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高秀华,今年47岁了,是一名很受学生欢迎的高中英语老师。
1990年的时候,我还在老家县城中学读初一,学校寄宿。刚开学不久后的一天,我们坐在宿舍吃饭,一个身影从宿舍门前经过,她一只手提着洗衣粉,另一只手拿着塑料盆。
我上铺的黄小玉神秘兮兮地说:“你们知道吗?胡菊艳身上味道大得很,她呀,有狐臭!”
大家马上停下手中的筷子,叽叽喳喳地八卦起来:“味道有多大?”
黄小玉笑着说道:“很大……就算倒一袋洗衣粉,也洗不掉那个味!”
有几个人的好奇心被挑起来了,马上跑到隔壁胡菊艳的宿舍,装模作样地逛一圈,回来后马上夸张地说:“是真的呀!那味道熏得我要……”
这个胡菊艳,我跟她并不熟。同学一年了,我都没跟胡菊艳打过交道。
胡菊艳来自山区的乡下。那个地方偏僻又闭塞,从那个地方考进来的同学,家里都很困难,他们一个月才回一次家,一是为了省路费,二是交通不便,下了汽车还要走路几小时。
胡菊艳有狐臭这件事,全班同学都知道了,甚至其它年级的同学也得知了。每次早操跑步后回教室,总有几个外班的同学跟在她的身后,一边窃窃私语,一边捂着鼻子做呕吐状。
初二开学后,老师重新排了座位,胡菊艳跟我隔着一个过道。胡菊艳学习很好,我请教她问题,她也很热心地给我讲解。
我上铺的黄小玉问我:“高秀华,你怎么还跟胡菊艳说话?你不觉得膈应吗?”
我回道:“胡菊艳学习好,我跟她讨论几何题,她很聪明的,学习上帮了我不少。”
黄小玉冷笑一声:“学习好?!你觉得她的名字好听吗?菊花是多么高洁啊!可她起个名叫菊艳,又高洁又俗艳,你不觉得很矛盾吗?”
我顿时语塞。黄小玉这个弯拐得有点大,把我都弄糊涂了。后来我明白了,一个人有缺陷,又贫穷,但她学习好,能力突出,难免会成为别人眼中的异类,会被排斥。有些人总喜欢东拉西扯,总喜欢拿着放大镜审视别人,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优越性。
胡菊艳的同桌周明军,是个眉清目秀的男生。很快我就发现了胡菊艳的一个秘密。胡菊艳总是趁着周明军不注意时,偷偷地瞟一眼,然后飞快地收回目光。她跟周明军说话时,语气总是很温柔。
周明军却相反,他对胡菊艳总是恶声恶气的,没个好脸色。他俩成为同桌,是班主任强行安排的。那个时候,没人喜欢和胡菊艳成为同桌。
成为同桌一个月后,胡菊艳和周明军发生了一次激烈的争吵。周明军总是让胡菊艳帮他写作文,这次胡菊艳忘了,结果胡明军没有按时交作文,被语文老师点名批评了。
周明军骂胡菊艳的话,字字扎心:“让你帮我写作文是看得起你!你也敢妄想!也不照照镜子!”
我看见黄小玉在一旁幸灾乐祸地笑。我知道,黄小玉一定也看出了胡菊艳“瞟一眼”的秘密,并把这个秘密透露给了周明军。
胡菊艳被骂哭了。她趴在桌上,呜呜地哭着。周明军还不解气,拿起墨水瓶给胡菊艳泼了一身。
胡菊艳被激怒了,站起来跟周明军打起来。墨汁飞得到处都是,书本都掉地上……
班主任来了,各打五十大板。胡菊艳和周明军被要求写检讨,在外面站着思过。经此一闹,就有人嘲笑胡菊艳“妖怪想吃唐僧肉”。
那两天,胡菊艳异常沉默,一下课就不见踪影。我去她们宿舍问,也没人知道她去了哪里。到上课时,她才匆匆赶来,脸色也极差。
那个周六上完课,我又去胡菊艳宿舍找了一回,她人不见。我准备坐车回家,出了校门,我往操场方向瞟了一眼,看见几只风筝在操场的上空飞舞。
我一下想起来了,胡菊艳说过,她周末不回家的时候,喜欢去学校后面的河边看书。
我来到河边,果然看见胡菊艳一个人坐在河边,望着天空的风筝发呆。她脸上的神色,有种和年龄不相符的平静。
我走过去跟她说道:“我一直找你呢!原来你跑到这里来了。”
胡菊艳笑了笑,也不说话。我也不知道怎么安慰她,就陪她在河边坐了一会。坐了半个小时后,我对她说道:“今天周六,你跟我去我家吧!”
