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以来为无数人喜欢和膜拜的项羽,却败给了很多文人唾弃的“老流氓”刘邦,着实让人迷惑。
楚汉之争
楚汉之争,是中国千年的传奇,楚霸王项羽,英雄盖世,却最终败给“腹黑猥琐”的刘邦,让无数人慨叹。
从古至今,有无数的诗人、文学家为项羽叫屈,仰慕这位盖世英雄,也顺带唾弃那位“流氓”出身的皇帝。
可是,历史的真实是,项羽毕竟是败了,刘邦胜了,建立了一个强盛的帝国,命名了一个民族的名字,后世陈汤那句“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让多少男儿热血沸腾。
那么,项羽到底是怎么败的呢?
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后人,出身高贵。身体素质更是好的令人发指,据说他力能扛鼎——重达千斤啊,放今天,估计打破举重世界纪录不成问题。而且,他在战争中也是非常勇猛,当初跟项梁在会稽起兵时,他一个人杀了几十上百人,让会稽太守的手下都畏惧臣服。另外,据史记记载,在项羽的最后一战中,他一个人杀了几百人,这战斗力可不是一般的生猛。玩过三国志游戏的人知道,三国志里面,武力值最高是吕布,高达100,如果按这标准,估计项羽的武力值要有150了。。。
项羽举鼎
项羽不光个人战斗力强,还是个军事天才,他带兵打战的能力同样非常强。
在他叔父项梁被杀之后,他带2万士兵渡河,将所有船只凿沉,煮饭的锅砸烂,大破秦军,威震天下,而后来,他的战斗可以说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刘邦以及当时的各路诸侯,带兵跟他打战,基本上是每战必败,没什么人能战胜他,甚至军神韩信,跟他交战的第一回合,也讨不到好。
所以,个人战斗力爆棚,军事能力爆棚的项羽,创造了一个奇迹,很短的时间内就带兵推翻了秦国,分封天下诸侯,自称西楚霸王,虽然他不称帝,但他实际上就是当时的皇帝了。那时候,他才二十多岁,出身高贵,年少多金,当上霸道皇帝,走上人生巅峰,迎娶白富美,这是超级版的高富帅。
反观刘邦,农民出身,没有任何高贵的地方,年纪一大把了,没什么产业,也就是个在乡里混日子的小农民,甚至算是个没什么名堂的流氓汉子。
那刘邦怎么就赢了项羽呢?
经常听到的观点是:
1、项羽不够腹黑,没有在鸿门宴杀掉刘邦;
2、刘邦很会用人,手下的汉初三杰,萧何、韩信、张良都是顶级大牛。
都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如此。
项羽失败很重要一个原因是他太残暴,而刘邦在这个强烈对比之下,相对比较仁慈。
为什么说项羽残暴呢?
