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肩井穴命名(别名肩解穴、膊井穴)
肩井穴是肩解穴、膊井穴的统称
1、肩解穴。肩,指穴在肩部。解,散也。
肩解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散解分流。本穴物质为胆经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一是循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之地部,二是未能流入地之地部的经水循地之表部溢流胆经之外,经水在此如同散解一般,故名肩解。
2、膊井穴。膊,膀子,大肉块之意。井,地部孔隙也。
膊井名意指胆经下行至此的经水一部分渗入脾土肌肉之中。本穴位于肩上肌肉丰满之处,为人体局部重力场的最高点,脾土中的水湿容易渗流外出,穴内的肌肉层中水湿因而稀少,由胆经上部经脉下行至此的地部经水也就不断地渗入其中,故名膊井。
二、功效
祛风清热,活络消肿。
三、主治调理
手臂不举、颈项强痛、中风、难产、乳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神经衰弱、半身不遂、脑贫血、脚气、狐臭。
四、定位
人体的肩上,前直乳中,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即乳头正上方与肩线交接处。

五、保健按摩
用中指的指腹向下按揉,每次按揉1~3分钟。
六、配伍穴位
乳腺炎 | 配伍穴位:肩井穴、曲池穴、合谷穴
脚气 | 配伍穴位:肩井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
狐臭 | 配伍穴位:肩井穴、极泉穴
神经衰弱 | 配伍穴位:攒竹穴、前额穴、百会穴、肩井穴
图片来源图虫
91健康助手,不止于健康
欢迎关注《91健康助手》
内容仅供学习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详细咨询专业的医疗机构。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别忘了点赞分享给您身边的朋友!
汗液是从我们人体皮肤排出来的一种液体,而且出汗是人体排泄和调节体温的一种方式,适量的汗出对身体有好处,有利于促进代谢物的排出,提高代谢,正常维持身体和改善体内环境的平衡。出汗是正常现象,但是如果异常的出汗比如出汗过多、汗液颜色的变化等,就不正常了,那么就可能是疾病的信号,就需要我们要引起重视。
在日常生活中或我们的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许多患者都有出汗异常的情况,有的甚至被这种出汗异常的情况严重的影响着日常正常的生活、工作或学习,让他们十分的苦恼。今天我们通过一则中医治疗经常胸口部出汗,伴有睡眠差,容易疲劳的病例来谈一谈关于汗的那些事。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医学对汗液的认识,以及汗液形成的生理病理都有哪些?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灵枢·决气》
1、中医理论对汗液的认识是怎样的?
中医认为汗液是由血液与津液所化生,而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津和液同属于水液而源于水,都有赖于脾胃的运化而生成,同时津液又是生成血液的重要物质。津液与血液都能够在血脉内外相互渗透、互相补充。而在中医脏腑学说中,汗为心之液,心主血脉,心又有主一身血脉之功能,就有了“心—血—津液—汗”的关系。故有“血汗同源”、“津血同源”之说,也可以理解为汗与津液同源于血,它们都赖于人体内水谷等精微物质的化生而来。因此,汗液与津液、血液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们之间相互滋生、相互影响。
由于津液、血液、汗液之间关系密切,如果一方受损,必然会造成另外一方的损伤。比如大失血的病人,血液流失过多造成津液减少,就会出现口渴的情况;又比如夏季暑热使人大汗淋淋,出汗过多,使津液丢失过多,血液生化不足不能荣养机体,就有可能会头晕、乏力等虚脱的症状。
2、汗液与五脏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五脏化液,心为汗。———《素问·宣明五气论》
