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小团团想必大家并不陌生,这可是现在的斗鱼一姐。很多人可能会说,现在都一点也不是名震天下的腐团儿吗?然而实际上经过数据显示的调研,真正的斗鱼一姐要属一条小团团她在斗鱼拥有上千万的粉丝。
从她玩游戏的视频当中,可以看出其实这个一条小团团,她是不慕名利的,她玩游戏是纯属,真的是一种娱乐。她每次玩游戏都会邀请你到帮她的主播朋友们一起来玩,比方说陈死狗。不过每次玩游戏的时候成死狗都喜欢直接说出一条小团团的缺点。
虽然是调侃,比方说昨晚他们一起玩游戏的时候,真是个突然来了一句,说一条小团团,有狐臭。当着一条小团团,1000多万粉丝的面,直接说出了这么尴尬的问题。因为当时的话就是一条船正在直播,但是直播间听到陈皮狗这样说,瞬间就起哄了。
很多粉丝也在他直播间说原来真的有狐臭啊。这搞得一条小团团有点尴尬,甚至是对那个陈死狗,真的表现出来有点生气的那个。不过各位粉丝肯定都知道,她们只不过是闹着玩的,因为后来就是,陈死狗也没有道歉,但是她们就还是继续玩游戏。
一条小团团,本来只是一个小主播,后来她把她玩游戏的视频,然后用自己奶萌奶萌的声音唱歌作为配音,一下子就在抖音等平台吸引了众多粉丝。她去年在斗鱼获得了一个无人能及的荣耀,那就是凭借1亿8000万的荣耀值,获得粉丝节的冠军。这是斗鱼历史上,第1名获得此项荣誉的女主播。
这位很少露面,但是,声音却很好听。明明有颜值,却还是要靠才华的女主播,凭借自己的幽默感以及实力获得千万粉丝,小编也是她的一个粉丝,希望一条小团团保持初心,开开心心的玩游戏,并且带给大家欢乐吧。
上鱼队着着西头只早死着夜头差乱弹像呃寻杠子头,十交八气十样八经十乱胡调,是呃触毒介哉少。
我敢打赌没一个内环线内“原生”的上海人可以听懂这句话,但这句话是正宗的南汇“本地闲话”。
译文
15队最西边那个家伙,昨夜闲聊像吵架似的,痴头怪脑没点正经没点规矩,真是挺讨厌的。
上周末听娄一晨夫妇讲一件趣事:他俩在挪威旅游,有两个中国女孩忍不住追上来问,你们说的是上海话吧……哦,果然不是韩语!而我听到的说法是,因为南汇话有很多浊音,所以它听起来像日语。
事实上即便上海人,特别是“60前”的上海市区人,我相信听宁波话会比听南汇话轻松些。
上海市区人占据经济文化的优势地位,市区上海话自然也是上海话的“标准”。不过有意思的是,据我的观察,只有南汇话和崇明话是市区人开玩笑的对象。我想可能是因为地域的偏远和隔离,让南汇话和崇明话保持了“原汁原味”的乡音。松江、青浦、嘉定、宝山等是文商发达、交通辐辏之地,“土”味不足,而金山、奉贤对市区人来说,心目中的距离又更远一些。
我觉得南汇话的与众不同,可能还来自于南汇人口构成的独特性。南汇是一个依靠盐业发展起来的海滨“新大陆”,据专家考证,古代盐业生产十分艰苦,早期的盐民来源主要有三类:一是从西部临近地区招募来的劳工,二是为躲避战乱迁徙来的难民,三是由官府发配到此的流民和罪犯。元明时期,南汇盐业生产进入高峰,与盐业相关人员大量迁入,并定居下来成为“新南汇人”。如此看来南汇的人口史还挺像像澳大利亚呢。
所以南汇话虽是吴语系,但由于人口构成较松江、青浦、嘉定、宝山等更为复杂,也就更多变化,更难懂了。
如果取笑崇明话“蟹”是一个梗,那么南汇话就是“风(hong)大(du)了邪(xia)啦!”。和一些中年市区人聊天时,讲起我是南汇本地人,经常有人冒出这句“南汇话”,有的人还会加一句“格边边(这边),伊边边(那边)”。大部分人这么说的时候没有恶意,可能是想接近你。他们的发音虽然夸张,但还是标准的。可是南汇人好像从来不说这句话啊!南汇人要说风大,一般就简单说“风邪大”。虽然我觉得南汇话可能是世界上最多语气助词的方言,但在表达风大的时候,真的这么简单。
