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改善体质,根除腋臭烦恼
症状:腋臭
方法:艾灸中脘、神阙、关元、极泉、命门、足三里、涌泉这几个扶正穴位,同时也要艾灸患处。腋臭又称为狐臭、臭汗症等。
狐臭患者腋窝、外阴、口角等部位的大汗腺(又叫顶浆腺)排泄的汗液中脂肪酸的含量比普通人高,呈淡黄色,较浓稠。脂肪酸达到一定浓度,经皮肤表面的细菌,主要是葡萄球菌的分解,产生不饱和脂肪酸而发出臭味。
其和狐狸肛门排出的气味相似,所以常称为狐臭。
这种疾病多为遗传,对患者自尊心具有很大的伤害。有位女性腋臭患者,用了很多药,进行过3次手术,也没治好腋臭。她在我的博客上看到有人治好了,让她有了重获新生的希望。
坚持艾灸一段时间后,她的右腋完全好了。她表示要坚持艾灸下去。去医院治疗此病,医生多数建议手术治疗,我们也看到了这位网友的反馈,她曾先后手术治疗3次,还用了很多药,都没有治好。但她坚持艾灸一段时间后,腋臭就治好了。
很多人问艾灸了哪些穴位,为什么艾灸可以治好腋臭?艾灸有什么神奇之处吗?
首先我要说,只要你坚持艾灸一
一段时间的扶正穴位,你的疾病就会得到很好的改善。
如果是单纯治疗腋臭,我会推荐艾灸中脘、神阙、关元、极泉、命门、足三里、涌泉这几个扶正穴位,同时也要艾灸患处。
可能有的人会问,我并没有艾灸腋下,也会有效果吗? 会有效果的。因为艾灸会改善体内的气血运行,同时排出体内毒素,并且可以杀灭皮肤表面的细菌,抑制不饱和脂肪酸发出的臭味。这些治疗作用是很多药物所不具备的。
即使手术治疗破坏了大汗腺,但是你的体质没有改变,你体内的细菌还照常滋生,这种味道就不会消失。艾灸是改善体质的一种治疗方法,它从人体的本质状态出发进行改变,我们管这种治疗叫作抓根本的治疗。
另外,艾灸可以将你的身体调整到适合的状态,就是你艾灸后身体元气充足,体内很多不好的气味都得到了控制和散发。这就是艾灸的神奇之处。
我老伴的脚极臭,这也是因排泄的汗液和皮肤表面的细菌产生不饱和脂肪酸而发出臭味。如果他在某个阶段坚持艾灸,这些臭味就会慢慢散去。如果他很长时间不艾灸,这种臭味还会发生。
所以说治疗疾病是漫长的过程,你已经用上了艾灸,就要坚持。尤其是患有腋臭的人们,假如你的腋臭已经有了改变,就不要轻易放弃治疗,最低也要保持隔三岔五地艾灸。只有坚持治疗,巩固治疗,这种疾病才会被控制,直至痊愈。
如果你还有其他疾病,我建议你先治疗其他疾病,在治疗其他疾病的同时,慢慢会有协同治疗腋臭的作用。在我的博客里,反馈治好腋臭的患者,基本没有单独治疗腋臭来反馈的,而是在治疗其他疾病的同时,就治好了腋臭。所以我觉得治疗腋臭,也应该是全身调整性治疗的一种治疗方式。
狐臭又称为腋臭,臭汗症等,是由患者腋窝、外阴,口角等部位的大汗腺(又叫顶浆腺)排泄的汗液,脂肪酸比普通人高,呈淡黄色,较浓稠。脂肪酸达到一定浓度,经皮肤表面的细菌,主要是葡萄球菌的分解,产生不饱和脂肪酸而发出臭味。其和狐狸肛门排除的气味相似,所以常称为狐臭。刺鼻的腋臭气味让人感到特别的厌烦,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很多人士只是简单的用香水遮盖气味,但是如果情况严重的,这种方法似乎也是无济于事。这种病多为遗传,对患者自尊心有极大的伤害。
如果去医院治疗腋臭,大多都建议手术,那有的术后效果不错,有的根本就没治好。我的老师用艾灸疗法帮助患者改善腋臭效果显著。当然质疑的人也不在少数。