首先,项羽的军队有个传统——喜欢屠城,他经常是在打下一座城池之后,就进行屠城,烧杀抢掠,估计顺带搞点奸淫掳掠也是很正常的。最有名的是烧阿旁宫,号称三百里阿旁宫,被项羽同学一把火就烧掉了。刘邦进了咸阳城什么都不敢动,对于投降的秦王子婴,也没有进行杀害,而是善待,但项羽进了咸阳城,立刻杀了子婴,进行屠城,放火烧了阿旁宫,然后带着金银财宝和美女回老家。
火烧阿房宫
项羽屠城的传统,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坏处,就是被攻下的城池,对他们恨之入骨,其他城池听说项羽军队来了,都是非常害怕,拼死抵抗。
当时经常发生的场景是,听说项羽的军队来了,各城池拼死抵抗,项羽费劲心力攻下城池,就立刻屠城,屠城完毕,当地百姓又恨又怕,等项羽的军队一走,就有异心,往往是刘邦军队一来,他们就开门投降了。
因为刘邦经常善待投降的城池,比如当地官员仍任旧担任原职,也不搞屠城之类骚扰百姓的事。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鸿门宴的时候,项羽有足足30万大军,刘邦才10万人,而项羽屡战屡胜,军队却越来越少,刘邦跟项羽打战,几乎是每战必败,但军队却越来越多。到项羽四面楚歌时,他只剩下几千人,而刘邦足足有几十万军队。。。
项羽的残暴,还体现在另一方面,就是喜欢煮人,就是一言不合,就把人架口大锅煮了,吃不吃不知道,但是煮人却是经常干的。比如,当年,抓了刘邦的父亲,就架了一口大锅,说要煮了他,这可不是偶然行为,估计这口锅是常备的。。。
项羽进入咸阳后,曾有人向他建议:关中四面都是山河,非常险要,易守难攻,而且土地肥沃,能做持久战,是作为都城的好地方,建议他定都咸阳。
但项羽不太感冒,因为这座城刚刚被他烧完,到处破破烂烂的,而且想要回老家去,就说:“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通俗点说就是“老子今天有钱又有权,不回老家炫耀一下,还有什么意思。”
这话说的虽然是大实话,但从领导者口中说出来就格局太低了,所以,提建议的人叹息:“都说楚国人就是洗了澡戴顶帽子的猴子而已(沐猴而冠),果然是啊。”(这哥们的情商也是没谁了。。。),项羽大怒,立马叫人把他煮了。。。在史记当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他残暴的结果是,自己军队越打越少,刘邦军队却越打越多,而他手下敢提意见的,估计也不多了吧,想想那位被煮掉的老兄,估计都得悠着点。
刘邦统一天下以后,曾经召集群臣,讨论为什么项羽会失败,他会成功。当时高起和王陵有说过一段话总结。而当年刘邦被项羽围困时,陈平也对两人做过一次分析,两次说的内容相近,也可以作为项羽失败的参考原因。
陈平最初是项羽的手下,鸿门宴里面,刘邦去上厕所,项羽派了一个人去叫刘邦,那人就是陈平。他在项羽手下呆了多年,后来因为一件小事要被杀头,就逃了,跑去刘邦那边,成为刘邦的主要谋士。在白登之围中,刘邦被匈奴军队围困,就是他献计让人买通单于的王后,放他们走了,其他的计谋还有很多,不多列举了。
由于陈平在项羽和刘邦手下都干过,所以对两个人都比较了解。他当时是这样说的,项羽为人比较和蔼,跟人相处态度比较好,还经常关心下属,嘘寒问暖,刘邦大大咧咧,对人态度不怎么好,对手下的人都是呼来喝去的,毫不尊重。这显然是项羽出身高贵,有教养,刘邦出身低俗,“没什么教养”有关,所以有人说刘邦就是个流氓。
但是呢,项羽喜欢任用亲戚,团队里面都是他们项家的人,要么就是他老婆家的,什么七大姑八大姨之类的,许诺了手下要进行封赏,事到临头,却又舍不得土地和金钱(韩信也曾这么说过),而且疑心很重,手下就几个肱骨之臣,范增,钟离眛,龙且这些,如果离间一下,就很容易让他们内乱。
而刘邦手下都是些什么人呢,虽然有一些跟随他的老乡,老班底,但都不是亲戚,而其他很多能人都是外来的,如张良、韩信、陈平等都是牛人。
说白了,项羽开的公司是家族企业性质,各部门的主管,关键岗位都是他的亲戚,员工好不容易做了一个大项目,盼着能升官发财,结果项羽开着兰博基尼来到他面前,穿着阿玛尼的西装,戴着劳力士的手表,握着他的手,亲切的表扬、慰问了一番,临了说“你表现很好,再锻炼几年就可以升职了,这次奖励你3000块,好好干,看好你。”
而在刘邦那边的怎么样呢,同样是做完一个大项目,刘邦梳个大背头,穿着花衬衫,叼着根牙签,趿着一双拖鞋,一屁股坐在员工办公桌上,满口大蒜味的说道,“小子,你干的不错啊,明天起,你就担任部门经理。”,然后从怀里掏出一大叠钞票(上面还沾着点狐臭味)拍在桌上:“这是十万块,好好干!”然后扬长而去。
试问,这样两个老板,员工会选择谁,估计大部分人会选择忍受流氓形象的刘邦,而远离高富帅项羽。人才的得失,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两人的成败。
就如刘邦自己总结的,他手下有萧何、张良、韩信三大杰出青年,而项羽手下只有范增一个杰出老年,还不能用,怎能不败。
最后再叹息一声项羽,当他被围困在垓下,四面楚歌时,他在营中唱“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奈若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泣数行下,左右皆泣。小时候看到这一段非常感慨,英雄末路,让人落泪,但长大后,看了不少帝王处于困境的表现,又有点汗颜。刘邦被围困的时候,没有类似的举动,倒是想着怎么逃走,刘秀身处绝境时,想的也是怎么东山再起。但是,哥,你怎么就哭上了。。。赶紧想办法啊。
或许,更坚强一点,再想想办法,还有转机?
