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神探迈克狐臭鼬(神探迈克狐介绍)

时间:2024-05-02 14:42:56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Furry控狂喜”是怎么和侦探游戏扯上关系的?

文丨阿蒙

不知道是夏天天气太热穿不了兽装,还是放暑假在家不能随意造次,近些年一直处于风口浪尖的Furry(兽迷)圈,最近显得格外安静。

所以当一款新的“兽游”出现,并且在大众的圈子也引起了关注时,那么它立刻就成了福瑞控们最火的话题,尽管这个游戏的主角是一条鳄鱼

好吧,这个鳄鱼大叔严格意义上甚至算不得Furry(毕竟他没有毛),但在这一名词日益扩大化的今天,到底什么才算Furry又有谁能说得清呢?

图源水印

这个新闻或许你也有听说,最近一款小众福瑞游戏,靠一己之力炸出了一大批黑心Key商。

故事是这样的,我们都知道Steam有一个具有争议的鉴赏家制度,鉴赏家们可以优先拿到游戏的激活Key为游戏撰写评测,从而让更多玩家第一时间预估这个游戏到底是否值得购买。

关于这个制度,玩家群体的争议集中在测评流程不透明、评测水平不专业、有广告嫌疑等等,但对于游戏开发者来说,这个制度最大的问题在于某些鉴赏家们会把手中的Key拿到二手市场倒卖。

而我们的主角,一款名为《鳄鱼侦探布罗格(BROK the InvestiGator)》的性感鳄鱼大叔探案游戏,在发售前曾收到近70封以“评测”为由申请Key的邮件。

鉴于目前鉴赏家里鱼龙混杂的情况,《鳄鱼侦探布罗格》的游戏开发者COWCAT Games决定“舍生炸粪坑”,把所有提供给鉴赏家的试玩Key替换成了游戏免费序章的兑换Key。

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一个真正打算测评的玩家,你就能发现问题并向开发者反馈,而如果你是一个Key贩子,那你就只有等到买家打差评时才会知道。

结果他发布的70个Key中只有寥寥数人向其反馈问题,剩下的Key则流入了市场。这也导致《鳄鱼侦探布罗格》尽管坐拥着98%的特别好评,却有许多没赚到钱的“鉴赏家”给它打下了“不推荐”的标签。

而后,开发者将这些鉴赏家的名号全部举报给了Steam官方,此事在推特曝光之后,所有涉及的“鉴赏家”虽然已经全部将评测改为了好评,但我们也已经及时揪出了这些吃相丑恶的贩子。

让我们说,谢谢你福瑞控。

这一出操作下来,不仅仅是Furry爱好者,很多网友也都记住了这只看起来健硕而充满正义的鳄鱼先生,而这款游戏由于本身出色的剧情和人物设计也成功获得了更好的收益。

但当我在它的Steam页面停留了五分钟之后,我突然觉得脑子里闪过了好几个类似的Furry侦探故事,而这并不是我的错觉。

截图为《动物迷城》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Steam上就出现了4款Furry推理游戏:以长颈鹿侦探为主角的《温寇波顿勋爵探案记(Lord Winklebottom Investigates)》、以密袋鼬侦探为主角的《微风》、以猫咪侦探为主角的《猫城谜案》以及前文中提到的鳄鱼侦探。

《微风》主角

把时间再往前面推一点,我们可以见到以精细像素美术风格大受欢迎,却又因为完成度过低而“褒贬不一”的《浣熊硬探》;

以色气向CG成为国产Furry游戏代表的《罗曼圣诞探案集》;

以及用超高质量的中文翻译水平获得了国内玩家一致认可的《公鸡神探:鲜血染红!》。

现在,你总该意识到了,最近以Furry为主角的侦探游戏,是不是太多了一点?