在中医学脏腑理论中,由于心在液为汗,汗为心之液,心主血脉,血汗同源,所以汗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津液的生成依赖于脾胃中水谷精微物质的化生,水谷精微物质的散布还需脾的运化,肝脏主疏泄,对津液具有调节的作用。
汗液经过皮肤的排泄需要毛孔关与闭生理功能的正常,而中医学中肺脏主司开阖腠理,腠理玄府为汗孔,汗孔亦为气窍,是气机升降出入之孔窍,气液运行之通道,因此肺调节着汗液。同时肺又主宣发、朝百脉、敷布津液,津液化生汗液。所以肺与汗之间关系也十分密切。
肾脏主水,肺脏通调水道,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肺开阖玄府主司汗孔,肾开阖膀胱主司溺孔,汗溺均同为水液,汗液与肾脏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汗液与五脏心肺脾肝肾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五脏之间也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如果出现问题势必会影响另外一方,同时也有会造成汗液的代谢出现异常。
3、汗液形成的生理以及病理
正常情况下由于人体内的阳气温熏作用使水谷等化生的津液蒸腾,被蒸腾的津液通过毛孔外泄散布于肌表则为汗液。这个过程就和天地之间雨水的形成过程相类似,太阳就好比如人体的阳气,江河里的水就好比人体的津液,太阳对水液的蒸腾作用,水蒸气在大气层中的对流层中由于上冷下温的作用形成降水,出汗就是阳气蒸腾阴液使从皮肤而出的过程。
生理上,腠理开阖如常,也就是我们现代医学所说的毛孔的关闭生理功能正常,阳气充足,阴阳平衡的情况下,则能蒸腾阴液外泄于皮肤,可见有出汗的表现。这种出汗是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比如夏季天气炎热或衣物穿的过多或剧烈运动后,通过出汗来散热,调节体温的正常,维持人体正常的内环境的稳定与平衡。
病理上如果阳气不足,不能温熏津液,或当津液不足,或者腠理正常功能失调而闭塞,那么可见无汗之症;如果阳热内盛,也就是蒸腾作用过于强烈,那么就会逼迫津液外泄过多,就会出现汗液过多,或者由于内热煎熬津液导致津液浓缩出现粘汗或异常颜色的汗液等情况;如果阳气虚,阳气的气化固摄功能失职,不能固摄津液,阴液不固,津液外流或外渗,还可见异常汗出的情况发生。
1、异常出汗的病因病机
上面我们简单的了解了中医对汗的认识,汗形成的生理、病理基础,以及汗与五脏之间的关系,而汗液为心之液,由津液化生。那么,引起异常出汗的病因病机可以归纳为肺气亏虚、心血不足、营卫不和、邪热内郁、阴虚火旺、阳气衰微等几方面导致人体内阴阳失调,腠理不固引起汗液外泄形成汗证。比如当素体虚弱,或病后体虚而耗伤肺气,肺气损伤不固表,腠理开泄出现自汗的表现;若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者嗜食肥甘,湿热内生,邪热郁蒸,迫津外泄出现多汗;阳气衰微,阴液不固,出现大出汗,甚至脱汗的现象。
2、根据异常出汗的临床表现可以将汗证分为10种类型
3、根据出汗的部位不同,又可将异常出汗分为以下9种类型
1、临床资料
王某,男,33岁,自诉近半年多前因思虑过度后出现胸口部汗出明显,甚则胸口部衣物被浸湿,活动后加重,乏力,易疲劳,夜休差,严重影响日常的生活与工作,为求治疗来诊。现症见:胸口部出汗,乏力、易疲劳,夜休差甚,夜梦多,伴有头晕、健忘、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舌质淡,脉细弱。
详细询问病史得知患者半年前因与他人合作投资项目,由于经验不足等原因导致亏损,再加上父母年迈,生活压力比较大,日夜思虑比较多,既往体健,未曾有其他不适。经过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进行辨证为汗证,证属心脾两虚证,治疗以健脾养心补血为大方,方用归脾汤加减,并告诉患者切勿思虑,慎起居,注意休息,加强营养,多食龙眼、大枣、枸杞等健脾补血食物,前后经过三次复诊,总共12剂中药的调理,患者症状基本痊愈。
2、我们来分析一下归脾汤这个古方为什么能够治疗这个胸口部出汗
夫健忘者,常常喜忘是也。盖脾主意与思,心亦主思。思虑过度,意舍不精,神宫不职,使人健忘。治之之法,当理心脾,使神意清宁,思则得之矣。———严用和
1)辨证论治分析