不管怎么说,项羽都是当时一个军事天才,如果不是遇上刘邦,而且还碰上时代另外一个军事天才——韩信,或许他也能马上治天下。但太过残暴失去民心,终究难以持久,也非百姓之福。而刘邦也远非很多文人骚客说的只是个腹黑老流氓那么不堪,否则又怎能战胜项羽这种不世出的天才,至于刘邦,下次再聊。
很多人都说汉文帝的皇位是捡来的。
皇兄惠帝刘盈死得早,吕太后又没撑到孙子长大成人的一天,刘氏诸王趁吕太后去世权力格局不稳,猝然起兵,把天下搅了个天翻地覆,功臣和刘氏诸王不住地角力,最后功臣选定了在诛诸吕行动中按兵不动的刘恒,就这样,刘恒取代汉惠帝的几个儿子,成为皇帝,是为汉孝文帝。
为了使刘恒的人生更富戏剧性,人们甚至认为,汉文帝刘恒的母亲薄夫人一生只捞到一次侍寝的机会,刘恒母子也不受刘邦待见,所以在分封的时候,被分封到又偏又远的代地。
实际上,从《史记》的一些记载来看,刘恒母子应当不会不受汉高帝刘邦的待见,不但不会不受汉高帝刘邦的待见,而且和汉高后吕雉的关系,也应当很好,薄夫人和吕雉或许情同姐妹,刘恒和吕雉或许情同母子。
吕后死后,诸吕被诛,刘恒取代吕后的孙子成了皇帝,话语权从吕氏转到刘恒母子,对于过去的事情,刘恒母子肯定要有个全新的解释。
首先是刘恒的出生。
为了凸显刘恒的不平凡,薄夫人或许虚构了许负相面的事,之后又把刘邦和薄夫人的第一次描绘得极具戏剧性,说刘邦可怜薄夫人,说薄夫人侍寝前做了一个奇异的梦。
这么一说,刘恒的出身就跟刘邦的出生一样,偶然中带着必然了。
以刘邦的好色,薄夫人又是因为漂亮才成为刘邦姬妾的,怎么可能只捞到一次侍寝的机会?想想都不可能,除非薄姬身上有隐疾,诸如狐臭之类的,让刘邦受不了,否则,侍寝的机会应当是大把的。
再者说,《史记》中的记载是“希见上”,“希见上”三字,表面的意思是“见到皇帝(刘邦)的次数少”,实质上的意思是“侍寝不频繁”,为什么我这么肯定呢?
只需按照常理和逻辑推断一下就知道了,“希见上”的“见”肯定不是见到的意思,重大场合,所有妃嫔一起在皇帝面前出现或几个妃嫔和皇帝遇见,都算不得“见”,“见”肯定是单独见面的意思,如果是单独见面,肯定不会只是说说话吃吃点心谈谈心,必须要来一发啊,不然皇帝为什么要特意去见薄夫人?看薄夫人跳舞,听薄夫人唱歌吗?