过去半年时间,有至少10款以上的Furry推理游戏在Steam上线。你可能会觉得这个数字在茫茫以“橙光”为模板的流水线推理游戏中不值一提,但实际上,这却几乎占了2022年Furry游戏的绝大部分。

尽管目前Steam并没有为Furry提供一个单独标签,但爱好者应该能很直接地感受到,要想在Steam国区找到全角色Furry的游戏,除了推理类(和黄油外)实在是很少有别的选择。

《温寇波顿勋爵探案记》

就连《明日方舟》里的Furry干员们,也几乎全部与“鲤氏侦探事务所”有关。

而这个现象似乎在国内格外明显。除了上面提到的《微风》、《罗曼圣诞探案集》以外,还有两款国人制作的FURRY探案游戏《水银疗养院》、《动物迷城》将在近年上线。

《水银疗养院》,Steam有DEMO可以试玩

再把范围扩展到动漫、影视作品,从成为无数人童年阴影的《鸭子侦探》、再到登上中央电视台的日本动漫《动物侦探(又名喵丸侦探基鲁敏)》、猫猫穿飞鱼服的《大理寺日志》、甚至宝可梦第一部真人电影《大侦探皮卡丘》,都能算是Furry探案的类型。

这些作品中有很多故事明明发生在人类社会,却非要往里面塞入Furry,仿佛不长毛就不能探案了一样。

此刻我们几乎能下定结论:是的,我们就是喜欢毛茸茸的侦探。

但为什么呢?

把侦探与Furry联系起来,这听起来是一个完全新奇的理论,但其实你只要对比一下你脑子里二者的特性,就会发现这一切都情有可原。

不管在什么作品中,“侦探”这一形象往往代表了冷静、智慧以及武力值爆棚,是的,爆棚。现实中的侦探们总是以头脑见长而非四肢,所以他们不是“警察”,但文艺作品中却完全不是这样。

夏洛克·福尔摩斯——世界文学史最著名的侦探,擅长拳击、巴顿术,精通刀剑棍棒。

游戏《福尔摩斯:第一章》

江户川柯南——外表看似小孩,其真实身份是可以靠踢出的足球击穿火车的怪力少年。

狄仁杰——历史上可能是个文官,但电影里是一位手持“可断天下武器的亢龙锏”的武林高手,《王者荣耀》里更是一个“战士型的射手”。

而Furry则往往代表了野性与健硕,就算是“食草动物”,也会被认为比一般人类强壮。而除了力量上的优势以外,它们更代表着一些非人的特性。

例如猫咪拥有超强的夜视能力、轻易就能翻越屋脊的身躯以及保命无敌的反射神经。

游戏《Blacksad: Under the Skin》,暂无汉化

所以当我们需要一位既能有清晰的思维,又能观察到常人难以注意到的细节,更能通过气味或者声音准确追踪到嫌疑人的侦探时,没有什么比兼具人类智慧与动物特性的Furry更适合的。

但你也很快会发现,这并不能代表所有的Furry侦探,在我们上面举的例子中也存在许多并没有突出能力的角色。

魔法少女番剧《喵丸侦探基鲁敏》

世界第一本侦探小说,被公认为是埃德加·爱伦·坡写于1841年的《莫格街凶杀案》。故事主要讲述了在法国巴黎,一对母女在自己家中被害,而侦探杜宾根据证人证词和现场所发现的线索找到真相,抓住真凶。

过程就不在这里剧透了,但真相我得告诉你,最后的真凶不是人,而是一头黑猩猩。

先别急着吐槽这一切只是巧合。

如果你读过这本小说,你就会发现爱伦·坡以近乎惊悚的文笔描绘了这场惨案,在窥私癖的目击证人的口中,“它”残忍地强暴并杀害了两名女性。其中一名被发现时尸体倒塞在狭小的烟囱孔道里,另一名头颅脱落,身体倒在花园中。

也就是说,这里的黑猩猩代表了狂暴与冷血,毫无人性可言。

但是在真相揭晓之前,它就是“人”,不管是书中的目击证人还是读者,都把凶手当做是人来看待。而它与被害人之间的性行为,也被某些学者们认为是爱伦·坡对当时人种混交的抨击与唾弃。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侦探小说几乎都有这本书的影子,也延续着爱伦·坡一贯冷静的角度与思辨,他就此为后来的作者铺垫好了本格派写法。

