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纬
《身体的气味:隐疾的文化史》,陈桂权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184页,36.00元
封城的日子里,你最希望做的却无法立刻实现的事情是什么?我的愿望是能够和朋友们线下聚聚会,去图书馆翻翻书,看看博物馆,逛逛水族馆……总之,就是走出方寸之间,回到大千世界。我想,这也是大部分人的愿望。而一旦进入人群,我们便难免遇到形形色色的人——闻到千奇百怪的体味。
关于人体散发出的气味,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在他著名的个人哲学思考录——《沉思录》中向读者发问:
遇到患有狐臭的人,你会生气吗?
遇到患有口臭的人,你会生气吗?
你怎么善待这样的麻烦?
这位皇帝认为这些气味是很自然的东西,人类应该理性对待。但是,在现实世界里,要对这个问题做到理性,谈何容易?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们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不知不觉会充分调动全身的感官系统探知对方,包括嗅觉、触觉、听觉、视觉乃至味觉。大家对汗臭和脚臭都不陌生,它们给我们的嗅觉感官带来强烈的刺激,令人相当不快。倘若遇到有严重狐臭或口臭的人,这种刺激感可能会更加强烈。
俗语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狐臭和口臭并不引发疼痛,仅仅是给交往对象带来一些感官上的“麻烦”,它们是否能被归为“病”类呢?在《身体的气味》中,作者陈桂权博士将它们归为被称为“隐疾”的一类疾病。在现代习惯用语中,隐疾多指性病,事实上,在古代它所指的内容相当广泛,但凡涉及隐私或者难言之隐的病症都可计入其中,而那些表征不明显的病症和问题也可用隐疾来指代。陈博士在《身体的气味》中着重讨论了几个当下比较敏感的主题:狐臭、口臭、性病和脚气病。
作为一位非医学史从业研究人员,作者没有囿于医学史的内史范畴,而是将关注点放在了文化层面,吸纳了众多明清笔记小说、当代小说和逸闻轶事,畅其旨趣。阅读该书时,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隐疾给当事人生活造成的巨大负面影响展露无疑。用这些史料来探讨隐疾文化史最为恰当不过,也是书写一部大众史学读物的巧妙之处。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引发狐臭的原因认识不清,认为它可能是一种传染病,抑或是一种遗传性疾病。譬如,唐代医家孙思邈便认为得狐臭有天生与传染两种途径。这些传统观念或曰医学理论直接影响了人们对伴侣的选择。四川省凉山诺苏人认为狐臭具有遗传性,与这些“病患”联姻被视为大忌。在成都市,相亲过程还有这么一个阶段:男方托人到女方家中去看门户,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把待嫁女子叫到身边来坐,闻闻有无狐臭。
在婚姻不自由的年代,女子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男子则享有相当不同的待遇,婆家对媳妇不满意,要么休妻要么纳妾。其实在古人的现实生活中,休妻、纳妾并不是由着男人的性子来。晚清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便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浪荡子龙光因妻子有狐臭想纳妾,妻子同意,可惜老爹不允,龙光便与妻舅串谋,害死了亲爹。
史学家黄永年说,中国人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喜欢把异族骂为畜生。出于对异族的偏见与歧视,汉文化将腋气与“胡臭”联系起来,进而再将“胡臭”变成“狐臭”。这种叫法延续至今,根蒂是歧视异类的文化隐疾。古代志怪小说也有描述人与狐狸精发生情愫,并最终染上狐臭的故事,从中更能直观体会汉文化对“狐臭”的偏见。在河南省某些地区,狐臭又被称为“门病”,被认为是门第不清所致。