胡菊艳直接拒绝:“不去,我就在这里看书。”
她的书十分钟都没翻动一页,我知道,她其实根本没看书。远处桥上是来来往往的车辆,脚下是滚滚的河水,不知怎的,我就有一种信念:今天一定不能让胡菊艳一个人在河边溜达。
于是我跟她说:“我家种了三亩地的玉米,我爸在外面做工,家里就我和我妈,明天我要跟我妈去掰玉米呢。你也来帮我吧,你不会这点忙都不愿帮吧?”
胡菊艳愣了一下,她在考虑我说的是真是假。
我又激了一将:“你不是总说你很会干农活吗?不会是在吹牛吧?”
“谁吹牛?我一天能掰两亩地的玉米,我爸都赶不上我的速度……”
就这样,胡菊艳跟我来到我家。我妈听说我叫同学来帮忙干农活,连连责备我。
我跟妈妈说了胡菊艳的事,妈妈没说什么就去了厨房,不一会儿端出来两碗糖水荷包蛋给我们。
妈妈摸摸胡菊艳的头发,说道:“吃吧,菊艳,可甜呢!吃完保准让你忘掉不开心的事!”
第二天,妈妈早早起床做了早饭,我们吃过后,带着干粮和水来到我家的玉米地。
胡菊艳干活真的很麻利。我们三个人到晌午时就掰完了三亩地的玉米。胡菊艳跟我妈很聊得来,从玉米小麦,聊到种瓜点豆。
回家后,妈妈做了一锅豆腐炖肉,我和菊艳吃得饱饱的准备回学校。菊艳又说又笑,脸上一扫阴霾,换了个人似的。
我跟妈妈悄悄说道:“干农活就是有这个好处,能让人忘记心里的疙疙瘩瘩!”
妈妈吩咐我:“菊艳这孩子很好,手脚勤快,你要多向人家学习,周末带她来咱家!”
回到学校后,我马上跟班主任申请,我要和胡菊艳成为同桌。胡菊艳和周明军之间的矛盾,班主任本来很头疼。如今我提出来,班主任高兴坏了。
就这样,我跟胡菊艳的关系越来越好,周末也带她回家吃我妈妈做的饭菜。
她身上的味道,只有天热的时候比较明显。学校外面有澡堂,一次五毛钱,我们都是一周去一次的,但我约胡菊艳一起去,她每次都拒绝,这让我搞不懂。
我以为她舍不得花钱,就跟她说,我替她付五毛的费用,但菊艳说不用,她每月月底回家时会在家里洗的。
五月的时候,天气就开始热起来。有一次我带菊艳回我家,发现我妈买了一个新的木盆。我妈说:“你们可以在家烧水洗澡,不用去公共澡堂的。”
我看看菊艳,没想到菊艳同意了。我们就烧了两大锅水,用桶提到柴房里,倒在两个大木盆里。妈妈怕我们感冒,又在柴房里生了一盆柴火。
我们洗完澡出来,把柴房清理干静,把头发在火上烤干,然后去井台边各自洗各自的衣服。
等一切做完,我妈说:“我给你们修理一下头发吧!”
剪完头发后,妈妈拿出两个有机玻璃发夹给我们一人一个。发夹上有漂亮的花纹,菊艳用发夹把额头的头发夹在脑后,整个人看上去神清气爽。
后来我们就成了习惯,周末回我家烧水洗澡。有一次我们洗完澡后躺在床上聊天,菊艳才对我吐露,她曾经在澡堂里被我们班一个女生冷眼对待,差点都动手了,从那以后,她就不去公共澡堂了。
我真没想到,菊艳受过这么大的委屈。但菊艳是个坚韧有毅力的人,无论遭受了什么,她都不改初心。
她的初心就是考个中专。
很快毕业的时间临近了。我们班50几个人,菊艳一直在班级排前五名,班主任说她上中专十拿九稳。而我成绩一直徘徊在15名左右。
尽管菊艳学习上帮了我很多,但中考时我太紧张了,导致成绩很不理想,不但无缘中专,连重点高中都上不了。
我们班一共6个人考上了中专,菊艳也被财贸学校录取,他们这些人成了学校的骄傲。
菊艳去省城上中专前来到我家,给我妈妈带了一袋天麻,说是她家种的,对我妈妈的眩晕有好处。
菊艳不知道怎么安慰我,她握着我的手,眼含着泪说道:“秀华,无论以后你有什么安排,你都要告诉我呀,我们不能断了联系!”