可问题到了20世纪中期,西方国家全都掀起了一股反抗的嬉皮士运动。年轻人们反抗一切,更反抗前人的写法,所以“反传统侦探小说”开始在美国流行。

其中代表:阿加莎·克里斯蒂《东方快车谋杀案》

此后的历史证明人种混交是人类的必经之路,而猩猩与人类的混交则成为了科幻作品的经典题材流传了下来。

根据同人圈历史学家Fred Patten的说法,目前我们认定的“Furry”这个词的说法,很可能就是在1980年美国波士顿的第二届世界科幻大会上大致确定的。在这场大会上,漫画家SteveGallacci展示了一幅猫女作品《尔玛·菲娜》。

实际上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一群地下漫画家成立了一个叫《Vootie》的地下同人社,开始创作以Furry为主角的漫画,其中最有名的角色是一名叫Omaha的脱衣女郎,而她的故事也总是伴随着暴力、黑帮以及性爱。

因此,其实Furry作品最初的样貌就是这样围绕着杀人、死亡、案件。

现在回到第一本推理小说《莫格街凶杀案》这边,我们会发现,如果爱伦·坡发现当下推理游戏最喜欢的侦探主角是“具有动物特征的人”,可能会气得把棺材板都掀了。

所以当时的反叛青年们,面对着经济大萧条之后侦探与黑道同流合污的丑恶现象,就此开创了硬汉派悬疑小说写法——主角出自人种混交的社会底层,在恶劣的环境里伸张正义。

这种主角所需要的气质与“人兽混交”的Furry不谋而合,也就此开启了毛茸茸们组团当侦探的历史。

格劳盖瑞尔·莫罗《精英鼠探》

动画片《鸭子侦探》的原著小说——Robert Quackenbush所著《A Miss Mallard Mystery》,大体就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一位带着红色帽子的鸭子女士,就这样闯进了传统严肃的推理世界中。

可因为《鸭子侦探》本身剧本其实依旧是非常严谨的推理内核,所以就算它是一部子供向动画,其杀人情节也给当时年幼的我们留下了深刻的阴影。

同样带给我们阴影的还有一位虽然不是侦探,但气质上大体相同的对象——《黑猫警长》,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应该都还记得大BOSS食猴鹰,以及螳螂夫妇的疑案。

这些作品在当时国内小朋友群体里广为流传,一方面是因为动物卡通形象可爱灵动,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审判邪恶的题材,在家长眼里是非常适合的学前教育。

可问题是这对于当时的小朋友来说,实在是有点“硬核”。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在噩梦里把正义的执行者,寄托在了这些Furry身上。

我想你小时候一定被你妈骂过:“你再这样不乖,待会儿黑猫警长就会来把你抓去关着,我们最不喜欢坏小孩了!”

悬疑美剧《九号秘事》第七季

在这样那样的潜移默化里,20世纪末出身的我们长大成为了文化作品的产出者,于是就有了那么多Furry成为了推理游戏的主角。

看到这里或许会有人想吐槽,Furry难道最开始不就是搞成人漫画出圈的吗?怎么突然开始追根溯源了?

其实就像开头说的,现在国内的福瑞圈子已经进入了平和发展的阶段,大多数看Furry不顺眼的路人早已把目标对准了下一批异类,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沉淀,出现这样相对严肃的讨论是必然的,而且会越来越多。

《猫城迷案》,有试玩demo无中文

可能未来,兽圈会像LGBT一样划分出越来越多的种类,毕竟现在可能也有人不认可鳄鱼算是Furry。

这些讨论会有一点无聊,但如果能让更多人了解、正视FURRY的话也算好事,如果我们自己都没把自己当一回事儿,又有谁会在意互联网角落的变迁呢?

最后推荐一部漫画吧,如果你也对毛茸茸的侦探感兴趣的话,除了游戏之外最棒的《黑猫侦探》系列,一定会为你带来这段时间最独特的阅读体验。

参考文献:

张虎.《莫格街谋杀案》:居维叶、剃须刀与种族主义[J].外国文学评论.2013年01期

-END-

神探狄仁杰之扮猪吃老虎(上)

“元芳,你怎么看?”

请问以上这句话最有可能是谁说的:

A.狄龙 B.笛卡尔 C.迪丽热巴 D.狄仁杰

好的,请选择了A/B/C的朋友们关掉这篇推文,因为你们缺乏对本文主角最基本的尊重。

没错!今天我们的主角就是大唐神探---狄仁杰!