因此,“希见上”是“侍寝不频繁”的意思,怎样算频繁呢?戚姬那样的,皇帝外出打仗都要带上的。
从“希见上”三个字,可以推断出,薄夫人跟刘邦的感情不是不好,只是没有戚姬和刘邦的感情好。
说完薄夫人和刘邦的感情,再说说刘恒在刘邦心中的地位。
可以肯定的是,刘恒在刘邦心中,肯定不如皇长子刘肥、皇嫡子刘盈、皇三子刘如意,这从刘邦对刘肥、刘盈、刘如意的处置上就能看出来。
刘邦刚当上皇帝一年多,就把四弟刘交、叔伯兄弟刘贾、长子刘肥封王,刘交和刘贾之所以能封王,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是刘邦的兄弟,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有战功,而刘肥被封王,只是因为他是刘邦的儿子,刘肥能被封到齐地,只是因为他是刘邦最爱的长子。
刘邦刚当上汉王一年多,在家乡沛县没找到长子刘肥,只找到了嫡子刘盈,于是把刘盈带回关中,立为太子,当时的刘盈只是个五六岁的顽童,后来,刘邦发现刘盈不是当皇帝的料,多次想废太子,但最后也没废,还是把皇位传给了刘盈。
皇三子刘如意是刘邦宠妃戚夫人唯一的儿子,先封到代地,但不之国,后又改封到赵地,赵地比代地强多了。
从刘邦对刘肥、刘盈和刘如意的处置来看,刘邦的确是偏心这三个儿子的,刘恒在刘邦心中的地位,也的确比不上这三个儿子,但刘邦之所以偏心前三子,也都各有原因。
刘肥是刘邦和同居女友曹氏爱情的结晶,曹氏为刘邦付出了很多,甚至可能主动放弃了妻的名分,后来刘肥又成了刘邦子嗣中唯一一个做了项羽人质的;刘盈是吕后唯一的儿子,刘邦与吕后也是感情深厚,刘邦甚至为了吕后改变个人习惯,从不事农桑的亭长变成一个经常告假回田里干活的亭长;刘如意是戚姬唯一的儿子,四年的伐楚战争,戚姬是唯一一个陪在刘邦身边抚慰刘邦的女人……
虽然刘恒在刘邦心目中的地位比不上刘肥、刘盈和刘如意,但却比另外四个弟弟强多了。
刘恒于汉十一年被立为代王。
这一点很重要。
刘恒被封王的时候,刘邦很可能已经集齐了八个儿子,就算没有集齐八个儿子,至少也有七个儿子了,但到刘恒被封王的时候,只有皇长子、皇三子和皇四子被封王了,皇五子、皇六子、皇七子都没捞到封王。
皇五子、皇六子、皇七子和皇八子后来之所以被封王,是因为彭越、英布、卢绾相继谋反或被谋反,有封地空出来,所以才被封王的,如果这三个人跟长沙王吴芮一样老实,或许刘恒的四个弟弟最后最多是侯,汉惠帝刘恒的几个儿子就是这样的呀,有的是王,有的是侯。
也就是说,刘恒的封地虽然比不上皇长子的齐和皇三子的赵,自然更赶不上皇嫡子即将继承的大汉天下,但却比四个弟弟强太多了,因为他是王了,他有封地了,刘邦并没把代地一分为五,分给他们五个兄弟,而是分给他自己了,这说明刘邦足够重视刘恒母子,也从侧面印证了薄夫人和刘邦的感情。
说完刘恒母子和刘邦的感情,再说刘恒母子和吕后的感情。
吕后身故,连被吕后养大的刘长都起兵诛诸吕了,但刘恒却按兵不动,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刘恒跟吕后的关系,或许好过刘长跟吕后的关系!至于薄夫人成为唯一一个被吕后放到儿子封地的母亲,很可能是因为薄夫人和吕后的关系好……
参考资料:《史记·高祖本纪》、《史记·吕太后本纪》、《史记·齐悼惠王世家》、《史记·外戚世家》、《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 资治通鉴有意思 ───
第13篇
如果天上掉馅饼,你敢接吗?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楚怀王,馅饼没接到,砸了一脑袋包。他像一个被张仪摆弄的小丑;但其实在历史上,楚怀王也曾是一代雄主。
他在位三十年,前十五年风光无限,后十五年昏招迭出。
如果你是楚怀王,你能够抵挡巨大利益的诱惑吗?