我一直沉浸在悲伤里。爸爸听别人建议,给我找了个民办中专,去学中医。我对学中医不感兴趣,这里的同学也无心学习,谈恋爱、拉帮结派是常态,整天乌烟瘴气的。
我在这里过得很痛苦。我把内心的话写成信,寄给菊艳。她很快就回信了,在信里她跟我要我的生辰八字。
我不知道她葫芦里卖什么药,但还是告诉了她。
过了一周,菊艳又写信过来,她说:“秀华,我们学校附近有个庙,香火很旺。我拿你的八字给庙里和尚看过,我又替你抽了一签,师傅说你四柱八字格局很好,主学业……如果你现在回去读高中,以后必定会金榜题名的!”
我把信给我父母看了,妈妈兴奋地搓着手说道:“太好了!当初我就不赞成你去读民办中专!你就回去读高中吧!”
菊秀的话让我妈深信,上天已经给了暗示,我们必须要遵循,才是正道。
我拿起那封信又看了一遍,决定听从妈妈的建议,为自己拼一把。爸爸一个人反对无效,只好听我和妈妈的。
就这样,我读了两个月民办中专,就退学了。爸妈又费了一番功夫,把我转到重点中学。
菊艳很为我高兴。她经常给我写信鼓励我,还给我买学习资料寄回来。我知道买资料的钱都是她的生活费,就劝她不要再寄,但她依然如故。
我很珍惜失而复得的机会,比初中时还用功。功夫不负有心人,高考我稳定发挥,考上了大连外国语学院。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是我一生中最开心的日子。
菊艳来为我庆祝。她中专毕业后进了我们市一个国营工厂当会计。她交了男友,男友是同事。俩人工作攒了点钱,菊艳就去做了手术,根治了狐臭。
我们在小馆子相聚,菊艳变得好看了。我高兴地抓着她的手说道:“你真是我命中的贵人呀!要不是你的那封信,哪有我今天的金榜题名呀!”
菊艳笑着说道:“告诉你个秘密,我当年根本没有拿你八字去庙里替你抽签……”
我不可思议地看着菊艳,菊艳说:
“秀华,读书三分天赋,七分勤奋。你底子很好,中考发挥不好,才没考上重点高中的。你写信说,你不喜欢民办中专那些不务学业的同学,我就知道,再有一次机会的话,你一定能考上大学的!况且,当年中专招生,把最有读书天赋的学生都招走了,中上成绩的初中学生,上了高中都是尖子生,考大学没那么难了……秀华,我这么说,你不生气吧?”
我摇摇头:“不生气!你分析得很好,所以你才鼓励我上高中吧?”
菊艳说:“是啊,我扯了个谎,说你命中注定金榜题名,帮你树立了信心。你有了信心,才会下决心回去读高中……”
我感动得无以言表,菊艳调皮地说:“不过那座庙是真实存在的,我每个学期回到财贸学校,就会去庙里烧柱香,让菩萨保佑你金榜题名!”
回家跟妈妈说了这件事,妈妈也很感动,她说:“菊艳真是个有心的孩子!她在咱家的时候,看见过我烧香拜佛,知道我们家信这个……你可要好好跟她交往,人家是你的贵人呢!”
我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了市一中的英语教师。教书三年后,我又成了班主任。
有一年,我带初一。班上有个男生叫文超,由于遗传原因,文超有肥胖症。他行动迟缓,性格孤僻,被其他同学视为异类。
有一天我看见班上一个同学跟在文超后面,他做出一个“一脚踹”的动作,引得周围其他人哈哈大笑。文超转过身来,其他人马上不笑了。文超嘴唇哆嗦着,脸涨得通红。
我给同学们开了一次班会,我给他们讲了菊艳和我的故事。
在最后,我告诉同学们:“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不那么完美,有着这样那样的缺陷。这些是天生的,是你无法选择的,例如高矮胖瘦,贫穷富有,美丑香臭。宽以待人,包容那些有点特别的人,是我们人生中最应该有的品质……”
我的话赢得一片掌声。我告诉同学们:“只要品行端正,都是好孩子,我不许有人孤立他、排斥他!”