患者由于日久思虑过度,思虑过度损伤脾气,耗伤心血,心脾两伤,心主血,血充则气足,血虚则气弱,心血不足,导致自汗出汗发生,胸口为心所在之部位,活动后加重,故汗出在胸口;心藏神,心血不足无以藏神,心神不宁,出现失眠,夜梦多;心血不足无以上荣脑窍而出现头晕、健忘、乏力;脾主运化,脾气损伤,运化失司,故腹胀、食欲不振;脾脏运化失职,水液不能得以运化,故易疲劳,困乏;舌质淡,脉细弱,为气血不足之象。综合望闻问切以及相关辅助检查在排除结核等相关疾病后辨病辨证为汗证之心脾两虚证,治应以养心安神,补益心脾为治疗原则。
2)归脾汤概况
归脾汤,方出自严用和《济生方》,方由人参、黄芪、白术、当归、茯苓、远志、酸枣仁、龙眼肉、木香、甘草组成。具有养心安神,补心益脾的功效,主治思虑伤心脾所致的失眠、头晕、健忘、食少纳差,自汗盗汗等心脾两虚证。
3)归脾汤为什么能够治疗这个心脾两虚胸口部出汗?
我们在上面介绍的这列患者胸口部汗出、夜休差等症状,辨证分析为心脾两虚证,符合归脾汤的适应症,而且方证得当,运用归脾汤加减化裁治疗使心脾同调,脾脏得以健运,心血得以充盈,治病求本,标本兼治,因此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证用药,随症灵活加减,像这个心脾两虚证的患者不单单局限于归脾汤加减化裁来治疗,还可以运用四君子汤、四物汤,或者补中益气汤、炙甘草汤等方进行加减化裁。
同时也再次强调一下中医治病的关键在于辨证论治,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离开辨证将无以论治,无以指导论治用药,只有辨证准确,才能够用药准确,才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总结: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异常汗出的情况,导致异常出汗的病因病机主要包括肺气亏虚、心血不足、营卫不和、邪热内郁、阴虚火旺、阳气衰微等方面,并且根据汗出的不同表现和不同部位分为自汗、盗汗、黄汗、额头汗、手足心汗、胸部汗等多种类型。这种异常的汗出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甚至日常生活、工作,建议大家出现这种情况时及时寻求就医,排除比如结核、某些心脏病等疾病,切勿自行听取他人意见或道听途说运用偏方、土方等方法,以免延误病情。大家好,这里是@神农日记,欢迎大家评论、探讨、点赞、关注!
前面十几篇关于多汗症的文章已经从不同方面给大家介绍了多汗症(包括多汗症的危害;容易出现多汗症的九种体质和调理方法;现代医学对多汗症的认识;并详细介绍了气虚多汗、阴虚内热多汗、肝郁血虚多汗、营卫不和多汗、湿热多汗的代表方加减运用:玉屏风散、当归六黄汤、逍遥散、桂枝汤、龙胆泻肝汤;多汗症和腋臭的严重程度分级;医圣张仲景治疗多汗症的九种治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接下来几篇和大家介绍一下不同部位出汗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有何不同,今天主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医圣张仲景及后世名医对头面部出汗认识和治疗妙招。
头汗症,表现为头面部汗腺分泌过多汗液,超出机体正常体温调节所需量。当环境温度增高,情绪紧张或剧烈运动时头面部多汗症状尤为显著。头汗症分为三度:①轻度:多汗症状轻微,额头及面颊部潮湿;②中度:面颊、额头出汗可成水滴状;③重度:头面部出汗严重,汗液可沿面颊部、额头及两鬓连续滴下。轻、中度头面部多汗可被患者耐受,但重度多汗对患者生活、学习、工作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对患者的心理产生影响。
本文主要从中医的角度来谈谈头面部多汗症的治疗。关于头面部多汗症的论述详细的见于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后世医家将本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而且后世医家对于头面部多汗症的认识的治疗也多以仲景的理论为基础,所以本文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仲景是如何认识头面部多汗症的,以及有哪些治疗方法。中医有“头为诸阳之会”的论述,经过头部的经脉均为阳经,所以头部出汗多与阳经的病变有关。