有两个人,深刻地影响了楚怀王的一生,一个是冤家对头张仪,一个是耿直忠臣屈原。一个用利益去引诱楚王,一个劝楚王克制贪欲。
贪婪,真的无法克服吗?
1
怀王元年,张仪当上秦国相国,这一对冤家登上了历史舞台。
怀王六年,楚军大破魏军,夺取魏国八座城池。楚将昭阳还没玩够,打算移兵攻齐。齐王担心,派陈轸去劝说昭阳。陈轸绘声绘色地讲了“画蛇添足”的故事(对,这个成语的出处就在这里),劝昭阳见好就收。
以此看,楚国从相国到国君,都是贪得无厌的主儿,得陇望蜀,利欲熏心。
这一年是公元前323年,这一年齐湣王继位,韩、燕两国纷纷称王,秦相张仪与楚、齐举行齧桑会盟。(这个齧桑就在沛县,是汉高祖刘邦起家的地方)
当时,秦、齐、楚三国鼎立,楚国也算一号,是战国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三大强国中,一个楚怀王,一个齐湣王,后来都身首异处,国破家亡。
怀王十一年,楚怀王作为纵约长,楚、赵、魏、韩、燕五国合纵伐秦。东周赐胙于楚怀王,表彰其征伐有功。这时的楚怀王,牵头搞了五国同盟,群殴秦国,虽然没有胜利,但是个人威望达到了顶点。
怀王十二年,任用屈原进行变法。
怀王十五年,屈原因谗言被罢官,任三闾大夫。屈原不得志,在忧愤之中写作《离骚》。所谓“离骚”,就是遭遇忧患之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这一年是公元前314年,很多国家的历史从此被改写:
这一年,是周赧王元年。周赧王在位五十九年,后来被秦昭襄王灭掉,他是周朝八百多年的最后一任国君。
这一年,齐国吞并燕国,燕王哙被乱军杀死,两年后,一代英主燕昭王回国继位;
这一年,也是楚国由盛转衰的一年,标志就是弃用屈原。亲小人、远贤臣,这是历代帝王昏聩堕落的标志。
第二年,张仪就来耍弄楚怀王。
2
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妇嫁女,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资治通鉴》周纪三
张仪来到楚国,跟怀王说:“如果楚国能够与齐国绝交,秦国就赠送商於六百里的土地,还送上秦国美女做你的娇妻。”
怀王大悦,群臣皆贺,只有陈轸哭丧着脸。
怀王大怒,说:“寡人不用一兵一卒,就得到六百里土地,大家都唱赞歌,就你板着个臭脸,吊丧呢啊?”
