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E按:狐臭作为一种体臭,极其容易令人感到不适和作呕。这种味道是否就是狐狸身上的臭味呢?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叙述了狐臭产生的机制,狐臭的发生概率以及去除狐臭的方法,相信看完本文你会对狐臭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狐臭又名胡臭、腋臭,属于局限性臭汗症,主要表现为腋下多汗,汗液发黄,出汗后会散发难闻的气味。传统印象里,狐臭就是跟狐狸一样的臭味。
笔者为了验证这一说法,找到了有狐臭的朋友跟养狐狸(未摘除臭腺)的朋友,亲自用鼻子进行了一场科学严谨(丧心病狂)的实验。
图为朋友家无辜的小狐狸
为了实验的科学性,笔者还特地嘱咐有狐臭的朋友实验前一天不能洗澡,当然养狐狸的朋友也不能给狐狸洗澡。
结果发现,两者气味的相识度极低,唯一的共同点就是确实都很臭。如果狐狸的臭味是2级的话,那么我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与照片的热心朋友恐怕有10级。
那么为什么还叫狐臭?而不称作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臭呢?
有人认为,“狐臭”通“胡臭”,可能是因为通假字的缘故,慢慢叫习惯了。
而陈寅恪先生在《狐臭与胡臭》一文中指出,“然则腋气古代实有“狐臭”及“胡臭”不同之二名可知也。但二名孰较原始正确,颇不易决。”
也就是说,先有“狐臭”还是先有“胡臭”,未曾得知。
在隋代太医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中提到:“人腋下臭,如葱豉之气者,亦言诏狐狸之气者,故谓之狐臭。此皆血气不和,蕴积故气臭。”
书中认为,人体的腋臭,像大葱豆豉一般的气味,也叫做招揽了狐狸的味道,所以叫狐臭。
纳尼….看到这里我就方了。古人也认为狐臭就是跟狐狸一样的味道,怎么跟我闻的不太一样。
查找了一番原因之后,我发现家养狐狸跟野生狐狸味道有所不同,并且每个人的狐臭有所区别,我的实验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样本没有代表性!
人为什么会有狐臭?
狐臭是一种遗传性症状,大都发生于青春期,受情绪和荷尔蒙所影响,患者腋窝部的大汗腺排泄的汗液,经过皮肤表面的细菌(主要是葡萄球菌)分解,产生不饱和脂肪酸而发出臭味。
汗腺示意图
也就是说,狐臭的根本原因,是细菌和大汗腺分泌物的共同作用。
根据调查,狐臭可以遗传。父母都有狐臭的人 80% 会被遗传,如果双亲只有一方有狐臭,那么遗传的几率是 50% *。
但讲道理,人人都有大汗腺,人人都有细菌,为什么只有部分人有狐臭?
其实呢,本来应该是每个人都有狐臭的。
几万年前,几个原始人聚在大草原上一起打猎的时候,可以算是一场芳香四溢的气味侵袭了,几里外都能闻得到。
但当时,狐臭是保命的重要武器,能起到警告作用,能传达出散发者的身份,气味强烈往往意味着能力强大、身份尊贵。远古时期,浓郁的狐臭是属于王者的荣耀。
当我们的原始祖先走出非洲,进入亚洲东部的温带定居之后,他们逐渐适应了温带的环境和气候,出汗越来越少,第 16 号染色体中部的 ABCC11 基因上第 538 位碱基发生了基因突变,导致大汗腺减少了分泌。
染色体图示
据统计,中国人当中,90% 以上都是基因突变的变种人,汉族人口中,93% 到 95% 都是变种人,华北中原地区的人口中,99% 以上都是变种人。
大洋洲土著里,只有 30% 没有狐臭,白人里面只有 10% 没有狐臭,黑人中只有 0.5% 没有狐臭。
全世界狐臭分布图(蓝色:有狐臭,黄色:没狐臭)
去除狐臭的方法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一个治疗狐臭的方子“腋下胡臭,鸡子(即鸡蛋)两枚,煮熟去壳,热夹,待冷,弃之三叉路口,勿回顾。如此三次效”。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如果腋下有狐臭,就取两个鸡蛋,煮熟剥壳之后,趁热夹在腋下,等到鸡蛋冷了就取下来,再把它扔在马路三岔口,走回家的时候不要回头看。
这个方子看着不像是普通的中草药配方,更像是一种去狐臭的仪式:鸡蛋是道具,“热夹,待冷,弃之三叉路口,勿回顾”是整个“作法”的过程,看起来仪式感很强,但却无法解决狐臭问题。首先,鸡蛋没有能够修复大汗腺漏洞的有效成分;再者,高温状态下无法舒缓异味,反而会提高大汗腺活性,导致异物分泌增加,加剧狐臭。
因此,这个方子曾也被罗振宇在《逻辑思维》节目中当作反驳中医的例子。(用孤证来反驳中医的地位,同样犯了样本没有代表性的错误)
现代而言,临床上治疗狐臭的方法,主要分为保守疗法和手术法。
保守疗法主要包括:外用药物、注射和物理疗法(微波、冷冻、激光和同位素)等,硫酸铝溶液可以缓解异味,但对皮肤刺激大。皮下注射肉毒毒素可抑制各种汗腺分泌,但是效果不持久,需要反复注射。
肉毒毒素
目前,公认根治腋臭症的最佳方法是通过手术摘除部分腋部皮肤组织。
怕疼的话,只能跟西方人一样喷香水了。
参考资料
茅付勇. 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腋臭疗效探讨[J]. 中国美容医学,2015, 24(5): 13.