说到“风(hong)”,还得说南汇话的这个音是相当有古风的,用在古诗里,一些原来以普通话念不合韵的格律诗,立时完美了。如唐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中(zhong)、红(hong)、风(hong),都是东韵。
还有一个乌龙其实是南汇人自己制造的。通常来说,“伲”是标志性的浦东本地人自称,“我们”的意思。报纸电台写农村报道,标题里总要做个“伲”字。但其实稍早一点的南汇人是不称“伲”的,至少我爷爷说“实伲”,说我,就是“实我”,他就是“实伊”。“实”貌似是个无意义的助词,但我听爷爷这么说的时候,可以感觉到一种语言的韵味和质感。从父亲这一辈开始,“实我”“实伲”“实伊”就极少讲了,更无论现在的年轻人。
南汇话是很“啰嗦”的方言。我觉得这其中包含的语言学问题尚未得到科学地归纳和总结。任何一句话,我们不加上一两个甚至三四个语气助词就感觉说得不痛快,或者表达不到位。而这些几乎无规律可循的语气助词,让南汇话成为一门几乎学不会的方言。
比如说“这个女孩真漂亮”,南汇话“迭个姑娘邪趣呃嘛”,“呃嘛”后面还可以加个“嘎”音。再狠点可以说成“邪趣呃嘛嘎索加里!”觉得还不足以表达惊叹,那就在句首再加个语气词“阿妈”(娘哎),还可以加到“阿妈娘啊”,那么“这女孩真漂亮”的顶级南汇话版本就是“阿妈娘啊迭个姑娘邪趣呃嘛嘎索加里”。
所以南汇话听起来真的很乡土,特别是那些夸张的后缀语气助词。然而就是这些看似繁冗无意义的助词,让我觉得南汇话俏皮可爱,充满乡间的泥土气息,又有人间的和谐与温馨。而不同语气助词对语意的微妙改变恐怕只有南汇人自己能体会了。
一方面是语气助词的繁复,另一方面是丰富的词汇和极强的表现力。我认为南汇话是一种发展得非常成熟的方言,虽然较少高雅文艺的表达,但在生活劳动中极其好用。
南汇话成熟的一个表现是虚词的灵活运用,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比如“邪(xia)”这个副词,一般意义相当于“很”。但它可以很灵活地过渡到形容词。比如你看到一个人捕了很多鱼,可以直接说“邪呃嘛!”,一个人描述另一个人力气很大,你表示认可并惊讶,只需附和两个字“邪呃”。再如“咋”这个词,咋?——怎么啦/干什么?,咋啦嘎?——干什么啦?,拉咋?——在干什么?,咋去?——到哪里去?,咋呃?——做什么用的?另外“能”这个虚词很有意思,加在形容词后,类似“地”,如笃笃能、慢慢能、好好能、安安能。
南汇话在词序上可以非常自由地转换,创造出别致的表达形式。比如动词后置:“眼泪出(哭)”“雨落(下雨)”“水没(被水淹)”,还有一种是代词后置,如:“拨只鸡伊”(给他只鸡),“送把伞侬”(送你把伞)。
南汇话的精细最突出的表现是动词。比如骂人,可以说“岁”“产”“呱”,三墩大团地区还会说“闹”,对应不同对象不同程度的“骂”,“50前”南汇人是不用“骂”这个字的,但现在很普遍了。人体的每一个动作南汇话几乎都有对应的动词。比如,人脸部朝前碰一下,谓之“冲”,而额头先磕上,就是“碰”,而不是“冲”了;掐那么一小下,摘那么一点点,南汇话有个专门的词音类“滴”,“滴人”是南汇女人惯用的体罚手段,疼而不伤。
有些在市区话里发音统一的词,在南汇话里是有明确区别的。这可能是让市区人抓狂的另一个特别之处。比如“笔”≠“壁”,“立”≠“粒”,“齐”≠“旗”,“精”≠“经”,“哭”≠“壳”,“客”≠“掐”,“磕”≠“刻”,等等。
南汇话这么土,但在我看来,又是那么雅。有些表达丰富情感的词,我在“标准上海话”里找不到对应。这是岁月的积淀,也是人际紧密的农耕社会的烙印。
比如上了年纪的人会说“常着牵记侬”,“牵记”就是牵挂想念的意思。而“常着忱侬”,就是说老是惦记你。表达的是真挚而含蓄的情感。
