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大在深圳国家基因库正式对外发布一项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中国人基因组学大数据研究成果。
这是由中国科学家主导,历时两年,对14余万中国人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数据进行深入研究后,首次揭秘中国人群基因遗传特征的科研成果,也是由华大主导的“百万人群基因大数据研究”项目的首秀。
对此,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文章第一通讯作者徐讯博士表示,本次研究成果有两个重要意义,首先,这标志着生命科学产业已经从单个样本的检测和诊断,正式进入了基因大数据时代;其次,也验证了基于大人群的精准医学研究已成为新的科研模式,对基因组学大数据研究具有开创性价值。
据了解,华大在2016年正式发起“百万人群基因大数据研究”项目,此次研究项目正是其第一期的成果。
南北方6大遗传差异
在本次研究中,华大的研究小组成功构建了包含904万个多态性位点在内的中国人基因频率数据库(CMDB),其中约有20万个多态性位点属于首次发现,这是目前正式发表的最大规模的中国人群基因频率数据库。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小组确定了6个在地区纬度方向上受到强烈自然选择的基因,它们在基因频率上呈现明显的南北差异,充分展现了饮食、气候、病原体等环境因素对中国人群的演化所起到的选择作用。
比如,由于古代在北方、西北等地区如新疆、青海和内蒙古等地可能由于蔬菜获取比较困难,导致生活在这些地区的人们肉类摄入比例较大,因此,促进脂肪代谢率的等位基因在这些地区有明显富集的趋势。
与机体免疫功能相关的编码红细胞补体受体I的基因CR1呈现了南方富集的现象。古代中国南方被称为南蛮瘴气之地,自然环境恶劣,病原微生物尤其是疟疾盛行,因此对于生存于该地区的人在免疫力方面有较高的要求。
北方体味小
此外,与耳垢干湿、体味(如狐臭)、大汗腺分泌等相关的ABCC11基因,也呈现了明显的南北方选择差异。除了部分广西、广东和海南的中国人没有这个基因突变之外,绝大部分的生活在北方温带气候地区的人们都有这个基因突变,突变结果表现为干性耳垢、体味较小、大汗腺分泌较少,这样可能更有利于北方的生存环境。而在南方,则没有这方面的自然选择压力,从而使野生型基因在南方长久地流传下来。
甘肃以及靠近甘肃省的宁夏和青海省有较高的欧洲血统
研究小组通过分析人群遗传距离的变化和基因流方向,揭示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群体的遗传结构特点及中国各省与欧洲、南亚、东亚人群的基因交流程度(或者说是通婚程度),发现当今中国人的遗传特点同时受到丝绸之路及近代人口大规模迁徙等因素的多重影响。
本次研究发现,甘肃以及靠近甘肃省的宁夏和青海省的汉族人群体中所含有的欧洲人成分高于其它省份,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达到0.115%。这个地区在古代恰巧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河西走廊的所在之处,是中西方人群汇聚的地方,很可能由此导致该地区汉族人有较高的欧洲血统。
首次发现“怀双胞胎”基因
通过数据分析,研究小组一次性发现并且验证了48个与身高以及13个与BMI显著相关的基因位点,包括这些位点在内的常见突变位点分别解释了48%的身高遗传率以及10%的BMI遗传率。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科学家和算法工程师有可能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构建适合于中国人的身高预测模型,通过基因数据推断个人的身高情况。
另外,研究小组对怀孕年龄和双胎怀孕两个表型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了两个与怀孕年龄显著相关的基因位点,暗示着这两个位点的突变与生育力密切关联; 与此同时,还在NRG1基因中发现了一个和双胞胎妊娠显著相关的突变位点,也就是说携带NRG1基因的突变,有更高的几率怀上双胞胎。
首次揭示中国人病毒图谱:乙肝病毒排首位
华大的研究小组还首次全面揭示了全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的人群病毒感染发生率以及病毒在血浆中丰度的分布。
研究发现,中国人血浆的病毒组与欧洲人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比如,在欧洲人群中排名前两位的分别是与皮肤急疹相关的疱疹病毒7型及与鼻咽癌相关的疱疹病毒4型,而在我国人群中排在首位的则是乙肝病毒,其感染发生率大约为2.5%。
中国最早的“狐狸精”,毫无疑问就是大禹的老婆涂山氏。《楚辞·天问》中描述大禹:“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矛弗子。惟荒度土功。” 意思是说,多亏了涂山氏,让治水英雄大禹娶到了媳妇,结束了单身生涯,否则他就是个挖渠填坑的,怎么还会有夏启建立夏王朝这件事。
今天的安徽省境内有涂山,大禹女朋友的户口本上应该写的是:性别:女,籍贯:安徽省怀远县涂山。
另外古青丘国也是狐狸精的主要产地。据考证,青丘应该在今天的山东菏泽一带。到了唐宋以后,狐狸精大多出于中原,清代之后,几乎齐刷刷都会报上自己的户籍地:额似擅喜滴~
文/希夷
符号帝国原创首发
(一)
大禹的女票,名叫女娇,作为第一代最早的狐狸精,她为自己的族群贡献了基本的精神内核:泼辣奔放,敢爱敢恨,说给你生猴子,就给你生猴子。另外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她长得很漂亮。大禹出差来到她家乡的时候,午夜梦回,一个人坐在道牙上牛饮着啤酒感慨:三十好几的人了,竟然还没一个女朋友。再这么下去,既不是要我孤独终老?他仰天长啸:
苍天啊!如果我大禹命不该单身一生,就赐给我一个妹纸吧!