在同学们的掌声中,我似乎看见了我的妈妈在对我点头微笑。
是的,有一件事,我从未对别人讲过。多年前,胡菊艳在我家过周末的时候问过我。
她问:“秀华,夏天这么热,阿姨怎么从来不穿凉鞋?”
我的妈妈,曾经也被视为异类。她生下来就六根脚趾头。小时候她跟小伙伴下河玩,几个男孩子编成顺口溜来嘲笑她,有个男孩还用石头扔她,她的脑袋被砸出血来。
甚至家里的亲哥哥都嘲笑她。妈妈成年后,对童年的事还心有阴影。她一辈子不穿凉鞋,、不穿露脚趾的鞋。
这也是我上初中时,愿意给胡菊艳一份友爱的原因。
这么多年来,“与人为善、待人宽容”是我的处世原则,我也是这样教育学生的。
我一直相信,如果一个人向身边的人传递的是“爱和友善”,那么总有一天也会收获“爱和友善”,我和胡菊艳的事就是生动的例子。
我和胡菊艳结婚后都有了自己的孩子。过年的时候,我们很自然地把对方当成自己的家人,上门拜年、给对方的孩子发压岁钱; 平时也互相送水果、送零食,在电话里吐槽自己的老公和孩子……
这就是我和胡菊艳的故事,都是些平淡的琐事,但回忆起来特别温馨,诸位觉得怎么样?
(原创首发)
关注我,持续为您提供优质好文,世界之大,视角不同。
把香施以药用,早在六朝时期就已经有记载。
狐臭:“青木香、附子、石灰,制成粉末,涂敷以治疗。”
腹水:“苏合香、水银、白粉等作成蜜丸内服。”
目疾:“鸡舌香、乳汁等煎汁以明目。”《肘后备急方》
悲思恍惚等症:“雄黄、松脂等制成药丸,用薰笼熏烧,以训烟治疗。”《抱朴子》
素三彩鸭形香薰
香真的以药的形式确立下来应该是在唐宋时期。由于经济的繁荣,香料的进口也更多样化。熏烧、内服、口含、佩戴、涂敷、薰蒸、洗浴多种多样的形式和用法,在《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广济方》、《外台秘要》《和剂局方》《苏沈良方》等医书中都多有记载。
例如:“五香丸”治疗心腹鼓胀,其中涉及香药有,沉香、青木香、丁香、麝香、乳香等;“苏合香丸”治疗卒心痛,霍乱吐利,时气瘴虐,其中涉及香药有,苏合香、麝香、青木香,檀香、乳香、龙脑香;“安息香丸”治疗肾脏风毒,腰腿疼痛,其中涉及香药有,沉香、安息香、天麻、桃仁、鹿茸……
说一千道一万,一切病的来源,莫过于心乱。心不住,则性不保。性不保,则命不在。与其说香是一味药,不如说香是一个智者,一寸一寸地安守着性命的本源来燃烧,就如灵魂进入肉体的那一刻,我们即是点燃的香。过慢则熄,过快则早亡,那紫烟不正如我们这一世的过眼云烟吗?空与色之间的诡异变幻。
也正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言:“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性既自善,内外百病自然不生,霍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
请点击关注我,更多更好的优质文章为您提供。世界之大,我们一起走过。
从前在五台山西边的山沟沟里面有个小山庄.
小山庄里面有一盘很大的石磨盘子.每逢秋尽冬来,这个石磨盘特别忙.所有人都知道,要靠他在冬闲的时候磨下大半年的米和面,以免农忙的时候耽误功夫.因此,在冬闲的时候人们都要抢石头磨盘.
有天黑夜,王寡妇和女儿梅花占了磨盘.把粮食瘫在了磨盘上面,等天亮了碾.
夜深人静的时候,寒风料峭,母女俩想,都守在碾盘上面不是一个事,不守的话又怕到时候磨盘被其他人占去.
于是俩人一合计,轮换着看磨盘,王寡妇守前半夜,梅花守后半夜.
梅花睡了一会儿就把母亲换回去了.她一人坐在磨盘上面,起初无聊数着天上的星星打发时间.后来又断断续续唱起歌来.最后又听周围的狗叫虫鸣.数烦了,听厌了,又打起呵欠来,忽悠忽悠直想打瞌睡,可是浑身冷得发抖,怕睡着了冻出病.