南汇话情绪的表达经常是温和的,似乎总在考虑倾听者的感受。为了不让人担心,老人会把生点小病说成“有眼呒趣”。会笑说疯疯癫癫没半点正经的人“不作派额”,如果这人说话还带点色,我们不说他黄,而是说他“白”:“老白额”“只白早死”。南汇话描述人丑有个专门的字“泡”,但一般老人不大会直接这般品评人,会说“个姑娘勿趣透呃”,这么说无疑是丑了。
而我奶奶的语言我觉得是最优雅的南汇话,她说话不会有太多的语气词,总是适可而止。而她说的一些词,就像田野里曾经生长过的丹顶鹤,消失了。
我记得奶奶说回家,不是说“回来”,而是说“居来”,“哪能还勿能居来”就是怎么还没回家。我以前的印象中,奶奶的不少词汇其实和非常书面的古汉语接近,当时还觉得挺惊讶的,可惜大多记不得了。比如偷鸡摸狗或者男盗女娼的事,奶奶就说他们“犯条款”。吴语是不大说“喝”这个词的,但我奶奶会说“喝(音近哈)口茶”,我奶奶说的茶,不是茶,而是白开水,这也是非常特别的。当她说外面很嘈杂的时候,就说“孰来”。她说男孩是“囡囡”,女孩是“女囡”,说猫的时候,语音居然是上声,有点往上扬的,很好听,可以感觉到一种对动物的友爱在里面。
而当我翻阅南汇方志,感觉对南汇话的研究虽然已有一些语言学上的分析,但对它独特表现力的分析和描述仍显不够,大量独有词汇的收集更只是一鳞半爪。这一点我非常钦敬一位崇明前辈顾此彼先生,潜心十余年成《崇明话大全》,有此贤德之士,实乃地方大幸。前几年听到上海有搞“方言实录”,要65 岁以上、没有读过书、基本不出门等条件,以求其原生态。我不知道他们对南汇方言的记录是怎样进行的。我觉得应该和采集人相处一个月以上,而且要在不同的生活劳作场合,男女也要分别采录,如此才能一窥南汇话的精华,但这似乎是“过分”的要求了。
但多姿多彩的南汇话在真真实实地消失。
南汇这个行政区划本身就在2009年消逝在与浦东新区合并的时代潮流里。而方言的稀释和改变甚至比地域的融合快得多。特别随着城乡边界的日益模糊,人员流动的极大频繁,加上电视广播互联网的渗入,原汁原味的南汇话,已经越来越难听到了。连我70多岁的老母,现在讲话也经常夹杂一些时髦的词,比如“一般性”“了不起”“豪华”“可爱”啥的。那些90后们更是“与时俱进”了,“实我”是不可能讲了,现在连“伲”都不大有人讲了,而“阿拉”讲的人越来越多了。至于那些古雅生僻的词,在他们嘴里通通消失了,代之以标准上海话或普通话的南汇音版。如果听两个90岁的老人用南汇话聊天是一种享受,那么听两个90后的年轻人用南汇话聊天简直要哭。
不过近些年社交网络的发展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新现象。一些南汇年轻人制作了很多南汇话版的“汤姆猫”段子或“元首的愤怒”等配音,因为南汇话独有的“土味”和夸张语感,在网上大受欢迎。这其实是年轻一代南汇人内心对故乡文化的眷恋和守望。对任何一个特定地域的人群来说,乡音包含了不可替代的人文积淀、乡土风物和情感依托。
而我本人又是另一种样本。40年前我奶奶带我的时候,我讲的应该是最标准的南汇话,甚至可能有点我奶奶的古音。因为这扎实的“功底”,即便到县城读高中,我的南汇话还是标准的。但在市区读大学,不到一年,我就全盘“标准上海话”了。虽然哪怕很多年后,仍有正宗的市区上海人能听出我的口音。
有意思的是,几乎所有从郊区来的女生很快能讲一口标准的市区上海话,而我们男生则进度不一。有一个川沙来的男生,因为内心对市区人的距离感甚至某种莫名其妙的“歧视”,直到毕业讲的仍是一口两不像的上海话。
而我一直觉得我像一条耐旱的鱼,一旦扔回南汇的水里,又游出最自然的姿态。但我的南汇话能力终究还是退步了,南汇老同学笑话我说怎么家乡话也不会讲了,时不时冒出“上海闲话”。然而我又感觉我的“上海话”也退步了,就像青团里的糯米粉一样,搁一阵就“回生”了。但我也越来越不刻意追求上海话的“标准”了,怎样自然就怎样讲吧。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已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南汇话词汇选录