荣勇贤, 岑茂良. 腋臭的治疗进展[J]. 中国美容医学,2016, 25(4): 98-100.
郑丹宁, 李青峰. 小切口摘除大汗腺治疗腋臭[J].中国美容医学, 2004, 13(4): 419-421.
Beer GM, ZechSB N, Wyss P, et al. Immunohistochemical differentiation and localization analysis of sweat glands in the adult human axilla[J]. Plast Reconstr Surg, 2006,117(6): 2043-2049.
Bovell DL, Holmes CS, MacDonald A, et al. The absence of apoeccrine glands in the human axilla has disease pathogenetic implications, including axillary hyperhidrosis [J]. Br J Dermatol, 2007, 156(6): 1278-1286
Park YJ., Shin MS. Whis is the method for treating os midrosis [J]. Ann Plast Surg, 2001, 47: 303-309.
治烫伤、除狐臭、高温中暑一喝就好
防暑“三件套”并非“万金油” 这些功效真没有
持续的高温天气让风油精、清凉油和藿香正气水成了居家旅行的必备良药。
近日,更是有关于风油精、清凉油妙用的微博流传,说它们不止有祛暑、止痒、驱除蚊虫的作用,对于好多病甚至还有奇效。有网络文章甚至称:“一女子在肚脐上滴了两滴风油精,一个月后痛经居然缓解了很多!” 但是清凉油、风油精真的有这么多功效吗?伏天,人们除了常备风油精、清凉油外,家里必不可少的药物还有藿香正气水,一旦中暑,人们第一个就会想到它,但藿香正气水真的是解暑神药吗?
风油精口服要谨慎小心中毒
风油精在中国家庭中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有统计显示,风油精每年销量数千万。湖北省中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李恒表示,风油精主要由薄荷脑、樟脑、桉油、丁香酚、水杨酸甲酯组成,具有清凉散热,止痒止痛的功效。
“风油精的功效虽然‘强大’,但其成份中的水杨酸甲酯并非完全无害。”李恒解释说,“水杨酸甲酯这种成分能够刺激皮肤,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同时也意味着外用或局部涂擦可产生皮肤血管扩张、肤色发红等刺激反应,皮肤可能会产生灼热感,甚至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等。”因此,千万不要在皮肤溃破处涂抹风油精等刺激性药物,孕产妇、婴幼儿及过敏体质人群也要慎用。
有人说,口服风油精可以治疗咽喉肿痛。如果咽喉不适,可以每次口服3至5滴风油精,连用3天。“虽然有些风油精使用说明上写明可以口服,但还是建议大家最好不要口服,以免出现肠道刺激等不良反应。”李恒强调,因为风油精含有水杨酸甲酯和樟脑成分,作用大但毒性也大,150毫克/千克水杨酸盐就会引发中毒。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曾特别提示,要避免使用含有水杨酸甲酯和樟脑的药物。樟脑属于一种亲脂性物质,可以通过皮肤和黏膜被充分吸收。研究表明,如果一次性摄入太多樟脑,就可能引起中毒,导致恶心、呕吐、腹痛、口咽刺激,甚至会引发癫痫。美国每年上报至中毒控制中心的儿童樟脑中毒事件大约有11000例,最常见的情况是6岁以下的儿童探索性地摄入含樟脑的产品。
清凉油不是“万能油”不能乱用
生活中,清凉油被誉为“万金油”,很多人认为它不仅能清凉祛暑、止痒、驱蚊虫,而且还能够治疗狐臭、烧烫伤、头疼……因其体积较小,被很多人随身携带,时不时就拿出来抹抹。但是小小清凉油,真的有那么神奇的功效吗?