或许是因为治水有功,感动了上苍,或许是因为他发的朋友圈被太多人转发,一个涂山九尾灵狐通过“附近的人”找到了他,不要车不要房,只愿意跟他生猴子。涂山一带一条口水歌立刻就冲上了头条:一只云求偶的白狐,有着蓬松大大的尾巴。我们村来了一位皇二代,我应该助他成家立业,子孙昌盛。Ok!Let’go!
《吴越春秋·越王无馀外传》: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痝痝(máng máng)。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
青丘一带的狐狸精可就不是这么善良了,它们是模仿婴儿啼哭,还吃人的怪兽。《山海经》中记载,青丘之国,有兽焉,九尾。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二)
到了唐宋之后,狐狸精一脉中吃人的习俗有所改观,最多就是食人精气,不会再咔咔的生吃人肉或者烧烤涮煮了。明代《西游记》中有三个狐狸精,其中两个是一家子,父女俩,他们就是积雷山的万岁狐王和玉面狐狸。积雷山在西牛贺洲,应该在古代西域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往西一带。
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的老妈,也是一个狐狸精,而且随身还带着太上老君的裤腰带(贵圈真乱)。她住在压龙山压龙洞,也在西牛贺洲,跟牛魔王小老婆那嘎达离得不远。
《封神演义》中的妲己,来自于冀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焦作一带。所以她的籍贯也比较清晰。而到了清朝,因为一代著名文艺学霸青年蒲松龄的助攻,几乎所有的狐狸精都说自己是陕西人。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陕西人表示心里苦。
(三)
比如聊斋中《娇娜》一篇中的男狐,在做自我介绍的时候说:“仆皇甫氏,祖居陕。”;《狐谐》中的狐女对万福说:“我本陕中人。”;《浙东生》中的浙东小鲜肉房某“客于陕,遇狐女。”。
其实明清时期的狐狸精跟上古时期出现了断代,以前的狐狸都是从涂山和青丘来的。中唐以后,因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很多胡人来到了长安,并且开始定居下来。因为胡人的女子生性活波开放,与中华女子行事极为不同,对于男女情事的态度也大胆直白,像极了传说中喜欢勾引男人的狐狸精。
《汉乐府》中就有“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说的就是胡人女子当街卖酒的情景,而且她的装扮很国际化——头上戴着陕西蓝田产的玉簪,耳后戴着罗马产的珍珠。这正体现了丝绸之路开通之后,对于中原人们生活的影响。
当时的中原人,本来就有鄙视外来人口的倾向,比如南蛮东夷西戎北狄等。加上“胡”与“狐”同音,胡人男子多毛且有狐臭,就躺枪成了铁杆狐狸精。如陈寅恪所说:“因其复有狐气,遂改‘胡’为‘狐’矣。”
蒲松龄的故事蓝本就是中土长安。当时长安一带,胡人女子当街卖酒或者做生意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与汉族女子的习俗大为不同。狐女大多貌美奔放,热情开朗,所以胡人就被死死地按上了狐狸精这个称号,成为此后文学作品中妖精对标的对象。
近代狐狸精多出于陕西,说明了唐宋文化强大的影响力和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就像产生于欧洲的“吸血鬼”,其原型就是外来移民。
胡人,是对非中原的周边民族的通称(主要指北方以及西方的游牧民族,如贾谊《过秦论》提到"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与外国人的泛称(《太平广记》以"胡"称印度人)。根据现存史料,先秦时期华夏族将北方游牧民族称为北狄(其时有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秦汉以后才称其为"胡人",如《战国策·赵策二》记载"今吾(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后汉书•五行志》记载"汉灵帝好胡服,胡账,胡床,胡坐,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竟为之"。
近代中国称外国人为"洋人",称外来物都要在其名前冠上一个"洋"字,如"洋火""洋车""洋油灯"等。顾名思义,因中国是一个以大陆为主的国家,而外国人、物基本上是从大洋乘船而来。那胡人又为什么姓胡呢?"胡"的称谓到底从何而来?
