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席卷全球,到目前全球经过实验室确认的的感染者已经超过300万,致死超过21万。
随着疫情的发展,人们对这种全新疾病的认识也不断加深。
比如,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嗅觉丧失(降低)/味觉减低是新冠病人常见的症状之一。
而且,有人通过观察发现了嗅觉和味觉功能障碍与Covid-19之间一些有趣的现象。
比如,疫情期间居家隔离措施的实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在互联网上,有关嗅觉/味觉丧失搜索数量的不断增长与Covid-19流行程度密切相关,提示这是新冠病人非常普遍存在的症状。
而在门诊病人中,患有流感样症状和嗅觉丧失的患者Covid-19检测阳性率高出其他人6到10倍。
同时,门诊Covid-19患者自我报告嗅觉丧失的比例高达59-86%;远高于住院患者5-35%的比例。
这些迹象都初步显示,嗅觉丧失不仅是Covid-19的一种常见症状,而且,门诊轻、中度患者中出现这种症状的可能性似乎远高于需要住院治疗的重症患者。
这是不是真的呢?如果是真的,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嗅觉障碍是不需要住院轻症良好的预测因素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人员对此进行了分析发现,出现嗅觉障碍的患者更大机会为轻症,是是否需要住院的良好预测指标。
研究者对2020年3月3日至2020年4月8日期间共有169例Covid-19患者进行了回顾分析。
其中的128人的资料包括气味和味觉数据,这128人中26(20.1%)名患者符合住院标准。
与仅需要接受门诊治疗的患者相比,入院患者报告嗅觉丧失/障碍,以及味觉障碍的比例小得多,分别是26.9%vs 66.7%,23.1%vs 62.7%,
已知,像年龄大,有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都与新冠患者出现重症和需要住院治疗有关。
这组患者中,年龄大(53.5岁 vs 43.0岁),患糖尿病(30.1%vs 5.9%),呼吸困难(76.9%vs 43.1%),咳痰(30.8%vs 11.8%,呼吸加快(19 vs 18次/分钟),体温升高(37.7℃ vs 37℃)与需要住院有关。
除此之外,医生判断需要进行胸部X光片检查(92.3%vs 34.3%),以及检查获得阳性结果(88.5%vs 14.7%)更能提示最终需要住院治疗。
经过统计学分析,嗅觉丧失/障碍与入院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自我报告发生嗅觉丧失/障碍患者仅需门诊管理比需要住院的可能性高5倍。
这个相关程度明显高于年龄(1.04倍),呼吸困难(4.39),咳痰(3.21),体温高(2.33),心跳加快(1.04),呼吸加快(1.04)等因素;
仅次于糖尿病(6.67),是否需要进行胸部X光片检查(21.94),以及胸部X光片检查发现浸润和/或胸腔积液阳性结果(20.91)。
就是说,Covid-19患者存在嗅觉丧失/障碍,强烈提示为不需要住院治疗的轻、中症;这种预测的准确性比年龄,呼吸困难,咳痰,体温高,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等更灵敏;仅次于患有糖尿病、需要进行胸部X光检查,和胸部X光检查发现存在肺炎的征象。
为什么嗅觉丧失/障碍的Covid-19患者更可能是轻症?虽然Covid-19患者发生嗅觉障碍的具体机制还不清楚。但是,一般认为,这可能跟一般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出现暂时性嗅觉障碍的原理一样,就是由于鼻腔黏膜发炎、充血,肿胀,导致鼻腔通气不畅。
我们知道,负责闻味的嗅觉上皮处在鼻腔顶的后部,粘膜之间的空隙即所谓嗅裂原本就狭窄,鼻腔发炎更容易被挤压不能通气,因而,发生鼻炎时容易出现嗅觉障碍。
也或者嗅觉上皮细胞直接受病毒侵犯发炎,功能本身受到影响导致暂时性嗅觉丧失或障碍。
那么,嗅觉障碍为什么可以预测更可能为轻症呢?