但是身不由己,她的眼皮子打架,一个脑袋摇晃摇晃猛然点头,吓了自己一跳,连忙睁开了眼睛.这时候一个黑影在眼前一闪,他的心里一惊,连忙抓住了身边的扫帚,定睛一看,只见一个媳妇摇摇摆摆地走过来,咯吱窝里面夹着一个簸箕,可是在这村庄里面,她从来没有见过这个人.
正要问,那媳妇先开口:"哟,磨盘早叫你给占据了,我从南村来打了一个早!"
梅花说:"你南村不是也有磨盘子吗?"
那媳妇说:"也叫人给占据了!"
说完那媳妇知冷知热地可怜起梅花来,并说这几天闹狐狸,有点可怕,愿意和她做个伴.
梅花巴不得有个人来,也就点头同意了,俩人说了一会话,都冷的打起了冷颤.
那媳妇说道:"数九天冻不死出力的汉子,我们蹦蹦跳跳,稍微活动,增些暖气,就玩背遭遭吧!(农村一种游戏,俩人互相交换背着玩耍,看谁的时间持续的长)"
梅花毕竟是个15,16岁的丫头,按照约定绕着磨盘转了八圈.
接着他用手帕捂住了眼睛,趴在了那媳妇背上.只觉得这背软绵绵的,走起路来忽悠忽悠挺好玩的,而且渐渐听得身边呼呼作响......
天麻麻亮,王寡妇赶紧来了.可是一看粮食好好的在磨盘上面摊着,闺女却不见了.
她问东家,东家说不知道,问西家,西家说没有看见.
她急躁,扯着嗓子喊"梅花".从村里喊到山梁,从山梁喊到河边。只听得群山一声一声跟着她喊,河水“哗啦哗啦”瞭开脚步跟着她寻,可是梅花就是不答应,闺女仍然无踪影。她哭了,哭得呜呜咽咽,十分伤心。可是,哭有什么用呢?这真是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啊!
愁也罢,悲也罢,光阴反正不等人。转眼间已过了三个春秋。王寡妇缺吃少穿,又加上想闺女,显然老多了。
这天大清早。她一出屋门,就听见喜鹊喳喳直叫。她抬头一看,一只喜鹊落在院子里的椿树上,尾巴一翘一翘地象和她在说话哩!她招招手,问:“鸦雀姐,鸦雀姐,你知我梅花上了哪里咧?”喜鹊在枝上扑楞了下翅膀,忽然真的开口说话了:“想寻梅花朝南走,爬一道岭,过一条沟,拐个弯弯掀起牛屎片儿,啦啦啦解个手!”
王寡妇听罢,顾不得谢谢喜鹊,立即按喜鹊指点的路子去寻闺女。她果真找到了牛屎片儿,果真解了个手。
她正在茫然四顾,忽见崖下跑出个小娃娃,吆喝道:“谁在房上尿尿哩!谁在房上尿尿哩!”跟着又出来个媳妇,咦,那不是梅花吗?王寡妇跌跌撞撞从崖上跑下来,梅花也迎上来,母女相逢,抱头痛哭
。正哭得难解难分,梅花突然止住了哭,说:“妈,快藏起来吧,那只老狐就要回来啦!”王寡妇惊得收了泪,说:“咱们不能逃走?”梅花说:“它腿快得很,咱们逃不脱!”
王寡妇只好随女儿走。这时她才发现好个去处:一坡的松,一坡的柳,一条小溪门前流。在那浓浓的绿荫中,猛然才见到一点红,红是红门门,绿是绿窗窗。闺女说,这就是它的家。
到了家,东藏也不是,西躲也不沾,最后闺女把娘扣在了大瓮里。刚收拾好,一只老狐狸飘飘然进来了,背上还驮回一口袋东西。梅花连忙烧火做饭。老狐坐在炕头上,皱皱鼻子说:“哞嗯,哞嗯,咱家有股生人味。哞嗯,哞嗯,咱家有股生人味。
”梅花说:“一辈子也没人来,尽瞎说!”老狐说:“不对不对,就是有股生人味!”它向小狐问:“告诉爹,谁来啦?”小狐说,“来了个老婆婆。”梅花连忙说:“那是俺娘来了,可不算生人!”
老狐皱皱鼻子说:“咦,娃娃的姥姥来了,还不快请出来。”没办法,梅花从瓮中搀出了娘。老狐又连连寒暄了一番,像个人似的。
吃午饭了,王寡妇喝口红豆粥,尝到一股腥臭味,不由咧咧嘴。梅花扒到耳边给她悄悄说:“这是人血熬的,你只吃馍吧!”王寡妇边吃饭,边瞅瞅老狐想心事。吃罢饭,一条妙计也在肚里形成了,便对老狐说:“狐姐夫,你那眼睛怎么是红红的?”老狐狸眨眨眼皮,顺口答道:“唉,小时候害了红眼病。”王寡妇说:“这红眼病好治,我亲手治的红眼病数也数不清了!”