1、北方民族的自称《汉书·匈奴传》记载,单于遣使遗汉书云:"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不为小礼以自烦。""胡"在匈奴人眼里是天之骄子的意思,可比之中原之天子。由此,中原人可能是根据其自称而称其为"胡"的。后来"胡"的意义范围逐渐扩大了,演变为对北方和西方外族的泛称。这是站在"胡人"的视角上分析的,若是站在中原的立场,情况则大有不同。
胡,古字本做"鬍",指嘴周围和连着鬓角长的须毛。大概因游牧民族都长着大胡子,故而以貌取人,称其为"胡人"。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墓石刻"马踏匈奴"中被马踩在脚下的匈奴就是个大胡子形象。对于胡人的相貌,史书没有过多描述,但可以从画像砖、壁画、雕刻等图像记录中得到印证。
胡,从肉,古声。"古"是声旁,为拟声词"咕"的省略("咕咕"响);月即肉,代表喉咙。故"胡"的本义为拟声词,指喉咙里发出的含混不清的声音。大概因西北部少数民族说话"咕咕"叫,就像是"胡说八道",中原人听不懂,所以称其为胡人。一说,与孟子讥讽楚人许行是南蛮鴃舌之人一样,游牧民族之言行不合孔孟之道,其频频袭扰中原地区,抢掠成性,简直是"胡作非为""胡来""胡闹""胡搅蛮缠",故称其为"胡人"。
有人认为,"胡"作野蛮、落后之意,指不文明,未开化之民,是中原人对北方游牧民族的蔑称。自先秦以来,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总是领先于北方游牧民族,这种处于主流文化圈的地域优势带来的心理优越感以及文化正统的观念,使得中原人对周边的少数民族产生了蔑视,尤其是其地理上的偏居,语言、习尚的短陋,气候的恶劣等方面。西晋江统在《徙戎论》提到的"戎狄志态,不与华同"即是此意。
陈寅恪先生在《狐臭与胡臭》一文中,引隋巢元方《诸病源候总论》"人有血气不和,腋下有如野狐之气,谓之狐臭"和唐孙思邈《千金方》"有天生胡臭者,为人所染胡臭者。天生胡臭者难治,为人染者易治"等史料,猜测"胡"与"狐"有很大关系,其说曰:"疑此腋气本由西胡种人得名,迨西胡人种与华夏民族血统混淆既久之后,即在华人之中亦间有此臭者,倘仍以胡为名,自宜有人疑为不合,因其复似野狐之气,遂改"胡"为"狐"矣。"其要义大略是:腋下之臭,起于胡人,传入华夏,故称"胡臭",后因民族融合加剧,才改口"狐臭"。其后黄永年先生在《读陈寅恪先生<狐臭与胡臭>兼论狐与胡之关系》一文中指出了陈寅恪先生猜测的合理性与存在的问题。
首先,陈寅恪先生所引仅限于隋唐史料,并根据两则文献作者时代先后便断定"狐臭"早于"胡臭"(这里黄先生似乎会错意了,因陈先生原文是"若所推测者不谬,则'胡臭'一名较之'狐臭'实为原始且正确欤?")有些武断,因至迟在刘宋时代,已成立"胡臭"与"狐臭"的观念(可参考先生原文或晋葛洪《肘后急备方》,《太平广记》等,此处不再赘述),无法断言二者孰先孰后。其次,除"狐臭"将"胡"与"狐"二字建立联系外,黄先生还举了几个能透露两者关系的例子,如:狐多姓"胡",狐多化形为僧佛菩萨,而佛又为"胡神",僧为"胡道人"等。再次,黄先生分析了二词产生如此关系的原因。其原文:"窃谓以兽类称异族,实吾华夏古代之陋习。颇疑西胡之入中国,本为华人之所歧视;乃缘'胡'、'狐'读音相近之故,遂以'狐'称之,借寓唾弃之意于其中。此犹清代以'俄'、'鹅'音近,遂以'鹅鬼'称俄人之例也。"案,民间亦有因游牧民族狡猾,故以"狐"称之的说法,后以其谐音"胡"来代替。
不论"胡"是褒义抑或贬义,其由来如何,在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胡人"的称谓早已消失,但也有一些事物保留了其地域特色,如胡萝卜、胡琴、胡椒等。中国古老的姓氏"胡"出自舜帝后裔胡公满的早期封地胡襄城或谥号。对于他,同姓的读者想必很熟悉,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去了解一下。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