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课,我们学习心经。心经的全称为手少阴心经。心主血脉,主情志,所以心经对于调理情志和血脉有重要意义。
本文来源于专栏《经络养生与康复》原价59元,新课特价只需9.9永久收听
经脉循行
手少阴心经,属于心,阴中属于少阴,主要循行在上肢内侧后缘。它的具体路线我们可以从经络图里看出来。心经在体内联络心和小肠,以及喉咙和目系以后,体外路线从腋窝出来,沿着上肢内侧后缘,经手掌,终于手小指。
经脉作用
心经的主治作用也可以分为脏腑病和经络病。脏腑病又分为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疾病。心经属于心,器质性疾病就是心脏所发生的病证,如心痛、心悸、心慌、心闷、心烦等。功能性疾病与心的功能相关,心的主要功能是主情志,所以心经治疗情志异常的病证,如失眠、健忘、癫狂痫等。而经络病就是心经循行经过部位的痛证或运动功能异常病证。
经脉穴位保健
心经的穴位共有 9 个,在这里,我们介绍日常保健中常用到的 2 个。
首先我们来学习极泉穴。极泉穴在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取穴时,将手抬高,暴露腋窝,然后以另一手的拇指(或食中二指)扣到腋窝上,拇指(或食中二指)指腹感受腋动脉搏动,便是该穴。极,指深凹处;泉,指水出来的地方。比喻这个穴位是心经的第一个穴位,心经的经气从这个地方开始流向手部;同时也是因为这个穴位位于腋窝顶点,形象上像一个深凹的泉眼。极泉穴的治疗保健作用也可以分为远治作用和近治作用两部分。远治作用就是可以治疗心脏的疾病,例如心痛、心悸。一些四五十岁左右的中年人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前胸或后背疼,但一到医院检查又发现没有什么异常,这个时候极泉穴就可以帮你解决这个问题。
有潜在心肌梗塞风险的人群,此穴也有一定的预防保健作用。近治作用就是可以治疗腋部和手臂的一些病证,例如臂丛神经损伤,腋臭,中风后遗证手臂偏瘫等,因为这些病证在中医的病机分析中属于手臂的经络血脉不通,而极泉穴位于手臂与躯干的连接处,又是心经穴位,所以刺激此穴可以疏通经络血脉以治疗相应的病证。对于以上问题我们要应用极泉穴时,我们可以使用弹拔法。
【操作演示:弹拔法可以自行操作,也可以使家人朋友帮忙。自行操作时,取坐位或站位,一般选左边的极泉穴进行操作,也可两边先后操作。左手臂自然抬起,肘关节弯曲,掌心向着自己的头部,另一手食中指并拢,伸入腋窝内,以指腹用力弹拔位于腋窝顶点的极泉穴,因为经过腋部的神经和血管集合成束,所以弹拔的时候指下会有索状物的感觉,注意弹拔时速度不可过快,力度以自觉有酸麻感,并向肩部或手臂放射为宜。操作 3-5 分钟】
我们要学习的心经第二个穴位是神门穴。神门位于手腕关节附近,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肌腱的桡侧凹陷处。定位时,我们可以把前臂水平抬起作立掌动作,在掌侧腕横纹的下方,我们可以找到一条有弹性的索状物就是尺侧腕屈肌腱,然后在这条肌腱的上方凹陷,就是神门穴。
如果你发现你的掌侧腕横纹有很多条,那么我们就以屈腕时最深的那一条,或者腕关节两侧骨头最凹处连线为腕横纹。在中医理论中,心藏神,心主神明,神明指的是人的意识活动和情志活动,所以神门穴,本意是神明的门户,所以这个穴位的主要作用也是调节情志相关的病证。包括心烦、失眠、健忘等等。
这些病证,很多都是因为现代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等所引起的,对于这种睡眠不好、心情烦闷的情况,神门穴就是最好的保健穴位,在针灸的临床上,神门穴治疗失眠的效果也是非常的显著的。刺激神门穴,我们可以用按揉或者艾条灸的方法。
【操作演示:按揉神门穴,以常规的按揉法进行操作,力度以自觉有酸胀感为宜,也可以用指甲掐按来代替,每穴点按 3-5 分钟,最好在安静的环境下或者睡前半小时进行操作。艾条灸神门穴,取坐位,以温和灸的方法灸两侧神门穴,每穴 10分钟】
自古以来,中医在防控瘟疫方面有着丰富的抗疫经验。“带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这是流传千年的民间俗语,使用中药香囊驱邪辟秽、保健防病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新型冠状肺炎疫情防控中,官方公布的中医药预防冠状病毒措施中也纷纷将佩戴中药香囊作为中药外治疗法中重要方式之一。
