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会发现身边的外国人渐渐变多了,非洲人一般是过来经商贸易,而欧美人是过来旅游居多。但是和他们接触的过程中,会发现外国人身上有一股比较大的体味!而很多人也会有疑问外国人为什么体味这么重呢?下面就介绍一下欧美人体味重的4个原因!
1.与基因有关。
从现代生物学的角度分析,当最早的人类都还没有走出非洲的时候,都是有狐臭的。当人类进入东亚温带以后,第16号染色体中部的ABCC11基因上第538位碱基发生了基因突变,导致大汗腺分泌减少。因此,东亚国家的人95%没有狐臭,而欧美及非洲国家的人仍然有狐臭,体味自然会重一些。
2.与饮食习惯有关。
欧美国家的人饮食主要以面包、土豆、洋葱、圆白菜、胡萝卜、奶制品、牛肉为主,食物气味较大,长期食用会影响身体散发出来的味道,并且高蛋白饮食,分泌物中含有的蛋白质中的硫化物会散发出臭味。
3.与体毛有关。
欧美国家的人大约有超过3/4的人群体毛重,体毛重则汗腺分泌旺盛,而汗腺的分泌物与氨酶发生反应会产生具有洋葱腐烂味道的气味。
4.与洗澡有关。
即使在每天都洗澡的情况下,欧美人的体味仍然会很重,综合其身体特点,试想如果他们洗澡不频繁的话,那么体味则能“熏死蚊子”了吧。
简而言之,中国人基本上没有什么体味,而欧美国家的人就会由于基因、饮食、体毛旺盛等因素而有着很重的体味。但是,这在他们看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他们也会不习惯我们身上没有体味,所以无论如何,要尊重他们,不要由于他们体味重而表现得不得体。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会有味道,这也就是我们的体味,不过这体味不同人不仅不一样,而且气味的强度也是有强有弱。有的人体味臭,有的人体味香,有的人体味轻,也有的人体味重。
我们身上的体味是怎么来的呢?其实我们的体味是一种综合性的气体,主要的来源是身上的汗液、皮质、角质等自身或者是被细菌分解后的味道;日常的饮食吃进去的食物,会从呼吸道、汗液以及尿液当中散发出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一些香水、化妆品、洗发水等带有香味的日用品;如果本身患有一些代谢异常性疾病或者是系统性疾病,那么也会产生一些特殊的气味;当然还有就是不注意自身卫生也会导致气味的发生。而这些不同情况的、不同渠道产生的气味混合在一起,那就形成了每个人身上的体味了。
我们自己一般闻不到自己身上的气味,这其实就是因为我们习惯了自己的气味,我们的鼻子自动屏蔽掉了,除非这个气味很强烈,当然这种情况,如果不是出汗多导致的,那么往往是说明身体健康出现问题了。
这里要注意的是,我们分泌的汗液其实是没有很大气味的,而当汗液与皮肤表面的细菌相混合之后就容易产生臭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腋下、脚部以及腹股沟等位置容易出现臭味的原因。因为这里不仅汗腺发达,分泌汗液较多,而且汗液也不易蒸发,这样就给细菌的滋生带来了有利的条件,自然就会容易产生难闻的气味了。因此,想要解决这种情况,那么就要勤洗澡,尤其是注意洗这些部位,然后就是适当保持这些部位干燥,那么让人尴尬的臭味就不容易产生了。
说了这么多,那么为什么有的人体味香有的人体味臭呢?或许有这6个原因,希望你能了解下。
1、汗腺差异
我们的体味,很大程度与汗液有关,一般体味较大的人出汗比较多,汗腺也比较发达。有医学研究发现,人体的每一平方厘米的皮肤上大约有300万个细胞,100个汗腺,20多个溢脂毛孔和10来根汗毛,如果汗腺比较多,那么出汗会相对较多,皮肤表面的细菌就会分解汗液,从而容易产生难闻的气味。
而不同的人汗腺的数量是不同的,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人喜欢出汗,体味也比较重,而有一些人不喜欢出汗,体味没那么重的原因了。
2、生活习惯
我们的体味与平时的生活习惯是很有关联的。就拿个人卫生来说,如果平时爱卫生,勤刷牙、勤洗澡、勤换衣,那么身体就不会有明显的体味,并且还会因为卫生清洁而有种淡淡的香味,这香味才是真正的体香,当然也可能是衣服上的香味。
还有就是一些人平时喜欢用香水或者化妆品,这些也是带有香味的,这样也会让人的体味好闻许多。
但不论如果,在平时生活当中,要养成爱卫生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够保持身体体味不会过重,也不会变臭,做一个“香喷喷”,让人喜欢靠近的人。
3、饮食习惯
不得不说,饮食习惯对我们的体味也是有不小影响的。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像欧美等经常食用肉食的国家,他们普遍体味比较浓,而吃素比较多的地区,那么体味就相对比较浅。这可能是吃肉会使得体内氨会比较多,而这种物质是有较强气味的。
除了经常吃肉之外,吃一些本身带有浓烈气味的食物也是会带来不同气味的。如果吃韭菜、大蒜、洋葱等这些食物,吃了之后,一部分气体通过口腔呼出,而另一部分会经过消化道吸收,由出汗的形式来排出来;如果是经常食用茉莉花、芦荟、杏仁、无花果等,可能散发香水般的体香;如果是吃一些牛、羊肉,这些本身带有较大的膻味,吃了也会使得身体带有这种气味。
4、长期吸烟
对体味影响较大的,就不得不说香烟了。现在吸烟的人比较的多,并且烟龄大多比较长,吸烟也比较频繁,而吸烟是带有比较浓烈的烟草味的。一般经常吸烟的人,口腔难免会有烟味,这并不是很好闻,然后就是吸烟时产生的烟雾,这种物质吸附性比较强,往往会使得衣服身体长期带有烟味。