首先,腋臭是个病,是病势必体内有毒素,艾灸讲究的是改善体内气血运行,排出体内毒素,我们也可称之为是全身调整性治疗吧。通常手术治疗除了破坏大汗腺,并不能改变你的体质,体内的抑菌依然存在的。而艾灸可以将你的体质调整,使身体元气充足,让身体的异味得到控制和散发。
可以用隔蒜泥灸又称蒜钱灸,该法首载于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在汗腺处直接隔蒜泥灸可起到宣通气血,畅行营卫,拔毒于外,即所谓 “散其毒,移重就轻,转深于浅”,促进患部较粗大的汗腺自行萎缩凋亡,从而使臭味、汗量减少(消失),狐臭也随之消失。
另一种可以取穴:命门,足三里、极泉、中脘、神阙、关元、涌泉及患处进行艾灸。
如果在使用艾灸过程中,腋臭有所改善,请一定要坚持,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有坚持治疗,疾病才会被控制,得以巩固直至痊愈。
〔丹〕肝木气实,肝火盛而胁痛者,当归龙荟丸,为泻肝火要药。胁痛甚者,用生姜自然汁,吞下龙荟丸,以肝火盛也。(龙荟丸方见“治法门肝实条”)
经云:肝气实则怒。又云:肝痛者,两胁下痛引少腹,善怒。龙荟丸治肝实胁痛,其人气收者,善怒是也。甚则用姜汁吞下。经云:风木淫胜,治以辛凉是也。
寿四郎右胁痛,小便赤少,脉少弦不数,此内有陈久积痰饮,因外感风寒所遏,不能宣散,所以作痛。与龙荟丸三十五粒,保和丸三十粒,细嚼姜片,以热汤下,服后胁痛已安,小便尚赤少,再与:
白术(三钱) 陈皮 芍药(各二钱) 木通(一钱半) 条芩(一钱) 甘草(五分)
上姜三片,煎热饮之。
一妇人脾疼,带胁痛,口微干,问已多年。时尚秋,用二陈汤加川芎、干葛、青皮、木通,下芦荟丸二十粒。
章张郎气痛,自右肋时作时止,脉沉而弦,小便时有赤色,吞酸,喜呕,出食,此湿痰在脾肺间,所以肝善乘之。小柴胡汤去黄芩,加川芎、白术、木通、芍药、滑石、生姜煎汤,下保和丸三十五粒。
一妇人气晕,两胁胸背皆痛,口干。
青皮 半夏(五钱) 白术 黄芩 川芎(三钱) 木通(二钱半) 陈皮(二钱) 桔梗(二钱) 甘草(炙,五分)
上分六帖,煎热服。又:胁下有食积一条扛起,加吴茱萸、炒黄连。
〔《本》〕治因惊伤肝,胁骨里疼痛不已,桂枝散。
枳壳(一两,小者) 桂枝(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姜枣汤调下。
〔洁〕匀气散 专治胁痛。
山栀 熟地 茯苓 细辛 桂心 川芎(各等分)
上研为末,加羊脂煎服。
〔《本》〕治胁下疼痛不可忍,兼治肺弱,芎葛汤。
川芎 干葛 桂枝 细辛 枳壳 人参 芍药 麻黄 防风(各半两) 甘草(二钱)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渣,温服,日三服。有汗避风。
治胁下风气作块寒疝,发则连小腹痛凑心。其积属肝,在右胁下,故病发,则右胁手足头面昏痛,不思饮食。
干葛(一两) 麻黄(二分) 附子(一个) 川芎 防风 当归 枳实 芍药 桂枝 羌活 甘草(各四钱)
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渣服,日三。有汗避风。
治胁痛如前,兼去手足枯悴,薏苡仁丸