狄仁杰作为一个大唐顶流,不仅在世时官做得挺大,在现代也依然十分受欢迎。

在80后印象中,狄大人长这样:

在90后印象中,狄大人长这样:

在00后印象中,狄大人打野要带惩戒。

真实历史中的狄大人虽然不会打野也没有刘德华那么帅,但他确实是一位刚正不阿的清廉好官,他的骨头就像著名网红“小耳朵”一样硬,这辈子只信“道理”,宁可让皇上不高兴,也得把话说明白了。

记得之前文章中小鼬提到过的唐代将军权善才吗?(唐代量刑那些事 )想当年他负责管理在昭陵值班的部队,惩罚了一个侍卫,不成想这个侍卫十分不服气,他离开部队后就开始了漫长的“上访”,并且最终成功见到了皇上,狠狠参了权善才一笔。

这里大家可能感到奇怪,怎么什么人都能见皇上?这主要是因为唐代法律对“谋逆罪”的特殊政策导致的,封建帝王最害怕的就是有人谋反,尤其是手握重兵的将领们更是比较敏感,所以规定只要是掌握重大谋反线索的“上访者”就有可能破例面圣。

这个军士只字不提自己如何触犯了军法、为何被革职查办,而是痛哭流涕、添油加醋地描述权善才等人是如何砍伐昭陵附近一棵柏树的。

一棵柏树?砍了又能怎样?要讨论这个问题,关键得看这树是谁的。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在这附近长得柏树,那当然是一棵神圣的灵树!

唐律规定,破坏皇陵等同谋逆,罪当处死,在这人的煽风点火之下,唐高宗一想到自己那伟大的老爸居然死后被人砍了树,他不仅悲从中来、 更怒火中烧,要求严厉地查办权善才。

时任大理丞的狄仁杰,结合调查来的案情,加上唐律规定的正三品减刑等等条律,最后的判决仅是将权善才免职。虽然这个判决是绝对的依律行事,但这却让高宗非常不高兴,他认为权善才是故意砍了昭陵的柏树,是往他们李家脸上吐口水,坚持要以谋大逆来处死权善才。

皇上下旨后,狄仁杰再次上奏,认为权善才罪不至死。在场的大臣见高宗发怒,纷纷以眼色示意:

少说两句啊大哥!让他死一死咱们赶紧下班啊!

但是狄仁杰不顾众大臣的阻拦,继续劝阻唐高宗:

犯颜直谏,自古以为难。臣以为遇桀、纣则难,遇尧、舜则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杀之,是法不信于人也,人何所措其手足!今以一株柏杀一将军,后代谓陛下为何如矣!臣不敢奉诏者,恐陷陛下于不道,且羞见释之于地下故也!

唐高宗一听:“嚯!这是跟我刚正面啊?”但是一想,狄仁杰刚刚已经摆出了尧舜和桀纣的对比,又拿依法治国来说事,他自己已然落入下风,这时候再固执己见,就真成了桀纣了,所以他冷静了下来,判权善才流放。

自此,狄仁杰一谏成名,成为了大唐法治第一人。

但是好景不长,在武则天登基之后,由于她深知自己这皇上当的名不正言不顺,连老百姓都不服她更何况朝中那些前朝旧臣?所以这老姐开始启用一些人渣,专门让他们来栽赃陷害那些朝中有可能反对自己的老臣,这些人渣在当时被称为“酷吏”,我们刚正不阿的狄仁杰,在晚年就险些被其中一位酷吏折磨致死,这个酷吏名叫来俊臣,我们在曾经的故事里简单介绍过。

来俊臣看准了武则天欲利用他"胁制群臣"的目的,深知他无论做什么都不会被追究,从此便开始了一段为期十余年的“酷吏统治”。

武则天的目的是让大臣们闭嘴,所以她鼓励告密,不管是家仆还是奴隶,只要是掌握某人反对武则天的证据,一旦坐实了,告密者皆有奖励。

但是大臣们都不傻,没人把心里话说出来,酷吏无人可整可怎么办?没事,酷吏整人是要讲技战术的:

第一步他先要求武则天颁布了一道新的法令“主动坦白罪行者减刑”;