中药香囊具有制作简单、应用方便、科学有效、费用低廉、易于推广等特点。尤其是在目前疫情控制较好,当以预防为主的情况下,可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广应用中药香囊。
香囊,又名香袋、花囊、荷包,其制作比较简单,《岁时杂记》中记载:“端午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中药香囊属于中药外治范畴,为外治法的“佩法”,源于传统医学“衣冠疗法”,是将多种具有芳香、化浊、避疫功效的中药,研成细末,放入缝制好的绣囊中,可通过口鼻吸入和皮肤、经络吸收中药的气味而发挥避秽浊、防御疾病的功效。
香囊属于中医佩香疗法的一种,是将芳香药末装入特制布袋中佩挂身上,借药味挥发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在我国的运用源远流长。周朝有佩带香囊、沐浴兰汤的防病习俗。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具有祛秽保健作用的香囊,说明汉朝人已经擅长使用香囊防病。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伤寒方上》中各种辟瘟药方所选的药物均以芳香药为主,并且许多药方是采用佩戴香囊的方式使用的。东晋时期,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中就记载了太乙流金方、虎头杀鬼方等多个中药香囊辟瘟处方,方法是将药物打成散,装香囊中悬挂,以起到辟秽作用。除了治疗疾病,香囊在古代还可用作饰物、美容、清新气味,青年男女常用互送香囊的方式寄托情谊。
清代医家吴尚先在我国第一部外治专著《理瀹骈文》里对中药外治的原理有精辟论述:“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香囊之芳香辟秽防疫的原理也在于此。
现代研究认为中药香囊里中药浓郁的香味散发,可在人体周围形成高浓度小环境。中药成分可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芳香气味能够兴奋神经系统,刺激鼻黏膜,使黏膜上的抗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含量提高,不断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促进抗体生成,提高身体抗病能力。另外,中药的挥发成分经鼻吸入,对呼吸道内寄留的某些病原微生物有抑制作用,可以减少和减轻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香囊防疫的古今记载
先秦以来,历代医家、医著对于预防瘟疫多首推芳香化浊,辟秽避疫。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西汉以来2000多年里,我国发生过321次疫病流行,由于中医药的有效预防和治疗,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蔓延。香囊类芳香辟秽中药的运用是应对疫病的众多有效措施之一。
清宫御医记载了许多芳香避疫的组方。如陈可冀主编《清宫配方集成》收录的“避瘟散”,是以苍术、白芷、枳壳、薄荷、菖蒲、木香、草果、熟大黄、藿香等20多味药共研极细末,绛囊盛之,用于“外受感冒,瘟疫发痧,瘟疟鬼疟”等。
从临床看,中药香囊用途广泛,既适用于轻症、缓症、慢性顽固性病症、外感类疾病、鼻炎类疾病,也适用于眼睛干痒、目赤肿痛,湿邪困脾导致的头沉头昏以及头脑不清醒,脚臭狐臭等体液分泌问题。既可以用于急症期辅助治疗,也可用于康复期巩固治疗。
■ 注意事项:
1. 禁止内服。
2. 孕妇佩戴香囊要谨慎。
3. 对香囊内药物成分过敏者忌用。
4. 防水、防潮,保持香囊干燥。
5. 使用期限1-2个周,香味变淡后可及时更换。
我们依据当前疫情特点,精心选取了十几味草本中药材,经科学合理配伍制作一批香囊,这种防疫香囊分为常态防疫香囊(平时使用增强抵抗力)和应急防疫香囊(疫情期间佩戴使用降低感染风险)。
入冬以来新型冠状病毒以一种迅猛之势席卷大地,截至11月4日19时,新一轮疫情共波及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8个市。全国高中风险地区“3 57”,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自古以来,中医在防控瘟疫方面有着丰富的抗疫经验。