1.邪热内蕴导致头汗出:
①胸膈郁热:《伤寒论》228 条栀子豉汤证: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侬,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栀子豉汤由栀子、淡豆豉两味药,适用了胸膈内热轻症,胸膈有热,但热较轻,所以仅仅头部汗出,全身其他地方无汗,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热头汗即止。本方主证仅头部汗出,心中烦躁,可伴有口干,舌质红苔黄,脉数。
栀子豉汤方:栀子、淡豆豉。
②热与水结的结胸证:《伤寒论》136 条“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本证郁热与胸膈之水饮相搏,水热互结,热被郁遏而无出路,上越于头而得外出之机故仅见头汗出而周身无汗。予大陷胸汤泻热逐水,水饮得消、郁热得清所以头汗自愈。由于本方药性猛烈,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勿自行服用。本方主证仅头部汗出,心下疼痛,拒按,按之硬,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手不可近。伴见短气烦躁,大便秘结,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热,舌红,苔黄腻或兼水滑,脉沉紧或沉迟有力。
大陷胸汤方:大黄、芒硝、甘遂。(本方药性猛烈,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勿自行服用)
③ 湿热内阻证:《伤寒论》236 条“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阳明病本来主证就有大汗出,而此处湿邪阻滞,所以导致仅有头汗出,以茵陈蒿汤清利湿热,则湿热退而头汗止。本方主证仅头部汗出,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如果湿热重可以用茵陈五苓散。
茵陈蒿汤方:茵陈,栀子,大黄。
茵陈五苓散方:茵陈、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
④热与血结的热入血室证:《伤寒论》216 条“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本证是热与血结导致但头汗出,针刺期门穴则愈。期门穴为肝经募穴,此穴位有疏肝理气活血的作用。热入血室指妇女经期、产后或施行人流,引产术后等,在血室(子宫)空虚之际,感受外邪所致病者。主证见下腹部或胸胁下硬满,发热恶寒,重则可有白天神志清醒,夜晚则胡言乱语,神志异常等。治疗除针刺期门穴外,仲景提到小柴胡汤也可以治疗此证。
小柴胡汤方:柴胡、黄芩、制半夏、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
2.少阳枢机不利导致头汗出:
①《伤寒论》147 条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此证是少阳胆经枢机不利,水饮内停所致,本证头汗出是因为枢机不利,水饮内停,郁热蒸腾于上导致仅仅头部汗出。治疗当和解少阳,使枢机畅通,内化水饮清热。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正如名医陈伯坛所说: “无柴胡则结不解而诸恙不除,无桂枝则阳不收而头汗不止,无干姜则寒不动而阴汗不至。“本方主证往来寒热,胸胁满微结,但头汗出,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心烦,或大便溏泄等。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柴胡、 桂枝、 干姜、 瓜蒌根、 黄芩、 牡蛎、 炙甘草。
②《伤寒论》148 条少阳阳微结证: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 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此证也是病邪在半表半里,少阳枢机不利,导致的但头汗出,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枢机则头汗自愈。主证但头汗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