时间
着沟日(聂)子——大前天
沟日子——前天
上日头——昨天
今朝——今天
明朝——明天
后日底——后天
早千里——一早
壮五头——早上
当日中兴——中午
夜快头——傍晚
迭息能——现在
涨息——过了一会儿、等会儿
方位词
表示远一点的方位(比如乡东乡西)
东嗨(边)——东面
南嗨(边)——南面
西嗨(边)——西面
北嗨(边)——北面
表示近一点的距离(比如田东田西)
东板——东边
南板——南边
西板——西边
北板——北边
浜嗨头——河边
格板——这边
个板——那边
人称代词
我、实我——我
侬——你
伊、实伊——他(她)
实伲、我伲——我们
那——你们
嘎拉——他们
农活农具
斫稻——割稻
斫柴浜——-砍割芦柴、干草
捉花——采棉花
耖地——犁地
塔草——锄草
毛捻头——草绳
横刀——镰刀
铁 搭——锄头
町岸——田埂
名词
妈妈(mámá)——母乳,也指乳房
污纳——婴儿的尿布
御馋——小孩的围兜
节头管——手指
脚奎子——小腿
大脚奎子——大腿
夹着落——腋窝
脚发郎当——裤裆
猪狗臭——狐臭
天落水——积淀的雨水
哈嘛沙——霍乱
雷响——雷声
节肯——节气、节日
阴天势——阴天
叭叭呜、叭叭车——汽车
老芥菜——牛皮哄哄的人
菜花姐——爱哭的女孩
新娘子——新娘
新客人——新郎
善咭老太婆——话很多的人
老实头、好和头——老实人
大花头——特别精明活络的人
鹅头——呆子
道伴——同伴、伙伴
偎灶猫——萎靡的人
捻头——钞票(哩语)
落扫——茄子
油衣——雨披
汤 盅——小碗
蛋抄——勺子、调羹
对日铃——葵花籽
捐捐米——玉米
牛头裤——短裤
妹妹子——谜语
乌龙块——充血肿块
白相干——玩具
摸龙宫——鱼鹰
霍西——闪电
户荡——地方
别场好——别地方
门头——人情开支
动词
白话——聊
蛮白相——玩
发冷(头)——寒潮来临
做人家——节约
业舍——入赘
好好能——乖一点
庄庄较——规矩一点
行 针——针灸
拆泻——腹泻
吃角头——挨批评
奥扫——快一点
触壁脚——挑拨离间
仪思——害羞/不好意思
图死——浑浑噩噩
捉扳头——找茬
叽麻碌瞩——闲话太多
兜着——遭到霉运
回头——向家长告状
惯世——习惯(带贬义)
浪里浪生——因不满而语带愤恨
捉落空——抽空
勒海——在其中
杀枯——对人苛刻
污脱——浪费掉
呒数——没底、不清楚
眼痴假呆(ai)——装聋作哑
打棚一一轻度恶作剧、开玩笑
勿入调一一不学好、走歪路子
熬不得——忌妒
奥麻求告——苦苦求饶
疙嘴——结巴
落瘪——瘦
长肉——胖
捉嗝端——打嗝
打噢——恶心反胃
撒勿住——扛不住、吃不消
咬极口——勉强坚持
过人——传染
绕只脚——算了,不搞了
无讲头——没有共同语言
搭勿够——交情不深
吓邪——吓怕了
坍冲——出丑、出洋相
瞎乱撞——乱来
安安能一一安静
拆神思(伤神思)——伤脑筋
形容词
趣——漂亮
泡——丑
唰腊——形容人帅气精神或活干得漂亮
叮——痒
卡活——活泼、开心/活该
(真的是同一个发音)
走 油——吃力、无可奈何
触毒——看不惯、讨厌
蜡——不明智
孰——嘈杂
好白话——容易心软的
狗皮倒糟——形容小气吝啬
出客——仪表整洁大方/出手大方、
拆天拆地——顽皮
蹩脚无恙——走路无力
神思不收——不象样
呆(ai)不茏葱——迟钝
触死板凳——呆板
驼子八气——心不正焉、没责任心
(驼子形容不靠谱的人)
细脚蟹大——无能、笨拙
乌理蛮理——不讲道理、纠缠不清
胡摇三四——嘻闹、调皮
远七八只脚——相去甚远,差别很大
远天野地——差得很远
一眼不当——一点点
干略——干净
青肆——清洁、干净
面红堂春——气色很好
矮倭扎敦——矮小结实
气吭八倒——上气不接下气
浩水大来——口气很大
航行山似——好多好多
对色——厉害