已知,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需要与人体细胞膜上的ACE2受体结合才能进入细胞才会造成感染。
在不同个体,不同部位细胞上ACE2受体分布密度,或者与病毒的亲和可能有所不同,因而,病毒侵犯的部位也不尽相同。
新冠病毒感染者出现嗅觉障碍可能是因为病毒只侵犯或者更主要侵犯鼻腔引发鼻炎;而没有或者更少感染下呼吸道,因而更少机会表现为重症。
临床研究已经发现,嗅觉障碍的Covid-19患者影像学检查显示,双侧鼻腔嗅裂阻塞更严重,提示局部炎症更明显。
早期的研究已经发现,鼻腔嗅上皮细胞也表达ACE2受体,原本就是容易被新冠病毒攻击的目标之一。
总之,Covid-19患者出现嗅觉障碍提示感染可能更加集中在上呼吸道的鼻腔,下呼吸道没有受累或者感染轻一些,因而,临床上更可能表现为轻症。
加州大学的研究中,嗅觉障碍与咳痰呈现明显的负相关,也可以说明这一点。
入冬以来新型冠状病毒以一种迅猛之势席卷大地,截至11月4日19时,新一轮疫情共波及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8个市。全国高中风险地区“3 57”,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自古以来,中医在防控瘟疫方面有着丰富的抗疫经验。
“带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这是流传千年的民间俗语,使用中药香囊驱邪辟秽、保健防病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新型冠状肺炎疫情防控中,官方公布的中医药预防冠状病毒措施中也纷纷将佩戴中药香囊作为中药外治疗法中重要方式之一。
中药香囊具有制作简单、应用方便、科学有效、费用低廉、易于推广等特点。尤其是在目前疫情控制较好,当以预防为主的情况下,可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广应用中药香囊。
香囊防疫的原理
香囊,又名香袋、花囊、荷包,其制作比较简单,《岁时杂记》中记载:“端午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中药香囊属于中药外治范畴,为外治法的“佩法”,源于传统医学“衣冠疗法”,是将多种具有芳香、化浊、避疫功效的中药,研成细末,放入缝制好的绣囊中,可通过口鼻吸入和皮肤、经络吸收中药的气味而发挥避秽浊、防御疾病的功效。
香囊属于中医佩香疗法的一种,是将芳香药末装入特制布袋中佩挂身上,借药味挥发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在我国的运用源远流长。周朝有佩带香囊、沐浴兰汤的防病习俗。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具有祛秽保健作用的香囊,说明汉朝人已经擅长使用香囊防病。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伤寒方上》中各种辟瘟药方所选的药物均以芳香药为主,并且许多药方是采用佩戴香囊的方式使用的。东晋时期,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中就记载了太乙流金方、虎头杀鬼方等多个中药香囊辟瘟处方,方法是将药物打成散,装香囊中悬挂,以起到辟秽作用。除了治疗疾病,香囊在古代还可用作饰物、美容、清新气味,青年男女常用互送香囊的方式寄托情谊。
清代医家吴尚先在我国第一部外治专著《理瀹骈文》里对中药外治的原理有精辟论述:“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香囊之芳香辟秽防疫的原理也在于此。
现代研究认为中药香囊里中药浓郁的香味散发,可在人体周围形成高浓度小环境。中药成分可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芳香气味能够兴奋神经系统,刺激鼻黏膜,使黏膜上的抗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含量提高,不断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促进抗体生成,提高身体抗病能力。另外,中药的挥发成分经鼻吸入,对呼吸道内寄留的某些病原微生物有抑制作用,可以减少和减轻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香囊防疫的古今记载
先秦以来,历代医家、医著对于预防瘟疫多首推芳香化浊,辟秽避疫。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西汉以来2000多年里,我国发生过321次疫病流行,由于中医药的有效预防和治疗,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蔓延。香囊类芳香辟秽中药的运用是应对疫病的众多有效措施之一。
清宫御医记载了许多芳香避疫的组方。如陈可冀主编《清宫配方集成》收录的“避瘟散”,是以苍术、白芷、枳壳、薄荷、菖蒲、木香、草果、熟大黄、藿香等20多味药共研极细末,绛囊盛之,用于“外受感冒,瘟疫发痧,瘟疟鬼疟”等。