“带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这是流传千年的民间俗语,使用中药香囊驱邪辟秽、保健防病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新型冠状肺炎疫情防控中,官方公布的中医药预防冠状病毒措施中也纷纷将佩戴中药香囊作为中药外治疗法中重要方式之一。
中药香囊具有制作简单、应用方便、科学有效、费用低廉、易于推广等特点。尤其是在目前疫情控制较好,当以预防为主的情况下,可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广应用中药香囊。
香囊防疫的原理
香囊,又名香袋、花囊、荷包,其制作比较简单,《岁时杂记》中记载:“端午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中药香囊属于中药外治范畴,为外治法的“佩法”,源于传统医学“衣冠疗法”,是将多种具有芳香、化浊、避疫功效的中药,研成细末,放入缝制好的绣囊中,可通过口鼻吸入和皮肤、经络吸收中药的气味而发挥避秽浊、防御疾病的功效。
香囊属于中医佩香疗法的一种,是将芳香药末装入特制布袋中佩挂身上,借药味挥发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在我国的运用源远流长。周朝有佩带香囊、沐浴兰汤的防病习俗。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具有祛秽保健作用的香囊,说明汉朝人已经擅长使用香囊防病。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伤寒方上》中各种辟瘟药方所选的药物均以芳香药为主,并且许多药方是采用佩戴香囊的方式使用的。东晋时期,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中就记载了太乙流金方、虎头杀鬼方等多个中药香囊辟瘟处方,方法是将药物打成散,装香囊中悬挂,以起到辟秽作用。除了治疗疾病,香囊在古代还可用作饰物、美容、清新气味,青年男女常用互送香囊的方式寄托情谊。
清代医家吴尚先在我国第一部外治专著《理瀹骈文》里对中药外治的原理有精辟论述:“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香囊之芳香辟秽防疫的原理也在于此。
现代研究认为中药香囊里中药浓郁的香味散发,可在人体周围形成高浓度小环境。中药成分可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芳香气味能够兴奋神经系统,刺激鼻黏膜,使黏膜上的抗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含量提高,不断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促进抗体生成,提高身体抗病能力。另外,中药的挥发成分经鼻吸入,对呼吸道内寄留的某些病原微生物有抑制作用,可以减少和减轻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香囊防疫的古今记载
先秦以来,历代医家、医著对于预防瘟疫多首推芳香化浊,辟秽避疫。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西汉以来2000多年里,我国发生过321次疫病流行,由于中医药的有效预防和治疗,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蔓延。香囊类芳香辟秽中药的运用是应对疫病的众多有效措施之一。
清宫御医记载了许多芳香避疫的组方。如陈可冀主编《清宫配方集成》收录的“避瘟散”,是以苍术、白芷、枳壳、薄荷、菖蒲、木香、草果、熟大黄、藿香等20多味药共研极细末,绛囊盛之,用于“外受感冒,瘟疫发痧,瘟疟鬼疟”等。
从临床看,中药香囊用途广泛,既适用于轻症、缓症、慢性顽固性病症、外感类疾病、鼻炎类疾病,也适用于眼睛干痒、目赤肿痛,湿邪困脾导致的头沉头昏以及头脑不清醒,脚臭狐臭等体液分泌问题。既可以用于急症期辅助治疗,也可用于康复期巩固治疗。
香囊可随身佩带或放置在居室内、车内、包中,注意防水、防潮,保持干燥,10~15天左右更换一次药粉。禁内服,孕妇慎用。
我们特制作一批十多种名贵药材香囊,这款香囊轻便、灵巧、美观,自用送人皆可。可以挂在孩子书包上挂在脖子上,或放在衣兜里,亦可摆在车里。每日嗅闻数次,可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实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