第二步他召集几百个无赖,大臣们不开口骂皇上?没关系,来俊臣这几百个一线员工每天在长安城里散布谣言,或者装成大臣的家仆来辱骂武则天。

第三步他组织这些人去各地官府告密,人证又是他自己人,天衣无缝;

第四步威胁各地官府,确保各个接到报告的官府将案件交付来俊臣审理。

第五步严刑伺候,虐到你哭虐到你死,在屈打成招之下坐实这些罪名,最终整死你。

这一系列令人发指的手段居然还被来俊臣总结成了经验,恬不知耻地出版了一本《罗织经》,专门用来构陷忠良。完成了这一系列的准备后,来俊臣立即诬告任知古、狄仁杰、裴行本、崔宣礼、庐献、魏元忠、李嗣真七人谋反。

任知古、狄仁杰他们都是重量级的大臣,如果以一般的手段来屈打成招恐怕舆论会不利,这也是来俊臣专门要来“坦白从宽”圣旨的原因,他想用这道圣旨加上恐怖刑具的威慑来诱导狄仁杰他们招供。

结果出乎意料的,还没等他给狄仁杰展示刑具,狄仁杰就立刻求饶:

哥,别说了。我,狄仁杰,不认武则天,我该死好吧。(大周革命,万物唯新,唐朝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

来俊臣一听心想“呀呵,行家啊!”于是他放了心,没有再加刑于狄仁杰,对其管制也放松了一些。

然而,与狄仁杰的开场跪不同,其他几位大人要么是刺史、要么是御史中丞,那哪受过这委屈?来俊臣在他们眼里就是一条狗,而且他们明明没想反,自然不会承认对他们的指控。

面对这种情况,来俊臣使出了“刑具恐吓法”。他审犯人时不管罪行轻重,一般都是先用醋灌鼻子、再让睡在粪便里、然后给犯人断粮,通过这几步来摧毁受刑者的心理防线。来俊臣还专门制作了几款定制枷锁,并分别命名:

定百脉、喘不得、突地吼、著即承、失魂胆、实同反、反是实、死猪愁、求即死、求破家。

普通囚犯往往刚一看到刑具就怂了,怂了就得认罪,认了就是死罪,这就是来俊臣的闭环。所以当时有一种说法,只要是被来俊臣抓进牢里的人“大抵非死,终不得出”。

但大臣和普通囚犯可不一样,人家是有理想有抱负的,比如和狄仁杰一起被抓的魏元忠就坚决不承认谋反罪名,鼻灌醋也不认、抽他也不认,负责审讯他的侯思止自尊心受挫,气愤地把他倒吊起来,结果反被魏元忠diss了:

哈哈哈哈,老子命薄,现在就像坠驴了,脚挂在镫上,被驴拖着。你们这些蠢驴想要老子的头割去就是了,何必要我承认谋反!

在地牢中的抽打声和惨叫声中,狄仁杰等大唐忠臣七人众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他们究竟能否逃出这“大抵非死,终不得出”的死局呢?且看下集狄仁杰等人的反击。

《姜子牙》的败笔在哪里?

国庆档第三天,《姜子牙》单日票房被《我和我的家乡》反超。如今上映七天,票房达到12.9亿,猫眼专业版上,总预测票房在15亿上下徘徊。豆瓣评分7.0,也只能称之为中规中矩。

虽然成绩不算差,但考虑到其作为被寄予厚望的“封神宇宙”第二部,幕后团队几乎代表了当前国产动画的最高水准,和去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相比,实在显得有些不如人意了。

《姜子牙》海报

问题出在哪里?

概念太多

影片前四十分钟,依次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概念,不下十个。如:九尾、玄鸟、狐族、猎狐人、怨魂、骨风铃、玩偶、姻缘神、黑花、幽都山、宿命锁、归墟、北海界、静虚宫等……

概念引入太多,即便对《封神演义》有所研究的人也难免头疼。对大多数普通观众而言,更是容易摸不着头脑。一个旧概念还没能弄明白,又引入新概念,看似世界观庞大无匹,却只能起到走马观花的效果。

《姜子牙》九尾

更何况,概念与概念之间不是简单的并列,其中还存在相关关系,譬如说:

玄鸟能起到什么作用?