小柴胡汤方:柴胡、黄芩、制半夏、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
当然治疗得因时因地制宜,对于潮湿温热之地,病人除了少阳枢机不利外,常有湿热内生,蒿芩清胆汤比小柴胡汤更为适用。蒿芩清胆汤是俞根初根据南方多见湿热痰浊的病理特点,按照小柴胡汤的组方思想化裁而来,将主药柴胡、黄芩更以青蒿、黄芩。《通俗伤寒论》中何廉臣评价: “青蒿脑清芬透络,从少阳胆经领邪外出,虽较疏达腠理之柴胡力缓,而辟秽宣络之功,比柴胡为尤胜,故近世喜用青蒿而畏柴胡也。”
蒿芩清胆汤方:青蒿、淡竹茹、制半夏、赤茯苓、黄芩、枳壳、陈皮、碧玉散。
3.寒湿阻络导致头汗出: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第16 条“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寒湿阻络也可以导致但头汗出,治疗以化寒湿为主,可以用五苓散。
五苓散方:茯苓、白术、泽泻、猪苓、桂枝。
4.热盛津竭导致头汗出:
《伤寒论》111 条“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齐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伤寒论》200 条“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此两条都是由于被火攻误治导致里热炽盛,津液匮竭,本来里热炽盛应该全身汗出,但由于津液匮竭仅能头部出汗。所以此两条提示我们里热炽盛,津液匮竭时会出现但头汗出,治疗当滋阴清热。
5 阴竭于下阳无所依附而上越导致头汗出:
《伤寒论》219 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此条为阳明病误下导致的津液下竭,下焦之阳虚阳气无以依附而上越,故额上汗出,手足厥。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第 17 条“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 若下利不止者,亦死”湿气重的病人误下,伤及里阳,阳气上越则额上汗出。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第 2 条“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本条为产妇产后血虚,虚阳上浮导致但头汗出,如果兼有大便干结,呕吐,不欲饮食,可以给予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则愈。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第 2 条中的女劳疸: “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 腹如水状不治。”女劳疸多得之于房事过多肾阴受伤,肾虚内热,虚热上蒸于头而见额微汗出。
此4条导致头汗出的病因皆是阴竭于下阳无所依附而上越导致头汗出,治疗此类头汗出当滋阴潜阳。
总结一下,仲景对于但头汗出的病机认识大体分为以下五条:邪热内蕴(胸膈有热、饮热互结、湿热内阻、热入血室)、少阳枢机不利、寒湿阻络、热盛津竭、阴竭于下阳无所依附而上越。后世医家多以仲景对头汗出的认识为基础,进行理法方药的丰富和完善。
明代名医张景岳《景岳全书·头汗》所言: “头汗之证有二: 一为邪热上壅,一为阳气内脱也。”清代名医刘奎《松峰说疫·论治·瘟疫杂症治略·头汗》曰: “头汗总为邪热,而阳气内脱者,间或有之。头为诸阳之会,三阴经不上头,故无头汗。所以头汗属阳经。”同时“头为诸阳之会”,全身阳经( 手、足三经和督脉) 均会于头,因此,头汗病证常以清阳热、潜浮阳、调和气机等法治疗为主。两个医家都认为头汗和内热和阳气内脱也。
清代名医张璐在《张氏医通·杂门》中记载:“头汗,头为诸阳之会,额上多汗而他处无者,湿热上蒸使然,或蓄血结于胃口,迫其津液上逆所致; 蓄血头汗出,剂颈而还,犀角地黄汤。头汗小便不利,而渴不能饮,此瘀蓄膀胱也,桃核承气汤; 胃热上蒸,额汗发黄,小水不利者,五苓散加茵陈,甚则茵陈蒿汤微利之; 伤寒胁痛耳聋,寒热口苦,头上汗出,剂颈而还,属少阳,小柴胡加桂枝、苓、术和之。”认为头汗出主要与湿热、淤血、少阳枢机不利有关。