陈轸说:“咱们不但得不到土地,齐秦还可能联合对付楚国,大难必至。”
陈轸分析:“秦国看重楚国,是因为有齐国支持。如果我们和齐国绝交,楚国就孤立了,秦国凭什么还送你土地?张仪这家伙满嘴跑火车,肯定不兑现。咱们北边和齐国绝交,西边又招来秦国的祸患,两国都会发兵攻打我们啊。”
陈轸这一篇分析,简直就是神预言,分毫不差。
就像第一篇文章讲的,《即使你穿越回过去,你也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陈轸就像从后世穿越回来一样,提着怀王耳朵跟他说:你别在那儿美了,马上要倒大霉了。
可惜怀王不听。
怀王为何不听呢?可能有一个原因,陈轸是秦国投奔过来的。张仪做了秦国相国,他和张仪不对付,所以来到楚国。怀王估计心里想:你小子讨厌张仪,张仪支持的,你就反对,所以我也不能轻信你的话,别搅了俺的好事。
其实,陈轸给怀王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计策:不见兔子不撒鹰。咱们先假意答应,然后派人随张仪入秦,如果真的给我们土地,再与齐国绝交也不晚。这叫什么?用纳西姆·塔勒布的话来说,这就是“反脆弱”啊。咱们得了便宜再卖乖,到时候你想骂谁就骂谁。
但是怀王迷之自信,说:“闭上你那张臭嘴,你就等着请好吧。”于是他一边厚待张仪,一边与齐国绝交。
如果有人给你吹得天花乱坠的,往往不是馅饼是陷阱。而怀王将要被这个馅饼砸得头破血流。
怀王派使臣随张仪入秦。张仪佯装坠车,三月不朝。消息传回楚国,怀王不但不怀疑,还认为可能是自己的表态还不够彻底,于是派人去大骂齐国祖宗八辈。
之前已经绝交了,不通使者怎么办?楚王找了个勇士,借宋国的符节去见齐王,然后当面辱骂齐王。
看出来为啥需要勇士了吧?这是作死啊。齐王大怒,派使臣与秦国联合。怀王一分回头钱没见到,就断了盟国邦交,真是蠢得可以。
张仪得知事成,才上朝。他碰到楚国使臣,装模作样地说:“你们怎么还不去接收土地啊,从这儿到那儿的六里广袤土地,水草丰美,适合养鸡。”
楚使怒,回报怀王,说张仪把咱们玩了。怀王大怒,要发兵攻打秦国。
陈轸又来劝谏说:“不如割地给秦国,与之一同发兵攻打齐国,这样虽然我们失地于秦,但是还可以得地于齐。否则楚国大难临头。”
陈轸是高人,知道什么叫做“沉没成本”。你没有必要从赔掉的地方挣回来,应该投入到更有希望的未来。输了要认错,挨打要立正。
可惜怀王又不听,坚决发兵硬碰硬。秦军大败楚军,斩首八万,俘虏七十多名将帅,攻取了丹阳、汉中之地。
你看看,本来张仪送你六里土地,你嫌少,这回可好,主动上门给秦国送了六百里土地,不但损兵折将,还断了齐国邦交。
要说怀王就该吸取教训了呗?偏不,怀王倾全国之兵再次攻秦,战于蓝田,再次大败。
就像有的人投机失败,不是冷静反思,而是继续投入,期望翻盘。
两次大败,楚国元气大伤,这时候平时不声不语的魏、韩等国也来占便宜,楚国被逼无奈,割地求和退兵。
偷鸡不成蚀把米,赔了夫人又折兵。
楚怀王的教训,给我们所有人都上了一课,什么叫做“一意孤行”,什么叫做“路径依赖”?就像今天,有的领导做了决策之后,不顾客观事实,总是一味地要证明自己决策的正确性。
三国时袁绍在官渡之战战败,有人对关在狱中的田丰说:“您要受到重用了。”田丰却说:“袁绍表面宽厚但内心猜忌,不相信我的忠诚,而且我多次因为说真话冒犯他。如果他得胜,一高兴,还能赦免我;打了败仗,心中怨恨,内心的猜忌就会发作,我不能指望活命了。”
老板为了维护自己的一贯正确,就会闭目塞听,最终害人害己。
现实不会因为你固执己见而有任何转变,只会对你啪啪打脸。怀王这一次挨打还没有把他打醒。
3
两年之后,秦国提出与楚国交换土地,怀王意气用事,说:“不用换地,把张仪那个兔崽子交给我,我就免费献出黔中之地。”
张仪主动来楚,被投下狱,但他提前贿赂了楚国大臣靳尚。靳尚劝怀王的宠妃郑袖,说秦国要用土地和美女换回张仪,这西域美女要是来了,国色天香,楚楚动人,夫人你就会被冷落了。