现代医学已经证明狐臭不具有传染性,全因个体腋下大汗腺过于发达所致,只是它具备遗传性。经过一定的治疗,狐臭可以得以消除或者减轻。
至于口臭,对身体健康的人来说,重点是需要保持良好的口腔清洁习惯。在《身体的气味》中,作者对口腔清洁史做了一番清晰的梳理。大概最晚在东晋时期,人们已经知道用盐末揩齿来清洁牙齿。后来人们又发明出了劳牙散、揩牙散之类的牙粉,以指点药,揩在齿上。宋代佛门弟子在日常起居中也很重视洗漱、揩牙。宋代《禅院清规》规定早晨起来盥洗漱口,步骤如下:“使用齿药时,右手点一次,揩左边,左手点一次,揩右边。不得两手再蘸。恐有牙宣(笔者注:牙龈出血,严重化脓)口气过人。” 《红楼梦》中大观园内的公子小姐们在漱口之前都会先用青盐擦一遍牙齿。青盐常被做成棱柱形状,方便使用。除了用手指揩牙,古人还会用揩齿布,我国大约在晚唐时期就有揩齿布了。
虽然洁牙剂可以追溯至古代,但是,西方牙粉和牙膏被引进中国时,还是经过了一番曲折的。在十九世纪末,洋货牙粉和牙膏在中国的主要使用者是学生、公务人员、社会名流、名妓等,刷牙成为“文明人”的象征之一。对新生事物,人们需要一段接受过程,担心用毛刷长久地刷牙,牙齿会坏掉。1876年的《格致汇编》就说:“有人喜欢用牙粉刷牙,此质虽能令牙齿变白,但久用之,则外壳消磨净尽,而牙易坏。” 其实这种担心也不无道理,我于硕士期间做口腔微生物学研究时,一位在国际知名公司负责口腔护理产品研发的专业人士便告知,有些品牌的牙膏里添加了一些磨损牙釉质的物质,期望达到美白牙齿的效果。尽管过程曲折,在1915年,汉口民生化学制药公司已经开始制造国产牙膏。
关于上述各种洁齿方式在社会上的普及度,我们不可过于乐观。历史上,莫说程序复杂的揩齿,就连能够做到简单漱口的人也不多。2004年,一项调查显示,现代中国人的刷牙率虽然猛然上升,但至少还有三亿人不刷牙,而且大部分坚持每天刷牙的人都没有掌握正确的刷牙方式。
1880年代的布朗牙粉广告(来源于Ebay网站)
口臭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比如,东汉典故“刁存含香”讲的便是老臣子刁存口臭的故事。据称,在商讨政务时,刁存的口臭让汉桓帝实在有些受不了,但又碍于老臣身份不便明言。一日,朝务完毕,皇帝赐刁存一片丁香,令其含在口中。刁存口含丁香,却不知何故,只觉得口中辛辣、刺舌,又不敢咀嚼。他以为自己犯了大错,皇帝赐他与毒药。回到家中,他抱定必死之心,与家人诀别,经朋友家人鉴定所含之物是丁香后,方才恍然大悟。
到了民国阶段,女子争取到了更多的权利,男女婚姻恋爱也主张自由。1939年,在上海发行的一个期刊《五云日升楼》里讲了一位宁波女子因丈夫口臭提出离婚的故事。该女子时年二十五岁,受过一定教育,在1935年奉父母之命嫁给了当地同样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富二代大学生。二人结婚四年,却从未同房,最终女方聘请律师向法院提出调解离婚。
相较于女性,在古代,男性享有更多的特权,他们对色的追求也从来没有半点隐晦。中国娼妓业的长期合法化经营,文人骚客对青楼妓院的情有独钟,便是例证。性话题属于中国文化中隐的部分,在现代习惯用语中,“隐疾”亦逐步演化为单指“性病”。中国传统文化关于性学方面的知识也是相当丰富的。荷兰汉学家高罗佩对中国古人在性方面的文化与风俗有比较全面的考察,代表性著作有《中国古代房内考:中国古代的性与社会》。在儒释道三家中,道教的学说与实践对中国古代的性文化贡献最多。“长生”是道教修行的宗旨之一,在南方道教中别有一支专攻房中术,持采阴补阳的理论,企图以男女交合的方式实现延年益寿或治疗疾病的目的。
男子对妓女的追求使他们付出了严重的健康代价,在寻花问柳中身染疾病,“花柳病”的名称便由此而来。明代至民国期间,梅毒一直是危害中国人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据现在主流观点,梅毒是十五世纪地理大发现之后,美洲新世界反馈给旧世界的瘟神。在远航海员与当地娼妓的共同作用下,梅毒辗转传到了东南亚、东亚地区。美国作家德博拉·海登在《天才、狂人的梅毒之谜》一书中提到,贝多芬、舒伯特、舒曼、林肯、福楼拜、莫泊桑、尼采、王尔德等多名国外历史名人都身患梅毒。据传,在中国历史上,明代正德皇帝十分好色,生活荒淫,三十一岁便短命呜呼,且无子嗣。有人说他死于天花,有人说他死于梅毒,但是梅毒说似乎得到了更多的认同。