几个界别分别由谁统治?

几个界别的主要居民有哪些种族?相互是什么关系?

割狐狸耳朵这一悬赏体系由谁设置?用意为何?

师尊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

这些相互纠缠的逻辑关系倘若不厘清,观众就无法真正代入到故事背景中。反观去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开篇的世界观就极简单:混元珠裂为灵珠与魔丸,分别代表善恶。多余枝干则全部舍弃。观众看得懂,看得开心,自然就认同了。

反过来,概念植入太多,看懂都费劲,遑论认同影片想表达的主题与情感。

打斗体系

影片一开篇,就提到九尾和幻术。两个概念都源自中国古籍,但将之在影视上发扬光大的却是日本,代表作如《火影忍者》。

许多日漫中,都有一个类似游戏中“魔法值”的概念作为标尺。《龙珠》中采用了“战斗力”这一直观数据量化体系;《奥特曼》中用胸口的灯表示能源的储量,灯越暗,体力越少;《火影忍者》中有查克拉,每一只尾兽实际上就是海量查克拉的具象体现,难用查克拉衡量的体术,也用“八门”做了限制。

《龙珠》

幻术在《火影忍者》中是近乎无敌的存在,但也须受查克拉储量所限。宇智波·鼬善用幻术,却因为身患重病,查克拉太少,不能频繁发动“月读”这一技能,使用前也只好掐准时机。

《龙珠》和《火影忍者》都是长篇连载,有充分空间对各种招式进行解释,但作者仍需设置标尺,既是为了让读者和观众注意力不失焦,也是为了让正反双方实力大致平衡,使故事发展不至于偏离主轴。

除漫画外,武侠和动作片也遵循此创作规律。金庸小说中先有“内力”做基础,再从其上用阴阳五行来细分;周星驰《功夫》中则同时使用了“内力”和“速度”两套标尺,铜钟聚拢声波也符合物理学规律;现实动作片中虽无内力概念,但具备“腿克拳法、柔术克腿、武器克拳脚、一寸长一寸强”的内在逻辑关系,也符合一般常识,观众容易接受。

倘若打斗中不设标尺,不仅观众容易越看越困惑,对创作者也是折磨——因为对战斗的安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么引入道具,用特殊功能性代替直接暴力,如《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傀儡符(控制)、乾坤圈(约束)、万龙甲(防守)、山河社稷图(降维)等;要么进行逻辑推理,或利用人性弱点,如《火影忍者》中,奈良鹿丸这一角色在打斗中就不太囿于“查克拉”限制,而擅长找出对方破绽,设置陷阱。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敖丙用万龙甲抵御天雷

但《姜子牙》中既没有标尺,导致各个角色实力评估混乱;道具上亦只有“打神鞭”等粗暴武器;打斗中也无让人眼前一亮的精巧布局,几乎全是硬碰硬。九尾杀人的招式,竟然是头撞加爪子挠,实在令人叹息。

人物关系

影片感情源自人物关系。一年前,《哪吒之魔童降世》取得票房大胜,在人物情感关系处理上,主要着墨的是亲情和友情。

《姜子牙》中存在两组主要人物关系,分别是姜子牙和小九,姜子牙和申公豹。

姜子牙和小九是中年男子和未成年少女的关系,这一关系风险太大,处理不好容易导致道德滑坡,因此影史中少有导演尝试。《这个杀手不太冷》是罕有的经典,但到了结尾,编剧也只能把莱昂写死,否则感情继续发展下去,触到底线,观众就没办法接受了。

好在动画片的形式能将这一道德问题弱化,结尾小九进入归墟,又将关系做了终结。然而这终究不是常态,不同于亲情、友情一般来得普世,理解起来有门槛。

姜子牙和申公豹之间,则是经典的人物组合“没头脑和不高兴”,喜剧中常见。《功夫》《心花路放》《唐人街探案》等片都是如此设置。

《姜子牙》申公豹

友情的巩固,需要共同事件的考验,通俗点说就是“历事”。然而影片中,这种共同事件几乎找不出几场来。大多时候,都是姜子牙在前面跑,申公豹在后面追,追上了打一场。然后继续此循环。

