露出来?那样的,以后孩子大了又如何面对大家呢?
前段时间,北京儿童医院接诊了这样一个病例:一名孩子磕破了脸,妈妈从网上看到芦荟胶具有消毒、消肿、抗菌的作用,于是每天给孩子擦芦荟胶。结果一周过去了,孩子的伤口不但没有愈合,反而越来越严重,不得已只能来医院就诊。
接诊医生看了之后发现,孩子的伤口已经出现明显的感染情况,四周皮肤泛红,伤口处还伴有分泌物溢出,只能接受抗感染治疗,以后可能还会留下明显的疤痕。
其实,在我们皮肤出现伤口后,伤口那里会藏着很多细菌和脏东西,如果这时候不进行消毒清洗,而是直接涂抹芦荟膏,反而会形成一个密闭的适合细菌生长繁殖的环境,并且随着细菌的大量繁殖,伤口就会发生感染,导致小伤口变成大伤口,小疤痕变成大疤痕。
这位妈妈盲目地相信网络上那些大V的推荐,不仅让孩子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更是给孩子留下终身的疤痕。
借此案例,今天就来给大家扒一扒,那些火爆全网,美妆大V们推荐的纯天然、无污染的神奇万能膏,到底有没有效果?能不能给孩子用?
“神奇”的芦荟胶近年来,芦荟在美妆界受到追捧,更是被奉为“万能膏”的美誉。一是因为它所含的多糖和维生素具有修复皮肤、保湿美容的功能,二是因为它“天然无害”的属性。
那么芦荟胶真的是“万能膏”吗?
当然不是!事实上,生活中真正适合使用芦荟胶的场景并不多,绝大多数被网络“神化”的作用,并不能起到效果,反而还会导致病情延误。
尽管芦荟中的某些成分具有抑制炎症的作用,但是通过分析芦荟胶的成分我们发现,它所有成分中,水占了98.5%,其他有效成分加起来也不过1.5%。
而这1.5%,还得是在芦荟胶纯度纯正的情况下才有的。然而,日常我们所购买的芦荟胶的有效成分,基本没办法达到这样的纯度。
因此,这么一点有效成分的芦荟胶很难真正起到抗菌、消毒的作用。
另外,芦荟胶并不是正规药品,对伤口的愈合效果缺乏科学依据。
因此,不管出现什么样的伤口,无论是消毒、还是杀菌,都不建议使用芦荟胶,需要使用碘伏等进行消毒清洗,如果伤口深、范围广,则需要及时就医。
根据目前的研究表明,对于轻微的烧伤、烫伤之后的辅助治疗,芦荟胶具有一定疗效。
但是,当表皮出现任何明显的破损、水泡等情况的烧伤、烫伤,使用芦荟胶并不能起到很好的疗效。
出现烧伤、烫伤后,最重要的是第一时间使用流动的水对皮肤进行冷却冲洗,然后再及时就医。
蚊虫叮咬完全是一个自愈的过程,日常处理的目的只是为了止痒,而芦荟胶在这一过程中并不会起到任何帮助作用。
如果叮咬处不是特别痒的话,根本不需要进行任何治疗。
如果很痒,可以使用炉甘石洗剂、丁酸氢化可的松、糠酸莫米松等。
轻度晒伤之后使用芦荟胶可以起到缓解疼痛和不舒服的效果。
当然,轻度晒伤后,也不是一定要使用芦荟膏。我们的皮肤具有一定的自愈能力,轻度晒伤后的修复也主要是依靠皮肤的自愈功能。
还有,相对而言,轻度晒伤后,对皮肤进行冷敷、湿敷比涂抹芦荟胶效果更好。
对于处理宝宝湿疹,科学有效的治疗方式是使用激素药配合保湿产品,如凡士林或其他霜类保湿产品。芦荟胶虽然有保湿的效果,但并不适合作为宝宝湿疹的保湿产品。
还有,使用芦荟胶处理宝宝痱子是不科学的行为。治疗痱子的关键不是靠药,而是需要保持凉爽。
青草膏被称为“泰国神药”,几乎去泰国旅行回来的人,都会人手一瓶。事实上这个宣称可治疗感冒、头痛、皮炎,甚至是狐臭的“万能药膏”,并没有那么神奇。
仔细研究这个青草膏的成分不难看出其主要成分为薄荷醇、冰片、樟脑。这些成分大多具有一定的毒性和刺激性。
如果宝宝不慎误食,可能会出现头晕、头痛、异常兴奋等表现,大量摄入还会引发癫痫,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而且,通过对青草膏的成分分析,我们惊讶的发现,这些成分都属于清凉剂,跟清凉油的属性差不多。
所以,本质上来说青草膏算不得什么“神药”,充其量算是添加了植物成分的清凉油。
火爆某宝、某猫以及代购界的木瓜膏,其神奇程度不亚于“开水治百病”。什么可以修复伤口、消炎止痛、蚊虫叮咬、修复晒伤烫伤等等,甚至还能祛痘。说它是网红界的“十全大补膏”都不为过。
然而,通过木瓜膏的成分表,我们发现96%的成分是矿脂,也就是凡士林。
我们都知道,凡士林是一种良好的封闭剂和保湿剂,没有刺激性。当皮肤干燥起皮、伤口破损的时候,可以起到保湿、为伤口愈合提供湿润环境的作用,但是什么祛痘、治疗蚊虫叮咬,都是瞎扯。
可能,你会说,听说木瓜蛋白酶作用很多。其实,木瓜蛋白酶的真正作用也就是去除角质和死皮,而且木瓜膏中的木瓜蛋白酶含量极少,这个作用也就相对弱些。
简单来说,木瓜膏就是添加了木瓜提取物的凡士林。
另外,还有什么牙膏也是“万能膏”,这简直就是无稽之谈,毫无科学依据。
事实上,世界上并没有什么真正的“万能膏”,所谓的纯天然、纯草药植物、包治百病,只不过是夸张的广告营销策略。
无关紧要的场景涂抹一下无伤大雅,一旦遇到严重的问题,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尤其是给孩子用药。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