“清凉油是‘万金油’,这是老百姓几十年来生活经验的积累,是‘民间偏方’。”湖北省中医院主任药师严劲松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因清凉油属于外用药,通常用量小,而且透过皮肤吸收,所以外显的副作用小,久而久之就被百姓看作是“有益无害”的“万金油”。
严劲松介绍,清凉油的主要成分与风油精相似,是薄荷脑、薄荷素油、樟脑、桉油、丁香油、肉桂油、樟脑油,主要用于伤暑引起的头痛、晕车、蚊虫叮咬。
薄荷脑和樟脑都能激活皮肤感受器,产生凉爽的感觉,而人在凉爽时,通常觉得精神振奋。所以,炎炎夏日,清凉油有清凉散热、醒脑提神的功效。
蚊虫叮咬引起的红包和痒感,一是因为蚊子的唾液诱发炎症,二是因为人体对蚊子的唾液产生了免疫反应,释放了大量组胺,引起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加。
薄荷素油的抗炎作用和樟脑的局部麻醉作用,对此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因而,用清凉油治疗蚊虫叮咬引起的瘙痒,也是合适的。
把清凉油当作日常保健用药可以,但是如果想靠它治病去疾,恐怕会让你失望了。
“比如,有人说经常用清凉油涂抹腋下,久而久之可以根除狐臭。这个说法是没有循证医学理论支撑的。”严劲松说,根据“芳香辟秽”原理,的确可以通过涂抹清凉油减轻狐臭异味,但是无法从根本上治愈狐臭。再比如,很多人说清凉油能治疗感冒,这种说法是不严谨的。清凉油的说明书写的是“用于伤暑引起的头痛”,清凉油的确对伤暑、风热感冒的头痛症状有缓解作用,但是不适用于风寒感冒。
“轻度烧烫伤时,将清凉油轻轻涂抹于患处,可缓解疼痛,避免水泡出现,处理越早效果越好。”网上的这种经验分享随处可见。对此,李恒表示,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对于烧烫伤,最正确的处理方法是立刻用凉水持续冲洗烫伤部位直至灼热感明显减轻,然后涂抹烫伤膏或者就近就医。如果涂抹清凉油,无异于“火上浇油”,不仅不能缓解疼痛,还会刺激损伤皮肤,并且会给医生此后的诊断和清创带来麻烦。
藿香正气水对高温中暑没有疗效
天气太热,有点头晕、恶心,像中暑一样,来一瓶藿香正气水。生活中,这样操作的人不在少数。藿香正气水真的像传说中那样,是解暑神药吗?