犀角地黄汤方:犀角(水牛角代替),生地,芍药,丹皮。
桃核承气汤:桃仁(去皮尖)、大黄、甘草(炙),桂枝(去皮)、芒硝。(此方较为峻猛,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茵陈五苓散、小柴胡汤见上。
清代名医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诸汗源流》中详细地论述了面部不同部位出汗对应的脏腑及治疗方药:“人有汗出额上偏多者,以头为诸阳所会,故蒸热而汗,此就无病者言之也。又以左颊属肝,右颊属肺,鼻属脾,颏属肾,额属心,三焦之火,涸其肾水,沟渠之水,迫而上属于心,故血虚而偏多汗,此就有病者言之,也宜额汗方。……湿邪搏阳,亦汗出头额宜参用胜湿汤、调卫汤。水结胸无大热亦出头额宜小半夏汤加茯苓。阳明胃实,亦汗出头额宜调胃承气汤。”
胜湿汤:苍术,厚朴,法半夏,藿香,陈皮,甘草,生姜,大枣。
调卫汤:苏木、 红花、 猪苓、 麦门冬、 生地黄、 法半夏、生黄芩、生甘草、 当归梢、羌活、 麻黄根、 五味子。
小半夏汤加茯苓:法半夏、生姜、茯苓。
调胃承气汤:大黄、甘草、芒硝。
除了清代名医张璐外,后世不少医家也认为头汗和邪气在半表半里,少阳枢机不利有很多关系,遵从仲景用小柴胡汤治疗但头汗出的方法。如由金国名医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头汗》中提到:“寒湿相搏,与邪气半在表半在里,乃有头汗也。”《温疫萃言·头汗》分析:“三阴之经,皆至颈胸中,独三阳经上循于头,故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乃阴阳不和,邪居表里之间,故有是证,当以小柴胡和之。……若半表半里,则往来寒热,亦有微恶寒,手足冷,脉沉者。”清代名医唐宗海《血证论·出汗》中也提到:“但头汗出,身不得汗者,乃阳气内郁,冒于上而为汗,以小柴胡汤解其郁,则通身得汗而愈。”证明小柴胡汤是治疗但头汗出的常用方剂。
清代名医李用粹在《证治汇补·外体门·汗病章附饮食汗》中提到:“头汗者,以六阳之脉,上循于头;三阴之经齐颈而还。阴虚阳浮,故出头颈,不能周身。”还有清代名医陈士铎《石室秘录·敛治法》所言:“凡人头顶出汗,乃肾火有余而肾水不足。”也遵从了仲景提到了阴虚阳浮所致的但头汗出,治疗当滋阴潜阳或滋阴降火,可以用潜阳封髓丹或当归六黄汤加减。
潜阳封髓丹方:制附子、龟板、砂仁、黄柏、炙甘草。
当归六黄汤方: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芩、黄连、黄柏、黄芪。
金元四大名医之一的朱丹溪在《丹溪医集·丹溪手镜·头汗》提出:“头汗,邪热内畜不得越,蒸于阳经,且头汗为里虚表实,玄府不开,则阳气上蒸于头。”元·朱丹溪《脉因证治·自汗头汗》:“胃热上熏头汗。”遵从仲景郁热在里所致的头汗,可以用栀子豉汤或白虎汤加减。
栀子豉汤方见上。
白虎汤方: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清代名医陈鄂在《一见知医·头》中记载:“头汗,汗出至颈而还,血症也。独益中州脾土,以血药佐之,不易之法。”提出了补益脾胃活血化瘀治疗头汗的方法。
不过也有不少医家提出,小儿睡时惯常头部出汗,无其他症状者,不属病象,不必治疗。宋代儿科名医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太阳虚汗》中提到:“上至头,下至项,不过胸也,不须治之。”明代儿科名医万全在《幼科发挥·心所生病·诸汗》亦分析说:“汗者心之液也,惟头汗不必治。小儿纯阳之体,头者诸阳之会,心属火,头汗者,炎上之象也。故头汗者,乃清阳发越之象,不必治也。”
本文总结了历代名医对于头汗证的认识和治疗方药,虽然不是全部医家的观点,但已经基本涵盖了古代名医对头汗认识的绝大部分,由于本文为了原汁原味的反应古代名医的观点,所以文中的医书原文引用较多,对于没有中医基础的朋友,可能读起来有点费力,文中所推荐的方药最好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特别是儿童、备孕妇女、孕妇及有重大疾病的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后面还会继续给大家讲腋汗、手足汗、胸汗、阴汗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