申公豹牺牲前,眼前出现了一堆闪回画面。想必主创也意识到情感铺垫不够,不足以将牺牲行为说圆,于是试图找补回来,把申公豹对姜子牙的情感扭转为一种粉丝对偶像的崇拜——不仅不合理,而且突兀。

“崇拜之情”想要立住,被崇拜对象必须是一个类似于“神”的角色,在能力或理想上超越周遭众人。牺牲者受了感召,主动选择为理想献祭,才算死得其所。姜子牙虽尊为武庙十哲之首,但在影片中,大多时候只是一个困惑无奈的普通中年男子形象,前史又只用寥寥几笔带过。无条件引来朋友崇拜,实在牵强。

因此影片中两段主要人物关系都难以令人共情,最动人部分竟然是四不相的死。幸好不少观众都养过狗。

《姜子牙》四不相海报

影片立意

影片推进到中段,提出了一个“救一人还是千万人”的哲学命题。这个命题虽然道德层面上无解,但好在浅显。无论怎么选,都能讨好一部分观众,并对主角放弃的另一半表示同情。

如果影片的立意仅仅落在此,倒也罢了。但编剧们显然有更多想法。影片结尾,狐妖血泪控诉一番后,姜子牙才发现,一切原来都出自师尊的阴谋——小人物终于意识到自身的棋子属性,这是典型的政治悲剧处理手法。

《姜子牙》师尊

中国古典小说中有创作政治悲剧的传统。明清四大名著都是政治悲剧,讨论的都是个人努力在大势前的无用无助。《三国演义》是理想幻灭的无奈,《水浒传》是招安不成的悲哀,《红楼梦》是荣华消逝的叹息,《西游记》虽然师徒四人历经磨难,取得真经,但佛门讨要红包一事,将神圣经文变得猥琐,实质也是一出悲剧。

香港及日韩电影也沿用此传统,表现形式多为黑帮片:警队领导为了升职,扶植一派,打压另一派。游戏玩到最后,卧底、小警察和小古惑仔们都发现自己成了牺牲品,倒霉得莫名其妙。

好莱坞则发明了另一套玩法。美国有枪支文化,子弹无眼,又崇尚个人英雄主义,因此好莱坞总爱以正义主角枪杀腐败上司为结局。这是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将严肃政治片拍成爽片,代表作有《洛城机密》等。香港很快将此法学去,小人物们也开始持枪大杀四方,压抑得以释放。

近些年,除韩国仍在坚持不懈外,各个影视大国的政治片都拍得愈发少了,内地也只出了陈可辛的《投名状》、路阳两部《绣春刀》等寥寥几部作品。

政治片好看的点在于:冲突不来自善恶,而来自观念的差异。游戏参与者没有傻子,只是基于立场、位置、世界观的不同,导致路线选择的不同。如《绣春刀Ⅱ修罗战场》中,陆文昭和丁白缨追随朱由检,立志扳倒魏忠贤,但意识到自己成了弃子后,也不觉意外,唯有慨叹造化弄人——毕竟,个人对抗大势,必输无疑,唯一悬念只是失去多少而已。

《绣春刀Ⅱ修罗战场》张译所饰陆文昭

《哪吒之魔童降世》在结构上依然是一部善恶分明的童话。哪吒和敖丙二人还在纠结“要不要作恶”,思维还没有上升到政治斗争上,道德边界仍然清晰,只需要做二元选择。所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简单呼号,是成立的。

《姜子牙》则不同。到了师尊和九尾的层面,斗争你死我活,善恶早已不再重要。可姜子牙却依然坚持用最简单的善恶标准思考问题——严肃的庙堂之争中,突然跳出这么一个人,只能归结为创作上的任性。

但以好莱坞爽片的标准来判断,这任性却也没贯彻到底:影片结尾,姜子牙接连失去了四不相、申公豹和小九,虽封神登天,但仍感到愤怒,又打不过师尊,便只好将天梯敲断,用近乎耍赖的方式扳回一城,终于强行将影片拉入大团圆结局中。

《姜子牙》毕竟是一部动画片,观众潜意识里勉强能宽容这种任性,但从类型片的角度来考量,终究是两头不落。违和的人物,违和的情节,违和的手法,终于导致了影片主题表达的大溃败。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