对此,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柳洪胜表示,霍香正气水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具有辛温燥湿作用,对于在“桑拿天”中因湿度大、暑热挟湿而引起的胸闷、恶心呕吐等症有较好疗效。但对于“阳暑”和“暑热感冒”(俗称“热伤风”)则不适宜。
通俗地说,霍香正气水主要适用于治疗暑湿感冒。比如有些人由于夏季吹空调较多,食用冷饮、瓜果蔬菜较多,出现发热恶寒、不想吃饭、伴有恶心腹胀,甚至腹泻、腹痛等症状,服用霍香正气水可谓对症下药。
“但对于日常我们所说的高温中暑,藿香正气水既没有预防作用,也没有治疗作用。”柳洪胜强调,像户外工作者在高温状态下,大量出汗,脱液,严重的时候引起头晕恶心,甚至晕厥休克,这种情况下服用藿香正气水就是不合适的。
有专家表示,确实有不少人误认为藿香正气水是解暑特效药,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人们俗称的中暑,一般是由于高温、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出现的肌肉痉挛。从中医角度上讲,中暑是因为暑热内侵,治疗应当以清热泻火、养阴解暑为主。而藿香正气水具有辛温解表、散寒、除湿的功效,属于温热药,根本就不适合治疗中暑。
从西医角度分析,中暑时最关键的在于尽快降低体温(在阴凉处休息、补充含糖或电解质饮料),肌肉痉挛可以冰敷或按摩;如出现意识丧失(如热射病),体温大于40摄氏度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抢救,及时进行补液治疗。而藿香正气水中含有40%至50%的酒精,对于过敏及重度中暑者甚至会加重病情。(记者 付丽丽)
(来源:科技日报)
被孤立能够打碎孩子的自尊和上进心,像一把隐形的刀子,刺痛着孩子的心。
文|临界冰(图片来自驴光掠影)
01、来自学校的冷暴力。
国庆节的时候跟亲戚聚会,席间谈到孩子的教育问题。表哥谈到刚上四年级的女儿一年前被迫从一所公立学校转到国际学校。
原因是班里有几个富二代的孩子,仗着家里有权有势在班里横行霸道,老师非但没有制止,反而助纣为虐,女孩的母亲性格比较直爽,觉得老师处理方式很不得当,在一次家长会上与老师发生了正面冲突。
从那以后,老师便对孩子采取了冷暴力的处理方式,上课的时候老师从来不会提问她,任何活动一律没有她参加的份儿,座位从原来的中间位置调到了教室最后面的一角,同学们渐渐也开始孤立女孩,八九岁的孩子还没有学会同理心,迫于“同伴压力”,他们选择不跟她说话,不跟她玩儿,甚至走路都要绕开她。
女孩变得越来越沉默,独来独往,回到家会自己发脾气,讨厌老师讨厌同学,甚至不想再上学,看到孩子这么不开心,父母当机立断给孩子转到了国际学校。
我记得上中学时班里也有这样一个同学M,学习成绩很差,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单独一个位置,所有的人都不跟她说话,也不跟她玩儿,还有调皮的男生给她取侮辱性的外号。
M就像一个影子飘在我们中间,课间同学在一起聊天打闹的时候,她就在一旁怯生生地看着,有时会被男生吼一句,她会惊恐的缩回自己的位置。初中三年,我几乎没有看过她笑。
初中毕业后,我们再也没有她的消息,以前小时候没有感觉,现在想来那个时候的M已经自卑到极点,恐怕这种自卑感会伴随她的一生。
7-12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建立群体意识,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在孩子那尚还稚嫩的心灵里,被孤立,注定会成为一个孩子内心永远的伤疤。
据《每日科学杂志》报道,一项对美国中西部380名5~11岁孩子的研究显示,长期被同学抵制、排斥的孩子,更有可能对学校的各种活动采取消极态度,它会造成一种恶性循环,给受害学生带来长期的心理创伤。
02、群体孤立是一种欺凌,其伤害程度不可估量。
调查发现,有大约5%—6%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曾遭遇过被孤立。孩子被同学孤立,是一种间接欺凌形式,在很多成年人看来,这也许就是一件无所谓的“小事”,殊不知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造成孩子终身的心理伤害。
长期的自我厌恶。
幼年时期被孤立的阴影会长期伴随着一个人的成长,因为潜意识对自我的不认同会导致无力摆脱的自卑感,自我厌恶。
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抑郁、自残、失眠、厌学、厌世…
成年之后的讨好式人际关系。
一个网友自称是从小到大被别人孤立的孩子,对待所有人都是小心翼翼的。有时尽管看上去特别大大咧咧,实际上只要别人露出一点点不满,就会担心自己又做错了什么。与人相处永远有一种讨好的感觉。
每当社交方面受挫时,当时被嘲弄的经历就会一一浮现,有如万箭穿心一般的感觉。
人生观的扭曲,一生的噩梦。