悬七八只脚————相差很远
老门槛——很精明
有升梢——有出息的
虚词、副词
更转——反而、反倒
能好——如果(表达期待)
哑哑能/偷别自——偷偷地
难末/告牢——因此
大约摸嘎——大概
好末嗒嗒——突然间
今天是「AniOne线上展」的第NO.2号作品!来自广州美术学院许霓华的毕设作品——
《嘿!腋毛》
先看看动画成片过过瘾吧!
《嘿!腋毛》
|| 故事简介 ||
年轻女性阿如十分厌恶自己的腋毛与体味,尝遍各种办法都无法彻底根除它。终于有一次能真正铲除掉腋毛的时候,失去了腋毛保护的腋窝长出了真正的坏东西对阿如造成了伤害。这时阿如才明白腋毛也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可以被接纳的,她讨厌的只是它带来的尴尬和不便,腋毛本质并不是一个坏东西。于是决定与腋毛和平共处,让腋毛分时段出现。
|| 创作团队 ||
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
李雄飞、柴文娟、叶梓琪、刘琛 指导老师
许霓华 个人作品
微博 铅笔菌
微信 PencilKU
邮箱 747830338@qq.com
|| 概念草图 ||
|| 场景设定 ||
|| 人物设定 ||
|| 主创自述 ||
我希望女孩子们可以大声讨论自己的腋下。大多数人胳肢窝下都有毛,大多数人也都有点味道,只是轻微跟严重的差别,谁流汗没有一点汗臭味呢?这不是什么令人羞耻的事情。
在我刚进入青春期那回,发现自己腋下长了两根毛的时候十分害怕,以为自己会变成人们口中的“狐臭”。也不敢跟父母商量,因为他们也用这种语气谈论着有关腋下的问题,那时我甚至不知道我妈的胳肢窝也是会长毛的,因为她都秘密清理掉了。
终于,在我上高中的时候,大家都穿着短袖,有时候袖管太大就会看到腋下,对不起这个好像有点变态,但我是无意的啊,就不小心看到了别人的胳肢窝。到那时我才知道大家腋下都是长毛的,长得又漂亮成绩又好的女生也是会长腋毛的。从小学五年级,到高中,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秘密观察,我才知道自己不是异类。即使知道了自己不是异类,但这仍无法解开我心中对腋下问题的自卑感。没人坦坦荡荡地讨论这个话题,小时候眼里的大人对此鄙夷的口吻依然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里。
话又说回来,我其实有点怕大家误会,不是说接受自己的腋下就是想让每个人以后都要敞开双臂让两团黑烟在空中自由飞翔。它事实上还是一个令人尴尬的存在的,毕竟客观上,还是挺令人难以接受的。
我想要达到的效果是:对,我有这个味道,我有这团腋毛,我想让我的胳肢窝光秃秃的,我就跟人讨论我该用哪种产品,该对什么食物忌口,以此来除毛或减轻体味;或者,对,我也有这个味道,我也有这团腋毛,但是我不想铲平它,我想对腋毛染个色,或者我想给它辫发,做个造型,成为属于我自己时尚的一个器官,就像耳朵可以戴耳饰,手指可以戴指环。而不是大家都对此闭口不谈,搞得自己长腋毛或者汗腺发达就会万劫不复似的,又不是伏地魔,那个不能说的名字。
解决问题首先要面对问题,而不是一味地逃避。你一旦直面它,会发现,原本令你辗转反侧的问题,根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而且一旦你打开了这扇大门,丰富的解决方案会激起你对生活的热情,比如,虽然我喜欢腋下光秃秃的啦,但是腋毛染色,为腋毛做造型,不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吗?
|| 作者专访 ||
学术趴:看完《嘿!腋毛》,觉得片子好有意思!!想问问是什么契机促使霓华选择腋毛这个主题呢?当时还有没有其他想做的内容?