对普通人,隐疾给个人的正常社会交往、家庭婚姻关系以及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伤害。民国时期,上海报纸上关于男子身患隐疾,不敢与妻同床的故事屡见不鲜。例如,在1932年,上海一家服务于现代都市女性的杂志,《玲珑》刊登了一则“新婚夜不敢同床,原来丈夫患隐疾”的故事,讲的便是男子婚前与妓女有染,导致严重性病,以至于心感愧欠,不敢面对新婚妻子。
随着全球化的加剧,病毒、细菌、真菌横扫世界的脚步也在逐步加快。最后,陈博士还触碰了一个富有争议性的话题,即“脚气”和“脚气病”。在现代社会里,“脚气”通常是指一种由真菌引起的足部疾病,俗称香港脚。患者奇痒难耐,严重者甚至引发恶臭。该病给当事人的日常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虽然不及上述几类隐疾,但是在群居之处,传染性极强,患者也不愿意大大方方地讨论。说“脚气”主题具有争议性,主要还是源自疾病的名称。在中国历史上,“脚气病”被广泛记录,宋代车若水著有《脚气集》,题为疾病名称,但内容非也。著《脚气集》时,车若水身患脚气病,据考据,这是一种非真菌引发的疾病。《身体的气味》是一本史学著作,陈博士将重点放在了史学方面,他并未对真菌引发的脚气这一现代病置于过多的笔墨。他重点将古代“脚气病”的文化史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指出我国古代所指的脚气病可能是一种维生素B1缺乏症,也可能是由于士人长期服食丹药造成的重金属慢性中毒而引发的一种疾病。
综上所述, 隐疾不仅给当事人带来身体上的煎熬,也带来了羞耻感。部分隐疾还给个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甚至影响了治疗,严重时还会引发厌世或自杀行为。另一方面,通过《身体的气味》,我们可以看到,隐疾的概念从最初的“身体被衣服遮蔽处的疾患”这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慢慢缩小为特指的某些疾病,比如腋气、口气和性病,直到今天成为性病的代名词。从这个角度来看,人们对“隐疾”持有的态度是逐步趋向开明的。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人除了需要满足基本生存,还需要参与到社会活动当中。因此,我们有必要树立这样一个疾病观:患者及时就医;旁人给予精神支持。这应该也是陈桂权博士书写《身体的气味》时最希望表达的一个愿望吧。
责任编辑:于淑娟
一直都知道自己一个女的,腋下出汗多,就跟男人出汗一样的味。说真的,长这么大还真不知道狐臭是什么味,听人说很臭。我一直都觉得自己腋下的汗味和当年老爹干农活出汗一样,大多数男人身上哪种汗味(小时候乡里乡亲帮忙栽秧打谷,我人小经常帮着晒谷子,打下手送饭啊,闻着的)。但确实不知道是不是狐臭哈。勿喷!
自从去年发现身上汗味变了,感觉有老人味了[捂脸][捂脸],听人劝买了喷剂,洗澡后喷一下照常出汗,但是没有味。上次洗澡没有喷,天热出汗正常,可是这天气越冷,我手脚越冰凉,腋下出汗就会越多。[捂脸]
有没有伙伴同感的?分享一下呗。[祈祷]
1、狐臭产生的原因
人体的汗腺分为两种,一种小汗腺大概占9成,排汗较稀,一般是没有味道的。另一种大汗腺(又称顶浆腺),只集中分布在腋下,胯下,乳晕,外耳道里,排出的汗里还含各种蛋白质和脂肪酸,这才与狐臭相关。(大汗腺委屈地哭晕在厕所:“我分泌的东东不臭!”) 嗯,确实如此。大汗腺分泌物本来不臭,是分泌物被体表的细菌分解以后,生成各种不饱和脂肪酸,才有了臭味。直接凶手是细菌,但是人的体表怎么可能没有细菌呢?所以大汗腺你再怎么委屈,还是逃不脱牵连,谁让你提供了凶器的原材料!
2、人人都有大汗腺,人人都有细菌啊,为什么只有少数人有狐臭?
