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内容,仅供医疗专业人士参考,请勿自行操作!
导读:学习古人的7个验方。
“博采众方”是后汉张仲景编纂《伤寒杂病论》的心得总结,也是后人学医时,汲取他人长处以求不断进取的格言。
余从事中医工作有年,既无家传,又乏师承,全靠自己秉烛达旦的读书,在穷乡僻壤中实践,每得一方即加以记录,从临床疗效上辨其良莠,不断提高医疗水平。
历年积累了不少单方、秘方和验方,现将其行之有效者略举数则,供业医执匕者参考,希冀有益于病家。
1
现代医学所谓老年慢性气管炎合并肺气肿,日本人汤本求真,采用张仲景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味,临床效果显著。
若有呕吐,则加半夏;无呕吐者,加瓜蒌仁。
2
张石顽曰:凡风湿冷痹之证,因水湿所致,浑身上下,强直不能屈伸,痛不可忍者,于五积散内加穿山甲七片,全蝎十个(炒),葱、姜水煎,热服取汗,避风甚良。
五积散方在清代汪昂《汤头歌诀》中有载,无需赘言。
3
王清任通经逐瘀汤治疗现代医学中的荨麻疹,较其他方剂为优。
方为:刺猬皮、薄荷、地龙、皂刺、赤芍、桃仁、连翘、银花。
加减法:血热者,酌加山栀子、生地黄等;风冷者,加麻黄、桂枝等;虚热郁成者,加银柴胡、地骨皮等;咳嗽喘息者,加杏仁、苏梗等。
每日一剂,至症状消失为止。愈后,继服人参健脾丸三日。
4
清代吴翌风《镫前丛录》载神仙粥,专治一切感冒症,如风寒、暑湿、头痛、骨痛,并四时疫气流行等。
凡初得病二三日者,服之即解。
法用糯米半合,生姜五、六片,河水两碗,于砂锅内煮一二滚后,次入带须葱白头五六个,煮至米熟,再加酸醋半小盅,入内搅匀,乘热吃粥,或只服粥汤,于无风处睡,以出汗为度。
盖以糯米补养为君,姜、葱发散为臣,而又以酸醋饮之,屡用有效。
此方奥妙在于加醋,寓散于收,其力较大,殊有深意。余曾将此方用量略加变通,施于老人感冒,安全有效。
5
《医賸》治狐臭,用桂圆核六枚,胡椒二七粒,共研细末。每觉有汗,用粉扑之,轻者一料即可见功。
6
雷公保命汤治现代医学中的炭疽病有捷效。
方为:银花三两,蒲公英、当归各一两半,荆芥、防风各三钱,生甘草五钱,水煎服。
方中重用银花、公英,以清热解毒;辅以当归,通经活血消肿;再佐荆防疏风达邪,甘草和中解毒。
对类似中医疔疮的炭疽病,可谓审证周详之药方。
7
擦涌泉法。
元代李治《敬斋古今注》说:涌泉穴,在足心之上,湿气皆从此入。日夕之间,常以两足赤肉,更次用一手握指,一手摩擦,反复多时,觉足心热,倦则少歇。或令人擦亦得,终不若自擦为佳。
李治的父亲每夜常自擦至数千,所以晚年步履轻便。李治本人只令人擦至熟睡而止,也觉很得力。
又有一位曾做过江东仓使的郑彦和,脚软不能下台阶与人辞行,经教以此法,数月即能拜跪。今人杨某,年八十,步履如飞,亦尝言得此法之效。
余以为常摩涌泉,可使肾气流动,精气充溢。
内容来源:《岳美中医学文集》
作者:岳美中
主编:陈可冀
讲到龙眼、桂圆,相信有很多朋友都爱吃,一听到这个就得“流口水”。平时我们吃桂圆,剥完皮,往嘴里一扔,然后把核和果肉一分离,就直接把核给吐了,只留下满嘴的清甜。但其实,桂圆的核也是有大用的,大家可以留着,千万不要扔!#品质医声超能团##健康真相馆##真相来了#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白广德主任医师告诉我们,桂圆核是一味中药材,有妙用,可以用桂圆核来治疗外伤,治愈速度快还不会留疤。
在《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桂圆核仁可“定疼止血生肌,愈后无痕;若伤鬓发际,愈后更能生发,不比他药,愈后不长发也。”桂圆核具有敛疮生肌、去瘢痕的功效。
我们该如何使用桂圆核来治外伤不留疤呢?