从临床看,中药香囊用途广泛,既适用于轻症、缓症、慢性顽固性病症、外感类疾病、鼻炎类疾病,也适用于眼睛干痒、目赤肿痛,湿邪困脾导致的头沉头昏以及头脑不清醒,脚臭狐臭等体液分泌问题。既可以用于急症期辅助治疗,也可用于康复期巩固治疗。
香囊可随身佩带或放置在居室内、车内、包中,注意防水、防潮,保持干燥,10~15天左右更换一次药粉。禁内服,孕妇慎用。
我们特制作一批十多种名贵药材香囊,这款香囊轻便、灵巧、美观,自用送人皆可。可以挂在孩子书包上挂在脖子上,或放在衣兜里,亦可摆在车里。每日嗅闻数次,可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实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自古以来,中医在防控瘟疫方面有着丰富的抗疫经验。“带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这是流传千年的民间俗语,使用中药香囊驱邪辟秽、保健防病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新型冠状肺炎疫情防控中,官方公布的中医药预防冠状病毒措施中也纷纷将佩戴中药香囊作为中药外治疗法中重要方式之一。
中药香囊具有制作简单、应用方便、科学有效、费用低廉、易于推广等特点。尤其是在目前疫情控制较好,当以预防为主的情况下,可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广应用中药香囊。
香囊,又名香袋、花囊、荷包,其制作比较简单,《岁时杂记》中记载:“端午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中药香囊属于中药外治范畴,为外治法的“佩法”,源于传统医学“衣冠疗法”,是将多种具有芳香、化浊、避疫功效的中药,研成细末,放入缝制好的绣囊中,可通过口鼻吸入和皮肤、经络吸收中药的气味而发挥避秽浊、防御疾病的功效。
香囊属于中医佩香疗法的一种,是将芳香药末装入特制布袋中佩挂身上,借药味挥发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在我国的运用源远流长。周朝有佩带香囊、沐浴兰汤的防病习俗。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具有祛秽保健作用的香囊,说明汉朝人已经擅长使用香囊防病。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伤寒方上》中各种辟瘟药方所选的药物均以芳香药为主,并且许多药方是采用佩戴香囊的方式使用的。东晋时期,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中就记载了太乙流金方、虎头杀鬼方等多个中药香囊辟瘟处方,方法是将药物打成散,装香囊中悬挂,以起到辟秽作用。除了治疗疾病,香囊在古代还可用作饰物、美容、清新气味,青年男女常用互送香囊的方式寄托情谊。
清代医家吴尚先在我国第一部外治专著《理瀹骈文》里对中药外治的原理有精辟论述:“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香囊之芳香辟秽防疫的原理也在于此。
现代研究认为中药香囊里中药浓郁的香味散发,可在人体周围形成高浓度小环境。中药成分可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芳香气味能够兴奋神经系统,刺激鼻黏膜,使黏膜上的抗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含量提高,不断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促进抗体生成,提高身体抗病能力。另外,中药的挥发成分经鼻吸入,对呼吸道内寄留的某些病原微生物有抑制作用,可以减少和减轻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香囊防疫的古今记载
先秦以来,历代医家、医著对于预防瘟疫多首推芳香化浊,辟秽避疫。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西汉以来2000多年里,我国发生过321次疫病流行,由于中医药的有效预防和治疗,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蔓延。香囊类芳香辟秽中药的运用是应对疫病的众多有效措施之一。
清宫御医记载了许多芳香避疫的组方。如陈可冀主编《清宫配方集成》收录的“避瘟散”,是以苍术、白芷、枳壳、薄荷、菖蒲、木香、草果、熟大黄、藿香等20多味药共研极细末,绛囊盛之,用于“外受感冒,瘟疫发痧,瘟疟鬼疟”等。
从临床看,中药香囊用途广泛,既适用于轻症、缓症、慢性顽固性病症、外感类疾病、鼻炎类疾病,也适用于眼睛干痒、目赤肿痛,湿邪困脾导致的头沉头昏以及头脑不清醒,脚臭狐臭等体液分泌问题。既可以用于急症期辅助治疗,也可用于康复期巩固治疗。
■ 注意事项:
1. 禁止内服。
2. 孕妇佩戴香囊要谨慎。
3. 对香囊内药物成分过敏者忌用。
4. 防水、防潮,保持香囊干燥。
5. 使用期限1-2个周,香味变淡后可及时更换。
我们依据当前疫情特点,精心选取了十几味草本中药材,经科学合理配伍制作一批香囊,这种防疫香囊分为常态防疫香囊(平时使用增强抵抗力)和应急防疫香囊(疫情期间佩戴使用降低感染风险)。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