薏苡仁(一两) 石斛(用细者,二钱) 附子(半两) 牛膝 生地黄(各三钱) 细辛 人参 枳壳 柏子仁 川芎 当归(各半两) 甘草 桃仁(各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酒吞下,食前,日三服。丸子食前,煮散食后,相兼服为佳。治悲哀烦恼伤肝气,至两胁骨疼,筋脉紧,腰脚重滞,两股筋急,两胁牵痛,四肢不能举,渐至脊膂挛急。此药大治胁痛,枳壳煮散。
枳壳(四两,先煎) 细辛 桔梗 防风 川芎(各二两) 葛根(一两半) 甘草
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枣同煎至七分,去渣,空心食前温服。
上肝虚胁痛,经所谓木不及,病中清,胠胁痛是也。中清,谓中有寒也。热实胁痛,当归龙荟丸是也。
〔仲〕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紧,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大黄(三钱) 附子(二枚,炮) 细辛(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更进一服。
〔垣〕神保丸 治心膈痛,腹痛血痛,肾气胁下痛,大便不通,气噎,宿食不消。
木香(二钱半) 胡椒(二钱半) 巴豆(十枚,去皮心膜,研) 干蝎(七枚)
上四味共为末,汤浸蒸饼为丸如麻子大,亦用朱砂为衣。每服五丸,心膈痛,柿蒂灯心汤下;腹痛,柿蒂煨姜汤下;血痛,炒姜醋汤下;肾气胁下痛,茴香酒下;大便不通,蜜汤调槟榔末一钱下;气噎,木香汤下;宿食不消,茶酒任下。
许学士云:沈存中《良方》载:顷在建阳,医者王琪言,诸气唯膀胱胁下痛,最难治,谓神保丸能治之。熙宁中病项筋骨痛,诸医皆作风治之,数月不瘥,乃流入于背膂,又臂挛痛甚苦,意琪语有证,乃合服之,一服而瘥,再发又一服,立效。
〔洁〕煮黄丸 治胁下痃癖痛,如神。
〔丹〕控涎丹 治一身气痛及胁走痛。痰挟死血,加桃仁泥。凡胁痛有痰流注,二陈加南星、川芎、苍术。实者,控涎丹下之。
〔《本》〕治男子两胁疼痛,枳实散。
枳实(一两) 白芍药(炒) 雀脑芎 人参(各半两)
上细末。姜枣汤调二钱,酒亦得,食前,日三服。
〔东〕调中顺气丸 治三焦痞滞,水饮停积,胁下虚满,或时刺痛。
木香 白豆蔻(去壳) 青皮(炮) 京三棱(炮,各一两) 陈皮 大附子(各二两) 半夏(汤炮七次,一两) 缩砂(去壳) 槟榔 沉香(各半两)
上为末,煮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渐加六十丸,食后,陈皮汤送下。
沉香导气散 治一切气不升降,胁肋痞塞。
沉香(二钱半) 人参(五钱) 槟榔(二钱半) 白术 乌药 麦糵(炒) 神曲(炒) 紫苏叶 大腹皮(炒) 厚朴(制,各一两) 诃子皮(炮,半两) 香附(炮,一两半) 姜黄 橘红 甘草(各四两) 京三棱(二两) 广术(炮,四两) 益智(二两) 红花(四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前沸汤点服。
丹溪云:胁痛有死血者,桃仁、红花、川芎之类是也。若跌扑胁痛者,亦为污血流归胁下而痛,东垣复元活血汤之类是也。治法见攧扑伤损门。
运气胁痛者,乡境皆病胁痛也,其证有二:
其一,风木助肝气实而痛。经云:厥阴所至为胁痛。又云:厥阴在泉,风淫所胜,民病两胁,里急支满。又云:少阳司天之政,初之气,风胜乃摇,候乃大温,其病胁痛,治以凉剂得痊也。