许霓华:我想想……之前暑假在家没事的时候陪爸妈看体操,然后摸了个鱼……
学术趴:哇!这个好有趣!
许霓华:后来一次做衍生品的课程作业也做了腋毛主题的哈哈~
学术趴:哇!这个好有趣!虽然简单但是很有表现力!
许霓华:然后因为是个人作品,觉得没办法画得太出彩,就需要在题材、概念上下点功夫。腋毛这个想法是最先决定的,之后想到要怎么让这个想法成为一个故事,才慢慢联系上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圆这个故事。
还是有其他想做的剧本,是关于初恋、成长的题材……但是觉得自己能力不够,比起到时做不完,一脸后悔,还不如忍痛割肉, 选择一定做得完、效果又不会太差的剧本。于是最后就做了腋毛。
学术趴:其实见到你作品标题的时候,就被吸引了。因为现在这个季节好多女生确实在为腋毛烦恼着,所以感觉你的这次毕设正好呼应了广大少女的心声哈哈~~
许霓华:其实一开始是叫“腋毛天使”的,但是害羞,还想要不要叫”月夜天使”得了,后来随着剧本一次次修改,以及脸皮的一次次变厚,就取了个直接喊话似的“嘿!腋毛”作为片名了哈哈哈哈哈哈~
学术趴:嗯,“嘿!腋毛”这个标题感觉也挺亲切的~正好故事里的女孩和“毛毛”也达成共识,成为友军了~
许霓华:当时还做了这个~
学术趴:啊!那霓华在给毛毛的造型设计上选用绿色也是源于此吗?
许霓华:是的~觉得绿色有点怪怪的、坏坏的感觉,外形设计也是,设计了爆炸性的边缘、会刺痛人。喜欢捣蛋、但是本质不是个坏东西,是“爱惹麻烦的讨厌鬼 ”那样的设定哈哈,还有就是绿色在卡通作品中经常代表毒气。
学术趴:我还很好奇霓华是怎么构思女孩腋下的刺的,腋毛是会保护女孩不受刺的伤害吗?
许霓华:是的!毛毛是覆盖在刺上边的,没有毛毛的保护,底下的紫刺就会跑出来。紫刺设定的具体来源是——我们刮完长长的毛,还会留下一些短短的在那里,就像胡渣哈哈,不及时处理掉就会一直扎着皮肤,怪刺疼的。
抽象来源是:当你没有经过独立思考,看大家腋下都光秃秃的,就想假装自己也是无毛无味人士,不敢开口问别人,只敢偷偷在网上搜一些“解决办法”,搜完还要删除历史记录的那种,搜出来一些不正确的解决手段可能会对自己造成真正的伤害,比如损伤皮肤、感染什么的。所以!大方承认腋毛这个事,其实是在保护你!坦荡荡跟别人聊起相关话题,大家就不会在背后说“哇!这个人真的好臭啊!”因为已经能当面聊出来了哈哈~
学术趴:明白了~ 那请问在前期设定工作中,霓华是如何对美术风格进行考量的?在人物设定上有没有可供参考的画风呢?
许霓华:人设是参考Tom Law的,想要找到一种——一个人绝对画得完,效果又不会太糟糕的方案,看了Tom Law的作品,就十分喜欢这种圆润的边缘,既不容易画走型又可以很灵动,再加上一些自己的风格与理解就形成现在这个样子了~
因为是比较轻松的题材,场景觉得也画成这种比较轻比较薄的感觉会好点~场景好像没有特地参考过,老实讲第一次画场景哈哈~
Tom Law插画作品
学术趴:那霓华觉得在这次毕设的创作过程中,遇到过的困难有哪些?又是怎样解决的?