其实不是少数人。本来人人都是有狐臭的。话说2000代以前,我们曾曾曾...(此处省略600字)曾祖辈走出热带非洲,进入亚洲温带的过程中,第16号染色体中部的ABCC11基因上第538位碱基发生基因突变,导致大汗腺减少分泌。所以,我们没有狐臭的统统都是变种人(有没有感觉自己像X-men一样吊?)这个突变基因主要分布在东亚,在中国人当中占了95%左右,在华北中原地区的人口中占了99%以上。因此在中国,X-men才是多数,狐臭反而成了极少数。中国人逃脱了终日生活在狐臭当中的命运,你都不知道这是一件多么小概率的事情。
其他地区的人口就没有中国人这么幸运了。在东亚,韩国人跟中国人差不多幸运。但日本人当中只有84%没有狐臭,16%的人有狐臭啊!6个人里面就有一个,你想想是什么情景。这还不是最惨的,不在东亚,那就更惨!大洋洲土著只有30%没有狐臭,白人里面只有10%没有狐臭!黑人中只有0.5%没有狐臭!也就是说,除了东亚人以外,歪果仁几乎人人都有狐臭!还有个很有趣的事情,狐臭还可以用来跟踪人种迁徙。北美土著印第安人也是大多没有狐臭,说明他们是从亚洲"偷渡"过来的。日本人有狐臭的人集中在原住民阿伊努人中,而不是占主体的大和民族,说明二者的不同起源。
去除狐臭的突变型基因在全世界的分布(蓝色=狐臭型,黄色=突变型)
在动物中,体味有很大作用,是吸引异性的信息素。狐臭基因才在长期演化中保留下来,成为人人都有的东西。所以才说,有狐臭才是人的常态。(有狐臭的同学们是不是感觉胸中出了一口恶气:原来你们都是变态!)
可能有人会说,人家那是体味(body odor),不是狐臭。骚年,很骚瑞地告诉你,体味就是狐臭,狐臭就是体味。包括中国古诗说女子“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也是狐臭。一香一臭,看似相反,其实机理完全相同。少了淡了就香,多了浓了就臭,香奈儿5号打翻了瓶子也是要熏死人的。所以只有“薄衫凉”的才是香汗女,要是热天捂多了衣服,就是“狐臭厚袄热,热袄厚臭狐”了。
3、如何消除狐臭?机理是什么?
歪果仁人人有狐臭,天哪!歪果仁到底怎么在一片狐臭味中活到今天的?
其实并不像你们想象的那么水深火热,外国并不是到处都是狐臭。至少在发达国家不是。狐臭既然是这么普遍,那么肯定有非常普及而且有效的应对方法。很简单,那就是用deodorant(查了一下,中文叫做体香剂?至少我没听过。除臭剂?去味剂?拜托!那是喷厕所的!更新:评论区有人告诉我,叫做香体露,全部改过来)
既然造成狐臭的原因是1出汗、2细菌,那么香体露抑制狐臭的机理就从这两方面入手,香体露中常见成分和作用如下:
1) 铝盐,作用是止汗剂(anti-perspirant)。铝盐遇到酸性的汗液,凝结成凝胶状堵住大汗腺,阻止分泌。而洗澡时,肥皂液是碱性的,凝胶溶解,疏通汗腺口,排出分泌物,不至于堵出痱子来。所以止汗露每次洗完澡后要重涂。
2) 酒精:作用是杀菌。
3) 硫酸铵铝:持续抑制细菌生长。
4) 香精:作用就是掩盖气味。
另外,剃腋毛也可以减少细菌繁殖,只是作用有限。当然,大汗腺分泌也受体内激素影响,所以饮食、情绪、青春期,姨妈期等也能影响狐臭,但是有了简单有效的香体露,那些难以控制的饮食方法之类就没必要提了吧。最后也可以手术去除腋下大汗腺,那个就是绝杀大招。
说个真事笑话:我一个美国朋友到上海出差,香体露用完了,去超市买竟然找来找去找不到。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那感受大概就像中国人到了国外发现饭店竟然没筷子,旅馆竟然没拖鞋一样!对美国人来说,一个人不用香体露就好像一个人从来不刷牙一样。那个朋友惊天动地连夜打国际长途来向我咨询。我告诉他:不是中国人不讲卫生,而是我们X-men都天生有自动除臭超能力!
美国的体香剂确实很普遍,随便一家日用超市都有至少一整个货柜的各种品牌香体露,有喷的,有涂的,有膏状的,有粉状的,有晶体状的。我虽然没用过,至少没觉得美国到处是狐臭,说明香体露对付狐臭效果还是很好的。所以有狐臭的同学不必烦恼,这么多选择呢,如果国内买不到可以试试看代购(更新:评论区说国内屈臣氏或大超市也有)。
至于不发达国家,那就不一定了。大家经常说印度人吃咖喱吃多了身上都是咖喱味。咖喱委屈地哭晕在大汗腺肩头,咖喱的本意就是混合香料,我们的五香粉也算是咖喱的一种,哪儿有那么难闻?其实所谓“咖喱味”就是和白人黑人一样的狐臭,只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印度没有普遍使用香体露的习惯,才给人造成不同的印象。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