这一条切中要害。争宠就是要她的命啊。
郑袖于是开始吹枕边风,当然不会说自己的事,也是冠冕堂皇,说如果大王要是杀了张仪,秦国必然来大举进攻,到时候秦为刀俎,我为鱼肉了。
看到美人哭得梨花带雨,怀王怂了,于是赦免了张仪,反而厚礼待之如故,和秦国重归于好。
怀王外有靳尚受贿,内有郑袖嫉妒,朝里朝外没一个贤臣,怎能不败。
关于这个郑袖,《战国策》中还有一段精彩的故事——魏王送给楚怀王一位美人,怀王很喜爱她。郑袖表面上善待魏美人,私下对魏美人说:”大王不喜欢你的鼻子,你以后见到大王,不妨遮掩一下。”魏美人照做了。郑袖反过来就对怀王说:“魏美人嫌弃您有狐臭,所以才每次见您都捂着鼻子。”怀王大怒,将魏美人处以劓刑。
郑袖这个人才,窝在后宫都屈才了。她这套两面三刀的本事,跟魏国相国公叔痤和庞涓有一拼啊,都可以去当相国了。
之前讲过,上不明则下不治,相不贤则国不宁。国君昏暗无能,就会有无数小人围绕在身边。如果一个公司风气不正,那一定是老板身上有一堆问题。
张仪归秦之后,秦惠王死了,秦武王继位。张仪不受待见,借机去了魏国,得以善终。秦武王力能扛鼎,结果“绝脉而薨”,在位仅三年。武王无子,弟弟嬴稷从燕国回秦继位,是为秦昭襄王,其母宣太后主政。
宣太后就是《芈月传》里面的芈八子,她是楚女,所以亲善楚国,楚国和秦国迎来了难得的蜜月期。
怀王二十三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楚国虎躯一震,趁越国大乱之机灭掉越国,设江东郡,楚国疆域版图空前辽阔。这时候楚国有点回光返照的意思。
怀王二十五年,秦昭襄王亲政,与楚怀王会盟于黄棘,秦国归还楚国上庸之地。
秦楚复合,屈原却不赞成,受朝中奸人谗言所害,他避地汉北,做《九章》。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果然不出屈原预料,秦楚的蜜月期没有多久就完了。
4
怀王二十七年,在秦国作为人质的楚国太子,因私事杀死一位秦国大夫,然后畏罪私逃回楚国。冲动是魔鬼啊。
楚怀王自己是蠢蛋,也被自己的儿子实力坑爹,因为太子激情杀人,秦楚关系迅速恶化。
第二年秦国来报复,纠集齐、韩、魏联合伐楚,楚将唐蔑阵亡,是为垂沙之战。第三年,秦军攻陷新城,斩首两万,杀楚将景缺。
国外强敌侵扰,国内危机四伏。楚国发生“庄蹻暴郢”的叛乱,楚国四分五裂,国内动荡不安。
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写信给楚怀王,相约武关会盟。
秦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弟兄,盟于黄棘,太子入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
昭睢、屈原都劝谏说:虎狼之秦,不可相信。怀王的另一个儿子芈兰,却劝老爸你大胆的往前走。(你出事了还有我呢)
楚怀王再次被儿子坑了,最终去了武关,结果被屈原不幸言中。
秦国扣押怀王,索要土地。这一刻,楚怀王倒是颇有血性,坚决不从,要钱要地没有,老子要命一条。
在秦国被囚禁了两年,楚怀王虎口脱险,逃到赵国。当时赵主父在代地,国内没人敢做主接受怀王的政治避难。他只好转道魏国,结果被秦兵追上,像捆小鸡一样抓回咸阳。
在秦第三年,楚怀王病逝,遗体被送还楚国,“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
项羽的谋士范增说:“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所以,秦末的起义将领都打着楚怀王的旗号,陈胜、刘邦、项羽也都是来自于楚地。
怀王死后,齐、韩、魏、赵、宋五国联军伐秦,打到盐氏城而回。五国联军中并没有楚国,而且他们也不算是为楚王报仇,只是来捞取好处,秦国归还韩国武遂,归还魏国封陵。