梅花会意,忙帮腔道:“俺娘治红眼病绝啦!五村十八庄,哪里都知道俺娘的手艺。你快让俺娘给治治吧!免得老那么难看!”
老狐又眨巴了一顿眼睛皮,想这老东西也逃不过它的手心,先让她治治,好抓住点碴头收拾她,便一口允许了。王寡妇让梅花熬了胶,熬了鳔,找了一卷草纸,便请老狐坐在院里太阳下,她给治起眼来。
只见她把草纸上涂一层胶,抹一层鳔,一张一张贴在老狐的眼睛上,口里还念着咒:“一层胶,一层鳔,治好狐姐夫眼好了!”如此这般,一直裱了十八层,才对老狐狸说:“狐姐夫,你就坐在这里晒着吧,晒到晚上,纸一揭,眼就好了。”
王寡妇安顿了老狐,梅花也把小狐哄睡了午觉,二人便悄悄地逃出来。她们一路跑着,蹿了条滚滚蛋蛋石头沟,爬了些蜿蜿蜒蜒羊肠道,好容易上了大道,正碰上一辆拉大瓮的铁脊车.
母女二人汗流满面,喘呼呼地上气不接下气,陈述了逃出虎口的经过,请求把她们藏在车上。
车倌答一声“好说”,就把她俩扣在两个大瓮底下,喝着牲口,甩着长鞭。继续赶路了。再说那老狐狸在院子里晒着,怪舒服的,便渐渐迷糊了。一觉醒来,只觉得眼睛上、眉面上抽得紧巴巴的,正要借机发作,忽儿又听得小狐哭起来,一个劲儿喊妈妈。
可是她娘咋半天也没声响呢?老狐忽然明白了,心里说:“糟了!上了老东西的当了!”它急忙三把两把抠那眉面上■着的草纸,可是草纸紧巴巴地贴着,好容易才抠出两个小富窟来。有这草纸在眉面上巴着,它变人也变不过来,于是顾不了许多,就匆匆追赶去了。一口气追到大道上,隐隐的见一辆马车在奔波。它用鼻子嗅嗅,果然闻到了它媳妇的味儿。它连蹿带跳,赶上了马车,吆喝道:“妻呀,妻呀,你好狠心,咋据下娃娃就跑了!快回吧,娃娃在哭哩!”马得儿得儿地跑,车辆销地转,谁也不理它。它又喊:“丈母娘呀,丈母娘,住得好好的,你怎么不吭一声就带上闺女跑了呢?”
然而还是没有人理它。
它悄悄一蹿,就上了车尾,正要搜索,车倌回过头来,“叭”“叭”刮了两鞭子,正抽在它脑门上、耳尖上,疼得它一个滚儿滚下了车,呜呜地哭着,夹着尾巴跑开了。
母女俩回到村里,人们皆大欢喜,纷纷来祝贺,可是也给庄里带来几分恐怖感。家家户户一到天黑便紧紧地关上门,谁也不敢在夜间行动了。果然,隔不几天,在更深夜静时就听到了一种嚎叫声,细细辨别,还夹着人话:“狐娃娃的娘······,奶头长······,再叫狐娃娃尝一尝···. . . ”
如此,一直要闹上大半夜。第二天夜间又是这样闹,第三天夜间还是这样闹·····,闹久了,有大胆的偷偷从门缝里看,便见到一只老狐驮着小狐,在惨淡的月光下趴上那盘石碾子,吱吱哇哇地号叫起来。这个发现很快在村里传遍了。王寡妇和人们一合计,想出个办法来。白天大家凑了很多柴火,将这盘石碾子烧得通红,等到晚上,各家都伸长耳朵谛听。月亮慢慢升起来了,微风把树影摇得沙沙响,但是还不见动静。人们等困了,正要去睡,忽听得吱哇乱叫,碾石乱响,渐渐的,渐渐的,变成了呻吟、喘息,变成了无声无息了。只是一股焦臭、狐臭、腥臭的怪味弥漫了全庄,使这个村的人十有八九恶心又呕吐。
从此,这个山庄便平静了,再没有闹过狐子。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