其二,燥金攻肝虚而痛。经云:少阳所至为胁痛。又云:阳明司天,燥气下临,肝气上从胁痛。又云:少阴司天,地乃燥,凄沧数至胁痛,善太息。又云:岁木不及,燥乃大行,民病中清,胠胁痛,治以温剂得痊也。
〔丹〕咳嗽胁痛方。二陈汤加南星,多香附、青皮、青黛、姜汁。
《内经》灸刺胁痛有三法:
其一取肝。经云: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小腹,善怒,取其经,厥阴与少阳。又云: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是也。
其二取胆络。经云:邪客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咳者,温衣饮食一日已。左刺右,右刺左。其病不已,复刺如法是也。
其三取心。经云:心手少阴脉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视虚实热寒陷下,施补泻疾留灸之法也。
〔《集》〕胁痛:悬钟 窍阴(此二穴,左取右,右取左,窍阴出血妙) 外关 三里(此一穴正取)
又法:支沟 章门 中封 阳陵泉(治闪挫) 行间(泻肝怒气) 期门(治伤寒后胁痛)
治胁并胸痛不可忍:期门(四分) 章门(六分,灸七壮至七七壮) 行间 丘墟 涌泉
〔东〕胸胁痛:期门(沿皮三寸) 支沟 胆俞(沿皮半寸) 胸胁胀满痛:公孙 三里 太冲 三阴交 腰胁痛 环跳 至阴 太白 阳辅
〔《撮》〕胁肋痛:支沟(透间使,泻之,灸) 外关(透内关,如取支沟,不必再取外关)
〔《通》〕胁痛:阳陵泉
〔《甲》〕胁下支满,呕吐逆,阳陵泉主之。腹中气胀,嗑嗑不嗜食,胁下痛,阴陵泉主之。
〔仲〕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
〔《灵》〕合腋张胁者肺下,肺下则居贲迫肺,善胁下痛。青色粗理者肝大,肝大则逼胃迫咽,则苦膈中,且胁下痛。
凡胁骨偏举者肝偏倾,肝偏倾则胁下痛。揭唇者脾高,脾高则䏚引季胁而痛。(俱见《本藏篇》)脾满气逆。(见“喘条”)
附:腋肿 腋臭
《内经》针灸刺腋肿,有二法:
其一取胆。经云:胆足少阳之脉所生病者,缺盆中肿痛,腋下肿是也。
其二取心。经云:心主手厥阴,是动则病,手心热,腋肿,皆视虚实寒热陷下,施补泻疾留灸也。
〔丹〕腋气神效方
密陀僧(一两) 白矾(七钱) 硇砂(少许) 麝香(少许)
上为细末。先用皂角煎汤洗,后傅上。
又方
铜青 密陀僧 辰砂 白矾 硇砂 白附子
亦如前法搽之。
〔《本》〕治腋气。用夜明砂,不拘多少为末,用豆豉汁调涂,立效。
又方 以铜青好者,不以多少,米醋调成膏,先洗净腋下,用轻粉掺过,却使上件涂之,立效。
〔经〕治狐臭。用生姜涂腋下,绝根本。
〔《三因》〕治狐臭。大蜘蛛一个,以黄泥入少赤石脂,捣罗极细,入盐少许,杵为一窠,包藏蜘蛛在内,以火烧令通红,放冷剖开,将蜘蛛研细,临卧入轻粉一字,用酽醋调成膏,傅腋下。明日登厕,必泻下墨汁,臭秽不可闻,于远僻处倾埋之,免致染人。
〔《世》〕治腋气。先用刀削去腋毛净,用白定粉,水调搽傅患处,至过六七日夜后,次日早看腋下有一黑点,如针孔大,用笔点定,即用艾炷灸七枚,灸过攻心中痛,当用后药下之。
青木香 槟榔 丁香 檀香 麝香 大黄
上煎服,以下为度。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