许霓华:好像没有特别大的困难……配乐算一个吧。脑海里只有画面,一点关于声音的印象都没有,不知道该怎么交流。配乐师问我需要什么样的音乐风格……我还真的完全不了解音乐风格,于是就找了两个故事跟我的片子有点相似的片子给配乐师参考,结果他说你这一个是交响乐,一个是爵士乐……
学术趴:那霓华是如何联系音乐人的呀?在沟通上有出现过什么困难吗?
许霓华:一直在qq上交流的哈哈~之前做《了》的师姐介绍的,叫snikm!他就是帮《了》配乐的音乐人!我码了一个word给他,包括哪里有重要转折点,哪里要平静一点什么的,让他按自己的感觉试配一下,然后我再根据他的第一版音乐,也就是我这时脑海里终于有点声音了!!然后再去找适合各个段落情绪的音乐,拼起来,接着他再在我的基础上配了一个版本~改了很多次!非常感谢他!!主要还是我不识音乐吧……做动画好难!连音乐也要懂一点……
学术趴:是的!感觉动画人和音乐人紧密相连啊!那配音方面呢?
许霓华:一开始只打算做音效不配人声的,后来第一版无人声的音效配出来后……很出戏……原来做动画不止音乐,连音效也要懂一点啊!!一些音效并不是为了让人知道某个东西在发声,而更多的是一种氛围、感觉(不专业不专业,只是突然有感而发,哪里说错了请大佬帮忙纠正)。音效是友人老宅跟橘子帮忙做滴!也是在网上沟通交流的。
音效更加没办法用文字沟通,所以我花了两天时间自己又配了一版,然后音效师再在那个基础上做修改。在创作过程中,音效师觉得我自己配的人声不太适合、音质也不太好,于是提出让他们那边的同事帮忙配一下人声(女主/电视播音:蓝豆娘 腋毛/男乘客:北炎),这才解决了音效方面的问题。
我自己也配过人声……尴尬得不想再听第二遍,羞耻max……万分感谢老宅跟橘子……
学术趴:这些都是实战后的深刻体会啊!相信有经验了,下一次会做得更好的!
许霓华:是的!之前还没有一个人完完整整做过片子,觉得所有事情都体验一下也是个宝贵的经历,挺有趣的哈哈!
学术趴:那霓华的整部作品从故事确定到最终完成,大概花了多长时间?它的制作周期是怎样的?
许霓华:九个月吧!我想想……确定剧本大概花了三四个星期,分镜满满当当画了两个月,十一月中旬就开始进入中期,开始画场景画原画,五月初就结束了中期,后边剩下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做后期、调整画面,看看哪里有严重的bug就修一修,修不了的就……下一部作品再努力过吧!哈哈~
摔破的铁锅就不要回头去看了。我是个毫不拖延的人!一切能按计划进行,师兄师姐以及老师们经常苦口婆心的:一定要做快点、留时间做后期,这些话都听下来了。
作者工作照
学术趴:那霓华马上就要毕业了,有没有想过毕业后的打算呢?是参加工作还是继续升学?
许霓华:挺想留学的,开阔开阔眼界,但是觉得自己养不起自己哈哈!那还是参加工作吧,想实战历练一下,能参与到喜欢的作品制作就更好了嘻嘻。
学术趴:对于学弟学妹们,霓华有什么想要说的吗?
许霓华:参考!参考非常重要,画不出来的不要在那里独自烦恼,自己拍一段视频,或者找现有的,参考人家是怎么做,或者问问同学、朋友。保持热情~!
不用给自己太大压力,毕设是一个结束也是一个开始,它是你目前为止所有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日后新方向的开端。尽力去做,不要因为一时的偷懒而抱憾终身~尽力去做一定不会让自己失望的。默背《游褒禅山记》全文。
自律!自律一点,但是也要适当放松。
总之,我已经先行一步,走完这段旅程了,接下来就看师弟师妹们的了!
学术趴:谢谢霓华的耐心回答!
许霓华:说了非常多话,辛苦小编了!一直陪我聊了这么久~
学术趴:不辛苦~挺开心哒~那这次的采访就先到这里啦~很感谢霓华接受学术趴的采访~~
戳下方【了解更多】直达动画学术趴网站,发现每日动画资讯~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