可以说,身上烟味比较重的人,一下子就能够暴露此人是不是“老烟枪”了。而想要去除这种气味,那么就只能戒烟,除此别无他法。
5、情绪影响
我们的情绪对体味也是有影响的。当人长期处于焦虑、紧张、暴躁等不良情绪时,会改变人的内分泌情况,会使得神经过于亢奋而导致汗腺大量分泌汗液,就容易出现体味过重的现象。
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通过改善自己的情绪,去除不良情绪,保持乐观情绪,调整心态,释放压力,回归心态,那么体味过重的情况就会有所改观。
6、身体疾病
疾病对我们的体味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比如常见的狐臭、口疮,心血管等疾病就会影响人体的体味,狐臭主要是腋下、会阴等部位汗腺分泌旺盛,其汗腺分泌物产生“狐臭”,让人产生恶臭;而肝病、口腔疾病,会使得口腔会发出比较难闻的气味;心血管疾病,尤其是糖尿病,如果血糖控制得不好,那么就容易发出烂苹果的气味。
因此,如果是身体疾病所引起的,那么就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千万不能掉以轻心,要注意预防治疗,这样才能够有利于身体健康,有利于不良体味的消除。
腋臭也称为狐臭,是皮肤科一种非常常见的皮肤病,这个病一般在夏季比较多发。
它是由于人体局部的大汗腺分泌过于旺盛,而产生较多的汗液,另外也和局部细菌的感染有关系,这个病主要发生在腋下等皱褶部位,表现为一种刺鼻的臭味,可以引起患者本人或者是他人的一种不适的感觉,给患者的人际交往等,带来很大的困扰。
注意个人卫生,很可能使皮肤滋生大量细菌导致腋臭的症状加剧,如果能保持日常良好的卫生习惯,及时清洁自身,也可以减轻身体的症状。
遗传因素腋臭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大约占腋臭患者的60%以上,家族中有患病的人,不论是叔叔、阿姨,还是外公、外婆患病,自己都可能被遗传。另外,白色人种、黑色人种,棕色人种患有腋臭的比较多。
青春期患腋臭的人数比较多,是因为青春发育期的时候,随着身体的逐渐成熟,新陈代谢也比较旺盛,腋臭自然就比较严重,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新陈代谢逐渐减弱,腋臭的症状也逐渐减轻。
饮食习惯饮食是影响腋臭发作的因素之一,专家曾经做过一项实验,腋臭患者长期吃一些大蒜等口味重的食物以及一些脂肪多的食物,症状明显加重,而改变原先不良的饮食后症状明显减轻。
腋臭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如果自己的家人有患过腋臭的,自己患腋臭的可能性也会很大,遗传性虽然并没有性别差异。
气味但是临床上女性患者要多于男性,其次还可以从患者身上的气味来进行诊断,难闻的气味是腋臭最典型的特点,因此可以在患者运动过后拿一块干净的布在腋下擦拭一下,闻闻是否有异味,如果有的话很可能患有腋臭,而过多的出汗还会把患者腋下部位的衣服染黄,给患者造成清洁上的困扰。
可以从患者的耳朵着手。临床上腋臭患者都会有油耳朵的现象,他们的耳屎会很粘稠,症状较轻的成粉末状,但并不是有油耳朵现象就是患有腋臭,这只是诊断腋臭的一种方法。
腋下分泌物还可以观察患者的腋下是否有异常的油腻物,是否出现毛发霉变,分泌物粘连的症状。
得了腋臭怎么治疗?腋臭治疗方法比较多,但是很难达到根除的目的,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式有两种。
也就是常说的微创治疗,可以在局麻作用下刮除大汗腺来减少臭味,很难做到百分之百的去除大汗腺,所以只能很大程度上缓解腋臭但是不能达到根除。
激光的办法也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现在比较流行的治疗方法就是肉毒素局部注射治疗腋臭,这种办法是比较理想的效果,但是也有缺点就是定期注射,然后费用比较高。
一、多吃富含水分的蔬果瓜类,西瓜,冬瓜,橙子等都富含水分,多吸收高纤多水分的食物,可以增加排便速度,将肠胃内的有机物质排出体外,细菌难以滋生,自然可以减低腋臭味。
二、忌吃过多的红肉,红肉及猪肉,牛羊肉,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细菌最喜欢蛋白质,因为可以供给营养给他们。所以本身有腋臭的人,吃的分量就要减少,最好多吃白肉,比如鱼肉,最好一日两餐,每餐三到四两肉就已经足够。
三、忌吃多油,花生,果仁,如果油分太多的话,就会让细菌分解形成体臭,所以油腻的食物要少吃。
四、忌吃有味道的食品,味道浓烈或者刺激性的食物,如洋葱,蒜头,辛辣的食物,含有硫磺的化学物质,都可以干扰细菌的生长,但是他们被人体吸收后,异味会随汗腺排出,所以还是少吃为妙。
所以就腋臭这个问题来讲,虽然在医学上不认为它是一种疾病,但对人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所以,腋臭患者平时要注意情绪稳定,要长期有规律生活,养成有一个良好的作息、饮食、起居、活动的好习惯,使神经系统建立良好的条件反射,避免内分泌神经失调,减少汗腺分泌紊乱现象。必要时可以借助药物或者手术治疗方式。
关注@妙手医生随时问医
更多阅读
全国2.6亿人都有腋臭!能根治吗?
原来没有狐臭是“变态”!有狐臭才是正常!
医生:狐臭本身并不臭,主要是你做了这件事!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