我们首先把桂圆核外面的黑色外壳给去掉,取出里面的仁,把它放在钵中研磨成细粉。要是我们哪里受了外伤,直接把细粉轻轻地撒在伤口上就可以了。我们也可以在撒上细粉,敷完后,覆盖一层纱布,用胶布固定,这样能防治空气中的细菌感染。
这样就能够达到止血生肌的作用,而且愈合之后不会留下疤痕。
除此之外,桂圆有理气止痛、止血、收湿等功效,可用于疝气疼痛、疥癣、湿疮等。可散风邪风,治心虚头晕、耳聋、眼花。可温肾利尿,止血定痛,理气化湿,甚至还可以用于治疗瘰疬、腋臭。
大家下次吃完桂圆,桂圆核就千万不要再随便扔掉了。
@品质医声@芒果医声@红网医声@头条健康情报局
编辑:钟轶
古兴化府莆田、仙游两县,莆田多种荔枝,故称“荔城”;仙游盛植龙眼,山野水滨,房前屋后,都是四季常青的龙眼树。
荔枝以唐代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句声名远扬,让世人熟知荔枝。龙眼虽被誉为“龙目”,但知名度远远逊色于荔枝。荔枝摘过,龙眼始熟,龙眼还有个别称是“荔奴”,从别称也可以看出龙眼的地位。
宋代有个诗人王十朋写了一首诗,“绝品轻红扫地无,纷纷万木以龙呼。实如益智本非药,味比荔枝真是奴。”益智本是一种中药,后来也成为龙眼的别称,王十朋肯定了龙眼的医用价值,但说龙眼的味道与荔枝相比,只能算是“奴”。
世人扬荔枝抑龙眼,连美食家、大文豪苏轼都看不下去了,他提笔写道:“闽越人高荔子而下龙眼。吾为评之:荔子如食蝤蛑大蟹,斫雪流膏,一啖可饱;龙眼如食彭越石蟹,嚼啮久之,了无所得。然酒阑口爽,餍饱之余,则咂啄之味,石蟹有时胜蝤蛑也。”苏轼不愧是美食家,说美食时用的比喻也是美食。蛑蝤大蟹就是大的梭子蟹,梭子蟹一吃可饱,他说龙眼好像是彭越那一带的石蟹,酒酣饭饱之后吃几颗,口感有时超过荔枝。不过苏轼也指出龙眼咀嚼久了,淡而无味。
龙眼亦称“桂圆”或“桂元”。《兴化府志》记载:宋徽宗的皇后玉体欠安,御医束手无策,刚好兴化进贡的龙眼运到京城,皇后品尝,舌头生津,食欲大振,最后不治而愈,宋徽宗龙颜大悦,赐予“桂元”美名。中国人喜欢给美食佳果胜景等攀龙附凤,但龙眼攀上宋徽宗,知名度提升了,但负面影响也不少。
还是家乡人对龙眼的理解更深入,莆田籍的明代画家宋钰在《桂圆诗》中详尽描写它:“圆若骊珠,赤如金丸,肉似玻璃,核如黑漆,补精益髓,蠲渴扶肌,美颜色、润肌肤,多种功效,不可枚举。”宋钰用四个比喻写出了龙眼的形象特征,接着指出龙眼的消渴养颜等功效,对龙眼赞赏有加。文人喜欢夸张渲染,还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得比较确切:龙眼果能治“五脏邪气,安志厌食”,还是“开胃益脾,补虚长智”的保健食品,龙眼核还可以治疗狐臭。
每到农历八月收获季节,莆仙龙眼果农尽情饕餮龙眼鲜果,为了贮藏,他们把龙眼焙成龙眼干。莆仙人结婚时,门前要挂一个贴红纸的袋子,里面装枣子、花生、桂圆,寓意“早生贵子”。冬天,莆仙人把兴化桂圆干当做御寒的珍品,妇女坐月子,非食桂圆干不可。
莆仙乡下,建造房屋有一个最重要的仪式——上梁,本地话叫“上脊”或“架脊头杉”,比现在高楼的封顶仪式要隆重得多。上好脊头杉,放鞭炮、喊“赞句”,再就是小孩子最喜欢的环节了。撒花生,表示“出丁”(生男孩子);撒红枣,寓意越过越红火;而撒桂圆,象征子孙当官。
最有意味的是,莆仙人把最大最圆规格最高的极品龙眼称为“大三元”。三元,有两种意思,一种是“连中三元”,就是科举考生在乡试、会试和殿试中,都考了第一名,即解元、会元和状元;还有一种,是南宋时兴化府的兴化县(后分别拆入莆田、仙游两县)百里七年三状元,萧国梁、郑侨和黄定连续三届科考考中状元,此“三元”为连中三个状元之意。龙眼称为“大三元”,可见其品质优良。
兴化府被誉为“海滨邹鲁”,莆仙人信奉“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的人生信条。莆仙人的励志好学、顽强拼搏精神从一颗小小的龙眼的命名都能体现出来,地域物品与地域文化、思想性格如此水乳交融,真是耐人寻味。
(来源:湄洲日报 王清铭 编辑:吴智杰)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