楚王客死他乡,后继之君居然没有一点血性,不想着为父报仇,真叫人悲哀。
魏惠王曾问孟子:“老头,不远千里而来,对我国有啥利益啊?”孟子说:“国君成天念叨什么对我国有利,大夫就会念叨什么对我家族有利,老百姓就会念叨什么对我自身有利。上上下下,都为利益而争夺,国家就危险了。”
怀王自己贪利忘义,所以他的儿子们也都是唯利是图的人,他身边也都是些阿谀奉承的小人,难得有屈原、陈轸这样的忠臣谋臣,他也不能用,他的悲惨下场,怪不得任何人。
庄子曾讲过一个故事:他看到有一只鹊,手打弹弓,正准备射杀时。他看见一只蝉,因为得到一块荫凉而忘记了自身安全;螳螂正在准备攻击这只蝉,因为见到猎物可得而忘记了自己的形体暴露;鹊见螳螂有利可图,因贪利而忘掉了自身的性命。庄周见此情景,突然想到自己,是不是也是贪利忘身呢?
怀王合纵六国,东平越乱,扩土千里,仍不知足,因贪利受蒙蔽,最终失国丧身,徒留历史空叹。
5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司马迁对于楚怀王的评价最为贴切:怀王不辨忠奸,内被郑袖骗,外被张仪欺,疏远屈原,轻信奸臣,结果是兵挫地削,亡国六郡,客死秦地。
我们试想,如果怀王选贤任能,重用屈原施展抱负,屈原还会不会有那么多的愤懑,还能不能写出《离骚》这样的传世名篇?
文章憎命达。苦难人生,坎坷经历,反而是诗人的宝贵财富。作为华夏子孙,我们反而应该感谢楚怀王的昏庸无能。
楚怀王客死秦国之后,屈原被逐。他来到江边,披头散发,面色憔悴,一边走,一边悲愤长吟。
一位渔翁看到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
屈原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所以我被放逐。”
渔翁说:“一个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对事物的看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能随着世俗风气而转移。举世混浊,你为什么不一起随波逐流?众人皆醉,你为什么不吃点残羹剩酒?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般的品德,而使自己讨了个被流放的下场呢?”
渔翁是智者,屈原是高士。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身躯的人一定要掸去衣服上的尘土,有谁愿意以清白之身,而受外界污垢的玷染呢?我宁愿跳入江水之内,葬身鱼腹之中,也不让自己的清白品德蒙受世俗的污染!”
于是,屈原投汨罗江以明志。
屈原这纵身一跃,成为中华文明历史上永远的丰碑。
楚怀王轻信张仪、郑袖,让天下人耻笑。可是我们扪心自问,能不能比他做得更好?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利”字,左为“禾”,右为“刀”,收割庄稼,得利得财。但如果一味贪利忘义,就会割伤自己。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天上不会掉馅饼,其实都是陷阱,人为何自投罗网,因为利令智昏。
曾经碰到一个老人家,眉飞色舞地说起自己买的一个投资产品很赚钱,我当时就劝他赶紧撤出来。无奈交浅忌言深,人家不信啊。后来不久,果然暴雷,老人家心痛万分。
不贪小便宜,不会吃大亏。
与诸君共勉。
▽ 关注不迷路,每天读好书 ▽
北山读书
楚怀王客死他乡,第二年也有一位一代英主,落得个活活饿死的下场,他是谁?且听下回分解。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