举个极端的例子,2004年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云南大学应届毕业生马加爵在宿舍内连杀4名室友,手段极其残忍。
事后心理专家分析,马加爵的心理问题与其长期受到同学排挤,被孤立,得不到温暖和爱密切相关。在事后的记录中,有同学曾在他的床上撒尿。还有一个女同学说,马加爵因为买不起鞋子大冬天穿着拖鞋去上课,所有同学都嘲笑他,如果当时有人能送他一双鞋子,或许后来的悲剧也不会发生。
03、容易被孤立的孩子
不同的孩子被孤立的原因各有不同,一般来讲,大概分为几种类型:
1、抑制型儿童
发展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美国,大约有10%的儿童属于抑制型儿童,这种生物型气质是与生俱来的。
抑制型儿童在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人和陌生物体表现出的胆怯、退缩、恐惧、紧张、不敢主动接近陌生人和陌生物体的气质特征。
一组针对14个月大的婴儿-7.5岁跟踪调查,显示气质类型为行为抑制性的婴儿,在7岁左右显示出焦虑症状,更容易发展出社交焦虑障碍。
抑制型的儿童在与其他同伴玩耍时往往会有更多的负性体验。他们可能会被伙伴们误解,认为他们不友好、不合群。他们时常会被其他孩子拒绝,更容易成为被欺负的目标。
2、与众不同的孩子。
孩子的世界,相对要比成人世界单纯。这种单纯不仅体现在他们的心理认知上,也体现在他们的处世方式上。孩子的好恶往往溢于言表,喜欢就是喜欢,讨厌就是讨厌。再加上,年龄小的孩子更容易产生从众心理。
有时仅仅因为长得丑,长得胖,不讲卫生亦或是家庭条件不好,生理缺陷等原因成为被孤立的对象。
上小学时,班里有个女同学是先天的“狐臭”,味道很重,谁都不爱跟她做朋友,甚至还有同学往她书桌里丢垃圾,那个时候没有人觉得不好,仿佛生理缺陷就是她的错,没有什么好解释的,谁也不觉得孤立她有什么不对。
孩子的世界有时也很可怕。
3、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
孩子之间的嫉妒和攀比心理是很强烈的,一旦遇到各方面成绩都很突出恰巧又被老师青睐有加的孩子,其余的孩子很有可能会自动结成联盟孤立这个孩子。
4、被老师“另眼相看”的孩子。
如我在本文开头讲的案例,老师因为个人的情绪,孤立孩子导致其他的孩子也因此孤立她。
另一个案例中的孩子描述,在学校中午分饭的时候,老师给每个同学分肉,单单绕开他,如同他是透明人,上课回答问题,不管他的手举得多高,老师都不会叫他。他觉得自己想死的心都有。
04、给予孩子无条件的关注。
图片来自驴光掠影
越来越多的媒体新闻让我们看到了校园霸凌事件,一些相关法律细则也相继公布。
校园霸凌事件说到底是非常明显的事件,我们看到的是非黑即白。但是“被孤立”作为校园冷暴力却是一个灰色地带。很多家长包括我们自己有时也不把它当成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来看待。
然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我们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无论孩子在学校生活得如何,身为父母都要时刻关注他的情绪变化,孩子开心,是第一要则。
如果孩子不幸被孤立,我们能做的是:
1、首先要让孩子有安全感。
父母意识到孩子被孤立时,首先应学会处理孩子的紧张、焦虑和失望的情绪,让孩子有安全感 ,知道有人理解他、支持他。
2、让孩子意识到被排斥不是他的错。
群体是盲目的。排斥可以在无数种不同的原因下发生。人性是很复杂的,既有极端的善,也有极端的恶,且两种极端可以真实地、同时地在一个人身上共存。
被排斥不一定是你不好,而排斥你的很多人也并非“邪恶”的人。这样想,既能减少自我的质疑和苛责,也能降低对未来人际关系的恐惧以及愤怒。
3、培养孩子的合理预期
应该告诉给孩子听:你不可能在整个人生中都获得所有人的善待。如果那些拒绝和排斥发生了,接受它,作为生活中不尽如人意的一个部分。这时候不妨把精力放在其他地方,能帮你更心平气和地看待痛苦的经历。
4、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
痛苦的经历如果继续回忆的话,会遭受到二次甚至三次四次的伤害。孩子被排斥和孤立了,我们应当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告诉他,这些糟糕的事情已经发生过了。如果你还是遇到这种情况,那么能避开就避开,只要别让自己不开心就好了。
5、如果孩子还在一个被排斥的环境中,那么应该做些变化了。
如果孩子还面临着被孤立的痛苦情境时,为了他的心理健康,不妨做些变化吧!
大多数时候,孩子会把这样的事情藏在心里,因为感到窘迫和羞耻或者自卑,不愿意对他人提及,但这种痛苦是应该被严肃对待,并且向可靠的人求助的,父母,有经验的朋友,或者心理咨询师。
愿每一份童年都不会经历灰暗的伤痛,
也盼每一双清澈的眼睛都不会倒映出恐惧与难过。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